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BBC自然类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记录片的叙事手法
记录片的叙事手法
记录片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通过记录和呈现真实的故事和事件来达到传达信息、表达观点和引发思考的艺术形式。
而记录片的叙事手法则是指记录片制作人通过剪辑、镜头运用、音乐等手段,将故事和事件呈现给观众的方式。
以下是记录片常见的叙事手法:
1. 线性叙事: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依次呈现故事和事件
的过程。
这种叙事手法直观易懂,适合呈现故事情节的发展。
2. 非线性叙事:按照主题或者情感线索,跳跃性地呈现事件的
发生过程。
这种叙事手法能够呈现多重视角和复杂的情感变化,有时还能够产生悬念和惊喜。
3. 反转结局叙事:在故事情节接近尾声时,通过一个出乎意料
的结局或者转折点,将观众的观看体验推向高潮。
这种叙事手法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4. 观点式叙事:记录片制作人通过选取特定的视角和观点,来
呈现事件和故事,以引导观众的思考和思考方向。
这种叙事手法能够传递制作人的观点和态度,但也容易引起争议和质疑。
5. 象征式叙事:通过符号、隐喻、象征等手法,将事件和故事
进行转化和延伸,以达到更深层次的表达。
这种叙事手法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受,但需要观众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
以上是记录片常见的叙事手法,每种叙事手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记录片制作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叙事手法,以达到最佳的呈现效果。
平民化叙事美丽中国影评
平民化叙事美丽中国影评《美丽中国》是一部由CCTV和BBC联合出品,记录中国自然风光的纪录片。
我虽久闻大名,但却是因为近期封锁在家,才有空观赏这部纪录片。
可能是我对人文景点关注得比较多,初看这部纪录片,旁白、配乐、文案给我一种《动物世界》的既视感。
所以我认为这部纪录片的英文名《Wild China》更贴切。
我把这部纪录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人文、一部分是自然。
从人文的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毕竟是在2008年上映的,距今也才只有十余年,但在这十余年中,中国尤其是贫困地区发生了质的飞跃,所以再回过头去看关于村民与自然共存的方式时,会觉得有些遥远,毕竟我们早已全部脱贫,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如果再隔十几年来看这部纪录片,我相信那时的感受肯定会不同,会像翻看历史纪录片一样,觉得那样的生活离人类很遥远。
中国是534种哺乳动物的栖息地,占世界总数的80%,包括熊猫在内超过100种动物是中国独有的。
中国还有超过1300种鸟类和超过2200种的鱼类,拥有32800种高等植物占据了世界总数的80%,这使得中国成为了继马来西亚和巴西之后的第三大植物大国。
当英国的摄制组来到中国后,他们被中国的自然风光所折服,从篇幅占比来看,摄制组更偏重于记录中国的野外动物和自然环境。
在拍摄的16个多月之中,穿越了14个省和自治区到达了风景秀丽的自然保护区,找到了至关重要的野生生物,并运用多种特殊技术拍摄镜头画面。
比如:在蛇岛拍摄一只金丝雀逃离中亚蝮的捕食时,使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到了画面速度降低了80倍的镜头。
还有红外照射被用于黑叶猴和扁颅蝠的拍摄中,热成像摄影机在拍摄滇南魔芋时被使用。
这些如今看来斯通见惯的技术,放在十余年前给观众带来极大的震撼。
博物馆学里有个理念叫作:为了未来而收藏。
我们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都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被后人所研究、分析,如今斯通见惯的物品,或许将来会被收藏进博物馆。
《美丽中国》就像为了未来而摄制一样,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其本身就值得被记录,或许将来它的摄制过程也会被拍成一部纪录片。
探析自然类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态的构建
探析自然类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态的构建
自然类纪录片是展示自然界生态环境、动植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媒介之一。
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让他们对自然的美丽和多样性产生更深的认识和关注,一些自然类纪录片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语态。
本文将探析自然类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态的构建。
故事化叙事语态是通过构建人物形象、设置冲突和发展情节来为观众提供更加生动、紧张和引人入胜的观影体验。
在自然类纪录片中,这种叙事语态可以帮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奇观和生命之间的关系。
自然类纪录片通常会通过设置主人公来引导观众进入故事。
这些主人公可以是动物、植物或者自然环境本身。
通过给主人公赋予特定的个性特征和情感,观众能够更容易地与他们产生共情,从而更加投入故事的展开。
自然类纪录片通过设置冲突和发展情节来增加观众的紧张感和好奇心。
这些冲突可以是主人公与其他动物的竞争、生存环境的变化或者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
通过展示这些冲突和情节的发展,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生命的奇妙和多变。
自然类纪录片通过故事化的叙事语态来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展示主人公的挑战和奋斗过程,观众能够从中寻找到力量、勇气和坚持的力量。
通过展示自然界的美丽和多样性,观众也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宏伟和壮丽,从而对自然界产生更深的敬畏和关怀。
自然类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态的构建可以通过设置主人公、引发冲突和发展情节来增加观众的投入感。
通过故事化的叙事语态,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奇妙和多变,从而对自然界产生更深的认知和关注。
故事化叙事语态在自然类纪录片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纪录片BBC地球观后感
纪录片BBC地球观后感《地球》是一部备受赞誉的纪录片,由BBC制作,深入探索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地球的壮丽和神秘。
本文将从主题的角度对这部纪录片进行观后感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这部纪录片在画面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制作团队采用了精美的摄影技术,在全球各个角落捕捉到了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珍稀的野生动物。
从雄伟的高山到广袤的大海,从炽烈的沙漠到茂密的丛林,每一帧画面都令人叹为观止。
而且,这部纪录片还通过不同的拍摄手法,如时间加速和慢动作,将一些难以捕捉的瞬间呈现给观众。
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地球的多样性和它的不可思议之处。
其次,这部纪录片的音效设计也非常出色。
在片中,我可以听到大自然的声音,如风吹过林间、海浪拍击岩石和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
这些声音让我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能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此外,音乐的运用也十分恰当,它根据画面的变化来调整节奏和情绪,使整个观影过程更加生动感人。
这些音效的运用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使我对地球的感知更加全面和深刻。
除了画面和音效,这部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非常引人入胜。
它以地球为主线,将各个章节衔接起来,让观众跟随叙述发现地球的奇迹。
片中的旁白讲述了地球的历史、地理、气候等知识,并为观众解读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
通过这种方式,观众不仅能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还能学到很多有关地球的知识。
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使纪录片不仅令人愉悦,还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
在观看过程中,这部纪录片也唤起了我对地球保护的思考。
通过展示地球上的美丽景色和珍贵动植物,它让我意识到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我们应该尽力保护它。
片中揭示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也提醒我,我们需要采取行动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共同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明白了地球面临的挑战和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总之,纪录片《地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精美的画面、出色的音效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它向观众展示了地球的壮丽和神秘之处。
bbc光的故事观后感
bbc光的故事观后感最近,我在BBC上观看了一部名为《光的故事》的纪录片。
该纪录片以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光的起源、性质和应用,使我对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
这部纪录片以科学和艺术的视角探索了光的世界。
它通过讲述人类对光的认知历史、对光的研究和实验以及光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展现了光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
一开始,我被导演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
纪录片采用了一种剪辑手法,将不同时间段和地点的光现象串联起来,给人一种流畅的观看体验。
同时,导演还使用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和实验,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光的特性和作用。
在纪录片中,我了解到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宇宙诞生的那一刻。
通过对恒星的观察和研究,科学家们得出了光是由粒子(光子)组成的结论。
他们还发现,光可以呈现出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这对于理解光的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接着,纪录片介绍了光的传播和反射。
通过实验和模拟,科学家们揭示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路径的变化。
我了解到,在光传播过程中,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会因为折射和散射而分离出来,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彩虹和色彩丰富的自然景观。
此外,纪录片还介绍了光的折射现象,它使我们看到了平面镜和凸透镜中的光线行为。
通过这些实验,我了解到折射和反射是光传播和成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理解周围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纪录片的后半部分,它开始探讨了光在艺术、医学和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例如,在艺术方面,摄影师利用光的特性通过不同的曝光和光线角度创造出独特的影像效果。
医学中的光疗法则利用光的能量来治疗一些疾病,这为疾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在通信领域,光纤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传输速度和容量得以大幅提升。
总的来说,BBC的纪录片《光的故事》通过生动的叙事、精彩的实验和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将光的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向观众传达了关于光的知识,而且还激发了观众对光科学和光艺术的兴趣。
bbc纪录片的讲述手法
bbc纪录片的讲述手法
BBC纪录片的讲述手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主持人解说:BBC纪录片常常由主持人或解说员进行解说,他们会通过语言描述、分析和评论来引导观众了解和理解纪录片中的内容。
2. 采访被拍摄对象:BBC纪录片会采访相关的专家、学者、
目击者或当事人,他们通过真实的讲述和亲身经历来补充和丰富纪录片的内容。
3. 实地拍摄和记录:BBC纪录片非常注重实地拍摄,通过真
实场景的记录展示事物的真实面貌。
拍摄手法多种多样,例如跟随拍摄、追踪拍摄、长镜头等,以展示更加生动和直观的画面。
4. 使用旁白解说:BBC纪录片常常使用旁白解说来介绍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信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
5. 使用复原重现: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事件或模拟实验,
BBC纪录片会使用复原重现的手法,通过演员再现历史场景
或实验情景,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总体来说,BBC纪录片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通过多种手法
来呈现事实,并通过主持人解说、采访和实地拍摄等手法来提供观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地球脉动的制作传奇解析史上评分最高纪录片的创作秘密
地球脉动的制作传奇解析史上评分最高纪录片的创作秘密地球脉动(Planet Earth)是一部由BBC制作的纪录片,被誉为史上评分最高的纪录片之一。
该片以惊人的高清摄影技术,展现了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自然美景和生物奇观,给观众带来了震撼和启发。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球脉动制作中的传奇故事,解析纪录片评分最高的秘密。
一、独特而精密的制作团队地球脉动的制作团队由众多顶尖的自然摄影师、导演和编剧组成。
他们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每一帧画面都能够完美呈现出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和生物的神奇瞬间。
这些专业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卓越技艺是地球脉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地球脉动采用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通过配音、音乐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将自然界的故事娓娓道来。
该片以生动的方式描绘了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动物行为、环境变化和景观演变,使观众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优秀的叙事能力是地球脉动评分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卓越的摄影技术和后期制作地球脉动的摄影团队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拍摄手法,如无人机拍摄、高倍镜头、缓慢镜头和延时摄影等。
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让观众对自然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纪录片注入了无限的想象力和视觉冲击力。
同时,后期制作团队通过精心剪辑和修饰,使得画面更加细腻、生动,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觉享受。
四、深入研究和策划在地球脉动的制作过程中,制作团队深入研究了各种自然环境和生物群落,通过与科学家的合作和大量的实地调查,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素材。
这种深入研究和精心策划使得纪录片的内容更加真实、权威和有说服力,让观众对地球的奇妙之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宣传和推广的成功地球脉动的制作团队在宣传和推广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展示片中的精彩片段和制作故事,吸引了观众的关注。
此外,地球脉动还推出了配套的图书、音乐及其他周边产品,进一步拓展了影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探析自然类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态的构建
探析自然类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态的构建自然类纪录片是一种以展示自然环境及其中生物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其受众覆盖面广,既包括了自然爱好者,也包括了普通观众。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对于一些专业且单调的科学解释,自然类纪录片的叙事方式采用了故事化的方法,使得观众完全可以通过故事了解知识,增加观赏性和趣味性。
故事化叙事语态是构建自然类纪录片中的重要元素,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和情感化人称叙事。
第一人称叙事是指纪录片讲述者自身深入自然环境去体验、探索并直接进行讲述的形式。
在这种叙事方式中,观众可以感受到讲述者亲历过环境,具有更加真实的感觉。
例如《石头记》。
第三人称叙事,则是通过对生物或环境的介绍,讲述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但不会出现讲述者本人的情况。
这种叙事方式比较传统,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类纪录片叙事方式。
例如BBC出品的《地球脉动》。
最后,情感化人称叙事一种是将某个生物看作一个生命个体,并赋予其以人的特点,使用相应的人称代词来讲述它的经历,这种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自然纪录片的模式,可以为观众带来诸多乐趣和思索。
在故事化叙事语态的构建中,选择合适的语言和情绪表达方式同样至关重要,因为这决定了观众对于自然类纪录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对于纪录片中存在的专业术语,典型的自然类纪录片会以一种浅显易懂并且简述明了的方式进行解释。
同时,它还会用丰富的视觉手法来帮助观众理解复杂的生态环境。
这也充分体现了故事化叙事语态在自然类纪录片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故事化叙事语态在自然类纪录片中是一种受欢迎的叙事方式,它能够帮助观众理解科学知识,同时也使得活生生的生物和环境更加地具体与生动,进一步提升了自然类纪录片的观赏品质。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多种形式,下面介绍一种常见的叙事
结构。
第一部分是引言,通过引人入胜的开场介绍主题或问题,引起观
众的兴趣。
可以是一个有趣的背景故事、现实生活的案例或者引用专
家的观点。
接下来是背景介绍,对于主题进行基本的解释和背景介绍。
可以
通过历史背景、统计数据、专家访谈等方式来呈现相关信息,让观众
对主题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部分是故事线索的展开,通过一系列的片段和事件,逐渐深
入主题。
这些事件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经历、实验室研究的进展、采访专家的见解等。
这部分是整个叙事的重点,通过连贯的故事线索,给观众逐步揭示主题的重要信息。
第四部分是高潮和转折点,通过引入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或情节,给观众带来紧张和悬念。
这些转折点可以是突发事件、预言的验证或
者新的发现。
它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并增强他们对纪录片的关注。
最后是总结和呼吁,对于主题进行总结并给出观众应对的建议或
呼吁。
可以通过回顾一些重要的观点、专家的观点或者呈现一些实际
案例,让观众对于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行动。
这种叙事结构通过引言、背景介绍、故事线索的展开、高潮和转
折点、总结和呼吁等部分,循序渐进地向观众传递信息,并引发观众
的思考和行动。
这样的结构有助于提高纪录片的叙事效果,并增强观
众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BBC《地球Earth》分析
《地球》(Earth)本片是Discovery知名节目《地球脉动》制作而成的长篇完整纪录片,以三个动物家族的迁徙生活故事,以地球一年12个月全球各地的动植物及景观的变化来反映我们所生活的星球的变化与自然界的神奇奥妙。
五年的时间拍摄,分别拍摄于21个国家超过200的不同地点,出动40个专家组录制超过1000小时的脚本和250天的空中拍摄,去到许多从未被拍摄的隐秘地点,经由太阳对这个地球的影响与作用,来带出地球是如何运转又如何维持着这星球上为数众的生物的生存。
影片以宏大的外太空地球运动和壮美的地球航拍画面开篇,并配以解说来说明产生出这些景色的原因:原始地球被陨星撞击于太阳产生了23.5度得夹角,正是这个夹角使得地球上的可以产生生命,有了气候的四季变化和冷热两级。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即由太阳繁衍生息。
配音的是一个英式英语的安静温暖的男声。
充分显示了BBC以往的风格,客观冷静。
电视属于视听媒介,因此电视纪录片的思维方式是视听思维。
由于视听媒介所具有的记录的精确性与具体性,它与文字思维的再现性是不同的。
视听媒介的记录本性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在对解说词的运用上,已十分谨慎,而且常常局限在说明性的领域。
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应该充分发挥它的视听记录作用,而不是依靠解说词构成一部再现性的作品。
但如果画面中缺少解说补充的话,画面就可能表达了另外一种思想了,解说词要扣紧主题,以免会使画面陷入误区。
这部纪录片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视听媒介的记录功能。
因为影片主要记录的是三种动物的迁徙觅食的路程,所以只有在需要对画面进行解释的时候才会解说词的出现,解说词完全是在为画面服务,补充画面上无法显示的内容和情节。
影片充分尊重的画面和观众在观看时自主性。
在使用运动镜头的时候,使用了解说词来说面画面移动的原因或者是深化画面的内同,画面中针对被解说对象的缺失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增加,从而使观众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和潜在深层的思想内涵。
叙事作文之BBC人与自然野性系列纪录片叙事特点
BBC人与自然野性系列纪录片叙事特点【摘要】:bbc“野性系列”纪录片根据叙事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地域生态为线索,以自然动物之间的关系为对象;另一类展示自然动物的生态环境,同时展现全球某一地区或者国家中人与自然的生存状态,本文在此将两类命名为纯自然动物类“野性系列”纪录片和人与自然“野性系列”纪录片。
后者不论在叙事解说还是叙事结构中都与前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探析。
【关键词】:bbc纪录片;野性系列;人与自然;叙事特点一、善用疑问的叙事解说(一)解说方式:疑问意识逐渐强化纯自然动物类的“野性系列”纪录片(《野性南美洲》《野性新世界》《野性澳洲》《野性非洲》《野性欧洲》《野性加勒比》)在解说动植物的生存状态及科学信息时不可避免会采用说教式、固定思维、客观性较强的叙事模式。
而人与自然“野性系列”纪录片(《野性印度》《野性印尼》《美丽中国》),其故事的趣味性、解说词的悬疑性较前者更强。
《野性印尼》《被放逐的国度》中在讲述长鼻猴饮食嗜好时,其解说词与画面配合的颇具吸引力,“虽然对付老树叶有一套,但它们更钟情于嫩叶,为了寻觅到可口的树叶,必须穿过河流,那儿往往是很危险的,在浑浊的水中,埋伏着诡异的猎手,鳄鱼是长鼻猴的天敌,那究竟是一条鳄鱼还是一块漂浮的木头?鳄鱼随时都盯着可能溅起来的水花,”反问式的解说词奠定了悬疑又紧张的基调,此时处于侦查状态的长鼻猴与水下的鳄鱼画面在不断切换,“长鼻猴紧紧的小心翼翼地跳跃生怕出错,因为它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一失足便成千古恨,”这时已有两只长鼻猴跃过水面,但它们长长的尾巴落入河中的激起连续不断的水花,“对一些长鼻猴来说,这条河简直太宽了,”另一只长鼻猴跳到了藤蔓的尾部,由于藤蔓尾部弹性较大,长鼻猴半个身子都浸入水中又被快速的弹了上来。
后一只长鼻猴改变了策略,跳向茂盛复杂的枝蔓丛,却整个落入水中,“每一次埋伏对于鳄鱼而言,都意味着美味的到来,此时隐形杀手正在紧紧地盯着河面”,此时,长鼻猴从水中挣扎地站起,飞快地跨过浅浅的河床爬上不远处的浮萍,伺机跳上低垂的树蔓,顺其而上,“鳄鱼的动作慢了些,但是还有机会”,低沉富有磁性的嗓音配上神秘危险的背景音乐,加之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并切入问题、抛出疑问、制造悬念,营造气氛,是bbc纪录片惯用的做法,也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商业性策略。
BBC自然类纪录片《人类星球》叙事研究的开题报告
BBC自然类纪录片《人类星球》叙事研究的开题报
告
题目:BBC自然类纪录片《人类星球》叙事研究
背景:
BBC自然类纪录片以其精致的画面和深入的叙事,被广大观众所喜
爱和推崇。
其中,纪录片《人类星球》以探索人类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
的各种变化和演变为主线,通过拍摄人类生活的各个细节,展现出人类
与大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索《人类星球》这一自然类纪录片的叙事特点和技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纪录片的主题和叙事线索:探究《人类星球》从全球范围内
的人类活动中提取出的主题和叙事线索,以及如何把这些线索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故事。
2. 研究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分析《人类星球》所使用的拍摄手法和
技巧,包括不同景观下的摄影取景、画面语言和摄像机运动等方面,以
及如何运用红外摄像等科技手段来创造独特的画面。
3. 探究纪录片的叙事框架:研究《人类星球》的叙事框架,包括叙
事的结构、节奏和表现手法等,以及如何运用配乐和音效等元素来增强
叙事的效果。
4. 分析纪录片的文化和价值取向:通过对《人类星球》中所呈现的
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分析,探讨纪录片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传递方面的
作用和意义。
预期结果:
通过以上研究内容的探讨,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人类星球》这一自然类纪录片的叙事特点和技巧,为纪录片制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可为观众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品味此类纪录片的指导。
bbc纪录片《深蓝》叙述段落分析
BBC纪录片《深蓝》叙事段落分析1)镜头段:0:11:00 - 0:20:092) 从镜头语言和镜头叙事的角度加以分析。
镜头段:0:11:00 - 0:20:09用了短短的十分钟讲了2个小故事。
①杀人鲸捕食小海狮故事以一只在海水中自由翻转的成年海狮开篇,在这一过程中,保持静止的摄像机记录了他在海水中的每一次翻转。
15秒后,海狮从摄像机的视野下渐渐游开,镜头由此切换到海岸上。
解说词告诉我们海岸是新生海狮的摇篮,雌海狮只在生育的时候到来。
接下来画面开始讲故事,镜头由全景拉成中景再拉成近景,画面中小海狮和妈妈们耳鬓厮磨,其乐融融。
一只小海狮向着大海望去的同时画面切换,五六只小海狮离开海岸向着深海游去,其中一只小海狮的头部被放大,湿漉漉的脑袋,清纯的目光显现着年轻生命的稚嫩和对大海的向往。
镜头一路尾随着小海狮,记录着它们的单薄和波涛的凶险。
突然,前面的两只小海狮开始跌跌撞撞,音乐中透出丝丝惶恐。
镜头下杀人鲸翘起来的小尖刀开始向着着小海狮游过来。
画面开始分成两条线,一条线记录着小海狮惊恐的逃亡,另一条线记录着杀人鲸的群追不舍,两条线时而平行,时而交叉。
蒙太奇手法、慢镜头录制配合慢节奏的背景乐将整个事件推向了高潮。
整个捕食过程中,慢镜头下小海狮无力的挣扎和特写镜头下杀人鲸撕咬小海狮的描写扣人心弦故事结尾部分有一小部分声画并行,上一部分的背景乐在延续几秒钟后,开始引入与前面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可以说是故事中的故事。
画面在杀人鲸撕咬小海狮的特写下转到杀人鲸训练幼鲸的镜头,随着画面的展开(幼鲸在父母的训练下,在空中翻飞)背景乐开始同步。
总的来说结尾是比较和谐的,但与整个故事对比起所形成感觉冲突是相当强烈的。
在这个小镜头段中,画外音(解说词)很少,整个故事的叙述完全是依靠画面完成的。
故事的开端、结尾、高潮都没有多余的解说。
从始至终镜头一直在喋喋不休地告诉我们场景在海岸旁,人物有海狮,小海狮,杀人鲸,幼鲸。
镜头刻画着所有的细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bbc大自然的微观世界重点笔记
bbc大自然的微观世界重点笔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BBC 大自然的微观世界简介
2.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
3.纪录片的拍摄技巧和科技应用
4.对人类生活的启示
正文
【BBC 大自然的微观世界简介】
BBC 大自然的微观世界是一部揭示大自然奥秘的纪录片,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拍摄技巧,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到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
该纪录片通过对大自然的微观世界进行探索,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的微观世界。
【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
微观世界是一个充满奇妙和神秘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生命以各种形态存在,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它们之间有着独特的生存法则和生态系统。
在微观世界中,人们可以看到水滴中的微生物、花粉的形态和蜜蜂采蜜的过程,这些都是平时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
【纪录片的拍摄技巧和科技应用】
BBC 大自然的微观世界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拍摄技巧和科技,以便更好地展示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
该纪录片使用了高清摄像机和显微镜摄像机,以便更清晰地拍摄微观世界的细节。
此外,该纪录片还使用了先进的音频技术,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体验微观世界的声音。
【对人类生活的启示】
BBC 大自然的微观世界不仅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还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观察微观世界,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以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同时,该纪录片也提醒人们应该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之,BBC 大自然的微观世界是一部揭示大自然奥秘的纪录片,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拍摄技巧,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到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
bbc观后感
bbc观后感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是英国的国家广播公司,成立于1922年。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新闻机构之一,以其独立、客观和高质量的新闻报导而闻名。
BBC的广播和电视节目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新闻、纪录片、科学、历史、艺术等等,为观众提供了广泛的视听内容。
我一直以来都是BBC的忠实观众,对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深感赞赏。
BBC的新闻报道准确、详实,既能提供及时的国际新闻,也能深入报道各个领域的重要事件和故事。
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还是文化,BBC都能给我提供最全面的信息。
BBC的纪录片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自然、历史、科学还是人文,BBC的纪录片都将事实和好莱坞式的叙事结合得非常成功。
每一部纪录片都给人以启发和思考,让观众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BBC在自然领域的纪录片,比如《地球脉动》系列。
通过高清晰度的摄影和细腻的剪辑,观众仿佛亲临其境,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
BBC不仅注重新闻和纪录片,还在综艺节目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
比如,我对BBC的一档音乐节目《巅峰对决》印象深刻。
这个节目邀请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乐团参与竞演,将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音乐进行比拼。
每一期的节目都呈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景和个人表演,让观众耳目一新。
我喜欢音乐,所以《巅峰对决》成为我每周必看的节目之一。
除了节目内容上的丰富多样,BBC在制作质量上也是非常出色的。
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纪录片,BBC都注重事实核实、深入采访和多角度呈现。
他们的摄影师、记者和编辑团队都具备专业素养,让每一个镜头和文字都能精准地传递信息。
这也是BBC一直以来能保持高品质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BBC也在不断拓展自身的媒体形式。
除了广播和电视,他们还拥有强大的在线平台和移动应用程序,使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和节目内容。
无论是通过电脑、手机还是平板电脑,我都可以方便地浏览BBC的新闻报道、观看纪录片和参与互动节目。
bbc科普三部曲主要内容
BBC科普三部曲主要内容介绍BBC科普三部曲是一系列由BBC制作的科普纪录片,共包括三个系列:《时间之旅》、《地球脉动》和《生命证据》。
这些纪录片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向观众介绍了宇宙、地球和生命的奥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三个系列的主要内容。
一、时间之旅1. 《时间之旅》的概述《时间之旅》是BBC科普三部曲中的第一个系列,主要探讨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以及时间在宇宙中的作用。
该系列通过讲述宇宙大爆炸理论、黑洞、时间旅行等概念,帮助观众理解时间是如何影响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
2. 主要内容2.1 宇宙大爆炸理论 - 介绍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 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2 黑洞 - 探索了黑洞的形成和运行机制 - 解释了黑洞对宇宙中物质和能量的吸引和影响2.3 时间旅行 - 讨论了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和限制 - 解释了相对论和时空弯曲的概念二、地球脉动1. 《地球脉动》的概述《地球脉动》是BBC科普三部曲中的第二个系列,主要探讨了地球上的自然力量和地质过程。
该系列通过展示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现象,向观众展示了地球内部的脉动和地壳的不断变化。
2. 主要内容2.1 地震 - 探讨了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 展示了地震对人类生活和地球表面的影响2.2 火山喷发 - 解释了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 - 展示了火山喷发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2.3 海啸 - 讲述了海啸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 探讨了海啸对沿海地区和海洋生物的影响2.4 冰川和气候变化 - 解释了冰川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 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冰川和全球环境的影响三、生命证据1. 《生命证据》的概述《生命证据》是BBC科普三部曲中的第三个系列,主要探讨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该系列通过展示化石记录、遗传学研究、进化论等内容,向观众展示了生物多样性的奇妙和生命的持续进化。
2. 主要内容2.1 化石记录 - 展示了各种古代生物的化石,并讲述了它们对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重要性 - 探索了古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2.2 遗传学研究 - 介绍了遗传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解释了遗传信息在生物演化中的作用2.3 进化论 - 讲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现代进化生物学理论 - 探讨了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进化驱动力的作用2.4 生物多样性 - 展示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 - 探究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重要性总结BBC科普三部曲通过《时间之旅》、《地球脉动》和《生命证据》三个系列的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宇宙、地球和生命的奥秘。
探析自然类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态的构建
探析自然类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态的构建【摘要】自然类纪录片是一种以自然环境和动植物为主题的纪录片,具有独特的叙事特点。
本文探讨了自然类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态的构建,重点分析了故事化叙事对叙事效果的重要性以及语态选择对其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构建故事化叙事语态的方法,并总结了自然类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态的意义。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可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语态对叙事效果的影响,丰富自然类纪录片的叙事形式,提升影片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本文对于了解自然类纪录片的叙事特点和语态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自然类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态选择、叙事效果、构建方法、案例分析、意义、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自然类纪录片是以自然环境和动植物为主要拍摄对象,展现自然界的奇妙和壮丽。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关注不断增加,自然类纪录片在媒体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然类纪录片的叙事特点包括客观性、真实性和传播性,通过纪实手法展现自然界的美丽与残酷。
传统的纪录片叙事方式往往比较枯燥,缺乏故事性,不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故事化叙事在自然类纪录片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通过构建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让观众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影片中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使得纪录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语态选择对叙事效果的影响巨大。
不同的语态会传达不同的情感色彩和思维方式,在构建故事化叙事时需要根据影片主题和受众群体选择合适的语态,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构建故事化叙事语态的方法中,可以通过语言、音乐、镜头语言等手段来营造氛围和引导观众情绪,从而达到更好的叙事效果。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深入探讨不同语态对于观众的影响和营造的氛围。
自然类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态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影片的观赏性和传播效果,还可以促进观众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关注和认识。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语态在自然类纪录片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借助故事化叙事手法来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地球脉动案例分享
制作团队需要在影片中明确传达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
衡的主题,并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纪录片
-
XXX
感谢各位观看
xxxxxxxxx
演讲人:XXX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3
成功背后的原因
成功背后的原因
《地球脉动》的成功背 后有以下几个原因
成功背后的原因
精美的画面和音效:BBC制作团队采用了最先进的摄影技术和设备,捕捉到了许多珍贵的自然画面。这
1 些画面展现了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美丽和生命力,让观众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影片中的
音效也十分出色,配乐和声效完美地还原了大自然的原貌,让观众身临其境
更强烈的情感联系
影片在普及科学知识方 面采用了新的方式,将 科学内容融入到生动的 画面和解说中,让观众 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 能学到很多关于自然生 态的知识。这种科普方 式既保证了内容的准确 性和可信度,又让观众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的科学 普及方式
5
对的成功对未来的科学普及类纪录片制作提供了以下启示
对未来的启示
01
加强科学普及与艺术表现的结合:科学普及类纪录片需要将 科学内容与艺术表现相结合,以吸引观众并让他们更容易理
解和接受科学知识。因此,制作团队需要在画面、音效、解
说等方面注重艺术表现,以创造更好的观赏体验
02
强化主题和意义:科学普及类纪录片需要有一个深入人心的
主题和意义,以激发观众的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
《地球脉动》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的拍摄技术和设备:BBC制作团队采用了最先进的无人机拍摄技术,以及高 清晰度、高倍数、长焦距的摄影设备,捕捉到了许多以往难以拍摄到的自然画 面。这些创新技术使得观众能够更近距离、更真实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 秘
创世纪的纪录片地球脉动如何成为史上评分最高的奇迹
创世纪的纪录片地球脉动如何成为史上评分最高的奇迹《创世纪的纪录片:地球脉动如何成为史上评分最高的奇迹》地球脉动是一部由BBC制作的纪录片,于2006年首播。
该片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拍摄和记录,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之美、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自首播以来,地球脉动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成为史上评分最高的纪录片之一。
本文将就地球脉动如何成为奇迹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影片背景与创作理念地球脉动旨在向观众展示地球上各个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同时传达出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影片以高清摄影技术捕捉了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从大洋深处到广袤的大陆上,再到极地和热带雨林,展示了地球上独特的生物和环境。
这种富有创造力的拍摄手法使得地球脉动成为一部无与伦比的纪录片。
第二部分:情感贯穿与故事叙述与传统的纪录片不同,地球脉动更注重故事叙述和情感表达。
影片通过给观众呈现各个地域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互动,展示了生物们与环境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
这种情感贯穿使得观众更容易与影片里的生物建立共情,体会到地球上每个物种的珍贵。
第三部分:科学性与教育价值地球脉动力求科学准确,在拍摄和剪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科学技术。
影片通过普及生物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知识,向观众解释地球上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通过这种科学性的处理,地球脉动不仅在视觉上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在知识传递上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第四部分:音乐与声效的巧妙运用地球脉动的声效和配乐在整部影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配乐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与画面的呼应使得整体观影效果更具震撼力。
同时,影片运用精准的音效技术,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声音,进一步增强了观影体验的沉浸感。
第五部分:环保与社会反响地球脉动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种环保行动的呼声。
影片中直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警示我们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地球脉动通过广泛的宣传和社会反响,引起了观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提升和行动的开展。
纪录片比较:BBC自然纪录片与Discovery探索之旅
纪录片比较:BBC自然纪录片与Discovery探索之旅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
对自然生态、地球环境、生物进化等领域的探索更是引发人类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纪录片作为一种介绍生态环境、动植物世界及人类文化历史的流行媒体之一,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里也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两个颇受欢迎的纪录片品牌:BBC自然纪录片与Discovery探索之旅,比较它们的特点和风格。
BBC自然纪录片BBC自然纪录片是由英国广播公司所制作的自然纪录片,其拍摄内容包括了从昆虫到大象、从植物到热带雨林、从海洋到极地等各种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的故事。
凭借其深入浅出的解说、精美的画面以及高水平的制作团队,BBC自然纪录片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非常高的口碑和收视率。
首先,BBC自然纪录片的特点是注重深度挖掘动植物的内在世界。
BBC自然纪录片一般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例如蜜蜂如何采蜜、极地熊的生活方式等等,通过采访专家和对物种严谨的全面观察,深入挖掘少为人知的动植物的故事。
此外,BBC自然纪录片的视频是非常讲究的。
镜头切换快速、画面细腻、特效处理精细、构图灵活多变,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但是,BBC自然纪录片的缺点在于它比较注重刻画物种本身,可能缺乏关注人类命运的因素。
同时,由于它是英国的纪录片制作团队所制作,视频中注重的语言、文化元素和视角等都相对偏向欧美市场,对非欧美观众的包容性可能会有所不足。
Discovery探索之旅Discovery探索之旅是由美国探索频道制作的纪录片,内容涉及地球科学、人文历史、古生物学、天文学等领域。
与BBC自然纪录片不同,Discovery探索之旅对于人文历史和科技革命方面的主题呈现得更为详细。
它的纪录片在美国备受欢迎,全球范围内也拥有众多忠实观众和粉丝。
Discovery探索之旅的特点是注重科学技术的呈现以及文化关怀。
纪录片所呈现的科学技术,一般是通过对于地质构造、动植物进化、遗传改造等领域的深度分享,强调其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传递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BBC自然类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作者:李凡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8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国BBC电视台创作的自然类纪录片的叙事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我国自然类纪录片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BBC;自然类纪录片;叙事方式
自然类纪录片,是指以记录影像的方式关注自然环境中生物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及其与环境、人类之间关系的艺术形式。
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保理念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自然类纪录片已成为纪录片创作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在这方面,我国的自然类纪录片起步较晚、缺乏经验,与国外同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简称BBC)是世界上重量级的纪录片生产厂家,其拍摄制作的众多自然类纪录片在国际上成绩斐然,对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影响深远。
多年的实践,使其在自然类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方面形成了许多成熟的模式与做法。
本文拟从自然类纪录片的叙事方式角度入手,选取BBC的一些实例与我国纪录片的叙事方式进行比较,进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以期为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进一步创作和发展找到可借鉴的经验。
BBC自然类纪录片在叙事方式上的可借鉴之处
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
BBC的自然类纪录片中,根据片中“故事”内容的不同会采用多种灵活的主持方法,不拘一格。
既有以第三人称为主的解说,也有旁白和话外音,还不乏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主持人。
在纪录片《植物私生活》中,主持人大卫·爱登堡用手指轻轻弹一下白藤的茎部,镜头特写蚂蚁的活动,“这些蚁……啊!会叮疼人!我知道……噢!我知道要远远地避开它,森林其他生物一定也会敬而远之。
”被蚂蚁叮痛的爱登堡认真地对着镜头说。
活泼有趣的处理让人对动植物的共生现象印象深刻,使镜头因此充满了亲切与自然的温馨。
灵活解构自然和科学信息。
自然类纪录片无法回避对某些自然情况及科学背景资料的说明,BBC的自然类纪录片运用各种方式灵活解构自然和科学信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对一些抽象的数字概念运用比喻、类比等使其具象化,采用拟人手法生动解读自然现象:“墨西哥境内的燕子洞,深达400多米,足以吞没整座帝国大厦”;“蓝鲸,身长30公尺,体重超过200公吨。
它身形的巨大远超过体形最大的恐龙,它的舌头有一头大象那么重,心脏约是一台车的大小,它身上的某些血管宽到可以让我们从中游过,光是它的尾鳍就有一台小飞机的机翼那么宽”,形象的比喻和类比令观众准确理解了“400多米”和蓝鲸的具象概念。
“它们需要一个大小完全合适的壳,今天有新居待价而沽,而房屋市场的竞争也激烈异常……这只寄
生蟹不能再等了”,《蓝地球》中的《潮汐之间》一集中记录了寄生蟹抢壳的行为,解说将其比拟成人类在房屋市场的竞争,观众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明白了动物之间的生存竞争。
运用景别和镜头调度,巧妙构建视听空间。
BBC的自然类纪录片对每一个视听空间的构建都非常严谨,音效、音乐、景别的运用及镜头设计兼具美感与内涵。
如《行星地球》中的《两极之间》一集中狼猎杀小麋鹿的高潮段落,航拍镜头从高空跟拍,并用一个38秒的长镜头叙述狼从追逐到咬住小麋鹿的全过程。
此时,解说未发一语,画面则紧紧跟着狂奔的狼与鹿。
叙述者运用跟镜头刻意让观众与小麋鹿一起经历生死一线的惊险与紧张。
《两极之间》一集讲述一只与象群失散迷路的小象。
“尽管又渴又累,但它仍追随着母亲的脚步,不幸的是,它走错了方向。
”航拍镜头从小象的全景慢慢后移,小象在画面中越来越渺小,最后在茫茫沙漠中只余可见的一点,凸显出它的迷茫与无助。
叙述者未曾言明的悲哀情绪深深地感染着观众。
《蓝地球》中的《季节性海域》一集中,表现苏格兰海岸从冬天转变为春天的过程镜头时间仅为8秒,海边冬季和春季的不同风情瞬间表现出奇幻的变化。
《行星地球》中的《两极之间》一集中用放慢40倍的画面呈现了大白鲨跃起咬住海狮的过程,让观众震撼于大白鲨的纯熟技巧与强悍力量……在BBC的自然类纪录片中,逐格拍摄的镜头平均占近6%(在以植物为表现主题的《植物私生活》中更占到20%以上),含解说词的段落约占全片时长的60%,有音乐音响段落的比例则在90%以上。
我国在自然类纪录片创作和制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然类纪录片发展的先天条件得天独厚: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自然类纪录片创作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我国中央电视台从1981年起开办《动物世界》栏目,引进国外自然类纪录片加工编辑播出,多年来已经培养出该类型节目相当广泛的收视人群。
特别是2007年,我国自行摄制的首部大型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登录中央电视台,填补了我国在自然类纪录片领域的空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开创了我国在自然类纪录片创作方面的新局面。
但总体而言,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严肃“说教”的叙述方式。
世界自然与野生动物电影节主席哈里特·尼莫在一次专访中就曾表示:“中国仍旧在用一种教育的方式做纪录片,制作人是老师,纪录片是教科书,观众就是学生……根据开头就可以很容易地猜出情节和结局,因为他们的结构、创作手法是如此的相近!”[1]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不管用哪一种创作形式,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讲义,而应是供人观赏沟通的艺术品。
国内的作品往往以一种“传道授业”的思维来叙事,总想通过作品折射出一些东西,容易陷入生硬的宣教模式。
根深蒂固的文学叙事思维。
我国纪录片受传统文学影响深厚,追求思想性和宣教性为我国纪录片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望长城》以前的中国纪录片文本往往就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文、散文或报告文学,解说词常常被结集出版。
”[2]另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自然类
纪录片被研究者划入科教片范围,以传播知识为核心,花费大量笔墨说明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
与BBC灵活解构科学知识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远离市场的运作机制。
当前国内纪录片的生产方式主要有纪录片栏目的日常生产、电视台为评奖制作、独立制作人独立摄制三种。
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顺利与销售市场接轨。
而市场开发方面,国内纪录片大部分仅满足于播出,缺少对节目本身的宣传和推广,纪录片衍生品的开发也一直不受重视。
市场的缺位严重影响了纪录片的制作,对于投资大、周期长的自然类纪录片更是如此。
资金投入不足严重掣肘中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
“制作很热,市场很冷,这个热和冷造成了中国纪录片目前非常尴尬的境遇。
”[3]
对今后我国自然类纪录片发展的几点建议
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运行机制。
近几年,虽然我国也有少数优秀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但自然类纪录片几乎不可见,进入国际交易市场的更是凤毛麟角。
建议努力提高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竞争能力,建立新型的运行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
打破目前依靠政府投资、领导支持的纪录片投资制作模式,真正面向市场,为市场制作产品,为我国的自然类纪录片找出发展的新路。
拓宽自然类纪录片的播出渠道。
播出形式的改革对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我国现存播出渠道狭窄,仅央视相应频道和个别地方台的频道播出纪录片,使自然类纪录片在观众中的影响和传播十分有限。
建议拓宽自然类纪录片的播出渠道,采取增设频道或在具体频道中增设播出板块等措施,加大对自然类纪录片的宣传力度,为我国自然类纪录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质量,加快自然类纪录片的制作步伐。
自然类纪录片目前在我国数量较少,除《森林之歌》等少数精品外,在题材选择、艺术表现、拍摄制作等方面都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冠以“中国”字样的纪录片品牌更是少见。
建议加快自然类纪录片发展和改革的步伐,努力向国际上的先进水准迈进,在拍摄题材选取和节目形式的设置上敢于突破传统模式,在自然类纪录片领域探寻新视角,学习和吸收国外优秀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和经验,努力在“说”好故事上下功夫,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作品的创作质量,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中国自然类纪录片。
参考文献:
[1]冷淞.“说教”使人厌烦,“悬念”引人入胜——访世界自然与野生动物电影节主席哈里特·尼莫[J].岭南视听研究,2007(4):86-88.
[2]陈刚.Discovery解密——美国探索频道节目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50-310.
[3]刘效礼.2006中国电视纪录片前沿报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3-75.
(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传媒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