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燃烧过程其它污染物的形成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形成
汇报人:
目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hree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 的转化
PART Five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 的治理技术
PART Two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 的形成
PART Four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 的排放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 的形成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种类
污染物转化的化学反应机理
燃烧过程中,污染 物主要通过化学反 应转化为其他物质
污染物的转化过程 包括氧化、还原、 分解、聚合等化学 反应
污染物的转化过程 受到温度、压力、 湿度、催化剂等因 素的影响
污染物的转化过程 可能导致污染物的 减少或增加,取决 于化学反应的平衡 和产物的毒性
污染物转化的影响因素
燃烧过程中,燃料中的硫元素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这是燃烧过程中主要的 酸性气体污染物。
燃烧过程中,燃料中的氮元素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氮氧化物,这是燃烧过程中主要的 氮氧化物污染物。
污染物形成的控制措施
采用低硫燃料:减少硫氧化物的排放
采用低氮燃烧技术:减少氮氧化物的排 放
采用脱硫脱硝技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 氧化物的排放
采用烟气净化技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 放
采用高效除尘设备:减少颗粒物的排放
采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 的转化
污染物在燃烧过程中的转化方式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主要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 污染物的转化方式包括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 污染物的转化过程受到温度、压力、氧气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污染物的转化产物可能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燃烧是人类活动和能源利用中最主要的过程之一,它不仅提供了我们所需的热、光、电等能源,而且也是很多工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
但是,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有害的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既会直接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也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研究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对于保护人类和自然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燃烧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主要原因是燃料不完全燃烧,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燃烧温度不够高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
在这种情况下,燃烧产物中含有大量的氧、氮、碳等元素,这些元素和其他一些有害物质如硫、氯等元素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污染物。
例如,硫和氮的化合物可以生成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等有害气体,而一些挥发性有机物的燃烧会生成致癌物质等有害物质。
为了控制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生成,我们需要对燃烧过程进行优化,以尽可能地提高燃料的利用效率。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尽可能地提高燃烧温度和供氧量来促进燃料的完全燃烧。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多的燃料进入燃烧系统,例如减少过度富油等情况的出现。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燃烧产物中的未燃碳和有害物质的含量,从而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当然,这些控制措施也需要考虑实际燃烧操作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因素。
除了优化燃烧过程外,选择合适的燃料和控制燃料组分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例如,一些高硫、高氮的燃料不仅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含量较高,而且在燃烧后留下的废弃物也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选择低含硫、氮等有害元素的燃料或减小这些元素的含量就能有效控制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生成的程度。
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一些物理、化学等控制手段来减少燃烧产物中有害元素的含量。
例如,可以使用吸收剂、催化剂等剂剂来捕获、转化有害气体,通过氧化、还原等反应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的水、二氧化碳等物质。
这些方法已在某些燃烧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当然,这些剂剂的选择和使用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配置和控制。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四版 (郝吉明 马广大 王书肖 编) 复习重点资料.
第一章概论 (3)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 (3)第二节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3)第三节大气污染的影响 (4)第四节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 (4)第五节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 (5)一、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和作用P22 (5)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23 (6)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6)四、大气污染物排放准则 (6)五、空气污染指数及报告 (6)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 (7)第一节:燃料的性质 (7)一、煤 (7)二、石油 (7)三、天然气 (7)四、非常规燃料 (7)第二节:燃料燃烧过程 (7)第三节: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9)第四节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 (9)第三章污染气象学基础知识 (9)第一节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9)第二节大气的热力过程 (10)第三节大气的运动和风 (12)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13)第一节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13)第二节高斯扩散模式 (13)第三节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14)一烟气抬升高度计算 (14)二扩散参数的确定 (14)第四节特殊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15)一封闭型扩散模式 (15)二烟熏型扩散模式 (15)第五节城市山区的扩散模式 (15)第六节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模式 (15)第七节烟囱高度的设计P117~P120 (15)一烟囱高度的计算 (15)二烟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15)第八节厂址的选择 (15)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16)第一节: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16)一颗粒粒径 (16)二粒径分布 (16)三平均粒径 (17)四粒径分布函数 (17)第二节:粉尘的物理性质 (17)第三节:净化装置的性能 (18)一净化装置技术性能的表示方法 (19)二净化效率的表示方法 (19)第四节颗粒捕集的理论基础 (19)第六章除尘装置 (19)第一节机械除尘器 (19)第二节电除尘器 (21)一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21)二电晕放电 (22)三粒子荷电 (22)四荷电粒子的运动和捕集 (22)五被捕集粉尘的清除 (23)六电除尘器的结构 (23)第三节袋式除尘 (23)第四节湿式除尘器 (24)一概述 (24)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25)第一节吸收净化气态污染物 (25)第二节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26)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 (28)第一节:硫循环及硫排放 (28)第二节:燃烧前燃料脱硫 (28)第三节:流化床燃烧脱硫 (28)第五节: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 (28)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29)第十三章净化系统的设计 (30)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1.大气:是指环绕地球全部空气的总和。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的排放物生成和控制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的排放物生成和控制第一章:引言生物质燃烧是指将生物质资源(如木材、秸秆等)作为燃料,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氧化反应以产生热能的过程。
与化石燃料相比,生物质燃烧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更环保的能源形式,因为它的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相对较少。
然而,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生物质燃烧也会产生一系列的排放物,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生物质燃烧过程中排放物的生成和控制方法。
第二章:生物质燃烧排放物的生成2.1 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生物质燃烧过程中最主要的气体排放物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生成主要是由于燃烧过程中存在不完全燃烧,燃烧温度和氧气供应不足是主要原因。
二氧化碳是完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产物,但如果燃料的含氧量较高,也会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
2.2 氮氧化物(NOx)氮氧化物是由于燃料中的氮与空气中氧发生反应而生成的。
在高温和高氧条件下,生物质燃料中的氮氧化物生成较多。
此外,燃烧的燃料成分、燃烧温度和燃烧设备的类型也会对氮氧化物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
2.3 颗粒物(PM)颗粒物是生物质燃烧过程中最具有机械刺激作用和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一类大气污染物。
生物质燃烧所产生的颗粒物主要有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颗粒物的生成与燃烧温度、氧气供应、燃料的含水率和燃烧设备的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三章:控制生物质燃烧排放物的方法3.1 燃烧条件的优化通过调整燃烧过程中的温度、氧气供应和停留时间等条件,可以实现排放物的有效控制。
例如,提高燃烧温度可以促使燃料完全燃烧,减少一氧化碳和颗粒物的生成;适当增加氧气供应量可以降低一氧化氮的生成。
3.2 燃烧技术改进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也是控制生物质燃烧排放物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如,采用高效燃烧器和尾气再循环技术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排放物的生成。
此外,在燃烧过程中添加适当的脱硝剂和除尘剂等辅助剂,也可以有效减少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
2.4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
燃烧中脱硫:燃烧过程中加入白云石(CaCO3.MgCO3) 或石灰石(CaCO3),在燃烧室内分解生成CaO、MgO, 与烟气中的SO2反应生成硫酸盐。
影响因素:固硫剂用量、固硫剂粒度、反应温度、停留时 间(流化床硫化速度)。P33
固硫剂以(Ca/S)摩尔比表示 炉内脱硫往往不能满足排放要求,部分CaO也迁移到烟气
经血液运至全身,在器官内被氧化而对人
体造成损害;
难溶性无机汞化合物在水中易于沉淀,
可溶性无机汞化合物不易被人体吸收,因
饮水
此无机汞化合物对人体威胁较小;
环境中的汞可被微生物作用转化为有机 态,并被生物富集,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 体,危害巨大。
28
谢 谢!
2.4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
王孝强 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1. SOx的生成与控制
硫酸盐硫不参与燃烧,多数存于灰烬中。SOx,主要为 SO2,只有1-5%氧化成SO3。
1. SOx的生成与控制
SOx减排途径: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燃烧后脱硫
燃烧前脱硫 重力脱硫法:针对无机硫,取决于铁矿硫颗粒大小与含量。 化学脱硫:硫氧化,或者硫置换。可脱除无机硫和大部分
中,增湿脱硫技术应运而生。
1. SOx的生成与控制
SOx减排途径: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燃烧后脱硫 燃烧中脱硫: 增湿活化CaO->Ca(OH)2,再与SO2反应
2.NOx的生成与控制
• 燃烧过程形成机理:燃料型、瞬时型、热力型
–燃料型Nox:燃料中的固定氮生成的NOx
挥发份-N
燃料-N
焦炭-N
是低NOx燃烧技术的两个主要方法原理。
燃烧过程污染生成机理课件
燃烧后处理技术
烟气脱硫技术
通过在烟气中加入脱硫剂 等物质,去除烟气中的二 氧化硫等污染物。
烟气脱硝技术
通过在烟气中加入还原剂 等物质,将氮氧化物还原 为氮气,减少氮氧化物的 排放。
颗粒物控制技术
监测结果分析与治理效果评估
监测结果分析
经过监测,发现该企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存在 超标现象,同时废渣产生量也较大。
治理效果评估
经过评估,该企业的燃烧过程污染物治理效果不佳,需要采取更加 有效的治理措施。
改进建议
建议企业更换新型燃烧器,采用清洁燃料,提高燃烧效率的同时减少 污染物排放。同时,加强废渣的回收和利用,减少废渣的产生量。
燃料性质
燃料性质对燃烧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种类 的燃料具有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热值和燃烧特 性。例如,煤的燃烧温度较低,而油的燃烧温度 较高。
压力
压力对燃烧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压力的升 高,气体的浓度和密度会增加,从而加快化学反 应速率。但是,过高的压力会导致气体分子间的 碰撞增加,反而会降低化学反应速率。
飞灰型烟尘
空气中的氧气与燃料中的可燃物反 应,产生高温,使灰分熔化后以飞 灰的形式逸出。
煤烟型烟尘
未完全燃烧的碳颗粒和空气中的氧 气反应,产生高温,使烟气中的水 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发生凝结, 形成烟尘。
有害气体的生成机理
氮氧化物
在高温下,空气中的氮气与氧 气发生反应,生成氮氧化物(
如N,研究者们应积极推动 多学科交叉和跨领域合作,加强国际合作 与交流;同时,应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科 研人才,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政府和企业也应加大对燃烧过程污 染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的投入和支持, 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_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形成共62页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燃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的形成机制
2.2 燃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的形成 机制
2.2.1 硫氧化物的形成机制
• 元素硫和硫化物硫在燃烧时直接生成 SO2和SO3。 • 有机硫则先生成H2S和CS2等含硫化合 物,进一步被氧化形成SO2。 SO
2.2.2 氮氧化物的形成机制
•
氮氧化物主要有7种氧化物N2O、NO、NO2、 NO3、N2O3、N2O4、N2O5,其中NO、NO2是造成 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通常所说的氮氧化物就 是NO和NO2。 NO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NOX分为三类: 在高温燃烧时空气中的N2和O2反应生成的 NOX,称为热力型NOX。 通过燃料中有机氮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的NOX, 称为燃料型NOX。 火焰边缘形成的快速型NOX,由于由于生成量 很少,一般不考虑。
• • • •
2.2.3 颗粒污染物的形成机制
• (1)燃煤粉尘的形成 • 在高温时会发生热解作用,形成多环化合物 而产生黑烟。 • (2)气、液燃料形成的炭粒子 • 气态燃料燃烧的颗粒污染物为积碳,液态燃 料燃烧高温分解形成的颗粒污染物为结焦和煤胞。 • 如果碳氢燃料与足够的氧化合,能够有效的 阻止积炭的生成。 • 焦粒生成反应顺序为烷烃-烯烃-芳烃-沥青。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2.1 氮氧化物的生成
车用发动机排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包含NO和NO2,其中 大局部是NO,它们在N2在燃烧高温下的产物。
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NO的生成机理
O2 → 2O O + N2 → NO + N N + O2 → NO + O N + OH → NO + H
NO的生成主要与温度和过 量空气系数有关。
汽油机CO排放量xCO与 及过量空气系数Φa的关
系
汽油机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
由上图可以看出
Φa <1时 ,因缺氧引起不完全燃烧,CO的排 放量随Φa的减小而增加。 Φa >1时 ,CO的排放量都很小。 Φa =1.0~1.1时,CO的排放量变化较复杂。
柴油机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
Φa =1.5~3, CO排放量要比汽油机低得多。
Φa >1的稀混合区,xNOe随
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
Φa <1的浓混合区,xNOe随
NO的平衡摩尔分数xNOe与过量 空气系数Φa的关系
Φa 的减小而急剧下降。
结论:
在稀混合气区NO的生成 主要是温度起作用;
在浓混合气区主要是氧浓 度起作用。
NO2的生成机理
汽油机排气中的NO2浓度与NO的浓度相比可忽略不计,由 于柴油机在低负荷及低转速时使生成NO2的被冷流体淬冷的 区域很大,故在柴油机中NO2可占到排气中总NOX的10%~ 30%。
面容比〔F/V〕值小 , 那么构造紧凑。
优点:
1〕火焰传播距离小,不易爆燃,可提高压缩比。
2〕相对散热损失小,热效率高。
3)熄火面积小,HC排量小。
2、燃烧室面容比F/V
一般来说,F/V 大,火焰传播距 离长,容易爆燃, HC排放高(图5— 21),相对散热面 积大,热损失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煤中的氯在200~600℃主要以HCl的形式析出;在1465℃ 左右的高温下,NaCl则会蒸发成气体,参与化学反应。
2NaCl H 2O Na2O 2HCl
含氧化合物
环状碳氢化合物 乙醛C2H4O
链烷烃CnH2n+2 烯烃CnH2n 炔烃CnH2n-2 PAH
3.2.2碳氢化合物的危害
1) 臭氧的前驱物(precursor) 2) 温室效应气体 3) 产生烟尘时的前驱物或附产物:PAH 4) 导致基因变异的物质和致癌性物质 5) 恶臭物质:甲醛(HCHO)
3.1.2 控制CO生成的燃烧技术
• 对于气体碳氢燃料 CO OH CO2 H
• 燃烧过程中控制CO生成的方法:在火焰温度下,有充分的氧 气,停留时间足够长,CO浓度在反应之后会降至很低的程度。
3.2 有机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
3.2.1燃烧生成物中的碳氢化合物
链状碳氢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
不含氧化合 物
3.2.6碳氢化合物的抑制技术
碳氢化合物的 抑制技术
更换燃料
确保氧气供给量
控制空气比
改善燃烧
确保燃烧温度
控制燃料 防止通过燃烧室壁的消焰现象 改善燃烧室的形状
确保滞留时间
改善着火性能 防止短路现象
缩短火焰传播距离
加强气体混合
改善燃烧室内气体的流动 促进燃料的雾化
使用温度传感器控制温度
电子控制
使用氧气传感器控制空燃比 利用负荷控制气体混合程度
NaCl H2O NaOH HCl
2NaCl H 2O SO3 Na2SO4 2HCl
2NaCl H2S Na2S 2HCl
3.5痕量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机理
煤中的元素根据含量可分为: 主量元素(C,H,O,N和S)的含量通常大于100 0ppm; 次量元素(Si,Al,Ca,Mg,K,Na,Fe,Mn,T i, Cl和F )的含量在100ppm和1000ppm之间; 其它含量小于100ppm,大部分是重金属元素,称 为痕量元素。
富集因子
• 富集因子:某元素相对于一种标准高熔点元素的质量比占
其余各部分总质量比的份额。
Eij
[x]ij / Tj
n
n
[x]ij / Tj
j 1
j 1
[x]ij——某元素i在j固相燃烧产物中的质量流量(g/min), 它等于燃烧产物的流量与某元素在燃烧产物中浓度的乘积; Tj ——某一高熔点元素(钛、铝或铁等)在燃烧产物中的质 量流量(g/min); n ——燃烧产物j的个数。
痕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在人体中几乎含有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元素,按其含 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 根据微量元素在机体内生物学作用的不同,可分为 必需元素、可能必需元素及非必需元素三类。
• 目前较肯定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有碘、铁、铜、硒、 锌、氟、铬、锰、钼和钴等;某些元素即使在浓度 比较低时也显示出毒性,重要元素有:砷、铅、镉、 汞等。
温室效应气体及其效应度
温室效应气体
二氧化碳 甲烷气体 一氧化二氮 对流层臭氧 氯氟烃
CO2 CH4 N2O O3 CFCs
水蒸气
H2O
效应度 1 20 100 2000 10000 2
3.2.3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原因
碳氢化合物 的发生原因
氧气供给量不足
不完全 燃烧
燃烧温度不够高
滞留时间不够长
废弃物焚烧炉的构造及管理要求
燃烧室
冷却装置
排气处理装置
完全燃烧 温 度 保 持 在 800℃ 以 上 停留时间保持在2秒 采用助燃装置
烟气冷却置
3.3氟化物
氟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 岩石的风化 • 火山喷发 • 人为氟污染:工业大气氟污染、含氟废水污染和含
气体混合不充分 燃烧室泄漏未燃燃料 燃烧供给设备泄漏燃料
绝对氧气量不足(空气比<1.0)
存在局部性高浓度部分 绝对温度低
存在局部性低温部分 与低温壁接触 燃烧室容积过小 发生短路 点火延迟
3.2.4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
PAH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 煤中的多环芳烃主要为菲类、萘类以及杂 环芳烃 3.2.5多环芳烃的生成机理主要有两种: 一种机理是由于植物燃烧产生大量的多环 芳烃; 另一种机理是芳香烃含量高的物质燃烧产 生的多环芳烃。
2)二次反应
C CO2 2CO 162 (kJ / mol )
2C O2 CO 246 (kJ / mol) 2CO O2 2CO2 571(kJ / mol)
3)C及CO2与空气中水蒸气产生的附从反应
C H 2O CO H 2
C 2H2O CO2 2H2
CO H2O CO2 H2
第三章 燃烧过程其它 污染物的形成
主要内容
• 3.1 碳氧化物的生成机理和控制 • 3.2 有机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 • 3.3 氟化物 • 3.4 氯化物的生成机理 • 3.5 痕量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机理
3.1.1 碳氧化物的生成机理
CO, CO2
1)碳氢化合物燃烧过程中碳氧化物的生成:
RH→R→RCHO→RCO→CO CO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反应归因于RCO原子团的热分解作用。
CO生成过程:用一步反应模型表示。
即碳氢化合物同氧分子反应,生成CO和氢气。
Cn Hm
n 2
O2
nCO
m 2
H2
CO转化为CO2的唯一主要机理
CO OH CO2 H
甲烷的燃烧反应机理
2)固体含碳燃料燃烧过程中碳氧化物的生成
碳的燃烧化学反应过程: 1)一次反应
C O2 CO2 409 (kJ / mol )
日允许摄入量(TDI)pg/kg day 10
0.057/0.0066 1 5 5 10 10 10
10/5
二恶英的来源
1.自然界的很多自发过程; 2.工业过程:归纳起来主要为4个方面 燃烧过程:主要来源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和医疗废 物的焚烧过程 金属冶炼过程 化学制造过程及光化学作用 生化作用过程
2C 3H2O CO2 CO 3H2
碳的一次反应
目前存在以下三种学说: • 第一种说法即二氧化碳学说
在碳的氧化反应中二氧化碳是初次反应产物 • 第二种说法为一氧化碳学说
碳与氧反应的初级反应物为一氧化碳 • 第三种说法为CxOy学说
首先生成不稳定的中间络合物-碳氧化合物CxOy, 然后络合物分解。
痕量重金属元素的迁移、富集
痕量重金属元素在煤燃烧过程中的行为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元素由于熔点高,燃烧时极不易挥发,主要 滞留在灰渣中; 第二类元素在煤粉火焰温度下,会部分或全部地挥 发气化,并随着烟气的冷却在微粒和烟道壁面上凝 结下来。它不易被除尘装置所捕获,最终常常以飞 灰的形式排入大气; 第三类元素在燃烧过程中极易挥发,主要以气态的 形式排入大气,并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地面,危害陆 生生态系统。
氟废渣污染 • 工业大气氟污染:排烟工业的无机氟化物 (磷矿石
加工、冶炼、工业炉窑和煤的燃烧过程,以及陶瓷、 玻璃、塑料、农药等工业;碳氟有机氟化物
煤燃烧与利用过程中氟化物对环境的污染途径
3.4氯化物的生成机理
• 固体废弃物由于含有聚氯乙烯、NaCl等无机氯化物,故在焚 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HCl气体
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生成机理
1.固体废弃物含有的痕量二恶英 2.高温合成:即高温气相生成二恶英 3.含氯前驱物生成的二恶英 4. “de novo” 合成
2HCl 12 O2 Cu(2)Cl2 H 2 O
具体哪一种机理起主导作用取决于炉型、工作状态 和燃烧条件。
二恶英的控制技术
1.烟气中PCDD/Fs的脱除 2.飞灰二恶英的处理 3.抑制PCDD/Fs在焚烧炉燃后段的生成 4.燃烧过程中控制二恶英生成 5.废物组成和特性控制
利用运转情况控制燃料或排放气体的再循环量
防止未燃燃料的泄漏-密闭化
3.2.7二口恶口英
二恶英是指聚合氯代二苯并二恶英(简称PCDDs),它是 由两个苯环和两个氧结合而成的含氯有机化合物。
聚合氯代二苯并呋喃(简称PCDFs)具有和PCDDs类似的 性质,它是由两个苯环和一个氧结合而成的含氯有机化合物。
二恶英化学物质很稳定,在环境中能长时间存在。
在低温下很稳定,温度超过800℃容易分解;极易溶于脂肪, 容易在人体内积累。
9O 8
1 2
9 8
1 2
7 6
O
3 4
7 6
3 O4
PCDDs
PCDFs
部分国家规定的二恶英日允许摄入量(TDI)
国家 加拿大 美国EPA
荷兰 瑞典 丹麦 瑞士 德国 英国 日本厚生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