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32

外国教育史32

赫尔巴特把全部心理活动归结为观念的活动, 实际上也就是把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都看成是观念 的活动。 在心理学上,赫尔巴特还提出了“统觉”的 思想,统觉是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赫尔巴特的哲学和心理学反映了德国哲学和 心理学注重思辩和经验的特点。
(4)伦理观
在伦理学方面,与他的政治观直接相联系, 赫尔巴特还提出了维护普鲁士君主专制秩序的伦 理道德观点,这也是他的教育理论的伦理学基础。
2.思想基础 (1)政治观
赫尔巴特拥护德国封建贵族的利益,认为对
于普鲁士这样的封建君主制度,只需设法维护和
巩固它的秩序,而不应象法国那样给予任何破坏 和改变。这是他的最基本的社会政治观点。
(2)哲学观
在哲学上,赫尔巴特接受了德国哲学家莱布 尼兹“单子论”中“实体不变”的思想,认为宇 宙是由无数的“精神实在”构成的,这些实在是 永恒不变的。
3.《普通教育学》“绪论”的主要思想
首先,他认为教育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即要 带着一定问题去研究教育 第二,他认为教育应当是一门艺术。
第三,关于心理学和教育,以及与儿童的发 展的关系。 第四、对教育学的认识。 第五、赫尔巴特提出了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和没有“无教学的教育”的观点。
4.《普通教育学》的贡献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是德国19世纪著名 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欧洲教 育心理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赫尔巴特的主要代表作是1806年 的《普通教育学》。他的突出贡 献就是将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 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 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 的内容。
二、《普通教育学》简介 1.概述
赫尔巴书是反映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经典和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赫尔巴特的主要代表作是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

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将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第一节思想基础与《普通教育学》一、生平及思想基础1.生平•赫尔巴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奥登堡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

少年的赫尔巴特就比较爱思考和研究一些有关人类社会的问题。

18岁时,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

大学毕业后,他曾经去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做了三年的家庭教师。

•在瑞士期间,赫尔巴特曾去布格多夫拜访裴斯泰洛齐,对其教育方法和经验进行了研究。

•从瑞士回来后,赫尔巴特离家来到柏林做了两年的助教,后又到哥丁根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

在哥丁根大学任教期间,赫尔巴特主要讲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1841年,他因中风而去世。

2.思想基础(1)政治观•赫尔巴特拥护德国封建贵族的利益,认为对于普鲁士这样的封建君主制度,只需设法维护和巩固它的秩序,而不应象法国那样给予任何破坏和改变。

这是他的最基本的社会政治观点。

•在哲学上,赫尔巴特接受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单子论”中“实体不变”的思想,认为宇宙是由无数的“精神实在”构成的,这些实在是永恒不变的。

•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是心理的最基本的要素。

他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看成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

他断定心理学是研究观念集聚、分散、结合和消失的科学。

教育过程就是不断向学生呈现“观念”的过程。

•从观念竞争有强弱变化的认识出发,赫尔巴特还提出了“意识阈”的观点,并用观念在“意识阈”内外的活动变化来解释人的心理。

•赫尔巴特把全部心理活动归结为观念的活动,实际上也就是把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都看成是观念的活动。

•在心理学上,赫尔巴特还提出了“统觉”的思想,统觉是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 1800—1802 年,赫巴特在不来梅主要从 事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他进一步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 验,从而逐渐走上了形成自己的理论的道 路。
• 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1809年) • 1802 年,赫尔巴特担任哥廷根大学教授。 他先后写了《论裴斯泰 》《裴斯泰洛齐直 观初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洛齐的近着 步》《裴斯泰洛齐教学方法之批评》《世 界审美启示》和《普通教育学》等著作, 在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广 泛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较为详尽地阐述自 己的思想主张,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 理论体系。
• 所谓“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 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 • 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 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 的。” •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 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 如何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呢? • 赫尔巴特指出,这首先要求教学的目的与 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养成德行) • 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 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 趣”。 • 所谓兴趣,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而“对 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其所引 起的智力活动” 。
•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 调知识或认识在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他指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 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的不可分割 的思想群活动的结果。”
(三)哲学思想:实在论 (四)心理学:主知主义观念论 • 赫尔巴特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 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把它建 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他之所以系统研 究心理学,除了建立其教育学体系的需要, 也是针对当时的教育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的。
• 在另一方面,赫尔巴特又抛弃了莱布尼兹和 康德所强调的统觉的自发性和先验性,因为 这与他的心灵白板论是相背离的。 • 赫尔巴特的统觉学说还从以洛克为代表的英 国联想主义心理学派那里吸取了一些思想。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圣才出品】

第12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D.课堂中心【答案】B2.“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这是()对教育的论述。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D.斯宾塞【答案】B【解析】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以区分为两种:“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他将道德的养成看作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并依此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3.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A.注意、期待、相关、集中B.注意、期待、要求、行动C.明了、联合、系统、方法D.明了、联合、提示、巩固【答案】C【解析】赫尔巴特的形式教学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四个阶段:①明了(清楚):主要是让学生清楚、明了的感知新教材,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注意阶段;②联合(联想):主要是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观念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观念;③系统: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作出结论,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④方法:主要是学生通过独立作业,或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改正作业等练习,把系统化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4.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A.分而治之B.教育先于教学C.教学先于教育D.教育性教学【答案】D【解析】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他认为,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必须“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

在这个问题上,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但在另一方面,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不说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教育学 第十二章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教育学 第十二章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五)循序渐进性原则
1、含义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严格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 联系。 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好习惯。
(六)、巩固性原则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7.9

11.2
(四)、启发性原则
1、含义 2、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1)、提问启发 首先提问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讲“商品”这一概念 同学们知道哪些东西是商品?这些东西为什么是商品? 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吗?阳光、原始森林是商品吗? 其次,提问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已 知到未知。如学习“人民”这个概念 公民和人民仅一字之差,它们是不是一回事呢?如果不 是一回事,那它们又有哪些区别呢?
教 师

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辨 证统一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知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 生
学 能力
教学影响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 证统一规律
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个性辨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一)、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教学相长规律)
1、含义
指教与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对立统一中推动教学过程矛盾运动 不断向前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哪个学校里有一 位优秀的数学老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 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 学校里新来了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 年之后就会出现上十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解的手段
.
(三)儿 童发展与 课程
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身体养护
感官训练 荷马史诗
想象力 数学历史
青年期
理性
.
四、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 “教学进程”理论 •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
(一)“教学进程”理论
.
统觉过程
感官的刺激 新旧观念联合 统觉团形成
.
教学进程
• 单纯的提示教学 • 分析教学 • 综合教学
.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 在于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本 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
(三)道德教育
提出了六种基本措施: (1)维持的训育 (2)起决定作用的训育 (3)调节的训育 (4)抑制的训育 (5)道德的训育 (6)提醒的训育
.
三、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 教育思想
.
•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
本章重点
•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
• 赫尔巴特(Herbart,1776 ~1841)是德国19世纪著 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被 冠以“科学教育学之父” 的美誉。
.
• 审美兴趣 与审美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图画、唱歌、 文学等
• 同情的兴趣 与同情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本国语、外 国语(古典语与现代语)等
.
• 社会的兴趣 与社会的兴趣相适应学科是政治、历史、 法律等
• 宗教的兴趣 与宗教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
(二)统觉与课程

外国教育史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在用权威对儿童进行管理时,赫尔巴特还提
出了要把教师的爱作为管理儿童的辅助手段的主
张。
赫尔巴特关于管理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提出了
教育管理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
教学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赫尔巴特首先认为,教学活动是人类特 有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智能建 设的过程。 2.赫尔巴特反对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学思 想,认为这种教学思想主张“把人交给自然,或 者甚至把人引向自然并让自然来训练,那是愚蠢 的。
二、教学论 (一)教学方法理论
1.直观教学法:赫尔巴特认为直观方法是 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2.教学过程与方法根据赫尔巴特的主张, 教学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 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 此相应,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 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方 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他所谓的“教学进程”。
第一节 思想基础与《普通教育学》
一、生平及思想基础 1.生平
赫尔巴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奥登堡一个律师家 庭,从小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少年的赫尔巴特 就比较爱思考和研究一些有关人类社会的问题。 18岁时,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他 曾经去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做了三年的家庭教师。
在瑞士期间,赫尔巴特曾去布格多夫拜访裴 斯泰洛齐,对其教育方法和经验进行了研究。 从瑞士回来后,赫尔巴特离家来到柏林做了 两年的助教,后又到哥丁根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 学位。在哥丁根大学任教期间,赫尔巴特主要讲 授教育学和心理学。1841年,他因中风而去世。
4.在训育方法上:赫尔巴特提出了许多重
要的观点。
关于训育的方法学论
一、课程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1.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 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一致。 另一方面,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学生的观 念,兴趣是头脑中各类观念相互联系的结果,是 个体对观念加以体验的过程。 那么,如何使知识具有“兴趣”,或者说使 知识与兴趣保持密切联系呢?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

第10章卢梭的教育思想10.1 复习笔记卢梭是教育史上强调儿童中心论的著名教育思想家,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著作有《爱弥儿》,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为自然教育。

一、论人的天性卢梭的天性哲学中与教育有密切联系的是性善论和感觉论。

1.性善论卢梭认为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只是社会把人变坏了。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彻底改变暴君专制统治,建立新的理性王国,同时还要求人们“在社会秩序中把自然的感情保持在第一位”,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培养社会条件中的自然人。

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

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欲念;怜悯心是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的仁慈、宽大的人道精神。

卢梭提出自爱心与怜悯心的善良与合理,具有反禁欲主义的启蒙作用,也提供了教育顺从天性的理论基础。

卢梭还特别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良心也是得自天赋的,它的作用不仅指导人判断善恶,而且能引导人弃恶从善。

而为了不使人良心泯灭,就应当让儿童及早避开乌七八糟的城市社会,到接近自然的农村生活,以免良心遭受污染。

2.感觉论卢梭不仅认为人性本善,而且深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承认感觉是知识的来源。

卢梭还设想了种种系统的训练感官的方法。

卢梭重视感官训练的思想除了来自他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人性观之外,还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只重书本的不良现象而加以强调的。

虽然他的人性论中存在一些唯心的东西和天才的猜测成分,但他试图把儿童的教育建立在关于儿童天性的理论研究之上,显示了近代教育心理学化的端倪,预示了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

1762年出版的《爱弥儿》集中论述了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自然的状态”在教育上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

外国教育史重点

外国教育史重点

外国教育史重点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学校:泥板书舍(巴比伦)法国考古学家帕拉在幼发拉底河畔南部一个叫马里城的地方挖掘出一所约公元前2100年的学校遗址。

在公元前2100年,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世俗教育机构。

2、古代埃及学校的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3、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1、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目的是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2、国家控制教育,实行严格的体检制度3、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4、注重道德训练,不重视智商5、重视女子教育2、雅典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这一阶段有文法学校,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2、私人办学3、全面和谐的教育(对后世影响最大)3、智者:指某种精神方面有能力和技巧的人;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以及有治国能力的人;后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4、智者的贡献:1、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这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2、智者抱着实用的目的研究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3、智者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教育内容,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方法: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2、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观:①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②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③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四门课程列入教学科目;④第一次提出以考试做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⑤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⑥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结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⑦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消极:①《理想国》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

②它拒绝变革,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翻新会给国家带来危害。

外国教育史-目录

外国教育史-目录
外国教育史
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意义
一门学科只有扎根于自己的历史,才有深厚 的基础 “研究教育史,就其本身而言,是不能解决 目前的实际问题的;但它使我们更为聪明地 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
--巴茨(P.F.Butts)在《教制度史(实践史)
即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教育制度及 其演变的历史。
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 第七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 的教育 第八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 教育思想 第九章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 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 第十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 第十一章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 践与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赫尔巴 特的教育思想、 第十三章 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 与教育思想 第十四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 和日本的教育 第十五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 育思
第二,教育思想史
即国外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著名教育家、思 想家、科学家等创立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学说(例如: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 (人的思想往往 会统治人类本身,耶稣—马克思)
第三,教育流派与论著
即国外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理论流派及教育专著。
目录
第一编 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二章 古希腊的教育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 古罗马的教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六章 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的分期
古代部分(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15世纪) 近代部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 现代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 第十六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第十七章 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第十八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 第十九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第二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 第二十一章 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第二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 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 第 第二十三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第二十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教育理论的发展 第二十五章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

赫尔巴特(课堂PPT)

赫尔巴特(课堂PPT)
首先,他认为教育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即要带着一 定问题去研究教育
第二,他认为教育应当是一门艺术。 第三,关于心理学和教育,以及与儿童的发展的关
系。 第四、对教育学的认识。 第五、赫尔巴特提出了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和没
有“无教学的教育”的观点。 11
4.《普通教育学》的贡献
一是他把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 并寻找教学论的理论依据,使得教育学 开始真正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
根据兴趣设置课程的主张。 • 由此,赫尔巴特提出了他的范围广泛的
教学课程论。
26
(二)统觉与课程
• 统觉理论是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又一重 要基础。根据统觉原理,新的概念和知 识总是在原有的知识背景中形成,是以 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
27
(三)儿童发展与课程
• 赫尔巴特深入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问 题,进而提出了关于不同时期学习相关 课程的思想。
• 赫尔巴特认为,儿童发展经历了四个不 同的发展阶段:(1)婴儿期;(2)儿 童期;(3)少年期;(4)青年期。
• 依据这个划分,赫尔巴特提出了不同阶 段的课程内容。
28
二、教学论 (一)教学方法理论
• 1.直观教学法:赫尔巴特认为直观方法是一 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 2.教学过程与方法根据赫尔巴特的主张,教 学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 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 与此相应,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 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 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他所谓的“教 学进程”。
2
第一节思想基础与《普通教育学》
3
一、生平及思想基础
• 1.生平
• 赫尔巴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奥登堡一个律师家庭, 从小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少年的赫尔巴特就比 较爱思考和研究一些有关人类社会的问题。18岁 时,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他曾经 去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做了三年的家庭教师。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14
• 审美兴趣 与审美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图画、唱歌、 文学等
• 同情的兴趣 与同情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本国语、外 国语(古典语与现代语)等
15
• 社会的兴趣 与社会的兴趣相适应学科是政治、历史、 法律等
• 宗教的兴趣 与宗教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16
(二)统觉与课程
• 相关: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相互影响联系 • 集中:选一门科目为中心,其他学科为理
9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 在于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本 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10
(三)道德教育
提出了六种基本措施: (1)维持的训育 (2)起决定作用的训育 (3)调节的训育 (4)抑制的训育 (5)道德的训育 (6)提醒的训育
11
三、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25
第二阶段:联合
• 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的观念、教材与 以往已有的观念之间产生联系,使学生的 新旧观念之间建立联系。
• 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一种“期待”的状况 。希望知道新旧观念联系起来得到的结果 。
• 教师采用分析教学和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
谈话,使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合。
26
第三阶段:系统
•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新旧知识联系 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并寻求定 义、结论、规则等规律性的知识。
22
(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23
方法
明了
系统
联合
24
第一阶段:明了
• 教师:任务是讲述新教材,要求教师在讲 解时尽量明了、准确和详细;采用提示教 学,可辅之演示,包括实物、挂图等直观 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明了新教材。
• 学生: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 主要任务是明了各种知识,要对学习的内 容逐个进行静态的学习。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赫尔巴特是___世纪上半期德国的教育家。

2、赫尔巴特提出的五种道德观念是_______、“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正义”的观念、“报偿”的观念。

3、赫尔巴特提出的儿童___方法之一是惩罚性的威胁。

4、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

5、赫尔巴特认为,___的目的是教育的最必要、最高的目的。

6、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的第三个阶段是____。

(二)改错题
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包括明了、思考、系统、方法。

(三)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教育家是_______。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昆体良 D.杜威
2、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3、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第3个阶段是____。

A.联合 B.系统 C.运用 D.明了
(四)解释概念题
1、“教学形式阶段”
2、“教育性教学”
3、“五道念”
(五)简答题
1、分析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2、赫尔巴特关于道德训练的观点。

(六)论述题
1、赫尔巴特的课程体系及其理论基础述评。

2、试论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

3、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述评。

第十二章课堂教学管理

第十二章课堂教学管理

第十二章课堂教学管理【学习目标】1.全面了解课堂教学管理的理论2.树立课堂教学管理的科学理念3.掌握有关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与方法第一节课堂教学管理概述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也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关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是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学论的研究重点。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涵义“课堂”在英文中为 Classroom, 其最简单的意思是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 即教室。

但“课堂”与“教室”有着本质的区别,课堂是由教师、学生与环境共同组成的强有力的互动情境,师生通过在教学环境中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学,达到教育目标。

“管理”, 英文为 Management , 从词义上看,管理通常被解释为主持或负责某项工作。

从本质上看,管理是“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①,“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②;从过程来看,“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③。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场所,课堂中交织着各种教学因素和由这些教学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各种关系。

我们对课堂管理的理解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

课堂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协调、控制、整合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可以控制的有序整体,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此,我们对课堂教学管理作这样的定义: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 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历史上许多教育家都论证过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圣才出品】

第12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赫尔巴特心理学与其教育思想的关系是什么?答:赫尔巴特心理学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二者密切联系。

其实质关系表现在:(1)教育学以心理学为基础①赫尔巴特心理学一开始就与教育和教学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他的心理学是一种教育化了的心理学。

所以,赫尔巴特通常还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如果脱离了他的心理学,人们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他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科学心理学应以经验、形而上学和数学为基础。

通过经验,心理学得到它的材料,但心理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收集这些材料,而应使内心成为可以理解的,这就需要用数学公式表示心灵活动的法则。

②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基于心理学思想的,他最初也是从研究心理学入手,在心理学上有很高的造就。

他的心理学又称观念心理学,主要观点包括观念、意识阈和统觉,在观念上,他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机能只是观念的活动,心理学就是研究观念活动的科学,观念的相互联合与斗争是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在意识阈上,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必须跨过一道界限,这个界限便为意识阈。

在统觉上,他认为统觉的过程就是把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组成“观念团”。

赫尔巴特把这种观念及其统觉论应用于教育中,就是要说明教育是如何通过感觉经验的作用使学生不断掌握新知识的。

(2)教育理论是对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赫尔巴特在其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中很多都涉及到心理学的知识,并且将其灵活运用。

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教学过程主要有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四个阶段是依次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代表一个心理的过程。

这是对统觉理论的应用。

人的统觉团的形成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而对这个过程的反应就是教学的四个阶段。

这刚好反映赫尔巴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结合的特点。

这样的例子在他的教育理论中还有很多,其教育理论更进一步发展了心理学。

教育学第12章德育功能和规律

教育学第12章德育功能和规律
顽强的努力,它是一种毅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行为反应。(标志、关键)
综上所述,知、情、意、行是形成思想品德的 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既存在区别,有相对的独立性, 又相互联系,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知 是基础,行是关键,情和意在知到行的转化中起调 节作用。所以,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几个 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发 展变化过程。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转化的过
程 1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由于客观矛盾所引起的思 想品德矛盾运动的结果。(进步:正确思想战胜错误) 2 、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外界的教育
影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但这种影响要真正发挥作用
,为学生所接受,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还需要经过一
第十二章
德育功能和规律
教学目的: 理解德育、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掌握德育过程的 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理解
教学重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功能和任务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道德影响,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德育过程这一规律,还与思想品德形成的同时性和渐进性相联系。
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告诉我们,学生德育常常
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曲折前进的。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
的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思想品德上出现反复甚 至是较大的反复,是正常现象。但这种反复绝非简单的反 复,而是在新的基础上重现已往某些特点,其中包含着新 的进展因素,是前进中的反复。因此,在德育中,教育者 必须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反复、坚持不 懈地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善于引导他们在反复中前进。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 理学和心理学,他认为伦理学指明目的, 心理学指出途径、手段和障碍。在赫尔巴 特的教育思想中,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 范的作用,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 提供依据,心理学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 法、手段。 • 在赫尔巴特的理论体系中,心理学与伦理 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存 在着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
• 如何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呢? • 赫尔巴特指出,这首先要求教学的目的与 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养成德行) • 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 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 趣”。 • 所谓兴趣,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而“对 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其所引 起的智力活动” 。
• 在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哥廷 根时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正是在这个时 期,赫尔巴特提出了其“科学教育学”的 基本学说。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他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理论:由儿童 的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所构成的教育过 程,兴趣的多方面性,教学形式阶段,教 育性教学原则,由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 教学和综合教学所构成的教学进程,等等。
• 1810年,他创办了教育研究班及其附属实 验学校,以便使自己的理论得到具体的运 用和验证,同时也得到进一步丰富。
• 通过这个时期的各项工作,赫尔巴特进一 步充实了其教育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方 面,使其理论体系更趋完整。其结果便是 《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年)、 《普通 教育学纲要》(1841年)的问世。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从赫尔巴特在不同时期学术活动重心的变 化来看,他的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 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日内瓦—不来梅时期(1797— 1802年) • 1797—1799年,赫尔巴特应聘担任瑞士贵 族冯·斯泰格尔的家庭教师。在两年左右 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 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 的重要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在此期间, 赫尔巴特亲自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 夫的教育实验,直接接受了裴斯泰洛齐教 育思想的影响。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哲学观
在哲学上,赫尔巴特接受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 “单 子论”中“实体不变”的意思,认为宇宙是由无数的 “精神 实在”构成的,这些实在是永恒不变的。
3、心理观
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是心理的最基本的要素。他把 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看成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他断定心 理学是研究观念集聚、分散、结合和消失的科学。教育 过程就是不断向学生呈现“观念”的过程。
赫尔巴特深入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问题,进而提 出了关于不同时期学习相关课程的思想。
赫尔巴特认为,儿童发展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 段:(1)婴儿期;(2)儿童期;(3)少年期;(4) 青年期。
依据这个划分,赫尔巴特提出了不同阶段的课程内 容。
六、教学论
(一)教学方法理论 1、直观教学法:赫尔巴特认为直观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
(二)教学
教学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赫尔巴特首先认为,教学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计划、 有步骤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智能建设的过程。 2、赫尔巴特反对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学思想,认为这种 教学思想主张“把人交给自然”,甚至把人引向自然并
让 自然来训练,那是愚蠢的。
3、赫尔巴特不仅强调教学的智能建设作用,更重视教学 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强调教育性教学是教学的 基本原则。 4、那么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只凭自己经验生活的 人有什么区别呢?
的教学方法。 2、教学过程的完成大体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
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 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 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 生了他所说的“教学进程”。
3、教学三环节 赫尔巴特所谓的单纯的提示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直
观教学。 在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中,需要进行分析教学。 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综合教学。

外国教育史第十二章

外国教育史第十二章

第二节 教育目的论和教育过程论


一、教育目的论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是以他的五种道德观念为 基础的,努力形成学生‚完美‛、‚善良‛的道 德品质。这五种道德观念是, (1)‚内心自由‛,即通过内心判断,消除认识 与 行动上的矛盾,使其一致; (2)‚完善‛,即用道德要求自己,克制自己; (3)‚仁慈‛,即使行为趋于善,为别人谋福利; (4)‚法律‛,即遵守法律,用法律约束自己; (5)‚正义‛,即对人对事,要坚持公道和正义。 一个人只有具备这五种道德观念,才能构成对自 己和对社会的善。




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教学阶段论 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上,并将其作 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第一人。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主知主义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从观念心理学的观点出发, 把‚知‛放在首要地位,认为一切心理现 象、包括情感或意志等都是建立在‚知‛ 的基础上的。在他看来,‚无知即无欲‛, ‚愚蠢的人是不可能有德行的‛。因此, 在思想体系中,旨在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 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把教学看成是 教育的基本途径,认为只有通过教学使儿 童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的道德 意识。



是心理的最基本的要素。他把人的 全部心理活动看成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 观念之间存在着竞争,相同的观念聚集, 不同的观念排斥,从而引起观念强弱的变 化。人的一切心理机能不过是观念的活动 而已。由此,他断定心理学是研究观念集 聚、分散、结合和消失的科学。人的心理 活动就是观念的分散和集中,相互竞争和 融合的过程。它对教育的影响是,教育过 程就是不断向学生呈现‚观念‛的过程。 教学中给予学生的一切知识都是观念。
基本的社会政治观点基本的社会政治观点赫尔巴特拥护德国封建贵族的利益认为对于普赫尔巴特拥护德国封建贵族的利益认为对于普鲁士这样的封建君主制度只需设法维护和巩固鲁士这样的封建君主制度只需设法维护和巩固它的秩序而不应象法国那样给予任何破坏和改它的秩序而不应象法国那样给予任何破坏和改哲学上哲学上赫尔巴特接受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赫尔巴特接受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单子论单子论??中中??实体不变实体不变??的思想认为宇宙是的思想认为宇宙是由无数的由无数的??精神实在精神实在??构成的这些实在是永恒构成的这些实在是永恒不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根据兴趣设臵课程 •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
根据兴趣设臵课程的主张。
• 由此,赫尔巴特提出了他的范围广泛的
教学课程论。
(二)统觉与课程
• 统觉理论是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又一重 要基础。根据统觉原理,新的概念和知 识总是在原有的知识背景中形成,是以 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
(三)儿童发展与课程
2.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他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 的,都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明了阶段。 (2)联想阶段。 (3)系统阶段。 (4)方法阶段。
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评价
• 19世纪后期,赫尔巴特学派以及一些国 家在推广和运用赫尔巴特教学思想的过 程中,由于过分地强调教师的地位和知 识的作用,把依据学生心理变化而变动 的教学过程变成刻板的、机械的公式, 使学生的发展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中, 赫尔巴特的教学论以及以他的教学论为 核心的教育思想被称做传统教育思想受 到了人们的批判。
2.思想基础 (1)政治观
• 赫尔巴特拥护德国封建贵族的利益,认
为对于普鲁士这样的封建君主制度,只
需设法维护和巩固它的秩序,而不应象
法国那样给予任何破坏和改变。这是他
的最基本的社会政治观点。
(2)哲学观
• 在哲学上,赫尔巴特接受了德国哲学家 莱布尼兹“单子论”中“实体不变”的 思想,认为宇宙是由无数的“精神实在” 构成的,这些实在是永恒不变的。
(3)心理观
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是心理的最基本的要素。他把人的全部 心理活动看成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他断定心理学是研究 观念集聚、分散、结合和消失的科学。教育过程就是不断 向学生呈现“观念”的过程。 从观念竞争有强弱变化的认识出发,赫尔巴特还提出了“意 识阈”的观点,并用观念在“意识阈”内外的活动变化来 解释人的心理。 赫尔巴特把全部心理活动归结为观念的活动,实际上也就是 把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都看成是观念的活动。 在心理学上,赫尔巴特还提出了“统觉”的思想,统觉是赫 尔巴特教学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赫尔巴特的哲学和心理学反映了德国哲学和心理学注重思辩 和经验的特点。
• 赫尔巴特深入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问 题,进而提出了关于不同时期学习相关 课程的思想。 • 赫尔巴特认为,儿童发展经历了四个不 同的发展阶段:(1)婴儿期;(2)儿 童期;(3)少年期;(4)青年期。 • 依据这个划分,赫尔巴特提出了不同阶 段的课程内容。
二、教学论 (一)教学方法理论
• 1.直观教学法:赫尔巴特认为直观方法是一 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
教学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赫尔巴特首先认为,教学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计划、 有步骤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智能建设的过程。
2.赫尔巴特反对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学思想,认为这 种教学思想主张“把人交给自然,或者甚至把人引 向自然并让自然来训练,那是愚蠢的。
3.赫尔巴特不仅强调教学的智能建设作用,更重视教 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强调教育性教学是 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1.兴趣活动的四个阶段
• 赫尔巴特不满足于通过对兴趣的分类建 立他的课程论体系,他还注重研究个体 兴趣的变化来说明教学过程,提出了教 学的“形式阶段说”。兴趣活动可以划 分为四个阶段。(1)注意。(2)期待。 (3)要求。(4)行动。 • 赫尔巴特指出,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思 维状态主要有两种:专心与审思。
第一节思想基础与《普通教育学》
一、生平及思想基础
• 1.生平
• 赫尔巴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奥登堡一个律师家庭, 从小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少年的赫尔巴特就比 较爱思考和研究一些有关人类社会的问题。18岁 时,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他曾经 去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做了三年的家庭教师。 • 在瑞士期间,赫尔巴特曾去布格多夫拜访裴斯泰 洛齐,对其教育方法和经验进行了研究。 • 从瑞士回来后,赫尔巴特离家来到柏林做了两年 的助教,后又到哥丁根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 在哥丁根大学任教期间,赫尔巴特主要讲授教育 学和心理学。1841年,他因中风而去世。
第三节 课程论和教学论
一、课程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 1.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
•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 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一致。 • 另一方面,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学生的观念, 兴趣是头脑中各类观念相互联系的结果,是个 体对观念加以体验的过程。 • 那么,如何使知识具有“兴趣”,或者说使知 识与兴趣保持密切联系呢?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 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是德国19世 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也是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 的重要代表之一。赫尔巴 特的主要代表作是1806年 的《普通教育学》。他的 突出贡献就是将教育理论 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 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 研究的内容。
• 2.教学过程与方法根据赫尔巴特的主张,教 学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 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 与此相应,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 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 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他所谓的“教 学进程”。
• 3.教学三环节 • 赫尔巴特所谓的单纯的提示教学方法实 际上就是直观教学。 • 在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中,需要进行 分析教学。 • 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综合教学。
•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是以他的五种道
德观念为基础的,努力形成学生“完
美”、“善良”的道德品质。这五种道
德观念是,(1)“内心自由”;(2)
“完善;(3)“仁慈;(4)“法律”;
(5)“正义”。
2.教育目的
• 赫尔巴特十分重视五种道德观念在教育 上的作用。他说,教育的全部工作都可 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中,“道德普遍 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 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具体来说,他认 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文化和有道 德的人。
• 2.兴趣的分类 • 关于兴趣,赫尔巴特还对不同的兴趣进 行了划分。 • 赫尔巴特关于兴趣的思想,实际上提出 了三个方面的观点,值得我们注意: • 这样,赫尔巴特依据他的兴趣分类理论 对课程论做了探讨。赫尔巴特认为,兴 趣有两大类,六个方面。 • 一类是与自然知识相联系的兴趣。一类 是与社会交往相联系的兴趣。
(一)管理 1.管理观
赫尔巴特把对儿童的管理看成进行教学和 道德教育的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因 此,他把管理放在教育过程的第一阶段。 管理与对儿童的认识有重要的联系。赫尔 巴特认为,必须从小就注意着重地加以 “管理”,以便“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 神”。
2.论管理方法
在管理方法上,赫尔巴特主张首先利用的威胁, 以强制性的手段管理儿童。 其次要运用监督的办法,监视儿童的行为,不让 其撒野。 第三是权威与爱。赫尔巴特非常重视权威的作用。 在用权威对儿童进行管理时,赫尔巴特还提出了 要把教师的爱作为管理儿童的辅助手段的主张。 赫尔巴特关于管理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提出了教育 管理的重要问题。
观相联系的。
(三)训育
1.什么是训育:训育是指性格训练,主要是 关于道德教育方法的主张。 2.训育对于性格培养的意义:训育对于性格 的培养具有双重的意义——间接的和直接的。 3.训育与管理和教学的联系:在赫尔巴特看 来,训育与管理和教学都有一定的联系。 4.在训育方法上:赫尔巴特提出了许多重要 的观点。 关于训育的方法,赫尔巴特还强调,训育与管 理不同。
(4)伦理观
• 在伦理学方面,与他的政治观直接相联 系,赫尔巴特还提出了维护普鲁士君主 专制秩序的伦理道德观点,这也是他的 教育理论的伦理学基础。
二、《普通教育学》简介 1.概述
• 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了《普通教育学》
这本著作。该书是反映赫尔巴特教育思
想的经典和代表作。
2.结构
•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全称为 《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 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 论”。 • 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 共分两章。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 方面性”,共分六章。第三编主要论述 了训育和道德性格的形成问题。
一是他把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 并寻找教学论的理论依据,使得教育学 开始真正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 第二个重大的贡献就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 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普通教育学》的第三个贡献在于“教学 形式阶段”说的提出。
第二节 教育目的论和教育过德基础
二、教育过程论
• 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目的是赫尔巴特教 育思想的核心,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的, 赫尔巴特提出并论述了教育过程的思想。 他提出了管理、教学和训育的思想。 • 在他看来,教育目的的实现涉及三个方 面,一是教育对象——学生;二是知识 的传授——教学;三是形成学生一定的 观念——德育。教育过程就是通过管理 和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形成学生一 定道德品质的过程。
3.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
•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赫尔巴特还 进一步具体论述了这一目的和如何实现 这一目的的问题。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可 以分为两部分,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 目的。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必要的目的, 即道德的目的。 • 赫尔巴特指出,整个教育过程就是以实 现必要的目的为主要任务的,必要的目 的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 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目的论述是有一定意 义的。
3.《普通教育学》“绪论”的主要思 想
首先,他认为教育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即要带着一
定问题去研究教育
第二,他认为教育应当是一门艺术。
第三,关于心理学和教育,以及与儿童的发展的关
系。 第四、对教育学的认识。 第五、赫尔巴特提出了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和没 有“无教学的教育”的观点。
4.《普通教育学》的贡献
4.那么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只凭自己经 验生活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总之,在赫尔巴特看来,只有教学才能满足人的 多方面发展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