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 教案教学设计_4
小学语文《赤壁之战》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赤壁之战》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生能够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正确表达故事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表演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修辞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忠诚、勇敢、智慧和团结等品质。
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历史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赤壁之战》选自《三国演义》中的一段经典故事,描述了曹操与孙权军队之间的激战。
故事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如周瑜、诸葛亮、赵云等,以及他们的智勇表现。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相关词汇和语法知识。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表演展示:学生分组表演故事中的重要场景,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
分析讨论:学生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教材:使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赤壁之战》文本。
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黑板与粉笔:用于板书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赤壁之战的概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对三国时期的了解和兴趣点。
4.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赤壁之战》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巩固对故事的理解。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各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4 表演展示:学生分组表演故事中的重要场景,如赤壁之战、周瑜与诸葛亮的智谋对决等。
教师和同学对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赤壁之战》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赤壁之战》教案三篇篇一教学要求: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理清课文的条理。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
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
(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看赤壁之战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向学生介绍赤壁之战发生的时代背景,如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战乱。
教学活动:1. 展示赤壁之战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赤壁之战的场景。
2. 教师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章:赤壁之战的起因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起因。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赤壁之战的起因,包括曹操东征和刘备、孙权的联盟。
2. 分析曹操和刘备、孙权的势力对比,以及双方的战略意图。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赤壁之战的起因。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曹操和刘备、孙权的势力对比和战略意图。
第三章:赤壁之战的过程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描述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包括双方的军事行动和战斗的转折点。
2. 分析赤壁之战中的关键因素,如周瑜的智谋和东风的帮助。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赤壁之战的过程。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赤壁之战中的关键因素和周瑜的智谋。
第四章:赤壁之战的结果和影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结果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赤壁之战的结果,包括曹操的失败和刘备、孙权的胜利。
2. 分析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如三国鼎立的形成和战争方式的改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赤壁之战的结果和影响。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和战争方式的改变。
第五章:总结和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和教训。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
(2)分析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
(3)理解赤壁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
(2)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
(2)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赤壁之战中各方势力的战略战术分析。
(2)赤壁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赤壁之战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赤壁之战吗?它发生在哪个时期?有哪些著名人物?2.学习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1)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包括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割据江东、刘备三顾茅庐等。
(2)分析赤壁之战前各方势力的对比。
3.学习赤壁之战的经过(1)讲解赤壁之战的经过,包括黄盖献计、火烧赤壁等。
(2)分析赤壁之战中各方势力的战略战术。
4.分析赤壁之战中的人物(1)分析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讨论:你最喜欢赤壁之战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5.学习赤壁之战的影响(1)讲解赤壁之战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包括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2)分析赤壁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2)拓展:赤壁之战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有哪些不同?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分享。
四、课后作业2.查阅资料,了解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描述,与历史事实进行比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影响及人物。
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描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能够分析并评价三国时期的军事策略和人物形象。
能够运用成语和典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和图表,了解赤壁之战的地理环境和军事部署。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素养。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言:引入《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赤壁之战的重要性和影响。
2. 赤壁之战的起因:讲述曹操东征的原因和目的,分析曹操的优势和劣势。
引导学生思考刘备和孙权的联合抗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 赤壁之战的经过:详细描述赤壁之战的战役过程,包括曹操的军事部署和孙刘联军的战术。
引导学生分析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事件和军事策略。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赤壁之战》的相关文本,理解并掌握主要内容和细节。
设计阅读题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形象。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角色扮演: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赤壁之战中的不同角色。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和动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题目和考试,评估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检查学生对文本中的细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3. 角色扮演: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和情感态度。
评估学生对角色心理和动机的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赤壁之战》的相关文本,包括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
三国时期的地图和图表,展示赤壁之战的地理环境和军事部署。
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学生能够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及其影响。
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历史词汇和概念。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讨论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培养爱国情怀。
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勇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赤壁之战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和战术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有深入的了解。
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和资料。
2. 学生准备:对三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具备基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兴趣。
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介绍赤壁之战的经过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及其影响。
3.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及其影响。
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讨论。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赤壁之战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图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赤壁之战的场景和情感。
3.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决策和战术运用。
七、教学方法1. 阅读分析法:学生通过阅读史料,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 小组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及其影响。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15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15篇)《赤壁之战》篇1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学法指导:诵读自主合作探究练习巩固知识链接:●赤壁之战的典故和典故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苦肉计官渡之战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成语三分天下鞠躬尽瘁●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此正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将军禽操2.五万兵难卒合3.顷之,烟炎张天4.雷鼓大震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荆州与国临接2.备南走3.致殷勤之意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敬贤礼士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3.必蹶上将军4.乘犊车,从吏卒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6.可烧而走也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2.二子不协3.与操有隙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7.如其克谐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24.上建旌旗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二)虚词1.比至南郡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3.向察众人之议4.累官故不失州郡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6.顷之,烟炎张天五.特殊句式1.刘备天下枭雄2.我,子瑜友也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5.行将为人所并6.我,子瑜友也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导学案2(鲁人教版必修1)《赤壁之战》教案设计5(鲁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2)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3)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特点;(4)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3)学会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理解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悲壮;(2)认识历史人物的英勇无畏和智慧谋略;(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赤壁之战》节选自《三国演义》,主要描述了曹操大军与东吴联军在赤壁展开的一场激战。
2.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中的矛盾冲突。
3. 教学难点:深入解读文本,把握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和赤壁之战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注意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梳理故事情节,剖析人物形象。
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展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笔记,巩固所学内容;2. 结合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战争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2.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分配,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增强课堂互动;3.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4.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不同版本的《赤壁之战》,探讨各自的特点和优劣;5. 案例分析:引入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过程和地理环境。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材解析:分析教材中关于《赤壁之战》的章节内容,包括战争背景、过程和结果。
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及需要进一步拓展的知识点。
2.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包括文本资料和图片资料。
准备历史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过程和地理环境。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资料和音频资料,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探究。
2. 教学内容的展示与讲解: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或视频,展示《赤壁之战》的战争过程和历史背景。
讲解战争过程的细节,解释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
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观点,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小组讨论与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相关的研究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结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
四、课堂练习与总结:1.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知识掌握。
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
强调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赤壁之战》教案15篇
《赤壁之战》教案15篇《赤壁之战》教案15篇《赤壁之战》教案1 【学习目的】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详细过程中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
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
〔板书课题〕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3、你还有哪些疑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习:〔1〕自学生字新词。
〔2〕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展讨论交流。
〔3〕对课文进展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分小组指读课文。
〔3〕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1〕战争开场时,双方的力量比照方何?〔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展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赤壁之战的过程及意义,对这段历史进行评价。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赤壁赋》。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爱好。
二、教学内容:1.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赤壁赋》的朗读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正确阅读和欣赏《赤壁赋》。
四、教学难点:1.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赤壁赋》中的语言和意境。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学生讲述。
3.研讨式学习。
4.小组合作。
5.文艺欣赏。
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教师在黑板上写上“历史与文学”。
(2)教师问:“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文学?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3)学生依次回答问题。
(4)教师说:“两者都是反映人类历史和生活的重要工具。
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的一种手段,文学是我们了解人类情感的一种方式。
”(5)教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段经典战争史——赤壁之战,以及它所启发出的一篇文学作品——《赤壁赋》。
”2.教学主体(1)讲授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1. 三国分治:曹操、刘备、孙权三国割据,各自称帝。
2. 曹操收买属下孙策,夺取荆州,获得了楚汉之间的长江天险。
3. 曹操统率魏军,欲南下征伐孙权,但被孟获用火攻打败,致使曹军大败。
4. 刘备取得益州后向东进军,与孙权结为联盟,共同抗击曹操。
5. 曹操入侵南方,刘备前去阻挡不果,被迫撤退。
6. 到了208年,曹操率领大军远行攻打孙权,于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
(2)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读《赤壁赋》。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赤壁赋》的意义:《赤壁赋》是东晋文学家曹操所写的一篇乐府诗,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对孙权、曹操、赤壁之战等历史事件的描写,表现了“壮志凌云”、“揽镜梳华”等人物形象,表达了“草木皆兵”、“神州龙脉”等历史观念,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文的代表之作。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推荐3篇)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推荐3篇)【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第1篇】第二课时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初步分析了课文,交流了3个思考题,出示上节课题目: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
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这节课我们来交流第2 题。
2.在交流以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回家朗读课文的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继续讲读火攻1.要讨论风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来观察一下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
出示示意图:曹操北↖周瑜南东南指名划出风向。
你觉得风重要吗?说出理由。
师:这真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请你交流你划到的书上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并找出其中词语说说理由。
生交流:这一天(急,波浪滔天)曹操定睛一看(不一会儿)黄盖的船(快,离弦的箭)让这二十条(冲)曹操的战船(一下子)火又窜上岸去(窜)2.引申1 过渡:战争惨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虽然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出了大火,但周瑜显然不肯就此放过曹军。
齐读最后一节。
2 如果穿梭时空,采访曹操,你认为曹操会说些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扬长避短,不能轻敌;召纳贤才三、落实单元目标1.谁能把黄盖的计策连起来说一说?出示: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2.补上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
(起因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结果)3.出示单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写事文章:采用抓6要素的方法。
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
(起因人物)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经过、结果)四、总结朗读全文1.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它的胜利来源于周全的计策。
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通过分析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欣赏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
4.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赤壁之战的背景: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地方割据、民众疾苦等。
2. 赤壁之战的过程:曹操东征、孙刘联军抗曹、赤壁之战的决战等。
3. 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败,孙刘联军取得了胜利。
4. 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等。
5. 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军事、文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结果和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赤壁之战中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结果和重要地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的意义和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科书、相关的历史资料。
2. 课件:赤壁之战的图片、地图、视频等。
3.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背景: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地方割据、民众疾苦等背景,为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重要性奠定基础。
3. 讲解过程:详细讲解赤壁之战的过程,包括曹操东征、孙刘联军抗曹、赤壁之战的决战等。
4. 分析英雄人物:通过对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等英雄人物的剖析,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5. 讨论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
6.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赤壁之战的理解和感悟。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这部分的意思是:黄盖诈降,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2)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
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
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
(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认真分析归纳合并。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第五自然段为一层: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黄盖趁东南风,驾着装满火药的船,飞快地驶向曹军。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精选12篇)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2、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
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补充。
以下均2XX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
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
孙刘联盟形成。
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
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
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
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第3段);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第4段);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导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大约发生在公元208年左右。
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的关键之战,奠定了今日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
本文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教学设计思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段历史。
一、课程分析1.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学习牟实、准确的历史表达方式,运用人文思维去描述局面和情况。
2. 教学内容(1)历史发生背景。
(2)赤壁之战发生的原因。
(3)赤壁之战的经过。
(4)赤壁之战的胜败原因。
(5)赤壁之战的意义和影响。
3.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对当时和今日的影响。
二、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主导、以活动为载体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可以将学生引入当时的军事环境,让他们想象并感受当时的气氛、压力等。
2. 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提出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 项目化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旨在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PPT或小组项目的方式,展示他们对此事件的理解和研究。
4. 布兰考夫教学法布兰考夫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看法、疑虑、想法等来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教师应该通过提问、答疑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影片、图片等方式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 问题探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胜败原因等方面。
赤壁之战教案(整理版)
赤壁之战教案(整理版)第一篇:赤壁之战教案(整理版)《赤壁之战》教学设计设计依据]《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这场战斗的前因后果,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文读开去。
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会理性地思考战争结果,培养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对历史文化的欣赏和积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理清按事情发展的叙述顺序,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的精彩词句。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情。
2、培养学生对历史战争、历史人物的看法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体会作者描写的顺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战役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和结果的叙述顺序。
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等精彩词句。
2、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感受战争画面。
1、师:同学们,让我们放松心情,来美美地欣赏一首歌曲吧!它的名字叫《滚滚长江东逝水》。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悲壮的画面,豪放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
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眼前飞扬;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心间荡漾。
让我们淌过翻滚的长江水,走进历史的天空,去了解一场著名的战役吧![设计意图:激昂的旋律,悲壮的画面,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愫,使学生的心灵与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产生了近距离的接触与碰撞。
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分析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策略和战术。
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和视频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运用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赤壁之战的地理环境。
进行角色扮演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尊重,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英勇和智慧。
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追求,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远离战争。
二、教学内容1. 导言: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讲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曹操、孙权和刘备三方势力的竞争。
3. 赤壁之战的经过:详细描述赤壁之战的起因、过程和重要事件,包括草船借箭、苦肉计等。
4. 赤壁之战的结果:讲解赤壁之战的结局,对三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5. 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介绍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在赤壁之战中的角色和贡献。
三、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相关的历史教材或教辅资料,提供详细的知识点和解释。
2. 图片和视频资料:收集赤壁之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地图和图表:提供赤壁之战的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战争的地理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赤壁之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4.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辩论或制作赤壁之战的手工艺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创造力。
五、评价与反思1. 学生评价:通过考试、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赤壁之战知识的掌握程度。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
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
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学生汇报或抽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
写诈降书,施火攻计满载火药,借东南风火船冲曹,大火漫天带兵追杀,曹军大败老师小结:火攻的四步,这种小标题,还有的同学编的跟这种意思相同,但表达有所不同。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过程。
(2)能够分析并评价《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3)能够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对《赤壁之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和理解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辩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过程。
2. 《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3. 《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赤壁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分析。
2. 《赤壁之战》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3. 《赤壁之战》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赤壁之战》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
2. 学生准备:对《赤壁之战》的预习和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赤壁之战》的相关文献,理解事件过程和人物贡献。
3. 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分析重要人物的作用和贡献。
4.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赤壁之战》的场景,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体验。
6. 总结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总结学习成果和收获。
7. 扩展活动: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加深对《赤壁之战》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活跃程度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3. 团队合作:在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等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评估学生的协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17、赤壁之战第30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认知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情感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重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难点: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主要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具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板书:17赤壁之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
教师导语: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
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可站起来读。
(读后,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
)(三)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
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了解“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2.设计
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介绍?(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
)(四)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1.学生自由读。
2.交流回答。
(五)作业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7、赤壁之战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课题17、赤壁之战第3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认知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情感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重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难点: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主要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具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二)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
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启发:“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
请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结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练习概括,自由创作。
(l)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1.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少胜多)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教师: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请大家展开辩论。
辩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曹操一方为什么不该输,却输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赢,却赢了?(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五)总结(六)布置作业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1.复述《赤壁之战》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观看《三国演义》影视片或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并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7、赤壁之战敌强我弱假信投降相持不利靠近曹军曹军不习水性火烧曹营追杀曹军以少胜多资料提供者:刘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