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2015版
穴位敷贴技术
11/21/2016
临床应用—常用赋型剂
鸡蛋清: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强药物的粘 附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但容易干缩和变质。 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 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凡士林粘 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 为软膏外敷。 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 可润肤生肌。
丸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拌和适当的粘糊剂制成,便 于应用。
11将药物研碎过筛后,加水或面糊等赋形剂适量,制 成锭形,晾干,临床使用时加水或醋磨糊,涂敷于穴位上。 可减少配制过程的麻烦,方便储存,适应于慢性疾病的保健。 软膏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或经提取浓缩后的浸膏,加入适 宜的基质调匀并熬成膏状,使用时摊贴于穴位上。本剂型的 渗透性较强,药物释放得慢,具有粘着性和扩展性。 硬膏剂: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1~2日,将油放锅 内加热,炸枯后过滤,药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 丹,摊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使用时可直 接贴用或加热后贴于穴位。本剂型作用持久,保存方便。
11/21/2016
理论依据
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即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 由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 能治内。内服汤药与穴位敷贴同样的通过经络“内联脏腑、 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 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
《理瀹骈文》:“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 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 治之理。”
11/21/2016
临床应用—常用剂型
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料,制成 的含药涂膜剂,为一种新颖的骨架型经皮给药,使用时涂于皮 肤特定穴位上。 贴膏剂:采用高分子材料作基质而制成,具有药物容量高、 剂量准确,透皮性、贴敷性、保湿性好,贴着舒适,不污染衣 物等特点,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外用中药新剂型。 药袋: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以水、醋、 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后,乘热放于贴敷穴位上,冷 后更换。 磁片:将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积应根据保健目的和穴位 的部位而定,使用时,根据需要贴敷于相应穴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4、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三、慎用人群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2、孕妇、婴幼儿;3、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颜面部;四、操作规范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贴敷部位1)基础穴: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2)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用。
3)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4)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3、贴敷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1)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2)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
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三伏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常用于缓解痛症和促进血液循环。
为了确保三伏贴的疗效且不造成不良影响,本文档旨在规范三伏贴技术的操作步骤。
2. 技术操作规范2.1 准备工作在进行三伏贴操作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准备好三伏贴所需的材料,包括火龙果叶、贴纸、酒精等。
•清洁操作场所,并确保周围环境安静舒适。
•洗手并戴上手套,以确保操作的卫生和安全。
2.2 确定穴位在进行三伏贴操作之前,需要准确确定施贴的穴位。
可参考中医学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
2.3 涂抹酒精使用酒精消毒所选穴位,并用干净的棉球擦拭干净。
确保皮肤干燥,以便贴纸能够附着。
2.4 贴纸施贴将贴纸平贴于所选穴位上,并用手指轻轻按压,确保贴纸紧贴皮肤。
若需要贴多个穴位,确保每个贴纸之间有适当的间隔。
2.5 等候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等待约15-30分钟。
期间,患者应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或外界干扰。
2.6 移除贴纸等候时间结束后,用手指轻轻揭开贴纸,避免过度拉扯皮肤。
如果贴纸难以移除,可用温水湿润贴纸边缘,然后再尝试揭开。
2.7 清理穴位移除贴纸后,用干净的棉球蘸取适量酒精,轻轻擦拭穴位区域,以清理残留的胶水或其他物质。
2.8 提示和注意事项•患者在进行三伏贴前应先洗净皮肤,并确保皮肤完好无损。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病重者等)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部清洁,并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
•三伏贴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不能替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操作并就医。
3. 结论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进行三伏贴操作时,请务必遵循以上规范,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使用三伏贴进行治疗之前,建议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的最大化。
注意:本文档仅为参考,具体操作请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和相关规范。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主讲人:李少彦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药物组成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标准版)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一、贴敷一号组方 : 附片15g、麻黄10g、肉桂10g、细辛5g、白芥子10g、延胡索10g、乳香10g、没药10g、血竭10g、白芷15g、冰片5g等研粉功能: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
1、颈椎间盘突出。
穴位:肩中俞(双)、大杼(双)、大椎、身柱、阿是穴、天柱(双)。
肩中俞(双):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大杼(双):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前正在线旁开1。
5寸.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身柱: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柱(双):斜方肌外缘后发际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5村2、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肾俞(双)、志室(双)、腰阳关、阿是穴、环跳(双)、腰加脊、命门等.肾俞(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
5寸。
志室(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腰阳关: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上。
环跳(双):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
腰加脊:腰部,腰椎正中旁开0。
5寸.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3、膝关节退变、骨质增生。
穴位:膝眼(双)、阳陵泉(双)、膝阳关(双)、梁丘(双)、血海(双)、伏兔(双)、阿是穴.膝眼(双):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阳陵泉(双):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膝阳关(双):膝外侧,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踝上方凹陷中.梁丘(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血海(双):大腿内侧,髌底上两寸,骨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伏兔(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6寸4、肩周炎。
穴位: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膘俞、肩外俞、手三里、阿是穴等。
肩髃: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肩髎:肩髃后方,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前: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髎连线中点。
肩井: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天宗: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一、三伏贴开展时间及基本作用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贴敷以晴天的9:00—17:00为佳。
作用:一是穴位作用:运用敷贴疗法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可纠正脏腑阴阳的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温和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是药效作用:药物直接敷贴于体表穴位上,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达皮下组织,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
三是综合作用: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整体作用。
二、贴敷方法1.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贴敷部位先擦去汗液再用75%的酒精消毒贴敷局部皮肤面积要大于贴敷面积,皮肤干燥后将贴敷膏放在选取的腧穴上贴敷,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2.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老人及体质敏感者应酌情缩短时间。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根据病情每伏贴敷1-3次,连续治疗3年为宜。
三、选取穴位基本原则1.根据疾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如哮喘、久咳、肺痹、肺胀呼吸系统疾病应首选肺俞、心俞、膈俞、膻中其次百劳定喘、脾俞、肾俞、天突.鼻疾、咽炎首选肺俞、膈俞、大椎、天突等;风湿类疾病、肩周炎、颈肩腰腿痛首选腰阳关、膝阳关、足三里、关节局部穴位;痹症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应选取病变部位周围的穴位;2.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经穴取之选穴不宜多。
(完整版)三伏贴介绍
药物组成
❖ 以白芥子、杏仁、甘遂、麻黄、细辛、丹皮 等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 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药物制备
❖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 碎,备用。
❖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挤压或 榨出姜汁。姜汁的浓度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 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
❖ 5、过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迎香、大椎、膏肓
6、咳嗽 取穴:肺俞、大杼、大椎、膏肓、定喘、天突、膻中
皮肤反应
❖ 虽然贴敷疗法最早也叫发泡疗法,因为当时 认为皮肤起泡后治疗效果更好,但通过多年 的临床研究,现在则以不起泡而达到治疗效 果为目的。而且穴位贴敷部位水泡的出现与 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敷治疗的时 间长短有关,不可盲目追求起泡。
适应病症
❖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支炎、过敏性鼻炎、 慢性咽炎等。
❖ 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崩漏等。
❖ 儿科疾病:小儿遗尿、疳积、惊风等。
❖ 虚寒性疾病:脾虚胃痛、慢性腹泻、风湿或 风湿性关节炎等。
❖ 疼痛性疾病:颈肩腰腿疼痛、肌肉劳损、退 行性关节炎等。
❖ 体虚怕冷、反复感冒、失眠、慢性疲劳综合 征等。
三伏贴疗法介绍
——彭州同一医院康复科
理论基础
❖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 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 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天灸”、“三伏 贴”。
❖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 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 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
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 应。
❖ 8、要保持连续性 ❖ 9、抓住有利时机。 ❖ 10、遵守固定疗程。 ❖ 11、远离空调。 ❖ 12、吃清淡饮食: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规范
禁用与慎用
贴敷方案 成人
贴敷阶段
贴敷时间
贴敷 次数
[头伏]
7月13日 至7月22日
7月13日 7月14日 7月15日
共3次
[中伏]
7月23日 至8月1日
7月23日 7月24日 7月25日
共3次
[闰中伏]
8月2日 至8月11日
8月2日 8月3日 8月4日
共3次
[末伏]
8月12日 至8月21日
主要适用于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
适应证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北京市药监局等主管部门,根据目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科学研究证据, 2015年“冬病夏治社区工作”统一防治病种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重点推荐以下适宜病症。
禁用与慎用
技术规范 2015
2015.7
中医科 陈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根据中医理论,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期间,选用具有辛温、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以人体背部的脏腑俞穴为主要穴位进行贴敷,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和外治法相结合的“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感谢聆听
若局部有破溃或者瘢痕,可以选择其他腧穴。
[随证加减]
[注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椎
肺俞
心俞
肾俞
膻中
定喘
膏肓
脾俞
中府
膈俞
贴敷方案 每伏连贴3天,每次贴敷6至8小时。每伏贴敷的间隔时间为7天。 每伏各贴3次,每次间隔3天,每次贴敷2至4小时。 [贴敷时间] [成人] [儿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穴位贴敷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等特点,在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以下简称“三伏贴”)日益推广普及,成为群众广为接受的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加强“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规范临床应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临床疗效,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三伏贴”应用范围“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
严禁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扩大应用范围及应用人群。
二、开展“三伏贴”服务机构基本要求开展“三伏贴”服务的机构应为具有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民族医学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并已开展相应的中医药或民族医药服务工作。
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三伏贴”服务。
三、应用管理(一)处方管理“三伏贴”处方用药及穴位选择应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拟定,明确其禁忌症及相关注意事项,并经本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审议后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备案;医疗机构无伦理委员会的,应由核准其登记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审议并同意后备案。
(二)操作人员要求对患者实施“三伏贴”操作的人员,应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接受过穴位贴敷技术专业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
医疗机构应对本单位能够从事“三伏贴”操作的人员予以明确并进行培训、考核。
(三)操作场所要求“三伏贴”服务应在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内开展。
(四)安全管理与效果评价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三伏贴”的管理,建立管理制度,严格技术操作,操作规范应符合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9部分穴位贴敷》(GB/T 21709.9—2008)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穴位贴敷》(见附件)有关要求,同时要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制定不良反应处理措施,确保其应用安全。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管理备案表
医疗机构名称:尉氏县中医院
序号
“三伏贴”诊疗病种
处方用药
穴位选择
处方拟定医师
禁忌症及相关注意事项
姓名
执业类别
执业证编号
职称
1
喘症
白芥子,芫花,延胡索,干姜,细辛,椒目,肉桂等
肺俞,大椎,风门,天突,膻中,定喘,膏肓
赵淑英
翟永治
吴丽君
刘俊伟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西医结合
141410200000831
主任中医师
副主任中医师
热证,皮肤溃疡,皮肤过敏,忌食辛辣酒类
8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支,反复感染
白芥子,甘遂,元胡,细辛
大椎,肺俞,风门
赵淑英
翟永治
中医
中医
141410200000831
141410000300609
主任中医师
副主任中医师
1、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儿童为2-4小时,如出现局部发红,微痒,应及时接去,
5、贴敷期间,避免过多出汗
2
咳嗽
白芥子,芫花,延胡索,干姜,细辛,椒目,肉桂等
大椎,肺俞,定喘,肾俞
刘俊伟
中西医
142410000000694
主治医师
1、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儿童为2-4小时,如出现局部发红,微痒,应及时揭去,
2、有发热应暂停贴敷
3、皮肤有破损者,对贴敷过敏者,不易贴敷
4、贴敷期间,应记辛辣、生冷、海鲜及油炸食品。
赵淑英
翟永治
中医
中医
141410200000831
141410000300609
主任中医师
“冬病夏治”话“三伏”
病 历 资 料
深 浅感 觉 正 常 。辅 助 检查 : 、 、 常 血 尿 粪
规及生 化全套正 常。x线 胸片 示左肺 上 叶 占位并 阻塞性肺炎 , 右肺 下 叶结节影 ;
患 者 , ,0岁 , 男 5 因左 侧上 下 肢 活动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中的特
色疗法 , 是很重要的预防 医学思想, 它是根
病先 防” 的理论指导 下 , 配合 现代 医学透 皮给药 系统理论 , 体现预 防为主的治疗方 法, 用药对穴位刺 激 , 同时又有 药物本 身白
据《 素问 ・ 四气调神论》 春夏养阴” 中“ 的原
眼底视乳 头轻度水肿 , 动静 脉 比例 正常 ,
d i 1 . 9 9 j i n 10 —6 4 . 0 0 o: 0 3 6 / . s . 0 7 s 1x 2 1
2 10 0. 7
左 侧上肢肌力 Ⅲ级 、 下肢肌 力Ⅳ级 , 张 肌 力略高; 侧正常 ,e 右 K mg征、 rdisi B u z k n
视物模 糊 、 发热 、 无 咳嗽 、 咯血 、 痛 、 胸 腹 泻 、 痛、 神 不 振 , 重有 明显 减 轻 。 腹 精 体
肺及右下肺 转移 , 左侧胸腔 少量 积液 ; 颅 脑C T示 右侧 半 卵圆 中心及 顶 叶 占位 性 病变, 多考 虑脑 膜 癌。 因我 院无 细胞 学
检查 , 到 上 级 医 院 检 查 发 现 癌 细 胞 。 故
喘, 细辛解表散寒 , 温肺化饮 , 甘遂泻水逐
饮, 逐痰涎 的作 用 ; 生鲜姜 汁具有 活血行 气 , 中散寒的作用 , 温 麝香性香窜温阳 , 可 助药物痛 经透穴 , 以达到提高 免疫 , 防治 和治疗慢性气管炎等疾病的作用。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08、穴位贴敷治疗的操作规范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主要有: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深圳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深圳市冬病夏治“三伏灸”技术操作规程》的通知
深圳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深圳市冬病夏治“三伏灸”技术操作规程》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3.05.27•【字号】深卫人中医[2013]28号•【施行日期】2013.05.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深圳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深圳市冬病夏治“三伏灸”技术操作规程》的通知(深卫人中医〔2013〕28号)福田、罗湖、盐田、南山区卫生人口计生局,宝安、龙岗区卫生局,光明、坪山、龙华新区公共事业局,大鹏新区社会建设局,市属各医疗单位,社会办各医疗机构,各有关单位:冬病夏治“三伏灸”是具有浓烈中医药学特色的预防保健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因其预防、保健作用明显,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喜爱。
为规范我市冬病夏治“三伏灸”行为,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我委组织相关专家对去年制定印发的《深圳市冬病夏治“三伏灸”技术操作规程(试行)》进行了修订。
现将修订后的《深圳市冬病夏治“三伏灸”技术操作规程》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市卫生人口计生委2013年5月27日深圳市冬病夏治“三伏灸”技术操作规程为规范我市冬病夏治“三伏灸”行为,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一、开展时间选择在“三伏天”进行的天灸叫“三伏灸”,又称“三伏贴”、“三伏天灸”。
“三伏”是以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庚”之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称为三伏。
一般在初、中、末伏进伏当天进行“三伏灸”工作。
如伏日当天未能贴敷,伏日后2日内贴敷亦可。
二、药物组成及功效、方解(一)成人1.处方:白芥子(40%),细辛(40%),醋甘遂(10%),延胡索(10%)混匀,粉碎成细粉,姜汁调膏。
2. 功效:温阳化痰,行气活血。
3.方解: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细辛祛风散寒、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醋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生姜汁温肺化痰,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化痰,行气活血之功。
冬病夏治三伏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技术操作规程
督俞
定位:俯卧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灵台(督 脉)旁开1.5寸处取穴 。
主治:1. 心痛,胸闷,气喘。 2.胃痛,腹痛,腹胀,呃逆。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 可扩散至肋间。不可深刺,
以防造成气胸 。
定喘 定位:俯状或卧位。在背部,在第七颈椎棘突下,
旁开0.5寸 。 主治:1.哮喘,咳嗽 ;
2.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心脏肥大,心 内外膜炎;
3. 外科系统疾病:食道癌,胃癌,食道狭窄, 淋巴结结核,胸膜炎;
4.消化系统疾病:神经性呕吐,胃炎,胃溃疡, 肝炎,肠炎,肠出血。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 至肋间。
中伏选穴
中府(双侧)、璇玑、膻中、中脘、气海
中府
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 中线6寸。
2.落枕,肩背痛,上肢疼痛不举 。 操作:直刺,或偏向内侧,
0.5~1寸 。
命门
定位: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 下凹陷中 。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 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 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 手足逆冷
操作:直刺0.5~1寸;
可灸 。
2.骨蒸潮热,盗汗 3.皮肤瘙痒,瘾疹 操作:斜刺0.5~0.8寸
心俞
定位:在背部,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心痛、惊悸、咳 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胸痛、心悸亢进、晕车、头痛、恶心想吐、 神经官能症等 。
操作:斜刺0.5~0.8寸 。
膈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1.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支气管炎;
中医知识:冬病夏治三伏灸(含三伏贴)
中医知识:冬病夏治三伏灸(含三伏贴)何为“冬病”?所谓“冬病”,即在冬季容易发生或者容易加重的、属于虚寒性的一类疾病。
这些疾病包括以下几大类。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风湿免疫性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慢性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肌瘤、囊肿、不孕症等其他: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为何要“夏治”?一般而言,夏季虚寒性疾病的病情较稳定,针对“虚”采用“补”、针对“寒”采用“热”的治疗方法能够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疾病好转,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
四季的生长化收藏之中,夏季主“长”。
此时阳气偏旺,气候炎热,因此能借“外力”以助人体阳气,祛寒外出。
同时夏季人体阳气外出,腠理开泄,因此体内的寒气易随随汗而出。
另外,夏季“寒邪”相对较弱。
因此夏季正是两阳相合,而寒邪最弱的时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治”的常见方法“夏治”主要的是扶阳,并注意谨防“避暑伤阳”。
常用的扶阳方法有食补、药饵、灸疗、膏贴、药物熏蒸、运动等,其中灸疗和膏贴就是人们常说的“三伏灸”和“三伏贴”。
三伏灸(贴)的作用①局部的刺激作用。
局部的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
②经络的调节作用。
温热性能的药物对局部的刺激,有类似灸法的效应,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
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防病保健的作用。
③药物本身的作用。
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
冬病夏治拔罐法联合三伏贴在治疗虚寒性慢性咳嗽中的应用
冬病夏治拔罐法联合三伏贴在治疗虚寒性慢性咳嗽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冬病夏治拔罐法联合三伏贴治疗虚寒性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虚寒性慢性咳嗽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63例,研究组63例;对照组给予复方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治疗,有痰则加用盐酸氨溴索片;研究组使用冬病夏治拔罐法联合三伏贴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积分及3个月后的复发率。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咳嗽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54%,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6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三个月后复发率对照组为41.27%,研究组为7.94%,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冬病夏治拔罐法联合三伏贴治疗虚寒性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能减少本病的复发。
【关键词】冬病夏治;拔罐法;三伏贴;虚寒性慢性咳嗽;以咳嗽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 8 周、胸部 X 线片检查无明显异常者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1]。
慢性虚寒性咳嗽在中医学中属于“久咳”范畴。
单纯慢性咳嗽患者大多属于“虚寒性”咳嗽。
“冬病夏治则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治疗某些虚性、寒性疾病,起到以阳克寒,标本兼治及预防保健作用。
中医护理技术治疗慢性虚寒性咳嗽具有独特优势,我院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采用冬病夏治拔罐法联合三伏贴治疗虚寒性慢性咳嗽,不但能快速控制临床症状,还能有效遏制复发率,且操作简单安全,患者依从性高。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6月-2022 年9月大庆市中医医院治疗的虚寒性慢性咳嗽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3例。
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 35例;平均年龄(39.73±8.62)岁,平均病程(5.60±2.88)年;研究组男性30例,女性33 例;平均年龄(40.60±7.40)岁,平均病程(5.70±2.50)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
20
刺激发泡类药物
• 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 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 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 白芥子、毛茛、蒜泥、生姜、甘遂、威灵仙。
精选ppt
21
气味俱厚类药物
“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 —吴师机
精选ppt
11
2.适应病种
• 肺系疾病:体虚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 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变应性鼻炎、 反复呼吸道感染
• 心脑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证属寒凝经脉者) • 胃肠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证属脾胃虚
寒者) • 妇科疾病:月经病(如月经不调、痛经 证属寒凝
胞宫者)
精选ppt
精选ppt
14
3.贴穴注意事项
• 穴位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贴敷药物过敏者 切勿使用本方法。
• 贴敷后应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皮疹及糜烂溃 破现象,一旦有不适情况,立即停用。
精选ppt
15
4.穴位选择原则
• 多选用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的穴位。 • 贴敷时取穴不宜过多,每次穴位总数以6~8个为
宜,不得超过8个; • 可采用几组穴位轮换交替使用的方法,每次贴敷
•醋
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 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 用。
精选ppt
25
• 生姜汁 生姜性味辛、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 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 蒜汁 蒜性温味辛。能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 毒、杀虫。
冬病夏治(三伏贴) 技术操作规范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桂颖
精选ppt
1
文件依据
ZYYXH/T176-2010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穴位贴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
精选ppt
2
冬病夏治
理论源流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
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饮服汤剂,穴位贴敷,针刺拔罐)
③治则:振奋阳气,驱除邪气 ④目的:减少疾病在秋冬季的发作次数或减
轻发作程度,乃至不再发病
精选ppt
5
三伏贴
三伏贴是中医的一种贴敷疗法,运用冬病 夏治的中医理论,利用每年农历夏季三伏 对特定穴位进行贴敷,使药物持续性刺激 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 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精选ppt
26
• 蜂蜜
蜂蜜性凉味甘,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有 “天然吸收剂”之称,不易蒸发,能使药物保 持一定湿度,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 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
精选ppt
27
• 凡士林 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 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 凡士林粘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 渗透,可与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
之。 • 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精选ppt
张璐•《张氏医通》
8
三伏贴 技术操作规范
精选ppt
9
一、指导原则
精选ppt
10
1.适应范围
• “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 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 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
• 严禁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扩大使用人群。
•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 • 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生南星、苍术、牵
牛、番木鳖、大戟 • 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
时间也不宜过长
精选ppt
22
2.赋形剂的选择
• 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 收,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 效果。
• 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 姜汁、蒜泥、蜂蜜、凡士林等。
精选ppt
6
三伏贴渊源:白芥子涂法(冷哮证)
明末清初 •张璐 《张氏医通》 白芥子涂法
最早将古代天灸疗法与三伏天治疗相结合
精选ppt
7
白芥子涂法(冷哮证)
• 白芥子净末一两 • 延胡一两 • 甘遂、细辛各半两
共为细末 • 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 • 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
一组穴位。 • 同一穴位不宜连续贴敷或贴敷时间过久,以免过
度药物刺激,造成皮肤损伤。
精选ppt
16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药物保存
• 药物宜现配现用,剩余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应 密闭、低温保存。
精选ppt
17
二、准备工作
精选ppt
18
1.药物的选择
•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 之药,所异者法耳”。(《理瀹骈文》)
• 在应用时常选用补阴壮阳、益气活血、温经通络、 引邪外出的药物,以达到增强人体正气,驱除邪 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发作的目的。
• 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
精选ppt
19
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
• 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 所,拔病外出
• 冰片、麝香、丁香、薄荷、樟脑、皂角、乳香、 没药、花椒、肉桂、细辛、白芷、葱白、韭菜籽
12
• 肾系疾病:慢性肾病(属肾阳虚、阴寒过盛者) • 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制性
脊柱炎(证属寒邪闭阻、肝肾亏虚者) • 骨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病变
(证属阴寒内盛、经脉瘀阻者)
精选ppt
13
注:三伏贴针对的是反复发作冬季加重的慢性病, 是预防为主的治疗措施,并非是立竿见影的治疗 方法,许多疾病需要连续治疗3年或更长的时间才 能见效。所以,患者要至少坚持贴3年。 如果不 愿意长期坚持治疗的患者切莫盲目跟风。
• “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 治已病之病。”
— 孙思邈
精选ppt
3
冬病: • 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关节炎等)
• 此类疾病发生的根本:1、寒伤阳气 2、病邪伏留
精选ppt
4
夏治: ①时间:夏至后三伏天期间 ②方法:通过中医传统方法
•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精选ppt
23
•水 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 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 透。
• 盐水 盐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 防腐,并能矫味。
精选ppt
24
•酒
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 行药势、矫味矫臭。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 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 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