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思乡情教案
浓浓思乡情教学设计
浓浓思乡情教学设计思乡情是一种情感,是指对家乡强烈的思念和向往之情。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策略和活动来引导学生表达和体验思乡情,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风土人情和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以下是一个浓浓思乡情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它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家乡的认知,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1. 情景呈现:教师利用图书、图片、视频等媒体,向学生展示家乡的文化、风景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的种种美丽和特色。
2. 旅途感悟:教师设计一次虚拟旅行,让学生想象自己回到家乡,在脑海中游览家乡的风景名胜,并记录下自己的思绪和感受。
3. 家乡特色介绍:学生结合自己对家乡的了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家乡的特色名胜、文化传统、美食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汇报。
4. 书写思乡情:鼓励学生抒写一封思念家乡的信或一篇关于家乡的故事,并在班级中分享,让学生互相感受思乡情。
5. 绘画展示:让学生以家乡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展示家乡的美丽和自己的思念之情。
6. 家乡文化体验:邀请家乡的特色代表性人物或文化团体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表演,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家乡的文化独特性。
7. 诗词赏析:教师导入一些描写家乡的名诗名句,让学生品味其中的思乡情感,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更深追忆。
8. 主题阅读:教师推荐关于家乡的名著或青少年读物,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加深对家乡的认知。
9. 视频制作: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家乡的风景或文化特色,利用电脑或手机等工具,制作一个家乡宣传短片,分享给同学以及家人。
10. 家乡调研:学生分组前往家乡的一些地方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的变化和发展,记录下所见所闻,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和讨论。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的引导和激发,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家乡,同时体验到浓浓的思乡情。
通过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的形成。
《思乡之情》教案设计
《思乡之情》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教学内容:《思乡之情》2.教学目标:(1)了解该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3)鼓励学生表达家乡、祖国的美好与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中表达的家乡情感;(2)鼓励学生生动地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文章中情感的表达;(2)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出发前对家乡的思念(5分钟)(1)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和家乡有什么特殊的联系?你想对家乡说什么?”(2)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
2.教学新课:《思乡之情》(10分钟)(1)简述该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2)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乡之情的感受。
3.阅读理解: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15分钟)(1)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份文章,阅读文章后,回答问题。
(2)教师可以在小组内让学生分享答案并相互讨论。
4.写作训练: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家乡的思念(20分钟)(1)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进行思维导图或者提纲的构建;(2)鼓励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家乡进行描写,可以从物质或情感角度进行切入;(3)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感人肺腑的故事。
5.作品展示: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展示及点评(20分钟)(1)每个小组随机抽取一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2)通读文章后,大家可以提出建议或者表达自己的情感;(3)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共同提高文章的质量。
四、教学评价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和讨论,评价作品的质量和成效;2.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行评价;3.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我总结,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思乡》优秀教案
《思乡》优秀教案思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理解“思乡”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表达思乡之情。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思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概念讲解:“思乡”的含义和重要性。
2. 阅读文学作品:选择一些描写思乡情感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3. 情感表达训练: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有效表达思乡之情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离家的经历,引发他们对思乡的思考和情感回忆。
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思乡”的含义和重要性,并与他们分享相关的文学作品。
3. 阅读文学作品: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其中描写思乡的情感。
4. 情感表达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思乡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随后,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思乡之情。
5. 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思乡之情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写作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的准确度。
3. 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五、教学资源1. 文学作品相关资料。
2. 讲义和题材料。
3. 纸笔等教学用具。
以上是《思乡》优秀教案的大致内容和教学步骤,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需求,请随时告诉我。
Note: The above response is a sample document outline for an excellent lesson plan titled "思乡" (Homesickness). It includes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 teaching procedures,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eaching resources.。
大班思乡之情教案
大班思乡之情教案教案标题:大班思乡之情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大班幼儿了解并表达思乡之情。
2. 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
3. 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幼儿理解思乡之情的概念,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2. 培养幼儿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展示家乡的风景和特色。
2. 幼儿绘画工具和纸张。
3. 家乡文化相关的故事书籍。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家乡的风景和特色,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思念之情。
主体活动:1. 绘画活动:给每个幼儿提供纸张和绘画工具,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图案描绘自己心中的家乡。
鼓励幼儿描述他们绘画中的元素和情感。
2. 故事分享:选择一本关于家乡文化的故事书籍,读给幼儿听。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故事中的情感和家乡元素。
3. 分组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家乡情感和思乡之情。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结束活动:1. 整理思绪:引导幼儿回顾今天的活动,总结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思乡之情。
2. 家庭作业:要求幼儿回家与家人交流并收集关于家乡的照片或物品,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教学延伸:1. 展示活动:下节课,让幼儿带来家乡的照片或物品,进行展示和分享。
2. 家乡文化学习:在后续的教学中,融入家乡文化的元素,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
评估方式:1. 观察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包括他们对家乡元素的选择和描述能力。
2. 观察幼儿在小组分享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3. 收集家庭作业中幼儿与家人的交流情况。
教案总结:通过本教案,幼儿将有机会了解和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乡之情。
通过绘画、故事分享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幼儿能够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提升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
同时,通过家庭作业和展示活动,家长也能参与进来,增强家庭与学校的互动。
水韵悠悠寄乡情音乐教案
水韵悠悠寄乡情音乐教案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水韵悠悠寄乡情音乐教案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适用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乡村生活和农民的辛苦。
2.让学生们了解到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并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3.让学生们了解到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并欣赏美妙的音乐。
4.让学生们学会合唱,提高学生们的协作能力和音乐素养。
教学内容:1.乡村生活和农民的辛苦。
2.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分类。
3.《水韵悠悠寄乡情》的歌曲学习和表演。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到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并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合唱,并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音乐素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乡村生活和农民的辛苦,让学生们讲述自己在农村生活中看到的辛苦和美好。
2.讲解(10分钟):讲解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分类,让学生们了解到中国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并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
3.学唱(2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先进行声乐训练,让学生们理解声音的发声原理,并进行唱几个短句子的练习;然后教授《水韵悠悠寄乡情》这首歌曲,让学生们跟着教师学唱。
4.练唱(10分钟):教师重点练习歌曲中的黄河流,让学生们掌握好这个部分。
5.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第二课时:1.复习(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们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水韵悠悠寄乡情》。
2.练唱(20分钟):教师和学生合唱《水韵悠悠寄乡情》,并进行反复练习,让学生们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歌词。
3.合唱表演(20分钟):学生们分组进行合唱表演,让每个小组都能表演一遍。
4.评价与指导(10分钟):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指导学生们如何更好地表达音乐情感。
5.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成果和表演水平,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们的思想品德以及音乐素养方面进行评估。
《思乡》教学设计方案
《思乡》教学设计方案思乡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了解思乡这一主题的背景和概念;2. 分析思乡这一情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与认同;4. 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生熟悉思乡的定义和特征;2. 分析思乡对个人情感和行为的影响;3. 探讨思乡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意义;4. 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章;5. 通过写作、演讲和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思乡的感受和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音乐或小视频等媒体方式,引入思乡这一主题,唤起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介绍思乡的定义、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背景知识。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并记录下个人对思乡的理解和感受。
然后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 阅读与分析(30分钟)学生阅读与思乡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章,分析作品中表达的思乡情感和主题。
教师会给予关键问题和指导。
5. 写作实践(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思乡体验,写一篇个人文章或故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思考。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
6. 演讲和分享(20分钟)学生就自己的写作内容进行演讲和分享,与同学们交流和碰撞思想,增强交流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方法1. 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参与度、讨论质量等);2. 作业评估(个人文章或故事的写作质量);3. 演讲评估(演讲的逻辑性、表达能力等);4. 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
五、延伸拓展1. 家乡的特色文化和传统俗的研究和介绍;2. 与其他学校或地区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了解他们对家乡的思乡情感和体验。
六、教学资源1. 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资源;2. 有关思乡的文学作品和文章。
以上为《思乡》教学设计方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具体的教学安排和细节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本方案能够为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小学思乡古诗试讲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思乡古诗的基本特点,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思乡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中的思乡情感。
2. 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抽象意象。
2.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幅描绘家乡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家乡的印象。
2. 提问:你们有没有想念过远方的家乡?为什么?3. 引出课题:《小学思乡古诗》。
二、新课讲解1. 介绍思乡古诗的基本特点:思乡古诗以抒发思乡之情为主题,通过描绘家乡的景物、人物、风俗等,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 举例讲解思乡古诗中的意象:如月亮、故乡、江水、游子等。
3. 介绍著名的思乡古诗,如《静夜思》、《登高》等。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背诵一首自己熟悉的思乡古诗。
2. 分组讨论:为什么这首诗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3. 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一幅描绘异乡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异乡的印象。
2. 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异乡的美景与家乡的美景有什么不同?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思念家乡?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思乡古诗的特点。
2. 作业:课后收集一首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思乡古诗,并简要介绍其作者及创作背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诗歌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思乡古诗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但在讲解古诗意象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同时,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悠悠思乡情》教案
《悠悠思乡情》教案同学您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悠悠思乡情》。
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读了三首思乡的古诗,感受到蕴藏在诗中绵延悠长的思乡情感,触摸到了我国含蓄而独特的思乡文化。
这节课我们继续追寻着诗人思乡的脚步,继续来读思乡的诗歌。
二、读古诗、请同学们默读这三首古诗词。
看看作者又是借助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出示: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2、我们先来交流第一首诗歌:作者借助哪个物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是的,诗人借助夜雨,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看,同学你是李商隐的知己,读出蕴含在夜雨中的思念)3、我们再来看第二首诗歌:看,本是奇幻的山峰,在作者的眼里却变成了——剑刃,剑剑割着他思乡的心,诗人借助尖山,表现了思念故乡的感情。
4.古往今来,像这样借助物象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还有很多,成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
(出示很多题目和作者)三、拓展现代诗.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
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
这首《乡愁》相信大家一点也不陌生,我们来读一读吧。
2.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22岁时,跟随父亲飘零到了台湾,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写下满怀深情,写下了这动人诗篇。
从诗歌中,我们能感受到思乡,盼望祖国回归的情感。
3、这种情感作者又是借助哪些物象表达出来的呢?是的,是的,作者正是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物象抒发了无限的乡愁和对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期盼之情。
4、师:你看,不仅古人喜欢借助物象,表达思乡之情,现代诗人也喜欢用这种方法表达思乡情怀。
有的诗歌还被谱上了曲子,时时拨动着思乡人的心弦。
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月之故乡》,相信同学们的心头定是别有一番不一样的滋味啊。
四、总结师:(合着音乐)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读了几组诗,体会到了浓浓的思乡情,认识了这种借助物象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手法,感受到了含蓄而绵长的思乡文化。
乡愁教案设计
乡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到乡愁的含义和特点。
2. 让学生发现到乡愁对人的影响,并能够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乡愁的敏感度。
2.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乡愁情感。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乡愁的含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乡愁。
2.讨论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发现乡愁对人的影响,并能够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
3.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乡愁吗?”2. 出示乡愁的定义:“乡愁是一种对故乡或家乡甚至是某一个时期的怀念、思念的情感。
”3. 向学生提问:“你们有过乡愁的经历吗?请分享一下。
”第二步:讲解乡愁的特点与影响(15分钟)1. 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乡愁的特点,如思乡之情,怀念故土,对故乡的眷恋等。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乡愁对人的影响,如增强人的情感共鸣,激发个人创作灵感等。
第三步:讨论乡愁的表达方式(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共同探讨乡愁的表达方式。
2. 汇报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四步:写作练习(30分钟)1. 学生个人写作:请学生以“我的乡愁”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乡愁的文章。
2. 学生互评:学生交换作文,互相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
3. 学生修改:根据互评的意见,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作品展示: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2.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继续培养写作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个人写作和互评,评价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和乡愁情感的表达能力。
2. 通过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对乡愁的敏感度和感受能力。
悠悠故乡情课时备课(四语第六单元)
1、通过朗读背诵,积累描写怀乡思亲的四字词语。
2、讲讲你所读的诗,体会他们的思乡之情。
3、写写你家乡的风景,表达你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想想你想写故乡的哪里?
2、哪里有你快乐的回忆?
3、什么能勾起你的回忆?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专题一重在让学生通过对四篇课文的学习去体会远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情怀。因此,通过《古诗三首》《梅花魂》两篇精读课文,《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让学生不断体会,感悟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为下一专题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能主动识字,借助工具书识记理解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
1、把所想的罗列。
2、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梳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课)
活动一:找准切入点
1、想想你想写故乡的哪里?什么能勾起你的回忆。
2、准备写作用具。
活动二:认真写作
1、再次明确写作要求。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活动三:指名汇报,师生交流
1、学生完成习作,指名汇报。
2、根据情况适时指导。
3、小结。
活动四:总结提升
A出示:"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a)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话的内容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板书:黯然泪下)
(b)外公为什么会黯然泪下呢
(c)指名读,评议(缓慢,低沉),齐读.
(d)而此时的我,能理解外祖父吗男女生对比朗读下文两句人物对话.
B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有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浓浓思乡情教研课教学设计 (定稿)1
“浓浓思乡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回忆单元所学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2、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对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
教学重难点:1、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对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
教学流程:一、听音乐激趣引入播放音乐《外婆的澎湖湾》,学生倾听并谈体会。
谈话:家乡在游子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的、最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有什么收获呢?学生畅所欲言。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第二组课文,去品味文章里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吧。
(板书:浓浓思乡情)二、梳理课文知识(一)生快速浏览课文,回忆一些感人的描写。
梳理四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板书:相同点、不同点、活学活用)(二)小组合作交流并完成知识梳理图1、教师出示ppt提示合作要求:浏览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梳理几篇课文的表达方式,完成知识梳理图;品读文中感人的描写,积累优美词句。
2、四人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并记录下优秀设计图(ppt提示合作要点)(三)全班汇报1、相同点生1:我们组在学习中找到以下相同点:四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举例句略)其余学生倾听并补充,(师相机出示该组的设计图)。
生2:我们组在学习中还找到以下相同点:四篇课文都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具体(举例句略)。
生3:我们组在学习中还找到以下相同点:课文都通过写景、写故事等方式抒发情感(举例句略)。
汇报学生将图画张贴在板书上。
师展示重点句子,讲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板书在黑板上。
ppt出示文中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句子引导生品读感悟。
2、不同点生1:我们组在学习中找到以下不同点:课文抒情方式不同(举例句略)其余学生倾听并补充(师相机出示该组的设计图)。
生2:我们组在学习中还找到以下不同点:几篇文章的结构不同有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并列式结构(举例句略)其余学生倾听并补充。
有关乡愁教案4篇
有关乡愁教案4篇乡愁教案篇1素质教育目标知识储备点: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机.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习新课:(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四)课堂互动。
初中作文思乡教案设计
初中作文思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作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3. 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思乡之情。
2. 教授作文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3. 批改学生作文,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思乡之情。
2. 讲解:教师讲解作文写作技巧,包括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
3. 示范:教师进行作文示范,展示如何运用写作技巧表达思乡之情。
4. 创作:学生根据教师讲解和示范,进行作文创作。
5. 批改: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6.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作文的写作水平,包括语言表达、构思布局等方面。
2.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3. 学生对思乡之情的表达和描绘,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资源:1. 作文素材库:提供关于家乡的素材,如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
2. 作文评分标准:提供作文评价的标准,帮助教师进行作文批改。
3. 作文展示平台:提供学生作文展示的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家乡的回忆,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思乡之情。
2. 讲解:讲解作文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如何选材、构思和表达思乡之情。
3. 示范:教师进行作文示范,展示如何运用写作技巧表达思乡之情。
4. 创作:学生进行作文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 批改: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6.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作文教学的重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家国情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思乡之情,并教授作文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古诗中的乡愁与思乡情感教学方案设计
古诗中的乡愁与思乡情感教学方案设计一、引言乡愁与思乡是人们在离乡背井、远离家乡时产生的情感。
在古代中国的诗歌中,乡愁与思乡情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通过古诗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这些情感。
本文就古诗中的乡愁与思乡情感教学方案进行设计,旨在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认知和体验。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乡愁与思乡的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 培养学生对古诗中乡愁与思乡情感的感知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乡愁与思乡情感的能力;4. 提升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认知和体验。
三、教学内容1. 乡愁与思乡的概念解析通过介绍乡愁与思乡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对这两种情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可以引用一些经典的古诗句,如苏轼的“青山一去无消息,宜楼村路几千里”来帮助学生理解。
2. 古诗中的乡愁与思乡情感选择一些经典的乡愁与思乡的古诗,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解读这些古诗。
让学生感受古人对离乡背井的情感表达,理解其中的哀思和思乡之情。
3. 乡愁与思乡情感的创作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创作乡愁与思乡的诗歌。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如鼓励学生回忆家乡的景色、味道、情感等,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互相分享与交流,增加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四、教学方法1. 听课与欣赏:老师朗读古诗,学生跟读并欣赏诗歌的音韵之美。
2. 朗诵与解读:学生分组朗诵古诗,并进行诗句解读与情感表达。
3. 创作与分享:学生根据指导创作自己的乡愁与思乡的诗歌,并进行互相分享与交流。
五、教学评估1. 听课笔记:学生记录课堂上学到的乡愁与思乡的知识点与感悟。
2. 朗诵评估:通过学生的朗诵,判断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的准确度。
3. 作品评估: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包括表达情感的准确度和诗歌的美学价值。
六、教学资源1. 古诗选集:选取一些经典的乡愁与思乡的古诗进行教学。
初中作文思乡教案
初中作文思乡教案教案标题: 初中作文《思乡》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作文的基本写作要求,特别是针对题目《思乡》。
2. 提高学生对思乡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叙事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以及组织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写有关思乡的素材或图片。
2. 幻灯片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3. 白纸和铅笔,用于学生写作练习。
4. 课堂上将要使用的范文或参考作文。
教学步骤:引入 (5分钟):1. 进入课堂后,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思乡的图片或素材,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和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讨论或分享他们与思乡相关的经历或感受。
讲解与示范 (10分钟):1. 介绍作文题目《思乡》,并解释其含义和写作要求。
2. 通过范文或参考作文,向学生示范如何组织思想、运用适当的描写和表达技巧来写作。
3. 强调学生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并且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考。
练习与合作 (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思乡的主题。
可以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些思乡相关的素材,让他们进行观察和讨论。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鼓励他们用形象生动、感情真挚的语言来表达思乡之情。
3. 引导学生互相合作,互相修改和完善彼此的作文,以提高写作质量。
展示与评价 (10分钟):1.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展示给全班同学,可以选择读自己的作业或将其张贴在展示墙上。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重点关注他们在表达情感、塑造形象和运用适当的语言技巧方面的表现。
总结与反思 (5分钟):1. 通过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 鼓励学生思考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和改进方法。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乡经历和情感,写一篇作文。
2.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提示或参考资料,鼓励他们多加思考和独立写作。
扩展阅读:提供一些与思乡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或文章,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并可以在下一节课进行讨论和分享。
初中作文思乡教案大全
初中作文思乡教案大全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思乡的情感,并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运用修辞手法,增强作文的表现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理解思乡的情感。
2.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运用修辞手法,增强作文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2.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作文素材和范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想过家乡的风景、人物、美食等?有没有一种想回家的强烈感受?”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乡经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思乡》作文教学。
二、教学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思乡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思乡的情感内涵。
2. 教师讲解如何用文字表达思乡之情,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运用修辞手法,增强作文的表现力。
3. 教师给出作文素材和范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学生练习(15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作文素材和范文,结合自己的思乡经历,进行作文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鼓励和评价。
四、作文展示和点评(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自己的思乡之情。
2.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表扬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认识到思乡的情感是正常的,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作文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思乡情感的理解程度。
2. 学生作文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的关注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悠悠思乡情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组作品的演唱和欣赏,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2、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故乡的小路》,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3、对比欣赏歌曲《故乡的云》和《那就是我》,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感受作品的风格特点,体验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并表现歌曲《故乡的小路》
教学难点:
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感受作品的风格特点。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导入新课
师演唱歌曲《月之故乡》,提问歌曲表达的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一首优美的歌曲,大家能体会到歌曲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吗?
师:这是一首表现游子思乡的歌曲。
游子沦落天涯,惦记故乡的梦,却不得不唱着异乡的歌。
海外的游子思乡、望乡,是苦也是甜,是一种断不了的心疼。
二、总结过渡。
师:从小学到初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思乡的作品。
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就深深表现了这一种思乡的情绪。
课件呈示《静夜思》及相关图片,师生共同朗读
师:李白的诗句天涯明月,在天亮时分淡淡消散。
我记得席慕容曾谢过这样一首诗(课件呈示)。
自古以来,月亮,最能引发离乡游子的思乡情怀,她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我们同学所了解,掌握的古今中外有关思乡的诗词、音乐有哪些呢?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组以《月夜》为题表现“思乡”主题的作品:
播放刘天华的二胡曲《月夜》片段并呈示相关图片、作品(杜甫的诗《月夜》、【俄】克拉姆斯科依的油画《月夜》、【德】艾兴多尔夫的诗歌《月夜》)师: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思乡永远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思乡情结
师总结:是呀,思乡之作举不胜举,永唱不绝。
三、学唱歌曲《故乡的小路》
1、听范唱,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
2、学唱第一乐段。
(1)听旋律感受节拍特点。
这首歌曲分成两个乐段,先来看第一乐段,老师用琴弹奏一遍,请学生划拍感受,发现歌曲的节拍有什么特点吗?
(2)划拍用Lu唱旋律。
下面请划拍,跟着琴用Lu轻声唱第一乐段,注意每一句是从第四拍起,每一小节第一拍唱重些。
(3)唱谱
接下来一起唱谱,注意升fa的音准以及附点的时值。
(4)唱词
轻声跟着老师唱词,注意一字两音的地方,如“小路”、“小花”的“小”。
――接着唱第二段歌词。
3、学唱第二乐段。
(1)分析两个平行乐句。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高潮,同样有两个乐句构成,看看这两句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2)对比学唱。
A、用琴弹奏两句,对比聆听。
(教师可再弹奏一遍,让学生分辨)
B、跟琴先唱第一句谱,再唱第二句谱。
(3)用la完整唱第二乐段。
(4)唱词,注意情绪的递进。
结束句是最后一句后半句的重复,用哼鸣演唱。
4、跟伴奏带完整演唱歌曲。
(1)提问:根据歌词描述歌曲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2)配乐朗诵歌词,体会歌曲中“我”的思乡之情。
(3)完整演唱歌曲。
用真挚朴实的感情来表现歌曲,用连贯流畅的声音演唱。
老师指挥,和学生共同演唱。
5、讨论歌曲的演唱形式。
(1)讨论歌曲可采用哪些演唱形式。
怎样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呢?可以采用哪些演唱形式?请学生讨论并尝试。
(2)领唱加齐唱。
四、欣赏歌曲
1、欣赏《故乡的云》
(1)欣赏歌曲,感受思乡之情。
(2)简析歌曲并体验。
这首歌抒发了海外游子思念祖辈生息繁衍之地的深情。
歌曲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对大自然的描绘与主人公的思乡之情紧紧联系在一起。
哪几句最能表达思乡之情?唱一唱,表达一下你的感受。
2、欣赏《那就是我》
(1)朗诵歌词,感受歌曲的意境。
(2)为诗歌《那就是我》选配音乐。
如果为这首诗歌配上音乐,你觉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应该有什么特点?
(3)结合画面欣赏歌曲《那就是我》,思考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五、比较与分析
比较三首歌曲有何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呢?
六、激情表达
人有很多的感觉,包括欢喜、悲伤、厌倦、憎恨……而最叫人魂牵梦萦的莫过于思念的感觉。
思念可以是甜蜜的、温柔的,也可以是痛苦的、悲伤的。
月色如梦,乡愁如酒,而今乡愁已成为人类心底永恒的情结。
师:我们曾欣赏过小提琴曲《思乡曲》,今天再次聆听这段旋律,也许我们更能产生共鸣。
播放《思乡曲》,课件呈示主题旋律
缠绵、幽哀的曲调,把思念、忧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跟琴视唱主题旋律)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同样也表达了这样一种情绪(课件呈示,师生朗读)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思乡曲》的主题旋律,把这首诗歌融合进来,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带来的美感。
学生活动:配乐诗朗诵
七、情感升华
总结:思乡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许当我们远离自己的家乡,更能深刻体会到这种刻苦铭心的思念之情。
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使很多人散失家园,痛失亲人,然而他们也坚强的挺了过来。
(课件呈示一组图片)我们的同学更应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把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化为学习的动力,并学会适时的、适当的调整自己的情绪,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进取,长大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