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农学院导师情况

合集下载

广西大学校园植物名录-2010.12.23

广西大学校园植物名录-2010.12.23

广西大学校园维管植物名录林建勇黎桦林学院农学院本名录调查区域为广西大学大学路校区,包括东、西校园和行健文理学院。

调查时间从2008年11月到2010年11月。

调查对象包括野生维管植物和露天栽培的园林植物、农作物等。

经调查表明,校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19科,502种(含种下变种、亚种,不包含栽培品种、杂交种)。

其中蕨类植物7科10种,裸子植物7科13种,被子植物105科479种。

名录按一定的系统排列,蕨类植物采用1991年秦仁昌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秦仁昌,吴兆洪.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科学出版社,1991),裸子植物采用郑万钧的分类系统,被子植物采用哈钦松分类系统。

植物学名参照中国植物志(英文版)、广西植物名录(2010)、中国自然标本馆网站()、中国生物物种2009年年度名录()。

Ⅰ、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F17.海金沙科(Lygodiaceae)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常见,分布于农田、花圃、荒地,缠绕于其他植物上。

野生。

小叶海金沙Lygodium microphyllum(Cav.)R.Br少见,分布于农田、花圃、荒地,缠绕于其他植物上。

野生。

F27.凤尾蕨科(Pteridaceae)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 Burm.常见,分布于花圃、房屋周围等阴湿处。

野生。

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 Poir.常见,生于房前屋后等阴湿处。

野生。

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inn.较常见,生于草地、房前屋后等阴湿处。

野生。

F38.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华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Linn.)Farwell.常见,生于草地,房前屋后等地方。

野生。

F39.铁角蕨科(Aspleniaceae)巢蕨Neottopteris nidus(Linn.)J.Sm.少见,分布于生科院南侧绿地。

10种甘薯品种对甘薯小象甲的田间抗性分析

10种甘薯品种对甘薯小象甲的田间抗性分析

152021.110种甘薯品种对甘薯小象甲的田间抗性分析明如倩1,史谊君1,潘如军1,唐秀桦2,任立云1*(1.广西大学农学院 植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4;2.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7)摘要:以10种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五点取样法,分别检查虫薯率、块根表面的取食孔数和块根内的虫数,研究10个甘薯品种对甘薯小象甲的田间抗性。

试验结果表明,桂经薯8号对甘薯小象甲的抗性最强,虫薯率仅为20.0%,其次是广薯87。

从单薯平均虫数和块根表面取食孔数来看,也是桂经薯8号最低,与东皇薯1号相比,虫量减退率和取食孔减退率分别为98.37%和88.06%。

东皇薯1号对甘薯小象甲的抗性最弱,田间虫薯率100%,单薯平均虫数和取食孔数分别为22.41头和125.88个。

综上所述,桂经薯8号是最具有抗甘薯小象甲潜力的甘薯品种,可在生产上优先推广,减少甘薯小象甲对甘薯生产的危害,同时也可减少农药使用。

关键词:甘薯品种;甘薯小象甲;抗虫性甘薯小象甲(C y l a s formicarius)是危害甘薯生产的重要害虫,该虫全年均可取食为害甘薯,成虫咬食嫩芽、叶子和薯藤、薯块表面;幼虫在粗蔓和薯块内为害形成蛀道,并在其中排泄粪便;受害薯块分泌萜类和酚类物质,致使味道苦涩,不能食用和饲用。

一般造成11.5%~25.0%的产量损失,重者可达40%,个别田块损失高达80%以上。

甘薯小象甲为害隐蔽,世代重叠现象严重,耐饥力、生殖力都很强,防治难度很大,长期施用杀虫剂又容易导致甘薯小象甲产生抗虫性,增加防治难度。

因此,我们需要找出一种长期控制甘薯小象甲种群的办法。

植物抗虫性是随着昆虫和植物的长期进化而逐渐形成的可遗传特性,植物与害虫相互影响并协同进化,使植物具有了少受害虫的侵害的特性。

植物抗虫性分为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

植物在受害前表现出的抗虫性为组成抗性,遭受虫害后所呈现出来的抗虫性则为诱导抗性。

为了心中的“中国香”——记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容柏

为了心中的“中国香”——记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容柏

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当年服从 国家分配到广西农科 院工作 , 离家 乡确 实远 了 , 但 离 自己憧憬 的 目标 近 了。 没有广西这方热土滋润 , 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 ” 这
上送种子 人国家种质库作长期保存 ;
他, 参加 国家攻 关项 目“ 广 西野生 稻资源抗 病 虫性 鉴定研究 ” 和“ 广西 野生稻 耐冷性 研 究” , 负 责 对“ 三虫” ( 稻瘿蚊 、 稻飞虱 、 稻 白背 飞虱 ) “ 两病” ( 稻
硬是 冲破 复习过程 中遇到的一道道坎 , 一举考上 了
惊喜之余 , 李容柏全身心地投入对广西野
的研究 , 围绕水 稻种质改 良这个 主攻方 向 , 抓 生稻 资源 收集 、 整理、 保存 、 研究 、 开发利用 这/ 1
颇有 名气的华南农 业大学 , 成 了当地 的一段佳话 。 1 9 8 2年春天 , 李容柏顺 利完成学 业 , 凭借优 异 的成绩被分 配到广西农 科院工作。 南 宁与茂名远 隔数百公里 。 离 乡别井 到遥 远的 异 乡工作 , 对 报效故 乡心切 的李 容柏来说 , 起初 确
实感 到很不是 滋味 , 而且他很 清楚 , 与改革 开放 的 前沿 广东相 比 , 广西经 济 比较 落后 , 科 研条 件 比较
差, 生活也 比较艰苦 。但是那时强调 的是 要服从 国 . 家分 配 , 所 以他 也就提上 简单 的行李 , 踏上 了前往
三农聚焦‘ 本 刊专 访
点, 和研 究所 的科技人 员一起 , 开 展 了大 量深人 细
“ 第二 故 乡” 萌动 理 想饷 绿 牙
5 0年代末 ,李 容柏 出生在广东茂名 市一个 山
他看 准了野生稻研究方 向 , 加入到野生稻资 源石

葡萄花芽分化研究进展

葡萄花芽分化研究进展

·957·葡萄花芽分化研究进展王博1,罗惠格1,覃富强1,陈祥飞1,朱维1,谢太理2,曹雄军2,白先进3*(1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4;2广西农业科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3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南宁530007)摘要:花芽分化是葡萄生长发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阶段,而葡萄的成花过程较特殊,成花诱导更复杂,表现在始原基分化后能进一步分化形成花序,也能分化成卷须发育成为营养器官。

葡萄花芽分化过程受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生理及分子调控机制复杂。

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综述葡萄花芽分化的生理阶段及其特殊性,成花诱导和花形态建成相关基因功能及表达,以及影响葡萄花芽分化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温度、光照和水分)、树体营养(碳水化合物和矿质元素)、内源激素水平和栽培技术等。

根据葡萄花芽分化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完善不同葡萄品种花芽分化进程、结构特性及冬芽次年花器官分化阶段等形态结构方面的研究,利用多组学关联分析深入探究葡萄花芽分化分子调控机制,以及开展不同栽培模式下葡萄花芽分化规律研究,进而推进葡萄花芽分化生理及分子机理的系统研究,为葡萄生产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葡萄;花芽分化;生理;分子机制中图分类号:S6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1191(2023)03-0957-12收稿日期:2022-03-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60572);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桂科AA17204097-4);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GXNSFAA294150)通讯作者:白先进(1956-),https:///0000-0001-7318-7169,研究员,主要从事果树栽培研究工作,E-mail :*************第一作者:王博(1985-),https:///0000-0002-0666-8509,博士,主要从事葡萄栽培生理及分子研究工作,E-mail :wang-**************Research progress of grape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WANG Bo 1,LUO Hui-ge 1,QIN Fu-qiang 1,CHEN Xiang-fei 1,ZHU Wei 1,XIE Tai-li 2,CAO Xiong-jun 2,BAI Xian-jin 3*(1Agriculture of Colleg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China ;2Viticulture and Wine ResearchInstitute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Guangxi 530007,China ;3Guangxi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Guangxi 530007,China )Abstract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of grape is a very important stage in i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Flowering pro-cess of grapes is relatively different ,and its flower induction is more complex.After differentiation ,primordium can fur-ther develop into inflorescence or into tendril to be a vegetable organ.The process of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is affectedby many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Its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regulation mechanism is complex.In this paper ,the physiological stage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grape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the function and expression of genes related to flower induction and flower morphogenesi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such as environmental factors (temperature ,light ,and water ),tree nutrition (carbohydrates and mineral elements ),endogenous hormone levels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ere reviewed based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ies.For the issues of grape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require further study ,researches in respect of morphogenesis and strcuture were carried out to improve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rape varieties and flower organ differentiation stage of winter bud in the next year.The molecular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grape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was studied by multi-omics association analysis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regulation of grape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odes was carried out ,so as to promote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grape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which would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gulation of grape production.Key words :grape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physiology ;molecular mechanism Foundation item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1960572);Guangxi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Project (Guike AA17204097-4);Guangxi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2018GXNSFAA294150)54卷南方农业学报·958·0引言葡萄(Vitis vinifera L.)为葡萄科葡萄属藤本植物,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分布广,产量和产值高,是全球的重要果树。

植物内生固氮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固氮菌的研究进展

·150·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letinV01.21No.22005Februaryhttp://zntb.chinajournal.net.cn植物内生固氮菌的研究进展覃丽萍t,黄思良2,李杨瑞1,2(1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5;: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南宁530007)摘要:植物内生固氮茵是指定殖于植物体内与宿主植物进行联合固氮的一类微生物,不但具有固氮作用。

还有生物防治、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

对植物内生固氮茵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已一从甘蔗、水稻等多种作物中分离到多种内生固氮茵。

综述了10多年来内生固氮茵的研究进展,对固氮醋酸杆茵∞cetobaterdiazotrophicus)等几种内生固氮茵的生理、生物学特性及其侵染方式、传播途径和固氮机理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

并对应用内生固氮茵的可能性和意义,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生物固氮;内生固氮茼;固氮酶ResearchProgressinEndophyticdiazotrophQinLipin91,HuangSilian92,LiYangruil’2(1AgriculturalCollegeofGuan萨iUnwe瑙毋,Nanning530005;2Cuan舒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Nanning530007)Abstract:Endophyticdiazotrophsisthemicroorganismscolonizingandfixingnitrogenwithinplants.Thesemicroorganismshavebeenfoundthattheymayfunctionasbio-controlandplantgrowth-promotingagents.r11lestudyonEndophyticdiazotrophsWaSstartedin1980s.Uptotoday.multipleEndophyticdiazotrophshavebeenisolatedfromvariouscropssuchassugarcane.rice.nereviewexpoundstheresearchprogressinEndophyticdiazotrophs.Thephysiologicalandbiologicalcharacters,infectionway,disseminationpath,nitro-gen-fixationmechanismofseveralEndophyticdiazotrophsincludingAcetobaterdiazotrophicusareexplicat-ed.7nlepossibihty.significanceandexistingproblemsinEndophyticdiazotrophapplicationarealsodis-cussed.Keywords:Biologicalnitrogenfixation,Endophyticdiazotrophs,Nitrogenase生物固定的氮量在整个自然界的固氮量中占的份量很高,为非生物固氮的两倍多【l】。

强弱分蘖特性甘蔗品种的分蘖期光合产物分配差异

强弱分蘖特性甘蔗品种的分蘖期光合产物分配差异

核农学报2023,37(8):1660~1667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强弱分蘖特性甘蔗品种的分蘖期光合产物分配差异周慧文1梁容真2邓宇驰1吴建明1闫海锋1, *丘立杭1, *(1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 农业部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 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2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蔗茎是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收获的主要对象,由主苗和分蘖苗发育而来。

分析不同分蘖特性甘蔗品种的光合产物同化和分配规律,有助于甘蔗高产栽培和合理群体结构的构建。

本试验以分蘖力强的甘蔗品种桂糖49号(GT49)和分蘖力弱的甘蔗品种桂糖03-2112(GT03)为研究对象,在分蘖初期(T1)、分蘖盛期(T2)和分蘖末期(T3)利用13C同位素标记甘蔗主苗功能叶,随后测定不同分蘖时期主苗与分蘖苗的δ13C值、13C分配比例和13C浓度,并调查相关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分析甘蔗分蘖特性与光合同化能力和同化物分配动态的关系。

结果表明,GT49的分蘖力明显强于GT03,表现为分蘖率和分蘖发生率均显著高于GT03,地下芽数显著低于GT03。

同位素标记结果表明,13C呈现出不同的分配规律:GT03的13C自留量显著高于GT49,二者T1、T2、T3时期分配至分蘖苗的13C分配比例分别为1.79%、9.98%、13.43%和14.26%、32.79%、19.39%,且差异达显著水平;但二者的13C分配量无显著差异。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分蘖进程中,分蘖率和分蘖发生率与分蘖苗的分配比例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相关性系数在T2时最大。

综上,GT49分蘖力强于GT03的原因与分蘖期功能叶的光合产物分配量和比例紧密相关,分蘖强的甘蔗品种具有更强的同化物分配能力以供其分蘖的生长发育。

本研究结果为丰富甘蔗分蘖发生的生理生化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广西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

广西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
24
商学院
120203旅游管理
14
凌常荣、黄爱莲、刘民坤、周武生、程胜龙、陈文捷、李星群、郭峦、林轶、陈红玲、程成、阳国亮、杨永德、刘亚萍
25
商学院
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
3
曹平、李维胜、计春阳
26
商学院
1202Z1企业诊断学
1
王玻
27
商学院
1202Z2财务管理学
6
韦德洪、陈彬、邹武平、邓德军、徐全华、范利民
28
商学院
120301农业经济管理
5
邵法焕、曾艳华、王淑萍、吕玲丽、王磊荣
29
商学院
0714统计学(一级学科)
2
李红、王中昭
30
法学院
030101法学理论
4
龙晟、蒋超、魏敦友、覃福晓
31
法学院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6
蒋超、龙晟、魏敦友、覃福晓、张军(兼职)、余睿
32
法学院
030104刑法学
4
简永发、莫志强、农中校(兼职)、刘缨(兼职)
83
机械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16
蔡敢为、陈家权、黄伟、苏文桂、尹志新、耿葵花、李竞、王汝贵、李兆军、温芳、杨旭娟、郑战光、周晓蓉、蒲明辉、毛志红、张建成
84
机械工程学院
080204车辆工程
15
黄伟、蔡敢为、蒙艳玫、廖小平、韦超毅、覃频频、刘晓红、李兆军、陈家权、郑战光、陈琳、王汝贵、韦海燕、周晓蓉、杨坚
14
商学院
020202区域经济学
9
黎鹏、张林、吕韬、李红、王谷成、张协奎、吴冬霞、李立民、柯颖
15
商学院

广西大学2009-2010学年度“优秀学生干部”名单(研究生)

广西大学2009-2010学年度“优秀学生干部”名单(研究生)

广西大学2009—2010学年度“优秀学生干部”名单(研究生,共 311人)生命科学学院(13人)林琼珊刘三李娟赵建宇陈荣张昭阳牛祥娜农清栋周青鸟张兆峰王茜杜婵娟卢双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6人)程海峰梁翰清黄春燕王友彬雷声远莫红楼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20人)苏键王斌方燕邓仲斌李媛媛朱蓉艳陈文硕王维李清于龙蔡赋涵王挥刘昊牟晋建高永涛王丽林积圳闭秋华莫柳珍张璠土木建筑工程学院(18人)严世涛贾志超贾春峰李朝阳黄金华田冲武振兴丁雷马倩靳丽莉刘敬敏顾思远易孝强杨贻斌莫杜毅龙飞杨利凯胡岳峰动物科学技术学院(11人)施维罗波秦祖兴朱姿英宗自杰崔亮房振峰蒋昊李津卢冰霞赵海洋外国语学院(6人)吴庭马静黄学强刘士祥杨景贺玉峰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8人)陈玉辉严英恋胡项英李恒罗庭军黄冠琅郭晓雷黄春玉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9人)范婷陈进来谢海斌肖泽青陈玉明张晓均李侠赵秋梅刘贵贤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14人)李效鲁丁立朵贾邓李咏梅韦伟袁璐韦亚欢张福元魏登月崔杰王小花邢霄韦兴柳张希翔机械工程学院(10人)周勇刘德昌吴杰文范志达覃才珑李道洋杜时光李露露韦勇福任瑞文化学化工学院(22人)伍燕碧迟光伟黄森丽李宇彬高振胜王玮马丽何耀周勤董园田娟黄增吕奕菊居瑾郭琦黄晗名王广东桑艳霞蒋雪黎雯秦伟佳苏迪法学院(12人)伍继刚郭瑞霞蒙永富黄任静欧顺芳张一搏张宇刘旭施莹粟柳菊陈志华李清林学院(7人)韦洁梁芳张皓磊唐春红韦泳丽韦鹏练袁全平商学院(58人)孟庆蛟安永景向文娟胡昌建王洪元孙辉曾华翟艳杨军李宁黄骥聂宇欣杨雪毅凌璐阳汪建华张林伟杨俊刘燕肖淑芬吴春平陈晓燕刘高靳继超莫晓妮刘鑫鑫邵雷鹏程雪梅商晶晶周鹏峰林丽麻婵媛李艳红曹亚楠张旭田彩霞陈俊勇张浩黄聪田西良李平张丽娜林勇吉周伟刘文波刘庭刘明胡寿鹏胡玲贺德祥张鹏彭韵霖陈钦温礼忠唐琳桑麟韩大涛胡洪嵇涛文学院(11人)李雨思杨丕芳刘长根王书荣叶见锦张超张国成张珂谢海洋杨威谢萍农学院(20)古丽杨建波罗春梅刘淑仪何章飞刘红艳黄素萍李明娟田海李经成孙立韩然勤康亮罗鸿李达何静丹黎栋李文宝汤雪莲金刚教育学院(3人)万红渠张琴马逸伦新闻传播学院(8人)凌敏兰李金霞程冰心董哲晓禹跃昆黄晓艺吴佳唐芬环境学院(6人)李艺伍敏莉李平顾琦玮陈伟强张国怀资源与冶金学院(1人)龙贤灏政治学院(12人)周妍黄航李国和莫文希李霞柯凌云覃于桢黄海莲赵永祚孔祥尧杨娜张顺昳公共管理学院(20人)赵业丽张珍如农江海倪小明林秀丽王任朋黄尚发詹琴吴丽娜蒋冬连谭顺清邓丽莎梁燕姜林林邹初英卓秋丽黄于珊周春桃郑占桂李丹电气工程学院(16人)谭兵向益威薛春伟张雨卓浩泽游晓枫汪治兴鲍伟强李东亭唐平江王南莫东韦昌福邹翔李珊刘华鹃。

广西大学农学院导师情况

广西大学农学院导师情况

广西大学项目博士后导师情况导师情况简介男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授研究方向:作物种植创新,作物杂交优势利用。

周瑞阳,男,1955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作物与林木繁育”学科带头人,广西大学作物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作物种质创新、作物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湖北农学院工作;1993~1996年,湖南农业大学攻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被遴选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9月-2000年3月,在意大利米兰大学生物系作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当选为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先后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一项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国家发明专利各一项。

2003年3月,应聘到广西大学工作。

在广西大学工作期间,取得两项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

男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学、物栽培生理、作物营养生理江立庚教授,1965年生,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现为广西大学作物栽培与育种教研室副主任,农学专业课程责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西水稻专家指导小组和广西农业厅科技入户工程专家小组成员。

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和研究10余年,曾获广西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广西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及广西区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广西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各一项,获广西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被广西区计委、区科委和区农业厅联合授予“广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卢克焕教授

卢克焕教授

出版物刊名: 高教论坛
页码: F0004-F0004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 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重点学科;硕士研究生;2001年;畜牧兽医;博士学位
摘要:卢克焕,男,1945年4月生于广西南宁市,博士,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广西大学副校长,现任广西大学动物繁殖研究所所长。

1982年从广西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1984年受国家公派到爱尔兰进修并攻读博士学位。

1984年9月~2001年11月先后在爱尔兰、英国、新西兰和美国从事牛体外受精和性别控制研究。

卢克焕教授一直从事动物繁殖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这一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他不仅科研成果卓著,而且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采用双语教学的方法讲授种植类本科专业遗传学的经验和体会

采用双语教学的方法讲授种植类本科专业遗传学的经验和体会
LI P — ig, F U iqn ENG u, LI Do AO —h n, GU AN - i ZH OU i a g Li e z He xn, Ru— n y
( olg f g i l r ,G a g i ies y Na nn 3 0 5 C l eo r ut e u n x v ri , n i 5 0 0 ,C i a e A c u Un t g hn )
Ex e i nc f b ln u lt a h ng i n t c o h n e g a u t p r e e o ii g a e c i n Ge e i s f r t e u d r r d a e
ma fpa t r d cin j ro ln o u t o p o
结 了 这 五 年 来 广 西 大 学 农 学 院 开 展 的 遗 传 学 双 语 教 学 的 经 验 和 体 会 ,讨 论 了今 后 提 高 遗 传 学 双 语 教 学 所 应
采取 的 措 施 。
关 键 词 :遗 传 学 ;双 语 教学 ;经 验
中 图 分 类 号 :G 4 . 624 文 献 标 识 码 :A
刘 丕 庆 ,冯 斗 ,廖 丽珍 , 关 和 新 ,周 瑞 阳
( 西 大学 农 学 院 ,广 西 南 宁 5 O 0 ) 广 3 O 5
摘 要 :遗 传 学 是 种 植类 专 业 学 生 的 重 要 基 础 课 , 它 的 教 学 质 量 会 严 重 地 影 响学 生 的 培 养 质 量 。文 章 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广西 大 学种 植类 本科 专 业包 括农 学 、植物 保 护 和园艺 专业 ,实 行 大类招 生 ,两年 后将学 生分 流 到
农学 、植 物保 护 和 园艺等 3 专 业 。遗 传学 是 上述 3个 专 业 的重要 基础 课 ,一般 在学 生人学 后 的第 四 个 学期 开设 。2 0 年 教育 部 下发 《 于加强 高 等学 校本 科 教学工 作 ,提 高 教 学质 量 的若 干意 见 》 01 关 ,要 求 各 高等学 校力 争 在三 年 内外语 教学 课程 达 到所 开课 程 的 54~ 1 ;本 科 教学 评 估 时 ,双 语 教学 是 / 0 O, l 9L 6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本科专业责任教授简介 水产养殖专业责任教授——黄凯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本科专业责任教授简介 水产养殖专业责任教授——黄凯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本科专业责任教授简介水产养殖
专业责任教授——黄凯
佚名
【期刊名称】《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年(卷),期】2006(25)2
【摘要】黄凯,男,汉族,1963年生,广西全州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4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获水产养殖学博士学位。

从1986年任教以来,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科学技术;广西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教授;本科专业;学院;责任;简介;动物;上海水产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4
【相关文献】
1.广西大学农学院本科专业责任教授简介 [J],
2.广西大学林学院本科专业责任教授(教师)简介 [J],
3.广西大学农学院本科专业责任教授简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责任教授——李伏生 [J],
4.专业责任教授制反思--广西大学本科专业责任教授制透析 [J], 潘柳燕;韦化;林小峰;赵铁;苏一丹;韦红桦;贾历程
5.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本科专业责任教授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大学项目博士后导师情况
导师情况简介
男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授研究方向:作物种植创新,作物杂交优势利用。

周瑞阳,男,1955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作物与林木繁育”学科带头人,广西大学作物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作物种质创新、作物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湖北农学院工作;1993~1996年,湖南农业大学攻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被遴选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9月-2000年3月,在意大利米兰大学生物系作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当选为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先后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一项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国家发明专利各一项。

2003年3月,应聘到广西大学工作。

在广西大学工作期间,取得两项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

男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学、物栽培生理、作物营养生理
江立庚教授,1965年生,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现为广西大学作物栽培与育种教研室副主任,农学专业课程责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西水稻专家指导小组和广西农业厅科技入户工程专家小组成员。

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和研究10余年,曾获广西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广西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及广西区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广西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各一项,获广西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被广西区计委、区科委和区农业厅联合授予“广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公开发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被SCI收录2篇。

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科学基金、广西区教育厅基金、广西大学科研基金和广西农业厅项目近10项。

主要研究成果有:1、水稻旱育秧苗生理解剖研究;2、高校多学科多部门联办共建培养人才探讨;3、农学园艺植保种植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西区教育厅基金项目1项,广西区农业厅横向项目1项,广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重点基金项目1项。

男,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授
吴子恺,男,教授。

主要从事玉米数量遗传学及育种科研教学工作,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

目前主持的科研课题:广西山区降雨集贮及农作物灌溉技术研究(经费30万元)、甜糯玉米新组合选育(经费7万元)、甜糯玉米13—2号的中试与示范(经费7万元)、以及一项教学研究课题:综合大学农科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经费合计2.5万元)。

近年来主要从事特用玉米育种。

发明专利两项,“一种培育玉米新品种的方法”,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号:ZL99111739.5)。

另一项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所提出的异隐纯合体杂交法,为改良作物胚乳品质性状提出新的育种方法,特别是对于培育新型鲜食玉米,例如既甜又糯的甜糯玉米,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育种途径,按此法所育的甜糯玉米13-2号已通过审定。

所提的同隐纯合体杂交法,为培育一种超高油、超甜玉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目前已获大批油分含量超过20的育种材料,正努力培育一种新型的专用玉米油料作物。

这些研究都具独创性,居国内领先
水平。

在这两个研究方向上招收博士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