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散文阅读试题精编版
三年级游记阅读题及答案
![三年级游记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45112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d.png)
三年级游记阅读题及答案左海伯①在花香四溢,云霭氤氲的五月,应友人之邀,在五岳湖度留了一日。
②五岳湖在弦山大地的西南一隅,距光山县城二十五公里。
在清晨小鸟的啭唱与阳光的照耀里,我们一行驾车向五岳湖徐徐驶去,沿途完好的林荫及满山满坡的植被,直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③远远地,我们在沿路林荫的缝隙间看到五岳湖区轮廓不甚分明的山脉了,汽车在驶过一个狭长宁静的小镇后,巍巍的五岳大坝便横亘在我们的眼前,让人顿觉创造力量的伟大,个人躯体的渺小。
④泛舟湖上,我禁不住把双手再次沐浴湖水之中。
浩渺宁静的湖水向远处无言地延伸,我们的轻舟象在光滑的巨幅绸缎上滑行。
湖中分布的若干小岛,多数相互栈桥连结,互通往来。
岸边滩涂,野鸭游弋,鹭鸶临波。
成双成对的洁白的蝴蝶,在湖水水面及岸边浅草低树间翩翩起舞,不觉让人眼花缭乱;有反刍的静卧岸边草地的耕牛,它们的双目皆似睁若闭,根本不看游人一眼,除了耕耘,世上万物似乎皆与之无关。
偶有运载渔民往来集镇的渡轮从我们的船边突突突地叫着经过,渔民朗朗的笑声一阵阵贯满我们的耳鼓。
泛舟湖中,举目四望,四面环山,满目苍翠。
湖东远山顶上屹立的白扬,远观象列队的士兵,齐整、威武,给人不可战胜的气势。
⑤湖中深处,我们泛舟到一茕茕孑立的小岛上,那小岛因水阔路远,与世几乎隔绝,岛上古树林立,野花遍地,在人迹不甚分明的林荫道上,落地的松毛厚度足有半尺,蓬松柔软,引人躺下小憩的欲望,途中不时见到横陈死去的巨树,客死路边的孤鸟,还有不知名野兽的粪便和足迹,让人不禁胆颤心惊。
有怪异的花开得炸眼,我们一行个个不畏艰险,踊跃采摘,扬言带给自己最挚爱的人。
⑥友人一鸣挽留住上一夜,因故没能允诺,想来很是遗憾。
夜宿湖边,开窗任清风吹拂,敞篷让露珠浸润,偷听水的梦呓及空山与明月的私语,该是人生难得的享受吧。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5期)有删改1。
选文第④和第⑤两段各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都有什么特点?2。
阅读选文第③段,谈谈你对“创造力量的伟大,个人躯体的渺小。
初中语文中考游记散文阅读试题
![初中语文中考游记散文阅读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25d53c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f.png)
初中语文中考游记散文阅读试题游记:寻梦之旅我翻开旧相册,回忆起初中语文中考的那篇《游记散文阅读》,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那个夏天。
那时候,我还是个稚嫩的少年,对于旅行,对于文化古迹充满好奇。
于是,我在暑假的最后一天,决定进行一次寻梦之旅。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金黄色的光辉照亮了每一个角落。
我怀着期待和兴奋,背上背包,踏上旅程。
目的地是我小时候读过的一本书中描述的一个古老小镇。
我听说那里有一座神秘的庙宇,据说里面蕴藏着奇幻的力量。
坐上了火车,我感觉到心跳加快。
车窗外的风景不停地向后掠过,远离了我熟悉的城市,融入了陌生的乡村。
田野斑斓,村庄宁静。
小镇就在离终点站不远的地方,我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小镇并不大,但它却是古朴而神秘的。
在阳光的映照下,一片红色的屋顶显得格外鲜艳。
我背着背包,迎着微风,漫步在镇上的小巷中。
巷子两旁是古老的建筑,墙上的花砖和木雕见证了岁月的洗礼。
走进一家古玩店,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古董,我对古老文化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继续往前行,我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庙宇。
这座庙宇坐落在一座小山上,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外表,但却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质。
庙门前有两只石狮子,形态特殊,仿佛在守护着整座庙宇。
推开门,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扑面而来。
我抬头望去,庙里的佛像静静地坐在佛坛上,犹如在冥想。
我步入庙中,给自己的心灵放松的空白地带。
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庙宇的氛围。
突然,一阵微风吹过,我仿佛听到一阵佛音,声音回荡在整座庙宇之中。
我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祥和而宁静的景象。
庙堂内的空气中弥散着一股神秘而祥和的气息,仿佛我进入了一个异世界。
我细细观察庙宇的每一个角落,有欧式风格的壁画,有琉璃瓦表面的瓷砖,有古老的木雕和青石板。
在那些老旧的石柱子上,刻满了年代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
我走到一个角落,发现了一幅名画的高仿画作,仔细观看画作,画中的鱼儿在清澈的水中畅游,宛如活灵活现。
寻梦之旅就在庙宇中渐渐地结束。
两篇游记散文阅读练习
![两篇游记散文阅读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42d82bc3e518964bcf847ccd.png)
两篇游记散文阅读练习江苏吴应海月满什刹海张于荣京城夏夜,热风依然裹满全身。
“开船了!”随着年轻艄公的一声悠长的吆喝,离岸的小木船晃动中犁出层层水波向两侧荡漾。
欸乃、欸乃,多么熟悉的橹声,我恍惚间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围河,回到那个尝试划动单桨少年的梦想。
泛舟于什刹海,的确是难得的享受,岸边灯火摇曳着依依垂柳的婆娑身姿,光彩夺目的盏盏宫灯,映出的长长倒影,像从环湖岸边直接抛向湖心的一条条金黄色的飘带。
不经意间,右侧徐徐穿出一条画舫,一少女坐在船头低头抚琴,一曲缓缓流畅的古乐飘荡而来。
湖面上显得繁杂喧闹起来,大小不一的游船来来往往,古筝、琵琶、二胡那委婉的乐曲交错,似幻似真,犹如轻风和湖水对话,随盏盏渔火在水中飘浮。
不一会,挨着、挤着的船儿,开始不规则起来,一不小心就会触碰,惊醒另一船相拥的情侣,喧闹的湖面已难以让人沉静下来。
而我们的游兴不减,决意穿越银碇桥,到后海找寻另一番景致。
那个被称之为燕京小八景的穹形石桥极富魅力,桥下是来往前后海的樯橹,挤成团,动弹不得。
桥上人影幢幢,不知是在远看西山夜色,还是在欣赏桨声灯影。
艄公的一竿长篙让我们折返,一叶扁舟,一点渔火,二三人影,莫非我们也已成为风景。
其实,什刹海还是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
前海、后海和西海,只不过三海相连的城中一湖。
记得去年差不多季节的一个月夜,也曾和友人在游人如织的后海品茗,观赏月光洒播下的湖景,领略了其不夜湖独有的魅力。
作为元代京杭大运河北方的终点码头,可以想象当年清流载舟、千帆远映的漕运盛况,沿岸尽是酒楼歌台,商肆作坊,热闹非凡。
这是一个由水而生的物事丰盈的文明,不因时光流逝而消亡。
即便漕运码头的繁华已写进历史,它却以另一种形式重生。
自清代以来,华丽转身为京城美景的什刹海,更加光彩夺目。
这个既因蒙古语语系称湖泊为海子,又因多寺而得名的什刹海,虽在皇城根,仍以极大的包容和磁性,吸引世世代代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和平民百姓。
散落在沿岸多少昔日王府、历史名人故居和古寺名剎,无论它曾是多么辉煌,终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留下的唯有窄窄长长清悠的胡同和历史掌故。
四年级下半年度期末复习——游记阅读理解(含答案)
![四年级下半年度期末复习——游记阅读理解(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d2261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2.png)
四年级下半年度期末复习——游记阅读理解(含答案)四年级下半年度期末复习——游记阅读理解(含答案)第一篇:黄山游记阅读理解题目1. 作者为什么说黄山的松树“奇”呢?2. 在黄山,作者都看到了哪些著名的景点?3. 作者在游览黄山时,天气如何?4. 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云海、霞光。
阅读理解答案1. 作者认为黄山的松树“奇”是因为它们长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而且形状千姿百态。
2. 作者在黄山看到了云海、霞光、日出、奇松、怪石等著名的景点。
3. 在游览黄山时,作者遇到了多云和下雨的天气。
4. 云海指的是云雾弥漫在山间,形成一片浩渺的海洋;霞光指的是太阳升起或落下时,天空呈现出的美丽光彩。
第二篇:九寨沟游记阅读理解题目1. 九寨沟有什么样的瀑布?2. 作者为什么说九寨沟的景色“美得令人陶醉”?3. 在九寨沟,作者都去了哪些景点?4. 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五花海、镜海。
阅读理解答案1. 九寨沟的瀑布水流湍急,声势浩大。
2. 作者认为九寨沟的景色美得令人陶醉,因为那里的湖泊、瀑布、彩林、雪峰等景色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3. 在九寨沟,作者去了瀑布、五花海、镜海等景点。
4. 五花海是指因为湖水含有多种矿物质,使得湖水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镜海则是指湖水清澈见底,如同镜面一般,反射出周围的景色。
第三篇:鼓浪屿游记阅读理解题目1. 鼓浪屿有什么样的特色?2. 作者为什么喜欢鼓浪屿?3. 在鼓浪屿,作者都去了哪些景点?4. 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钢琴之岛、天然的海峡。
阅读理解答案1. 鼓浪屿的特色在于它的欧式建筑、小巷、沙滩和音乐文化。
2. 作者喜欢鼓浪屿是因为那里环境优美,充满浪漫气息,还有许多美食。
3. 在鼓浪屿,作者去了钢琴博物馆、菽庄花园、天然的海峡等景点。
4. 钢琴之岛是指鼓浪屿上有许多钢琴,是音乐爱好者的天堂;天然的海峡则是指厦门岛与鼓浪屿之间的海域,自然形成的海峡风光美丽。
希望这份复习资料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准备四年级下半学期的期末考试。
初中散文游记专项阅读训练
![初中散文游记专项阅读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0443963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3.png)
初中散文游记专项阅读训练夏日的清晨,阳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和欢乐。
初中时光里,我曾有幸参加了一次难忘的散文游记活动,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下面我将分享我亲身经历的游记故事,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别开生面的旅程。
一、心动的旅程在一个晴朗的周末早晨,我们一行人准时在学校门口集合。
老师带领我们乘坐校车,我们兴奋地登上了前往目的地的列车。
车厢内人声鼎沸,叽叽喳喳,每个人都充满了对旅行的期待。
二、奇妙的小镇火车奔驰在田野间,一直驶向了我们期待已久的小镇。
这个小镇宛如画中的乡村,青山绿水,各种形态的建筑掩映在茂密的树荫下,流转着古老的乡愁。
我们漫步在小镇的大街小巷中,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
石板路上铺满了莺歌燕舞的落花,小巷里飘散着咖啡香气。
远处传来了清脆的马蹄声,原来那是一群骑着马儿的乡亲们经过。
三、诗意的湖泊我们沿着小镇的街道一路向前,来到了一个宽广如镜的湖泊前。
湖水碧绿如玉,湖岸边,湖面上种满了莲花,吸引了许多游人驻足观赏。
湖泊旁边,有一座小桥横亘其上,小桥上人头攒动,人们有的手捧书籍,有的拉着孩子放风筝,有的手牵手漫步湖畔,形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
四、探秘历史文化离开湖泊,我们前往小镇最有名的博物馆。
博物馆外墙由红色的石板砌成,给人一种庄重而厚重的感觉。
我们走进博物馆,立刻被展出的文物吸引住了。
在照片墙上,我看到了许多先贤的肖像,他们是这座小镇的创建者,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
通过观看展品,我了解到了小镇从建立到发展的全过程,更加了解了这座小镇的文化底蕴。
五、美食之旅游览完博物馆后,我们齐聚在小镇上一家有名的餐馆共进晚餐。
餐馆装饰别致,各种美味佳肴摆满了长长的餐桌。
我们品尝了当地特色的小吃和美食,鱼香肉丝的香气扑鼻而来,回味无穷。
闲谈间,我们相互分享游玩的心得和感受,大家都感到非常满足和愉快。
六、告别小镇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已经是傍晚时分。
我们带着满满的惊喜和回忆,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小镇。
虽然有些舍不得,但我们也意识到,再美好的事物也有结束的时候。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之游记散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之游记散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770cb0a6580216fc710afd2f.png)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专题——游记散文阅读(一)郁孤台笑了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
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
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
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
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
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竟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
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于胯部。
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
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
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
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
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2021届高三文言文阅读(游记、散文类)专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1届高三文言文阅读(游记、散文类)专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053b81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0.png)
2021届高三文言文阅读(游记、散文类)专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龙鸣山记(明)陶安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
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
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
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
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
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
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
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
僧舍雄丽,榜日“禅寂”。
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
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
其北有“甘露室”。
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攢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
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
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
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
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
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
于时暖气熏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
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
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
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
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注】①章:大材。
四年级下语文游记类文章专项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下语文游记类文章专项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e30a1d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c.png)
四年级下语文游记类文章专项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飞珠溅玉”的意思是瀑布水流溅起的水花,描写的是瀑布的景象。
2.“这是平生从未经历的境界”指的是作者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瀑布景象。
如果我在这样的境界里,我会感到震撼和兴奋。
3.√ × × ×4.B。
冰壶洞5.通过阅读,我体会到作者对冰壶洞瀑布的景象感到震撼和难以言表的美感。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作者的妈妈的家乡是四川的乐山,这里是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
2.作者在今年暑假有幸游览了乐山,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乐山大佛和乐山石刻。
3.作者觉得乐山大佛非常壮观,他一边爬山一边欣赏着大佛的美景,还感叹大佛的规模之大。
4.乐山石刻让作者感到震撼,他觉得这些石刻非常精美,每一幅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历史背景。
5.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了乐山的旅游资源丰富,有着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精美的人文景观,非常值得一游。
XXX黄山,自古以来就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
登山者不下百万,但真正的“黄山之游”者,却少之又少。
我自幼好游山玩水,而黄山又是天下名山,故一直以来,我就特别想去黄山一游。
直到今年,我才如愿以偿。
我是从宣城出发,沿途经过许多地方,终于到达黄山。
黄山的景色,果然名不虚传。
山峰峻拔,巍峨壮观,云雾缭绕,气象万千。
我先是游览了迎客松、半山亭、XXX等景点。
这些景点虽然不如后来的景色那样壮观,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接着,我便开始攀登山峰。
一路上,我见到了许多奇峰怪石,如莲花峰、猴子观海、XXX等,每一个都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真正让我惊叹的,是那云海。
只见XXX翻滚,气势磅礴,宛如一片银色的海洋。
我仿佛置身于其中,感觉非常奇妙。
最后,我到达了莲花峰。
莲花峰是黄山的主峰之一,也是最为险峻的山峰之一。
我顶着狂风,沿着陡峭的山路,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
当我到达山顶时,只见群峰环绕,云海之上,太阳正升起,景色美不胜收。
我感到非常的欣喜和兴奋。
游记散文阅读试题 (1)
![游记散文阅读试题 (1)](https://img.taocdn.com/s3/m/82cf7c1348d7c1c709a14524.png)
游记散文阅读训练1. 相遇伊瓜苏瀑布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起飞的飞机从1万米高空逐渐降落的时候,机舱里忽然听到了一片惊呼:“伊瓜苏!伊瓜苏!”我这才发现,在莽莽苍苍无尽的由亚热带雨林组成的绿色森林里,静静地悬挂着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白色的瀑布,大的、小的、单独的、间隔开来的、分散了又聚拢在一起的,各种各样的瀑布展开自己的姿态,从高处向下坠落——那么地安静和从容,没有一声喧哗。
伊瓜苏果然不同凡响。
峰回路转之际,它好像为了给人一个惊喜,突然地出现,展开于一个断壁,数十条白色的蛟龙扭结在一起,编织成上下两幅巨大的水珠帘悬挂在那里,装饰着周围绿色的森林。
它垂直地悬挂着,静静地等待着风的吹动,然后掀起一角,让我瞥见黑黝黝的山岩断壁的一点儿真相。
水珠帘只是一个序幕。
山路曲折,瀑布的情节也曲折。
我们又走进一条绿色的长廊,走进密密匝匝的树林。
高大的落叶松、山毛榉树,支撑起雄健的体魄直冲云霄,然后在天空中绽开它们繁茂的枝叶,遮掩了下午的烈日。
在它们周围,那些阔叶树伸出自己的枝丫,与那些长长的蔓藤缠绕在一起,构成纵横交叉的布局,光影投射下来,露出一处又一处空白。
空处不虚。
远处,耳际,忽然传来了大水澎湃的声音。
情不自禁地往空白处张望,搜寻瀑布的身影。
只见它又在河的对面,我的眼前。
变化了,变化了。
一会儿,它是匹练悬空一线如注;一会儿,它又是浪漫组合飞流直下。
曲折而下如轻盈的旋转,激情奔泻似威猛的跳跃。
刚与柔的结合,壮与细的比较,单纯与复沓的递进,一个梦幻的群舞的世界。
一条不到4000米的弯月形的峡谷走廊,却形成了275股大小瀑布——世界最宽的瀑布。
看到那种丰富与气势,不禁要问,来自人间还是天堂?绿廊不尽,瀑布不断。
我们还是兴冲冲地往前走,然后又折向下行。
真像一幕大戏,见了序幕,读了情节,我们还要看到高潮。
伊瓜苏瀑布的高潮在“波塞蒂”,意为“鬼喉”的地方。
亿万年前频繁的地球运动,在巴西的南部挤压成许多裂缝,随岩浆的喷涌而出,形成玄武岩熔岩高原的地理特征。
游记文章阅读理解两篇 带题目
![游记文章阅读理解两篇 带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a9541a3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f.png)
第一部分阅读,回顾知识点(一)游古漪园和煦的暖风把我们送到美丽的南翔古漪园。
一进古漪园大门,迎面就出现一堵巨大的浮雕墙。
你看,假山流水,柳荫竹林,亭台楼阁,一对栩栩如生的白鹤正在南飞。
啊,多美的艺术作品!老师告诉我们,这堵墙叫照壁,上面雕的是明清时期古漪园的全景。
转过照壁,沿着石铺的小径向前走,我们来到了横跨戏鹅池的九曲石桥。
那栏杆,那柱子,都十分别致。
站在九曲石桥上,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湖水碧波荡漾,岸边苍松翠竹,重叠的假山,盛开的鲜花,多么秀丽啊!走过九曲石桥,登上竹枝山,我们便看到一个很有特色的亭子。
亭前屋檐下,有一块黑色扁额,上面是三个苍劲有力的烫金大字“缺角亭”。
这个亭子是四方的,亭顶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大拳头,只有东北角缺了一只拳头。
从缺角亭下山,我们就来到了半浮在戏鹅池上的浮筠阁。
在这儿,我看到了对,面那艘古色古香的石舫,秀美的白鹤亭。
湖岸垂柳正在暴芽,桃花含苞欲放,春意正浓!绕了一个大圈子,我们又回到了照壁前。
啊,古漪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1、根据词义找出文中的词语。
(1)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
(_____________)(2)形容字写得老练而雄健有力。
(_____________)(3)形象逼真,像活的一样。
(_____________)2、作者是按___________顺序来写古漪园的,用横线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并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大门→照壁→( )→( )→( )3、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4、“缺角亭”的名字是怎样来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5、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登泰山观日出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游记散文阅读试题66篇
![游记散文阅读试题6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b433fdf90f76c661371a6a.png)
每周一诵坚持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有梅花扑鼻香?3、一日一钱,十日十钱。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每周一读1.一条线和一万美元20世纪初,美国最大的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现故障,很多人搞了两三个月都修不好。
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有人向公司推荐了当时已经移居美国的德国科技企业管理专家斯坦门茨。
斯坦门茨在电机旁边仔细观察、计算了两天后,用粉笔在电机的外壳一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
”人们半信半疑地照他的话去做,结果,毛病果真出在这里。
电机修好后,有关人员问他要多少酬金,他说:“一万美元!“啊?一万美元!那人以为自己听错了!于是,便要求斯坦门茨列一张账单说明费用的支出。
斯坦门茨写到:“用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这条线9999美元。
”账单送到了公司老板那里,老板看了后连连点头,很快照付了一万美元,并重金聘用了他。
2.无知者无畏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
他很有数学天赋,因此,导师对他寄予厚望,每天给他布置较难的数学题作为训练。
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的作业。
像往常一样,前两个题目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了。
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
青年没有在意,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
然而,做着,做着,青年感到越来越吃力。
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做得都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
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
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
困难激起了这个青年的斗志,他心里说: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划着,尝试着用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
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他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
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宿,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
四年级下学期末期复习——游记阅读专题(答案附录)
![四年级下学期末期复习——游记阅读专题(答案附录)](https://img.taocdn.com/s3/m/924fbd1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e.png)
四年级下学期末期复习——游记阅读专题
(答案附录)
一、游记阅读理解题
题目一
游记中作者提到了哪些景点?
答案
作者在游记中提到了A景区、B山、C城市。
题目二
游记中作者对哪些景点做了评价?
答案
作者对A景区的自然风光赞不绝口,对B山的险峻景色印象深刻,并称赞C城市的独特文化。
题目三
根据游记内容,填写下表:
二、游记阅读填空题
题目一
作者在游记中提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传统建筑?
答案
作者在游记中提到了一个古老而庄严的庙宇。
题目二
作者在游记中描述了一种什么样的食物?
答案
作者在游记中描述了一种色香味俱佳的当地特色美食。
三、游记阅读判断题
题目一
作者对这次旅行的体验非常满意。
答案
正确。
题目二
作者在游记中提到了与当地居民的友好交流。
答案
正确。
四、游记阅读问答题
题目一
请简要概括游记中作者的旅行感受。
答案
作者的旅行感受非常美好,他对所见所闻都充满了赞叹之情,深深地被这个地方的风景和文化吸引。
题目二
如果你有机会去这个地方旅行,你认为会有什么值得体验的事情?
答案
如果我有机会去这个地方旅行,我认为值得体验的事情包括欣赏A景区的美丽风光,徒步攀登B山的险峻,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以及了解C城市的独特文化。
游记散文阅读练习题
![游记散文阅读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24e0192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a.png)
游记散文阅读练习题(一)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
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以示主人不俗。
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形开朗。
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
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
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
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
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
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
山脉、山顶“终年积雪”。
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解释下面短语中加点的词。
①石笋参差②石桥俨然2、扬州“个园”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 。
3、下面最能概括个园特点的一句话是()A、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B、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C、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D、个园四季的景色各具特点。
4、本文介绍个园,是按______顺序写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可以看出个园的建造所追求的是春之___ 、夏之_ __、秋之___ __、冬之_ ____。
四年级下册期末精选复习——游记类文章阅读练习(答案包含)
![四年级下册期末精选复习——游记类文章阅读练习(答案包含)](https://img.taocdn.com/s3/m/b8e317e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8.png)
四年级下册期末精选复习——游记类文章阅读练习(答案包含)文章一:西湖之行阅读材料西湖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处著名风景名胜区。
它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我和家人最近去了西湖,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假期。
首先,我们参观了西湖的三潭印月。
那里有三个湖泊,它们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景观。
我们租了一艘小船,在湖上划着,欣赏着湖水的倒影。
湖边的山峦和树木都投射在湖面上,看起来非常壮观。
接下来,我们去了断桥。
这座桥是一座传统的中国式拱桥,非常漂亮。
我们走在桥上,可以看到湖水和桥下的小船。
桥的一侧有一座古老的建筑物,我们进去参观了一下。
里面有很多展览,介绍了西湖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我们来到了雷峰塔。
这是一座古老的佛塔,高耸入云。
我们爬上了塔顶,俯瞰整个西湖的美景。
从塔上可以看到湖水、山脉和杭州市区的壮丽景色。
真是让人难以忘怀!问题回答1. 西湖以什么而闻名?2. 文章提到的三潭印月是什么?3. 你们在三潭印月做了什么?4. 断桥是什么样的桥?5. 你们在断桥上看到了什么?6. 文章提到了一座古老的佛塔,叫什么名字?7. 你们在雷峰塔顶看到了什么?答案1. 西湖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2. 三潭印月是西湖的三个相互连接的湖泊。
3. 我们在三潭印月租了一艘小船,在湖上划着,欣赏湖水的倒影。
4. 断桥是一座传统的中国式拱桥。
5. 在断桥上可以看到湖水和桥下的小船。
6. 文章提到的古老佛塔叫雷峰塔。
7. 在雷峰塔顶可以看到整个西湖的美景,包括湖水、山脉和杭州市区的壮丽景色。
初中散文游记专项阅读训练
![初中散文游记专项阅读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5ed956b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dd.png)
散文游记专项阅读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小雪落旧檐李丹崖①小雪翩然而至,在茅草屋做的屋檐上,睫毛似的凝结。
这是旧时冬日乡居常见的情境,那时候,一进冬月,就盼着雪落,雪落下来,大人们就闲下来,会捣鼓一些好吃的食物,这似乎是一年内,除春节以外的好时光,也是春节的预演。
②雪薄薄地落着,肃穆、朴实、安静。
鸟雀子弹一样在雪中穿梭,也只有门口那几棵大松树还碧绿着,我所在的乡村,已经变成了铅笔画一样的所在,这时候在乡村拍照,黑白照和彩色照没有分别。
我孩提时,拍照的师傅常到乡下走动,帮人拍照,半月后送来,黑白照和彩照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我只爱黑白照,尤其是雪落时拍的,曾经拍过一张,在院子里的一树梅花前,至今在相册留存。
③雪总是最先在屋檐上凝结,最早一批落在地上的雪,就像最早一批冲锋在前的士兵,大多数都壮烈牺牲了。
大地是有温度的,雪落得薄一些,慢一些,就瞬间给融化了。
落在屋檐上就不一样了,屋檐是低温的,即便是稻草缮出来的屋檐,失去了大地母亲的庇护,少了很多地气,温度也不会高。
雪在屋檐上,一个小队一个小队地集聚,接着是一个连一个连,一个团一个团,一个军一个军,小雪的飘飘洒洒,下得久了,也成了气候。
不同的是,小雪造成的积雪,会细细密密,或者称之为密密匝匝,不像大雪,有一股喧腾的气势在其中,也就是所谓的喧哗,不实在。
④小雪一下,屋檐下,炊烟四起,鸟雀也开始敛足了。
这是旧时乡村的图腾,今时之乡村,已经越来越像城市了,恐怕连炊烟也很少能见到了。
旧时炊烟,造就的是旧时菜肴,印象中,最常见的是母亲做的炸萝卜丸子。
白萝卜丝、胡萝卜丝,拌上面糊,撒上生粉、盐巴、葱花等佐料,在菜籽油调出来的诸般植物油中烹炸,味道那叫一个香!吃起来,表皮酥脆,内里绵软可口,又有萝卜丝的清香和甘甜,简直可以称之为“香炸天”。
可不就是香炸天?把雪都给引下来了,鸟雀也会在屋檐上逗留,我估摸着这些家伙也想趁着萝卜丸子的香,呼吸几口香气,也解解馋。
部编八下语文游记阅读训练题语文八年级下册能力训练(部编版)
![部编八下语文游记阅读训练题语文八年级下册能力训练(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d2342c2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66.png)
游记阅读训练(一)(2022春·陕西汉中·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游华山贾平凹①华山是天下名山,我在西安住了十多年了,却还没有去过一次。
②今年四月里,筹备了好些天,终于在一个天气清朗的日子去了。
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盘立群山之上,半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
趋着那个方向走去,越走越不见了华山,铁兽似的无名群山直铺了几里远的凉荫,树木一片一片的。
偶尔从树林子里漫下一条河来,河里却全部没水,满是石头,大的如一间房的模样,小的也有瓮大的,盆大的,枕大的。
颜色一律灰白,远远看去,在绿树林子之下,白花花的耀眼,像天地之间,忽然裸露了一条秘密,这便将我吸引过去。
置身在那里,先觉得一河石头高高低低,密密疏疏,似乎是太杂乱了,慢慢地便看出它乱得有节奏,又表现得那么和谐。
本是一片死寂的顽石,却充满了运动和生命,这使我惊奇不已,高兴得从这块石上跳上那块石头,从那块石上又看这块石头的阴、阳、明、暗,不停地在石隙之间奔跑出没,竟没有再往华山去,天到黄昏便返回了。
③到了五月,我又去一趟华山。
直接搭车在桃下站下来,步行了七里赶到华山入谷口,忽见谷外有一处院落,很是好看,便抬脚进去,才知道这是华山下名叫“玉泉院”的寺庙。
院内空寂无人,数十棵几搂粗的大树,全部遮了天日,树下的场地上,有着深深浅浅的绿,如铺了一层茸茸的地毯。
坐上,仰头看见太阳在树梢碎纸片大的空隙激射,低眼看身下的绿,却并不是苔藓,是一种小得可怜的草,指甲盖般圆,裂五个七个瓣,伏地而生,中有数十个针尖大小的花蕊,嫩黄可爱。
用手去抠草不能抠起,手却染成浅绿。
这小草一棵挨着一棵,延续到草场边的斜砖栏上,几乎又生长在树的根部,如汗毛一般。
我太喜欢这种环境了,觉得到了最好的地方,盘脚坐起,静静地听自己呼吸。
忽见后边的朱红方格门推开了,出现几个游客。
再看时,一条曲径,直从那边花坛旁通去,不知那里又有了什么幽境,只见那路面碎石铺成,光影落下,款款如在浮动。
游记散文类课外阅读专题
![游记散文类课外阅读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acbfbc0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40.png)
游记散文类课外阅读专题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游记散文类课外阅读专题“孔孔洞洞”话峄山梁金惠①峄山,山并不高(海拔高度582.80米),然有史则古;山也不大(周长10公里许),但有文则名,故称之为古老名山倒也实至名归.②峄山(de)古在于山上(de)石头,它(de)石头形成于25亿年前太古代后期.在漫长(de)外力地质作用条件下,岩石经受风化、剥蚀、崩塌、跌落,地质学上有一个专门用来描述花岗岩类岩石风化(de)术语叫“球状风化”,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奇奇怪怪(de)浑圆体,叫做漂砾.这些形态各异(de)漂砾又层层叠叠、零零散散地堆积在原岩(de)表面,从地貌学(de)角度来讲,就形成了属于残积地貌(de)峄山形态景观.③而从人文学(de)角度来欣赏,留在半山亭门柱上(de)郑燮所作(de)楹联就表达得极为准确:“孔孔洞洞山,玲玲珑珑石,蜿蜿蜒蜒路,晶晶冷冷泉.”如果游山从西路开始,第一次读到该楹联时尚不明其意,待游山结束,你才能从回味中体会出它(de)真实.假若不从孔洞中爬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领教“孔孔洞洞山”(de)意蕴而它(de)孔洞是因浑圆状(de)极大漂砾相互抵触在一起而留下(de)孔隙,满山遍野如禽如兽(de)怪石数不胜数,被人们美化为各种形象(de)名称,象形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峄山(de)灵性不在单体(de)怪石上,而是因其层叠累加、千奇百怪地组合在一起,“千姿百态,万形必俏,山如全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郑板桥说其“玲玲珑珑石”真是忒妥帖了.那么要想在这怪石阵中走出一条路来,自然是困难重重.尽管现在已经人工修建了游山阶梯,但可以想象早先起起伏伏、弯弯曲曲(de)幽径,状如羊肠,称之为“蜿蜿蜒蜒路”,也真多亏他能写得出来.又因为山上石多无土,下雨时雨水落下顺岩石缝隙而漏入“地下”,又从不同(de)低处潜流出来,晶晶亮亮、泛泛滥滥漫散开去,谓之“晶晶冷冷泉”也确有情趣.④峄山(de)真正有名,还在于它(de)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不消说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de)感叹,也不消说李白有“峄山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de)赞赏.再看那白云宫里正殿大门廊柱上(de)楹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前廊柱上更有传说为太上老君所作“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de)楹联,却用道家密语写成,其楹联上(de)每一个字都让人驻足思量;门额上则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de)“玉皇殿”三个大字.这些精彩(de)经典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了吧,然而还有较这一切更为让人神往(de)所在:刻于北齐武平年间(de)摩崖石刻文殊般若经,隶书中彰显着浓郁(de)魏碑风格,刚劲中隐含着古朴,庄重里流动着婉约.在这些遗迹里,儒释道三家(de)文化争相生辉,真使人叹为观止.更有那李斯为歌颂秦始皇功绩(de)峄山碑,那可是七雄争霸秦朝当立之后,全国第一次统一度量衡和文字(de)小篆体,是我国文字规范化(de)开始.单从书法(de)角度来讲,篆隶魏楷行,再加上历代君王墨客留题(de)石刻、楹联、匾额等字迹,都为峄山增添了奇异(de)历史文化光彩,汉字与书法演化(de)足迹可见一斑.⑤如果因此而说“外来(de)和尚会念经”,心中尚有不服(de)话,那峄山之麓(de)春秋书院、孤桐书院、峄阳书院(de)遗迹与现存则可以说明齐鲁文化(de)源远流长了.而由当代大书法家杨萱庭题写(de)高15米、宽8米(de)独体“鳌”字,称得上当世单字石刻之最,可称奇绝(de)是在此字(de)左肩上又篆书有“民族魂”三字,单字均在一米以上,如同把民族魂扛在了肩上,且都深深雕刻在东部山顶(de)一块完整(de)石壁上,正代表了“独占鳌头民族魂”(de)独特含义,极其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总结表达了峄山(de)文化特征.⑥正像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所言,中国一切文化(de)根源在于易经,而易经(de)根本在于其三大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峄山(de)变化在于它(de)演进,不易(de)是它(de)坚硬和顽强.简而化之,如同我们伟大(de)中华民族,她古老而又孕育着青春,永不止息1.峄山形态景观是怎样形成(de) 阅读第②段用一句话概括.(3分)2.第③段开头画线句引用郑燮(de)话有何作用(3分)3.简要说明下列加点词(de)表达效果.(2分)假若不从孔洞中爬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领教“孔孔洞洞山”(de)意蕴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峄山文化和精神(de)认识.(5分)桥溪梦想地①走进桥溪,为山、为绿、为古韵、为风物传说所迷.但我清楚,其实客家文化积淀深厚(de)桥溪,更是一个梦圆客都之地.②开门见山,可以说是桥溪最直观(de)印象.桥溪位于莲花山脉最秀美(de)阴那山五指峰西麓,村庄四面环山,东面五指峰,南面笠鸃顶,西面义安寨,北面香炉峰,峰峦叠嶂、奇峰秀顶、气势昂然,举目四望,苍翠欲滴,山花烂漫.③“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说(de)是客家人大多居住在闭塞贫困(de)山区,因此,很多客家学者普遍认为,客家人因长期生活在山居独特(de)生活环境下,形成了一种封闭(de)狭隘心理、保守(de)小农意识以及小富即安(de)落后观念.对此,我一直不太认同.我倒以为,客家人应该感恩大山,无山无以图生存,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发展.正是因为山(de)缘故,正是因为独特(de)生存生活环境,成就了客家人刻苦耐劳、自立自强(de)淳朴民风,成就了客家人包容开放、不甘落后(de)创新精神,成就了客家人蹲下去就是一块石、站起来就是一座山(de)担当形象.开门见山,正是桥溪人之幸.桥溪人率直坦荡,讲究品质、讲究境界,不可能不与山深刻关联.④中国人理想中(de)山居风水有昆仑山、蓬莱、壶天三种模式,其中,壶天风水模式突出四壁回合(de)围护与屏蔽特点,并以狭小(de)豁口和浩阔(de)壶腔为鲜明特征.别有洞天,是中国人创造(de)一个成语.桥溪四面环山,仅一条弯弯曲曲(de)山路通向外部世界,是名符其实(de)别有洞天,是典型(de)洞天福地.风水学最讲究(de)是藏风聚气:藏风,“山势之藏纳”;聚气,“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从桥溪(de)山势地形看,确实是个藏风聚气(de)风水宝地.⑤我站在村口再一次打量桥溪迷人(de)山居生态,一位60多岁(de)村民走过来,指着溪上一簇林木说:“桥溪建村五百余年,这簇林木却已有上千年历史,人称‘五彩林’,寓意‘五子登科’”.我顺着村民(de)手指方向一看,好家伙一簇古树挺拔茂盛、形态俊秀,而且树叶(de)颜色各不相同,红(de)奔放,绿(de)葱翠,黄(de)典雅.“五彩林”,在千百年(de)风雨洗礼中仍然岿然不动,忠诚地守护着村庄从古走到今,桥溪人把它看作吉祥树,当成守护神.其实,“五彩林”也好,“五子登科”也罢,也就是由七棵古树五种珍稀树种聚族成林而已,它(de)最大价值不在于树(de)本身,而在于树(de)文化,在于增加着年轮,凝聚着厚重,昭示着沧桑.⑥这位村民还向我诉说了许多动人(de)传说,比如,桥溪原本就不叫桥溪,而是叫“叩头溪”.关于桥溪(de)来历有多种传说:一说是旧时进入桥溪(de)山路沿山溪涧边伸延,坎坎坷坷,人们行走艰难,尤其是负重行走时,一俯一仰头,一步一叩首,形似给人行叩头大礼,所以,人称“叩头溪”.二说是清代时,在村口村民用石头建了一座“仁寿桥”.因当地方言中“叩”与“桥”谐音,所以,又叫“桥(叩)头溪”.三说是明朝灭亡时,明太子朱慈烺为躲避李自成军队(de)追杀避难到梅县,在他(de)老师李士淳翰林(de)携带下,到桥溪寻找朱姓人家歇脚.地方官员听说后,三步一叩首地到桥溪去参拜皇太子,所以叫“叩头溪”.至于哪种说法更靠谱,更真实,其实并不重要.重要(de)是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智慧(de)美好想象以及对历史(de)梦幻叙述.任何传说都是允许一厢情愿(de),就这一厢情愿,往往最是迷人.(节选自2014-02-19梅州日报,作者:钟利文)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蓄一方情.作者在第③段中是怎样描述客家人(de)性格、精神与山(de)关系(de)(4分)答:2.文章最后一段穿插了“叩头溪”(de)民间传说,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答:3.下面对文章(de)理解和赏析有误(de)一项是()( 2分)A.从风水学(de)角度看,桥溪属于中国人理想山居风水中(de)蓬莱山水模式.B.“开门见山”在文中(de)意思就是“打开门看见(de)就是山”,与成语“开门见山”(de)常用比喻义是有区别(de).C.选文第⑤段划波浪线(de)句子使用了排比、拟人(de)修辞手法,描绘了“五彩林”秀丽多姿(de)景象及忠诚守护、矢志不渝(de)精神.D.本文作者用深情(de)笔调描写了桥溪迷人(de)自然风光和丰富(de)人文内涵,抒发了对桥溪风土人情(de)赞美之情.太行谷聂怀贵⑴一只苹果(de)色彩和曲线,自然是一种美,而把它切开来(de)剖面,将把你带入另一种美(de)意境.这是我穿越太行大峡谷时,心中生发出(de)一枝联想.站在山脚下仰视或登上山顶俯瞰,蜿蜒险峻,秀美雄奇,都是山势表象(de)一种浅读.只有深入峡谷,才可能走进山(de)内部世界,倾听到山(de)阴柔心韵.⑵太行山,从愚公移山(de)历史传说起,就以高大威猛(de)身影贴近我,我承认了他是一个父亲(de)形象.当我在一个秋日步入太行大峡谷时,突然觉得沐浴在一片母性(de)光芒里.⑶深秋(de)太行峡谷,花淡叶瘦,树简枝疏.两壁峭岩上(de)树木,不时被山谷(de)风吹动,落叶如蝶,在水面闪闪烁烁.一只红尾巴(de)小鸟,飞上飞下,箭来箭去,与其说是在不厌其烦地丈量太行山(de)高度,不如说是在向我们反复诠释峡谷(de)深彻和隐秘.有意思(de)是,这种珍奇之鸟,我在九寨沟也曾见到过.九寨沟是极少有飞鸟和其他动物出现(de),况且九寨沟与太行山,一个在川西,一个在晋东南,南北自然条件差异巨大,这只鸟在展现生命力强劲(de)同时,分明也暗示了“峡谷”和“沟”之间某种相通之处.⑷太行峡谷,是一个峡谷群:黑龙潭,青龙潭、八泉峡,红豆峡、万佛山、紫团山……深秋季节,前不久降了一场雨,山无寒意,各峡(de)水却丰沛肥茂.滔滔峡水,若一根根脐带,牵动着我(de)脚步,更牵动着我(de)想象.沿了峰回岩转(de)太行峡谷一路走去,忽而如坠一筒深彻(de)古井,井口惟见一丝半缕(de)云影流过;忽而又被裹夹进一道弯曲(de)山缝,天空窄如一线星光;忽而柳暗花明,眼前一片朗然开阔,无限明媚……如果山有阴阳之分,那么峰峦为阳,雄性气质彰显;峡谷属阴,女性特征昭然.走在太行大峡谷,一种回归母体(de)神圣感和敬穆感,久久地在我心中激浪回荡.峡谷(de)阴柔,托起山石(de)阳刚;峡谷(de)幽邃,映出山体(de)伟岸;峡谷(de)垂直深度,一定是岩壁如切如削(de)高度……⑸走出黑龙峡,谷口有民居俨然排列,遂择一家叩门而入.问知,在此处住一宿仅需十元钱,风味饭菜极是便宜.我便与同行之友相约,明年一定来这里住些日子.说话间,民家灶台锅里(de)面条煮开,女主人真心实意地留我们吃饭,我们回之以感动(de)谢绝.她送出我们,忽然想到什么,转身又进到屋子,捧出一大把鲜鲜红红(de)山楂,说是刚从院子里那株树上摘下来(de),要送给我们路上吃.从她那每道皱纹都流动着慈祥(de)脸上,我读出了久违(de)母爱,甚至,在一个漫长(de)瞬间,她几乎幻化成了我母亲(de)模样.⑹一只圆润柔美(de)苹果,是一度春秋(de)结晶;一道深邃如历史(de)峡谷,因包容亿万年时光(de)雕造,积淀了母性般博大厚重(de)慈爱……18.根据全文内容,分点概括太行谷(de)特点.(4分)19.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de)表达效果.(4分)沿了峰回岩转(de)太行峡谷一路走去,忽而如坠一筒深彻(de)古井,井口惟见一丝半缕(de)云影流过;忽而又被裹夹进一道弯曲(de)山缝,天空窄如一线星光……20. 本文主要是写太行谷,为什么在第(5)段中还要写谷口民居(de)女主人(4分)21. 选文开头、结尾都提到了苹果,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四年级下语文游记类文章专项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下语文游记类文章专项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d3fcfd21f524ccbff0218469.png)
四年级下语文游记类文章专项训练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节选)叶圣陶爬爬歇歇直到冰壶洞口,进了洞就得往下走。
工友提着汽油灯在前边引导,我留心脚下,踩稳一脚再挪动一脚,觉得往下走也不比向上爬轻松。
忽然听见水声了,再往下没有多少步,声音就非常之大,好像整个洞里充满了这轰轰的声音,真有逼人的气势。
就看见一挂瀑布从石隙吐出来,吐出来的地方石势突出,所以瀑布全部悬空,上狭下宽,高大约十丈。
身在一个不知道多么大的岩洞里,凭汽油灯的光平视这飞珠溅玉的形象,耳朵里只听见它的轰轰,脸上手上一阵阵地沾着飞来的细水滴,这是平生从未经历的境界,当时的感觉实在难以描述。
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
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下急雨,千万支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这个比拟是工友说给我听的,听了他说的,抬头看瀑布,越看越有意味。
这个比拟比较把石钟乳比做狮子和象之类,意境高得多了。
在那个位置上仰望,瀑布正承着洞口射进来的光,所以不须照灯,通体雪亮。
所谓残星,其实是白色石钟乳的反光。
这个瀑布不像一般瀑布,底下没有潭,落到洞底就成伏流,是双龙洞泉水的上源。
(选自《叶圣陶作品精选:稻草人》,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1.“飞珠溅玉”的意思是________,在文中描写的是________的景象。
2.作者说的“这是平生从未经历的境界”指的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
假如你在这样的境界里,会有怎样的感觉?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吧。
3.阅读选文的第3自然段,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这时作者看瀑布是仰望的。
()(2)“天蒙蒙亮的辰光正下急雨”写出看瀑布的时间是黎明。
()(3)“千万支银箭”指的是瀑布的水流。
()(4)作者说这个比拟“意境高得多了”是在批评双龙洞。
()4.下面的文字出自徐霞客的游记,从内容看,可以知道描写的是()忽闻水声轰轰,秉炬而下,则洞之中央,一瀑从空中下坠,冰花玉屑,从黑暗处耀成洁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遇伊瓜苏瀑布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起飞的飞机从1万米高空逐渐降落的时候,机舱里忽然听到了一片惊呼:“伊瓜苏!伊瓜苏!”我这才发现,在莽莽苍苍无尽的由亚热带雨林组成的绿色森林里,静静地悬挂着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白色的瀑布,大的、小的、单独的、间隔开来的、分散了又聚拢在一起的,各种各样的瀑布展开自己的姿态,从高处向下坠落——那么地安静和从容,没有一声喧哗。
伊瓜苏果然不同凡响。
峰回路转之际,它好像为了给人一个惊喜,突然地出现,展开于一个断壁,数十条白色的蛟龙扭结在一起,编织成上下两幅巨大的水珠帘悬挂在那里,装饰着周围绿色的森林。
它垂直地悬挂着,静静地等待着风的吹动,然后掀起一角,让我瞥见黑黝黝的山岩断壁的一点儿真相。
水珠帘只是一个序幕。
山路曲折,瀑布的情节也曲折。
我们又走进一条绿色的长廊,走进密密匝匝的树林。
高大的落叶松、山毛榉树,支撑起雄健的体魄直冲云霄,然后在天空中绽开它们繁茂的枝叶,遮掩了下午的烈日。
在它们周围,那些阔叶树伸出自己的枝丫,与那些长长的蔓藤缠绕在一起,构成纵横交叉的布局,光影投射下来,露出一处又一处空白。
空处不虚。
远处,耳际,忽然传来了大水澎湃的声音。
情不自禁地往空白处张望,搜寻瀑布的身影。
只见它又在河的对面,我的眼前。
变化了,变化了。
一会儿,它是匹练悬空一线如注;一会儿,它又是浪漫组合飞流直下。
曲折而下如轻盈的旋转,激情奔泻似威猛的跳跃。
刚与柔的结合,壮与细的比较,单纯与复沓的递进,一个梦幻的群舞的世界。
一条不到4000米的弯月形的峡谷走廊,却形成了275股大小瀑布——世界最宽的瀑布。
看到那种丰富与气势,不禁要问,来自人间还是天堂?绿廊不尽,瀑布不断。
我们还是兴冲冲地往前走,然后又折向下行。
真像一幕大戏,见了序幕,读了情节,我们还要看到高潮。
伊瓜苏瀑布的高潮在“波塞蒂”,意为“鬼喉”的地方。
亿万年前频繁的地球运动,在巴西的南部挤压成许多裂缝,随岩浆的喷涌而出,形成玄武岩熔岩高原的地理特征。
然后又产生断层,成为河谷,垂直切至伊瓜苏河的河心。
突然地又在巴西与阿根廷交界处塌落一个大洞,形成了落差近百米的壮观的U形大瀑布。
耳边,一个惊雷紧接着一个惊雷;眼前,一团白雾连续着一团白雾。
白雾的水汽弥漫在河谷间,又升腾于天空,在太阳光的强烈照射下,然后又变成了一条美丽的彩虹——天上的桥。
走上天桥可以到达天堂,在天堂上看伊瓜苏,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来不及想像。
地上也有一座桥。
桥下是一条奔湍的大河。
闪着绿松石般的光亮,扑腾着浪花。
我走上栈桥,跨过河心,一步步接近瀑布,顾不得雨花淋湿了衣衫。
雷再响,雨再大,我也要走近了,再走近。
走到了桥的尽头,抬眼看那劈头盖脸的瀑布,势从天落,滚滚而下,在U形的几百米宽面的峡谷,奔流咆哮。
前面一排的巨流刚刚呼啸而下,后面一排的巨流又接踵而至。
只听见“轰隆——轰隆”的巨响,震得天惊,震得山摇。
铺天盖地的飞瀑,是水的意志和伟力的抒情,它要冲垮一切,淹没一切。
人在它面前,渺小得如同它的一滴水珠。
水是白色的,又不纯粹是白色的,巨大的白色中掺杂着几股墨绿色,像是一种泼彩,没有遮拦地倾倒,倾倒了,再倾倒,无休无止,只不知道这颜色是怎么变幻出来的。
于是彩色的瀑布,与彩色的河流、天上的彩虹一起走向高潮,演绎和展示人间最壮丽的一幕。
同时,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鸣的高潮。
伊瓜苏,印第安语的意思即“大水”。
大水不是来自天上,而是来自密林深处的河流。
1.“它垂直地悬挂着,静静地等待着风的吹动,然后掀起一角,让我瞥见黑黝黝的山岩断壁的一点儿真相。
”这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第五段“真像一幕大戏,见了序幕,读了情节,我们还要看到高潮”一句中的“大戏”、“序幕”、“情节”、“高潮”分别是什么意义?3.第四段“看到那种丰富与气势,不禁要问,来自人间还是天堂?”和结尾段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安排又有什么用意?4.综观全文,分条概括伊瓜苏瀑布丰富的形态美。
夜听九寨大多数人都曾是白天看九寨沟的,步入其境,会欣赏到那嵌入山水之间的多彩美景,尤其是那五彩石、孔雀蓝、魔幻般的池畔,还有那春分和仲秋时节被风浸染的山林,叶片的色彩宛如画笔,为那里的山水涂上大自然生命的色彩并赋予九寨沟神奇天堂之美名…… 初秋早晨,当我步入九寨,把阳光与色彩收进眼帘之后,忽然产生另一种好奇的想法,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九寨的夜很纯净,虽说只有半弦清月挂在山尖,但夜的浓度仿佛过滤了似的,黑静中带着丝丝透明的蓝梦,在寨与寨之间、山与山丛中、湖与湖的彼岸飘浮着一种夜色情绪。
此时,泉击石盘的声音愈来愈响,当你贴近礁盘,俯身侧耳时,一种神奇的声响穿过石盘发出的声音,然后由喷发的水珠同时打在翠竹林里,像散落的珍珠声,形成了主声音与次声音合奏的共鸣,传递给夜空的是山的神圣,水的经典。
“这是一出泉水,带动的是多音的组合!”我闭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 “听说,金海湖是海拔最高的山脉之湖,山与水有洞洞相连的秘密?”我指着海拔3300多米的山峰,问旅游局的老朋友甘巴。
“那里是最原始的山洞,当年林场的工人曾进去过,谁也没有走到头。
”甘巴担心地说,“光靠我这手电筒是无法走进山洞的。
” 我笑了,带着一丝无所畏惧的神色:“山洞里只要有泉,单凭声音就会找到洞与洞之间的路。
” “你真的要进洞?”甘巴急了,“就是白天进去都很困难。
” “没有探险,哪来的收获!”我说,“要想写出真正的九寨神奇,一定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 走进山洞里探幽,寻找的是泉的源头之母。
夜里的山洞格外单纯,泉的声音在洞间回旋着,既清脆又响亮,宛如在悬崖礁盘上滴下翡翠,颗颗沁人耳畔。
我屏住呼吸,透过洞内水珠闪烁的点点星光,聆听着来自泉水发出的响声,用心在寻觅着那最天然的泉之声。
洞内的山盘与礁砂形成了九寨独特的地貌,泉涌出石间,并融入沙棘沉淀之后,形成了地质的钙化,水与水流出的是一种绿色的诗意。
蓦然,在我的头顶传来一阵轰鸣的水流声,像是一泻千里的瀑布巨响震耳欲聋,我惊讶地仰头望着,黑压压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这水声来自于海拔之颠,据说远古的人发现这个洞后就没出来。
”甘巴说得很认真。
我凭着水声的方向,钻着一个个洞口,翻越着一个个起伏的山脉狭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脚是在沿着水系攀登,在洞的某一个磐凹处,总会有泛着泉眼的水流,静谧之中能听到泉的吟唱。
“你听,在这里唱歌,有一种神奇的回声,并且传得非常远。
”甘巴说着,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神奇的九寨》。
他唱的每一个音符都穿透了泉水与山石,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硕大无比的音箱里,真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奇妙的魅力。
一曲过后,我在洞的夹层中寻觅到了真正的水源头。
“快来看,我的左侧是一道水线!”我大声嚷道。
水线在夜色中闪现着一道道别致的亮丽,而且能辉映着整个山洞,是从高原飞流直下的瀑布,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这是洞中的小瀑布,真正的大瀑布还在高原深处。
”甘巴说这话时,我已经明白了九寨水源的含义。
我无需再去寻觅,已经用心触摸到了水的神经,泉的甘甜。
当我走出九寨山洞时,站在一处最原始的崖石边眺望,眼前的九寨已经沉浸在一片茫茫的夜雾之中,东方的晨曦仿佛穿透雾纱,射出了绚丽斑斓的霞光。
此时,我被迎面飘舞的晨雾缭绕,在夜与晨的交织中,再一次听到了那散发着馨香的泉水声…… 19. 在“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 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丰富含意,品味其表现力。
(1)水是有生命的!(2)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21. 作者浓墨重彩,详写夜探九寨山洞,其用意是什么?22. 根据你的理解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1.以静写动,瀑布本是不停流淌的动景,作者借“悬挂”一词将其静态化,突出其风景如画的美和对周围山川的装饰和美化作用。
拟人手法,“静静地等待”、“掀起一角”赋予瀑布人的多情,而这情感正是作者喜爱之情的折射。
(对比手法,将瀑布的纯净和“黑黝黝的山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瀑布的洁净和对周围环境的装饰效果。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象和技巧”,偏重技巧。
答题时要确认具体技巧的名称,继而分析语言材料加以印证,最后概括其表现力,即信息、意蕴和效果。
2.“大戏”:伊瓜苏瀑布;“序幕”:断壁水珠帘;“情节”:峡谷走廊瀑布群的变幻美;“高潮”:彩色的瀑布,与彩色的河流、天上的彩虹一起演绎和展示的人间最壮丽的一幕。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后者以必需的背景知识出现,因为只有抓住了“真像一幕大戏,见了序幕,读了情节,我们还要看到高潮”这句话呈辐射性照应的特点之后,才能准确筛选出“大戏”、“序幕”、“情节”、“高潮”等词语具体指向的语言。
3.设问式的照应关系(问答式的照应关系)。
这样安排是为突出美在人间这一主题。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象和技巧”、“把握文章思路”和“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虽是一道综合试题,但难度不大。
4.安静从容,静无声息;匹练悬空,一线如注;浪漫组合,飞流直下;曲折而下,轻盈旋转;激情奔泻,威猛跳跃;势从天落,滚滚而下。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综观全文”是限制也是提示,作答这样的试题要注意防止信息遗漏和概括重叠。
1.更加精彩的瀑布景色2,B3.游览的空间往前走折向下行走上天堂走上栈桥4.解释说明19. “扑”,是猛冲上去的意思,容易让人联想到野兽捕食的情景,这里用来突出“我”急欲探究九寨山水的强烈愿望,这样写可以强化它的神往之情,为后文夜走九寨作铺垫。
20. (1)深夜中山泉流淌,共鸣和谐,仿佛泉水有灵魂与生命。
这样写突出了泉水在九寨的地位,也能凸显九寨的神奇。
(2)因为从没有人来探知过这处水源,所以声音听起来有一种原始的古朴美;因为是孕育九寨之水源的声音,从高原深处落下,充满动感与活力,又给人一种“年轻”的新奇美。
这样写突出了夜晚九寨水声的神奇。
21. 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世之奇传、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人生哲理。
同时也突出九寨另一种特殊的情态之美:九寨之水不仅可观可看,更可听。
而只有夜探才能触摸水的神经,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22. 写景以抒发夜走九寨的兴奋、喜悦和自得之情,寄寓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升华文章主旨。
照应前文,暗示一夜已在不觉间逝去,从而虚写九寨的特殊魅力,进一步强化对九寨山水的沉醉之情。
1.“扑”,是猛冲上去的意思,容易让人联想到野兽捕食的情景,这里用来写“我”,突出“我”急欲探究九寨山水的强烈愿望,强化对它的神往之情,为后文夜走九寨作铺垫。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象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