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梗概
《湘行散记》梗概《湘行散记》是明代杨继盛所著的一部游记。
该书以湖南为背景,记录了作者的自然风光观赏、历史文化考察和社会风情描写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地方志的重要作品之一。
本书以作者的亲身感受和阐述为主,生动地展现了湖南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该书分为九卷,主要内容包括湖南地理概况、名胜古迹、历史人物、风土人情等方面。
在《湘行散记》的第一卷中,杨继盛通过详细的地理描述,介绍了湖南的地理环境。
他以洞庭湖为中心,描绘了湖南的山川、江河、湖泊等自然景观。
他还详细记录了湖南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特征,使读者能够了解湖南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
第二卷到第五卷主要介绍了湖南的名胜古迹。
杨继盛游历了湖南的许多名山大川,例如岳阳楼、洞庭山、麓山等等,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这些名胜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渊源。
他还介绍了岳阳楼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揭示了楼中所藏古籍的珍贵性,为读者展示了湖南的历史荣光和文化底蕴。
第六卷到第七卷详细记载了湖南的历史人物。
杨继盛回顾了湖南的历史,从古代到明代,列举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文化名人和军事将领。
例如,他介绍了湘军将领曾国藩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方式,探讨了湖南人的忠诚和勇敢。
他还介绍了湖南的文化名人,如唐代文学家杜牧和明代书法家文徵明等,展示了湖南在文化领域的独特魅力。
最后两卷是作者的社会观察和民俗风情记载。
杨继盛通过对湖南的观察和对人民生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湖南的社会面貌。
他观察到湖南的农田水利建设、商业繁荣和手工业发展,记录了百姓的生活状况和风俗习惯。
他还详细描绘了湖南的农村景象、市场繁华和纺织业的兴盛,展示了湖南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湘行散记》是一部真实、生动的古代游记,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展现了湖南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社会风情。
通过该书,读者可以了解湖南的地理环境、名胜古迹、历史人物和民俗风情,深入了解湖南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该书对后世研究湖南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湘行散记全书概括
湘行散记全书概括
《湘行散记》概括
1、记录了沈老一个充满“野味”的友人。
他有着浑话嚣骂的说话方式,骂出稀奇古怪的字眼,根本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辞典,他爱收藏字画,能鉴别一二。
他称呼沈老“牯子老弟”,也在不经意间夸耀他“文章魁首”。
2、描绘了作者坐船经由桃源到沅陵一段水路时所见的风物和所怀的心境,作者夹叙夹议,不时地透露出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反刍与思考。
3、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 写夜色,写夜声,写夜店里和夜船上的人,让人想到西伯利亚的夜,遥远而模糊。
文学赏析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
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痍,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
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
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
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湘行散记书摘
湘行散记书摘摘要:1.湘行散记的背景与作者2.书摘内容概括3.书摘主题思想分析4.书摘的艺术特色5.书摘的历史价值正文:【湘行散记书摘】《湘行散记》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在上世纪30 年代初期,因工作原因从北京回湖南老家期间的所见所闻。
这些散文以生动的描绘、优美的文字、独特的风格,展示了当时湖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
以下是该书摘的内容概括、主题思想分析、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的介绍。
1.湘行散记的背景与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苗族家庭,从小对民间文化耳濡目染,这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沈从文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2.书摘内容概括《湘行散记》共收录了24 篇散文,书摘涵盖了其中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些作品描绘了湖南各地的风景、民俗、历史和人物,如《边城》、《长河》、《船上岸上》等,展示了当时湖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
3.书摘主题思想分析《湘行散记》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湖南地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和尊重,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通过对湖南地区的描绘,沈从文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呼吁民族精神的传承。
4.书摘的艺术特色《湘行散记》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以生动的描绘和优美的文字,展示了湖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其次,作品采用散文诗的形式,结构灵活,既有小说的故事性,又有诗歌的韵律美;最后,作品融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映,又有对理想的追求。
5.书摘的历史价值《湘行散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湘行散记》梗概
《湘行散记》梗概
【原创版】
目录
1.《湘行散记》的作者及背景
2.《湘行散记》的主要内容
3.《湘行散记》的艺术特点
4.《湘行散记》的评价和影响
正文
《湘行散记》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散文集。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湘行散记》是他在 1934 年创作的一部描绘湖南风土人情的散文集,通过作者对湖南湘西边疆地区的行走和观察,展现了一幅真实、生动、丰富多彩的湘西生活画卷。
《湘行散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描绘,以及对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者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的民风民俗,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
同时,作品中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人性的探索,使得《湘行散记》不仅是一部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散文集,更是一部充满了哲理和人文情怀的文学作品。
在艺术特点上,《湘行散记》以真实、自然、生动为特点,通过作者的行走和观察,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同时,作者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如细腻的描绘、生动的比喻、深刻的感悟,使得作品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湘行散记》的评价和影响非常深远。
作品以其真实、自然、生动的描绘,以及深刻的人文情怀,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湘行散记》梗概
《湘行散记》梗概《湘行散记》是清代文人袁枚所写的一篇记事散文。
全文描述了袁枚在湘行途中所见所闻,包括对风景名胜的描写、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民俗风情的观察等,以及对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和共生的感悟。
本文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揭示了袁枚的风趣和豪放不羁的个性。
首先,《湘行散记》以袁枚抵达湖南开始,他对湖南的自然景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他形容湖南的山水“春深柳绿、秀丽华亭,夏园菊繁、水碧花红,汉水之南,饶阜飞峙,蜀琼之乡,薛声胜瞩”,生动地描绘了令他心旷神怡的美丽景色。
袁枚并描述了湘江的壮丽和秀丽的特点,他称“江阔波澜壮丽;江清如镜渺远,堪为画采”,这一描写增强了读者对湖南美丽景色的直观感受。
其次,袁枚着重描绘了湖南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
他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对湘潭岳阳楼进行了描述,称其为“倒菱枝,圆胁危檐”,并赞美楼内摆设精美。
在描写君山时,他形容君山“四面盘旋,九十九岭,若象菜渐烂”;并对山中庙堂构造进行评论,以幽默诙谐之笔道出了自己的目睹和观感。
此外,袁枚还对湖南的民俗风情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他描绘了湘行途中所见到的各式各样的民间活动,如湘潭庙会上的各类戏曲、花灯等,以及湘江畔的渔夫、渔女和船夫的生活情况,举例说明了湖南人民的乐天豁达和热情好客的品质。
最后,袁枚通过对湘行的所见所闻的描写,尤其是对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感悟,表达了他对湖南这片土地的热爱。
他总结说:“闻见之于湘,观察之于湘,求之需之良若濯淖矣”,这表明了他对湖南所感受到的美好的向往和意犹未尽之情。
综上所述,《湘行散记》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描绘了湖南的自然景观、历史名胜和民俗风情。
通过对湖南的描写和观察,袁枚表达了自己对湖南美丽景色的称赞和对湖南人民的喜爱之情。
整篇散文既生动地反映了湖南地域风貌和人民风情,又展示了袁枚独特幽默的个性和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入思考与感悟。
《湘行散记》梗概
《湘行散记》梗概(原创实用版)目录1.《湘行散记》概述2.作者及创作背景3.主要内容及主题4.文学价值及影响5.总结正文【《湘行散记》概述】《湘行散记》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所创作的一部散文集。
该书通过描绘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瑰丽的湘西画卷。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对湘西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描绘,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佳作之一。
【作者及创作背景】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他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尤以散文见长。
沈从文在创作《湘行散记》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
在这个特殊时期,沈从文希望通过描绘湘西地区的美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主要内容及主题】《湘行散记》共收录了沈从文的 30 余篇散文,主要包括湘西风光、湘西历史、湘西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书中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湘西的自然风光,诸如山川、河流、民俗等,展示了湘西地区的独特魅力。
同时,通过对湘西历史的挖掘,揭示了湘西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民俗方面,沈从文对湘西的民间风情进行了详细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湘西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
整部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既展示了湘西的自然美、历史美,又表达了作者对湘西地区的热爱之情。
【文学价值及影响】《湘行散记》在我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沈从文在描绘湘西风光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白描、工笔、写意等,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沈从文在书中对湘西地区的历史、民俗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民俗价值。
最后,通过《湘行散记》,沈从文成功地唤起了人们对湘西地区的关注和热爱,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这部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总结】《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散文集。
通过这部作品,沈从文成功地展示了湘西地区的自然美、历史美和民俗美,使得湘西地区的独特魅力得以传世。
《湘行散记》梗概
《湘行散记》梗概
摘要:
一、《湘行散记》的作者与背景
二、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主要情节与人物介绍
四、艺术特点与价值评价
正文:
【一、《湘行散记》的作者与背景】
《湘行散记》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流亡途中所写的散文。
沈从文以他独特的抒情叙事风格,描绘了当时中国大地的民生百态。
这部作品以湖南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作品的主题思想】
《湘行散记》的主题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战争背景下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怀念。
作品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苦难,表现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同时,作者通过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三、主要情节与人物介绍】
《湘行散记》共有十一篇散文,每篇散文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如《橘子》、《夜泊牛渚怀古》等篇,作者通过对橘子、夜泊牛渚等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了战争背景下故乡的变迁和对生活的感慨。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作者自
己、农民、船夫等,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战争背景下广大民众的生活状态。
【四、艺术特点与价值评价】
《湘行散记》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者独特的抒情叙事风格,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二是作品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具有较高的纪实价值;三是作品通过对战争背景下人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湘行散记》梗概
《湘行散记》梗概
摘要:
《湘行散记》梗概
1.《湘行散记》的作者及背景
2.《湘行散记》的主要内容
3.《湘行散记》的艺术特点
4.《湘行散记》的影响与评价
正文:
《湘行散记》梗概
《湘行散记》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散文集。
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出生于1904 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之一。
他以独特的文学风格,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湘西边地的风土人情,被誉为“湘西文学”的代表人物。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佳作。
《湘行散记》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在湘西边地的生活经历,以及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绘。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湘行纪程”,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湘西的旅行经历;第二部分为“湘西故事”,主要描绘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包括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第三部分为“湘行随笔”,主要记录了作者的一些感想和思考。
《湘行散记》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实性,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真实地描绘了湘西边地的生活;二是细腻性,作者对
湘西的风土人情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三是抒情性,作者在描绘湘西的同时,也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湘行散记》的影响与评价非常高。
这部作品不仅使沈从文成为了“湘西文学”的代表人物,也使湘西边地的风土人情成为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同时,《湘行散记》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佳作,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湘行散记》梗概
《湘行散记》梗概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代表作,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经典之书。
这部作品主要描述了1934年初,沈从文从北平回湘西凤凰家中探望病危的母亲,行至桃源,他转走水路,沿沅水上行,经辰州、泸溪、保靖、茶峒、凤凰,在家中停留三天后又匆匆返程的沿途经历。
在这次旅行中,作者给妻子张兆和写了近五十封信,最终汇集成《湘行散记》。
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还散落着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
这些文字浸透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感情,同时也寄托了他的哀戚悲悯与希望,以及他对湘西人纯朴心灵的领悟。
这部作品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湘行散记》的简介
《湘行散记》的简介
《湘行散记》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
记录了30年来湖南湘西诸多逐渐消失的古老的文化、民俗、景物遗迹,对保存逝去的中国独特风物风俗有独具的影像史料文献价值,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代表作,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经典之书。
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
《湘行散记》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
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
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湘行散记》梗概
《湘行散记》梗概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湘行散记》概述
2.作者与创作背景
3.作品主题与风格
4.作品的影响与价值
5.总结
正文
【《湘行散记》概述】
《湘行散记》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所创作的一部散文集。
该书主要描绘了作者在湖南湘西地区的旅行经历,以优美的文字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作者与创作背景】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他的创作以湘西地区为背景,以农村生活为主要题材,形成了独特的沈从文风格。
《湘行散记》是他在 1934 年创作的一部散文集,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作品主题与风格】
《湘行散记》的主题主要是描绘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作品以自然风光为背景,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以细腻的笔触为特点,形成了沈从文独特的写作风格。
【作品的影响与价值】
《湘行散记》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它不仅展现
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也揭示了我国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对于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该书也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为后世研究湘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湘行散记》和《湘西》
人、事、景,使散文注满了诗。 沈从文认为美是生命的属性,他从故乡人物 的身上看到的就是生命的美,生命的诗。
三、《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创造
1、传奇性的雄强生命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懂绘画艺术、
爱美丽女子、对朋友热情慷慨。 《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一个煤矿工 人上山落草,被捉住后镇定赴死。 《虎雏再遇记》里的虎雏 《凤凰》田三怒,具有游侠精神,在乡里恭 敬多礼,在外称霸三省边界。
3、创作活动胶着于乡土。
“到15岁以后,我的生活同一条长河无从离
开。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 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 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从汤汤流 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 见过了多少世界。
沈从文是个多产作家,多以乡土的人和事为
“匠心独运,不落窠臼,社会上流行的风格,
流行的款式,尽可置之不问。” 沈从文写作时,没有牵扰,可以专心凝志, 不像鲁迅篇篇要考虑是否合乎“揭出病苦” 的尺度。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超越了政治、商业,也超 越了流行的文学模式和概念。
2、对人生有纯朴的信仰:美、爱 “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
一、《湘行散记》和《湘西》简介
《湘西》是《湘行散记》的续篇。后者着重
抒情的忆往写景,前者偏重叙事纪闻,但也 同样有浓于酒的诗意和乡愁。 司马长风:《湘西》八篇文章,读起来篇篇 都美得叫人心花怒放。
二、《鸭窠围的夜》赏析
《鸭窠围的夜》是《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
是一篇游记散文。 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 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 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 喟。
七年级名著《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
名著复习——《湘行散记》一、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主要内容《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书中含有大量作者所见所闻,感悟等。
书中对于湘西河道景色描写,确实精彩,本地人粗话的收录也很写实,沈从文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关照,也符合如今的价值观。
本书中的既能各自独立成篇,每一篇都有其内涵及要表达的深刻意义.有的含有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而有的有文明与堕落的关系.《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讲述了沈从文先生的一个老朋友的琐事.这个朋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戴着一顶价值“48元的水獭皮帽子”。
在这顶帽子下,是一个被认为是英雄亦是坏蛋的“梁子"上出身的人物.他有着兵痞的豪气与匪气,25岁便有40多个女人的胸膛被他亲过,十几年后依然还去看“更好的册页”;他语言粗蛮却精妙丰富,他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字典,对于湘西的社会,他比县衙里的“包打听”知道的还清楚;他粗鄙莽撞但却对字画“风雅"有加,于是特别喜欢“我"来辨别字画的真假……,“为人性情又随和又不马虎,一切看人来,在他认为是好朋友的,掏出心子不算回事;可是遇着另外一种老想占他一点儿便宜的人呢,就完全不同了。
《桃源与沅洲》:由《桃花源记》写起,通过这篇文章在人们心中的广大影响引出现实中的桃源的风土人情。
通过对现实中桃源的环境、人文景观等的描述,让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的残酷、严峻,使得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在作者的笔下一点点被破坏,最终回归到现实,也引起人们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深思.《鸭窠围的夜》: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书笔记(精选16篇)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书笔记(精选16篇)《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下面给大家分享《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欢迎借鉴!沈从文《湘行散记》读书笔记篇1牯子,是“我”的一个好朋友。
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待“我”也是十分友好。
十三年前,他为了一个心心念念的女人掉进了水中,那时已经是冬天了,还下着雪,但他却没有半丝埋怨,而是打趣地说“这下完了”,一边笑着爬上了岸。
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多学学牯子的这种乐观呢?虽然在冬天里不小心落在了河里,但是笑着爬上了岸。
面对挫折的我们也是可以这样的,将自己碰到的挫折视为脚边的石子,绊倒了,那么就重新站起来,被磕破了,就笑着吹着伤口继续往前走,最终,你所被绊倒的石子、磕破后结痂的地方,都是你成功的见证,你无畏的证明。
在桃园的日子中,“我”看到了一片血迹,那是清党前后,有个姓唐的青年和其它40多名青年的血迹。
姓唐的青年以党特派员资格率领了4万以上四乡农民和一些青年上城请愿,不料碰了壁,还发生冲突,守城兵将这些青年和特派员杀死,其余农民看情形不对便逃之夭夭。
后来,那些士兵用刺刀把特派员钉在城门木板示众,三天之后,连同其他牺牲者一起抛进了清流里。
抗战时期,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像唐特派员那样为祖国捐躯,江姐为了不泄露组织的机密,宁愿承受敌人的折磨,也不愿为了活命泄露关于组织的一切活动,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祖国。
在我们现在的时代,没有了战争,却也有很多英雄们:有为了救护他人生命,而冲入火海的消防员叔叔;有为了捉拿犯罪凶手的警察叔叔和肖缉毒警叔叔。
他们这样做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不,不是的。
他们这么做是为了别人的生命。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
救了无数个生命,为了我们有更好而安定的生活。
他们视国家与人民为第一,奋斗在最前线……合上书,一个个鲜活人物在我的脑海里演绎:外表粗犷,内心却很柔弱的屠夫、助人为乐的祖送……他们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优点。
湘行散记字心得(精选10篇)
湘行散记2000字心得(精选10篇)湘行散记2000字心得篇11934年初,身在北平的沈从文突然接到从家乡传来的母亲生病的消息,马上冒着严寒踏上了回乡探母的路程。
1月12日,他辗转乘车到达湖南桃源,在那儿租了一条小船,随即溯沅水而上,顶风冒雪,经过十天舟行,于1月22日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湘西凤凰。
过后,他根据在船上度过的十天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少年时代的记忆,写出了十二篇散文,汇集成一本名叫《湘行散记》的书。
从此,那条纵贯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两岸的风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
沅水发源于贵州省都匀县的云雾山鸡冠岭,全长1033公里,自西南往东北穿行于湖南省西部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于常德市德山汇入洞庭湖。
沈从文乘船经过的是桃源与麻阳之间的一段,属于沅水的中下游,两岸风光秀美,但由于重峦叠嶂,交通极为不便,因而自古以来就养在深闺人不识,充满了神秘性。
沈从文的老家凤凰位于沅水中游,他在这儿长大,而从十六岁起他就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这里的山川景色早已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因而,他一提起笔,美丽壮观的景象就跃然纸上:山峰夹江而峙,虽是冬天仍翠色逼人;河水随地势变化出现落差,形成一个又一个下行容易上行难的急滩,水花飞溅,其声轰鸣,蔚为壮观;而过了急滩,水势就变得平缓,还常常出现静谧的深潭;有的地方,“全河都是大石头,水却平平的,深不可测,石头上全是细草,绿得如翠玉,上面盖了雪”,而小船就“在这左右是石头的河中行走”,实在让人感到妙不可言;岸边偶尔出现以吊脚楼和石板街组成的村墟市镇,高矗两岸,巍然壮观,使从小在湘西长大的他也不由得睹之惊讶,叹为奇迹……沈从文的文笔胜于丹青,画出了一幅幅沅水两岸的秀美图景。
他的文字是平实的,毫无刻意夸饰之处,往往寥寥几句就让人如闻如见。
而比风景更动人的,是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藏于心底融入血脉的对于家乡山水的倾迷爱恋之情。
《湘行散记》梗概
《湘行散记》梗概
【原创版】
目录
1.《湘行散记》的作者及背景
2.《湘行散记》的主要内容
3.《湘行散记》的艺术特点
4.《湘行散记》的价值观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湘行散记》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创作的一部散文集。
沈从文先生作为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家,其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推崇。
这部作品是他在湖南旅行时的所见所闻,以优美的文笔,真实地描绘了湖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湘行散记》的主要内容包括湖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作者通过对湖南地区的详细描绘,展示了湖南地区的独特魅力。
其中,作者对湖南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得尤为细腻,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艺术特点上,《湘行散记》采用了传统的散文形式,语言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作者在描绘湖南地区的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湘行散记》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上。
作者在描绘湖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时,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文的敬畏之情。
这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人文关怀,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生活,忽视了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
这部作品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
总之,《湘行散记》是一部描绘湖南地区风土人情的优美散文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第1页共1页。
《湘行散记》梗概
《湘行散记》梗概
摘要:
一、概述《湘行散记》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二、分析《湘行散记》的主题及文学价值
三、评价《湘行散记》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正文:
《湘行散记》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成书于1934年。
这部作品以作者的故乡湖南湘西为背景,通过描绘湘西地区风土人情、民间生活以及历史变迁,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画卷。
一、作者及创作背景
沈从文(1896-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和散文家。
他的创作涵盖小说、散文、评论等多种文学体裁,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湘行散记》的创作背景正值国内政局动荡、民生凋敝的时期,沈从文以此为契机,通过回顾故乡的美好时光,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主题及文学价值
《湘行散记》以湘西地区为背景,通过讲述不同人物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作品主题涵盖民间生活、历史变迁、人性善恶等多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同时,作者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鲜活的语言,使得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书中对湘西风光的描绘,以及对民间生活的细腻刻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韵味的地方,感受那份淳朴与真
挚。
三、可读性和实用性
《湘行散记》作为一部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佳作,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作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生动地展现了湘西地区的民间生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品味文字之美,又能领略到湘西的魅力。
此外,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性关怀、历史思考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具有实用性。
《湘行散记》梗概
《湘行散记》梗概
摘要:
1.《湘行散记》概述
2.作者及创作背景
3.主要内容与主题
4.作品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正文:
《湘行散记》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在1934 年间在湖南旅行时的见闻和感受。
这部作品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湘西画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他的创作涵盖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尤以散文见长。
沈从文在创作《湘行散记》时,正值国内局势动荡,民生凋敝,他希望通过描绘湘西地区的美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湘行散记》的主要内容包括沿途的风景、人物、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独特风貌。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生动、真实的笔触,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湘西的魅力。
同时,作品中还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人生观,充满了哲理。
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实地反映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二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三是通过对湘西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湘行散记》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好评,影响了一批批读者。
它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还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湘行散记》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
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
——沈从文《湘行散记》
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沈从文《湘行散记》
我先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处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了。
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风吹冻自己全身。
我得同你在一处,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沈从文《湘行散记》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
——沈从文《湘行散记》
船是只新船,油得黄黄的,干净得可以作为教堂的神龛。
我卧的地方较低一些,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
前舱用板隔断,故我可以不被风吹。
我坐的是后面,凡为船后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
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
——沈从文《湘行散记》
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
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沈从文《湘行散记》
这时真静,我为了这静,好像读一首怕人的诗。
这真是诗。
不同处就是任何好诗所引起的情绪,还不能那么动人罢了。
这时心里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无间。
我在温习你的一切。
我真带点儿惊讶,当我默读到生活某一章时,我不止惊讶。
我称量我的幸运,且计算它,但这无法使我弄清楚一点点。
你占去了我的感情全部。
为了这点幸福的自觉,我叹息了。
——沈从文《湘行散记》
我总那么想,一条河对于人太有用处了。
人笨,在创作上是毫无希望可言的。
海虽俨然很大,给人的幻想也宽,但那种无变化的庞大,对于一个作家灵魂的陶冶无多益处可言。
黄河则沿河都市人口不相称,地宽人少,也不能教训我们什么。
长江还好,但到了下游,对于人的兴感也仿佛无什么特殊处。
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
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沈从文《湘行散记》
有人常常会问我们如何就会写小说?倘若我真真实实的来答复,我真想说:“你到湘西去旅行一年就好了。
”
——沈从文《湘行散记》
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
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
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上看来,竟好像古今相同,不分彼此。
这时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与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
——沈从文《湘行散记》
毫无可疑,我对于这条河中的一切,经过这次旅行可以多认识了一些,此后写到它时也必更动人一些,在别人看来,我必可得到"更成功"的谀语,但在我自己,却成为一个永远不能用骄傲心情来作自己工作的补剂那么一个人了。
我明白我们的能力,比自然如何渺小,我低首了。
——沈从文《湘行散记》
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份红火与那一派声音。
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与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
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
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
那声音,那火光,接近于原始人类的武器!
——沈从文《湘行散记》
我不能给那个小妇人什么,也再不作给那水手一点点钱的打算了,我觉得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命运里去,扰乱他们生活上那一分应有的哀乐。
——沈从文《湘行散记》
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个部队的马夫,姓贺名龙,一菜刀切下了一个兵士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十万军队来解决这个马夫。
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使用什么写成的!
——沈从文《湘行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