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

合集下载

北京历史上的地震

北京历史上的地震

北京历史上的地震北京市地处燕山地震带与华北平原中部地震带的交汇处,又紧邻汾渭地震带和郯庐深大断裂地震带,是个多震区,历史上遭受过多次强烈地震的破坏和影响,其中以1679年(康熙18年)马坊地震和1730年(雍正8年)西郊地震的影响最大。

北京及临近地区强震(Ms ≥6)一览表(1000-1976年)地震时间震中位置震级震中烈度北京距离震中距离(KM)城区烈度1057.3.24 大兴 6.75 10 50 八1068.8.14 河间 6 8 160 有感1337.9.8 怀来、延庆 6.5 8 80 六1484.1.29 居庸关 6.75 8-9 50 约七1536.10.22 通县 6 7-8 30 约七1568.4.25 渤海 6 有感1581.5.18 蔚县、广灵 6 7-8 160 有感1597.10.6 渤海7.5 有感1618.11.16 蔚县、广灵 6 7-8 160 有感1624.4.17 滦县 6.75 200 五1626.6.28 灵丘7 9 190 六1658.2.3 涞水 6 7-8 75 有感1665.4.16 通县 6.5 8 20 七1679.9.2 平谷、三河8 11 60 八1720.7.12 沙城 6.75 9 90 七1730.9.30 北京西郊 6.5 8强七-八1830.6.12 磁县7.5 10 420 有感1882.12.2 深县 6 8 210 有感1888.6.13 渤海7.5 有感1945.9.23 滦县 6.75 8 200 有感1966.3.8 隆尧 6.8 9 310 有感1966.3.22 宁晋7.2 10 280 有感1967.3.27 河间 6.3 7 150 五1969.7.18 渤海7.4 330 六1976.7.28 唐山7.8 11 150 六-七1976.7.28 滦县7.1 9 200 有感1976.11.15 宁河7.2 140 有感1957-1977年的二十年间Ms ≥3.5的地震次数表年份次数年份次数1957年 5 1968年5261959年37 1969年3471960年191 1970年2581961年123 1971年2541962年17 1972年4081963年20 1973年2981964年19 1974年2451965年48 1975年3341966年304 1976年7441967年716 1977年468共计5362次震中在北京城区的有两次五级地震,曾使城内一些房屋被破坏,1076年12月(辽道宗太康2年11月)震中烈度6度,记载民舍多坏。

中国地震史上的那些第一次

中国地震史上的那些第一次

中国地震史上的那些第一次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中国史书记载的最早一次大地震陕西岐山地震发生于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

这是中国史书记载比较可靠的最早一次大地震。

地震时,“西周三川皆震。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国语·周语》)。

三川即今陕西省的泾河、渭河、洛河。

估计震级可达7级以上。

中国关于震前地下水异常变化的最早记载北边郡国地震发生于西汉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公元前7年11月11日)。

据史书记载,这次地震波及“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汉书·五行志》)。

京师即今陕西省西安市。

汉时北边郡国应包括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在内。

史书对这次地震有“水出地动”的记载,这可能是中国关于震前地下水异常变化的最早记载。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测震仪器张衡&地动仪甘肃金城、陇西地震发生于东汉永和三年二月乙亥(公元138年2月28日)。

据初步考证,这次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测震仪器(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记到的破坏性地震。

当时候风地动仪放在洛阳,距震中约700公里。

东汉时的金城郡包括今兰州市在内。

震级估计为埿级。

地震时,“二郡山岸崩,地陷”(《后汉书·顺帝纪》),“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后汉书·五行志》)。

中国历史上详细记述大地震最早一次山西洪洞、赵城地震发生于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1303年9月17日)。

这是中国历史上详细记述大地震最早的一次。

此震“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元史·五行志》),“村堡移徙,地裂成渠,人民压死不可胜计”(《元史成宗纪》)。

破坏区沿汾河地堑延伸长达400多公里。

震级约8级或更大。

中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陕西华县地震发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

这是中国历史地震中死人最多的一次地震。

'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明史·五行志》)。

地震前,该地区长期没有中小地震活动。

清代以来中国发生的重大地震一览

清代以来中国发生的重大地震一览

顺治十一年六月初八(1654年7月21日),秦州(今属甘肃天水市)发生8级地震。

秦州城垣、官舍崩塌殆尽,倒塌房屋3672间,震塌窑寨不可胜记。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莒州间发生8.5级地震。

城廓、公廨、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共压死5万多人。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直隶三河、平谷间发生8级地震。

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

这次地震震中距京师仅40公里,故北京损失也相当严重,倒塌房屋12793间、损坏18028间,死亡485人。

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宁夏府发生8级地震。

府城和平罗、新渠、宝丰等地城垣、庙宇、衙署、仓廒、兵民房屋倒塌无存,压死官民五万余人。

嘉庆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1812年3月8日),新疆尼勒哈发生8级地震。

厄鲁特游牧衮佐特哈、胡吉尔泰、齐木库尔图等处山崩地裂。

道光十三年七月十二日(1833年8月26日),西藏聂拉木发生8级地震。

税卡官邸、百姓房屋等遭到破坏,坍塌圮倾无遗。

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1879年7月1日),甘肃文县发生8级地震。

山崩河阻,地裂水涌,所有城堡、庙宇、民房率多倾圯,压死两万余人。

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九日(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发生8级地震。

民房倒塌,城镇被毁,压死千余人,香妃墓等古迹被毁坏。

1920年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8.5级强烈地震。

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县发生8.6级强烈地震。

喜马拉雅山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瞬间面目全非,雅鲁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有的地方甚至整座村庄被抛到江对岸。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发生6.8级地震,3月22日邢台专区宁晋县发生7.2级地震。

1970年1月5日,云南省通海县发生震级为7.7级的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县发生7.3级大地震。

康熙年间的一次抗震救灾

康熙年间的一次抗震救灾

屋 , 凭借 个 人 力 量 维修 的 , 能 官府 中财 力 物力 支援 贫 困百姓 . 帮助 他
呼 , 应 者 , 出 之 。 ” 历 此 次 地 不再 拨付 本 不宽裕 的 资金 , 有 掘 经 而是 集
震, 特别是在搜 救过程 中, 任塾 总结
康 熙 十 八 年 京 师大 震
若是 官绅 富 出一条经验 。如果地 震发 生时躲 在 们 尽快恢 复 正常生 活。
在 接 下 来 的 几 天 里 . 塾 奔 波 生还 的希 望 。 以救 灾 的对 象 主 要 是 任 所
级 8. 。范 围 波及 河 北 、 山西 、 0级 陕 抗 灾 一 线 。 助 灾 民 。 大地 缓 解 失 去居 所 的 人们 , 扶 极 尽量 保 证 他 们 的 衣 了 震 灾 带 来 的 破 坏 . 定 了 百姓 情 食居 住 , 致 因饥饿 和 疾 病 死 亡。 稳 不
二 。” 中 可 以 看 出 , 府 根 据 灾 情 从 官
复耻 _ 摘_
DA GY N N UA WE N ZH  ̄ .
I 一 2 8 _ 0 U 0
维普资讯
处 尤甚 。蓟 州地 内声 响如奔 车 , 如
发拨 急 需赈 灾 物 资
康 熙政 府应 对京 师地 震 , 放 发
的 赈 灾 物 资 . 钱 款 之 外 , 是 急 除 多
需 的粮 食 、 药 和 棺 木 。 医
急雷 . 昏地 暗 , 天 房屋 倒塌 无数 , 压
死 人 畜甚 多。” 国人 杜赫德在 《 法 中
床 桌 下 面 或 门 窗 旁边 。 生还 的 几 率 民 愿 意 出 资 为 灾 民 修 理 房 屋 , 府 官
康 熙十 八 年 七 月二 十 八 日( 元 比较高 :大抵 床几之下 , 公 “ 门户之侧 , 17 6 9年 9月 2日) 。北京 及 周边 地 区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

第27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7月 Vol. 27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5──────────收稿日期:2005-03-20 作者简介:王娟(1974-),女,河南洛阳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读博士生。

- 70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王 娟1,鲁 戈2(1.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北京 100872;2.中国矿业大学 化工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在今北京平谷、河北三河一带发生8 级强烈地震, 是该地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给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严重损害。

震后清政府采取传统救灾模式,收到一定实效,促进灾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给后世留下防灾抗灾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康熙十八年;北京地区;地震;救灾中图分类号:K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4-0070-04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即公历1679年9月2日),北京及周围地区发生8级强烈地震,这是该地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在各种自然灾害当中,地震以其灾前征兆不明显、来势迅猛、破坏性强等特征,给人类带来过无数深重灾难。

即使在“康乾盛世”的年代里,人们同样难逃突来莫测的地震厄运,这充分显示出地震灾害的非主观转移性和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性。

本文拟就此次地震进行概述,主要包括震情、震后的影响以及政府的赈灾举措等方面,以使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地震的巨大破坏性得以管窥,从而提高地震预测和防灾能力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同时从救灾行为中获得历史借鉴,便于总结规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2004年12月底印度洋大地震引发东南亚海啸,演变为世界范围的重大灾难。

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2月,这场海啸已经殃及15个国家,其中将近30万人口不幸罹难;同时经济损失惨重,仅主要受灾国的直接渔业损失就达5亿多美元。

康熙年间的一次抗震救灾

康熙年间的一次抗震救灾

康熙年间的一次抗震救灾作者:孙雅彬李开周来源:《党员文摘》2008年第07期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严重的大地震。

古人虽然科学知识不及今日发达,也没有专业的救援队伍和救援工具,但面对天灾,历朝历代政府和民间力量依然有救灾赈灾的措施。

今天,让我们以康熙年间的一次抗震救灾为例,看看我们的先人是如何齐心合力,与灾害搏斗,重建家园的。

康熙十八年京师大震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679年9月2日),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了该地区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规模的地震。

震中位于平谷、三河,震级8.0级,范围波及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等省,破坏十分严重。

根据文献记载,仅北京一地就造成12700余间房屋倒塌,18000余间房屋损坏,近500人被压致死。

《光绪顺天府志》这样记载:“京师地震,通州、三河、平谷、香河、武清、永清、宝坻、蓟州、固安等处尤甚。

蓟州地内声响如奔车,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

”法国人杜赫德在《中国地理历史政治及地文全志》中如此描述当年地震的惨烈:“埋葬在废墟内的有四百多人,邻县通州有三万多人压死。

”《三河县志》卷十五中收录有《地震记》一文,生动地记录了挖掘被埋灾民的过程。

任塾,江南怀宁人,时任三河知县。

地震发生时,正在小睡的任塾被惊醒,只跑到门边便被塌陷的房屋梁柱压埋,牙齿腰身俱伤,幸而头顶尚有一洞,呼救几声后,气息不足,只好“极力伸右手出寸许”。

恰好家人在外寻找,“望见手指动摇”,遂率众搬木挖土,用了一顿饭的工夫终于将其救出,幸无大碍。

任塾遂带领儿孙继续寻挖被压埋的亲人,“俯而呼,有应者,掘出之。

”经历此次地震,特别是在搜救过程中,任塾总结出一条经验,如果地震发生时躲在床桌下面或门窗旁边,生还的几率比较高:“大抵床几之下,门户之侧,皆可赖以免,其他无不破头折体,或呼不应,则不救矣。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任塾奔波抗灾一线,扶助灾民,极大地缓解了震灾带来的破坏,稳定了百姓情绪。

灾难成就康熙伟业

灾难成就康熙伟业
年 ) 。
和种籽借贷政 策,
确 保 灾 民 在 来 年 能
县北纬 3 度 ,东经 l3 7 ,与2 0 0 0.度 08
年 汶 川 地 震 震 中 北 纬 3 . 度 , 东 经 1O 134 相距 不足百公里 。 0.度
有收成 。 自然 灾 害 频 发 ,使 中 央 幸
“ 熙 九 年 十 一 月至 十 年 正 月 , 康 即 17 年 l 3 发 生 的 冰 雪 灾 害 , 空 61 至 月
自然 灾 害 最 多 的 国 家 , 《 国通 史 》 就 是 一 部 抗 中 灾 救 灾 史 。 而 清 朝 是 历 朝
中 自然灾 害最多 的一 个朝
代 , 康 熙 在 位 的 6 年 , 又 1
是 灾 害 最 频 繁 的 一 个 时 期 。 清 代 2 6 间 7 以上 9年 级 地 灾 不 出 六 月 、 秋 季 报 灾 不 出 九 月 , 因 为康 熙 执 政 时 疆 域 向 北 扩 大 了 很 多 ,所 以 他 也 照 顾 到 北 方 地 区 夏 粮 收 割 较 晚这 一 实 际情 况 。 得 到 报 告 以
个 极 好 的 “ 成 ” ,这 对 清 初 满 汉 考
种 天 灾 人 祸 的 几 十 年 , 中 央 政 府 在 救 灾 中创 建 了 廉 政 工 程 并 努 力 树 立 廉 洁 政 府 的 形 象 。康 熙 很 重 视 官 员 的 “ 成 ”制 度 , 而 他 本 考 人 也 在 满 汉 及 各 民 族 人 民 的 眼 里 有 了

熙把 明朝 每年农历 五月报 灾 ,改 为夏
多年 后 的 南 中 国 重 现 。
济 之 外 号 召 捐 赈 的
康熙 十八 年七 月 二十 八 日 (月2 9

最新-古代如何抗震救灾 精品

最新-古代如何抗震救灾 精品

古代如何抗震救灾古代如何抗震救灾文/倪方六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古人早期称地震为地动,认为是一种地不宁即大地不安定的现象。

遭遇地不宁后,古人是如何抗震救灾,以减轻地震带来的社会伤痛的?皇帝颁罪己诏——没什么用,但也是好事相对于现代,由于物资的匮乏和技术力量薄弱,古代抗震救灾的难度很大。

在封建时代,不少朝代的皇帝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反应,竟认为是自己得罪了上天,要检讨自己的施政得失,急于下罪己诏。

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人三才为一体,地宜宁不宜动,地若不宁有动,说明阴阳失调,或与人君失政有关,是上天给予的惩罚和告诫。

所以,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要赶紧承认错误,把罪过揽下来,以获得上天的宽恕,避免上天再给人间降灾,减轻灾民的不幸。

西汉刘询宣帝当皇帝时的本始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公元前70年6月1日,河南以东49个郡国皆发生地震,不少地方是山崩水出,杀六千余人。

刘询便为此下了道罪己诏。

《汉书·宣帝纪》记载,刘询是这样说的,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

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

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

刘询想表达的意思是,地震是天地神灵发出的警告,是我刘询没有安定民生,我现在很恐惧。

显然,下罪己诏的做法,对抗震救灾而言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但一直到清朝灭亡,封建皇帝们都愿意这么做。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679年9月2日上午,北京发生了建城史上最大的一场8级大地震。

这场地震所及,东至辽宁沈阳,西至河南安阳,范围之广、破坏之严重都是震中在三河、平谷一带。

从《中国地震目录》所辑史料来看,这场地震中国共产党有45500人遇难。

据《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看到如此灾情,当政皇帝玄烨圣祖第二天即下了罪己诏朕薄德寡识,愆尤实多。

遘此地震大变,中夜抚膺自思,如临冰渊,兢惕悚惶,益加修省。

朕意中素有数事,使尔诸大臣、总督、巡抚、司道、有司各官,咸共闻知,务期洗心涤虑,实意为国为民……清圣祖的罪己诏看似心里话,实是忽悠所谓上天和欺骗百姓的把戏。

原来北京市也是处于地震高发地震带上

原来北京市也是处于地震高发地震带上

原来北京市也是处于地震⾼发地震带上
刚刚看了⼏篇关于地震的⽂章,感触很⼤,原来北京市也是出于地震⾼发地震带上,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安全。

⽐如康熙18年,就发⽣了毁灭性地震,当时北京的房屋倒塌⾮常多,死亡“男妇⽆算”,康熙帝下了“罪⼰诏”,并且斋戒数⽇,拿出国库的积蓄赈灾。

北京有⼏条断裂带,断裂带就是可能发⽣地震的地带,地震发⽣后,出于断裂带上的建筑很难幸免,⽽没有在断裂带上,即使距离较近,破坏也很⼩。

⽐如,在都江堰市,⼀个街道两边,出于断裂带上的⼀边⼏乎全部倒塌,另⼀边则破坏很⼩。

这次汶川地震是龙门上断裂带的断裂。

⼤家可能会发现,如果出于断裂带上,即使直线距离很远,破坏也⾮常⼤,如果没有在断裂带上,直线距离很近,但破坏很⼩。

⽐如,这次的震中在映秀镇附近,北川距离映秀144公⾥,彭州距离映秀只有52公⾥,但前者在断裂带上,所以造成毁灭性破坏,⽽后者则好很多。

⼤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建鸟巢的时候专门避开了地震断裂带。

这个图是说明中国⼏千年有记载的地震分布情况,球体越⼤,地震震级越⼤,可以看到,北京或周边历史上不乏⼤地震。

中国最安全的地⽅好像是江南⼀带。

历史上燕赵京津冀地区发生的四次大地震

历史上燕赵京津冀地区发生的四次大地震

历史上燕赵京津冀地区发生的四次大地震清代以来至今三百多年间,京津冀地区(大约原直隶辖区)共发生四次7级以上大地震,分别涉及北京、唐山、邯郸、邢台,下面就来分别介绍之。

一、 1679年9月2日——帝都北京大地震(8级)震中位置:北京平谷区、河北三河市震级:8级死亡人数:10万余人波及范围:6省200余县市地震时间:1679 年 9 月 2 日(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9点多地震持续时间:1个月1679 年 9 月 2 日(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9点多,在北京一带(40.0 ° N,117.0 ° E )发生了一场强烈地震。

这次地震的震级高达8级,震中在今北京平谷区、廊坊三河市,地震波及范围除京城外,还包括周围的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六省,共计200多个州县,最远的达700百公里,几乎覆盖了整个华北以及东北南部,破坏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

据记载:七月二十八日已时初刻,京师地震……是夜连震 3 次,平地坼开数丈,得胜门下裂一大沟,水如泉涌。

官民震伤不可胜计,至有全家覆没者。

二十九日午刻又大震,八月初一日子时复震如前,自后时时簸荡,十三日震二次。

……二十五日晚又大震二次。

……积尸如山,莫可辨认。

通州城房坍塌更甚。

空中有火光,四面焚烧,哭声震天。

有李总兵者携眷八十七口进都,宿馆驿,俱陷没,止存三口。

涿州、良乡等处街道震裂,黑水涌出,高三四尺。

山海关,三河地方平沉为河。

环绕帝都连震一月,举朝震惊。

'( 清《三冈识略》卷 8) 据当今地震学家推测,此次帝都大地震震级为8级,烈度为11度,震中在北纬40度、东经117度,位于今平谷、三河、通州、香河、延庆、永清等十余个州县损毁极其严重。

仅通州区就死万余人,平谷的裂度达到9度,北京城区裂度达到了8度,遭受的地震破坏相当严重。

当时记载称“京城十万家,转盼无完垒”,“前街后巷断炊烟,帝子官民露地宿。

”此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中国历史上72次特大地震

中国历史上72次特大地震

公元前780年陕西岐山(34.5°N,107.8°E)M≥7(震中烈度≥9)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昌乐一带(36.3°N,119.2°E)M≥7(震中烈度≥9)143年10月后甘肃甘谷西(35.0°N,104.0°E)M7(震中烈度9)180年秋甘肃高台西(39.4°N,99.5°E)M71/2(震中烈度10)512年5月23日(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四月庚辰)山西原平代县间(38.9°N,112.8°E)M71/2(震中烈度10)734年3月23日(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壬寅)甘肃天水附近(34.6°N,105.6°E)M≥7(震中烈度≥9)814年4月6日(唐宪宗元和九年三月丙辰)四川西昌一带(27.9°N,102.2°E)M7(震中烈度9)849年10月24日(唐宣宗大中三年十月辛已)内蒙古包头西北(40.8°N,109.8°E)M7"1038年1月15日(宋仁宗景右()四年十二月二日)山西定襄、忻州(38.4°N,112.9°E)M71/4(震中烈度10)1125年9月6日(宋宣和七年七月己亥)甘肃兰州一带(36.1°N,103.7°E)M7(震中烈度9)1216年3月24日(南宋宁宗嘉定九年二月辛亥)四川雷波马湖(28.4°N,103.8°E)M7(震中烈度9)1303年9月25日(元成宗大德七年八月辛卯)山西赵城、洪洞(36.3°N,111.7°E)M8(震中烈度11)1352年4月26日(元顺帝至正十二年闰三月丁丑)甘肃会宁东南(35.6°N,105.3°E)M7"1411年10月8日(明永乐九年九月十二日,藏历第七绕回()阴铁兔年九月十一日)西藏当雄西南一带(30.1°N,90.5°E)M8(震中烈度10-11)1500年1月13日(明弘治十二年十二月己丑)云南宜良(24.9°N,103.1°E)M≥7(震中烈度≥9)1501年1月29日(明弘治十四年正月庚戌朔)陕西朝邑(34.8°N,110.1°E)M7(震中烈度9)1515年6月27日(明正德十年五月壬辰)云南永胜西北(36.7°N,100.7°E)M73/4(震中烈度10)1536年3月29日(明嘉靖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四川西昌北(28.1°N,102.2°E)M71/2(震中烈度10)1548年9月22日(明嘉靖二十七年八月癸丑)渤海(38.0°N,121.0°E)M7 1556年2月2日(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陕西华县(34.5°N,109.7°E)M81/4(震中烈度11)1561年8月4日(明嘉靖四十年六月壬申)宁夏中卫东(37.5°N,106.2°E)M71/4(震中烈度9-10)1588年8月9日(明万历十六年闰六月十八日)云南建水曲溪(24.0°N,102.8°E)M≥7(震中烈度≥9)"1597年10月6日(明万历二十五年八月甲申)渤海(38.5°N,120.0°E)M7"辽阳、开原、广宁1600年9月29日(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壬辰)广东南澳(23.5°N,117.2°E)M7(震中烈度9)1604年12月29日(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乙酉)福建泉州海外(24.7°N,119.0°E)M71/21605年7月13日(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海南琼山(23.5°N,117.2°E)M7(震中烈度9)1609年7月12日(明万历三十七年六月辛酉)甘肃酒泉红崖堡(39.2°N,99.0°E)M71/4(震中烈度10)"1622年10月25日(明天启二年九月甲寅)宁夏固原北(36.5°N,106.3°E)M7(震中烈度9-10)1626年6月28日(明天启六年六月丙子)山西灵丘(39.4°N,114.2°E)M7(震中烈度9)1652年7月13日(清顺治九年六月初八)云南弥渡南(25.5°N,100.6°E)M7(震中烈度9+)1654年7月21日(清顺治十一年六月丙寅)甘肃天水南(34.3°N,105.5°E)M8(震中烈度11)1642-1654年(明崇祯十年至永乐八年,藏历第十一绕回阴水马年至阳水马年)西藏洛隆西北(30.8°N,95.6°E)M≥7(震中烈度≥9)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甲申)山东郯城(34.8°N,118.5°E)M81/2(震中烈度≥11)1679年9月2日(清康熙十八年七月庚申)河北三河平谷(40.0°N,117.0°E)M8(震中烈度11)"七月二十八日已时初刻,京师地震1683年11月22日(清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壬寅)山西原平附近(38.7°N,112.7°E)M7(震中烈度9)1695年5月18日(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丁酉)山西临汾(36.0°N,110.5°E)M73/4(震中烈度10)"1709年10月14日(清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十二日)宁夏中卫(37.4°N,105.3°E)M71/2(震中烈度9-10)1718年6月19日(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甘肃通渭南(35.0°N,105.3°E)M71/2(震中烈度10)"1725年8月1日(清雍正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四川康定(30.0°N,101.9°E)M7(震中烈度9)1733年8月2日(清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云南东川紫牛坡(26.3°N,103.1°E)M73/4(震中烈度10)1739年1月3日(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宁夏平罗银川间(38.8°N,106.5°E)M8(震中烈度10+)1786年6月1日(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戊申)四川康定南(29.9°N,102.0°E)M71/4(震中烈度≥10)1786年6月10日(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四川泸定得妥(29.4°N,102.2°E)M≥71789年6月7日(清乾隆五十四年五月十四日)云南华宁(31.0°N,102.9°E)M7(震中烈度9+)1792年8月2日(清乾隆五十七年六月二十二日)台湾嘉义(23.6°N,120.6°E)M7(震中烈度9)1799年8月27日(清嘉庆四年七月二十七日)云南石屏宝秀(23.8°N,102.4°E)M7(震中烈度9)1806年6月11日(清嘉庆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藏历第十三绕回火虎年四月二十五日)西藏错那西北(28.2°N,91.8°E)M71/2(震中烈度10)"1812年3月8日(清嘉庆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新疆尼勒克东(43.7°N,83.5°E)M8(震中烈度11)"伊犁地震1816年12月8日(清嘉庆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四川炉霍(31.4°N,100.7°E)M71/2(震中烈度10)"1830年6月12日(清道光十年闰四月二十二日)河北磁县(36.4°N,114.3°E)M71/2(震中烈度10)"1833年8月26日(清道光十三年七月十二日,藏历第十四绕回阴水蛇年七月十二日)西藏聂拉木(28.3°N,85.5°E)M8(震中烈度≥10)1833年9月6日(清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云南嵩明杨林一带(25.0°N,103.0°E)M8(震中烈度≥10)1842年6月11日(清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三日)新疆巴里坤附近(25.0°N,103.0°E)M8(震中烈度≥10)1846年8月4日(清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三日)黄海(33.5°N,122.0°E)M7(震中烈度无考)1850年9月12日(清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四川西昌、普格间(27.7°N,102.4°E)M71/2(震中烈度10)1867年12月18日(清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台湾基隆北海中(25.3°N,121.8°E)M7(震中烈度无考)1870年4月11日(清同治九年三月十一日)四川巴塘(30.0°N,99.1°E)M71/4(震中烈度10)"1871年6月(清同治十年五月,藏历第十五绕回阴铁羊年五月)西藏错那、洛扎一带(28.0°N,91.5°E)M71/2(震中烈度10)"1879年7月1日(清光绪五年五月乙酉)甘肃武都南(33.2°N,104.7°E)M8(震中烈度11)1883年10月(清光绪九年九月,藏历第十五绕回阴水羊年九月)西藏普兰(30.2°N,81.2°E)M7(震中烈度9)1887年12月16日(清光绪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云南石屏(23.7°N,102.5°E)M7(震中烈度9+)1888年6月13日(清光绪十四年五月初四日)渤海湾(38.5°N,119.0°E)M71/2(震中烈度无考)1893年8月29日(清光绪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四川道孚乾宁(30.6°N,101.5°E)M7(震中烈度9)1895年7月5日(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三日)新疆塔什库尔干(37.7°N,75.1°E)M7(震中烈度9)1896年3月(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藏历第十五绕回阳火猴年二月)四川石渠洛须(32.5°N,98.0°E)M7(震中烈度9)1902年8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新疆阿图什北(39.9°N,76.2°E)M81/4(震中烈度>10)1902年11月2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台湾台东东北海中(23.0°N,121.5°E)M71/4(震中烈度无考)1904年8月30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二十日)四川道孚(31.0°N,101.1°E)M7(震中烈度9)1906年12月23日(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新疆沙湾西(43.5°N,85.0°E)M7.7(震中烈度10)1908年8月20日西藏奇林湖(32.0°N,89.0°E)M7(震中烈度无考)1909年4月15日(清宣统元年闰二月十五日)台湾台北附近(25.0°N,121.5°E)M7.3(震中烈度无考)1920年海原地震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中国历史上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历史上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历史上重大自然灾害地教091 张东婷09264145两汉的震灾——天灾与人祸交织的腰斩王朝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群发期,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两汉宇宙期”。

其重要表征就是地震频率明显增多。

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说:“秦汉四百四十年中,灾害发生了三百七十五次之多。

计旱灾八十一次,水灾七十六次,地震六十八次。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时期共发生两次地震,分别在秦王嬴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和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都在秦统一中国之前。

因此,邓云特所统计的68次地震皆在两汉时期。

另据王会安、闻黎明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卷中的统计数字,两汉时期共发生地震118次,平均不到四年就发生一次,足见两汉时期地震之频繁。

在这些众多的地震中,较为严重的是以下几次。

公元前70年6月1日,在山东的诸城昌乐一带发生了7级的大地震,当时的《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

北海邪坏祖宗庙城廓,杀六千余人”。

143年10月后,在甘肃甘谷西发生了7级的地震,伤亡惨重,在《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饬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

180年秋,甘肃高台西发生了7.5级的地震,损害极大,根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灵帝光和三年秋-四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两汉时期的地震发生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地震的次数东汉较西汉大为增加,区域以长江以北为主。

在68次地震中,其中西汉(含新莽天凤三年)17次,占地震总数的1/4;东汉51次,占总数的3/4,次数明显增多。

尤其是和帝、安帝、顺帝和桓帝时期,地震更为频繁。

从地震发生的区域范围来看,绝大多数是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长安、洛阳作为两汉的都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比较集中,地震造成的危害较大,对地震的记载自然就十分详细。

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

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群发期,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两汉宇宙期”。

其重要表征就是地震频率明显增多。

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说:“秦汉四百四十年中,灾害发生了三百七十五次之多。

计旱灾八十一次,水灾七十六次,地震六十八次。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时期共发生两次地震,分别在秦王嬴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和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都在秦统一中国之前。

因此,邓云特所统计的68次地震皆在两汉时期。

另据王会安、闻黎明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卷中的统计数字,两汉时期共发生地震118次,平均不到四年就发生一次,足见两汉时期地震之频繁。

在这些众多的地震中,较为严重的是以下几次。

公元前70年6月1日,在山东的诸城昌乐一带发生了7级的大地震,当时的《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

北海邪坏祖宗庙城廓,杀六千余人”。

143年10月后,在甘肃甘谷西发生了7级的地震,伤亡惨重,在《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饬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

180年秋,甘肃高台西发生了7.5级的地震,损害极大,根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灵帝光和三年秋-四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两汉时期的地震发生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地震的次数东汉较西汉大为增加,区域以长江以北为主。

在68次地震中,其中西汉(含新莽天凤三年)17次,占地震总数的1/4;东汉51次,占总数的3/4,次数明显增多。

尤其是和帝、安帝、顺帝和桓帝时期,地震更为频繁。

从地震发生的区域范围来看,绝大多数是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长安、洛阳作为两汉的都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比较集中,地震造成的危害较大,对地震的记载自然就十分详细。

经历地震最多的皇帝

经历地震最多的皇帝

经历地震最多的皇帝他,讲出了地震成因及震源深度与地震烈度的关系,讲出了地震地区分布的不平衡……身为皇帝,能对地震作如此深入的探讨研究,并获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实在难能可贵。

他,就是在中国的封建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开创了“康乾盛世”的清朝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号:康熙)!经历地震最多的皇帝康熙在位61年,全国共发生大小地震达52次(具体附后),光大地震就经历了五六次之多,如康熙七年(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十八年(1679年)京师8级地震、三十四年(1695年)山西临汾8级地震、四十八年(1709年)宁夏中卫7级地震等。

其中京师大地震就发生在皇帝家门口,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

据叶梦珠的《阅世篇》记载,地震发生时,“声如轰雷,势如涛涌,白昼晦暝,震倒顺承、德胜、海岱、彰仪等门,城垣坍毁无数,自宫殿以及官廨、民居,十倒七八。

”地震发生后,康熙立即下令展开抗震救灾。

首先,他下令发放“仓库银米赈济”,在各地开设粥厂,让太医院给受伤灾民送医送药;谕令八旗各佐领下的富裕官员,出资救灾,以使“贫困之家,早获宁居”,命各旗都统、副都统、参领亲自前往灾区一线;要求户、工两部尽快查明灾情,迅速制定救助措施。

户部、工部很快拿出救济方案:“地震倾倒房屋,无力修葺者,旗下人房屋,每间给银四两;民间房屋,每间给银二两”,“压倒人口不能棺殓者,每名给银二两”,“压毙之男女每名棺殓银二两五钱”。

康熙认为所拨钱款太少,赈灾力度远远不够,又令“发内帑银十万两”,酌情发放。

地震发生近三周时,康熙再次谕令户部会同工部,尽快查明压埋在民居和各寺庙内的死者数,命令两部选派官员携带赈灾银两前往巡查,一面督察工作,一面赈济灾民,并尽快掩埋死者。

震后三月余,康熙又批示减免灾后税收,并实行“溯及过往”的政策,即除发给死者棺殓银每人五两五钱、蠲免当年全年应交钱粮之外,还把百姓尚未交纳的上一年度钱粮一并免除。

《中国历史地震图集》看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

《中国历史地震图集》看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

《中国历史地震图集》看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中国历史地震图集》看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地震。

回顾历史,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地震。

《地震震中分布图》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先秦至清末的不同阶段都存在明显的地震多发地带。

今河北、云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历来地震频繁,大震不绝。

其中有的震级高达8级,造成的损失难以想象。

中国从古至今发生的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共有十几次,其中发生在远古至元代的有1次,明代的有两次,清代的有8次,每次地震的基本情况图集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下面就对这些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8级大地震做一简要介绍。

元代以前的著名地震:第一是发生在约公元前23世纪(传说中的帝舜时代)的山西永济蒲州地震。

对这次地震,墨子曰:三苗欲灭时,地震泉涌。

第二约公元前1767年(夏帝桀十四年)发生在今河南偃师西南的一次地震。

第三公元前780年(西周幽王二年)发生在今陕西岐山东北的地震,估计震级为6至7级。

1303年9月17日(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的山西赵城大地震,是我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次8级大地震。

太原、平阳两路各县震灾情况,散见于碑石文字、方志。

从这些记载来看,今天的晋中、晋南、晋东南以及太原以北绝大部分县受灾。

1303年山西全境的大地震呈由南向北的发展趋势,震中可能在今临汾一带。

近代地震专家根据考证,确认该地震震级不小于8.0级。

历史记载称这次地震为特大奇灾。

(图①为元大德七年十月朝廷及地方官员祭霍山中镇庙碑)明代发生的两次大地震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发生在陕西省华州(今华县)的8.25级地震。

这次地震发生在午夜,“声如轰雷,震撼摇荡,人惊溃,起卧失措。

川原坼裂,郊墟迁移,或壅为冈阜,或陷作沟渠,走山裂石,水涌沙溢”。

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河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11省130余县。

清代科道“风闻奏事”权力的弱化及其政治影响

清代科道“风闻奏事”权力的弱化及其政治影响

清代科道“风闻奏事”权力的弱化及其政治影响摘要:宋代以来,科道官员能否风闻奏事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力,也是历朝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禁之则言路闭塞,纵之则使科道常常成为党争的急先锋。

清朝定鼎后,历顺、康、雍、乾几朝,这个问题一再成为政治生活中的焦点。

顺治朝开禁,康熙朝初期严禁,后虽反复讨论犹未开禁,及至康熙中期皇、储矛盾日渐尖锐时,风闻奏事之禁终得复开。

雍正朝又以奏折制度日渐成熟,一度严禁风闻奏事。

乾隆朝虽无明令禁止,但奏劾无据者常受谴责惩处。

由是,皇帝如何把握分寸,既让科道敢言敢为,又避免他们在政治斗争中党同伐异,科道权力如何盈缩变化,风闻奏事为何时开时禁,成为反映清代政治斗争、政治制度演变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洞悉宋明以来权力格局变化走向的关键落脚点。

关键词:清代;科道;风闻奏事科,是指给事中;道,是指监察御史。

它们共同构成明清时期监察系统的主体。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这是用来监督百官的监察系统。

从历史渊源上讲,前者属于中书门下,是丞相下属,后者属于御史台。

自宋代开始,本来以封驳皇帝为核心的最高决策者为任务的谏官从丞相属官中分离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官员包括丞相的监督上,在职能上和御史逐渐接近,合称“台谏”,是为言官。

而且,北宋自太祖开始留下不杀文官的祖训,基本为后代遵循,使得台谏官员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极为活跃,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其身影总是闪现于不同时代的各种政治事件中。

能够让品级不高的台谏官员活跃起来的一个主要原因应该是“风闻奏事”体制。

根据目前学界的研究,风闻奏事体制起源于魏晋时期,但真正活跃于政治生活中是在宋代。

对“风闻奏事”内涵的理解,现代学者多以王安石的解释为准:“许风闻言事者,不问其言所从来,又不责言之必实。

若他人言不实,即得诬告及上书诈不实之罪。

谏官、御史则虽失实,亦不加罪,此是许风闻言事。

”①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宋代的台谏制度非常受关注,其次是明代的科道体制。

然而,清代科道风闻奏事之制研究较少。

历史趣谈:他是康熙首辅 却因大地震闹得人人喊杀!

历史趣谈:他是康熙首辅 却因大地震闹得人人喊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他是康熙首辅却因大地震闹得人人喊杀!导语: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北京一带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地震。

根据一本叫做《白茅堂集》的书记载:七月二十八日庚申时加辛巳京师地大震,声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北京一带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地震。

根据一本叫做《白茅堂集》的书记载:七月二十八日庚申时加辛巳京师地大震,声从西北来,内外城官宦军民死不计其数,大臣重伤。

······是日黄沙冲空,德胜门内涌黄流,天坛旁裂出黑水,古北口山裂,大震之后,昼夜长动。

北京城里也深受地震之苦,顺承、德胜、海岱、彰义等城门因地震而倒塌,城墙坍塌毁坏非常严重。

宫殿、官署、民房,十个就有七八个毁了。

很多朝中重臣在地震中死伤,大学士勒德洪受伤,内阁学士王敷政、工部尚书兼总河王光裕一家四十三口遇难。

后两日,又发生一次大地震,通州、良乡受灾严重,大部分城墙全部毁坏。

此次地震规模空前,惨烈骇人,据时人记载:官民震伤不可胜计,至有全家覆没者。

……内外官民,日则暴处,夜则露宿,不敢入室,昼夜不分,犹如混沌。

地震带来的不仅是死亡,更有瘟疫、恐惧。

康熙皇帝本人都跑到景山上躲了三天三夜,百姓生者悲痛、饥饿难耐,死者秽气弥漫。

在相信天人感应的古代世界,这种大地震就会被视为上苍对人类的惩罚。

八月初八、十二、十三日,又发生了大地震,京城附近三百里,死伤极多。

地震,乃是地下运动,地乃坤,所谓坤则是臣,地震也就意味着臣子有过错!当然,康熙皇帝首先做的是自我批评,他下了一道罪己诏: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

不过你要注意,皇帝再怎么自我批评,最后板子还是会打到大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7月 Vol. 27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5──────────收稿日期:2005-03-20 作者简介:王娟(1974-),女,河南洛阳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读博士生。

- 70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王 娟1,鲁 戈2(1.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北京 100872;2.中国矿业大学 化工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在今北京平谷、河北三河一带发生8 级强烈地震, 是该地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给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严重损害。

震后清政府采取传统救灾模式,收到一定实效,促进灾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给后世留下防灾抗灾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康熙十八年;北京地区;地震;救灾中图分类号:K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4-0070-04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即公历1679年9月2日),北京及周围地区发生8级强烈地震,这是该地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在各种自然灾害当中,地震以其灾前征兆不明显、来势迅猛、破坏性强等特征,给人类带来过无数深重灾难。

即使在“康乾盛世”的年代里,人们同样难逃突来莫测的地震厄运,这充分显示出地震灾害的非主观转移性和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性。

本文拟就此次地震进行概述,主要包括震情、震后的影响以及政府的赈灾举措等方面,以使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地震的巨大破坏性得以管窥,从而提高地震预测和防灾能力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同时从救灾行为中获得历史借鉴,便于总结规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2004年12月底印度洋大地震引发东南亚海啸,演变为世界范围的重大灾难。

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2月,这场海啸已经殃及15个国家,其中将近30万人口不幸罹难;同时经济损失惨重,仅主要受灾国的直接渔业损失就达5亿多美元。

因此,思古鉴今就愈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地震及余震造成的惨烈情形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的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

地震发生在北纬40度、东经117度,震中在今北京平谷、河北三河一带,“东至辽宁之沈阳,西至河南之安阳,凡数千里,而三河、平谷最惨”。

[1](P105)地震所及范围至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等省,共计200多个县市,最远记录达700 百多公里[2](P244)。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庚申巳时,地动有声,从东方艮方起”。

[3](P171)片刻之间“飞沙扬尘,黑气瘴空,不见天日。

人如坐波浪中,莫不倾跌。

未几,四野声如霹雳,鸟兽惊窜”。

[4](P182)这场爆发力极强的地震给京师及周围的州县带来深重劫难。

蓟州“地内声响如奔车,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地裂深沟,缝涌黑水甚臭,日夜之间频震,人不敢家居”。

[5](P178)宛平县“一响摧塌五城门,城中裂碎万间屋。

万七千人屋下死,骨肉泥糊知是谁?……西门向北有劈面酸风乱滚之黄沙,东门至南有扑鼻膻水泛滥之黑沟”。

[6](P184-185)震中之一的三河县县令对此次地震及其造成的骇人听闻的惨状留有详细记录:“四远有声,俨如数十万军马飒沓而至”,“有骑驴道中者,随裂而堕,了无形影”,“扶伤出抚循,茫然不得街巷故道,但见土砾成丘,尸骸枕籍,……号哭呻吟,耳不忍闻,目不忍睹。

”[7](P192)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使得北京地区顿时陷入生存危机的严重深渊。

地震强烈的破坏力使地表建筑遭到极大损毁,“城垣坍毁无数,自宫殿以及官廨、民居,十倒七、八”。

[8](P176)据统计,仅仅京城即倒房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二间,坏房一万八千二十二间,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

[9](P211)京城的各宫殿、城楼、寺院、庙宇、会馆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宫殿类如养心殿、永寿宫、乾清宫、慈宁宫、武英殿、保和殿等;寺院、庙宇、塔阁类如长椿寺、文昌阁、善果庙、广济寺、白塔等;会馆类如京师芜湖会馆、都门南陵会馆、都门云龙会馆、襄陵会馆、中州会馆、华州会馆等。

[2](P187-213)京城之外各州县的城堞、墙垣、城门楼、公私庐舍亦多损毁。

除国家的公共设施损失惨重之外,而且广大劳动人民多年辛勤积累的微薄的个人财产如私家房屋宅院也在剧烈地震中毁于一旦。

更具破坏性的是,令人措手不及的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积尸如山,莫可能辩”。

[4](P183)一名外国人这样记载当年惨烈的地震情形:“1679年9月2日,在北京发生可怕的地震,……当时埋葬在废墟内的有四百多人,邻县通州有三王 娟,鲁 戈: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 71 -万多人压死。

”[10](P201)在这次地震中有部分清朝官员丧失,包括内阁学士王敷政、大学士勒得宏、掌春坊右庶子翰林侍读庄炯生、原任总理河道工部尚书王光裕(包括其一家四十二口)。

当然,“其他文武职官、命妇死者甚众,士民不可胜计”,[8](P176)防灾和抗灾能力极其低下的普通百姓则是这次地震中不幸遇难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员的伤亡意味着劳动力的损失,在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农业耕织作为基本劳作方式的清代社会生活中,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口非常规死亡与实际有效的劳动力数量的锐减,必然会对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直接的障碍。

下面就此次地震发生与波及的区域、地震烈度及遭受破坏的大致情形进行简要列表:[1]表1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情况区域 地震烈度 破坏简况材料出处 北京(含大兴和宛平) 8度倒坏垣堞衙门署军民房寺庙等,石碑白塔倒仆和颓坏,宫殿房屋普遍损伤和破坏。

平地坼开数丈,水如泉涌。

38-39页通县 9度 雉堞城楼仓廒儒学官廨民房楼阁寺院无一存者,周城四面地裂,黑水涌出丈许,压死人民一万有余。

80页 三河 9度弱 倾毁房屋无数,县衙儒学庙宇监狱等具无存,铁塔石桥震碎,石碑转向,压死二千六百七十七人。

31页 平谷 9度弱 城乡房屋庙塔荡然一空,黑沙兼水涌出,压死者无算,生者只存十之三四。

41页 香河至少8度 以上共坏瓦房楼房土房二千多间,死六人及牛畜几十头。

山墙马槽煮料锅损坏者以百计。

72页 武清 8度强 公署庙宇毁者十之八,居民墙屋倾倒,县丞衙典吏衙教谕衙等都震毁,压死甚众。

60页 永清 7 度 受影响八县,塌瓦房土房227间,压死男女共三人。

39页 宝坻 7-8度 瓦房毁104间、坏53间,土房毁265间,死3人。

67-68页 蓟县 8 度 城垣官署破坏,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

96页 固安 7-8度 坏庐舍伤人民,城池坍塌,涌黑水,溢地数亩。

68页 良乡 7度 倒塌瓦房十余间,土房四十余间,损伤土房瓦房近百间,街道震裂,水涌高达三四尺。

55页 房山 7度 毁瓦房土房分别21、37间,坏瓦房土房分别78、15 间。

68页 顺义 8度左右 民居尽毁,县署旧制大堂倾倒片瓦不存,只留二堂三间。

87页 密云 7度左右 塌坏瓦房无数。

83-84页 怀柔 7-8度 瓦房土房分别塌31 、21间,坏64、4间。

57页 东安 7度左右 塌瓦房二千余间,死人百余。

51页 文安 7度 城垛房屋俱坏。

35页 霸县 7度 塌坏瓦房土房65间。

97页 涿县 7度 城楼垣坍塌,悬钟坠地,房屋倾倒,死人民无算。

82页 延庆7度强 摇倒女墙四百余丈。

56页 据李善邦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二集),科学出版社,1960年。

地震还通常伴随着连绵、频繁的余震。

这次北京大地震“自被灾以来九阅月矣,或一月数震,或间日一震,或微有摇杌,或势摧崩,迄今尚未镇静”。

[7](P192)而且余震的强度与危害有时并不逊于初震。

据载,七月二十八日初震后,“二十九日、三十日复大震,通州、良乡等城俱陷,裂地成渠,流出黄黑水及黑气蔽天。

有总兵官眷经通州,宿于公馆,眷属八十七口压死,止存三口”。

[15](P176)八月初一、十三日、二十五日又大震动;九月初八、十二、十三复大震如初,近第27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 72 -京三百里内,压死人民无算。

“环绕帝都连震一月,举朝震惊。

”[4](P183)可见,北京及周围地区这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及其余震给该地区的人们造成了经济上的严重损失,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并且人们的心理受到严重摧残,整个社会处于水火煎熬的痛苦境地,亟须政府迅速展开灾赈工作。

二、震后政府与社会进行的救灾活动地震使整个震区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

震中伴随的地裂地陷现象与灾后引发及此后接连发生的火灾、雨灾等交相缠织;加之临近深秋和严冬,人们被溺、被冻、被饿及染疫者无以计数,贫困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面对这场地震灾难,清政府采取了传统的救灾与赈济模式,开展了一系列赈灾活动,如蠲除和减免钱赋、发放粮食和银两、开设粥厂、掩埋尸体等等。

地震发生后,康熙皇帝立即进行“罪己”:“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

”[11](P173)他还在当日下谕内阁九卿满汉各官,令他们“洗涤肺肠,分忠自矢,痛改前非,存心爱民为国”。

[12](P172)除此之外,他还遣官告祭天坛,并数次率诸王、文武官员诣天坛亲行祈祷。

[13](P13-15)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古代的人们不可能具备客观的认识并作出科学的解释。

自从汉代董仲舒将灾异与人事相附会形成“灾异天谴”理论之后,这种“天人合一”、“天象示儆”说便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哲学观、自然观和政治观。

尽管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是它毕竟能在一定程度上鞭策和驱使统治阶层进行政策调整,注重民生民情,因而客观上具有积极意义。

康熙皇帝的“自责”和“谴官”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无疑有利于此次赈灾活动的有力开展。

随后,户部和工部谕议作出如下决定并上奏皇帝:由于地震房屋倾倒而无力修葺者,旗人每间给银四两,民间房屋则每间给银二两。

地震中有死亡人口的家庭,不能棺殓者,每人给银二两。

康熙皇帝下旨认为“所议尚少,著发内帑银十万两,酌量发给”。

[14](P18)八月十八日他还下谕户部、工部,将旗人、民人房屋并各寺庙内被压埋者数目从速查明,并著两部选派司官四名前往验视。

而且令两部动支帑银带去,“有主动收殓者,即给银两;无主收殓者,著所遣司官,同地方官,设法埋黎”。

[15](P13)这显示出康熙皇帝体恤民情、雷厉风行的个人品格,极大地促进了赈灾的效率与力度。

面对地震这样的突发事件,既然皇帝如此重视,官员自然不敢怠慢。

直隶巡抚金世德针对不同灾情上疏曰:本年地震,通州、三河、平谷被灾最重,应将本年地丁钱粮,尽行蠲免。

其香河、武清、永清、宝坻等县,被灾稍次者,蠲免额赋十之三,蓟县、固安县,被灾又次之,免十之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