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屋顶屋顶<古称屋盖>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顶为级别最⾼,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顶。

1,庑殿顶四⾯斜坡,有⼀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稍有弧度,⼜称四阿顶。

2,歇⼭顶是庑殿顶和硬⼭顶的结合,即四⾯斜坡的屋⾯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形墙⾯。

有⼀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称九脊顶。

3,悬⼭顶屋⾯双坡,两侧伸出⼭墙之外。

屋⾯上有⼀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称挑⼭顶。

4,硬⼭顶屋⾯双坡,两侧⼭墙同屋⾯齐平,或略⾼于屋⾯。

5,攒尖顶平⾯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屋脊交于上端。

⼀般亭、阁、塔常⽤此式屋顶。

6,卷棚顶屋⾯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脊⽽砌成弧形曲⾯。

中国古代建筑简介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元、明清7个时期。

直⾄20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特点从构造的⾓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结构形式,以此为⾻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柱传递⾄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不承受荷载。

③创造⽃栱结构形式。

⽤纵横相叠的短⽊和⽃形⽅⽊相叠⽽成的向外挑悬的⽃栱,本是⽴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之间或柱⽹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④实⾏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论单体建筑规模⼤⼩,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屋顶3部分组成:下⾯是由砖⽯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在阶基上的是屋⾝,由⽊制柱额作⾻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是⽤⽊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以外,上⾯覆盖着青灰⽡或琉璃⽡。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装饰与结构部分,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制流变的重要标志。

斗栱位于屋檐之下,梁柱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通过斗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同时,斗栱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檐桁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何为斗栱?斗: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栱:驾于斗上的弓形横木一组斗栱(宋代称“朵”,清代称“攒”)由若干个斗和栱组成,可置于柱头之上,也可置于两柱之间的阑额上或角柱上,分别称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或转角铺作(“铺作”即斗栱的总称)。

从结构上,最重要的是栌斗(即斗栱底部、柱头之上的那块大方木)和华栱,后者是从栌斗上挑出的、与建筑物正面成直角的栱。

华栱可以上下重叠使用,层层向外或向内挑出,称为“出跳”。

一组斗栱可含一至五跳。

横向的栱与华栱在栌斗上相交叉,与墙面平行。

每一跳有一至二层横向栱的,称为“计心”,没有横向栱的出跳,称为“偷心”。

有时候华栱之上还有一个斜向构件,称为“昂”。

它的上端,称为昂尾,常由梁或的重量将其下压,从而成为支承挑出的屋檐的一根杠杆。

它那向外突出的尖形昂嘴使其极容易被辨认出来。

依据出跳的数目、华栱与昂的悬挑、计心或偷心的安排等等不同情况,形成了斗栱的多种组合方式,重复交叠,可变化万千。

可以这样简单,一目了然:也可以如此复杂:斗栱之间以榫卯结合,不使用一根铁钉,这样纵横交错的组合犹如在梁架与柱间增设了一层弹簧层,可以有效地抗御地震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许多古代木构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比如我国最高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辽代释迦木塔。

应县木塔斗栱两千多年的演变沿革历史,也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结构法的演变史,所以常常是我们鉴别建筑年代的依据。

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逐渐发展完备。

唐代至元代,斗栱的体积宏大,近乎柱高的一半,充分表现出斗栱在结构上的重要性,例如佛光寺东大殿。

中国传统民居中“仿木构”现象探析

中国传统民居中“仿木构”现象探析

保护与利用中国传统民居中“仿木构”现象探析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Imitating Timberwork” in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 王梅讯 WANG Meixun 刘军瑞 LIU Junrui摘 要:文章聚焦汉族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传统民居中广泛存在的“仿木构”现象。

首先在总结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材料使用概况的基础上,解析“仿木构”的概念并进行原因探源;然后结合案例,对典型的“仿木构”现象类型进行分析:一是砖仿木组件,做法有清水和浑水两种,通过牌楼门、门罩和影壁三类进行说明;二是砖、石、铁仿仿木构件,通过窗子、博缝板和门过梁石三类进行解析;三是“仿木构”壁画,通过构架壁画、门楼壁画和窗壁画展开论述;最后总结“仿木构”现象的地域特征,以及对当今建筑装饰和设计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居;仿木构;砖石;组件;构件;壁画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popular “imitating timberwork” us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 as influenced by the Confucian culture of Han. Firstly, the concept of “imitating timberwork” is brought into scrutiny with an exploring of cause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building materials us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 Then by combing with cases the typical variations of “imitating timberwork” phenomenon are taken into analysis: first, the brick imitated wood subassembly that has two types of construction methods including clear water and muddy water, which are explained via three categories: archway gate, gate cover and shadow wall; the second is the brick, stone and iron imitated wood components, which are undergoing analysis via three categories: windows, seam plates and gate lintel; the third of “imitating timberwork” mural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frame mural, gatehouse mural and window mural. Finally, this paper comes to a conclusion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enomenon of “imitating timberwork”, and what’s the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s and designs.Keywords: traditional folk house; imitating timberwork; masonry; assembling; component; fresco0 引言中国传统民居的营造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

仿古建筑之“斗拱”

仿古建筑之“斗拱”

仿古建筑之〃斗拱〃一、导语中国古代人民居住长江、黄河流域,植被丰富,自然而然地利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由此发展下来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的独特建筑风格,而其中斗拱则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便简单地讨论一下斗拱。

重斗叠拱,托物向天二、摘要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 其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

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三、正文1.斗拱的概念什么是斗拱?所谓斗拱,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防和檐梯间或构架间,从桥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料拱、料棋,由斗、棋、翘、昂、升组成。

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而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后统称为斗拱。

斗本来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而建筑中的斗却不是,而是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

根据斗所在位置不同,斗有众多分类与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

对于拱,由于柱子与梁杨之间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则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杨和椽子,而古代工匠就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便称为“拱”。

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的。

根据拱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

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说的简单点,斗、拱就是在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起过渡作用的两种小木块,其中拱是一块弓形木块,像一块挽起的弓,而斗是一块方形木块,像一块盛米的斗。

斗拱2.斗拱的作用斗拱有复杂的造型及繁琐的建造过程,那么斗拱在古代建筑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归纳来说,斗拱的作用并不只一种。

古建筑梁架构件图解枋子的形制和种类

古建筑梁架构件图解枋子的形制和种类

古建筑梁架构件图解枋⼦的形制和种类枋类构件有很多,有⽤于下架,联系稳定檐柱头和⾦柱头的檐枋、⾦枋及随梁枋、穿插枋;有⽤在上架、稳定梁架的中⾦枋、上⾦枋、脊枋;有⽤在建筑物转⾓部分,稳定⾓柱的箍头枋。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特殊功能的天花枋、承椽枋、围脊枋、花台枋等等。

本期哲匠之家为⼤家介绍古建筑的梁架构件中的枋⼦。

01 额枋(檐枋)额枋是⽤于⼤式带⽃拱建筑的名称,⽆⽃拱建筑称檐枋,清代建筑有⼤⼩额枋和由额垫板三个构件,在宋代建筑中,额枋分为由额和阑额,枋两端插⼊檐柱,带⽃拱建筑,额枋上常常安置平板枋以安放坐⽃。

额枋是柱间连接两柱并承托上⽅⽃拱之⽤的构件,额枋长度依⾯阔宽度确定,⾼6.6⽃⼝,宽5.4⽃⼝。

⼤额枋与柱头相交,⽤丈杆和抽板采⽤讨退法,按柱⼦上的额枋⼝⼦⼤⼩在额枋上拉榫。

额枋榫也有带袖肩和不带袖肩也有抱肩和回肩两种。

额枋榫⼩头占额枋的1/3,⼤头为额枋的1/2,肩膀每⾯占1/4,榫长按柱径的1/4,榫做完后,四⾯按所在⾯的1/10倒楞。

⼩额枋⾼4.8⽃⼝,宽4⽃⼝,榫宽按枋宽的3/10,榫⾼按枋⾼。

垫板长按净⾯宽加榫,⾼同檩径,厚1⽃⼝。

⼩式建筑垫板⾼同檩径,厚1/5檩径或同望板厚。

02 平板枋平板枋⾼2⽃⼝,宽3⽃⼝,长度按每间⾯宽加银锭榫长,榫的⼤⼩按枋宽的1/2,下⾯做按梢与额枋相连,上⾯按⽃拱攒数做梢⼦(坐⽃榫)。

平板枋底⾯与额枋的暗销,⼀般每间2-4个,转⾓处的搭交平板枋⼗字相交,需要遵循“⼭⾯压檐⾯”的原则,即侧⾯(⼭⾯)构件在上,正⾯(檐⾯)构件在下的原则,将檐⾯做成“等⼝”,⼭⾯做成“盖⼝”,刻⼝处做出包掩,包掩深度为枋宽的1/10。

⼤云院弥陀殿⽃拱平板枋由宋代建筑的普拍枋发展⽽来。

唐宋时期建筑⽃拱直接安放于柱顶,辽宋时期⼀些建筑开始在⽃拱下⽤枋,如辽代博伽教藏殿和⼤云院弥陀殿是应⽤普拍枋的早期例证,⽽同⼀时期的正定⽂庙⼤成殿则不⽤普拍枋,⽃拱直接安放在柱顶。

03 承椽枋承椽枋⽤于庑殿或歇⼭等⼤式重檐建筑上,承接上层檐椽后尾的枋⼦和⼭⾯的围脊。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和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壹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且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壹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见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壹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仍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之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壹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1. 木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大多采用木构结构,以柱、梁、框架为主要构件。

这种结构具有简便、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能够适应中国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 瓦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瓦木结构,即瓦做屋面,木作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保温、防火、防水、通风等优点,可以满足中国气候变化多样的需求。

3. 特殊形制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有许多特殊形制的建筑,例如:园林建筑、寺庙建筑、宫殿建筑、城墙建筑等,这些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特点都非常独特,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成就。

4. 注重比例美学: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比例美学,通过巧妙的比例设计和构造手法,使建筑物整体呈现出和谐、美丽的视觉效果。

5. 丰富的装饰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也非常丰富多彩,例如:雕刻、彩绘、砖雕、瓷砖等,这些装饰物不仅美观,而且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 1 -。

中国古代建筑之木结构ppt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之木结构ppt课件
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 以及汉代保管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笼统。
斗拱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是中华古代
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其 功用在于接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分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 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普通来说,只需非常重要或带 留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顿。在美学和构造上它也拥有一 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 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要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
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桔祥如意。斗拱在中国古建筑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建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经过 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根底,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送荷载 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间隔,使建筑物出 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朵斗栱的生成
斗 拱 在 古 代 建 筑 中 的 运 用
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伽陵频迦〔妙音鸟 梵文Kalavinka〕
的斗 运拱 用在
古 代 建 筑 中
斗 拱 在 古 代 建 筑 中 的 运 用
斗 拱 在 古 代 建 筑 中 的 运

少林寺初祖庵 补间铺作
柱头铺作
抬梁式木构造例如
抬梁式木构造例如
抬梁式木构架构成的进深较大,古代建筑中的宫殿、坛庙、 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构造方式。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 塔建于辽清宁二年 〔公元1056年〕,是 目前我国现存最古老、 最完好的木塔。由于 采用了梁柱间的斜向 支撑,整个塔体经受 住了多次大地震的考 验,包括1976年的唐 山大地震。

1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木雕艺术木建筑伴随人类居住形式与生活习惯的历程相当久远

1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木雕艺术木建筑伴随人类居住形式与生活习惯的历程相当久远

1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木雕艺术木建筑伴随人类居住形式与生活习惯的历程相当久远,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类型不仅融合了社会的阶级形态、儒释道的宗教精神和哲学文化,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古代中国建筑木雕根据构件的位置不同来决定其工艺的粗细[2-4],如梁柱、斗拱上的雕刻简略、纹样疏朗、粗犷大气;檐下雕刻复杂异常;门窗纹饰与雕工细密而精致.1. 1梁架木雕艺术传统木建筑中的梁架常常采用“砌上露明”的方法,将梁架暴露在外,给雕刻和彩绘提供了得以展现的舞台:或“素面朝天”,展现木材的本色;或“雕梁画栋”,为建筑锦上添花;或兼而有之,赋予建筑极强的艺术视觉.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骨架形式,梁架包括柱、梁、檩、枋、椽以及附属构件等.正是梁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梁架上依附的精湛雕刻使得以木材为主的梁架不仅具有结构功能的特点,而且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柱是木建筑构架中最主要的构件之一,几乎垂直承受了其上部分的所有重量,一般有圆柱和方柱两种;枋是两根柱子间起连接作用的方形横木;椽是放在檩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柱、枋、椽在木建筑中一般或保持原木本色,或施以彩色,雕刻却不多见.梁架上的木雕一般是在梁、檩、天花和藻井中体现.1. 1. 1梁是木建筑中架设于立柱之上的负载横跨物件,是木结构建筑的关键部分.梁部的雕刻多集中于梁枋的中央和两端,常采用浮雕、线雕、采地雕等雕刻工艺,雕刻题材多为人物故事、生活场景、祥禽瑞兽、花草鸟雀、建筑房舍等,色彩上或保持原木本色或雕刻后设色沥金.1. 1. 2檩是木建筑中架设在两幅梁枋之上承载椽子的圆木,古代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称为“桁”,在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中成为“檩”,是房屋的架空的骨架式承重结构.檩部雕刻面积相对较小,雕刻内容题材多为花卉草虫等程式化的吉祥符号.1.1. 3天花和藻井属于木建筑的顶棚位置,在建筑中不仅起到保持室温的作用,而且也是木结构建筑的重要装饰部位.古代中国建筑天花和藻井的装饰复杂而华丽,尤其是宫廷建筑中常用浮雕、线雕的工艺手法装饰龙纹或雕刻倒悬盘龙,营造宫廷建筑的华美.此外,梁架附属构件如:柁墩、瓜柱、角背、梁托、穿、花牙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装饰.由于雕刻形制的不同,其形也多种多样:有的将柁墩做成盆状,其上雕刻有人物、动物图案;立于梁背上的瓜柱则将柱脚分开跨于梁上,做成燕尾瓜柱形、卷草形或是狮子、凤凰等.1. 2檐下木雕艺术檐是屋顶向旁伸出的边缘部分.由于檐下的结构异常复杂,中国传统建筑中檐下构件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雕刻匠师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檐下斗拱、额枋、雀替和撑拱等构件,不仅在建筑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还是展示中国传统木建筑雕刻的主要部位.1.2. 1斗拱作为中国建筑风格的形式要素,是传统建筑中以榫卯结构交错叠加而成的承托构件,位于柱顶、额枋、屋顶之间,是立柱和梁架间的关节. (建筑物内部的柱、梁、檩之间也有斗拱,用于分散梁架过于集中的重载. )斗拱上构件密集、纵横交错、层层叠叠,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奇观.斗拱中起杠杆作用的昂到明清时期演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构件,小而短,秀丽而细长,十分繁密,匠师们常将其雕刻成龙头、凤首、象鼻等各种形象.1. 2. 2额枋是用于建筑物檐柱柱头间的横向构件,辅助稳定柱与梁的联系,具有承重的作用.额枋上的雕刻工艺更是精湛绝伦:浮雕、镂空雕、线雕是额枋部位的常用雕刻手法;额枋雕刻题材广泛,涉及历史人物、戏文故事、祥禽瑞兽、卷草花卉、祥瑞宝器等内容.1.2. 3雀替在传统建筑中位于柱头与梁、枋交搭处,是用于承托梁、枋的建筑构件,由替木演变而来,直到明清时期,雀替的装饰功能才取代了最初的实用功能.雀替上的雕刻工艺以镂空雕刻为主,雕刻题材多选用花卉鸟雀和卷草龙凤.1. 2. 4撑拱位于檐柱外侧,是斜向支撑挑檐檩、枋的檐下木构件,民间称之为“牛腿”.撑拱部位多采用半圆雕、浮雕、镂空雕,雕刻题材包括人物、动物、祥禽瑞兽、卷草花卉、祥瑞宝器等.檐下雕刻除了在斗拱、额枋、雀替和撑拱等构件上表现外,雕刻匠师常以镂空雕的雕刻手法将草龙草凤、花鸟等内容刻于栏杆、挂落、花罩、碧纱罩上,尽显雕刻匠师们的超群技艺和浓郁的东方文化.1. 3门窗上的木雕艺术门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属于“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门不仅是出入的重要通道,也是门第高低、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门的造型和雕饰反映了不同地区建筑的特点,不同的门在建筑中担负着不同的功能,如:城门、山门、居室门、宅院大门等.按照门的造型和功能门拥有不同的称谓:牌坊、门楼、垂花门、乌头门等.窗主要用来通风和采光,和门一样同时也具有承担建筑围护和分隔的功能,窗的形制很多,如:板棂窗、槛窗、支摘窗、护净窗(又名“女儿窗”)、什锦窗等.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门窗通常是雕刻的重要部位(见图2).传统建筑中门上的雕刻多以历史神话人物、戏曲故事和民俗生活场景为创作题材;窗隔往往以拐子龙纹、菱花、直棂作为主要纹饰,拐子龙、套方、宫式、珠纹、水纹、海棠纹、万字纹、井字纹和灯笼纹饰在窗隔雕刻中也有体现.穿插在窗隔线条中的点状纹样有花鸟、蝙蝠、狮子、人物等.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门上雕刻艺术最常出现在垂花门最有特色的装饰构件“垂花柱”上.所谓垂花柱是悬挂在垂花门麻叶抱头梁下端、由纵深穿插枋悬挑的柱式构件,圆形的垂花柱多为倒悬的垂莲花、风摆柳、四季花等雕饰,方形的垂花柱常四面贴“鬼脸”,做四季花之类的雕饰.隔扇是南方建筑中常用的一种门窗样式,根据位置和用途的不同,分为隔扇门和隔扇窗.隔扇由较长的木料做成四方形的外框,外框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为隔心,下部为裙板,中间部分为绦环板.隔扇心是隔扇的主要部分,起着通风的作用,因此艺人们常根据格条的排列施以不同纹样的雕饰,裙板一般在较高规格的建筑中才会进行雕刻装饰,绦环板在建筑中由于与人的视线接近,因此成为了装饰的重点部位.隔扇上的雕刻题材多以人物、动物、花卉、宝器等为主,也常涉及到树木、山石、房舍、用器等形象,南方地区象征“福”、“禄”、“寿”、“喜”的图腾纹样也是古代中国建筑门窗雕刻的常用雕刻题材.隔扇常采用浮雕、线雕、镂空雕等雕刻工艺,画面布局讲究、形象而生动.2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石刻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数千年以来虽然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的位置,但是中国古代建筑仍旧对于台基、塔座、柱头、栏杆、踏步和牌坊等石构件施以装饰性的雕塑,以达到美化和突出建筑物的政治、宗教主题的作用(见图3). 早在汉代瓦当上就出现了文字、动物、植物的雕饰纹样,汉代石刻在崖墓门上出现较多,雕饰题材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样、云气.其中动物多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常见,至于马、鹿、鱼等是汉人喜用的装饰母题;几何纹样则以锯齿纹、波纹、钱纹、绳纹、菱纹、S纹见长.汉代石刻多采用浮雕和线雕的工艺手法.佛教的传入给中国建筑石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碑塔、窟龛等佛教雕刻艺术开始遍及全国,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雕刻艺术领域,如: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均为中国建筑和建筑雕刻史上的绝世佳作,雕刻题材除了沿袭汉代的四神纹、凤凰、饕餮纹外,雷纹、夔纹、水波纹、斜线纹(格)、锯齿纹、圆弧纹也随处可见,石刻刀法准确、棱角分明,风格迥异.唐代以后以木构居多的佛塔建筑中砖石构材开始多了起来,石刻艺术随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唐代建筑石刻分为立体雕和平雕两种,立体雕多为雕塑品,常见于屋脊上或建筑前方的动物雕塑,平面雕刻则多出现在建筑的外墙或石窟壁画中,不仅刀法利落,造型也十分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宋代开始有了模仿多层木构的石塔,如灵隐寺双石塔,塔身虽小但雕刻精湛.除主要的建筑雕饰———瓦饰之外,宋辽时期建筑雕饰可分为雕刻和彩画两种.这一时期的雕刻柱础雕饰最多,其纹样或作莲瓣,或为龙凤云水纹.石柱雕饰有的以卷草纹为题材,多见于塔建大殿;有的为佛道像,多见于寺庙石柱之上;墙脚须弥座雕饰则在庵和塔中出现.彩画以蓝绿红为主色调,色彩的深浅用退晕的技法来表现.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下,元代砖石建筑发展迅猛,雕饰更为繁缛、精致,浮雕内容更为丰富,天王像和各民族文字、经文咒语也成为了元代建筑石刻雕饰的题材.明清佛塔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建筑雕刻达到了颠峰,牌坊、石柱雕饰精彩绝伦,线条丰富而流畅,构图相当完美,曲阜孔庙大成殿的蟠龙石柱是明清建筑石刻的典范.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砖雕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等,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寺塔、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砖雕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通常采用经特殊技艺烧制、掷地有声、色泽纯清的青砖为材料,先细磨成坯,再在上面勾勒出画面的部位,凿出物象的深浅,确定画面的层次,最后再根据各个部位的轮廓精心刻画.早期的砖雕由空心砖和画像砖发展而来,在湿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出花卉、人物、鸟禽以及戏曲场面等各种图像,其创意主要源自古代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祝愿,民间工匠们对“龙凤呈祥”、“三阳开泰”、“麒麟送子”、“喜上眉梢”、“福禄同春”、“岁寒三友”、“鹤鹿同春”这些美好祝愿赋予丰富的想象力,然后按照图案与工艺程序进行制作,将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深刻寓意的美好祝愿以图案的方式加以表达,精美的雕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颇具魅力.中国民居砖雕艺术历史悠久,由于南北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民居砖雕在风格、手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江南民居砖雕不仅风格纤细、刻工精良,而且空间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富于浓郁的东方文化的神韵;北方砖雕构图丰满、纹饰繁缛,雕刻刀法朴实而浑厚,雄浑中透射出粗犷的个性;岭南民居砖雕手法自由奔放,蕴藏着浓厚的民俗趣味.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砖雕艺术题材,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手段造就了风格迥异的砖雕流派(见图4).3. 1徽州砖雕徽州砖雕在画面构图和雕作技法上大胆借鉴了新安版画的艺术成就和北方官式建筑的砖作工艺,以小巧精致著称.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封建礼法的制约,徽州民居不追求建筑的对称、工整和恢弘的气势,而以典雅、精工和秀逸见长,因此徽州建筑在雕刻装饰上极尽工巧之能事,尤其是门楼、八字墙对砖雕运用,更是别具地方风味.徽州砖雕一般凸起较小,出墙仅半尺许,属平面类砖雕.由于徽州人对住宅门楼的装饰极为注重,视其为“门脸”,因此门楼、门罩都是徽州建筑雕刻的重点所在.门楼雕刻集中于构件横竖交接的部位,起到收头和点缀作用.徽州建筑的建筑立面常以浅刻、透雕、圆雕、捏塑等手法雕刻出独幅或成组的画面,在灰瓦粉墙的映衬下画面尤为突出,光影律动.无论是立体化还是平面化的门罩这种雕刻艺术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景枋是徽州建筑门楼装饰的重点,多为整组具有情节的群雕,雕刻题材以人物、楼台为主,主体人物突起在前,衬景往往阴刻于后,纵深相互掩映,雕刻匠师们通常以其娴熟精湛的技艺在厚不盈寸的薄条砖上,进行多达六七层的雕镂,极好地丰富了建筑的层次美和距离感.徽州门楼砖雕、马头墙、深宅、天井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徽州民居建筑文化.平面构成的砖雕形式、有节制的装饰、和简繁得当的布局赋予了徽州建筑古雅的文化品味.3. 2扬州、苏州地区砖雕受徽州砖雕的影响扬州、苏州一带的砖雕在继承徽州砖雕的典雅的基础上融入了浓郁的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这一地区的砖雕既不同于北方砖雕饱满壮硕的风格,也有别于闽粤砖雕的繁缛和细密,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精巧、寓醇厚于古雅.扬州砖雕构思奇巧、不事铺陈、独具匠心,很少采用通景透雕和主题性的大幅砖雕,以局部装饰图案见长,常对一些局部岔角、墀头、挂牙等细节进行精雕细琢,以几何纹饰为主要雕饰图案,雕刻棱线遒劲而峭拔.作为南北砖雕流变过程的中间状态,扬州砖雕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兼容性的风格,平面化和立体化是扬州砖雕的两个发展方向:镇江、南京的民居砖雕几乎与墙体相平,这种平面化的砖雕,门楼浮雕紧贴墙面,挂牙、角替等处仅做浅刻,十分素雅;青灰色调的门楼与两侧墙体浑然一色,素墙不施粉刷,全凭青砖的细致拼嵌,对缝整齐,细致耐看;与镇江、南京的平面化砖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杭一带立体化倾向的砖雕,这类立体化砖雕门楼与砖制的京式垂花门很是相似,充分反映了江浙一带社戏与集会的民俗和民风.。

美术鉴赏教学建筑篇-走进中国建筑艺术

美术鉴赏教学建筑篇-走进中国建筑艺术

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是苏杭地区的民间传统画法,大多采用红色、土黄色或白色等暖色基调,包 含的内容题材十分广泛,山水、花鸟、鱼虫、历史故事、人文传说等无所不包,如图 4-21 所示。
图4-21 苏式彩画
丰富多彩的雕刻装饰
中国古建筑有着丰富的雕刻装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 枋、台基、门窗之上,或塑制在屋脊、梁头之上,题材涉及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神兽形象、戏 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如屋脊上的装饰构件(见图 4-22)、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 建筑饰物等;另一类是脱离建筑物本身而存在,或在建筑物的内部,或在建筑物的旁边,属于建筑 的保藏物或附属物,如寺院内的佛、道雕像,府邸前的装饰雕塑等,如图 4-23 所示。
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的等级最高,图案以龙纹、凤纹为主,主要的线条全部沥粉、贴金,华彩绚 丽,金线一侧衬白粉或加晕,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如图 4-19 所示。
图4-19 和玺彩画
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的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图案主要是带卷涡纹的花瓣,也可画龙、凤等图案, 如图 4-20 所示。
图4-20 旋子彩画
图4-17 榫卯
IBAOTU
艺术探讨
拿起手中的笔,尝试画一画不同屋顶 的样子。
IBAOTU
精妙绝伦的彩画艺术
彩画是中国建筑极具特色的装饰手法。由于我国古代大都是木结构,而木材的缺点是易腐、易 燃,为了保护木材,需要在木构件表面涂抹油漆,后来逐步发展成具有装饰性的建筑彩画。
和玺彩画
旋子彩画
苏式彩画
抬梁式与穿斗式
图4-14 穿斗式木结构
井干式
井干式结构不用立柱和大梁,而是用圆木、矩形或六角形 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堆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 房屋的四面墙,如图 4-15 所示。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1. 院落形式: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分为前、中、后三进,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院落的布局一般以主建筑为核心,周围是厢房、花园等辅助建筑。

2. 屋顶形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多采用悬山顶、歇山顶、完山顶等形式,具有独特的曲线美。

屋顶一般采用青瓦覆盖,瓦片上常常绘有吉祥的图案和动植物的纹饰。

3. 建筑结构与支撑: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结构,采用榫卯结构和龙骨结构等。

建筑底部常常使用石块或木桩进行支撑,以防止地震和潮湿等自然灾害。

4. 建筑装饰: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和意境,常采用石雕、木雕、彩绘等工艺进行装饰。

建筑的门窗、梁柱等部位常常镶嵌着精美的木雕或石雕,形成丰富多样的纹饰和图案。

5. 策划与布局: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如借景、参差造型和对称布局等。

古代建筑师常常考虑山水、风水等因素,通过布局和设计来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
然环境的独特理解和艺术追求,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智慧。

斗拱中国文化【“斗拱”与中国设计的文化传承】

斗拱中国文化【“斗拱”与中国设计的文化传承】

斗拱中国文化【“斗拱”与中国设计的文化传承】在如今的已沦为建筑试验场的中国,如何走本国现代主义之路,又要摆脱“正统西方”的影响,这或许就一直是中国建筑设计面对的课题。

“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广州电视塔等现代西方建筑遍及中国各地,真正的中国式样建筑却在渐渐消失,我不否认现代西方建筑的魅力所在,但同时又在惋惜如今沉痛的现实……缺失的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古建筑。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建筑采用木结构体协。

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时能防御地震,由于斗拱的作用,建筑在结构上软性联接且具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于是产生了“墙倒屋不塌”的现象。

材料的不同,结构方式不同,建造出来的房屋形态自然不同。

而即使使用相同的材料与同样的结构方式,在不同国家与地区,有不同的民族背景,也会出现不同的样式。

例如,古希腊罗马的神庙宫室与教堂和中国的宫殿寺庙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态。

中国、日本、泰国的佛教寺庙,都用木料,结构方式也一样,佛殿、佛塔的形式与风格却迥异。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各地区不同的建造传统外,还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上的差异,这包括地势、气候、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艺术爱好与传统等等多方面因素。

我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有着强烈的个性,斗拱就是其一。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到:“中国古代建筑有两个明显特征:斗拱,屋顶。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建筑语言符号,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斗拱的演变可以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同样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而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其斗拱的变化,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最繁琐的部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是无穷的。

而房檐下的斗拱也是作为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最有特色的。

它的构成形式,正负空间,都是建筑中朴实的精华。

但是无论它向外探出多少的屋檐,它下面的支点都要落在额枋横梁上,这就要求建筑构件,撑托屋顶的面积要大,下面的落点要小。

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

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

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
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形制包括以下几种:
1. 平房结构:平房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简单的一种木结构形制,通常由多根木梁或木柱组成,木材之间通过榫卯连接。

这种形制常见于民居、农舍等建筑中。

2.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较为常见的木结构形制,它由多根木梁和木柱组成,形成一个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中的木材通常通过榫卯和木楔连接,使整个结构更加稳固。

3.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较为复杂的一种木结构形制,它由多根木梁和木柱组成,形成一个架空的拱形结构。

斗拱结构中的木材通常通过彼此相交的榫卯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支撑系统。

4. 叠梁式结构:叠梁式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木结构形制,它主要用于建造楼阁、寺庙等高大建筑。

叠梁式结构利用多根平行的木梁相互叠加,通过榫卯连接形成一个强大的支撑系统,使建筑物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风力。

这些传统木结构形制在中国历史悠久,并且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改进,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体系。

这些木结构不仅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能够适应中国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震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文化意义。

古建筑讲解

古建筑讲解

示意图梁架内部的结合点,称为结点。

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3、丁华抹颏栱,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沓。

5、叉手,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

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木沓ta,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8、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

明清称三架梁。

9、驼峰,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

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

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

半驼峰比较少见,仅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上使用了半驼峰。

10、四椽栿,宋代称谓,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四架椽。

两槫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一椽,四椽栿就是长四椽的梁,即五檩之间距离的梁。

清称五架梁。

11、托脚,托脚是支撑平槫的构件。

唐至元代使用较多,明清时期已极少用。

12、搭牵,又称剳牵,zhā,长一椽的梁。

明清称抱头梁。

13、乳栿,长两椽的梁。

14、柱,是建筑物中垂直的主结构件,承托其上方构件的重量。

15、顺栿串,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栿串(跨空随梁枋),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古建筑形制构造尺寸

古建筑形制构造尺寸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浅谈木结构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浅谈木结构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浅谈木结构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变化多样,社会经济变化多端,民居建筑作为百姓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木材作为传统民居结构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

木材作为民居架构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一方面表达出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木结构设计思想建构,一方面蕴含着中华民族巧妙的工匠精神,为建筑在造型上增添了丰富的视觉效果。

本文以传统民居建筑元素为切入点,从木结构元素的特征以及木材材质特性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民居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民居;木结构;材料;工匠精神在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木架结构的传统民居就已出现,后又逐渐发展为以南北方向为轴线建立房屋庭院、并将房屋围成庭院的建筑布局的形式,其风格特征主要表现为淳朴自然,反映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习俗、审美观念等特征,蕴含着中国古代巧妙的工匠精神和精湛的技艺。

我国传统民居建筑里的美感与自然具体体现在地址选取、结构布局、建筑材料和房屋装饰等几个方面[1]。

在现代建筑中,混凝土、钢材、砖石以及木材的广泛运用已逐渐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材料,而木材可持续性、环保节能的特性从古至今被人们喜爱并广泛的运用到民居建筑乃至家具的设计中。

一、传统民居中木结构建筑元素的特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先生曾说过:“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是‘土木的历史’”。

木结构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指由木材或由木材作为主要载体加工建造而成的建筑。

现代木结构的居住建筑大多已成体系,例如原木建筑和轻型木结构建筑,近年也出现了采用胶合木等工程木材的建筑[2]。

木架结构的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古代工匠在建造民居时注重将结构与自然结合,协调统一,其建筑元素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结构、形制和装饰三个方面。

从木结构建筑的角度去分析中国的传统民居,屋顶作为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组成之一,屋顶承载着天,又寓意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斗拱结构” 和 “榫卯结构”

“斗拱结构” 和 “榫卯结构”

斗拱结构: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木块叫斗,斗上加拱,拱上加拱,层层叠加,起到支撑作用。

榫卯结构: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

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

斗拱结构是榫卯结构的最佳表现方式。

“斗拱”同“枓栱”。

解释下最后一句话:榫卯结构是一种连接方式,斗拱是榫卯交错结构而成的的承重构件,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

@stray 哪里扯淡了?2012-06-06 9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赞同3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stray,画图工,拍照片estray、freana、知乎用户赞同首先,斗栱,是这么写的。

斗栱其实是井干结构的变形和发展。

木头一层层铺上去,是建筑的一个结构和装饰构件。

榫卯结构,是一种木作连接方式。

顶伏地猫的解释。

它俩根本不是一个类型的东西啊。

"斗拱结构是榫卯结构的最佳表现方式。

"这句是扯淡吧2012-06-06 添加评论赞同3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知乎用户,建筑设计在读研究僧Nameless Void、韩若冰、freana 赞同严谨的来说,榫卯是结构连接方式,斗拱是起结构作用的建筑承重构件,说成是“斗拱结构”,“榫卯结构“都不太严谨。

他们的关系是,在建造过程中,斗拱的部分构件采用了榫卯的连接方式。

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与家具中,榫卯的连接方式是广泛应用的,各种精巧榫卯构件不胜枚举。

同时,在斗拱发展的后期,一些斗拱中的构件虽失去结构作用但因形制被保留下来,做成假构件,例如“昂”的发展,这是的斗拱已经并不能完全体现中国传统木构之精妙了,何况榫卯?所以说“斗拱结构是榫卯结构的最佳表现方式。

”虽不至于扯淡,但也不够严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
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形制包括以下几种:
1. 平房结构:平房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简单的一种木结构形制,通常由多根木梁或木柱组成,木材之间通过榫卯连接。

这种形制常见于民居、农舍等建筑中。

2.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较为常见的木结构形制,它由多根木梁和木柱组成,形成一个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中的木材通常通过榫卯和木楔连接,使整个结构更加稳固。

3.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较为复杂的一种木结构形制,它由多根木梁和木柱组成,形成一个架空的拱形结构。

斗拱结构中的木材通常通过彼此相交的榫卯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支撑系统。

4. 叠梁式结构:叠梁式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木结构形制,它主要用于建造楼阁、寺庙等高大建筑。

叠梁式结构利用多根平行的木梁相互叠加,通过榫卯连接形成一个强大的支撑系统,使建筑物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风力。

这些传统木结构形制在中国历史悠久,并且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改进,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体系。

这些木结构不仅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能够适应中国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震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