浅谈中国教育下的棍棒教育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教育下的棍棒教育

浅谈中国教育下的棍棒教育

浅谈中国教育下的“棍棒教育”高中学前1班 12163020 任意摘要:从2008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施实。

千百年来统治中国人教子思想的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论调将就此划上句号,其行为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自古对孩子教育要采取严厉的态度,在古典中就有很多例子,如《三字经》中就有“子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足以体现古人对教育的重视。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种教育观念是否真的合理。

关键字:棍棒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惩罚教育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古有“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今有“狼爸”“虎妈”。

打,并非无理的代名词。

伴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孔孟之道延续下的教育精神体现,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直是众家长及教师乃至教育专家关注的热点。

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

在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1)“虎妈”事件回放:为使小女儿熟练地弹奏雅克·依伯特的钢琴曲,一个母亲要求女儿从傍晚一直弹到夜里,中间不允许喝水,不允许吃饭,不许上洗手间。

最终,女儿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表演——“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2011年1月8日,《华尔街日报》对一名华裔母亲蔡美儿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报道,引起轩然大波。

蔡美儿毕业于哈佛大学,目前是耶鲁大学的法学院教授。

因为宣告“魔鬼式训练是成功的关键”,她获封一个颇为彪悍的称号:“虎妈”。

“虎妈”告诉美国人,中国小孩之所以总在世界上扫荡各类数学和音乐大奖,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位“中国式的魔鬼母亲”。

蔡美儿在新书《虎妈战歌》中比较了“中国妈妈”和“西方妈妈”的差异,总结了教育女儿的成功经验:即高标准、严要求。

她的十条“家规”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不许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许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许任何一门功课的成绩低于“A”、不许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不许参加玩伴聚会……很快,“虎妈”挺进中国。

“棍棒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与“温柔教育”相比,对娃有两个好处

“棍棒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与“温柔教育”相比,对娃有两个好处

“棍棒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与“温柔教育”相比,对娃有两个好处中国人的教育方法一向是棍棒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也是老话了。

虽说现在社会在发展,有的家长认为老一代的教育方法不再实用,现在大家都提倡与孩子做朋友。

但是家长们都忽略了一点,在原则方面的问题一定不能妥协,该打的时候还是得打,不然孩子长大后会多走很多弯路。

在这里并不是提倡家长打孩子,而是在孩子犯了某一些错误时,该惩罚还是得惩罚,像那种动不动就家暴孩子就是不对的。

还记得4月17日上海十七岁男孩跳桥事件,仅仅因为母亲的批评便采取了极端措施。

也许家长们认为这是一个个例,但是事实上,现在的“温柔教育”,让太多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家长们不禁也会担心孩子在未来步入社会之后的路。

经常挨打的孩子,除了为人处世的能力会略胜于从未挨打的孩子,下面这两点也是要强得多,长大后或许会更有出息。

家长们快看一看差距,现在在教育方法上改进还来得及。

1、经常挨打的孩子大大咧咧,心态好昊昊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家里六个大人宠着一个孩子,就像一个小皇帝一样。

平日里,昊昊犯了一些错,当爸爸妈妈要批评教育他的时候,就会躲到爷爷奶奶的身后,昊昊就在老人的庇护下,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挨过打。

正是因为家里的过分宠溺,昊昊的性格像女孩子一样,细腻敏感,在上学的时候,和同学起了冲突就会哭哭啼啼的,久而久之,同学们都特别讨厌昊昊,认为昊昊没有血性,甚至给昊昊娶了一个外号“昊娘子”。

柔弱的昊昊长大后在工作上也有许多的不如意,他每天都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而疑心,怕自己惹了别人,甚至因为同事不会像父母一样迁就他,就会厌恶。

常挨打的孩子心态会好很多,最起码不会像昊昊一样细腻敏感。

另外,在孩子的教育上,遇到孩子的原则问题,父母一定要好好教育,适当的棍棒教育还是有利于孩子的发展的。

2、常挨打的孩子内心强大,坚强小文是个外表看起来文文静静的女孩子,她的工作经常要和一些刁钻的客户交接。

这个岗位公司来来回回太多人辞职不干了,离开的原因都是客户太烦,甚至有的是被客户骂哭离开的。

承认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的消解路径

承认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的消解路径

承认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的消解路径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指的是家长以体罚、责骂、恐吓等方式来约束和教育孩子的行为。

虽然在过去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有效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理念的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棍棒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何消解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成为了家庭教育领域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要想彻底消解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首先需要深入探讨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

这些原因可能是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也可能是来自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只有找出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寻找消解这种教育方式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良好榜样在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往往源自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家长首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积极健康的教育理念。

应明确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责任感,而不是通过体罚和责骂来强迫孩子顺从。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正确的行为来激励和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榜样。

只有用积极的行为和态度来影响孩子,才能让孩子明白,理解和尊重的价值。

二、沟通和倾听,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消解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中,沟通和倾听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用心去和孩子沟通。

在孩子做错事情时,要冷静婉转地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主动反思和认识自己的错误,达成共识。

不要一味的责骂和体罚,而是通过沟通和倾听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还要注意在沟通中保持平等和尊重,不要在言语上伤害或羞辱孩子。

只有通过倾听和理解,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从而慢慢改变“棍棒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为了消解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家长应适时地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不应立即采取惩罚措施,而是应当给予孩子一定的自我反省和整改的机会,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的所在,并主动改正。

“棍棒教育”的弊端

“棍棒教育”的弊端

“棍棒教育”的弊端“棍棒教育”的弊端中国有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在教育过程中依然会发现父母会通过“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父母打孩子,有的是父母一时冲动,有的是抱持这样的教育观念。

但是儿童心理咨询师解析,经常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1、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

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

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

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

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2、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

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

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这种孩子往往会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3、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

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4、固执: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

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家长生气。

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5、粗暴: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

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作用。

6、怪僻: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以后,还硬要孩子“认错”,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

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思想的排他倾向加剧。

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抵触情绪很大。

棍棒教育作文

棍棒教育作文

棍棒教育作文在当今社会,教育方式多种多样,而“棍棒教育”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适当的体罚可以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尊重和纪律;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棍棒教育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导致负面影响。

对于这一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在我看来,棍棒教育并非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它无法真正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律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影响其健康成长。

首先,棍棒教育虽然可以迅速地让孩子听话,但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孩子只是因为害怕体罚而服从,而并非真正理解自己的错误。

这种服从是出于恐惧而非内心的认同,孩子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更没有意识到改正错误的必要性。

因此,棍棒教育只是治标不治本,无法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律能力。

其次,棍棒教育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影响其健康成长。

孩子在受到体罚的时候,会感受到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这种痛苦可能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阴影。

长期以往,孩子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而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将父母或老师的体罚行为作为一种模范,认为用暴力解决问题是正常的,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棍棒教育,而是更多地采用理性沟通和正面引导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家长和老师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过错,从而自觉改正错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棍棒教育并非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它无法真正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律能力,更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影响其健康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棍棒教育,而是更多地采用理性沟通和正面引导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育儿教育之棍棒教育

育儿教育之棍棒教育

棍棒底下出逆子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对孩子“恨铁不成钢”。

80后的父母辈大部分都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甚至认为“小孩不打不成才”。

我小时候是个“乖乖女”,从来没有干过让父母生气的事,但即便如此,开学报名的时候,父母也会和老师说“她要是不听话了,你就打,要管得严一点”,因为他们相信“严师出高徒”。

这和现在老师稍微惩罚一下学生,家长就闹得天翻地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我并不是赞成老师体罚学生,甚至殴打学生,只是说现在和过去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棍棒底下出逆子:愚蠢的“棍棒教育”,打在孩子身,伤在孩子心!“孩子教育”永远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中国式家长”,喜欢把孩子当成炫耀的工具。

孩子的成绩,好似与家庭的尊严与父母的面子息息相关;孩子的成绩是否优秀,容易成为市井坊间互相对比的筹码。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牛人,他四个子女中有三个考入北京大学,一个考入中央音乐学院。

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

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

生于1964年的“狼爸”萧百佑,正和我们的父母是同龄人。

在“狼爸”萧百佑眼中,“打孩子”不仅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

因为独特的教育理念,他还曾被请到《鲁豫有约》。

“狼爸”萧百佑曾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没想到在现场遭到南京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

不过“狼爸”毫不示弱,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

“狼爸”回应说自己并非像外界所描述的那么“冷血”,之所以动手打孩子,完全是出于对子女的爱。

现实中也有不少家长,看到别人打出个孝子、打出个学霸来,经常就把自己不合理的“棍棒教育”合理化,还美其名曰: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人才。

许多人羡慕“狼爸”的4个孩子都很争气。

在所有家长看来,他的家教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教育方式却引起很大的争议。

有人就质疑“狼爸”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并不一定如外表那么光鲜靓丽,他们心里也许比较压抑、痛苦。

中小学教育惩戒权浅析

中小学教育惩戒权浅析

中小学教育惩戒权浅析摘要:教育是一门艺术,惩戒则是掌握教育这门艺术的关键。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说法,认为“棍棒教育”有益于孩子成长成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开始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以表扬为主,要摈弃惩戒,不应该赋予学校或者教师教育惩戒权。

近些年伴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个别教师体罚虐待学生的事件被媒体放大大肆宣传,关于教师是否应该拥有教育惩戒权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和关注。

关键词:教育惩戒权;教师;教师权利;赏识教育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学界对教育惩戒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从1993年《教师法》制定至今,对教师是否应该拥有教育惩戒权以及惩戒权是否应该写入法律一直有较大争议,以至于从教师法制定到现在的27年里,教育惩戒一直未被写入有关法律。

2019年年初,在教育部的推动下,《教师法》的修订正式启动,并被列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的第二个项目,围绕教育惩戒权的讨论也变得更加热烈。

2021年3月1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开始施行,标志着教育惩戒正式进入有据可依的时代。

二、教育惩戒权概述(一)教育惩戒权的定义“惩戒”一词有多种含义,教育惩戒在概念上大体上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惩戒是指涵盖大中小学等不同的教育阶段,涉及学校、教师等不同的实施主体,包括体罚、罚站等事实惩戒和纪律处分等书面惩戒在内的各种否定性制裁手段。

①狭义的惩戒是指将某些部分排除以限制惩戒的范围。

教育惩戒由两个要素组成:第一个要素是惩罚,即对行为不当的学生进行惩罚;第二个要素是教育,即教育学生,避免失范行为再次发生。

②体罚,英文是“corporalpunishment”是指任何对身体实施的惩罚或击打。

体罚以及变相体罚由于其不合理性,《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已经分别规定了“禁止体罚、变相体罚及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等措施。

因此“ 体罚”“ 变相体罚”是违法的“ 处罚行为”,而惩戒虽然也包含对身体实施惩戒或者打击,但由于其是根据相关程序、方式、步骤实施的,不属于体罚。

棍棒教育作文

棍棒教育作文

棍棒教育作文在当今社会,教育方式多种多样,而“棍棒教育”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一直备受争议。

棍棒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棍棒来进行教育。

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这种教育方式依然存在,家长或老师会通过体罚的方式来惩罚孩子。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棍棒教育,认为这种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那么,棍棒教育究竟是好是坏呢?首先,支持者认为棍棒教育能够起到警示作用,能够让孩子知道犯错是要受到惩罚的。

他们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如果不进行惩罚,孩子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就无法改正。

此外,他们还认为,棍棒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服从意识和纪律观念,让孩子明白规矩和纪律的重要性。

然而,反对者则认为,棍棒教育是一种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伤害。

他们指出,孩子是需要关爱和理解的,而不是严厉的体罚。

过度的体罚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家长和老师产生厌恶情绪,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家庭关系都是不利的。

此外,他们还认为,棍棒教育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只会让孩子产生恐惧,而不会真正明白自己的错误。

实际上,棍棒教育并非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方式。

教育应该是以爱和理解为基础,而不是通过惩罚来解决问题。

父母和老师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错误和过错视而不见,而是要通过耐心的教育和引导,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并主动改正。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让家长能够更科学地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总之,棍棒教育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育应该是一种温暖的力量,而不是严厉的体罚。

爱和理解才是真正能够影响孩子的成长的力量。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中,家长和老师能够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心和耐心来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家教的根本理念。

传统的家教观念认为,通过棍棒的威慑力,培养孩子遵循父母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能力,从小就让孩子知道要尊敬长辈、守护家庭、爱护弟兄、重视学习,从而养成德行高尚、有孝心的人,这才是传统人们眼里的好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意味着要在棍棒的威慑力下,形成孩子的尊敬长辈的习惯。

比如要求小孩子在大人面前说话要客气、礼貌,这一定要做到;对长辈要办事尽责,不可以给他们添麻烦,看见长辈有事要做,应积极主动去帮忙;对长辈说话要谆谆教诲、礼貌有礼,不可以无礼无礼或者随便吐槽,等等。

总之,尊敬长辈是孩子孝顺父母的根本。

棍棒底下出孝子,意味着要在棍棒的威慑力下,形成孩子的守护家庭的意识。

家教要求孩子保护家庭的和谐环境,不可以说话粗鲁,也不可以独自追求,而要听从父母的教导,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维护家庭的和谐和家庭形象。

此外,棍棒底下出孝子,意味着要在棍棒的威慑力下,形成孩子的爱护弟兄的习惯。

父母要教导孩子要和弟兄哥嫂姐友好相处,不可以因小事吵架,多体谅他人的感受,避免恶劣话语,多积极表现出爱心。

另外,棍棒底下出孝子,意味着要在棍棒的威慑力下,形成孩子的重视学习的习惯。

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不可以轻忽学习,要做到用心读书、认真思考,多多阅读、多多提问,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从而养成品学兼优的好习惯。

总之,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旨在通过棍棒的威慑力,使孩子养成尊敬长辈、守护家庭、爱护弟兄、重视学习的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的孝心和谦让意识,这才是传统人们眼里的好孩子。

棍棒教育

棍棒教育

“棍棒教育”和“拇指教育”发表时间:2012-10-22 20:45:00日志内容:我所说的这两种教育,作为父母的都会考虑到,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究竟该如何教育呢?我想这也许是为人父母的做头疼的一件事。

所谓“棍棒教育”就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所提倡的“不打不成才”以及“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

当然,我们的棍棒教育不是一种酷刑,而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给以严惩,也就是说要受点皮肉疼,让他们记住,这样的事情,不要再犯。

当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时,能够记起,在这件事上,曾经被父母打过。

一种挨打的恐惧油然而生。

于是乎,在做事的时候,总是会心存疑虑。

他们在小的时候往往会考虑,我这样做了,会不会挨凑。

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往往缺少了自主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会出现反应迟钝,这里也不应该说是反应迟钝,而更应该说是他们多了点思考。

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是好是坏,作为家长的我们有时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的。

所谓“拇指教育”就是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个夸,我想是有度的,我们不能什么都夸,不管孩子对还是错的时候,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们,这样是一种极端的教育方法,我们所说的“拇指教育”是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及时的给予“拇指教育”。

当然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不会再竖起大拇指,而是教育他们这件事如何不对,这样做会产生的后果。

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其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要看我们的教育智慧了。

当然,在这里我们也不赞成使用“棍棒教育”,如果孩子能懂得其中的道理,让他们自然接收正确的思想,总比有着棍棒恐吓的来的要自然,容易接受一点。

这里,我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实,对于身为人母的我来说。

在我的教育中侧更为偏重于“棍棒教育”。

给孩子一小小的惩罚,当然这也是偶尔会这样,哪个父母不疼孩子呀。

当然,这孩子对的好的地方,我也会采用“拇指教育”。

告诉他们,做的不错或者是很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孩子也挺难。

”希望我们能够,读懂孩子,孩子能够读懂天下父母心。

棍棒教育和赏识教育议论文

棍棒教育和赏识教育议论文

棍棒教育和赏识教育议论文棍棒教育和赏识教育议论文小朋友经常乱丢乱扔东西,不好好吃饭睡觉,和别的小朋友不能“和平共处”……遇到这些情况,不少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打手板,但这种教育方式所引发的争议却越来越大。

在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理念冲击下,“不打不成器”传统家教观念依然流行,家长自己打骂孩子的现象也依然广泛存在。

“棍棒教育”应“下岗”原本家长都是把孩子当“小皇帝”的,只有对极少数顽童,家长实在是管得没招了才会选择棍棒教育。

家长如果不是一时气急,一般来说是不会打骂孩子的。

实际上,对于0-6岁的孩子,这些不得已而为之的“棍棒”教育并非合适的教育方法。

无论什么情况下,打孩子都是不可取的。

豆豆:两岁半的小男孩被打情形:豆豆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总爱摆弄家里的各式电器,电源插座被他看上了,一个劲地玩个不停,妈妈批评了他好几次,他仍然屡教不改,妈妈情急之下打了豆豆。

豆豆妈妈理由:电源插座不像别的东西,危险性很大,虽然有防电装置,但小孩玩东西没有分寸,可能会把它玩烂,漏电,后果不堪设想。

和豆豆说5次了,他依然好像没有听见,装不知道,继续摆弄电源开关,情急之下我就打了他屁股。

专家观点:两岁的孩子还不能知道“电”是什么,也不知道触电是什么样的危险,家长可以用一杯热水碰一下他的手,让他感觉到危险的概念。

另外,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有对外界环境好奇的特点,应给他们营造安全的环境,少下禁令,给他们自己探索的自由和权利。

像豆豆妈妈,就可以把插线板收起来,另外在电源处贴上有图案的贴纸,这样就不会有危险了。

妞妞:两岁的小公主被打情形:每到吃饭时,妞妞都不高兴,不喜欢吃饭,喜欢吃零食。

一到吃饭时就把嘴闭得紧紧的,妈妈怎么说都不听,妈妈着急了,就打了妞妞。

妞妞妈妈理由:她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对吃饭特别抵触,一到吃饭时就闹脾气,不肯吃,怎么讲道理都不行,现在这么大的孩子不吃饭只吃零食怎么行,我实在没办法就打了她几次。

专家观点:妞妞这么大的孩子正处于“第一反抗期”,她有了“我”的概念,她认为吃饭没意思就会强烈反抗。

关于棍棒教育的认识议论文

关于棍棒教育的认识议论文

关于棍棒教育的认识议论文棍棒教育的议论文范文篇一:《棍棒之下未必出孝子》“棍棒之下出孝子,大多数中国父母都认同这个道理。

他们对待子女是“严格管教,对犯了错的孩子更是“暴力惩罚。

棍棒之下真的能出“孝子吗?然而美国普遍认同的教育方式却与中国的截然不同。

他们教育子女多的是宽容和理解,而不是“惩罚。

当他们的孩子犯错误时,他们会原谅孩子犯的错误,教他们其中的道理。

孩子们下次便很少犯同样的错。

而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待犯了错的孩子是用暴力惩罚,在受到惩罚后,孩子们大多是害怕、叛逆。

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

这明显说明“棍棒式教育不是切实可行的。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梁漱溟的教育方式却是非常奇特而有效的,梁漱溟教育他两个儿子非常的“放松。

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兄弟一般,梁漱溟给儿子更多的是宽容、引导。

儿子遇到问题时他总是顺着儿子的意愿,尽可能的引导他,让他自己思考。

不操纵他牵制他,有错时他不说“应该怎样而是“不应该怎样。

就连他儿子填志愿向他询问意见时,他也只是笑着说:“你自己想什么就是什么。

从效果上看,显然他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很明显不是成功的,教育子女需要的是宽容、理解、引导,要尽可能让他们知道其中的道理,而不是一味的用暴力惩罚解决问题。

所以“棍棒之下未必出孝子这一点是如何形成并通过中国的悠久历史的传播可能会造成我的好奇心。

然而,真正使我感兴趣的是,是否仍然是这个观点在现代社会值得通过。

一方面,这样的"棒用"教育模式,没有实现教育目标的可能性:形成一个孩子的判断作为一个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以及正确和错误的。

孩子们总是好奇和破坏性,撕毁书本,抛下花瓶等,这将让你感到很生气。

惩治他们或向他们解释,你面对一个选择。

事实上,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这将是当时有效的。

唯一的区别是,前者对儿童的恐惧和对他们处罚的错误实现后者的作品。

迅速消失的担忧,孩子很可能会重复他们的错误的活动,如果你只惩罚他们。

棍棒出孝子这样格式的话

棍棒出孝子这样格式的话

棍棒出孝子概述作为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之一,“棍棒出孝子”一直以来都在中国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句话虽然表面上强调父母对子女的严厉教育,但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教育意义和当代实践等方面,全面探讨“棍棒出孝子”这一教育理念。

历史背景古代儒家教育观念在古代中国,儒家教育观念对于“棍棒出孝子”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父子之间的关系。

《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孝顺和家庭教育的话语,强调了尊敬父母、恭敬长辈的重要性。

因此,古代家长为了教育子女,常常采取严厉的方式,以期孩子们懂得尊敬家长、孝顺父母。

社会背景的影响在古代中国,社会环境相对封闭,家庭和社会联系紧密。

此时,家长们认为只有通过严苛的教育才能塑造出孝顺的子女。

因此,常见的教育方式就是“棍棒出孝子”。

此外,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维持也需要一定的教育手段,父母通过严肃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孩子进行规范,达到社会秩序的目的。

教育意义强调家庭价值观的传承“棍棒出孝子”强调了家庭价值观念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和孝敬父母被视为核心价值观。

通过严厉的教育方式,父母可以将自己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要求传达给子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培养子女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在长期以来的实践中,家长们发现通过“棍棒出孝子”的方式,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在严格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需要按规定完成各种任务,学会自己管理时间和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种方式强调了个体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责任,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成为有担当的人。

培养孝心和家庭关系的和谐“棍棒出孝子”强调了孝心的培养。

通过严厉的教育,孩子们会感受到父母的期望和关爱,同时也能够懂得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增强亲子之间的感情纽带。

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父母的关怀和期望,从而更加珍惜家庭,从内心里去回报和孝敬父母。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方观点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方观点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方观点1. 棍棒的威力说到“棍棒底下出孝子”,咱们脑海里常浮现的就是那种严厉的教育方式,感觉只要一顿揍,就能让孩子乖乖听话。

可现实中,这种想法真的是太天真了!其实,棍棒的威力常常会适得其反。

咱们不妨想象一下,孩子在被打后,心里可能会滋生怨恨,反而对父母的感情淡化,慢慢就变得像个小刺头。

你说,打完了心里没啥好受,关系也没改善,最后只剩下冷冰冰的家,真的是得不偿失啊!1.1 亲子关系的破裂而且,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心里难免会积攒不满。

等到他们长大,有的可能会反过来和父母对着干,形成那种“我恨你,你恨我”的恶性循环。

亲子关系就像是那根细细的线,一旦被强力拉扯,容易断掉,再也无法恢复。

而且,想想那种家庭氛围,真的是压得人喘不过气,谁还敢在家里放飞自我呢?1.2 教育的误区教育不该是用棍棒来维持的,咱们要认识到,真正的教育是理解和沟通。

像那种温暖的阳光,可以照亮孩子心里的每一个角落。

其实,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想让他们乖乖听话,得先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

这样才能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让他们在爱中成长,才是正道。

2.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而且,咱们不能忽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一个小孩如果总是被压着,根本没法培养出自主思考的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吗?如果只有棍棒,孩子们难道会真心实意地接受那些教诲?答案显而易见。

他们可能只会心生抵触,记住的只是那一声声打击,而不是父母想传达的道理。

2.1 错误的模仿更何况,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生物。

你想想,如果父母总是用暴力解决问题,孩子长大后是不是也可能觉得这是解决问题的“高招”?这样一来,咱们岂不是在无形中教他们用棍棒来对待别人?这绝对是得不偿失的恶性循环,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棍棒侠”呢?2.2 情感的缺失再者,棍棒教育会让孩子的情感变得缺失。

想想看,咱们从小就希望有个温暖的怀抱,感受到爱和关心。

如果在严厉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的心里就像缺了个洞,慢慢的,他们可能会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甚至变得孤僻。

棍棒教育不能盲目推崇

棍棒教育不能盲目推崇

棍棒教育不能盲目推崇作为一种固有文化形态,棍棒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历史悠久,自古以来被视为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的观念逐渐更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现代教育中推崇单纯的棍棒教育是不可取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棍棒教育的弊端,以期让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棍棒教育。

一、棍棒教育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关于棍棒教育的负面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很多研究表明,与善意的交流相比,惩罚式的教育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身心健康状况变得更差。

二、棍棒教育会引发家庭暴力父母用棍、鞋底等器物打孩子,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这种做法是不可接受的。

不仅会导致孩子身体上的伤害,更可能引发家庭暴力甚至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长此以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关系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棍棒教育易造成误判和不公棍棒教育容易产生主观化的误判和不公对待,这是其实效性的根本障碍,而其容易引起的纠纷和矛盾也会对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如何更加科学地实施教育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四、棍棒教育不适应时代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走“小结构化”、走“创造性”的教育模式。

这种实践注重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强调自由、多元和多样性的探究学习。

而坚持传统的棍棒教育很难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也会妨碍到创造力的发展。

总之,棍棒教育不能盲目推崇,我们需要根据学科、学生年龄、性别和教学内容等不同因素构建的个性化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满足孩子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只有把教育与时俱进、顺应潮流,才能让下一代走得更加自信、坚定、创新和多元。

“中国式家教”严重跑偏 蜜糖式棍棒式教育共存

“中国式家教”严重跑偏 蜜糖式棍棒式教育共存

“中国式家教”严重跑偏蜜糖式棍棒式教育共存内容由京翰教育一对一家教辅导()整理如今,“棍棒式”教育和“蜜糖式”教育是社会上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

在一些家庭里,家长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也受到了追捧。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日发布的《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显示,92.3%的家长称教育孩子很难,其中“棍棒”教育受追捧、父母与孩子间平等交流方式缺失造成家庭“冷暴力”、教育投资不惜重金但重智力轻情商等“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三大焦点话题引发热议。

“蜜糖式”“棍棒式”教育共存调查显示,在如何看待家长打孩子现象这一问题上,42.4%的人认为是轻微的处罚、吓唬一下有必要,21.7%的人认为该打时就打、让孩子长记性。

认为教育孩子不能采取打的方式的只有36.2%。

调查发现,更多的家长认为体罚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龄”而异,并主张惩戒要适当,以不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为前提,以劳动代替打骂成为孩子较为接受的受罚方式。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棍棒式”教育和“蜜糖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

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孙进认为,家长的暴力惩罚方式会让孩子习得通过武力解决问题,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的胆怯敏感不自信,不利于阳光向上人格的形成。

家长可以通过减少零用钱、减少礼物的赠与等物质刺激进行惩罚,从而使他们知道自身行为的底线在哪儿。

平等交流仅占5%根据《报告》,在家庭交流中,25.7%的家长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跟孩子交流,23.4%通过说理的方式交流,民主讨论的只占5.1%。

受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影响,许多家长持有“一家之长”的心态,习惯于对孩子“发号施令”。

浅谈棍棒教育心得体会

浅谈棍棒教育心得体会

浅谈棍棒教育心得体会浅谈棍棒教育心得体会“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打,并非无理的代名词。

伴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孔孟之道延续下的教育精神体现,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直是众家长及教师乃至教育专家。

自古对孩子教育要采取严厉的态度,在古典中就有很多例子,如《三字经》中就有“子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足以体现古人对教育的重视。

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

在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在我们身边,有狼爸”萧百佑“把三个孩子打进北大,在现今提倡柔声教育的年代,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萧百佑所著的书中,他提出在教育中作为惩罚孩子的工具,藤条比较合适,他写道:“古人很聪明,发明出藤条,打到身上对皮肤的刺激很大,但不伤筋骨。

”于是萧百佑采用了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工具,有时也会用鸡毛掸子作为惩罚工具。

除了藤条,古代私塾中的戒尺也是体现了“爱之深,责之切”的望子成龙心态,相信部分家长在这方面会也有亲身体会,只想让孩子长点记性,吃点小亏以后少吃亏。

谈完家长的心态,再来说说接受棍棒教育的对象――孩子们的心理感受。

每位家长都有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

在这里我想说的棍棒教育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在孩子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犯错,但却已经犯下错误的时候,这时的棍棒教育则在加深孩子的印象,提醒他们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相信能认识到这点的孩子已能辨别正确错误,接受教育也会心服口服。

第二种孩子,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但却得先无条件选择棍棒教育。

当头棒喝,让顽皮的孩子谨记这是错误的方式,也同样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错误。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身上,只会让孩子根据家长的认识去认识这个世界,只会教出毫无自己的主见的孩子,这里我想再引用下“狼爸”萧百佑的话,“孩子在年幼时,不需要独立的思考,只要学会服从家长就能成长。

在我看来,在0~12岁孩子的性格中,动物性占主要成分,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下进行的,所以要用鸡毛掸子给他立规矩。

棍棒教育与赏识教育

棍棒教育与赏识教育
事例3:
乐乐从幼儿园回来闷闷不乐,因为小朋友嘲笑他有个大蒜头鼻子。
妈妈回答:
“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
分析:
妈妈当然知道自己不过是在宽慰孩子。可是,孩子就真的不知道吗?他甚至可能会因为你不理解她的伤心,从而把不快压在心底,造成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现心理障碍。
建议:
徐帆认为,家长应先问问他,是不是在和谁做比较。然后告诉她每个人的相貌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无法比较的,多说几次孩子就会习惯于接受现实。对于能够改变的现实你可以给孩子提出积极的建议。千万不要一上来就乱安慰。稿源:
金宝贝资深专家刘宁分析,妞妞这么大的孩子正处于“第一反抗期”,她有了“我”的概念,她认为吃饭没意思就会强烈反抗。她认为吃饭是大人强加给她的意愿,而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另外,她开始反感吃饭,觉得吃饭不快乐,到了吃饭的时间孩子不吃饭,家长一再说教,可能适得其反。这时候,家长应该找一件孩子喜欢做的事,和饭菜结合起来,比如妞妞喜欢玩兔子毛绒玩具,可以把胡萝卜插在米饭里,告诉她小兔子最爱吃胡萝卜了,把饭菜做得五颜六色,这样孩子在吃饭时就能感觉到有乐趣、有食欲。这时候打孩子只会使她更厌恶吃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种是挨打后转过身去打别人,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暴力倾向;另一种是变成胆小鬼,怯懦怕事。
孩子的世界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事,在成人眼里所谓的“小事”往往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良机。只有注意从点滴小事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才会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赏识有度——赏识是孩子的阳光赏识也讲技巧
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真的是水火互不相容吗?记者采访的多位幼儿教育专家均认为,应该以赏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对儿童教育来讲,当然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因为孩子越小越容易认不清自己,非常容易自卑。“世上没有坏孩子”,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唤醒“好孩子”。0-6岁的儿童处于一个“他律”阶段,容易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判断自身行为的标准,如家长、幼儿园老师说自己是好孩子就认为自己是好孩子。

棍棒教育的古代典型例子

棍棒教育的古代典型例子

棍棒教育的古代典型例子古代的棍棒教育是一种严厉的教育方式,常见于各个文明古国。

通过对犯错者进行体罚或惩罚,以棍棒作为教育工具,以期达到教育目的。

下面将列举十个古代典型例子,来说明棍棒教育在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应用。

1.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棍棒教育: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考生在备考期间,往往受到严格的约束和惩罚。

例如,如果考生在考试中作弊或者违规,监考官会使用棍棒进行体罚,以示警戒和惩罚。

2. 古埃及的棍棒教育:在古埃及,棍棒教育常常用于奴隶或劳工。

奴隶主或雇主会使用棍棒对奴隶进行体罚,以控制他们的行为,确保他们忠诚和服从。

3. 古希腊的棍棒教育:在古希腊,棍棒教育在军事训练中被广泛使用。

年轻的士兵在军营中接受严格的训练,包括使用棍棒进行打击训练,以增强他们的体魄和战斗能力。

4. 古罗马的棍棒教育:在古罗马,棍棒教育被用于对待奴隶和叛乱者。

奴隶主可以使用棍棒对奴隶进行体罚,以保持他们的服从和纪律。

叛乱者也会受到棍棒的惩罚,以示警戒和示众。

5. 古印度的棍棒教育:在古印度,棍棒教育被广泛应用于训练武士和战士。

年轻的男子在武术学校接受严格的训练,包括使用棍棒进行搏斗和防身技巧的训练。

6. 古日本的棍棒教育:在古日本,棍棒教育被用于武士阶层的训练。

武士学校会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其中包括使用棍棒进行格斗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战斗能力和反应速度。

7. 古代欧洲的棍棒教育:在古代欧洲,棍棒教育被广泛应用于惩罚犯罪者。

当时的法律体系相对简单,对于犯罪者,常常采用体罚的方式进行惩罚,其中包括使用棍棒进行鞭打或打击。

8. 古代中东的棍棒教育:在古代中东,棍棒教育常常用于对待奴隶和妇女。

奴隶主或丈夫可以使用棍棒对奴隶或妻子进行体罚,以维护他们的权威和地位。

9. 古代非洲的棍棒教育:在古代非洲,棍棒教育被用于对待犯罪分子和叛乱者。

部落长老或酋长可以使用棍棒进行体罚,以确保社会秩序和稳定。

10. 古代美洲的棍棒教育:在古代美洲,棍棒教育常常用于对待俘虏和犯罪分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教育下的“棍棒教育”高中学前1班 12163020 任意摘要:从2008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施实。

千百年来统治中国人教子思想的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论调将就此划上句号,其行为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自古对孩子教育要采取严厉的态度,在古典中就有很多例子,如《三字经》中就有“子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足以体现古人对教育的重视。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种教育观念是否真的合理。

关键字:棍棒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惩罚教育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古有“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今有“狼爸”“虎妈”。

打,并非无理的代名词。

伴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孔孟之道延续下的教育精神体现,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直是众家长及教师乃至教育专家关注的热点。

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

在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1)“虎妈”事件回放:为使小女儿熟练地弹奏雅克·依伯特的钢琴曲,一个母亲要求女儿从傍晚一直弹到夜里,中间不允许喝水,不允许吃饭,不许上洗手间。

最终,女儿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表演——“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2011年1月8日,《华尔街日报》对一名华裔母亲蔡美儿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报道,引起轩然大波。

蔡美儿毕业于哈佛大学,目前是耶鲁大学的法学院教授。

因为宣告“魔鬼式训练是成功的关键”,她获封一个颇为彪悍的称号:“虎妈”。

“虎妈”告诉美国人,中国小孩之所以总在世界上扫荡各类数学和音乐大奖,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位“中国式的魔鬼母亲”。

蔡美儿在新书《虎妈战歌》中比较了“中国妈妈”和“西方妈妈”的差异,总结了教育女儿的成功经验:即高标准、严要求。

她的十条“家规”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不许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许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许任何一门功课的成绩低于“A”、不许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不许参加玩伴聚会……很快,“虎妈”挺进中国。

1月下旬,中文版《虎妈战歌》到大陆做宣传,书名还起了一个更贴近中国读者的标题:“我在美国做妈妈”。

“刚摆上书架,就脱销”,是彼时不少媒体的描述。

“虎妈”成为2011年伊始最大的新闻焦点人物——当然,是充满争议的。

无独有偶,“中国狼爸”的教育方式也成为各大媒体的热议的话题。

被热议的“中国狼爸”是香港商人萧百佑,其严格苛刻的教育方式可以和“美国虎妈”相“媲美”。

(2)“狼爸”事件回放萧百佑曾就读于暨南大学国际金融系,曾在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任职,该公司关闭后,他下海创业,三十年来,在金融、地产领域成绩斐然。

但最让他骄傲的不是事业上的成绩,而是对孩子的教育。

他和香港籍妻子育有四个孩子:萧尧、萧君、萧箫、萧冰,他们不仅品学兼优,琴棋书画也各有所长。

最为人称道的是,儿子萧尧、女儿萧君曾同时考上北大,创造了北大历史上的第一次。

2011年,老三萧箫也被北大录取,创造了“一门三北大”的“战绩”。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当旁人向萧百佑讨教教育秘籍,萧氏回答:“他们全都是打出来的!是硬生生打出来的!”“狼爸”声称自己遵循中国古礼,不仅要让自己的棍棒之下出孝子,还要在棍棒之下出才子。

他在书中大赞,“藤条是个好东西,打了不伤筋骨,但绝对的疼,疼了才能记住!”手持鸡毛掸子和藤条的装扮,成为他在人前的标准造型。

在媒体上,“狼爸”往往给人“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感,他宣称,体罚不是传统家教的全部,更不是传统家教的目的,体罚是师长、尤其是家长的权利,是孩子的福祉。

他说,自己的家是最民主的家庭,但这个“民主”和常人理解的不同,“萧式民主”倡导的是孩子是民,家长是主。

在“狼爸”的家庭里,他就是皇帝,只要他提出的要求,孩子们必须无条件服从。

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工作,他都会给孩子布置任务,随时监控孩子的行踪。

不许随便喝可乐、不能随便开冰箱门、没有零花钱、不能看非新闻类、非儿童类、非教育类的电视节目,不能上网聊天等,都是他定的基本“家规”。

“狼爸”称,他相信这些“家规”是别人家孩子无法做到的,但正因为这些家规,孩子们虽然没有了自由,却有了丰富的学识。

他坚信,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必须用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教育。

“新派时兴的、不西不东的教育方法简直误人子弟。

现在很多关于家教的讨论都是隔靴搔痒……”以上两个案例是当下最经典的棍棒教育的实例,但我认为之所以虎妈狼爸能广为流传,他们严苛的棍棒教育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这种教育成效甚好。

也许就是这种榜样作用,近年来狼爸虎妈的教育模式在中国家庭中似乎越来越常见。

但是无论收效如何,棍棒教育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们不禁要提出几个问题,这种饱受争议的教育果真有效吗?我们看到的只是两个典型的个别成功的案例,那在我们没看到的地方又是什么景象呢?虎妈狼爸们的教育方法成功了,但若换成别的方法,就一定会失败吗?二、棍棒教育的概念及其理解看过了虎妈狼爸的育子方法,我们似乎对棍棒教育有了一种初期的概念。

但是真正的棍棒教育究竟如何定位,我还没有找到一种官方的解释。

毕竟几大典型家教模式中,并没有棍棒教育这种模式。

而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们中国对这种棍棒教育倒是情有独钟。

所以棍棒教育倒很像是我国的“特色传统教育”。

我眼中所谓的棍棒教育,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陈旧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方法。

他的表现方式是态度生硬、语言粗暴,随便的打骂孩子而强迫孩子去学习或完成某项目标。

区别于家庭暴力,家长们的棍棒教育的出发点是对孩子们的期望,也是对孩子们的爱的表现。

有句俗语道,打是亲,骂是爱。

父母对孩子的打骂多出于“爱之深,责之切”的望子成龙的心态,家长们只想让孩子长点记性,吃点小亏以后少吃亏。

(1)家长们选择棍棒教育的原因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狼爸虎妈们的成功体现在何处?我们仅仅把三个孩子送进名校视为成功,但成绩上的优越就能说明一切问题吗?家庭教育的终点难道就是走进名校的大门吗?我们所谓的望子成龙,实际上就是称为名校毕业生吗?透过现象看本质,狼爸和虎妈的教育方式之所以在社会上得到那么多网友的激烈讨论和热捧,不能不说这是许多急功近利的家长和现代社会教育追求功利化所带来的弊端,反映了父母对子女成才的一种焦渴现状。

我倒认为这却是我们时代的一种悲哀。

我们的确要承认,我们国家的发展中状态使我们不得不走向应试教育,我们已经了解了应试教育带给青少年的影响,其中就包括这应试教育下的棍棒教育。

从前的棍棒教育教育出的是孝子,但现在更为讽刺的是我们棍棒教育出了一堆书呆子。

我们现在可以总结为,当下的棍棒教育,和我国的应试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就是不断向上攀登并一路充满了艰辛的旅途。

从进入小学的那一天开始,每个人就必须按部就班的接受文化课的学习,这是大多数人在学生生涯所必须接受和经历的,这也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文化课的学习枯燥而乏味,让人很难提起兴趣,要想将文化课学好,就要有耐心恒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就是古人对充满了艰辛的学习过程的一种很形象的比喻。

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现在的高考,国家对人才的选拔始终要依赖此种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的高考,曾一度被人们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见高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尤其是对于农民子弟来说,通过高考跳出农门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考进北大,清华这样的高等学府读书,是多少学子和家长热切期盼和梦寐以求的目标。

基于这种愿望,当社会上出现“狼爸”“虎妈”把他们的孩子打进名校的成功事例时,他们的教育方法自然会得到人们的热烈讨论,甚至一些家长的大加追捧。

“狼爸”的棍棒教育博得了许多家长的青睐,他们还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狼爸去管理,据说到目前为止已有几十个孩子在接受“狼爸”的教育方式。

狼爸和虎妈不是个例,而是一个不小的群体,现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就在狼爸和虎妈之间转换。

为什么人们对狼爸和虎妈的关注如此激烈,其根源就在于:现代父母已经把孩子能否考上名校作为判断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模式。

这种观念使得更多的父母加入狼爸和虎妈的行列,使得家庭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除了为了孩子们的成绩,父母们打孩子也有另一个原因,接下来看一位心理学家经历的案例:曾经与一位前来做咨询的年轻母亲攀谈,当问她为什么打孩子的时候,她说孩子太淘气,不听话。

我摇摇头,她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摇头,我说她没说实话。

她问:“那您说,我为什么打他?”我回答道:“因为你打得过他。

”这位妈妈愣了,“不对,就是因为他太讨厌,总不听话,弄得我成天追着他,一气之下就动了手,其实打完了我也后悔……”我反问:“如果在单位,也有一个人不听你的话,你会打他吗?”她说:“那当然不会了,他是成人。

”我说:“这不就完了,你不打成人,因为你打不过他,可这个成人同样不听你的话呀!”她说:“我怎么能打成人呢?”我说:“成人怎么就不能打?”她说:“成人都有面子,伤了和气不太好。

”我问:“那孩子就没有尊严了吗?伤了他的和气就没事了吗?”这位母亲毕口不言。

我正色道:“打孩子,就是因为你比他强大,把你对成人做不了的事对他做,就是欺负弱者!”她反驳:“孩子不打怎么能成器呢?”我说:“如果打能成器,那么这个器与畜生有什么区别?”她说:“孩子不打怎么行?”我问:“这话是谁告诉你的?”她说:“不都这么说吗?打是疼,骂是爱。

”我说:“爱是保护,打是欺负;爱和打是完全相反的行为,如果把这种自相矛盾的东西结合到一起,还必须让孩子接受。

那么你的孩子将来就会跟你一样,爱谁就会欺负谁,当然,他不会打家长,但很可能会把从家长那里学来的做法运用到同学关系、人事关系当中,毕竟,父母怎么会有错呢?”......我们中国人,历来把打骂孩子当成一种心安理得的事情,更有“棍门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之说。

然而,在了解若干犯罪青少年的案例后,深深感觉到家庭暴力对一个孩子身心造成的恶劣影响,甚至可以说,在十个少年犯中,至少有七个孩子有过家庭暴力的经验。

这位心理学家对棍棒教育的解释十分透彻,父母打孩子,一方面为了使孩子们表现、成绩等诸多方面比他人优越,另一个方面,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往往忘记了孩子们也有尊严,也有感受,认为孩子们没有长大,这样做并不会对亲情有任何影响。

(2)被棍棒教育的孩子们的心理感受说完家长的心态,再来说说接受棍棒教育的对象——孩子们的心理感受。

每位家长都有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

在这里我想说的棍棒教育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在孩子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犯错,但却已经犯下错误的时候,这时的棍棒教育则在加深孩子的印象,提醒他们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相信能认识到这点的孩子已能辨别正确错误,接受教育也会心服口服。

第二种孩子,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但却得先无条件选择棍棒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