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专题复习

文化常识专题复习
文化常识专题复习

高考知识点梳理——文化常识判断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谨庠序之教”中就是这个意思。()2.《师说》中“六艺经传”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科举考试,由低到高一般经历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现在的“河南省”。()13.“五岳”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指“中原之国”,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20.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三)天文与历法

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22.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2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2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2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2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29.古人把农历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每个月的十六称为“既望”。()30.古人把每季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四)政区与官职

3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32.三省六部制里,吏部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兵部主管军事。()33.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34.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35.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36.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37.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38.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和司空。()

3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表示升官,常用“右迁”一词。()40.“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41.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42.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43.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4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中秋之夜。()

4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以示对老人家的尊敬。()

46.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47.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因此也叫“年三十”,那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48.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一天或两天。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49.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50.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六)宗庙与祭祀

5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52.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53.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

54.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55.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56.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吃肉。()

57.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58.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59.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60.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61.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总角: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62.及笄之年:古代把十五岁的女子称为及笄,所以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岁。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63.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

64.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不录。()

65.“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

66.赐姓:古代天子给有功之臣赐予天子的姓氏以示褒宠。()67.冠族是指当地最有钱、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68.象笏:用大象的脚趾甲做的笏。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做备忘记事。()

69.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别,名供晚辈呼唤,字供长辈或平辈呼唤。()

70.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

(八)人名与称谓

7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7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用为皇帝的自称。()7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7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7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 76.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7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7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79.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80.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

(九)文集与典籍

81.“风骚”:风,《诗经》里的“国风”;骚,《楚辞》里的“离骚”。后来用“风骚”借指文采。()

8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83.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左传》。()

84.《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85.《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86.《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87.《孔雀东南飞》和《长恨歌》合称为“乐府双璧”。()

88.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清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89.《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90.“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

(十)另类与其它

91.按照一般说法,“五谷”是指稷(小米)、黍(黍子)、麦(大麦小麦)、菽(豆)、麻(大麻子)。()

92.桎梏,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手上的戴的为梏,脚上戴的为桎。()93.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94.“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95.“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96.“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97.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98.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

99.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100.“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高考知识点梳理——文化常识填空题

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男子年20行,女子年15行,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3.“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岁老人的寿联。

4.古代兄弟之间用“”表示排行。“”表示最大,“”表示最小。

5.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关系,“先”表示。

6.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7.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十五叫“”,月末一天叫“”。

8. “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悌”指善事。

9.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

为、、、。

10.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年,是属人的本命年。

11. 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12.中国古代思想家“五行”是指、、、、五种物质。

13.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分别是指:、、、、、,各部的长官均为。“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14.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

15.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

是:、、。

16.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为最尊,其次是,再次是,最下位是。

高考知识点梳理——文化常识高考真题

【2016年高考全国一卷】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2016年高考全国二卷】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2016年高考全国三卷】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2015年高考全国一卷】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015年高考全国二卷】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集成。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 (一)学校与科举 1. 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 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 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 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 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 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 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ft书院等。 () 6. 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 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 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 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 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 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 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 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 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 古人把ft南水北称为“阳”,ft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ft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 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 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13. “五岳”是指东岳泰ft、南岳衡ft、西岳华ft、北岳恒ft和中岳黄ft。() 14. 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 梁州、广州。() 15.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 江以西的地区。() 16. 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 称臣的意思。() 17. 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 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文化常识选择题

中国文化常识题目 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2.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C)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羊 D.楚汉相争 3.龙门石窟位于下列哪个省:(A) A.河南 B.甘肃 C.陕西 D.山东 4.下列属于我国四大传说故事的是:(B) A.《嫦娥奔月》 B.《孟姜女》 C.《田螺姑娘》 D.《山海经》 5.中国的三教合一指的是哪三种宗教?(D) A. 佛教,道教,基督教 B.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C. 道教,儒教,基督教 D. 儒教,佛教,道教 6.地动仪发明于哪个朝代(B)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7.中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加起来共有多少个?(B) A .31个 B .32个 C .30个 D .29个 8.《史记》是中国第一部(A)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史 C.国别史 D. 编年体通史 9.中国古代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梨园子弟”的称号出自哪个朝代:(C) A .宋朝 B.元朝 C.唐朝 D.清朝 10.李清照词:“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是什么花?(C) A.腊梅花 B.黄花 C.菊花 D.丁香花 11.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A) A.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B.春节,元旦,中秋节 C.清明节,中秋节,春节 D.元宵节,端午节,春节 12.中国的六大古都是: (B) A.北京、西安、成都、开封、南京、杭州 B.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 C.北京、西安、开封、南京、洛阳、武汉 D. 北京、西安、天津、洛阳、杭州、开封13.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B.武当山C.九华山D.峨眉山 14.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是在什么时期:(A) A.唐太宗B.唐高宗C.唐中宗D.唐玄宗 15.耄耋之年指的是(D) A.五六十岁B.六七十岁C.七八十岁D.八九十岁 16.属于四大名绣的是(A) A.蜀绣B.鄂绣C.赣绣D.豫绣

王力《我国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 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3文化常识复习资料

中考文化常识复习 一、人的称谓 1. 古人直称姓名是用于 _______ 或用于_______________ 时。 2.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___________ 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_____________ 。 3. 表示自谦的称呼有_________ 。帝王自谦之词有__________________ 。 4. 古人的号一般只用于____________ ,以显示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 5. 百姓的称谓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等。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龄称谓:加冠指男子______ 岁;花甲(耳顺)指岁;古稀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岁;不惑 指__________ 岁;知天命指______ 岁;而立指__________ 岁;耄耋指_______ 岁;100 岁称谓 为_________ 。 二、古代官职 官员升迁常用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职常用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列词中选填:谪迁除拜擢罢黜免) 三、天文历法 1?“四时”是指_______________ 。 2. 每月的第一天叫__________ ,月中叫 __________ ,每月的最后一天叫 __________ 。戊申晦 是指________________ 。 3. 我国古代吧夜晚分成______ 个时段,用鼓打更,所以叫做____________ 。 四、古代地理 1. 江河在古代是指 ______________ 。 2. 五岳即东岳___________ 、西岳_____________ 、中岳___________ 、北岳__________ 、南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习与答案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

《文化常识》训练题(一)

《文学常识》课后自测(一)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第一名为“”;被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为“”;殿试及第者称“”,前三名依次为:、、。 2. 古代的“河”专指,“江”专指。江阴是。 3.三省六部制里,主管的是礼部。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 是,主管的是兵部。主管的是户部。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掌管全国司法刑狱的是。 4.“”,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指土地之神。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5.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主持。“”为祭天,“”为“祭地”。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

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文学常识》课后自测(一)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江阴是长江之南。 3.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主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的是户部。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工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的是刑部。 4.社稷:“稷”,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社”,指土地之神。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5.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泰山主持。“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答案:B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父亲王顺,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好侠”是“涣”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CD,“敦儒学”“习《尚书》”句式相同,不能从中间断开,排除A,故选B。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含答案)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附习题答 案解析 【导语】高考语文,增考古代文化常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由选考变为必考。今天为大家推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及练习题带答案解析,一起了解吧。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文化常识专题复习

高考知识点梳理——文化常识判断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谨庠序之教”中就是这个意思。()2.《师说》中“六艺经传”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科举考试,由低到高一般经历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现在的“河南省”。()13.“五岳”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指“中原之国”,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20.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文化常识试题

九年级文化常识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 1.(2018山东枣庄)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其造字法一直沿袭许慎“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岳阳楼记》、《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四篇文言诗文标题中的“书”、“记”、“说”、“序”都属于古代文体。C.《隆中对》一文选自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战国策》《左传》都是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D.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2.(2018山东枣庄)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我非常渴望投身到这项惠及众多山区孩子的活动中,为山区孩子也能搭上信息时代的列车贡献自己的宝贵力量。 B.九年级家长会上,家长代表王丽女士的讲话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家长就“如何做好家校配合”这一专题踊跃发言。 C.班主任王老师因病请假半年,教物理的陈老师说:“一个班不能没有班主任,我愿意屈就班主任一职。” D.王晓川同学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李奶奶,说道:“奶奶,您老身子真硬朗,今年高寿?” 3.(2018山东潍坊)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亥杂诗》中的“己亥”是用天干地支纪年,《观潮》中“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B.《陈涉世家》中“足下事皆成”的“足下”和《惠子相梁》中“子知之乎”的“子”,都是古人称呼对方的敬辞。 C.《公输》体现了道家反对战争的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体现了孟子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的思想。 D.“世外桃源”“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典故,表现了陶渊明远离社会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高中文化常识复习

文化常识复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三国:魏、蜀、吴。 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 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诗歌形式)、赋、比、兴(表现手法)。 五味:酸、甜、苦、辣、咸。 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行:金、木、水、火、土。 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垂髫:三四岁——七八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传统节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1、2天,后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 重阳,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文化常识30题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答案: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答案: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

2018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 最近几年,网络盛传新高考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在《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也确实印证了这个说法,语文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的考查。为了减轻大家备战高考的压力,万朋教育给2018届高考生汇总了语文必修一、二、三教材中的文化常识内容。 必修一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 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子 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

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寡人 通常用作古代君主的自称,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 执事 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大夫 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卿 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祖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徵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中庶子 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郎中 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箕踞 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东向 在中国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的。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其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位是向西的座位,因此古人常常以请人东向坐来表示对人的尊敬。 望其气 中国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书,望云气以测吉凶征兆。据说,凡是有皇帝命的人,即使在登基之前,周围[JP3]也会有五彩绚丽的天子气出现。文中的“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就是这个意思。 籍 项羽的名,自称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亚父 对年长者的尊敬称呼,表示仅次于父亲。 参乘 坐在车右侍卫的人,又叫陪乘。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

2018届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一)

2018届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能力提升一) 沂水一中高三语文组魏继国编制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文化常识分类题练习带答案

文化常识分类题 (一)官职典制 1.官职制度 (1)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B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C“分封制”,即中国古代皇帝或国王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D我国古代常取其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将没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B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C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D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2.皇室官职 (3)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B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简称上皇。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C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D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称为“宗主”,九卿之一。 3.中央官职 (4)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B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 C秦汉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其中太尉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御史大夫掌管全国军事。 D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5)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司徒,“三公”之一。春秋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献。汉时,主管教化,后世沿用。隋唐“三公”参议国事,但仅为虚衔。 B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晋以后,多不置。隋唐以后虽置,但与汉制不同。 C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D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6)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参政,唐初以参加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B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D自东汉始,尚书省成为行政的总负责机构,因事务繁多,便分曹办事,后来曹变为部,至隋唐定为六部。各部正副首长分别为郎中和员外郎。 (7)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吏部,属六部之一,掌管文官官吏的任免、评选、考绩、升降等。 B我国战国时代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C“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乐曲的性质可以分成风、雅、颂。“风”是各地民歌民谣,“雅”是正统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B.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折柳”代表“惜别”,“归雁”代表“思乡”,“莲花”代表“高洁”,“菊花”代表“隐逸”。 C.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它是汉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塑造了一位代父从军、勇敢无畏、不慕荣利的女英雄形象。 D. 《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和《桃花源记》中的“晋太元中”是用了皇帝的年号纪年,而《己亥杂诗》中的“己亥”用的是干支纪年。 【答案】 C 【解析】【分析】C.“它是汉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故答案为:C;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2.下列不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 A. 张孝祥 B. 辛弃疾 C. 苏轼 D. 柳永【答案】 D 【解析】【分析】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冰心、泰戈尔、普希金都是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分别有《繁星》《吉檀迦利》《自由颂》。 B. 《范进中举》《变色龙》都运用了讽刺笔法,揭露虚伪,鞭挞丑恶。 C.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分别纪念的是屈原、范仲淹、文天祥。 D. 古诗文中,伛偻、垂髫代指老人,提携、黄发代指小孩,烽火、干戈代指战争。 【答案】 D 【解析】【分析】D.有误。伛偻、黄发代指老人,提携、垂髫代指小孩。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复习:古代的学校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复习:古代的学校 (一)古代学校 1.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2.国子监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 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3.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4.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 得监生资格。 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二)古代学官 1.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2.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3.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4.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 具体事务。

5.助教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三)古代考试 1.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 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 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2.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凡本省生员与贡生、监生等经科考合格后,均可参加。适逢子、卯、午、酉年为正科,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遇有国家庆典,临时增加一次,叫做恩科。乡试元年叫大比之年。主考官由皇帝委 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3.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考官,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前300名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4.殿试 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者若干名,赐“进士出 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 三甲统称进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