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学班级及班级管理的内涵

合集下载

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和具体策略

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和具体策略

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和具体策略一、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和目标中小学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学习、品德、行为、心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班级管理的目标是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班主任应制定明确的班规,包括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明确学生的行为准则。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班级组织机构,包括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等,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学生行为规范与纪律教育学生行为规范与纪律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班主任应通过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纪律。

同时,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班主任应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四、关爱与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关爱与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班级文化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的关键。

班主任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应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有效沟通与协调机制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是班级管理的保障。

班主任应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等各方进行有效沟通,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班级管理。

同时,应积极倾听各方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处理问题,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七、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是班级管理的目标之一。

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及策略

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及策略

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及策略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及对于孩子们来说,班级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庭,也是他们每天待得最多的地方。

而一个班级环境及气氛的好坏,对孩子们来说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老师对班级的管理及把控就非常的重要。

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随时发现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以便更加科学、有序地进行管理。

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及策略一、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一)现状及问题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按照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定人数的班级,早在1862年我国就实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班级管理工作也就成为了我国广大教育战线上教育工作者们尤为关注的问题。

班级管理的局限性也凸显出来:1)管理片面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不同,所以很难对每个学生都因材施教。

也不能全面兼顾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造成一种片面人才观。

2)管理内容缺乏系统化。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德育关键期,班主任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导有很大作用,班主任通过自己对班级的管理从而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作为班主任并没有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从小抓起,而是偏于技巧和智能的培养,所以班级管理呈现出缺乏系统化趋势。

3)管理方式死板。

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实做细,而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在处理班级管理问题时,偏重于条规纪律,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所以班级管理中难以形成学生探索精神以及创造和实践能力,导致班级管理缺乏灵活性。

除此之外,由于班级管理过程中还添加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城乡教学资源不均衡性,城市学校人满为患,教学资源紧张,进而出现较大班级的班额对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重大挑战。

在素质教育倡导下,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要以说教为主的方式,拒绝打骂学生体罚学生,这使得班主任工作如何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开展,并取得有效管理班级的成果都成为一项巨大的任务。

所以在班级管理工作上已经呈现出复杂性和特殊性。

素质教育下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对班级管理进行民主化管理,以利于产生和谐的学习气氛,完善的班集体。

班级管理课件:班级管理概述

班级管理课件:班级管理概述

班级管理概述
(一) 坚持全面管理原则的意义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在德、智、体、美、 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的责任。 坚持全面管理原则,就是要把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贯 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鼓励学生 积极参加,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端正学生的思 想作风,组织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 高素质人才。
班级管理概述
一、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就是指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这是班级工作受社会政治、经济制 约的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目 的、任务及其特点所决定的。
班级管理概述
(一) 坚持方向性原则的意义 只有坚持方向性原则,班级工作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 班级的各任课教师和学生才能有向心力、凝聚力。如果管理 方向发生偏差,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一般很难纠正。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目的,育人质量是学校管理活动的最 终成果。
班级管理概述
(1) 中差生的转化工作前提在于组织师生做深入细致的 调查研究,找到“差生”形成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设计 出行之有效的转化措施。
班级管理概述
由班级管理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到,传统教育的班级管理 就其方式而言,主要倾向于专制式的管理,但随着教育的发 展,特别是现代教育产生以后,班级管理的理念、理论方式 与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班级管理概述
(二) 班级管理的发展趋势 传统教育认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在这种理念下, 班级管理方式是专制式的。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班级管理 逐渐走向科学,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教师角色由“领导者”向“引导者”过渡 教师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当我们重视 并突出班级的组织特性,遵循组织管理的一般原理时,教师 的角色就很容易被窄化为“领导者”,但是领导不能代替教 育,教师角色由“领导者”向“引导者”转变已是一种趋势。

小学班风和班级规章制度

小学班风和班级规章制度

小学班风和班级规章制度
首先,我们的班风是团结友爱,积极向上。

我们班的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建立了
深厚的友谊。

每当有同学遇到困难,我们都会伸出援手,共同解决问题。

在学习上,我们
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种团结友爱的班风让我们的班级变得充满
活力,每个同学都感到快乐和幸福。

其次,我们的班级规章制度严格而完善。

在我们班级,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规定了学习和
生活中的各项规定,让每个同学都知道应该怎样做,怎样行动。

比如,我们规定上课要守时,不能迟到早退;要听从老师的指挥,不能擅自说话;要保持教室整洁,不能乱扔垃圾
等等。

这些规定严格执行,让我们的班级变得井然有序,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此外,我们班级还建立了一套奖惩制度,激励督促同学们更好地遵守规章制度。

对于那些
表现优秀的同学,我们会给予表扬和奖励,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于那些违反规定的同学,我们会给予批评和惩罚,引导他们改正错误。

通过这种奖惩制度,我们的班级更加和谐有序,每个同学都知道应该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

总的来说,我们的小学班级拥有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风和严格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

在这样
一个集体中,我们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我们相信,在这样一
个优秀的班级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更好的发展,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班级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班级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班级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这一概念涵盖了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各方面的管理。

班级管理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班级组织建设:这包括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指导班级建设,以及确定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如有利于教育的原则、目标一致的原则和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2. 班级制度管理:这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班级管理的具体体现。

制度可以分为成文制度和非成文制度。

3. 班级教学管理:这是班级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明确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建立教学管理指挥系统,以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等。

4. 班级活动管理:这是指班级在班主任指导下,根据学校整体安排或班级学生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全员性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是弥补课程教学不足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开发智力或发展能力的课外、校外活动。

总的来说,班级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和谐发展。

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有效的班级管理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班级管理制度的内涵

班级管理制度的内涵

班级管理制度的内涵
一、班级纪律
班级纪律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基础,是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一环。

班级纪律包括上课纪律、课外活动纪律、卫生纪律、校园秩序等方面。

学生在校园内必须遵守的规定有: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遵守校纪校规、保持教室、宿舍、操场等环境卫生整洁等。

二、学习管理
学习管理是班级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业发展的关键。

学习管理包括学习计划、作业完成、考试成绩、学习态度等方面。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加课堂学习,保持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三、奖惩制度
奖惩制度是班级管理制度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日常表现的一种激励和约束。

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口头表扬,让学生感受到付出就有回报的快乐。

惩罚则是对不良行为的惩戒,例如批评教育、罚款、限制活动等。

奖惩制度应该公平公正,严格执行,不偏袒任何一方。

四、学生权利保障
学生权利保障是班级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享有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人身安全、个人尊严等。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生工作机构,建立有效的投诉和申诉制度,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班级纪律、学习管理、奖惩制度、学生权利保障等方面。

通过建立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可以规范学生行为,维护校园秩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希望学校和班级能够重视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加强执行力度,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小学班级管理第一章 小学班级和班级管理

小学班级管理第一章 小学班级和班级管理

1、谁是班级管理者? 西方:班级管理主要指课堂管理, 所有教师都是班级管理者。 我国:有人认为是班主任,有人认为 是所有相关的班级教育者。
2、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最终目标:实现班级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班级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各种管理资源(人、事、时、地、物)的 处置。
(三)小学班级管理的特性
广义上讲,班级由学生及其相关教师构成; 狭义上讲,班级的构成主体为学生。 (1)学生:是班级的主要成员。
班级学生既有共同特征,有是千差万别的。 (2)班主任:也是班级成员。
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同时也是教育者。 (3)任课教师:也是班级成员。
与学生在某科上有共同的目标,但会同时属 于不同的班级。
教育目标:使一个人开始思考自己是怎样的 人,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缺点。
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与学生自治 理论
观点:1、要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必须: 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和双手、解放小 孩子的空间和时间。
2、“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3、 民主用在教育上的三个要点:教 育机会均等、宽容和了解、在民主 生活中学民主。
讨论:
案你例认:为见班P2主任与任课教师可
否算作班级成员呢?
(二)小学班级的特性
1、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构成
主要成员是年龄大约在6-12岁之间的未成年人。
在生理上,6岁儿童脑重量为成人的90%左右,到12岁才基本达 成人水平;
在心理上,认知处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 段”;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处于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第四个关键 期——“勤奋感对自卑感”;
实 践 探 究:
1、设计一个小型调查,以理解小学班级和小 学
合作愉快

《小学班级管理》 ppt课件

《小学班级管理》 ppt课件
结果被驱逐出院。他在外流浪了半年,又自动回到院里来。有一天,院长派他 骑马进城领取500卢布,并给他一支手枪防身。傍晚时他归来复命,院长问他钞 票数过没有,他回答数过了,院长把钱往抽屉里一放,说:“谢谢你跑了一趟, 去吃饭吧。”过了两个星期,院长又派他进城取款,这一回是两千卢布。他喊 道:“两千!要是我携款潜逃,你怎么办?”院长说:“叫你去你就去,别发 神经病!”钱取回来后,院长照样数也不数就收到抽屉里。 ② 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2020/11/24
7
二、管理与小学班级管理
(一)管理的含义
1、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
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 息)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这一定义有四层含义:第一,管理是一个过程;第二,管理的核 心是达到目标;第三,管理达到目标的手段是运用组织拥有的各种资 源;第四,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2、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 (2)组织 (3)领导 (4)控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 发展的人,学校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有 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这就是受教育者强烈的内在 需求和主动积极的学习愿望。
他认为,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 位;自我教育的核心在于增强学生个人的精神力量。
1. 变好的愿望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动力;变好的愿望起始 于自我认识。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教育过程应当遵循“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集体”的原 则。
在他看来,集体首先是教育的基础;其次,集体是教育的手段;最后,集 体是教育的目的和对象。马卡连柯后来用“平行教育影响”来概括他的思想, 2020强/11调/24教育个人与教育集体的活动应同时进行,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1动0 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

小学班级与班级管理

小学班级与班级管理

五、班级管理的方法
(七)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是指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劳动等实践活动中, 班级教育管理者运用心理学的行为改变技术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矫 正,使其知行统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行为训练法的常用方式是及时强化,并与说服教育相结合,逐步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03
小学班级管理与小学班主任
五、班级管理的方法
(二)目标管理法
班级教育管理者和学生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学校任务实际情况,共同规划班 级或个体在一定时间内要达到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一定的层次、逐级落实, 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努力使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方法。
目标的设定,不能像成功学的“洗脑大师式”,只停留在设定目标上,却忽 视了目标的执行。
一、班级概述
16世纪:出现
19世纪:传入中国
18世纪:定型与推广 17世纪:理论基础
一、班级概述
(一)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 (二)班级是一种组织
1.班级组织是一种社会性组织 2.班级组织是一个教育性组织 3.班级组织是一个文化性组织 4.班级组织是一个生命性组织
二、班级组织结构
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五、班级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了解班级及学生情况,把握班情、
学情的基本方法。 “决策之前,调查先行”,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减少执行过
程中的盲点,光靠“容嬷嬷式”的“盯”,难以出成效,而且还影响 师生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运用调查研究法,可以采用问卷、谈话等方式,向 家长、任课教师、学生了解学情、班情,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 教育管理,扬长补短,促进学生和班集体和谐健康发展。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 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班级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班级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班级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或班主任团队对学生所在班级进行有效管理与指导的过程,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

它涵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方法,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障班级的秩序和稳定。

班级管理的概念和内涵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一、班级管理的概念1. 教育引导:班级管理旨在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习成绩。

2. 素质教育:班级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品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能素质等方面,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 协调管理: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保持班级和谐氛围。

4. 制度规范:班级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对班级活动、学生行为等进行规范和管理,确保班级秩序井然。

二、班级管理的内涵1. 个性化管理:班级管理注重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做到因材施教。

2. 情感管理: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和理解学生,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增强班级凝聚力。

3. 成绩管理: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4. 素质提升:班级管理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还要重视学生的德育、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 班级建设:班级管理也包括对班级环境的建设和班级文化的塑造,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文化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

班级管理作为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教育引导、素质提升、情感管理、学业指导等多重功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班级的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良好的班级管理,才能建立和谐有序的班级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帮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希望每一个班主任都能够认真对待班级管理,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为学生成长和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班级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班级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班级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班级管理是指对班级的各项事务进行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管理工作,更是一种艺术,需要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班级管理的内涵包括了诸多方面,下面我们来一一探讨。

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因材施教,发挥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除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外,还要注重班级整体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推动整个班级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班级管理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班级管理者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习惯,让他们成为自己学业和生活的主人。

班级管理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青少年是一个受情感和心理影响较大的阶段,他们会面临各种情绪困扰和压力挑战。

班级管理者要善于倾听、理解和关怀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健康成长。

班级管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当今社会,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班级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班级管理还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示范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级管理者要和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班级的改进和发展而努力,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实现班级管理的良性循环。

班级管理不仅仅是管理工作,更是一种教育活动和文化传承。

只有将班级管理的各方面内涵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使班级管理真正发挥其作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

班级管理——第一章

班级管理——第一章

四点希望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欲树人,先立德, 德育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
教育部长周济10月22日在答记者问时强调:
德育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
中国下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 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 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的最重要的工作。 欲树人,先立德,要立德树人,必先立师德。德育是每位 教师的“必修专业”。
(1)全员发展(包括学生发展和班主任自己的 发展) (2)全面发展(包括学习的成长和管理能力的 发展) (3)个性发展(在管理中自由创造,在自由中 发展); (4)自主发展(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班 级管理的主体,具有自主发展和自主管理的愿望和 可能) (5)可持续发展(源于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而激 发的自我认同)
“职业倦怠”:教师压力与心态失调
教师状况调查:六成教师缺乏幸福感; 八成以上教师有明显心理压力感(中学老
师尤甚);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蔓延。
职业倦怠:从事服务工作的人,由于长期持续 的疲劳和压力的积聚,以及缺乏成就感和自我效能 感而产生的疲惫、厌倦和挫败的情绪感受和心理状 态。它表现在教师的身上称之为“蜡炬成灰”症,即 慢性疲劳综合症。它容易导致人的心理疲劳、情感 衰竭、亚健康、行为能力的化乃至身心俱瘁。
困扰与反思—— 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教师为何不愿当班主任?教师爱是教育的 灵魂,为何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新课 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定位班主任角色?
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 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 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

班级管理 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 班级与班级管理

第1章班级与班级管理1本章学习提示在学校教育组织中,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班级教学形式展开的;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也是依托班级组织实现的,是在班级活动过程中得以展开的;为了更好地发挥班级的教育教学功能,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本章主要围绕班级和班级管理的内涵及其历史沿革;班级的特征;班级管理的任务和内容等方面而展开;本章学习目标1.班级的内涵、班级的基本特征、班级制度的历史沿革;2.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班级管理的任务、班级管理的内容;第一节班级概述一、班级的内涵班级即学校教育组织里的年级和班的总称;“班”意指工作或学习的组织,表示的是一群人;“级”意指年级,表明的是学生的发展程度;一般来说,“班”和“级”是联系在一起用的;班级在其产生之初,其职能主要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组织和集体;发展到现在,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为了开发班级的多种职能,更倾向于把班级看作是教育性的学习集体和生活集体;由此,从内涵角度可以把班级定义为:班级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它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1二、班级的基本特征2儿童一进入学校就被编入特定的班级,作为班级的一员接受指导;一般来说,班级具有如下特点;一学习性对于班级中的学生而言,首要的属性是“学习者”,其基本任务是学习;学生学习是为将来进入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奠基性学习”;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奠基性学习”,尤其是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不可能在个体独处的空间里完成,必须在群体生活环境中进行;班级组织正是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种在校期间群体生活的基本环境;班级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既有社会为其安排好的,如教学科目的显性课程,也有如班级组织中的各种规范、角色、人际关系等的隐性课程;二不成熟性班级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之处在于:它是非成人组织;作为班级组织主体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程之中,尽管这一发展的水平因学生的年龄而异,但就其整体相对成人来说,学生是社会成员中的未成熟者;因此,班级不可能进行完全的自我管理,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成人的力量;学生的自主意识是班级实行自我管理的基础;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尽管学生并非成人,但自主意识可以说是学生的一种近乎天性的社会性要求;不少研究表明,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自其入学那天起,就已开始谋求学校生活中的独立自主;从这个意义上,应当说学生对于班级组织的运行有一种近乎天性的自治倾向;由于学生并非成人,因而在学校中对于教师难免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意识,尤其在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受挫时表现最为明显;经验表明,在中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这种依赖意识是不会完全消失的,只不过依赖的程度随年龄的不同而呈递减趋势;三教育性班级的教育性是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具有的特点;如果说夸美纽斯在17世纪首创班级授课制时更多地强调班级只是作为一种“大生产”的组织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价值的话;那么,在现代学校教育中,人们更多地关注的乃是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单位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这也充分说明教育性是班级的主要特点;班级的教育性特点不仅仅表现在对学生社会化方面,而且也表现在促进学生个性化方面;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性化与社会化是相容的;社会化不是以牺牲自我发展、自我表现为代价的;学习社会的文化,掌握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同个人的学习兴趣、需要从来不是完全对立的;强调班级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就是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学校培养的不是社会机器,而应是全面发展的、具有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四社会性人的活动的首要特征是社会性,无论活动指向客观对象如使用劳动工具还是指向个人或集体如人际交往,都不能脱离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单个人的活动是包括在整个社会关系系统中的;离开了社会关系,人们的活动就不复存在;活动也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生物性本能活动或适应行为,而是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体现着一定社会关系的现实人的活动;班级中的活动既反映着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要求,又反映着社会环境的渗透和影响,只不过前者带有更多的自觉性,后者带有更多的自发性而已;在班级的活动中,学生要和教师、同学这些群体中的成员打交道,这都构成了学生们的社会关系;可见,社会性是班级的一个重要特点;三、班级制度的历史沿革一国外班级制度的历史发展学校教育中的班级制度是以大工业生产作为其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的,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班级制度的萌芽期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极为简单,教育的方法手段只是口耳相传;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但是,无论是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各类学校,还是后来封建社会的私塾、书院以及欧洲中世纪学校等,它们大都采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尽管汉代曾出现“大都授”类似学术报告,南唐朱弼亦曾采用“升堂讲说”等形式,但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并没有形成年级和班级,更没有什么班主任,班级只是处于萌芽状态;2.班级制度的产生班级产生于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这期间,乌克兰、白俄罗斯兄弟会学校中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雏形;法国的居耶纳中学、德国的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学等是最初设立班级的学校;拉萨尔的“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也曾以班级教学制代替了当时盛行的个别教学制;最早使用class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着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在这时期,是否把学生分成班级被看作优秀学校的标志之一;在此基础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发表了着名的教育着作大教学论,第一次对班级授课制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并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学校制度和在学校实行班级授课制;这标志班级制度的正式形成,班主任这一班级组织角色也相应产生;3.班级制度的发展期班级的发展期主要在17~20世纪中叶;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普及教育成为时代的重要教育课题;要培养大量的社会急需人才,要建立国家化的学校系统,就必须推行班级授课制;这时,学校教育系统形成了校—年级—班级三层结构,校长—中层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成为相应明确的人员分工;班级、班主任作为独立的要素,不可忽视地存在于学校教育系统之中;这一时期之后,班级制度的发展逐渐走向巅峰;4.班级制度的变化期20世纪以后,班级制度的发展进入了变化期;在这一时期,班级授课制一方面被弱化;同时在另一方面,又不断走向法制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欧美等地出现了否定班级授课制的倾向,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提出了诸如“道尔顿制”“开放课堂”“无墙大学”等教学形式,他们认为班级授课制有着育人单一、忽视个性发展的弊端,所以,对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班级制理论加以否定,使班级有弱化的趋势;但另外,又有法制化的趋势,如苏联、日本等国在20世纪40年代又先后颁布了一些法规,充分肯定了班级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使班级制度法制化;二我国班级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学校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教育大都采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古代的私人讲学和宋代以后的书院都不设班级,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我国采用班级教学最早的雏形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它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20世纪初,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以后,才在全国逐步采用班级教学形式;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并试行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各学堂要按学生程度深浅分学级并编班上课;由学堂一律改为学校,实行分班教学,并设有级任教师是在民国时期;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将清末的各种学堂一律改为学校;当时由于学校规模小,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因而采用由一个教师担任一个年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制度,称为学级担任制;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下,学校制度不尽一致,各根据地根据具体情况办学;为了教育和管理好学生,在一些学校里也安排有专门的教师负责班级工作;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结束;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得到迅速改造和发展;依照当时苏联的教育经验和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教育传统,我国在中小学实行分班教学,并设立专职班主任以取代级任导师;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班级授课制有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又强调了班主任工作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88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明确了班主任的地位、作用、任务和职责,规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以及任免条件等;这样我国的班级便走向正规化道路;班级授课制自创立以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事实证明它的出现和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对于普及教育、提高教育效率、大面积培养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传统方式;直至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仍把班级授课制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班级授课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强调标准、同步、整齐划一,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和内在潜力的充分发展等;随着以电脑为标志的信息社会的形成,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如美、俄、法、德、日等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声、光、电来完成;打破学习时间、空间和学习人数的限制,提倡多种教学形式的合理结合,把班级、小组、个别教学综合运用,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教育现状来看,班级授课制较为适应我国的国情;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构建学习化的和谐社会还是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必须有大批优秀人才;班级是培养人才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合格人才的摇篮,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因此,我们要使之健康发展,不断完善;班级的构成要素4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根据现代社会学理论,只要社会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组织特征,便成为社会组织:1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2具有严密的组织机构;3具有严格的组织规范;在通常情况下,班级具有上述三个特征;因此,班级也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有的研究者常把学校当做一种社会组织,把班级当做一种社会体系;从社会体系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看,两者有共同的基本要素:即必须有两个以上的人,必须有固定的关系与交互作用;其差别主要是社会组织强调要实现某些特殊目标或宗旨;而社会体系则泛指一般较具固定形式的角色关系,以此为探讨社会行为的基础;班级是作为一个正式群体而存在的;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班级有其特定的成员、特定的目标、特定的文化、特定的人际交往及特定的功能;从功能的观点来看,班级可以被看做一个社会化的机构,也包含着个性化的功能;为了实现这种功能,班级中存在多种目标,如由课程与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目标等,班级是实现这种目标的机构和主要场所;因此,班级不仅是一个微观的社会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组织;日本学者片冈德雄认为,班级必须具备五个条件:起码有个学习成长的目标;有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聚集在一起;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指导和学习这两种角色分配;这种集体起码要保证持续一定的目标;一般说来应有一定的物质场所;5我国学者陈桂生认为:“构成教育活动的要素中,其中有些要素是必要的,缺少这种成分就不能成其为教育;另一些要素属于教育活动的充分条件,条件越充分,教育活动越有效;作为教育活动必要成分的要素,称为教育的简单要素;”6在上述构成班级的五个条件中,既有构成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也包括充分条件,从这些条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条件包含了构成教育简单要素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缺少了教育资料这一简单要素;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学校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功能与社会的教育因素及教育功能都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班级这一社会系统之中”;因此,教育活动的简单要素也势必是构成班级的必要成分;“教育资料”即相当于班级中的课程,缺少了课程的因素,班级的成员无疑与社会其他群体的成员一样;对班级性质的不同认识7近年来,对班级的研究已经呈现出多元视角的态势;自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来,班级性质一直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经典选题;在已有研究中,班级性质被界定为四种:班级作为社会体系、班级作为初级群体、班级作为社会组织、班级作为“学习集体”;最早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从社会体系角度来分析班级性质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他对班级之所以是一种社会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发;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体系与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结构——家庭不同;帕森斯指出,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尽管家庭和班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价值,都肩负着社会化的任务,但班级结构尤为重视成就主义和普遍等同性,而家庭则强调归属主义和个别等同性;持“班级是一种特殊的初级群体”论者主要是谢维和教授8;他认为,关于学校班级的讨论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规模问题、规范问题和制度问题;由此从“班级应是什么”的价值观出发,认为班级理应是一种特殊的初级群体,尽管它也具有社会组织的属性;吴康宁教授在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与其价值选择9一文中,在依循“逻辑地形图”的基础上,科学的考察学校班级的社会属性,并进而考察的教育指导意义;由此,作者依序论述了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集群——社会群体;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自功能性组织”与“半自治性组织”;除了上述班级定位外,日本学者片冈德雄将班级依次界定为“集体”group,中文往往译为“群体”,“学习集体”“班集体”;10这主要是在“初级群体”的上位概念“社会群体”层次展开讨论;上述研究丰富了我们对班级性质的认识;第二节班级管理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中的关键因素,学校各项工作计划的实施、管理活动的开展,乃至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都要依靠班级管理活动来具体实施;因此,加强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班级管理的作用,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关键;同时,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每一个班级成员的未来发展;一、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简单地说,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各项工作的管理;1二、班级管理的产生与发展2一班级管理的产生班级授课制是社会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班级管理随班级授课的产生而产生,随师生结合方式的改变而发展;中世纪学校的教学组织工作十分松散,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学生,学习内容和进度都不同,教师只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指导,不对全班授课,教学秩序乱,效率很低;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夸美纽斯在总结16世纪新旧各教派所兴办的学校中实行班级授课的初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为了提高教学的效能,与学年制班级相配套,夸美纽斯选定了一套比较完整而严密的考试制度;学校的考试分为以下六种;①学时考查;由任课教师主持,有时是观摩学生学习是否专心,在每节课上都进行考查;这种考查有时是通过提问进行检查;如请重复我刚才讲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等;②学习考查;由小组长主持,每天学校全部课程结束后,组长与其组员一起复习,检查一下所做的事情,组长应力求使小组的成员熟练掌握已经正确理解的材料;③学周考查;每周六午休时,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考查,提倡进行互换名次的比赛,任何一个名次比较低的学生有权与本组名次比较高的学生进行竞赛,甚至可以跨组竞赛;如果后者比赛失败,就应当让位给对手,改为低名次;如果没有失败,则保持其原来的名次;④学月考查;每月一次,由校长每月视察各班一次,进行严格的考查;⑤学季考试;由学校某个班主任与校长一起主持,以便了解谁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强些,作为公开表彰的依据;⑥学年考试;这是最重要最隆重的一次考试;在学年结束时举行,学校各方面的负责人参加,全校的学生集中在操场上,通过抽签对学生进行口头上的检查和考试;这次考试将决定每位学生是否能升级;从以上夸美纽斯所论述的这套考试制度来看,它并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考试制度,只是一种非书面的检查学习的方法,它缺乏考试的规范化性质,但是,它把对学生学习任务的检查作为学校工作中的一项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时刻关心,从每天、每节课抓起,这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无疑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法;对教师的职责规定方面,要求每位教师应该给自己提出本班的目标和任务,并且要十分熟练它,然后根据它来安排一切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最必需的东西——笃信宗教;其次是待人接物方面的美德;最后才是生活的外部装饰品——科学知识,教师在道德培养方面要通过多种练习和介绍,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学生渴望参加劳动;教师不仅在表面上,而且在事实上是他们教育学生要养成的各种美德的活生生的楷模,教师必须像父亲一样对待学生,真诚地希望他们取得成就,仿佛教师就是学生精神成长方面的父亲,因此,他们应该更温厚地而不是严厉地去做这一切;小组长具有以下管理职责;小组长是10人集体的管理者;在校内,他在智慧、德行、虔信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如在朗读、书写或做其他练习时,小组长要检查每一位组员的学习情况,主持每天的学习考查;在校外,小组长要注意同学是否有礼貌,保证每位学生认真地祷告;对学生行为提出以下准则:在家教方面,每个学生应该真心实意地敬畏上帝,不做违背上帝旨意和自己良心的事,认真地祷告;在德行方面,学生应尊敬教师和小组长,与同学友好相处,保持身体和衣着的清洁和整齐,行为要符合礼节,与人交谈时要谦虚;在智慧方面,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和思考,对每周的考查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拉丁语学校中的学生在校内都应用拉丁语交谈;对纪律和规章制度的管理,夸美纽斯非常重视纪律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他认为班级没有纪律就无法正常有序地工作;维护纪律的办法有三种:一是不断地监视;二是谴责;三是惩罚;班级内无论谁都不得有任何破坏规章制度的行为;一旦发生了过失,则要根据过失的轻重程度给予惩罚;处罚分合理的训斥、用树条赤身抽打和开除;在处罚中,要做到既严格,又温和,以利于错误行为的纠正;可见,那时的班级管理方式主要是倾向于专制式的管理;二班级管理的发展人类在很长的时期中,曾经把受教育者——学生的被动性作为社会的期望;在那种状况下,学生成长为“人”表现人的自主性,会受到“非人”的待遇,如体罚等;反之,学生成为“非人”丧失自主性,才能受到“人”的待遇,才会受到鼓励和尊重;因此说,那时的班级管理方式是专制式的、非人道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不但对传统教育提出有力的挑战,而且表述了关于教育对象的新构想;他指责当时的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人们受到自己习惯的奴役、折磨和遏制;“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奴隶状态中活,在奴隶状态中死;教育也成为奴役折磨和遏制人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三要素称之为“三种教育”中,“人的教育”教育者的有目的活动、“事物的教育”教育资料都应配合所谓“自然的教。

班级管理(小学)解读

班级管理(小学)解读
详细描述
教师定期组织家长会、家访等活动, 与家长交流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同时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形成 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案例三: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怀与管理
总结词
关注和照顾班级中特殊学生群体,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身体残疾等,提供针对性的关爱和帮助。
详细描述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关怀措施,如心理疏导、生活照 顾和学习辅导等,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鼓励家长参与班级活动,为班级发展提供支持和建议。
03
班级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班级规则制定
制定明确的规则
在班级中制定明确的规则, 包括课堂纪律、作业要求 等,确保学生清楚自己的 行为准则。
民主参与
与学生一起讨论和制定规 则,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 班级的管理者,增强其归 属感和责任感。
严格执行
一旦制定了规则,就要严 格执行,确保每个学生都 遵守,树立规则的权威性。
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如家庭环境、个 人情绪等。
沟通与引导
与学生进行耐心沟通,了解其内心需求,给予正确的引导和 帮助,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家校沟通的障碍与解决
障碍表现
家校沟通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理解分歧、态度差异等障碍,影响双方的有效沟 通。
解决策略
教师应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定期沟通学生情况,采用多种沟通方式,如家长 会、电话、微信等,增进彼此了解,形成教育合力。
02
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风建设
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01
通过制定班级规则、奖励制度等,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
习态度和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02

关于班级的新认识及班级管理工作的内涵

关于班级的新认识及班级管理工作的内涵

关于如何开展小学班级管理的几点认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

这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

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

因此,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

小学班主任面对6、7岁--11、12岁的儿童,工作更加繁重。

我相信,任何一位班主任都希望胜任这项工作并把自己从繁重中尽量解脱出来,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就至关重要。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亲近学生,研究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威望。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

"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

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

一要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二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

在亲近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

那么,你的教育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

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

“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学前 至小学低中年级) 服从与惩罚取向 利己主义取向 习俗水平(大约从 小学高年级开始) 好孩子取向
法律与秩序取向 后习俗水平(大约 从青年末期开始) 社会契约取向 原则与良心取向
2017/10/10
7
小学班级中存在着平行的少先队组织 每个小学班级中还存在着一个平 行的政治组织—中国少年先锋队 (少先队)的中队组织。 • 小学生一般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就 都能入队,于是每个班级中都会 建立一个中队,班主任通常兼任 中队辅导员 • 少先队组织与班级组织有着共同 的教育目标。
2017/10/10
13
P7 您认为究竟如何理解班级管理?它的目
标、内容应该是什么?
2017/10/10
14
• 班级管理的内含
• 1、谁是班级管理者
• 西方文献:所有教师都是班级管理者 • 国内文献: 班主任 or 所有相关的班级教育者
• 广义上,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委员会、班委会等
• 2、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2017/10/10
3
教学目标
1、明确班级、班级管理的概念
2、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特性 3、理解班级的基本功能 4、了解班级组织的发展现状与 趋势 5、了解班级管理相关的理论
2017/10/10
4
第一节 小学班级及班级管理的内涵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根据学校的安 排固定地聚集在一起,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活动的学校 教育基层组织。(李学农《班级管理》P27)
2017/10/10
6
二、小学班级的特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 —两岁左右) 前运算阶段(2岁左 右——6、7岁左右) 具体运算阶段(从6、7 岁左右——11、12岁左 右) 形式运算阶段(11、12 岁)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 理论
信任感对怀疑感(出 生——1岁) 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1——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6—— 12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 12岁)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青春期)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 早期)

2017/10/10
12
第二部分 管理与小学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界定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工作 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率和更有效果的过程 。
•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学校计划和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和调 动学生班级内外的力量,进行班级教育任务的组织、指导、协调、控 制等各种活动。 • 班级管理是指班级教育管理者带领班级学生按照教育管理规律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一系列活动。
2017/10/10
9
2、社会化功能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 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 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 程。
2017/10/10
10
班级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 传递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 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 • 习得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 培养良好品行和行为习惯; • 培养适应社会环境和群体生活 的能力; • 培养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意识
2017/10/10
17
三、班级管理的功能
• 1、维持良好的班级秩序 • 良好的班级秩序可以使教师安心地教学,学生快乐地学习(基本功能) • 2、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 教师通过班级管理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增进教学效果,达 成教学目标 • 3、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 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 最终目标:实现班级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 直接目标、终极目标:完善的班级组织——班集体
• 3、班级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 人、事、时、地、物
2017/10/10
15
2017/10/10
16
•二、小学班级管理的特性
• 1、主观上,小学生更容易服从管理 • 2、客观上,小学生更需要管理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各种规则 • 小学班级管理更依赖班主任和相关教师
2017/10/10
11
• 3、选择功能
• 即班级可以为学生在多元价值、多重社会角色以及不同职业等方面 提供选择的可能性如,选修课;班级活动等
• 4、个性化功能
教育者通过环境和教育的社会化影响为中介,搭建同班学生之 间的比较和评价的平台,促使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独特的个性。
不通过别人的态度并与别人相处,一个人是无法 培养自己独特的品格的。 • ---苏霍姆林斯基
2017/10/10
8
三、班级的功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四大功能)
1、归属功能 • 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寻求伙伴、与人聚合的心理 倾向,这种倾向就是人的归属需要。班级可满 足学生的归属需要。班级不同于家庭,具有同 龄性、群体性、自主性、平等性等特点。 • 在班级中,学生年龄相仿,心智水平相当,学 业程度相近,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生活, 每个人都有相等的机会得到本班其他成员的尊 重、认可和接纳,以至于一旦不让他们上学, 便会变得伤心、难过。 • 在班级生活中,如果学生的归属需要得不到满 足,便可能直接导致他们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目 标的实现而划分出的学生单元,以及与为其配备的相关教师所共 同构成的一种组织P1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可否算作班级成员?
2017/10/10
5
• 班级概念的内含:
班级是一种组织 班级是学校组织中的“细胞” 班级组织的目的是培养人 班级组织有学生和相关教师共同构成 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
第一章
[小学班级与班级管理]
Carl Rogers |1994|Anthropologismus
2017/10/10
1
新老师的无奈和困惑
2017/10/10
2

班级是学生求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织。 它对学生人格发展、社会化起来非常重要 的作用。因此,班级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

为了确保学生健全成长及发展,班级必 须维持一定的秩序和建立常规,使学生的 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有计划、有效率地进 行。 面对新生一代的儿童,班级管理一直是 教师颇感无力与焦虑沮丧的领域,更是新 手教师的最大难题 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班级管理方面的 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让教学活动更顺利 地开展
2017/10/10
18
• 4、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 有效的班级管理,可加强师生之间接触与沟通的机会,建立融洽的 师生关系及和谐的班级气氛 • 5、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 小学生是一个未成熟的个体,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和依赖性。通过有 效的班级管理,可达到促进学生人格成长的教育目标 • 如行为改变、角色扮演、示范学习、自我管理等
2017/10/10
19
2017/10/10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