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另一方面,赫尔巴特又抛弃了莱布尼兹和 康德所强调的统觉的自发性和先验性,因为 这与他的心灵白板论是相背离的。 • 赫尔巴特的统觉学说还从以洛克为代表的英 国联想主义心理学派那里吸取了一些思想。
B 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含义 • 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 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 度能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 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 逐此前在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 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 合,形成统觉团(即认识活动的结果);如 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阈上, 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从赫尔巴特在不同时期学术活动重心的变 化来看,他的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 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日内瓦—不来梅时期(1797— 1802年) • 1797—1799 年,赫尔巴特应聘担任瑞士贵 族冯·斯泰格尔的家庭教师。在两年左右 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 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 的重要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在此期间, 赫尔巴特亲自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 夫的教育实验,直接接受了裴斯泰洛齐教 育思想的影响。
• 所谓“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 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 • 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 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 的。” •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 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 如何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呢? • 赫尔巴特指出,这首先要求教学的目的与 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养成德行) • 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 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 趣”。 • 所谓兴趣,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而“对 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其所引 起的智力活动” 。
• 在其伦理学和心理学所建构的基础上,赫 尔巴特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他把对儿 童教育的整个过程划分为儿童的管理、教 学和训育(即道德教育)三个部分,并认 为儿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身体发展和形成 “一种守秩序的精神”,从而为教学和道 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而教学事实上又 是为道德教育作准备的。因此,在赫尔巴 特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内 容。
• 在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哥廷 根时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正是在这个时 期,赫尔巴特提出了其“科学教育学”的 基本学说。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他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理论:由儿童 的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所构成的教育过 程,兴趣的多方面性,教学形式阶段,教 育性教学原则,由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 教学和综合教学所构成的教学进程,等等。
1 、赫尔巴特在创建其心理学时,接受了多方 面的思想影响。 A 他继承了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把意识看做观念之间不同联系的结果。 B 受到莱布尼兹、沃尔夫和康德等人所强调的 主体能动性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以此来修正 联想主义心理学。 C 他的思想还受到牛顿力学的重要启发。这主 要表现在,他强调心理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
二、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伦 理 学 心 理 学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 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 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 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 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 对教育成就的阻碍” 。
(一) 社会政治观:社会改良论
C 统觉的条件 • 赫尔巴特指出:“统觉或内在感觉,只有 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才会发生。” 所谓统 觉的条件,主要是指兴趣。 • 根据赫尔巴特的观点,兴趣是指观念的积 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 警觉状态,正因如此,兴趣赋予统觉活动 以主动性。
评价
• 任何一种哲学一心理学要想真正运用到教 育和教学领域,或对教育领域发生影响, 它本身首先必须具备教育的“性质”。赫 尔巴特的心理学正是如此。 • 另一方面,与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不 同的是,赫尔巴特研究哲学、心理学的动 机与目的从一开始就与教育,特别是教学 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他的心理学是一种 教育化了的心理学。正因如此,赫尔巴特 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第三节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论
第三节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论
一、教育的目的
•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 的可以区分为两种,即所谓“可能的目 的”和“必要的目的”。 • 所谓“可能的目的”或“选择的目的” 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 的,也就是“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 所要确立的目的”。 • 赫尔巴特把兴趣的多方面性称为“教育 目的的第一部分”。
• 1810 年,他创办了教育研究班及其附属实 验学校,以便使自己的理论得到具体的运 用和验证,同时也得到进一步丰富。
• 通过这个时期的各项工作,赫尔巴特进一 步充实了其教育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方 面,使其理论体系更趋完整。其结果便是 《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年)、 《普通 教育学纲要》(1841年)的问世。
• 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深受莱布尼兹和康德思 想的影响。莱布尼兹关于清晰的观念来自微 知觉的联合、统觉活动的能动性以及心灵已 有内容在统觉中的作用等思想,康德关于统 觉与外界经验的依从关系的见解,都被赫尔 巴特继承下来。 • 赫尔巴特虽然有时也用统觉活动表示人类的 一般认识活动,但更主要地是把它当作一个 心理学范畴,从而使之具体化,而这正是把 统觉原理运用到教学过程的关键所在。
二、道德教育
• 在赫尔巴特的概念体系中,与道德教育直 接有关的主要是“训育”这个概念。 • 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所谓的“儿童管理” 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儿童管理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 • 儿童管理之不同于训育之处主要在于,管 理的任务主要是为随后进行的教学创造必 要的条件。从赫尔巴特关于儿童管理的论 述来看,管理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某些恶行 的预防,而训育则是为了美德的形成。
• 1809年-1833 年任哥尼斯堡大学教授,接任 康德教席;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 育研究所; • 先后办师范研究班,附属实验学校和教育 研 究 所 。 著 《 普 通 教 育 学 》 ( 1806 ) , 《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 • 1833 年,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 1841 年 逝世。
(二)伦理学:五种道德观念 • 赫尔巴特的伦理学说直接受康德思想的影 响,但他又明确反对康德伦理学中的先验 主义和宿命论。 •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出 了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 慈、正义和公平。
A、内心自由 • 指的是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 美具有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 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 • 根据赫尔巴特的观点,“内心自由是明智和 意志两个成分之间的一种关系”,仅仅认识 道德的原则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使这种认 识转化为实际行为的意志。
B、完善 • 是指人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 度。 C、仁慈 • 是指“绝对的善”。它要求人无私地为他 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 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
D、正义 • “正义”的观念也就是“守法”的观念, 它要求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 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或法律)解决冲 突。 E、公 平 • “ 公 平 ”或“ 报 偿 ”,这样对正义 的尊重才会得到巩固。”指当人“故意作 祟”时予以应有的惩罚,即“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管理论
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 件。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 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 赫尔巴特看来,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 温和”地抓住它。 赫尔巴特之所以重视管理,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儿童有一种 “不驯服的烈性”,它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既会扰乱教育者的教 育、教学计划,也会“把儿童的未来人格置于许多危险之中”因而, 必须自幼加以管理,使之在儿童时期就能够克服他的烈性,“造 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 管理儿童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1)惩罚的威胁 (2)监督 ( 3)命令和禁止 (4)惩罚 (5)做功课或进行活动 (6)权威和爱
第一节 生平简介
• 1776年出生一个律师家庭,幼年教育受益 于母亲和家庭教师 ; • 1794年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律,后改学哲学; • 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 (Steiger)的家庭教师; • 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 相识;
第二节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的形成与理论基础
2、赫尔巴特统觉理论 A 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来源 • “统觉”( apperception )一词最初是由 莱布尼兹提出的。莱布尼兹认为,统觉是一 种自发的活动,它主要依赖于心灵中已有内 容的影响。 • 康德继承并发展了莱布尼兹的统觉理论。康 德认为,统觉是理智的活动,统觉的能力不 是建立在灵魂已有内容的基础上的,而是由 一切产生于外界的经验所赋予的。
• 第三阶段:柯尼斯堡时期( 1809—1833 年) • 1809—1833 年,赫尔巴特应聘担任柯尼斯 堡大学哲学教授。在哥廷根时期,赫尔巴 特主要侧重于从伦理学角度探讨教育问题, 那么,在柯尼斯堡时期,赫尔巴特侧重于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教育问题。 • 先后写作了《心理学论文集》、《科学心 理学》等著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心理学 理论体系,并致力于把心理学的成果运用 到教育过程中。
赫尔巴特的 教育思想
—— 外国教育史
组员:李世强
任安稳 孙振举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 思想
• 赫尔巴特(1776— 1841) • 德国哲学家、教育 家和心理家 • 代表作《普通教育 学》被公认为是第 一部具有科学体系 的教育学著作。
主要内容
• • • • • • 一、生平简介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 三、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四、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五、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六、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 1800—1802 年,赫尔巴特在不来梅主要从 事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他进一步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 验,从而逐渐走上了形成自己的理论的道 路。
• 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1809年) • 1802 年,赫尔巴特担任哥廷根大学教授。 他先后写了《论裴斯泰 》《裴斯泰洛齐直 观初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洛齐的近着 步》《裴斯泰洛齐教学方法之批评》《世 界审美启示》和《普通教育学》等著作, 在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广 泛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较为详尽地阐述自 己的思想主张,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 理论体系。
D 赫尔巴特赞同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心灵 在最绝对的意义上是一块白板,没有任何生 活或表象的形式;因此,在其中既不存在原 始的观念,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观念倾向。 一切观念毫无例外地是时间和经验的产物。” • 但在另一方面,赫尔巴特又认为,由于心灵 具有表象力量,同时,“与它(即心灵 引注) 本身无关印象可能影响它,因此,从这种意 义上说,它不是白板” 。 • 正因如此,赫尔巴特坚决反对莱布尼兹的 “先定和谐”论、康德的先验自由论以及费 希特的决定论、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的内发论。
•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 调知识或认识在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他指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 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的不可分割 的思想群活动的结果。”
ຫໍສະໝຸດ Baidu
(三)哲学思想:实在论 (四)心理学:主知主义观念论 • 赫尔巴特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 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把它建 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他之所以系统研 究心理学,除了建立其教育学体系的需要, 也是针对当时的教育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的。
• 观念是心理的最基本的要素。人的全部心 理活动就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心理学是 研究观念集聚、分散、结合和消失的科学。 教育过程就是不断向学生呈现“观念”的 过程。 • “意识阈”的观点。用观念在“意识阈” 内外的活动变化来解释人的心理。人的全 部精神生活都看成是观念的活动。 • “统觉”的思想。统觉是赫尔巴特教学理 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