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_血液流变学分析仪
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实验设计
![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b9d36f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9.png)
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实验设计
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实验设计,是一种检测血液流动特性的方法,主要用于评价血液粘度、血液凝固时间、血液凝血酶原活力等参数。
它包括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实验设备、试剂和实验过程三部分。
1、实验设备:通常采用血液流变仪,其核心部件是机械扩大器、传感器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将血液的流变特性转换成电信号,从而实现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
2、试剂:实验中使用的试剂主要有血液凝血酶原活力检测试剂、凝血酶原活力检测试剂、凝固时间测定试剂和血液粘度测定试剂。
3、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主要分为抽血、试剂添加、参数测定和结果分析4个步骤。
(1)抽血: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装入测定容器中;
(2)试剂添加:根据实验要求,将不同的试剂添加到血液样品中;
(3)参数测定:将血液样品放入血液流变仪中,根据提示进行参数测定;
(4)结果分析:根据测得的参数,对血液流变特性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血流变分析仪-实验
![血流变分析仪-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6fe6a91a89eb172dec63b7af.png)
实验步骤
2、全血测试 1.1 选中全血测试界面; 1.2 将待测样品充分混匀后(混匀方法:将装有血液的试管直立后翻转,反复3—5次使样品充 分混匀。混匀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破坏血细胞,造成测试误差),用加样器吸取>1.0mL的 混匀的肝素抗凝静脉血或其他待测标本(为保证加样时不产生气泡); 1.3 向测试液池中加入1.0mL混匀的肝素抗凝静脉血或其他待测标本,并用手轻转液池,使待 测样品均匀留在双缝隙中; 1.3点击测试键。此时仪器自动完成所选定的各切变率测定,同时会出现测试结果; 1.4测试完成后按 冲洗 键,进行自动冲洗、烘干操作,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样品的测试操作;
的加样盘要水平放置在桌面上,以备安放测试样品。
实验步骤
2、样品的安放 2.1将装有测试血液的测试杯或试管,按顺序依次编码。 2.2用1ml加样枪分别移取全血标本(1000ul)和血浆标本(800ul)进行检测。
实验步骤
三、进入软件 1、双击桌面的血流变图标,启动软件。 2、软件运行后出现产品LOGO,软件会弹出复位结束的对话框,用户点击确定后,进入软件 主界面。
注意事项
1、加样时禁止触及测试探头; 2、加样过程中要匀速加入样品,禁止断续加入,以避免产生气泡,影响测试结果; 3、如出现加样后产生气泡的现象,可用针头或尖锐的干净器物将气泡挑破,再进行测试; 4、如加样后发现有异物,可用针头或尖锐的干净器物将异物挑出,再进行测试; 5、如加样过程中发现样品中出现凝块,说明红细胞已聚集,应放弃该样品,重新采血;
血流变分析仪、加样枪、离心机、一次性真空负压采血针、肝 素抗凝管、碘伏、棉签、压脉带等。
实验步骤
一、开机 1、打开打印机、显示器和电脑电源开关,进入操作系统; 2、将主机电源打开。开关显示灯亮,证明电源接通。
血液流变分析操作规程
![血液流变分析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d8a7525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8.png)
血液流变分析操作规程
1. 引言
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血液流变分析的操作流程,保证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2. 实验器材准备
- 血液流变分析仪器:确保仪器正常工作并校准准确。
- 血液样本收集器:使用无菌采血器具,避免污染样本。
- 高质量血液标本:采集全血标本,并储存于适宜的条件下,
避免凝固和受污。
3. 样本准备
1. 洗手后穿戴手套。
2. 使用无菌采血针穿刺静脉或指尖,采集符合要求的血液样本。
3. 根据仪器的要求,取适量的全血标本,避免气泡的产生。
4. 妥善处理采集所用器具,并分类回收。
4. 操作步骤
1. 将血液样本倒入血液流变分析仪器中。
2. 根据仪器指示,选择合适的操作模式和参数。
3. 启动仪器,等待检测过程完成,获取结果。
5. 结果解读
1. 根据仪器产生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解读。
2. 参考相关临床指南和研究,对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3. 记录结果并制作相应的报告。
6. 仪器维护与清洁
1. 操作完成后,及时对仪器进行清洁和消毒。
2. 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
3. 如发现异常情况或仪器故障,及时联系维修人员。
7. 安全事项
1. 操作过程中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镜等。
2. 注意血液样本的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3. 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8. 结论
本操作规程详细介绍了血液流变分析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阳光实验室人员应遵守本规程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血液流变学临床讲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0a863e0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da.png)
意义:全血粘度增高提示血细胞压积或血浆 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 能力或弹性差,血管壁硬化毛糙。它的增高 常见于下列疾病,如脑血管病、红细胞增多 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 炎、脉管炎、肺心病、结缔组织疾病活动期, 链状血红蛋白症、白血病等。
四、怎样看血液流变学检查报告单?
血流变报告单一般有2个低切粘度,1个中切 粘度,1个高切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血浆 粘度等指标。各项指标反映出血液的浓稠性, 粘滞性;血浆粘滞性,血细胞聚集性和血细 胞的凝固性。它们既是独立的指标,又存在 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怎样来看一张血流变学 检查报告单的结果呢?
⑻血沉方程 K值:比血沉更客观地反映红细胞 聚集性变化。
⑼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越大,表 明红细胞变形性越小。
⑽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浆中血脂、球蛋白和纤 维蛋白原的增加以及血浆黏度的增加都会影响 这个指标
⑾纤维蛋白原:是凝血系统中的重要凝 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增加则血液凝固性 增加。纤维蛋白原减少和增多都有问题。
⑸红细胞聚集指数: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伴 有红细胞聚集性升高,如急性心肌梗死、 脑梗死、肺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周 围血管病等。
⑹红细胞变形指数:是指红细胞在血液流 动中的变形能力。主要是影响高切变率时 的血液黏度。临床上红细胞变形性减低主 要见于血液心脏疾病、糖尿病等。
⑺血沉: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是指红细胞在 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用于血液流变学的意 义主要是反映红细胞聚集的程度。病理性增快 见于结核和风湿的活动期,心肌梗死、感染、 胃癌、组织损伤及坏死、盆腔炎性包块等血沉 明显增快。
⑶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积:是影响全血粘度的 重要因素。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肺 源性心脏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各种原因所致血 液浓缩(脱水、烧伤),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 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临床检验仪器学》教学大纲
![《临床检验仪器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ba4a5f3a21614791611287e.png)
《临床检验仪器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Clinical Laboratory Instruments总学时:36 讲授学时:28 见习学时:8学分:2先修课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病原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开课单位:医学院一、课程简介临床检验仪器学主要介绍临床检验常规仪器的基本构造、原理、功能和应用。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临床检验主要仪器的原理和应用,了解临床检验主要仪器的基本结构和性能及常见故障的排除。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概论(2学时)教学内容:1.1 学习临床检验仪器课程的目的1.2 临床检验仪器的特点、分类和常用性能指标1.3 临床检验仪器的主要部件、维护和选用标准1.4 临床检验仪器的进展和发展趋势教学要求:1.了解临床检验仪器的特点、分类和常用性能指标。
2.了解临床检验仪器的主要部件、维护和选用标准。
3.了解临床检验仪器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授课方式:讲授第二章显微镜技术和显微镜(2学时)教学内容:2.1光学显微镜2.2光学显微镜的分类及其应用2.3电子显微镜2.4显微镜的维护、常见故障及排除2.5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显微摄影术教学要求:1.掌握显微镜的应用。
2.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性能。
授课方式:讲授第三章微生物检测技术和相关仪器(2学时)教学内容:3.1自动血培养仪3.2 微生物自动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教学要求:1.掌握微自动血培养仪和微生物自动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的应用。
2.了解微自动血培养仪和微生物自动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性能。
授课方式:讲授第四章生物安全柜(1学时)4.1生物安全柜的工作原理和分类4.2 生物安全柜的结构与功能4.3 生物安全柜的实际应用教学要求:1.掌握的生物安全柜的应用。
2.了解生物安全柜的基本结构和性能。
授课方式:讲授第五章细胞培养技术和培养箱(1学时)教学内容:5.1细胞培养技术5.2 培养箱的分类、结构和使用教学要求:1.掌握培养箱的应用。
FASCO--3010D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简介
![FASCO--3010D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4abcd6ff5335a8102d22088.png)
FASCO--3010D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简介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析学科。
血液流变学检查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检验科最新引进重大维多经贸有限公司生产的FASCO--3010D 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用来准确测量人体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等血液粘度指标。
FASCO--3010D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的特点:
1、非接触式压力传感式测量原理(执行ICSH-2009国际最新标准)。
2、检测结果重复性好,测量准确度高。
3、用血量少(小于0.8毫升),测试时间短(小于60秒)。
4、具有液面探针功能,自动识别,自动程控,光电精确定量,80个工作位,检测速度快。
什么人群适宜做血流变检查?
1、正常或亚健康人群:如:工作压力大、心理失衡、营养过剩或不良、生活不规律的群体以及30岁以上的健康人群。
2、病理状态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动脉粥样硬化症、脑梗、肺心病、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脑卒中、恶性肿瘤、血液病、烧伤、各种原因的重度贫血、重症肝炎、肝硬化及高脂血症等的患者。
血液流变学检验方法学探讨
![血液流变学检验方法学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79b3e8e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7.png)
血液流变学检验方法学探讨以血液流变学检验方法学探讨为题,本文将介绍血液流变学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流变学的基本原理、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检验方法以及其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的物理性质和流动特性的学科,主要包括血液黏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聚集性等指标。
血液的流变学特性对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至关重要,任何疾病或病理状态的改变都可能导致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异常。
血液黏度是血液流变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血液在流动中的阻力大小。
血液黏度的测定可以通过传统的旋转式黏度计或新一代的微流变仪来完成。
旋转式黏度计通过测量旋转圆筒内的黏度液体受到的阻力来确定血液的黏度。
微流变仪则利用微流控芯片和压力传感器,通过测量微小流道中的压力差来计算血液黏度。
血液黏度的增加常见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而降低的血液黏度则常见于贫血等疾病。
红细胞变形能力是血液流变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红细胞在血管中变形和通过微小血管的能力。
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测定可以通过滑板法、旋转法和滤泡法等方法来进行。
滑板法是将血液滴在玻璃滑板上,通过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变形情况;旋转法则是将血液放置在旋转圆筒内,通过旋转圆筒观察红细胞的变形情况;滤泡法则是将血液通过一系列的滤泡,观察红细胞通过滤泡的能力。
红细胞变形能力的降低常见于贫血、高黏滞血症等疾病。
红细胞聚集性是指红细胞在血管中互相结合成团或堆积的倾向。
红细胞聚集性的测定可以通过血液黏度计、滑板法和显微镜等方法来进行。
血液黏度计通过测量血液在不同切变速率下的黏度来间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情况;滑板法通过观察血液在滑板上流动的形态来判断红细胞的聚集程度;显微镜则可以直接观察红细胞聚集的情况。
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加常见于炎症、感染、肿瘤等疾病。
血液流变学的检验方法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测定血液黏度、红细胞变形能力和红细胞聚集性等指标,可以及早发现和评估各种疾病的风险和严重程度。
血液分析技术与相关仪器 (2)
![血液分析技术与相关仪器 (2)](https://img.taocdn.com/s3/m/1811e4944b35eefdc9d33374.png)
五、血沉自动分析仪
2.仪器的性能指标 测量时间:18~60分钟;测量精度:≤1毫米;
定时精度:≤1分钟; 样品用量:1毫升左右;同时测量样品数:
10~40个;电源:AC220V±20V,50Hz ; 标本采集:真空管或普通管。
参考指标,从1988年起,血沉与血浆粘度 等一起,作为监测急性期反应的手段之一, 纳入血液流变学范畴。
五、血沉自动分析仪
• 全自动血沉分析仪可同时测定数十 个标本,整个测量过程完全自动,其结 果与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魏 氏法测定结果相吻合,因此得到广泛的 应用 。
五、血沉自动分析仪
• 自动血沉分析仪实现了红细胞沉 降的动态结果分析,对监测血沉全过 程、研究红细胞沉降的机理等提供了 新的数据。红细胞沉降过程表现为悬 浮、聚集、快速、缓慢沉降四个阶段。
二、血液黏度计
(一)黏度计的分类
1.按工作原理 分为毛细管黏度计和旋转式黏 度计。前者按结构分为奥氏黏度计和乌氏黏 度计,后者按结构可分为筒-筒式、锥-板式、 锥-锥式以及棱球式黏度计等
2.按自动化程度 分半自动黏度计和全自动黏 度计
有何区别?
二、血液黏度计
(二)黏度计检测原理与基本结构 1.毛细管黏度计
二、血液黏度计
(四)黏度计主要技术指标
1.性能指标 ①黏度测试范围②剪切率变化范 围③黏度值重复性CV<3%④准确度±3% 等
2.测试参数 ①血浆黏度②全血黏度③血沉④ 红细胞压积等
二、血液黏度计
(五)黏度计的调校与维护
1.毛细管黏度计的调校与维护 (1) 仪器调校:用重蒸馏水在37℃时测得时间
浅析血液流变分析仪
![浅析血液流变分析仪](https://img.taocdn.com/s3/m/b7d1152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3.png)
浅析血液流变分析仪
周强;牛宏
【期刊名称】《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年(卷),期】2007(019)002
【摘要】@@ 根据血液黏度的各种变化来诊断疾病,是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的最主要用途.血液流变学是根据血液黏度的变化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周强;牛宏
【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重庆天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FACSO-3010D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故障维修及保养
2.应用CLSI EP5-A2文件评价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的精密度性能
3.MVIS-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参考值范围的探讨
4.高血脂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对日立7180生化分析仪肝功能生化检测的作用的相关研究
5.浅析血液流变分析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液流变学系列仪器简介
![血液流变学系列仪器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a0005f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f.png)
血液流变学系列仪器简介
娄承惠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
【年(卷),期】1991(000)001
【摘要】目前,我国临床诊断仪器进展有了长足的进步,血液流变学系列仪器对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中风、血栓、肿瘤等)的诊断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SK-A 型多功能预报监测仪是中国第一代血液流变学监测仪,这一仪器对34种病有预报监测功能。
并可对治疗中的中风、血栓、
【总页数】1页(P50-50)
【作者】娄承惠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工业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湿度与水分专业委员会简介 [J],
2.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最新推出的原子荧光系列新产品简介 [J],
3.湘潭宇科分析仪器有限公司DHF系列多元素快速分析仪简介 [J],
4.科学仪器支撑装置和系统的研制与开发课题中部分成果(1) 北京盈安美诚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承担三个项目简介 [J],
5.泰克推出MDO4000C混合域示波器,扩军集成仪器产品组合新系列在1台仪器中融合6台仪器;同步查看模拟波形、数字波形和频谱轨迹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自动血沉分析仪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自动血沉分析仪](https://img.taocdn.com/s3/m/746c4d3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e.png)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自动血沉分析仪一、血沉自动分析仪概述1、20世纪80年代诞生自动血沉分析仪。
2、20世纪90年代初又开发出了18°倾斜管方式的快速自动血沉仪。
3、目前出现了动态血沉分析仪。
二、血沉自动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和方法(一)工作原理1、红细胞的沉降过程是一个包含力学、流变学及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2、影响红细胞沉降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红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红细胞的变形性、红细胞的聚集性、红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红细胞压积,血浆介质和上升流动,沉降管的倾斜度等。
红细胞沉降曲线方程:通过对红细胞沉降实践过程的记录,以及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可得红细胞沉降曲线(H-T曲线)。
(二)仪器的读数原理1、一类是血沉管垂直固定在自动血沉仪的孔板上,光电二极管沿机械导轨滑动,对血沉管进行扫描。
如果红外线不能到达接收器,说明红外线被高密度的红细胞阻挡,一旦红外线能穿过血沉管到达接收器,接收器的信号就引导计算机开始计算到达移动终端时所需的距离。
记录血沉管中的血液在时间零计时的高度,此后每隔一定时间扫描一次,记录每次扫描时红细胞和血浆接触的位置,并以计算机自动计算转换成魏氏法测定值报告结果。
2、另一类是固定光电二极管,血沉管随转盘转动。
垂直置管式与魏氏法相同。
18°倾斜置管方式是将放入血沉管中的血样被仪器充分混匀后,试管相对于Y轴倾斜18 °,促使红细胞沉降加速,静置一段时间,光电传感器自动读出红细胞沉降值,先记录结果后转换成魏氏法测定值。
三、自动血沉分析仪的结构、性能特点及维护1.仪器的基本结构自动血沉分析仪由光源、沉降管、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①光源:采用红外光源②血沉管:为硬质玻璃管或塑料管③检测系统:一般仪器采用光电阵列二极管,其作用是进行光电转换,把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④数据处理系统:由放大电路、数据采集和打印机组成。
其作用是将检测系统的检测信号,经计算机的处理,驱动智能化打印机打印出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流变学分析仪教学要求
1.掌握旋转式黏度计和毛细管黏度计工作原 理、基本结构及黏度计性能评价 2.熟悉黏度计调校与红细胞变形仪测定原理 3.了解旋转式黏度计和毛细管黏度计性能指 标、日常维护方法及常见故障排除,红细 胞变形仪基本结构和评价及血液流变分析 仪进展
本节目录
第三节 目录
(五)黏度计的调校与维护
2.旋转式黏度计的调校与维护
2.1 仪器调校:用国家计量单位所标定的标准 牛顿油,按仪器说明进行标定。日常工作中 也可以用重蒸馏水检测仪器,看水的黏度是
否为0.69mPa.s(37℃)
2.2 仪器维护:电压稳定、机芯防尘、及时清 洗测试头和剪血板及剪血锥
返回本节目录
(六)操作中常见故障及排除
号大小与样本黏度成正比。
返回本节目录
(二)黏度计检测原理与基本结构
锥-板式粘度计
力矩传感器
圆锥
血液
切血板
Rp
电机
返回本节目录
(二)黏度计检测原理与基本结构
2.3基本结构:
样本传感器
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
力矩测量系统 恒温系统
返回本节目录
(三)黏度计的评价
1.毛细管黏度计的特点 1.1价格低廉、操作简便、速度快、 易于普及
返回本节目录
(二)黏度计检测原理与基本结构
2.2锥板式黏度计工作原理:是同轴锥板构型,
平板与锥体间充满被测样本,调速电机与圆形平
板同速旋转,锥体与平板及马达间均无直接联系。
当圆形平板以某一恒定角速度旋转时,转动的力 矩通过被测样本传递到锥体;样本越粘稠,传入 的力矩越大。当此力矩作用于锥体时,立即被力 矩传感装置所俘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其信
返回本节目录
三、血液流变学分析仪器的进展
近年来,血液流变学有较大的进步和 发展,体现在: 新技术不断涌现、 仪器自动化程度提高、
功能多、随机性、
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返回本节目录
思 考 题
1.简述毛细管黏度计的检测原理与基本结构。 2.简述旋转式黏度计的工作原理与基本结构。 3.毛细管黏度计有何特点? 4.旋转式黏度计的有何特点? 5.如对黏度计进行技术性能评价? 6.简述锥板式激光衍射法红细胞变形测定仪 的工作原理与基本结构。
-zer,HA)是对全血、血浆或血细胞流变特
性进行分析的检验仪器。主要有:血液黏度计、
红细胞变形测定仪、红细胞电泳仪、粘弹仪等。
本节就前两种常用仪器做一简要介绍。
返回本节目录
血液流变分析仪概述
发 展 史 1931 年 Fahraeus 等发现 Fahraeus-Lindquist 效应,毛细管式血液黏度计随之诞生 1954 年 Michson 等用微管吸吮法测定红细胞 变形性 1961年Wells等研制成功了锥板旋转式黏度计 1975年Bessis等发明了激光衍射法测定仪
返回本节目录
(三)黏度计的评价
一、血液黏度计
很重要哦!
3.仪器性能评价
3.1 准确度:以国家计量标准油为准,在剪切
率(1~200)s-1范围内分别用低黏度油 (约2mPa.s)和高黏度油(约20mPa.s) 测定其黏度,要求实际测定值与真值的相
对偏差<3%
返回本节目录
(三)黏度计的评价
3.2 分辨率:是指黏度计所能识别出的 血液表观黏度最小变化量。取比容在 0.40~0.45全血测试
(三)仪器的评价与鉴定
2.2被测液体中各流层的剪切率一致,使
液体在剪切率一致的条件下做单纯的定
向流动
返回本节目录
(三)黏度计的评价
2.3可以定量了解全血、血浆的流变特性, RBC与WBC的聚集性、变形性等 2.4操作使用较为简单,是目前血液流变 学研究和应用较为理想的仪器 2.5价格较贵,操作要求更精细
血浆比黏度=血浆时间/蒸馏水时间
返回本节目录
(二)黏度计检测原理与基本结构
毛细管黏度计基本结构:
包括毛细管、储液池、控温装置、计
时装置等。
黏毛 度细 计管
返回本节目录
(二)黏度计检测原理与基本结构
2.旋转式黏度计
2.1工作原理:以牛顿的粘滞定律为理论
依据,主要有以外园筒转动或以内园筒转 动的筒-筒式旋转黏度计(又称Couette黏 度计)和以园锥体转动或以圆形平板转动 的锥板式(又称Weissenberg黏度计)黏 度计。 那种常用?
返回本节目录
一、血液黏度计
血液黏度大小直接影响到血 液循环中阻力的大小,必然影响 组织血液灌流量。对血液黏度测 定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否 准确测量血液黏度依赖于黏度计 性能的好坏。
返回本节目录
(一)黏度计的分类
1.按工作原理 分为毛细管黏度计和旋转式黏
度计。前者按结构分为奥氏黏度计和乌氏黏
度计,后者按结构可分为筒-筒式、锥-板式、
高剪切率200s-1状态下,能反映出比容 相差0.02时的血液表观黏度的变化 在低剪切率5s-1以下状态,能反映出比 容相差0.01时的血液表观黏度的变化
返回本节目录
(三)黏度计的评价 3.3 重复性:取比容在0.40~0.45血样,
测量11次,取后10次测定值计算CV值 在高剪切率时,血液表观黏度CV<3%
血液流变分析仪概述 一、血液黏度计
分类 检测原理与基本结构 仪器评价 主要技术指标 调校与维护 常见故障及排除
二、红细胞变形测定仪
分类 工作原理与基本结构 仪器评价 主要技术指标 仪器的维护
三、血液流变学分析仪器的进展 思考题
血液流变分析仪概述
血液流变分析仪器(hemorheology analy
锥-锥式以及棱球式黏度计等
2.按自动化程度 分半自动黏度计和全自动黏
度计
有何区别?
返回本节目录
(二)黏度计检测原理与基本结构
1.毛细管黏度计
检测原理:按泊肃叶(Poiseuille)定律设 计,即一定体积的牛顿液体,在恒定的压力 驱动下,流过一定管径的毛细管所需的时间 与黏度成正比。血浆比黏度(ratio of viscosity):
返回本节目录
二、红细胞变形测定仪
(二)仪器的工作原理与基本结构 1.黏度测量法的工作原理与基本结构 工作原理:用旋转式黏度计测量同一剪切 率(100s-1或200s-1 )下的全血黏度和血浆 黏度,然后按下式计算红细胞刚性指数: TK=(1-ηb-0.4/ηp)/HCT 基本结构:同前旋转式黏度计
1.2 测定牛顿流体黏度结果可靠,
是血浆、血清样本测定的参考方
法
返回本节目录
(三)黏度计的评价
1.3不能直接检测某剪切率下的表观 黏度
1.4不利于研究RBC、WBC的变形
性和血液的粘弹性等难,以反映 全血等非牛顿流体的黏度特性
返回本节目录
(三)黏度计的评价
2.旋转式黏度计的特点 2.1能提供所需不同角速度下的剪切率
在低剪切率时,血液表观黏度CV<5%
返回本节目录
(三)黏度计的评价
3.4 灵敏度与量程:
太重要了!
测力传感器应具有10mPa灵敏度
才能测定1s-1的血液黏度
恒定剪切应力的黏度计,这一控
制范围包括100mPa~1000mPa
返回本节目录
(四)黏度计主要技术指标
1.性能指标 ①黏度测试范围②剪切 率变化范围③黏度值重复性CV<3
%④准确度±3%等
2.测试参数 ①血浆黏度②全血黏度
③血沉④红细胞压积等
返回本节目录
(五)黏度计的调校与维护 1.毛细管黏度计的调校与维护
1.1 仪器调校:用重蒸馏水在37℃时测得
时间比D=(t- t。)/ t。,要求D≤1%
1.2 仪器维护:①残留液处理,②毛细管污 染处理③温度控制
返回本节目录
统(包括激光器和三棱镜)、摄
像系统、控温装置、光电转换器、
处理器及显示打印装置组成
返回本节目录
二、红细胞变形测定仪
(三)仪器评价:各种方法均有优缺点,应将 几种方法配合使用,才能真正全面反映血细 胞的流变特性 (四)主要技术指标:性能指标、测试参数及 功能 (五)仪器的维护:电压稳定、远离磁场、防 止受潮、及时清洗、合理抗凝
返回本节目录
返回本节目录
二、红细胞变形测定仪
2.锥板式激光衍射法工作原理与基本结构
2.1 工作原理:根据红细胞被激光照射时发
生衍射,产生反映细胞几何状态的衍射图像,
当有剪切应力作用于红细胞时,红细胞发生
形变,衍射图也随之变化,测定该作用力前
后红细胞形变率的大小来反映其变形性
返回本节目录
二、红细胞变形测定仪
2.2 基本结构:主要由能提供可变 剪切场的透明锥板结构、光路系
1.“不能测试”的常见原因及处理办 法
2.“突然停机”的常见原因及处理
3.测试数据与平时相差太大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动冲洗仪不进水”
和“不排水” 返回本节目录
二、红细胞变形测定仪
(一)红细胞变形测定仪分类 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测定或评价红 细胞群体变形能力的方法,如:黏度 测量法、激光衍射法等。另一类是测 定单个红细胞变形性和膜的力学性质 的方法,如微管吸吮法、表面附着或 纤维拦截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