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

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每个人生产的东西不同,这才有了交换的必要;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获得属于对方的东西,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首先,它是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而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因而又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的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和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商品这种内在的矛盾就隐含了商品经济中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货币也是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又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可以直接体现出来,它的使用价值是双重的,除了其自然属性决定的使用价值外,它还具有购买其它

商品的社会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是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货币运动必须遵循货币流通规律。所以,货币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货币的出现又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出来了。

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