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简介ppt

合集下载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ppt课件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ppt课件
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
--
18世纪末~19世纪的德国
• 1806年以前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 ”,1815 年~1867年1月18日称为“德意志联邦”,1867年 ~1918年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
• 内忧外患 • 邦国林立,其中最大的两个是奥地利和普鲁士 • 拿破仑1806年占领德国后,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 1866年,普鲁士击败奥地利,成为德国境内唯一可以结
束德国混乱局面的邦国。 • 1867年普鲁士击败法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
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这 是德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 全民教育,国家支持教育(-柏- 林洪堡大学)
作者简介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 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 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著《普通教育学》,并 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1837年, 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问世。1841年因中风逝 于德国哥廷根。 被世人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
• 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科学价值和历史贡献是主要 的,他本人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和世界观问题 是次要的 。政治立场不能成为或者说不能完全成 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标准。
• 赫尔巴特是继夸美纽斯之后教育学的又一分水岭 似的人物,正是他使得教育脱离哲学的附庸,使 其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
--
--
--
该怎样评价赫尔巴特呢?
• 赫尔巴特是西方第一个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建立成 科学教育体系的教育学家。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 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 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最值得人称道的就是教育 形式的四阶段理论,建立了一种明确规范的教学 模式,至今仍然影响着课堂的教学。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ppt正式完整版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ppt正式完整版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优选赫尔巴特的教育 思想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教学重点】:教育学思想 【教学难点】:伦理学和心理学思想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赫尔巴特的管理论、教学论和训育思想 基本概念:统觉 教育性教学 教学四阶段
论 《普通教育学》
图1:赫尔巴特
兴趣
“假如在单个人身上没有多样性、哲学和道 德品格的统一,那么他始终是一个有缺陷 的人。兴趣的多样性能令他获得用以恢的全部心 理活动就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心理学是 研究观念集聚、分散、结合和消失的科学。 教育过程就是不断向学生呈现“观念”的 过程。
多方面兴趣(从自然到社会)
经验
思辩
宗教
Title
审美
社会
同情
经验的兴趣 这是关于认识事物“是什么?” 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自然科学, 如物理、化学、地理等。
思辨的兴趣 这是关于思考事物“为什么?” 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数学、逻辑 学、文法。
审美的兴趣 这是对事物美丑善恶进行评价 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文学、唱歌、 图画。
欲望、习惯于纪律、培养责任心)
训育可以控制情绪,可以使学生铭记体谅 同伴的态度,可以使学生小心谨慎(限制 冒失的尝试,习惯于监督等)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 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 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转引自曹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 社,1979年版,第177页)
3、训育论
1、训育的目的:通过训育形成性格(造就 忍耐精神、求索精神和勤勉精神)
2、训育的种类:偶然的训育和连续的训育 3、训育的作用:训育可以防止狂热(抑制

第九讲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第九讲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19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 展,形成“赫尔巴特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传到美国、欧洲和日本,并通过日本于清 末传到我国。
过分强调教师、书本的作用,并把他的教 学方法绝对化、形式主义化,认为在任何 学科、任何教材中都同样适用,这在一定 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五、《普通教育学》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 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
• 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 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形式阶段”理论,是 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 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 整体来考虑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教学重点】:教育学思想 【教学难点】:伦理学和心理学思想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赫尔巴特的管理论、教学论和训育思想 基本概念:统觉 教育性教学 教学四阶段
论 《普通教育学》
图1:赫尔巴特 (J.F.Herbart,1776~1841)
欲望、习惯于纪律、培养责任心)
训育可以控制情绪,可以使学生铭记体谅 同伴的态度,可以使学生小心谨慎(限制 冒失的尝试,习惯于监督等)
4、训育的阶段和方法
(1)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 定、道德自制
(2)方法: 陶冶 、压制、强迫和惩罚, 赞许、教育者作为榜样、有益于健康的生 活制度
推荐书目
的互相关系; 仁慈: 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 正义: 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 公平: 善或恶的后果。
兴趣
“假如在单个人身上没有多样性、哲学和 道德品格的统一,那么他始终是一个有缺 陷的人。兴趣的多样性能令他获得用以恢 弘其精神力量的广袤土壤。”

普通教育学教育家赫尔巴特ppt课件

普通教育学教育家赫尔巴特ppt课件

3
第二编
兴趣的多方面性
兴趣的分类
兴趣
认识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自然、科学、物理、化学、 地理等学科
思辨的兴趣:数学、逻辑、文法等学科
审美的兴趣:图画、唱歌、文学等兴趣
同情的兴趣:本国语、外国语等学科 社会的兴趣:政治、公民、历史、法律等
学科 宗教的兴趣:神学
兴趣的四阶段论
赫尔巴特还进一步对兴趣的心理特性和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 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专心”和“审思”的矛盾 运动构成了兴趣的四个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赫尔巴特正是根据兴趣的四个 阶段提出了其极为著名而又影响深远的“四段教学法”。
1 清楚
二兴、趣兴的趣的四四阶阶段段论论
联想 2
联想就是通过师生谈话将新旧知识联系起 来。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把 赫尔巴特还进一步对兴趣的心理特性和 学习的新观念与头脑中固有的旧观念联系起来。 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 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 键入描述文字在教学过程中,他主张采用分析教学的方式来 分解各种个别的现象,以从混乱的、无关的东 盾的心理活动。“专心”和“审思”的矛盾 西中提炼出普遍的、“类属”的东西。此时, 运动构成了兴趣的四个阶段:注意、期望、 由于学生并不知道如何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 要求、行动。赫尔巴特正是根据兴趣的四个 来,所以会在心理上表现出一种“期待”的状 阶段提出了其极为著名而又影响深远的“四 况。教师可采用谈话和提问题的具体方法进行 段教学法”。 教学,以便于启发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
提出了多方面兴趣 的概念以及教学必 须培植多方面兴趣 的要求。
提出了教学四阶段 的理论。把人的一 切心理活动都归结 为观念的运动。

《赫尔巴特的教育》课件

《赫尔巴特的教育》课件
• 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 教学和综合教学。
2.教学过程的阶段
教学阶段 明了
联想 系统
方法
心理特征 注意
期待 探究
行动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提示新 教材
谈话、问答等
作出概括、结论、 定义、原则等
实际应用(练习、 习题等)
• 管理方法—威胁、监督、命令和禁 止、惩罚,并以父亲的威严和母亲的慈 爱为管理的辅助方法。
• 训育是指由目的地进行的培养,其 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
• 训育包括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 德热情、道德决定、道德自制。
• 训育的六种方法:维持的训育,起 决定作用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制的 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
教育性教学原则 • “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
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 学’一样” •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 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 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 教学目的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
管理与训育——管理论
• 管理是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首 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目的是进行某 些恶行的预防。
二、心理学基础 •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 心灵在最绝对的意义上是一块白板,一切
观念毫无例外地市时间和经验的产物,同 时,它可借助于表象而与外界发生作用。
统觉理论
• 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 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 度能唤醒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 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 前在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 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 统觉团;如果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 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 地位。

第二章第一节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第二章第一节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系统化;形成新的概念、结论、规律;
方法: 为巩固和强化新概念,加强练习和知识运用;
“四段教学法”(“形式阶段论”)
“五”种道德观念
★教育教学的“必要目的”、“最高目的”: ▪内心自由:个人的意见和行为摆脱外在干扰,服从内心
理性的判断,真正认识到个人行为的意义,使意见与行为 协调一致,确定人的行为方向。 ▪完善:当意见和行为之间发生矛盾且无法调和时,则依 靠“完善”的观念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理智能力加以协 调,使行为完善起来。 ▪善意:当“完善”的观念还不能解决意见与行为的矛盾, 两者仍无法协调时,就要用“善意”的观念,即“绝对的 善”去解决。这就是要求个人意志与他人意志协调,能为 别人谋利益,保持与人为善的态度 ▪正义:用“正义”的观念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即遵守 契约、互不侵犯。 ▪补偿:用“报偿”的观念对损害社会生活的恶行给以惩罚, 对好的行为予以褒赏,做到赏罚分明。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一、赫尔巴特之人物简述 二、赫尔巴特之教学思想 三、赫尔巴特之思想评价
一、赫尔巴特之人物简述
(一)生平简介 (二)思想发展
(三)代表著作
(一)生平简介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1809年)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科学教育学”基本学说诞生;《普通教育学》完成;
第三阶段:格尼斯堡时期(1809-1833年)
形成较为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心理学教科书》、《科学心理学》问世; 以心理学的理论进一步充实教育学;
(三)代表著作
《普通教育学》(1806年)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ppt课件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ppt课件
这一时期,赫尔巴特在哥廷根大学任教,先后写出了多部著作,其中 最重要著作当属《普通教育学》。
第三阶段:科尼斯堡时期(1809~1833年)
这一时期,赫尔巴特对心理学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并且侧重于把 心理学的成果运用到教育过程中,1835年《教育学讲授纲要》问世。
--
普通教育学
--
一的赫 门出尔 真版巴 正标特 意志《 义着普 上教通 的育教 学学育 科成学
自愿达成的协议解决问题。 5.公平:当人“故意作祟”时应予以应有的惩罚。
--
赫尔巴特对儿童管理的看法
• 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处处驱使他的不 驯服的烈性”,还有一种“盲目冲动的种 子”。对儿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使其形 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不会向“反社会 的方向”发展,加强对儿童管理的政治意 义在于把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忠于普鲁士君 主的人。
• 赫尔巴特是实在论者,认为人能通过经验解释现象,而现 象蕴含着实在,现象在同样程度上暗示着存在本身。
--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伯尔尼—不莱梅时期(1797~1802年)
这一时期,赫尔巴特主要从事裴斯泰洛奇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1809年)
念。 “6”——经验,思辨,审美,同情,社会和宗教六种兴趣。
--
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养成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1.内心自由:有了对真善美的正确认识,就能够按
照道德规范行事。 2.完善: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3.仁慈:绝对的善,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 4.正义: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
• 系统:通过审思,是新旧观念系统化,获得新的 概念。(综合法)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__PPT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__PPT

四、思想的理论基础
•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 理学和心理学。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 伦理学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 依据,而心理学则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 法、手段。
伦理学
• 伦理学——教育的目的和基本方向,起着价值规范作用 • 教育是一门含有高度价值取向的学科,教育的结果,不只是知识的广 度与深度都要成长,并且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提升。 • 关于伦理学的五种道德观念:
二、理论形成的大背景
• 从广泛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看:是欧洲近代教育理论演进与他所处时代 的客观要求互相作用的必然结果。
• 赫尔巴特生活的时代,正值德意志帝国在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经济上 十分落后的时期。作为一个国家,它缺少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政治、文化和 经济生活还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中,他特别强调“秩 序性”,强调儿童对“秩序”的服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当时德意志帝 国振兴路径的思考。盼望国家的统一与德意志民族的团结,使社会各种生活 秩序化,几乎是当时所有德意志知识分子共同的心声。法国的启蒙运动、大 革命和新人文主义运动,加深了德意志民族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的、民族 的情绪通过歌德、席勒、费希特、洪堡和施莱尔马赫等等这些伟大学者的作 品宣泄出来,这种充盈着的自由主义、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空气弥漫在德意 志帝国的上空,使以后的几代德国人都得到精神上的滋养。那是一个充满着 叛逆和创造精神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焦虑的时代。这些都 深深影响到了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创作。 从教育思想生成的逻辑看:教育思想和本省又是一个特定过程的产物。
• 第三时期:格尼斯堡时期(1809~1833)
• 1809~1833年,赫尔巴特应聘担任柯尼斯堡大学哲学教授。在这个 时期,赫尔巴特不仅对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 心理学理论体系,而且还继续致力于教育问题的研究,尤其侧重于把 心理学的成果运用到教育过程中,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一书。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区别和联系页PPT文档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区别和联系页PPT文档

• 杜威从其实用主义哲学出发,在《民主主义与教育》 • 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经验与课 • 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与道德等问题,从而构建了一个完 • 整而综合的教育理论体系。在杜威庞杂的思想中,道德教 • 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许多人都标榜杜威的思想是 • 一种实用哲学、工具哲学、经验哲学。但是按照杜威自己 • 的说法,首先表现为一种“教育上的道德原理”。在其代
历史背景
在传统教育中, 教育与生活是完全不 同的两个领域。教育在神圣的学校 殿堂之内, 而生活永远游离在殿堂之 外, 无法登教育的大雅之堂。学生进 入学校就是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于 生活的科学世界里, 所学的知识也仅 仅适用于这一世界, 与生活无关。杜 威正是基于这一点对传统教育提出 了批判。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即生 长、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 反过来, 我不承认有任何������ 无教育的教学 ������ 一样,至少在这本书中如此。
• 甚至认为: ������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 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 学, 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可见, 他对 教学的教育性是非常重视的。������
•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思想体系中, 教育的目的即 培养������ 性格的道德力量������ 是其核心, 教 育的内容和方法都是由此决定的。因此, 道德 教育在他的教育学思想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 重要的地位, 正如他所说: ������ 我们可以将教 育惟一的任务和全部的任务概括为这样一个 概念: 道德������ , ������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 类的最高目标, 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赫尔巴特
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巴特
生平介绍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 (JohannFriedrichHerbart,1 776-1841)——近代德国著名的

第八讲 赫尔巴特

第八讲 赫尔巴特

静态的审思活 动
动态的审思活 动
探求 行动
赫尔巴特的追随者席勒进一步发展,将其变成了分析、综合、联系、系统、 方法(预备、提示、连结、总括、应用)五个阶段,在教育史上称为“五段教 学法”。

1.分析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有关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综合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新教材;

3.联系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
赫尔巴特的历史地位
赫尔巴特是继夸美纽斯之后教育学的又一分水岭似的人物,正是 他使得教育脱离哲学的附庸,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
教育思想中最值得人称道的就是教育形式的四阶段理论,建立了 一种明确规范的教学模式,影响至今。
局限:“教师中心”的代表人物,过于注重教师和书本的作用; 没能完全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
第一阶段 明了
第二阶段 联合
第三阶段 系统
第四阶段 方法
赫尔巴特教学的四阶段论
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
儿童心理
兴趣状态直观 分析 Nhomakorabea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感 知新教材
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有 的观念联系起来
静态的专心活 动
动态的专心活 动
注意 期待
综合
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由 无序到系统化
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新旧 观念间的联合
同学们讨论之后,前三个小组回答得尽乎完美,我心里正在暗自庆幸,因 为这节课只差一个练习就可以顺利结束了。就在这时,第四组的回答给我泼了 一盆冷水:“我们组准备用这笔钱到饭店大吃一顿,然后用剩下的钱雇同学为 我们组做值日。”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思想上的问题,我要不要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不讨论将失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但如果讨论,我的教学计 划……转瞬间,我选择了后者。这堂课的结果和我预想的一样,教学任务没有 完成。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 理学和心理学,他认为伦理学指明目的, 心理学指出途径、手段和障碍。在赫尔巴 特的教育思想中,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 范的作用,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 提供依据,心理学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 法、手段。 • 在赫尔巴特的理论体系中,心理学与伦理 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存 在着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
• 如何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呢? • 赫尔巴特指出,这首先要求教学的目的与 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养成德行) • 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 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 趣”。 • 所谓兴趣,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而“对 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其所引 起的智力活动” 。
• 在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哥廷 根时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正是在这个时 期,赫尔巴特提出了其“科学教育学”的 基本学说。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他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理论:由儿童 的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所构成的教育过 程,兴趣的多方面性,教学形式阶段,教 育性教学原则,由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 教学和综合教学所构成的教学进程,等等。
• 1810年,他创办了教育研究班及其附属实 验学校,以便使自己的理论得到具体的运 用和验证,同时也得到进一步丰富。
• 通过这个时期的各项工作,赫尔巴特进一 步充实了其教育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方 面,使其理论体系更趋完整。其结果便是 《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年)、 《普通 教育学纲要》(1841年)的问世。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从赫尔巴特在不同时期学术活动重心的变 化来看,他的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 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日内瓦—不来梅时期(1797— 1802年) • 1797—1799年,赫尔巴特应聘担任瑞士贵 族冯·斯泰格尔的家庭教师。在两年左右 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 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 的重要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在此期间, 赫尔巴特亲自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 夫的教育实验,直接接受了裴斯泰洛齐教 育思想的影响。

教学论ppt+赫尔巴特

教学论ppt+赫尔巴特
6
赫尔巴特对黑格尔(Hegel) 的思想非常崇敬。他曾感到不能亲 自听到黑格尔的演说,是很大的遗 憾。当黑格尔去世的时候,他希望 能到柏林大学担任讲座,接任其位 置,可惜没有成功。2年之后,他 回到格廷根大学教书,一直到1841 年去世,这时期作品比较少;他写 了一本最实用的书称为“教育学纲 要 ”(The Outline of Educatoinal Doctrine)。
---“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

Company Logo
三、教育过程
1,儿童管理 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认为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 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因此,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1)惩罚的威胁。 (2)监督。 (3)命令和禁止。 (4)惩罚。 (5)做功课或进行活动。 (6)权威和爱。
Company Logo
这里是文本框
12
这里是文本框 这里是文本框 这里是文本框 这里是文本框
13

(1)陶冶。所谓陶冶,即逐渐地对儿童的心灵和感情施加影响,而不是采取 压制手段。 (2)赞许和谴责。当儿童遵守行为规则时,教育者给予他应得的赞许,使之 产生快乐的情感。


(3)良好的健康状况,能使训练产生充分的效果,而在“健康不良的情形下, 就不能有什么训练”。
---为完成教育目的,赫尔巴特提出了一个完整 的教育过程,即儿童管理、教学和道德训练。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 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心理学和伦理学 应是教育学的基础。

二、教育目的

1,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 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和发展儿 童多方面能力和兴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分工日细, 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多方面,“每一个人须爱一切的活动而专精于一种” 教育必须使学生作多方面的努力,培养多方面兴趣,取得各种能力的和 谐发展,为将来选择职业作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为他的追随者席勒(1817—1882) 所发展,变成了分析、综合、联系、系统、方法(预备、提示、 连结、总括、应用)五个阶段,在教育史上称为“五段教学法”。
五 阶 段 教 学 法
1.分析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有关观念和吸引学生的 注意;
2.综合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新教材; 3.联系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
密 切联系呢?
赫尔巴特关于兴趣的思想,实际上提出了三方 面的观点,值得我们注意:这样,赫尔巴特依据他 的兴趣分类理论对课程论做了探讨。赫尔巴特为, 兴趣有两大类,六个方面。
一类是与自然知识相联系的兴趣。经验的兴趣、 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
一类是与社会交往相联系的兴趣。同情的兴趣、 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
所谓统觉,就是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 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同化过程。 在统觉论的基础上,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提出了许多 至今还在学校教育中有影响的教学原理。 例如,强调学生在过去经验中形成的统觉团在吸收 有关新观念中的作用,这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学生 头脑中原有图式在同化新的学习任务中的作用的观点是 一致的。 又如,根据统觉论,教师不应只传授知识,而且应 当唤起和刺激学生的统觉过程,这与当前认知心理学家 强调在教知识之前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是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有的观念 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观念。这时儿童的心理处于动态的专心活动中, 兴趣为期待阶段。
系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概 括、作出结论,使之概念化、系统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以 形成组织严密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审 思活动,兴趣则处于探求阶段,教学上采用综合方法。 方法、学生通过独立作业,或按教师的指示进行改正作业等练习, 把系统化了的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运用到实际中去。这 时在心理上已进入动态的审思活动,兴趣正处于行动阶段。 他认为,这是教学新教材,传授新知识应当遵循的心理顺序,不 论教学的内容如何,不管学生年龄的大小和年级的高低,都必须一 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进行。 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显然存在着缺点,它过于机械,流于形 式,理论基础也不是科学的。但它较为细致地考虑学生的学习心 理状态,对不同教学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教学新知识的规律。
课程内容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经验保持密切的联系,而真正符合 这种需要的则是直观教材,因此,应当在课程内容中排除诸如罗 马皇帝、天堂的天使这样一些脱离儿童经验的内容。
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 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一致。另一方面,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学 生的观念,兴趣是头脑中各类观念相互联系的结果,是个体对观 念加以体验的过程。 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 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 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 那么,如何使知识具有“兴趣”,或者说使知识与兴趣保持
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伦 理 学 心 理 学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 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 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 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 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 对教育成就的阻碍” 。
教 育 学 体 系 的 组 成 部 分

经验的兴趣 认识周围自然界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 认识社会生活的兴趣
经验的
思辨的
审美的 同情的
绘 外国 画 语古 典语 言和 现代 语
社会的
宗教的
地 化 物 自文 理 学 理 然法
逻 辑
数文 学学
本 国 语
政 治
历 史
法 律
神 学
科学的科目
历史的科目
宗教的科目
统觉与课程
课程设置的原则
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 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最有效地、自始至终地安排教学 的整体,以便使每一个先前的结果能为学生在心理上对相似的 和较远的结果作好准备”。 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 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
赫尔巴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 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也是欧洲 教育心理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有“教育学之父”的称谓。 赫尔巴特的主要代表作是1806年的 《普通教育学》。 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将教育理论建立 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 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 内容。
赫尔巴特的德育论主要是论述五种道德观念的培养
问题。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 即 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 观念是最根本的要素,人的一切心理过程——情绪、
意志、思维、想象等,都不过是观念的变形。人们用这
些观念来调节个人意志和社会冲突,就能使自己成为服 从既定法制的、有美德的人。 根据这个理论,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拥护
(3)“善意”的观念。当“完善”的观念还不能解决意见与行为 的矛 盾,两者仍然无法协调时,就要用“善意”的观念,即“绝对的 善”的 观念去解决。这就是要求个人的意志与他人意志协调,能为别人 谋利益,保持与人为善的态度,而不与任何人发生“恶意的冲 突”, 从而维护安定的社会秩序。 (4)“正义”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经常 发 生的,这就要求用“正义”的观念予以调节,即要求安分守己, 互不 赫尔巴特的“五道念”理论,明显地反映了他力图维护当时容克 侵犯,遵守法律,从而巩固社会秩序。 地 (5)“报偿”的观念。假如上述各种观念仍然不能约束一个人的 主统治的德国社会秩序的愿望,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保守性和妥 行
心理学
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他在心理学 研究中第一次作了运用数学法的尝试。 他提出两个重要概念: “意识阈” 、 “统觉团” 。 他指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 个 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线,这些界线便为意识阈。” 就是说,任何时候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容许与它自己可以和谐 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而将与它不和谐的观念抑制下去,降入 无意识状态。 赫尔巴特还认为,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内,都必须与意识 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这个观念的整体, 他称为“统觉团”。 他的“统觉团”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他成为近代著名的 教育理论家。
4.系统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 觉团;
5.方法应用——以适当方法应用新知识。
德 育 论
赫尔巴特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 学”, 教育与教学应该统一起来。他把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看成统一的过 程,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的教育目的与德育论,是赫尔巴特教育理 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论决定赫尔巴特必须把德育看成是教 育最根本的最首要的任务。他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 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培养一个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学校应帮助他发展 与这职业有关的能力和兴趣。 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这是指培养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 都必须具有的完善品德,即绝对清晰、绝对纯粹的善与正义的观念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理论指出了除职业的要求外还有品德的高层 次要求,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管 理 论
教 学 论
德 育 论
• 经验兴趣课程 经验兴趣课程
课 程
统觉与课程
理 论
儿童发展与课程
伦理学
赫尔巴特把他的哲学思想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去,提出了自己的 伦理学体系。他重视人类的道德规范、强调培养道德观念,认为人 们之所以趋善避恶,主要是由于确立了道德观念。赫尔巴特把如何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五种道德观念,以此作为他的伦理 学的基本原理。这五种道德观念为: (1)“内心自由”的观念。要求个人的意见和行为摆脱外在的扰, 服从内心理性的判断,真正认识到个人行为的意义,使意见与行为 协调一致,确定人的行为方向。 (2)“完善”的观念。当意见和行为之间发生矛盾且无法调和时, 则 依靠“完善”的观念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理智能力加以协调,使 行
管理论
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 件。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 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 赫尔巴特看来,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 温和”地抓住它。 赫尔巴特之所以重视管理,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儿童有一种 “不驯服的烈性”,它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既会扰乱教育者的教 育、教学计划,也会“把儿童的未来人格置于许多危险之中”因而, 必须自幼加以管理,使之在儿童时期就能够克服他的烈性,“造 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 管理儿童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1)惩罚的威胁 (2)监督 ( 3)命令和禁止 (4)惩罚 (5)做功课或进行活动 (6)权威和爱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与兴趣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相适应,他提出了教学的四个阶段, 明了、(清楚),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感知新教 材,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注意阶段。方法则 采用叙述教学(或称单纯提示的教学),教师通过实物的观察、图片 的演示、简练而清晰的讲述,提示新教材,让学生在保持集中注意 力中观察、感知、分析每一个单一的感知对象,获得明晰的观念, 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约翰· 菲力特力赫· 赫尔巴特(1776-1841)——公元1776年出生 在德国西北部奥登堡(Olderberg)。祖父是医生,父亲先是律师, 后来升为枢密院顾问官,母亲是一位美丽聪慧而且具有深厚文学修 养的妇人。赫尔巴特的求学和事业成就受他母亲的影响最深。在他 从小念书的时候,他的母亲每天陪伴着他,督促他念书,连上课都 在他身边,甚至陪伴他一起研究希腊文。
教学论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激发兴趣,形成观念,传授知识,培养 性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儿童心灵的过程。他把教师比作“建 筑师”或“园艺师”,主张教师应通过一种“艺术”——教学程序, 划、有步骤地来建造儿童的心灵。 赫尔巴特一生以大部分精力探求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程序, 他依据其假设的观念及统觉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 新知识,形成观念体系的具体进程和方法,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 的理论。 在吸收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过程中,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兴趣。 开始,“兴趣是在注意中展开的”,随后,“荡漾于期望之中”然后 进入探索新事物本质阶段,最后表现为实际应用新观念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