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清单(三)倒装句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清单(三)——倒装句一、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于晋〕无礼2.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于楚〕贰3.佚之狐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于郑伯〕言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于君〕有益5.常痛于骨髓(《荆轲刺秦王》)〔于骨髓〕痛6.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于项羽〕言7.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于)关中〕欲王8.具告以事(《鸿门宴》)〔以事〕告(之)9.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于臣〕长10.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于此〕复见将军11.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于台阁〕仕宦12.亦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于庭树〕自缢1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14.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于怀〕喻之15.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于斯文〕有感1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17.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于东山之上〕出18.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于斗牛之间〕徘徊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于江渚之上〕渔樵20.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于其址〕舍21.转徙于江湖间(《琵琶行》)〔于江湖间〕转徙2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2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琵琶行》)〔于上青天〕难2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于邻国〕多25.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以孝悌之义〕申之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不〔于道路〕负戴2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于蓝〕取之,〔于蓝〕青28.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于水〕寒29.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过秦论》)非〔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尊30.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特殊句式
省略句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取之( 以) 百金欲与( 之) 俱( 往)皆陈(于)殿下而为(之)留待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以(之)试人遂拔以(之)击荆轲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见燕使者(于)咸阳宫使(之)毕使于前群臣侍(于)殿上者比(于)诸侯之列敢以(之)烦执事许君焦、瑕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许之(烛之武)辞曰阙秦以利(于)晋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为击(之) 破沛公军加彘肩(于盾) 上沛公欲王(于)关中为(我) 击破沛公军急击勿失(之)具告以事(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毋从(之)俱死也。
旦日(你)不可不蚤自来谢(于)项王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举所佩玉玦以(之)示之者三若属皆且为(之)所虏则与(之)一生彘肩再拜献(于)大王足下置之(于)坐上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若属皆且为所虏珍宝尽有之吾属今为之虏矣定语后置句群臣侍殿上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秦王购之金千斤状语后置句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燕王拜送于庭使毕使于前秦王购之金千斤常痛于骨髓嘉为先言于秦王见燕使者咸阳宫给贡职如郡县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若亡郑有益于君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长于臣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击沛公于坐具告以事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得复见将军于此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是寡人之过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以乱易整,不武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籍何以至此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籍何以至此?今日之事何如?客何为者?何辞为?小学二(2)班班规一、安全方面1、每天课间不能追逐打闹。
2、中午和下午放学要结伴回家。
3、公路上走路要沿右边走,过马路要注意交通安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单句组成的复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使用非常广泛。
并列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句子2。
”两个句子之间用“,”相连。
例如:诸侯并举,进逼秦境。
天地肆春,百草各秀。
2. 连接句连接句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连接句也是一种常见句式。
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于是)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或“于是”相连。
例如:君子好学,必进于师。
——《论语·为政》优游自在,不求闲静。
——《庄子·逍遥游》3. 并列连接句并列连接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连词来连接各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也非常常见。
并列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连词(如而、亦、且等),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连词相连。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不我與,君亦不我與,豈不怨嗟!”(不但天不帮我,君主也不帮我,我怎能不悲伤!)《论语·卫灵公》:“不忠信,人不任也。
”(如果不忠实,就不会受到人们信任。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主谓语序颠倒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它具有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作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如是、曰、曰是等)+主语+宾语/状语”。
例如:《楚辞·离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庄子·逍遥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至人知无为之有为,不言之有言,无为而有为,矛盾而并存。
”5. 并列倒装句并列倒装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倒装句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但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并列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宾语1+主语1,连词+谓语动词+宾语2+主语2。
”例如:《庄子·逍遥游》:“肆意而无忧,安而不忘,随时而变古,能因事而制宜。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特殊句式整理(完整)
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一)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鞣以为轮。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8、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1、吾从而师之1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4、而耻学于师1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8、师不必贤于弟子。
19、学于余。
20、不拘于时。
2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2、固一世之雄也。
2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4、渺渺兮予怀。
25、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6、客有吹洞箫者2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8、而今安在哉29、相与枕藉乎舟中30、凌万顷之茫然。
31、何为其然也?32、托遗响于悲风。
33、而又何羡乎?3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5、如怨如慕,如泣如诉36、是岁,元和四年也。
37、居是州38、始指异之。
39、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40、故为之文以志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二)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其势弱于秦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4、举以予人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洎牧以谗诛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几位之所劫9、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0、是又在六国下矣。
1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1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1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14、谁得而族灭也15、戍卒叫,函谷举1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1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三)1、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2、予羁縻不得还3、意北亦可以以口舌动也4、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6、数吕师孟叔侄为逆7、将以有为也8、骑数千过其门9、为巡船所物色10、避哨竹林中11、几以不纳死12、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13、将请罪于君14、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15、君亲其谓予何1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17、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8、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19、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20、谁为哀者21、公之逮所由使也2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23、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24、则噪而相逐2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26、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7、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28、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29、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30、斯固百世之遇也3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33、亦以明死生之大34、肇赐予以嘉名35、纫秋兰以为佩36、恐年岁之不吾与37、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8、是寡人之过也39、敢以烦执事4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1、何厌之有4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4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45、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46、虽董之以严刑47、则思三驱以为度48、载舟覆舟,所宜深慎49、则思谦冲以自牧50、将崇极天之峻51、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5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53、何以知之54、臣尝从大人与燕王会境上55、而君幸于赵王5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7、拜送书于庭58、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59、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60、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61、今君乃亡赵走燕62、请奉盆缶秦王63、故燕王欲结于君64、客何为者65、具告以事6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6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8、大王来何操69、吾属今为之虏矣7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71、欲呼张良与俱去72、拔剑撞而破之73、沛公安在74、因击沛公于坐75、今至大为攻国76、泾流之大77、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7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79、我之谓也80、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四)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无乃尔是过与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4、是社稷之臣也5、何以伐为6、虎兕出于柙7、既来之,则安之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9、而谋动干戈于邦内10、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1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3、树之以桑14、申之以孝悌之义1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6、未之有也17、则曰:“非我也,岁也”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9、风云因而变色20、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21、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22、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23、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24、而徒感慨于其遗事25、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26、宾主尽东南之美27、窜梁鸿于海曲28、怀帝阍而不见30、奉宣室以何年31、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32、闻有声自西南来者33、胡为而来哉34、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35、夫秋,刑官也36、万事劳其形37、有动于中38、是谓天地之义气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五)1、慈父见背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4、而刘夙婴疾病5、今臣亡国贱俘6、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7、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8、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9、余自束发读书轩中10、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11、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12、使不上漏13、家有老妪,尝居于此14、其制稍异于前15、得不焚,殆有神护者16、囚于请室至激于义理者而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17、若望仆不相师18、固主上所戏弄19、假令伏法受诛20、而文采不表于后21、藏之于名山2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23、其欣于所遇24、幽于圜墙之中25、为倜傥非常之人称焉26、于俗不信27、韩非囚秦28、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9、古人所以重施行于大夫者,殆为此也30、思垂空文以自见31、然此可为智者道32、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33、重为乡党所笑34、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3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36、曼辞以自饰37、草创未就38、声闻邻国39、不得通其道40、游于江潭41、行吟泽畔42、子非三闾大夫与43、是以见放44、屈原既放45、圣人不凝滞于物,46、自令放为4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8、不复与言49、齐谐者,志怪者也50、去以六月息者也5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5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53、之二虫又何知54、奚以知其然也55、其自视也,亦若此矣56、翱翔蓬蒿之间57、彼且奚适也58、此小大之辩也59、彼且恶乎待哉60、安在其不辱也6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62、死生亦大矣63、引以为流觞曲水6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6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奚66、列坐其次67、悟言一室之内68、不能喻之于怀6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新)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及一些常见的固定用法。
这是翻译文言文的重点,凡被翻译的文句中有这些句式和用法,基本上都是要作为得分点考查的,必须牢牢掌握。
不但要记住一定量的常见句式、用法,而且要死死记住它们的对照翻译。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教学目标:1.回顾熟悉课文内容2.梳理文言知识点并积累记忆教学内容: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3.且贰于楚也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敝: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许: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杂然相许(赞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五、文言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句法知识点:1.主谓宾结构:句子中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宾语可以是动词的直接宾语或者间接宾语。
2.修饰成分: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包括定语、状语和补语。
3.状语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从句叫做状语从句。
4.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构成,句子之间一般用逗号、顿号或者分号分开。
二、常用的句式和修辞手法:1.并列句句式:A,B(面对选择时常见的结构,如:“或者……或者……”)2.手法手法:夸张、对比、排比、设问、论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1.用“否则、则、必、岂、即……又……”等词语进行逻辑的对比或者推理。
2.使用“曾、或者、良苦用心、岂止……”等词语进行修饰和强调。
3.通过“……不仅如此,还……”等结构进行扩展和详细说明。
四、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1.掌握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作者、作品和时代的关系,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
2.识别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句子、词语和内容的分析,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3.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作品中的主题、意象和情感的分析,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五、句子成分的分析和理解:1.主语: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进行动作的人。
2.谓语:句子的谓语是动作的核心部分,描述或者说明主语所执行的动作。
3.宾语:句子的宾语是接受动作的对象,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或者动名词。
4.定语: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修饰语,用于限定名词或者代词的范围和意义。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的修饰语,用于说明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等相关情况。
六、句子的排比和对仗:1.排比:将若干个相同或者相近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修辞效果和语感的平衡感。
2.对仗:将若干个意义相同或者相对反的词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七、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类比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表示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说明。
人教版必修(1~5)文言句式知识梳理_
人教版必修(1~5)文言句式知识梳理_Ⅰ、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①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 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 臣本布衣。
⑥ 且相如素贱人。
⑦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如: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②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Ⅱ、被动句所谓被动,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①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荆轲刺秦王》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本图宦达。
《陈情表》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人教版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特殊文言句式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判斷句)
2、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
”王問:“何以知之?”(賓語前置,以何)
3、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判斷句)
4、我為趙將。
(“為”,是,判斷句)
5、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
(“於”,被,被動句)
6、設九賓於廷(“於廷”,介詞結構後置)
7、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見”,被,被動句)
8、求人可使報秦者。
9、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判斷句)
10、大王見臣(於)列觀。
(省略介詞“於”)
1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後置,留在漢的匈奴使)
12、為降虜於蠻夷。
(介詞結構後置,“於蠻夷”)
13、何以汝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以何見汝為”)
14、子卿尚複誰為乎?(賓語前置句,“子卿尚複為誰乎”)
15、何以複加。
(賓語前置句,“以何複加”)
16、信義安所見乎?[賓語前置,(您對漢朝的)信義表現在哪里呢?]
17、緞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斷句)
18、見犯乃死,重負國(“見”,被,被動句)
19、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定語後置,無罪而全家被殺的大臣有幾十家.)
20、安危不可知,子卿尚複誰為乎?(賓語前置句,“子卿尚複為誰乎”,
您還為誰(守節)呢?)
21、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賓語前置,“未有之”)
22、後數日驛至,果地震(於)隴西。
(省略介詞“於”)。
人教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整理清单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整理清单来源:一松柏目录一、判断句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二、被动句(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A、靠“于”引进主动者。
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
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
E、用“被”表被动。
(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三、省略句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D定语省略E介词省略F定语中心语省略四、倒装句A主谓倒装。
B宾语前置。
C定语后置。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五、固定句式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
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本文对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总结,包括:
1. 并列句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主谓结构相对独立的句子组成,通过连接词(如“而”、“乃”、“或”等)来连接起来。
并列句常用于表达两种相对独立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
孟子曰:“民无食,我饮水”。
仲尼曰:“吾不怨天,不尤人”。
2. 省略句
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句子更为简洁明了。
常见的省略句包括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和状语副词省略等。
例如:
乞与之道,不才请示于俸禄幸而乱。
3. 并列结构句
并列结构句是在句子中使用对偶结构或对称句式,通过对比和呼应来达到修辞的目的。
例如:
形躯可恶,溺识可恶,不为人臣可恶,与其听汝之所好,不如说而已矣。
4. 倒装句
倒装句是将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以强调某种语气或表达特殊的语境或感情色彩。
例如:
功名富贵,一世安闲。
以上是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的总结。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作品。
高中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介绍:
本文档旨在整理高中课内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排比句
1. 格式:A、B、C……
2. 用法:通过并列的方式强调词语的重要性,或者表达连续发生的事情。
二、破折句
1. 格式:A…B…C…
2. 用法:通过破折号的使用,表达一种突然中断的感觉,常用于修辞或引起读者的注意。
三、反问句
1. 格式:A不A?
2. 用法:通过反问,表达强调的意思,或者引起读者的思考。
四、并列句
1. 格式:A,B。
2. 用法:通过并列的方式,将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内容串联在一起,表达对比、转折、并列等关系。
五、转折句
1. 格式:虽然A,但是B。
2. 用法:表达两个相对矛盾的事情。
虽然A成立,但是B也有可能成立。
六、比喻句
1. 格式:A像B。
2. 用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来形象地表达某种意思。
七、夸张句
1. 格式:A得C极了。
2. 用法:通过夸张手法表达一种极端的感觉,强调某个特点或情感。
八、设问句
1. 格式:A吗?
2. 用法:通过设问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情感、建议或者疑问。
以上是高中课内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整理,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要善于理解和运用这些句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写作文言文。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之特殊句式
第七章 文言文阅读第4节 特殊句式古代汉语的常见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和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翻译题及断句题往往涉及对文言句式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以便迅速准确作答。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翻译成含有“是”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类型表示判断:二、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含有“被”的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的宾语到动词后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
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句子就叫宾语前置句。
其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四、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省略句主要有三种类型:五、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定语后置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六、状语后置句——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七、主谓倒置句——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构成主谓倒装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⑦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⑧及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⑨兵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被动句①为天下笑者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陈利兵而谁何。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自若也(2)定语后置①铸以为金人十二②伏尸百万(3)介词结构后置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②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五、固定词组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师说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
特殊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
(2)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许之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
⑤敢以(之)烦执事
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⑦(秦伯)与郑人盟
《荆轲刺秦王》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⑤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2)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
(3)宾语前置
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4)主谓倒装
①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
3、被动句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4、省略句
(1)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语)
(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
(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
(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
(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
(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
(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
(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
(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
(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10)又前而为(之)歌曰(省略宾语)
(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
(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4)比(于)诸侯之列
(15)皆陈(于)殿下
(16)而(按)秦法……
《鸿门宴》
1、判断句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
(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此亡秦之续耳(……)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
(5)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贪于财货(应“于财货贪”)
②具告以事(应“以事具告”)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以沛公言具”)
④长于臣(应“于臣长”)
⑤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于此得复见将军”)
(2)宾词前置
①籍何以至此(应“以何”)
②大王来何操(应“操何”)
③沛公安在(应“在安”)
④客何为者(应“为何”)
(3)被动句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
(4)省略句
①为(吾)击破沛公军
②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③毋从(之)俱死也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⑤则与(之)一生彘肩
⑥竖子不足与(之)谋!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⑧加彘肩(于盾)上
⑨沛公军(于)霸上
⑩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⑾卫士仆(于)地
⑿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⒀毋从(其)俱死也
⒁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
⒂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游褒禅山记》
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2.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寡人之于国也》
1.判断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岁也。
2.倒装句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句)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3.省略句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劝学》
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直接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表示判断)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用“……者,……也”表示判断)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用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一个“于蓝”,表示动作“取”的处所。
第二个“于蓝”表示比较。
“于”相当于“比”)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于”相当于“比”)
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形容词“利…‘强”分别作“爪牙”“筋骨”的定语)
《过秦论》
(一)省略句
1、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
2、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3、威振(于)四海
4、倔起(于)阡陌之中
5、身死(于)人手
6、委命(于)下吏
(二)状语后置句
1、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三)宾语前置句
1、陈利兵而谁何。
2、崤函之固,自若也。
(四)判断句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被动句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2、为天下笑者,何也?
《师说》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句)
2、不拘于时,学于余。
(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
(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
=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
(状语后置。
=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
=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
(状语后置。
=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
(状语后置。
=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省略句)
《归去来兮辞》
1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
(疑问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疑问句宾语前置。
“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以心为形役(为,被)
《逍遥游》
宾语前置句:
①而莫之夭阏者(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③之二虫又何知(疑问
奚以……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