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简介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巴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 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也是欧洲 教育心理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有“教育学之父”的称谓。 赫尔巴特的主要代表作是1806年的 《普通教育学》。 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将教育理论建立 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 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 内容。
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伦 理 学 心 理 学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 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 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 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 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 对教育成就的阻碍” 。
教 育 学 体 系 的 组 成 部 分
他指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 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线,这些界 线便为意识阈。” 就是说,任何时候占意识中心的观念 只容许与它自己可以和谐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而将与 它不和谐的观念抑制下去,降入无意识状态。 赫尔巴特还认为,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内,都必须 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这 个观念的整体,他称为“统觉团”。 他的“统觉团”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他成为近代 著名的教育理论家。
(3)“善意”的观念。当“完善”的观念还不能解决意见与行为 的矛 盾,两者仍然无法协调时,就要用“善意”的观念,即“绝对的 善”的 观念去解决。这就是要求个人的意志与他人意志协调,能为别人 谋利益,保持与人为善的态度,而不与任何人发生“恶意的冲 突”, 从而维护安定的社会秩序。 (4)“正义”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经常 发 生的,这就要求用“正义”的观念予以调节,即要求安分守己, 互不 赫尔巴特的“五道念”理论,明显地反映了他力图维护当时容克 侵犯,遵守法律,从而巩固社会秩序。 地 (5)“报偿”的观念。假如上述各种观念仍然不能约束一个人的 主统治的德国社会秩序的愿望,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保守性和妥 行
联想、(联想),这个阶段主要是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有的观念 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观念。这时儿童的心理处于动态的专心活动中, 兴趣为期待阶段。
系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概 括、作出结论,使之概念化、系统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以 形成组织严密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审 思活动,兴趣则处于探求阶段,教学上采用综合方法。 方法、学生通过独立作业,或按教师的指示进行改正作业等练习, 把系统化了的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运用到实际中去。这 时在心理上已进入动态的审思活动,兴趣正处于行动阶段。 他认为,这是教学新教材,传授新知识应当遵循的心理顺序,不 论教学的内容如何,不管学生年龄的大小和年级的高低,都必须一 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进行。 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显然存在着缺点,它过于机械,流于形 式,理论基础也不是科学的。但它较为细致地考虑学生的学习心 理状态,对不同教学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教学新知识的规律。
约翰· 菲力特力赫· 赫尔巴特(1776-1841)——公元1776年出生 在德国西北部奥登堡(Olderberg)。祖父是医生,父亲先是律师, 后来升为枢密院顾问官,母亲是一位美丽聪慧而且具有深厚文学修 养的妇人。赫尔巴特的求学和事业成就受他母亲的影响最深。在他 从小念书的时候,他的母亲每天陪伴着他,督促他念书,连上课都 在他身边,甚至陪伴他一起研究希腊文。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与兴趣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相适应,他提出了教学的四个阶段, 明了、(清楚),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感知新教 材,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注意阶段。方法则 采用叙述教学(或称单纯提示的教学),教师通过实物的观察、图片 的演示、简练而清晰的讲述,提示新教材,让学生在保持集中注意 力中观察、感知、分析每一个单一的感知对象,获得明晰的观念, 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赫尔巴特最早受教于尤金(Ulzen)牧师,获益甚多。尤金的 教育哲学认为: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思想的纯洁、果断和有恒,这 种理论对他的教育思想,有深巨的影响。 18岁到21岁进入耶拿大学, 当时有许多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都在这所大学。由于他母亲的帮助, 他认识了哲学家施勒,奠定了他从事教育和研究哲学的基础。大学毕 业后,他曾经去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做了三年的家庭教师。在瑞士 期间,赫尔巴特曾去布格多夫拜访裴斯泰洛齐,对其教育方法和经 验进行了研究。从瑞士回来后,赫尔巴特离家来到柏林做了两年的 助教,后又到哥丁根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在哥丁根大学任 教期间,赫尔巴特主要讲授教育学和心理学。1841年,他因中风 而去世。

经验的兴趣 认识周围自然界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 认识社会生活的兴趣
经验的
思辨的
审美的 同情的
绘 外国 画 语古 典语 言和 现代 语
社会的
宗教的
地 化 物 自文 理 学 理 然法
逻 辑
数文 学学
本 国 语
政 治
历 史
法 律
神 学
科学的科目
历史的科目
宗教的科目
统觉与课程
课程设置的原则
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 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最有效地、自始至终地安排教学 的整体,以便使每一个先前的结果能为学生在心理上对相似的 和较远的结果作好准备”。 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 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
赫尔巴特的德育论主要是论述五种道德观念的培养
问题。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 即 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 观念是最根本的要素,人的一切心理过程——情绪、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意志、思维、想象等,都不过是观念的变形。人们用这
些观念来调节个人意志和社会冲突,就能使自己成为服 从既定法制的、有美德的人。 根据这个理论,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拥护
管理论
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 件。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 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 赫尔巴特看来,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 温和”地抓住它。 赫尔巴特之所以重视管理,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儿童有一种 “不驯服的烈性”,它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既会扰乱教育者的教 育、教学计划,也会“把儿童的未来人格置于许多危险之中”因而, 必须自幼加以管理,使之在儿童时期就能够克服他的烈性,“造 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 管理儿童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1)惩罚的威胁 (2)监督 ( 3)命令和禁止 (4)惩罚 (5)做功课或进行活动 (6)权威和爱
所谓统觉,就是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 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同化过程。 在统觉论的基础上,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提出了许多 至今还在学校教育中有影响的教学原理。 例如,强调学生在过去经验中形成的统觉团在吸收 有关新观念中的作用,这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学生 头脑中原有图式在同化新的学习任务中的作用的观点是 一致的。 又如,根据统觉论,教师不应只传授知识,而且应 当唤起和刺激学生的统觉过程,这与当前认知心理学家 强调在教知识之前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知识的 观点如出一辙。
心理学
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他在心理学 研究中第一次作了运用数学法的尝试。 他提出两个重要概念: “意识阈” 、 “统觉团” 。 他指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 个 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线,这些界线便为意识阈。” 就是说,任何时候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容许与它自己可以和谐 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而将与它不和谐的观念抑制下去,降入 无意识状态。 赫尔巴特还认为,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内,都必须与意识 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这个观念的整体, 他称为“统觉团”。 他的“统觉团”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他成为近代著名的 教育理论家。
教学论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激发兴趣,形成观念,传授知识,培养 性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儿童心灵的过程。他把教师比作“建 筑师”或“园艺师”,主张教师应通过一种“艺术”——教学程序, 划、有步骤地来建造儿童的心灵。 赫尔巴特一生以大部分精力探求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程序, 他依据其假设的观念及统觉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 新知识,形成观念体系的具体进程和方法,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 的理论。 在吸收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过程中,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兴趣。 开始,“兴趣是在注意中展开的”,随后,“荡漾于期望之中”然后 进入探索新事物本质阶段,最后表现为实际应用新观念的行为。
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为他的追随者席勒(1817—1882) 所发展,变成了分析、综合、联系、系统、方法(预备、提示、 连结、总括、应用)五个阶段,在教育史上称为“五段教学法”。
五 阶 段 教 学 法
1.分析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有关观念和吸引学生的 注意;
2.综合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新教材; 3.联系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
4.系统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 觉团;
5.方法应用——以适当方法应用新知识。
德 育 论
赫尔巴特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 学”, 教育与教学应该统一起来。他把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看成统一的过 程,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的教育目的与德育论,是赫尔巴特教育理 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论决定赫尔巴特必须把德育看成是教 育最根本的最首要的任务。他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 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培养一个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学校应帮助他发展 与这职业有关的能力和兴趣。 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这是指培养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 都必须具有的完善品德,即绝对清晰、绝对纯粹的善与正义的观念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理论指出了除职业的要求外还有品德的高层 次要求,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普鲁士君主制度的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经验兴趣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经验和兴趣的关系:兴趣存在与经验之中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和与人的交往,获得了经 验和同情。(同情实质上也是一种经验,只是更倾向于伦理和社会 方面)儿童早期的经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这种经验往往是分散的、 杂乱的,因而需要教学加以补充和整理。
课程内容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经验保持密切的联系,而真正符合 这种需要的则是直观教材,因此,应当在课程内容中排除诸如罗 马皇帝、天堂的天使这样一些脱离儿童经验的内容。
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 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一致。另一方面,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学 生的观念,兴趣是头脑中各类观念相互联系的结果,是个体对观 念加以体验的过程。 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 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 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 那么,如何使知识具有“兴趣”,或者说使知识与兴趣保持
密 切联系呢?
赫尔巴特关于兴趣的思想,实际上提出了三方 面的观点,值得我们注意:这样,赫尔巴特依据他 的兴趣分类理论对课程论做了探讨。赫尔巴特为, 兴趣有两大类,六个方面。
一类是与自然知识相联系的兴趣。经验的兴趣、 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
一类是与社会交往相联系的兴趣。同情的兴趣、 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
管 理 论
教 学 论
德 育 论
• 经验兴趣课程 经验兴趣课程
课 程
统觉与课程
理 论
儿童发展与课程
伦理学
赫尔巴特把他的哲学思想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去,提出了自己的 伦理学体系。他重视人类的道德规范、强调培养道德观念,认为人 们之所以趋善避恶,主要是由于确立了道德观念。赫尔巴特把如何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五种道德观念,以此作为他的伦理 学的基本原理。这五种道德观念为: (1)“内心自由”的观念。要求个人的意见和行为摆脱外在的扰, 服从内心理性的判断,真正认识到个人行为的意义,使意见与行为 协调一致,确定人的行为方向。 (2)“完善”的观念。当意见和行为之间发生矛盾且无法调和时, 则 依靠“完善”的观念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理智能力加以协调,使 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