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
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
![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68d69b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a.png)
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三伏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常用于缓解痛症和促进血液循环。
为了确保三伏贴的疗效且不造成不良影响,本文档旨在规范三伏贴技术的操作步骤。
2. 技术操作规范2.1 准备工作在进行三伏贴操作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准备好三伏贴所需的材料,包括火龙果叶、贴纸、酒精等。
•清洁操作场所,并确保周围环境安静舒适。
•洗手并戴上手套,以确保操作的卫生和安全。
2.2 确定穴位在进行三伏贴操作之前,需要准确确定施贴的穴位。
可参考中医学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
2.3 涂抹酒精使用酒精消毒所选穴位,并用干净的棉球擦拭干净。
确保皮肤干燥,以便贴纸能够附着。
2.4 贴纸施贴将贴纸平贴于所选穴位上,并用手指轻轻按压,确保贴纸紧贴皮肤。
若需要贴多个穴位,确保每个贴纸之间有适当的间隔。
2.5 等候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等待约15-30分钟。
期间,患者应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或外界干扰。
2.6 移除贴纸等候时间结束后,用手指轻轻揭开贴纸,避免过度拉扯皮肤。
如果贴纸难以移除,可用温水湿润贴纸边缘,然后再尝试揭开。
2.7 清理穴位移除贴纸后,用干净的棉球蘸取适量酒精,轻轻擦拭穴位区域,以清理残留的胶水或其他物质。
2.8 提示和注意事项•患者在进行三伏贴前应先洗净皮肤,并确保皮肤完好无损。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病重者等)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部清洁,并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
•三伏贴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不能替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操作并就医。
3. 结论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进行三伏贴操作时,请务必遵循以上规范,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使用三伏贴进行治疗之前,建议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的最大化。
注意:本文档仅为参考,具体操作请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和相关规范。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共75页文档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共75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ab8c4daddccda38366baf53.png)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三伏贴全攻略(冬病夏治、适应证和穴位图解)
![三伏贴全攻略(冬病夏治、适应证和穴位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d8614f7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2.png)
三伏贴全攻略(冬病夏治、适应证和穴位图解)导言: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由于是在三伏天做穴位敷贴治疗,故称为“三伏贴”。
一、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伏贴,是基于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也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冬天人体气虚、阳气不足,像老慢支、哮喘等疾病往往在冬天诱发或加重,称这些病为“冬病”。
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由于是在三伏天做穴位敷贴治疗,故称为“三伏贴”。
二、敷贴,抓住最佳时机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每10天贴1次最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
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
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2018年头伏第一天为7月17日,中伏第一天为7月27日,末伏第一天为8月16日。
三、三伏贴适应症三伏贴只适用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
主要包含以下几类:呼吸系统疾病: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
冬病夏治:三伏穴位敷贴疗法的诊疗常规
![冬病夏治:三伏穴位敷贴疗法的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b51e3c1052d380eb62946d73.png)
冬病夏治:三伏穴位敷贴疗法的诊疗常规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敷贴。
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新鲜中草药则洗净后置乳钵内捣烂)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而赋型剂是根据病情的性质与阶段的不同而分别采用醋、酒、水或葱、姜、蒜等捣汁。
一般以醋调的取其散瘀解毒之功,以酒调的取其助行药力,而以葱、姜、蒜作为赋型剂者,则取其辛香散邪之效,以菊花汁、丝瓜汁、银花露调的取其清凉解毒,亦可以冷开水或冷茶水调制。
现临床多以蜂蜜或饴糖调制.其优点是与皮肤有良好的亲和性,能保持敷药的粘性和湿润.作用持久。
【诊断】一.支气管哮喘1.中医诊断:1.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
辨病辨证:1.辨病位凡因外邪、痰浊、肝郁气逆等致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而喘者均实属,病位在肺;而久病劳欲,肺肾出纳失常而致喘者多属虚,或虚实夹杂,病在肺、肾两脏。
2.辨虚实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有力者为实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者为虚喘。
2.西医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叙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至少应有下列三项中的一项: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③昼夜PEF变异率≥20%。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慢性支气管炎1. 中医诊断: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
三伏贴使用指南
![三伏贴使用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13d939f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8.png)
三伏贴使用指南一、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伏贴,是基于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也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常用的理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冬天人体气虚、阳气不足,像老慢支、哮喘等疾病往往在冬天诱发或加重,称这些病为“冬病”。
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由于是在三伏天做穴位敷贴调理,故称为“三伏贴”。
二、敷贴,抓住最佳时机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建议每5天贴1次,成人贴4小时,小儿贴2小时,敷贴一个穴位,尽量不要超过预计时间即可。
最好是连续贴3年效果更佳!年敷贴时间共40天,具体如下:头伏:(此时进行三伏贴能够大补阳气,从而增加免疫力)中伏:(此时三伏贴能够帮助调理症状)末伏:(此时三伏贴能够帮助收敛阳气,从而调理症状)三、三伏贴适应症三伏贴只适用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
主要包含以下几类:呼吸系统疾病: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骨关节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痛、腰椎病、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变等。
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属寒证者。
小儿疾病:体虚易感、哮喘、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厌食、遗尿、生长发育迟缓等。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程(标准版)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程(标准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348b6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73.png)
穴位贴敷操作规程【目的】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操作方法】1、施术前准备1)药物:药物组成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66cb794680203d8ce2f24ad.png)
二、准备工作
1.药物的选择
•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 之药,所异者法耳”。(《理瀹骈文》)
• 在应用时常选用补阴壮阳、益气活血、温经通络、 引邪外出的药物,以达到增强人体正气,驱除邪 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发作的目的。 • 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
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
• 循经远取
一般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线路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 穴位,如贴敷足三里治疗慢性胃炎等。
• 经验选穴
多根据临床医生的经验选取穴位。
2.贴敷方法及步骤
①选择体位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 当体位,使药物能敷 贴稳妥。
②贴敷局部皮肤的准备 • 贴敷穴位要按照常规消毒。 • 贴药前,定准穴位后,通常用温水将局部洗净, 或用75%乙醇棉球行局部消毒,然后敷药。
2.适应病种
• 肺系疾病:体虚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 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变应性鼻炎、 反复呼吸道感染 • 心脑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证属寒凝经脉者) • 胃肠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证属脾胃虚 寒者) • 妇科疾病:月经病(如月经不调、痛经 证属寒凝 胞宫者)
• 肾系疾病:慢性肾病(属肾阳虚、阴寒过盛者) • 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制性 脊柱炎(证属寒邪闭阻、肝肾亏虚者) • 骨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病变
3.剂型的选择
• 目前临床常见的三伏贴剂型有:散剂、糊剂、饼 剂、软膏剂、涂膜剂、贴膏剂、药袋。
• 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研为极细粉末,过80~100目筛, 混合均匀后,用水调和成团,根据具体需要, 涂在不同大小的胶布面上,直接贴敷于穴位上。
• 糊剂 糊剂是将粉碎过筛的药末,加入酒、醋、姜汁、 水等赋形剂调为糊状,敷贴于穴位上,外用纱布、 胶布固定
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PPT学习教案
![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ef5ef0bed5b9f3f80f1ce0.png)
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 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微刺痛,或出现
小水疱,极少数可能出现大水疱。 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
色素沉着。敷药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 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对于 大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 体,消毒防止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 处理,可外用百多邦或红霉素软膏抗感染, 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第12页/共75页
三伏贴的适应症
小儿疾病
消化不良 (疳积)
遗尿
小儿体虚 经常咳感嗽冒
慢性泄泻
小儿哮喘 慢性腹泻
第13页/共75页
穴位敷贴适应症
痹症类疾病
风湿或类风
湿性关节炎
强直炎性脊柱 颈椎病 肩周炎
脊柱退行性 病变等表现 阳虚寒甚者
腰肌劳损 骨性关节炎
慢疼性痛腰腿 四肢麻木
第14页/共75页
三伏贴的适应症
阳虚体质及免疫 功能低下疾病
素 体 阳 虚 、 喜暖怕 凉、遇 冬 怕 冷的人 群。 秋 冬 发作 或秋冬 加重的 疾病 免 疫 功能 低下等 疾病。
第15页/共75页
三伏贴的不适宜人群
结核病和 糖尿病患
者
妇女妊 娠期
穴位敷贴 不适宜的
人群
皮肤破损或瘢 痕、对敷贴药 物极度敏感的 特殊体质患者
感冒发 烧
监护
敷贴脱落。
第41页/共75页
穴位敷贴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治疗期间皮肤卫 • 敷贴治疗后最好等5小时以后再洗
生
澡,不宜用力搓擦,淋浴后用毛巾
轻轻的吸干皮肤上的水分即可。
6、慢性病患者不可 盲目停药、减药
• 穴位敷贴不是治疗慢性病的特效药, 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 服药的慢性病患者不要盲目减药、停 药。若需要减少用药量,需在医师指 导下进行。
“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
![“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6e2d0518a32d7375a417803e.png)
7、避风寒,免受凉 每次贴敷时间为0.5~2小时,根据患者适应情况而定, 局部有热痛或灼热感时,即可揭去贴药。
8.敷贴时间
保持情绪乐观
乐观的情绪可使肌体免疫力处于最佳 状态,有利于顽疾的治疗和康复。
适度锻炼 适度的锻炼可增加肌肉协调性,鼓舞阳气 生发,增加汗液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
寒气发出体表。
影响穴位贴敷疗效的因素
适应病证 方药配伍 科普宣传
药物炮制 及制剂工 艺
疗 效
贴敷穴位
穴位反应
贴敷时机 及时间
筛选病人 药材 敷贴时机
敷贴方法(穴位选择)
敷贴时间
不良反应的处理
三伏贴的适应病证(冬病)
秋冬季节容 易复发和加 重的疾病 阳虚寒盛和 阳虚体质
辩证施治
冬病夏治 穴位敷贴
预防冬季旧 病复发或减 轻其症状
三伏贴的适应症
慢性反复发作性 性的肺系疾病
反复感冒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
慢性鼻炎
慢性咽炎 咽部感觉异 常等表现阳 虚寒甚者
阻塞性肺病 慢性咳嗽
穴位敷贴适应症
脾胃系统疾病
慢性寒性胃病 慢性腹泻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三伏贴的适应症
小儿疾病
消化不良 (疳积) 遗尿
细辛、白芥子等辛散温通、祛风活血,其刺激性较强。
一则药物可经皮肤、血管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发挥药效;
二则通过穴位刺激可调整经络之气 , 达到气至病所 , 改善局 部血液循环,加速局部炎症消退;
三者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改善过敏体质及缓解临床过 敏症状之目的。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气候温热,潮湿多雨
冬病夏治 三伏贴 技术操作规范 终审版共61页文档
![冬病夏治 三伏贴 技术操作规范 终审版共61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7bfe2c952ea551811a6876c.png)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_终审版共60页共62页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_终审版共60页共62页](https://img.taocdn.com/s3/m/558ad6c97cd184254a353561.png)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终审 版共60页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
一、三伏贴开展时间及基本作用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贴敷以晴天的9:00—17:00为佳。
作用:一是穴位作用:运用敷贴疗法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可纠正脏腑阴阳的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温和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是药效作用:药物直接敷贴于体表穴位上,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达皮下组织,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
三是综合作用: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整体作用。
二、贴敷方法
1.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贴敷部位先擦去汗液再用75%的酒精消毒贴敷局部皮肤面积要大于贴敷面积,皮肤干燥后将贴敷膏放在选取的腧穴上贴敷,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2.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老人及体质敏感者应酌情缩短时间。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根据病情每伏贴敷1-3次,连续治疗3年为宜。
三、选取穴位基本原则
1.根据疾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如哮喘、久咳、肺痹、肺胀呼吸系统疾病应首选肺俞、心俞、膈俞、膻中其次百劳定喘、脾俞、肾俞、天突.
鼻疾、咽炎首选肺俞、膈俞、大椎、天突等;
风湿类疾病、肩周炎、颈肩腰腿痛首选腰阳关、膝阳关、足三里、关节局部穴位;
痹症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应选取病变部位周围的穴位;
2.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经穴取之选穴不宜多。
每次选用3-4个穴位。
辨证取穴、对应取穴及阳性反应穴相结合。
四、适应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1.久咳、哮喘、肺痹、肺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不是所有的哮喘都可以治疗,对于病程较长的伴有少气、白稀痰的慢性支气管哮喘效果更为显著,但对于哮喘急性期发作患者,以及支气管扩张伴发哮喘效果不佳,对于可黄脓痰、或咳血的哮喘患者不宜使用。
2.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
3.痹症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怕冷或遇寒加重者。
4.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五、禁忌症
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
5.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六、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二岁以下婴幼儿。
七、注意事项
1.一般对小的水泡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或外涂龙胆紫若出现大的水泡应及时妥善处理以防感染。
2.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天气炎热、潮湿时保留的时间宜相应缩短。
3.第一次贴敷的时间不宜太长尽量不要把皮肤贴出水泡以免影响以后的治疗。
4.贴敷部位的皮肤如出现红斑、水泡等应谨慎进行下一次贴敷治疗。
可更换腧穴或待皮肤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治疗,要注意
减少贴敷治疗的时间。
5.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6.患者在贴敷后不要剧烈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
7.患者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慎食海鲜、牛羊肉等和肥甘滋腻之品,以免诱发过敏反应及减弱药效。
8.在取下贴敷剂后可用清水冲洗局部。
不宜搓、抓、挠贴敷部位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其他注意事项
其他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
对贴敷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
患者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积极就医,控制病情;并应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同时,此疗法的使用要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
此疗法实施时间集中,患者众多,实施部门应该充分准备,做好实施流程安排,并注意疾病诊断依据的收集和整理。
肺俞【标准定位】在背部第3胸推棘突下旁开1.5
寸
心俞【标准定位】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膈俞【标准定位】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俞【标准定位】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标准定位】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肾俞【标准定位】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气海俞【标准定位】在腰部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关元俞【标准定位】在腰部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承扶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殷门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
连线上承扶下6寸。
浮郄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
股二头肌健的内侧。
委阳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
腱的内侧
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键
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膏肓在背部当第4胸
椎棘突下旁开3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
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
寸。
膻中在胸部当前
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
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天突在颈部当前
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
百劳在项部当大椎直
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
寸
定喘在背部当第7颈
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夹脊在背腰部当第
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
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
05寸一侧17穴
腰眼在腰部当第4
腰椎棘突下旁开约
3.5寸凹陷中腰痛点在手背侧当
第2、3掌骨及第4、5
掌骨之间当腕横纹
与掌指关节中点处
一侧2穴左右共四穴
主治急性腰扭伤
外劳宫在手背侧
第2、3掌骨之间掌
指关节后0.5寸
鹤顶在膝上部髌底的
中点上方凹陷处
百虫窝屈膝,在大腿内侧
髌底内侧端3寸即血海上
1寸
内膝眼屈膝在髌韧带
内侧凹陷处。
膝眼屈膝在髌韧带两
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
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
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中指
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
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中指
条口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
下8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
指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挠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下肘横
纹下2寸
阳陵泉在小腿
外侧当腓骨头
前下方凹陷处
膝阳关仰卧、俯卧或侧卧。
在
膝外侧当阳陵
泉上3寸股骨外
上髁上方的凹陷
处
涌泉正坐或仰
卧跷足。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
前部凹陷处约
当足底二、三趾趾缝纹
头端与足跟连线
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