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地理知识教案
文化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意义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2. 各个节日的习俗和地理背景。
教学难点:1. 不同地区传统节日的差异及原因。
2. 传统节日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中国传统节日资料汇编。
2.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文化地理的概念,引出中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地理背景。
二、自主学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传统节日,收集资料,了解其起源、习俗、意义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小组合作1. 各小组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其他小组补充。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传统节日的差异及原因。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春节在北方有放鞭炮的习俗,而在南方却较少?”2. 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解释。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节日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传统节日?请同学们简要回顾。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探究活动1.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展示不同地区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
2. 学生观察视频,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有所不同?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端午节在南方有赛龙舟的习俗,而在北方却较少?”2. 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解释。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
初中地理传统教育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地理文化的特点、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地理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地理文化的特点、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教学难点: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传统地理文化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地理文化占据重要地位。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地理文化的特点,包括:地理观念、地理知识、地理思想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传统地理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地图绘制、地理考察、地理记载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地理学家解决的实际问题。
2.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 教师讲解练习题答案,并总结解题思路。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传统地理文化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4. 课后作业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以上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地理文化的特点、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地理文化的热爱。
文化地理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2.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主要特点等内容。
2.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
2. 教师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 教师以具体案例,如诗词、书法、绘画、建筑等,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2. 学生讨论案例,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演变。
2. 教师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和现代社会的启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设计7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设计7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设计7篇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收藏转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设计理念新一轮课改即将开始,这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为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新课改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努力探索旧教材、新课改的教学之路。
本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具体构想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
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四年级地理与文化常识优秀教案范本
四年级地理与文化常识优秀教案范本教案一: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2. 能够描述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模型展示地理环境;2.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5分钟)1. 教师放映一组展示地理环境的图片,并鼓励学生观察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探究活动:(20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不同的地理环境图片,讨论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因素对居民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2.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引导他们辨别地理环境对文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知识整合:(10分钟)1. 教师以小组报告为基础,组织学生回顾和总结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 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其他可能存在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拓展活动:(15分钟)1. 学生个体填写一份问卷,调查并记录家庭所处地理环境对日常生活、节日和食物等文化因素的影响。
2. 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问卷结果,促进相互学习和理解。
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回家寻找一张关于地理环境对文化的照片,并写一段话描述其影响。
教案二: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能够描述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塑造和改变;3. 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模型展示不同地理环境;2.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5分钟)1. 教师放映一组展示不同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探究活动:(20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不同的地理环境,讨论文化在地理环境塑造和改变方面的作用。
2.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引导他们辨别文化对地理环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知识整合:(10分钟)1. 教师以小组报告为基础,组织学生回顾和总结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其他可能存在的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教育与传统文化教案
通过传统地图文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传统地图文化的特点:注重空间位置和地理要素的关联性
空间思维能力的定义:对空间物体形态、结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传统地图文化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利用传统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培养其 空间思维能力
融合方法:将传统地图文化与现代地理教育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空间思 维能力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地名文化的教 学方式:教师可以 采用课堂讲解、实 地考察、互动讨论 等多种方式进行地 名教学,让学生更 加深入地了解地名 背后的故事和文化 内涵。
传统地名文化的教 学案例:例如,在 讲解中国地理时, 可以结合传统地名 文化,介绍各地的 历史渊源和文化特 色,让学生更加全 面地了解中国的地 理和文化。
教学效果:通过实地考察与教学,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其地理素养 和综合素质。
第六章
地理教育与传统 文化的案例分析
结合传统地名文化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介绍 传统地名文化的 起源和特点
案例实施:如何 将传统地名文化 融入地理教学中
案例效果:分析学 生对地名文化的理 解和掌握程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利用地理知识,分析传统文化与地 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结合地理知识,探讨传统文化在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利用传统地名文化进行地理教学
传统地名文化的 内涵:地名中蕴 含着丰富的历史、 地理、文化信息, 是地理教育的重 要资源。
传统地名文化的教 学价值:通过地名 教学,可以帮助学 生了解地理知识, 提高文化素养,增 强对传统文化的认 同感和自豪感。
珍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地理教案
珍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地理教案地理教案地理是一门涉及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的学科,在中国这样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里,地理教学更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条条框框的学术理论中,而应该把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宣传和传承中国文化。
中国地理资源丰富,地形和地貌也千姿百态。
从西北的祁连山起始,经过黄河和长江,到达南海和亚洲大陆极端,中国地理上形成了大气、水体、陆地生物及构造地貌,南北形成了多种气候,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地理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和学习,以便用以检验自己在地理学方面的知识水平。
说起中国的自然风景,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那些壮丽的山河、湖泊,还有美丽的草原和高原。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这些风景也是一篇文化历史与自然生态的绝美篇章。
比如说,香格里拉的雪山草甸,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文化,西南各地的独特傩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地理能带来的文化、道德和价值观的真实表现。
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融入地理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在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贡献。
另外,从文化艺术看,不少地理景观都承载着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其中才有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关系的呼声,文化与地理都暗含着禀性、道德和人伦观念,这也就构成了地理景观的文化内涵。
然而,对于地理教育而言,只有较高的教育背景不能产生教学魅力,只有掌握了现代地理学里的思维方式,注重地理知识的系统观念,进行主题与要素分析,发现地理学作为学科的特殊性等教学策略,才能够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还应该推动跨学科融合,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地理学的知识融汇贯通,打造一种全方位、系统化、有益于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模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实现多元智能的发展,为创新提供了杰出人才,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奠定了根基。
文化地理教案初中
文化地理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理分区、地理环境等。
2. 培养学生对地球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分区2. 地球上的主要文化地理特征3. 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整体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分区。
2. 提问:地球是如何分为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理分区的?这些分区有哪些特点?二、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10分钟)1. 教师介绍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包括经纬度、地形、气候等。
2. 提问:地球上的地形有哪些种类?它们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三、地球上的文化地理特征(10分钟)1. 教师介绍地球上的文化地理特征,包括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
2. 提问: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有哪些差异?它们对当地文化有什么影响?四、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10分钟)1. 教师介绍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包括地形、气候、饮食文化等。
2. 提问:中国的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五、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 学生作业和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地球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地球仪或地图2.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3. 网络资源,如地理知识网站、视频等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增强课堂互动性。
文化传统与地理认知课程教案
文化传统与地理认知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与目标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仅关注地球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还与人文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文化传统在地理认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从整体性、多元性的角度认识地球、理解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地理文化背景和传统,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复杂的地理现象时,能够理解其中的文化因素,提升对不同文化群体的尊重和理解。
同时,该课程还将利用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培养其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一)课程内容:1. 地理文化背景与传统概述:介绍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传统,如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国家的文化特点等。
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呈现,加深学生对文化地理的理解。
2. 地理与宗教:探讨地理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
特别关注宗教对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地域分布的影响。
3. 地理与语言:介绍地理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讨论语言对地理认知的作用及地理对语言演变的影响。
4. 地理与风俗习惯: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们的风俗习惯,如饮食、居住方式等。
5. 地理与历史遗产:介绍地理与历史遗产之间的关系,以古建筑、文物等为例,探究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承。
6. 地理与艺术:探讨地理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如地理环境对艺术形式的影响,以及艺术作品中体现的地理元素。
(二)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授,引导学生对地理文化背景的理解,并开展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历史古迹、文化遗址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地理文化体验。
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案例分析、讨论和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对地理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文化地理教案初中版
教案标题:初中文化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记住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并能够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 阅读材料,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及他们的建筑特色。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唯物主义观念,理解并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别。
教学重点:1.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记住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2. 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教学难点:1. 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教学准备:1. 课件;2. 相关地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
二、新课内容1. 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是什么语言?它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通用语言的?- 学生回答:汉语,普通话,1956年。
- 教师继续:那么,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什么呢?它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汉语,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和日本。
- 教师:非常好,还有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什么呢?它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英语,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澳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2. 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了解了世界的语言,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世界的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 教师:那么,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督教。
3. 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教师:同学们,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最新传统文化之地理知识教案
传统文化之地理知识教案传统文化之地理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常识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理常识对于古代人的作用。
2.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积累、背诵关于地理常识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
教学重点:理解地理常识的相关知识,积累关于地理常识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 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自比管仲乐毅之贤,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
猜猜这是谁?----诸葛亮。
诸葛亮可以说是天文地理通晓的天才,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文,这一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古代地理常识,主要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
二、地区名【陇西】古地区名。
泛指陇山以西地区。
古代以西为右﹐故名。
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西域】西域之称始于汉代。
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汉书》有《西域传》。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泛指北方。
社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合称。
《吕氏春秋·恃君》:“扬、汉之南,百越之际……多无君。
”【瀚海】也作“輸海”。
含义随时代而变。
①北海,在蒙古高原东北。
一说指今内的呼伦湖、贝尔湖。
《史记匈奴列传》:“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術临瀚海而还。
”②泛指我国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③指沙漠。
皇甫冉《送客》:“城下春山路,营中海沙。
”④唐都护府名。
贞观中置瀚海都护府,龙朔中以燕安都督府改号瀚海都。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如:洛阳、淮阴、衡阳、江阴。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的总称。
这五岭是南岭山脉的主体,位于江西、湖南与广东、广西各省之间。
了解地理文化的地理文化教案
了解地理文化的地理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地理文化教案,学生将掌握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的地理知识,并了解不同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不同地理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不同地理文化的介绍: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发现地理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2. 地理文化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文化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3. 跨文化交流活动: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互动合作来认识其他地理文化,了解并尊重差异。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地理文化图片,引发学生对不同地理文化的好奇心,并带领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 地理文化介绍(30分钟)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文化,向学生介绍其地理特点、文化传统以及地理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感知和了解这些地理文化。
3. 地理文化案例分析(40分钟)选取一个地理文化案例,如中国的长江文明、埃及的尼罗河文明等,让学生分析该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这些文化的独特特征,并与其他地理文化进行比较。
4. 跨文化交流活动(40分钟)设计小组活动,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地理文化,通过模拟文化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其他地理文化,学会尊重差异。
可以设计角色扮演、展示文化特色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增加对地理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5. 教学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答重要概念和问题,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课做好铺垫。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互动情况,以及小组活动时的合作程度和成果。
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小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中国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教案
中国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教案一、引言中国自古以来便拥有丰富而瑰丽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国的艺术和智慧,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索中国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二、背景知识介绍1. 文化遗产定义:指与某一特定民族、地区、国家或整个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有关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遗存。
2. 区分地理分布: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地理划分等,对于理解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1. 理解中国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
2. 掌握中国文化遗产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概念解释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体验。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共同点和差异性。
步骤二:地理分布图分析(15分钟)1. 教师分享中国地理分布图,标注主要的文化遗产区域。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文化遗产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规律,并提取关键信息。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互相评价和讨论。
步骤三:具体案例学习(30分钟)1. 教师根据地理区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图书、互联网等资源,获取关于所选文化遗产的详细信息,并进行整理与归纳。
3. 学生以PPT或海报的形式,向全班进行展示,并分享他们对该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四:互动游戏(15分钟)1. 教师组织一个互动游戏,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和问答,回答与中国文化遗产地理分布有关的问题。
2. 每个小组需派出代表回答问题,并给出简短的解释或理由。
3. 游戏结束后,教师可点评学生的回答,并分享相关的文化知识。
步骤五:个人总结(10分钟)1. 学生个人反思,并思考自己对中国文化遗产地理分布的认识有何不同。
2. 鼓励学生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探究中国地理文化的教案设计
探究中国地理文化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2.了解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利用和资源分布;3.了解中国的文化地理特点、多民族文化共存的特点和历史沿革;4.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文化资源、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体现;5.感受中国的文化包容性和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教材内容:地理概况,东亚诸国和中国的对比分析。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寻找中国在亚洲和世界地图上的位置;介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研究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2.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利用和资源分布教材内容: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利用情况、资源分布情况。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分析,进行中国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类型的分析;集体讨论土地利用现状和影响因素;组织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并通过研究,发现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问题。
3.中国的文化地理特点、多民族文化共存的特点和历史沿革教材内容:中国的文化地理特点、多民族文化共存的特点和历史沿革。
活动设计:寻求学生成为文化探究者的角色,展开文化探究,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了解中国文化的多种元素,例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通过多样化的文化元素,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多层面。
通过案例研究,引导学生研究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回顾中国文化传承的历史,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4.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文化资源、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体现教材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文化资源、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体现。
活动设计:通过文化解读和文化讨论,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千年积淀。
通过图、文、物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阅读与解读的能力,同时此部分可使用发现中国文化的挑战或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活动进行拓展延伸。
文化地理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掌握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地理视角分析文化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2. 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分析文化现象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运用地理视角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等。
2.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幅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节日?你了解它的起源和习俗吗?”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每个节日的特点。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分析文化现象,如节日与气候、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小组讨论1. 学生分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中国传统节日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2)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个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案例,如春节的团圆饭、端午节的赛龙舟等。
2. 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文化地理特征,如地理环境对节日习俗的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六、作业布置1. 学生收集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资料,了解其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 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地理分析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分析文化现象。
2023年《我国的文化遗产》地理教案
2023年《我国的文化遗产》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以及具体的代表性文化遗产,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我国的一些具体代表性文化遗产的地理位置和特点;3. 培养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化遗产的地理意义;2. 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幻灯片、图片资料、地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一幅图片展示我国的某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并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什么特别的地理特点吗?”2. 概念解释向学生介绍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概念,并阐述其对地理的重要意义,指出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历史和文化,也具有地理意义,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3. 文化遗产分类介绍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化遗产、省级文化遗产和市级文化遗产。
通过幻灯片展示,向学生展示不同级别的文化遗产,并解说其地理位置和特点。
4. 代表性文化遗产介绍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通过图片、文字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
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特征,让学生了解到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
5. 地理意义与保护解释文化遗产与地理的关系,如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对地理景观的形成有影响,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利用和发展。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了解更多我国的文化遗产,并通过相关活动激发学生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兴趣。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撰写一篇300字的短文,介绍该文化遗产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其对地方地理、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地理教案的设计,充分结合了文化遗产与地理学科的特点,既提高了学生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了解,又增强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高中地理中国文化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2)掌握我国主要文化区域的划分及其代表性文化;(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地理信息工具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案例分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2)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 我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2. 我国主要文化区域的划分及其代表性文化。
教学难点:1. 分析我国文化现象的地理背景;2.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 地理地图、文化地图等教学工具;3.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我国各地文化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导入新课;2. 提问:我国文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二、讲授新课1. 讲解我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1)介绍我国文化起源的历史背景;(2)阐述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3)总结我国文化的特点。
2. 分析我国主要文化区域的划分及其代表性文化;(1)展示我国文化地图,介绍我国主要文化区域的划分;(2)分析各文化区域的代表性文化,如: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岭南文化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各文化区域的代表性文化特点;2. 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我国文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二、讲授新课1. 分析我国文化现象的地理背景;(1)以我国文化地图为基础,分析各文化现象的地理分布;(2)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现象的影响。
传统教学初中地理教案
传统教学初中地理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掌握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观察地理现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2. 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判断和区分2. 气候变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1. 地图册2. PPT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是什么?2. 引出本节课内容:中国的气候。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翻到地图册,观察中国的气候分布图,总结中国的气候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2. 讲解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a.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b.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c.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华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西北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e. 高原气候: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地图册,判断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2. 学生分享判断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
五、总结课堂内容1. 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气候变化对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2. 引出本节课内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候变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气候变化对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渔业生产、林业生产等。
2. 讲解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衣物搭配、住房建设、交通出行等。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气候变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中国文化地理教案
中国文化地理教案一、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地理背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国家;- 理解中国的主要地形地貌特征;-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 掌握中国的文化地理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国家- 介绍中国在亚洲的地理位置;- 列举中国的陆地边界国家和海洋边界。
2. 中国的地形地貌- 介绍中国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台地等地形地貌特征;- 分析这些地貌特征对中国的气候、交通和农业发展的影响。
3. 中国的气候特点- 介绍中国的气候区划和气候类型;- 分析中国气候的原因及其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 文化地理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探讨中国的文化地理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地理原因。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理知识,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理背景;- 多媒体展示: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中国的地理特征;-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文化地理的认识和思考;- 视听教材:使用与中国文化地理相关的音频和视频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能力发言、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作业:布置与中国文化地理相关的写作、绘图等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测验/考试: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方式进行测验或考试,评价学生对中国文化地理的掌握程度。
六、拓展研究- 建议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献或参观展览、博物馆等方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地理。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认知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之地理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常识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理常识对于古代人的作用。
2.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积累、背诵关于地理常识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
教学重点:理解地理常识的相关知识,积累关于地理常识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 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自比管仲乐毅之贤,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
猜猜这是谁?----诸葛亮。
诸葛亮可以说是天文地理通晓的天才,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文,这一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古代地理常识,主要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
二、地区名【陇西】古地区名。
泛指陇山以西地区。
古代以西为右﹐故名。
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西域】西域之称始于汉代。
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汉书》有《西域传》。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泛指北方。
社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合称。
《吕氏春秋·恃君》:“扬、汉之南,百越之际……多无君。
”【瀚海】也作“輸海”。
含义随时代而变。
①北海,在蒙古高原东北。
一说指今内的呼伦湖、贝尔湖。
《史记匈奴列传》:“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術临瀚海而还。
”②泛指我国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③指沙漠。
皇甫冉《送客》:“城下春山路,营中海沙。
”④唐都护府名。
贞观中置瀚海都护府,龙朔中以燕安都督府改号瀚海都。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如:洛阳、淮阴、衡阳、江阴。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的总称。
这五岭是南岭山脉的主体,位于江西、湖南与广东、广西各省之间。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成。
”毛泽东《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走泥丸。
”【三秦】项羽灭秦以后,以秦的关中之地分封秦朝的三位降将章邯、司马欣、董为生,因称三王或其所辖地域为“三秦”。
《史记·曹相国世家》:“三秦使章平等攻参,参出击,大破之。
”泛指陕西关中一带。
杜甫《冬至》:“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是三秦。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三楚】地名。
战国楚地为“三楚”。
《汉书·高帝纪》注引孟康说: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后用以泛指湘、鄂一代。
西楚约为今准河以北,泗水、沂水以西的地区;南楚北起淮水、汉水,南包江南;东楚跨长江逾准河,东至于海。
项羽灭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
【三关】古人对三个重要关口的总称。
但各朝代所指不同。
①东汉指上党关、笑、石陉(xng)关。
②三国时指阳平关、江关、白水关。
③南朝时,义阳(今河南信阳)南的平靖关、武胜关、黄岘(xian)关总称为“三关”。
④五代日时,把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总称为“三关”。
⑤明代以今河北境内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山西境内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
明代的“三关”是屯兵重地。
【九寨】古代的九个要塞。
《吕氏春秋·有始览》:“何谓九塞,大汾、冥距、荆阮、方城般、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淮南子·地形训》中“冥”作“渑”,“殺”作“殺阪”。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
又叫“两京”。
三、政区名【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神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
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又称神州赤县,对中国、中土的泛称、别称、美称。
上古时,炎帝以火德王,炎帝统辖的土地叫赤县;黄帝以土德王,黄帝统辖的土地叫神州。
黄帝打败了炎帝后,统一起来就称作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为天下九大洲之一,下又分九州,即九州中国。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国】西周直至汉初,天子统治的地域称为“天下”,诸侯王统治的地域称为“国”。
战国后期,较强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汉初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如韩信被分封到齐国,立作齐王,后又改封到楚国,立作楚王。
现在指国家。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州】相传大禹治好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尚书・禹贡》记为冀州、兖(ya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东汉末以后,州成了郡以上的、级行政区。
隋代废都存州,有时又改州为郡。
明清时改州为府,所以有“充州府、青州府、扬州府”等名称;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于省,其余散州隶属于府。
【郡】春秋至隋唐时的地方行政区划。
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在边境设县,后来逐渐推行到内地。
战国时,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比县大,逐渐形成了地方行政郡、县两级制。
秦始皇统廷任免,发给俸禄。
秦朝以后,历代都有郡,只是区域变小了。
隋唐时期,州郡迭该。
宋代废郡,改为府。
【县】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大国往往把新兼并的土地设县。
战国时,各诸侯国边地繁荣,才逐渐产生都、县两级制。
秦统一六国后,确立了郡县制,县隶属于郡。
以后,县的上级单位或是府,或是州、军、监、厅。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坊】隋唐时期,在京城、州县设坊,坊设“坊正”进行管理。
唐代都城长安城内,除皇城外,共有一百零八个坊,坊内有店铺、佛寺,主要是居民区。
每个坊都筑有高墙,四面或两面设门,供人出入。
这样以来,城市居民分区居住并保持相对独立性,形成了一种封闭管理模式。
唐代长安的坊又称“里”。
唐代后期、五代至北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店铺侵街的现象,坊市结合,不再设坊,先前严格的坊市规定不复存在。
四、山川关隘名【江河】许多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史记・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则指黄河。
【河南、河北】河北,指黄河中下游以北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山西和河北全境。
河南,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区,也指河套以南地区或作为县名。
【河内】黄河以北(中原一带的黄河以北)具体在现在山西东南,河南北部,河北西南。
【河外】黄河以西,今日陕北一带;【河东】黄河以东。
【西河】又称河西,和河外指的一样,黄河以西的地区。
河东和河西是以山陕交界的黄河来划分的,河南和河北则是以中原地区(今河南)的黄河来划分的,因为黄河走了个“几”字形。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史记项羽本纪》:“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江左】即江东。
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晋书·王览传》:“奕世多才,兴于江左。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淮水东面。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关】明清之前指函谷关以东地区,明清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内】关内指函谷以内。
《史记.高祖本纪》:“兴关内卒乘塞。
”也指唐代行政区划名,为十道之一。
【关外】关外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
《函谷关歌》:“请君忆时关外客,行到关西多致书。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地区。
如后汉杨震,时人称为“关西孔子杨伯起”。
【关中】地名。
相当于今陕西省。
指“四关”之内,即东函谷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山东】①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又名“关东”。
《史记·苏秦列传》:“秦欲已得乎山东,则必举兵而向赵矣。
"②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五、重点深入,小组合作学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习题。
关山月李端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
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句言虽简而意实多,“苍苍”突出关山“月”的特色和夜晚月色朦胧的状态。
B.第二句写关山之地榆叶尽黄,让人备感秋意,为全诗定下凄清的感情基调。
C.第三句写月轮运转,月光皎洁,照耀着远处的大海,突出月夜的空阔明净。
D.第四句作近距离的定点描写,“上”与“长”两字写出月光的动态美与情态美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关山月李端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关山月李端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E.第五句写戍卒因“水冻”而不断移动帐篷,照应首句“露湿”,说明月夜露水之多。
2.我国古代对“阴”、“阳”有多种解释,请将下列说法中不完全正确的两项选出来:A.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如阳坡。
B.凸出为阳,凹进为阴,如阳文。
C.隐蔽为阴,显露为阳,如阴沟、阴谋。
D.人世为阳,冥间为阴,如阴司。
E.山北为阳,山南为阴,如衡阳。
F.水北为阴,水南为阳,如江阴。
1.CE【解析】(选对一个给2分,选对两个给5分。
)选三个及其以上不给分。
C项,“照耀着远处的大海”错误,“海”指“瀚海”,即西北大沙漠,不是指大海。
E项,“说明月夜露水之多”错误,这句诗通过露水结冰能够压倒帐篷来表现边塞的苦寒。
2.EF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主要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的古代地理常识,知识点比较多而杂,希望同学们课下多读多背诵总结本节课知识,在平时阅读中搜集整理与地理常识相关的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