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创新性成果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创新性成果作业

赵国华

新课程下的古诗课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感悟,达到一种无痕的教学效果。说归说,可做起来实在是难。鉴赏诗歌实际就是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感悟,好的诗作总能在听觉、视觉中最大限度的调动读者的想象,这首诗歌用的就是色彩,我也把重点放到了“以色传情”这一点上,但怎样把那么富有诗韵、诗意的意境与意象以一种流畅的途径传递给学生,还能让他们自然生成一些独有的体验,困难很大,每次上完都有一种又成就一次新的失败的感觉。

一、创新体现与价值:

1、抒情诵读。«新课标» 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

2、品味诗句,感受意境。这一目标的制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二、生成过程

我是这样来设计的:第一步,读诗,读准、读熟、读快。第二步,请学生找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事物:黑云、城、太阳、铠甲、号角、秋色、塞土、红旗、易水、鼓、黄金台、与龙剑。第三步,诗人的思维是跳跃的,特别是李贺,他只给了我们几个特写镜头,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几个镜头讲出来。镜头一,敌人似黑云般兵临城下。镜头二,守军在灿烂的阳光中严阵以待。镜头三,萧瑟的秋风中号角不断,月光中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塞土。镜头四,黑夜行军,投入战斗,霜重鼓喑,战事不利。镜头五,操持玉龙宝剑死守城池的太守。再让学生根据景物、事物的提示,把故事补充完整。第四步,这是场激烈的战斗,这是一位

悲壮的太守,诗人用了很多对比强烈的色彩,大胆用色极力渲染。穿越千年那些浓烈的色彩,依然冲击着我们的听觉、视觉。让学生找出这些对比强烈的色彩:黑色与金色,秋色与紫色,红色与霜色,黄金台与与龙剑。让学生感受这些色彩中诗人强烈的情感倾向,感受诗人独特的“以色传情”的意象。最后一步,请学生自由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

文字阐述:众所周知,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某种尴尬,当教师努力落实语言因素时,教学往往变成了文言词句与语法章法的分析课,随之而来的是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师生双方的疲惫,而当教师积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时,教学往往流于空疏浮泛乃至花哨,最终直接导致学生文言水平的迅速下滑。所以文言文教学一时间令语文教师愁眉不展,成了语文教师最不愿意深究的领域,乃至于公开课、评优课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教学。那么初中文言文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成了语文教师最大的困惑。正因为此,我立志趟进这块世袭领地,将研究的触角伸向这一死角。回顾形成初稿到终稿修改的历程,可谓用心良苦。要我说他们的异同,我认为:共同点在于都有的放矢,针对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求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设置单一现象,以及对文、言关系的处理方式。区别在于初稿一开始我就从理论入手,反躬自省,重新定位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找出问题所在,然后主抓教法,从语感、朗读技巧入手,有所突破,抓住重点的同时,突破了难点,从而形成了“以朗读为利刃,以点带面,把字词的学习、内容的研讨放到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探究”的理论,也可以说有了自己独特的解决方式。但是经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又觉得初稿还不够完美,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最主要的是要使我的理论“遍地开花”,还欠缺一部分案例,因而显得有点苍白。于是,在终稿中我先后补充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案例,这三个案例针对我的观点,恰到好处的诠释了我的理论,具有相辅相成的功效,可谓水乳交融,将理论、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我想,有了这样的理论支持,一定会使语文教师受益不少,真正的活用到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中,从而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习得语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开化心灵,在得到精神境界升华的同时接受文学遗产。我将把我的理论与实践和大家一起分享,争取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中学习文言字词、在理解文本中接受文学遗产,朗读、积累、字词学习、内容理解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文言文教学走出荒凉,让“春风度过玉门关”。

初中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

早在1997年,钱梦龙先生就感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时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如今,新课改正遍地开花的展开新一轮的实验,但各种研究的文章似乎仍没有将触角伸向这一死角,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仍然是我行我素的一副老面孔,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老师最不愿意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教学。即使讲了,也是预习课,读读课文,初步翻译,甚至事先布置,看上去挺融洽,其实作假成分居多。说到底就是应付,所谓的赏析也是旧话重提,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完全围绕中考,死记硬背,强迫性教学,学生手拿一本中考直通车,如获至宝,死拼到底,语文教师如释重负。可是我不想穿新鞋走老路,面对新课标,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参加了这次培训,希望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此,我认真听了专家讲座,研究了典型案例,果然发现了新内涵。要想教学生学好文言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重点词句,又要做到有理解、有感悟,这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