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项目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项目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项目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具备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的控制算法,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MATLAB等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实验,具备实际操作和调试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动控制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对自动控制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算法、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等。

具体安排如下:1.自动控制基本概念: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学习常用的控制变量和控制规律。

2.经典控制理论:学习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和可观测性,掌握PID控制、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等设计方法。

3.现代控制理论:学习线性时变系统、非线性系统和离散系统的控制方法,掌握状态空间法、李雅普诺夫法等分析方法。

4.控制系统仿真:利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仿真,学习仿真工具的使用和仿真结果的分析。

5.控制系统应用:分析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实例,学习控制系统在工业、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控制系统实验,培养实际操作和调试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如下:1.教材:选用国内外优秀的自动控制教材,如《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系统》等。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pid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pid

自动控制 课程设计pid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PID控制原理,理解比例(P)、积分(I)、微分(D)各自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2. 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中PID参数调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描述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PID算法解决实际控制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掌握使用仿真软件进行PID控制器设计和参数优化的方法。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控制效果,进而调整PID参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自动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阐述PID控制原理,并解释P、I、D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学生能够运用仿真软件设计PID控制器,并完成参数优化。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控制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PID参数。

4.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展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理论部分:a. 控制系统基本概念及性能指标介绍(对应教材第2章)b. PID控制原理及其数学描述(对应教材第3章)c. PID参数调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对应教材第4章)2. 实践部分:a. 使用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进行PID控制器设计与仿真(对应教材第5章)b. 实际控制实验,观察和分析PID参数调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对应教材第6章)3. 教学进度安排:a. 第1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及性能指标学习b. 第2周:PID控制原理及其数学描述学习c. 第3周:PID参数调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d. 第4周:仿真软件操作培训及PID控制器设计e. 第5周:实际控制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教学内容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结合教材章节,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自动控制及PID控制相关知识。

自动控制专题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专题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专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及状态空间表示。

2. 学生能够运用控制理论知识,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等性能指标。

3. 学生能了解常见的自动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并掌握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的能力。

2.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控制问题,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方案,并通过实验或仿真验证其有效性。

3. 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相关电路的搭建和调试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自动控制专题,培养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2. 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动控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社会责任感。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践,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基本理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特点:高二学生在数学、物理等学科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分解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基本原理:控制系统概述、开环与闭环控制、反馈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学安排:2课时,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示、系统响应分析。

教学安排:3课时,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稳定性分析、快速性分析、准确性分析。

教学安排:3课时,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常见自动控制算法: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2. 掌握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了解各类控制器的设计原理;3. 学会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控制系统进行优化。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2.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增强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其基本组成;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控制器设计: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的原理和设计方法;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方法。

3.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

4.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快速性、准确性分析;稳态误差计算。

5. 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控制系统性能优化方法。

6. 实际控制系统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及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控制器设计。

第三周:PID控制器参数整定及稳定性分析。

第四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及MATLAB仿真。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15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15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15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2)熟悉常见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3)了解自动控制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自动控制理论分析实际问题;(2)具备设计和调试简单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3)掌握自动控制技术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增强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自动控制基本理论:包括自动控制的概念、原理、特点和分类;2.控制系统分析:涉及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以及复数域分析;3.控制器设计: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方法;4.常用自动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速度控制、位置控制等系统的原理和应用;5.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理论和概念,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4.实验法: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自动控制原理》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论文,供学生深入研究;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辅助讲解和展示;4.实验设备:准备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20%;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30%;3.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50%。

自动控制操作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操作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操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工作方式。

2. 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帮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能对实际系统进行简单的建模与仿真。

2. 让学生学会使用自动控制设备,进行基本操作和调试,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利用自动控制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勤奋刻苦、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原理: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应用,重点讲解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原理及特点。

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讲解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方法,包括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达式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介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深入讲解。

4. 自动控制设备操作与调试:教授自动控制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控制器参数设置、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使用等,并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

5.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运用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针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要求进行的实践性教学任务。

其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般来说,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题: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自动控制系统作为课程设计的对象。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水位控制等,也可以选择一些复杂的控制系统,如飞行器控制、机器人控制等。

2. 系统建模:对选定的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包括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和状态变量,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可以使用传递函数、状态空间等方法进行建模。

3. 控制器设计:根据系统模型和控制要求,设计合适的控制器。

可以使用经典控制方法,如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也可以使用现代控制方法,如状态反馈控制、最优控制等。

4. 系统仿真:使用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对设计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验证控制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5. 硬件实现:将设计的控制器实现到实际的硬件平台上,如单片机、PLC等。

可以使用编程语言(如C语言、Ladder图等)进行编程。

6. 系统调试:对实际的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可以通过实验和测试来验证系统的性能。

7. 实验报告:根据课程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通过完成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技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基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性能分析设计与校正院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3二、设计内容2.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42.2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62.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82.4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102.5控制系统的校正-------------------------------12三、课程设计总结------------------------------------17四、参考文献----------------------------------------18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

设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使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

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

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能用MATLAB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

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

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简单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简单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简单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特性。

2. 学会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了解系统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的评价标准。

3. 掌握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模型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描述,并绘制系统方框图。

2. 学会使用控制原理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强调实验数据的真实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分享成果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具备分析、设计和优化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积极探索、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性能指标(对应教材第1章)。

-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特性- 控制系统的方框图表示2.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方法: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分析(对应教材第2章)。

-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判断- 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3. 典型自动控制系统: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对应教材第3章)。

- PID控制原理及参数调整- 典型控制系统实例分析4. 自动控制实验设计: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报告撰写(对应教材第4章)。

- 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自动控制基本概念及数学模型第2周:控制系统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分析第3周:典型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与实例第4周:自动控制实验设计及实践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组织,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自动控制相关知识。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单位负反馈系统的校正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单位负反馈系统的校正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单位负反馈系统的校正设计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利用单位负反馈设计实现系统输出相应的数值,以达到超调和补偿
的目的。

实验中参与的设备具体有:计算机、数据采集卡、DC机器电源、被测系统、LED
装置等。

二、实验原理
单位负反馈是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方法,在实验中,单位负反馈会利用系统的输出信号
作为正反馈信号与理想信号做比较,当输出信号与理想信号不一致时,就会把误差反馈到
控制系统中,从而实现控制系统的超调和补偿。

三、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1、首先,将数据采集卡连接计算机,并使用VC语言编写实验程序,以设置系统的
控制级;
2、将DC机器电源连接被测系统,并利用数据采集卡采集被测系统的输出数据;
3、连接LED装置,它会根据控制系统的输出信号产生不同的颜色,从而实现系统的
颜色显示;
4、运行实验程序,观察被测系统的运行情况,检查输出的颜色,注意观察是否达到
理想超调和补偿的效果;
5、最后,记录实验结果并存档,进行实验的总结。

四、实验结果
实验运行后得到的颜色结果如下:
绿色:说明系统输出值处于可接受范围;
本次实验通过使用单位负反馈,使用数据采集卡以及VC语言编写实验程序来实现系
统的超调和补偿,并通过改变系统的控制参数来实现输出结果的调节。

通过本次实验,可
以使我们了解单位负反馈的工作原理,从而掌握使用单位负反馈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能力。

生活中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生活中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生活中自动控制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自动控制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见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掌握常用自动控制仪表的使用方法;了解自动控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具备设计简单自动控制系统的的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自动控制仪表,进行实际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控制基本概念: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自动控制系统:讲解常见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和应用,如PID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系统等;3.自动控制仪表:介绍常用自动控制仪表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如压力表、流量计等;4.自动控制实例分析:分析生产、生活中的自动控制实例,如温度控制器、照明控制系统等;5.自动控制设计: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设计、调试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动控制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自动控制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原理;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自动控制领域的经典著作,拓展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自动控制原理和实例;4.实验设备:配备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机会,提高实践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总结词
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无需人为干 预,能够根据输入信号和系统内 部参数自动调节输出信号,以实 现特定目标的系统。
详细描述
自动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检测输 入信号,经过控制器处理后,输 出控制信号驱动执行机构,以调 节被控对象的输出参数。
自动控制系统分类
总结词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自动控制系统分为多种类型。
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03
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具备一定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
基础。
课程设计展望
加强实践环节
在未来的课程设计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通过更多的实验和项目实践,提 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软件测试与调试
对软件进行测试和调试,确保软件功能正确、 稳定。
控制系统应用实例
温度控制系统
以温度为被控量,实现温 度的自动控制,应用于工 业、农业等领域。
液位控制系统
以液位为被控量,实现液 位的自动控制,应用于化 工、水处理等领域。
电机控制系统
以电机转速或位置为被控 量,实现电机的自动控制, 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电动 车等领域。
详细描述
根据控制方式,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 控制系统;根据任务类型,可以分为调节系统、随动系统和 程序控制系统;根据控制对象的特性,可以分为线性控制系 统和非线性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组成
总结词
自动控制系统通常由输入环节、控制环节、执行环节和被控对象组成。
详细描述
输入环节负责接收外部信号并将其传输给控制环节;控制环节通常由控制器组 成,用于处理输入信号并产生控制信号;执行环节接收控制信号并驱动执行机 构;被控对象是受控对象,其输出参数由执行机构调节。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工作原理,理解并能够描述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

2. 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并能够运用这些模型分析系统的性能。

3. 让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及其计算方法,能够评价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建模、分析及设计的能力。

2. 使学生具备使用相关软件(如MATLAB等)进行自动控制系统仿真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自动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动控制技术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自动控制系统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为从事自动控制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系统概述: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领域,使学生建立整体认识。

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导论2.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讲解线性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等数学模型,以及它们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讲解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4.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介绍PI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最优控制等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实际设计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5.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结合MATLAB等软件,讲解自动控制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

教材章节:第五章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6. 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动控制基础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基础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

2. 学生能掌握数学模型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包括传递函数、状态空间等。

3. 学生能描述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数学工具建立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学生能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并进行简单的设计与优化。

3. 学生能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创新实践的欲望。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能够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动控制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自动控制基础课程的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他们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为后续学习及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基本组成部分。

- 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控制概述2. 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线性系统特性。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平稳性。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4. 控制器设计: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ID控制器设计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控制器设计5. 自动控制系统实例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及优化。

- 教材章节:第五章 自动控制系统实例6. 实验教学:动手实践,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 教材章节:第六章 自动控制实验本章节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组织和系统安排,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的相结合。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及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了解不同类型的传递函数及其特点;3.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建立自动控制系统模型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理论知识分析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能力;3.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自动控制系统的技能,如调试、优化和故障排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3.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系统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和控制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案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加强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包括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的定义、特点及应用场景。

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控制原理概述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传递函数的推导与性质,以及系统建模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讲解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以及相应的性能分析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4. 控制器设计:介绍PID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参数调整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化策略。

教材章节:第四章 控制器设计5. 自动控制系统的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动手搭建、调试自动控制系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五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实践操作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三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第四周:控制器设计第五周:自动控制系统的实践操作(含实验报告撰写)教学内容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3.能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控制原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原理;3.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应用;4.自动控制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如下:1.第一课时: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第二课时: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原理;3.第三课时:介绍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应用;4.第四课时: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4.实验法: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本节课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自动控制原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现代自动控制原理》等参考书籍,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课件,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自动控制原理的相关概念和原理;4.实验设备:准备自动控制系统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分析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并具备一定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包括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器、被控对象等;(2)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复合控制等;(3)熟悉自动控制的基本方法,包括经典控制方法、现代控制方法等;(4)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包括稳定性、快速性、精确性等。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自动控制理论分析实际问题;(2)具备一定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和调试能力;(3)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3)使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控制基本概念:介绍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器、被控对象等基本概念;2.自动控制基本原理:讲解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复合控制等基本原理;3.自动控制基本方法:阐述经典控制方法、现代控制方法等基本方法;4.自动控制系统性能评价:分析稳定性、快速性、精确性等性能指标;5.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介绍系统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控制器设计、系统调试等;6.自动控制系统应用:讲解自动控制系统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理论;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原理;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自动控制原理》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如《现代控制理论》等;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料;4.实验设备:准备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程设计目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自动控制原理知识进行系统设计和建模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3. 课程设计内容(1)理论学习:包括PID控制器的原理、校正与调节,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频域分析与设计,以及状态空间分析与设计等内容。

(2)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等。

(3)仿真实验: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控制系统实际应用的认识。

4. 课程设计要求(1)掌握理论知识:学生应在课程设计中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频域分析与设计等。

(2)熟练运用软件: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实验。

(3)独立完成设计:学生应能够独立完成一个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并能够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5. 总结回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相关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有效地运用于相关领域,为自动控制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6.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撰写者,我深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程设计中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设计内容。

1. 课程概述。

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涉及到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性能指标、稳定性分析、校正设计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2. 课程实践。

课程设计将包括以下内容:(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与仿真。

通过对不同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学生将学会如何利用数学工具描述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并通过仿真软件进行系统性能分析。

(2)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校正设计。

学生将学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包括校正器的设计和参数整定等内容。

(3)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学生将了解控制系统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工业控制、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三、设计要求。

1. 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要求独立完成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稳定性分析与校正设计,以及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

2. 学生需要结合课程学习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学生需要按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内容需包括设计过程、结果分析、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内容。

四、设计步骤。

1. 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

学生需要根据课程要求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明确设计目的和要求。

2. 学习相关知识。

学生需要认真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相关知识,包括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稳定性分析方法等内容。

3. 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

学生需要运用仿真软件对所选控制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并进行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4. 进行稳定性分析与校正设计。

学生需要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并进行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包括校正器的设计和参数整定等内容。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2. 学生能掌握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和状态空间分析法,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了解不同类型控制器(如PID、模糊控制器等)的原理与特点,分析其适用场合。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的能力。

2.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模拟电路,并进行调试与优化。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自动控制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自动控制课程,培养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增强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协作与分工,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 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物理基础和电路基础知识,对工程技术有一定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基本原理:控制系统定义、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反馈与复合控制原理等。

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方程、线性系统特性等。

3. 控制系统分析方法:时域分析法(如稳定性、瞬态响应等)、频域分析法(如Bode图、Nyquist图等)、状态空间分析法。

4. 控制器设计: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自适应控制器等。

5. 控制系统仿真与实验: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设计模拟电路,进行调试与优化。

6. 控制系统实例分析: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性能,如温度控制系统、电机调速系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天津城建大学自动控制原理A课程设计说明书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起止日期:2013 年12 月30 日至2014 年1 月3 日学生姓名班级成绩指导教师(签字)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2014年1 月3 日课程设计任务书2013 —2014 学年第 1 学期控制与机械工程 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 电气2013级 11班 课程设计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A 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完成期限:自 2013 年12 月 30 日至 2014 年 1 月 3 日共 1 周 设计依据、要求及主要内容: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要求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度dB h 30lg 20≥,相角裕度 40≥γ,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基本要求:1、对原系统进行分析,绘制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2、绘制原系统的Bode 图,确定原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3、绘制原系统的Nyquist 曲线。

4、绘制原系统的根轨迹。

5、设计校正装置,绘制校正装置的Bode 图。

6、绘制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7、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8、绘制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 曲线。

9、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指导教师(签字): 系主任(签字): 批准日期:2013年12月8日)10625.0)(12.0(40)(++=s s s s G目录一、绪论 (4)二、原系统的分析 (4)2.1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4)2.2原系统的伯德图 (5)2.3原系统的奈氏曲线 (5)2.4原系统的根轨迹 (6)三、校正装置设计 (7)3.1校正方案的确定 (7)3.2校正装置参数的确定 (7)3.3校正装置的伯德图 (7)四、校正后系统的分析 (8)4.1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8)4.2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 (9)4.3校正后系统的奈氏曲线 (9)4.4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10)4.5校正后系统的simulink仿真框图 (11)五、总结 (12)六、参考文献 (12)一、绪论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校正的实质是改变原系统的零极点的分布。

现阐述串联校正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串联超前校正主要适用于系统结构不稳或系统结构稳定但瞬态响应不理想的系统装置,利用相位超前特性提高相角γ。

串联超前校正可以使低频段保持不变,满足稳态误差еss 要求;改善中频段,使系统带宽增加;而高频段抬高使得抗高频干扰能力下降。

串联滞后校正适用于系统具有满意的瞬态响应,但稳态性能不好,抑制噪声电平性能的要求高。

利用滞后网络的高频幅值衰减特性压低高频段。

串联滞后校正能够保持低频段,降低中频段(损失快速性,改善均匀性),压低了高频段(抗干扰能力增强),在稳态精度提高的同时基本上保持了其它的性能。

串联滞后-超前网络适用校正前系统不稳定,且要求校正后系统有较高响应速度、相角裕度和稳态精度的系统,是利用了幅值衰减和相角超前的原理。

同时改善系统的瞬态和稳态特性。

它兼有滞后、超前校正的优点,既能使校正后系统响应速度加快,超调量减小,又能抑制高频干扰。

现以串联滞后校正为例来进行分析,利用它的高频衰减特性,使校正后的截止频率前移,从而达到增加相位裕量的目的。

原系统对数幅值实现有衰减,提供了通过增加开环放大系数提高低频区幅频特性的可能性。

二、原系统的分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要求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度dB h 30lg 20≥,相角裕度 40≥γ。

2.1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10625.0)(12.0(40)(++=s s s s G该系统地响应程序如下:>> num=40;>> den=[0.0125 0.2625 1 0]; >> sys=tf(num,den);>> sys1=feedback(sys,1); >> t=4:0.001:10;>> step(sys1,t);2.2原系统的伯德图该系统伯德图程序如下:>> num=40;>> den=[0.0125 0.2625 1 0]; >> sys=tf(num,den);>> margin(sys);由图知,截止频率Wc=12.1;相角裕度γ=14.8°;幅值裕度h=5.6dB;穿越频率Wx=8.94。

2.3原系统的奈氏曲线该系统奈氏曲线程序如下>> num=40;>> den=[0.0125 0.2625 1 0]; >> sys=tf(num,den);>> nyquist(num,den);2.4原系统的根轨迹该系统的根轨迹图的程序如下 >> num=40;>> den=[0.0125 0.2625 1 0]; >> sys=tf(num,den); >> rlocus(sys); 三、校正装置设计3.1校正方案的确定1)根据要求的相角裕度γ′的值,确定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wc ′,由γ′=γ(wc ′)+Φc(wc ′), Φc(wc ′)=-6°。

取γ′=75°。

(当γ′=40°时,不满足幅值裕度大于30dB 。

)此时为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Wc ′=0.599 L(Wc ′)=36.48。

3.2校正装置参数的确定 1)确定滞后网络参数b在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处原系统的幅值与校正装置的幅值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因此得-20㏒b=L (wc ′)=36.48=>b=0.015。

2)确定滞后网络参数T取滞后校正网络的第二个转折频率1/(bT)=0.1Wc ′ =>T=1112.97。

因此得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3.3校正装置的伯德图TS+1Gc(s)==1112.97S+1bTs+116.69S+1校正装置的伯德图的程序如下>> num=[16.69 1];>> den=[1112.97 1];>> sys=tf(num,den);>> margin(sys);四、校正后系统的分析4.1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曲线的程序如下>> num=40;>> den=[0.0125 0.2625 1 0];>> sys1=tf(num,den);>> num1=[16.69 1];>> den1=[1112.97 1];>> sys2=tf(num1,den1);>> sys3=sys1*sys2;>> sys4=feedback(sys3,1);>> t=0:0.1:100;>> step(sys4,t);4.2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由上图可知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度为30.7dB满足要求,相角裕度75.4°也满足要求。

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程序为>> num=40;>> den=[0.0125 0.2625 1 0];>> sys1=tf(num,den);>> num1=[16.69 1];>> den1=[1112.97 1];>> sys2=tf(num1,den1);>> sys3=sys1*sys2;>> margin(sys3);4.3校正后系统的奈氏曲线此时奈氏曲线不穿过(-1,j0)点,因此系统稳定。

校正后系统的奈氏曲线的程序如下>> num=40;>> den=[0.0125 0.2625 1 0];>> sys1=tf(num,den);>> num1=[16.69 1];>> den1=[1112.97 1];>> sys2=tf(num1,den1);>> sys3=sys1*sys2;>> nyquist(sys3);4.4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程序如下num=40;den=[0.0125 0.2625 1 0];sys1=tf(num,den);num1=[16.69 1];den1=[1112.97 1];sys2=tf(num1,den1);sys3=sys1*sys2;rlocus(sys3);4.5校正后系统的simulink仿真框图根据simulink仿真框图所得结果知系统达到稳定。

校正完成。

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基本学会了串联校正的方法,使我对各个环节有了更加清楚地认识。

这次课程设计虽然过程有很多的困难,但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之间的共同探讨,我很快掌握了matlab的基本使用方法。

同时这次的课程设计也让我明白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重要性,在处理数据方面有很多的不足,团队也是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后来的相互摸索,找出串联校正的基本分析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都不是单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遇到问题,相互鼓励,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我今后的学习有着不小的帮助。

六、参考文献[1]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61—262[2]薛定宇,陈阳泉等.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3]熊晓君等.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84—85[4]夏玮等.MATLAB控制系统仿真与实例详解.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1:214—2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