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超重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超重与失重》是一节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应用课。
本节的授课是针对的学生,学生的基础很薄弱。
学生对超重失重的认识很模糊。
授课时想增加学生的一些感性认识,同时纠正一些日常错误观念。
课堂从带孔的水瓶静止时有水流出,而当同样的水瓶做自由落体时水就不再流出引入课题。
提出一个问题:1、平时用弹簧测力计侧物体重力的时候,物体应该处于什么状态?2、为什么应该处于平衡状态?3、弹簧测力计测的是什么力?4、不处于平衡状态的话,示数还等于重力吗?为什么?本节课就以这四个问题为主线,在对四个问题的解决中展开教学,利用实验观察定量推理等多种方式,得出超重、失重概念;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得出新知识;总结新规律。
再利用新规律解释新现象,利用体验、理论探究、实验探究、影音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了一次:“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到科技,到社会”的探究过程。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和科学素养培养。
二、学习任务分析1、全体学生去体验“电梯中测体重”,发现现象,整理数据,提出困惑。
2、分析并思考测力计测的到底是什么?3、观看视频,完成表格,得出超重失重的定义以及总结归纳物体处于超失重的条件。
4、用牛顿定律定量推导人对秤压力的表达式,进一步通过理论推导验证总结何时物体会出现超重状态何时物体会出现失重状态。
5、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究和实验探究,共同协作,再通过几个趣味探究实验,让学生正确利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6、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中的大量事例,但学生对相关新事物新情况了解较为片面,不能很好地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应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成为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高中物理_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根据课标分析和教材分析,拟定本节课的设计思想如下:1、物理生活化思想贯穿课堂始终无论是趣味实验,激发悬念,还是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到回归实践,自主小结,都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STS思想,闪烁着人文的光芒。
趣味实验设计,略加改进的“记忆游标测力计”,视频将物理过程的“慢放定格”,DIS实验等,是对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创新。
2、构建新课程理念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整堂课采取“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教学方法,以“自主体验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自主举例应用问题”为教学主线;从兴趣入手,精心设计学生活动——通过分组实验,感受超、失重现象;进而小组讨论、验证、交流超、失重条件;感悟超、失重实质;成功解释生活中超、失重现象;强调学生思维和体验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变过去教师要学生学,而为学生自己“我要学、我想学、从中我学到了什么”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自主学习;通过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当然同时要发挥教师的课堂机智,适时地去引导,去启发,去控制,去答疑,去评价,这是符合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转换。
3、注重教学反馈,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符合高一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反馈,可以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各教学环节是否有效的判据;教学过程中穿插着师生评价(提问)、生生评价(组间交流)以及学生自我评价(谈谈我学到了什么?),是学生的现场学习情况的动态反馈,针对反馈情况,需要教师做出适切性评价和教学调整。
趣味实验前后呼应解释,学生自己举例及解释,纠正原有的一些模糊认识,都是对知识掌握的定性反馈;“练一练”中的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来定量分析,并将超重与失重同化到牛顿运动定律的知识结构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想一想”、“做一做”和“相关链接”又将教学反馈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理念——注重过程性与即时性评价。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
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对于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他们可能会混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此外,学生对于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可能不够了解,缺乏对于这些概念的实际意义的认识。
教材分析:
教材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 概念解释不清晰:教材中对于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解释可能过于简单,没有给出足够的例子或者实验来匡助学生理解。
2. 缺乏实际应用:教材中可能没有给出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场景,导致学生难以将这些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 缺乏练习和巩固:教材中可能没有足够的练习题和巩固性的活动,导致学生对于超重和失重的理解不够深入。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1. 清晰解释概念:在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来匡助学生理解。
例如,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分量变化来引导学生思量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2. 引导实际应用:在讲解超重和失重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量这些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可以让学生思量为什么船在水中会浮起来,以及为什么人在月球上会感到失重。
3. 练习和巩固: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于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进一步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反思,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情景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应⽤巩固”的思路设计本课。
由情景引⼊,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同时也提⾼学⽣运⽤⽜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的条件和原因,⽅法是:以超重与失重现象为主线,为学⽣提供亲⾝体验,使他们带着疑问进⾏探究活动。
通过录像呈现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探究产⽣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应⽤⽜顿第⼆定律推导,明确为什么会产⽣超重与失重现象,从⽽加深理解超重失重的概念。
本设计坚持以“学⽣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对学习有兴趣、有成就感!本设计的特⾊是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探究活动,为了提⾼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设计了“表格”进⾏指导。
另⼀个特⾊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不仅组织学⽣观看录像,⽽且应⽤⼒的传感器把受⼒的瞬间问题轻松解决。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的条件和原因教学难点: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的条件三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演⽰法,探究法,发现法四器材(1)多媒体⽹络教室(2)⾃制powerpoint课件(3)录像⽚段(4)⾃制超重失重演⽰仪(5)⼒的传感器五教学过程新课引⼊观看录像《航天员在太空之旅⾯临多重考验》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其实宇航员在航天飞⾏时还要承受超重的考验,⽽就在我们⾝边也随时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设计意图: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教学提出问题:(板书)⼀究竟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取悬挂钩码的弹簧秤:弹簧秤的读数:反映的是钩码对它拉⼒的⼤⼩。
当把砝码往下拉时:有时拉⼒⼤于砝码的重⼒有时拉⼒⼩于砝码的重⼒提出问题:难道钩码的重⼒会发⽣变化吗?——这⾥就有超重失重。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与思考(二篇)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与思考对于教学《超重和失重》这一内容,我有一些反思和思考。
首先是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有所混淆,很难正确区分和运用。
这可能与我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关。
我应该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其运用场景,以便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相关知识。
其次是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法。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讲授部分过于简略,并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我应该更注重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原理。
另外,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和难点,我应该提前做好预测和准备相应的辅助教具。
例如,可以通过模型演示、图像展示和实验等方式,直观地展示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和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此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将超重和失重与学生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以增加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可以通过应用实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工程设计、航天科技等领域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最后,教学反思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反馈。
在本次教学中,我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也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问题。
因此,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回顾和总结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补充。
总之,针对《超重和失重》这一教学内容,我需要在目标设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辅助工具准备、实际应用展示以及教学反馈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与思考(二)超重和失重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
在本次教学中,我设计了一节课程,以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来实际体验这两种状态。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教师主导;2.形象化教学,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3.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对比,理解、体悟超重和失重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观察分析、体验,理解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特点、受力特点,总结超重、失重现象的受力条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思维能力。
3.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培养学生“力与运动”的物理观念。
4.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增强用物理原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的意识,能用力与运动的观念分析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什么是超重和失重以及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2.教学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2).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分析。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方式】1.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探究纸带承受的拉力与重力的关系教师的策略是宏观调控整体教学进度,微观放活学生局部学习进程,让学生的学习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2.现代教学手段与启发式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创设物理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器材:1.体重计、纸带、重锤、底部侧面开有小孔的塑料瓶(大号可乐瓶)、红墨水、水桶、水、白报纸。
2.计算机、数字展台、投影仪。
3.视频录像剪接。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超重与失重》课件,【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做实验1】用纸带挂上一瓶水,提起后然后迅速一抖,纸袋断裂。
【引导学生思考】纸带既然能够承受重锤的重力,怎么会断呢?学生活动1:学生实验1:用纸带挂上重锤,然后迅速上提。
观察现象:纸带断了。
学生思考:纸带为什么会断?通过本节思考,会解决这一类问题。
学生活动2,观察升降电梯中两个弹簧秤示数变化的实验摄像,现象是指针在“跳舞”。
教师活动3【引导学生回顾生活】某位学生称体重,在秤上蹲下和站起,称的示数也会变化。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知道超重和失重的相关因素及其实质;(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实验能力和理论推导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由现象到本质来研究和认识规律的过程,树立科学思维,领略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的魅力。
掌握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科学之美和科学精神,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增强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领略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体会知识对于国家富强、民族发展甚至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生活现象、实验验证和理论推导探究超失、重现象及其相关因素和本质。
【教学难点】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相关因素。
【教学方法】“情景——问题——探究——结论——验证——应用”的学生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弹簧测力计、钩码、传感器、体重计等。
【设计思想】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生活现象入手把生活中低层次的原始经验、素材经分析、加工,变为高层次组织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提升素养和品质。
通过教学的生活化,用反思、修正、逐层递进的方式,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以实现《新课标》中“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要求。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是《新课标》的要求。
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体验”和“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前小任务:寻找生活中的超重或失重现象,并记录下来。
)师:同学们的课前小任务完成的都不错,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郭秋燕同学上周末给大家记录的一段视频。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超重与失重》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在知道了“what”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我
又启发学生分析超重和失重的运动情况,从而寻找事物
的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从
而获取新知识。 3、why(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我又启发学生思考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由结果
反推原因,由结论导出条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 演绎推理,从而提高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能力。
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 结合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学了超重和失重的相关知识 后,我再引导学生去解释课前所列举的一些物理现象。 学生在解释这些现象的过程中,必然会对超重和失重有 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视频演示电梯、太空中的超、失重 现象,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热爱科学的崇高情感。
最后,我又组织学生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适时地 设置一些障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通过 思考、交流,更深刻地领会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超重与失重》
称
1、超重和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
动定律第七节。它是在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后引入的巩固
应用的一节,教材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的测力计的示
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及完全失重
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属 教材分析
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现象。
1、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
习的原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
生发现问题,然后想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策略选
2、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视频演示实验,并作定量 择与设计
分析,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印象:展示网络信息,开阔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时,需要首先进行学情分析,以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本学情分析主要针对高中物理中的超重与失重这一知识点进行分析。
1. 学生背景知识: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和重力的基本原理。
他们了解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地球的引力加速度成正比。
同时,学生还了解到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如自由落体运动等。
2. 学生学习兴趣:超重与失重是一种特殊的重力现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学生对于在不同重力环境下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感兴趣,并希望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深入理解这一现象。
3. 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他们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托和参考,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1. 教材内容: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超重与失重的内容主要包括: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解释,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超重和失重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
2. 教材难度:超重与失重这一知识点在高中物理中属于中等难度的内容。
学生需要理解重力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 教材衔接:超重与失重这一知识点与前面学习的力和重力有一定的衔接关系。
学生需要通过对力和重力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和原理。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1. 教学过程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实验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处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原理。
高中物理_超重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超重与失重》是一节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应用课。
本节的授课是针对的学生,学生的基础很薄弱。
学生对超重失重的认识很模糊。
授课时想增加学生的一些感性认识,同时纠正一些日常错误观念。
课堂从带孔的水瓶静止时有水流出,而当同样的水瓶做自由落体时水就不再流出引入课题。
提出一个问题:1、平时用弹簧测力计侧物体重力的时候,物体应该处于什么状态?2、为什么应该处于平衡状态?3、弹簧测力计测的是什么力?4、不处于平衡状态的话,示数还等于重力吗?为什么?本节课就以这四个问题为主线,在对四个问题的解决中展开教学,利用实验观察定量推理等多种方式,得出超重、失重概念;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得出新知识;总结新规律。
再利用新规律解释新现象,利用体验、理论探究、实验探究、影音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了一次:“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到科技,到社会”的探究过程。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和科学素养培养。
二、学习任务分析1、全体学生去体验“电梯中测体重”,发现现象,整理数据,提出困惑。
2、分析并思考测力计测的到底是什么?3、观看视频,完成表格,得出超重失重的定义以及总结归纳物体处于超失重的条件。
4、用牛顿定律定量推导人对秤压力的表达式,进一步通过理论推导验证总结何时物体会出现超重状态何时物体会出现失重状态。
5、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究和实验探究,共同协作,再通过几个趣味探究实验,让学生正确利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6、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中的大量事例,但学生对相关新事物新情况了解较为片面,不能很好地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应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成为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高中物理_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物理_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超重与失重》是⼀节应⽤⽜顿三个定律解释⾝边的物理现象的应⽤课。
我深⼊研读了教材和新课程理念,最终确⽴了本课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课上教师引导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式,⽽是先利⽤⼀个午休时间带领全体学⽣亲⾃到电梯中去体验超重与失重。
在体验过程中,学⽣⾃主发现问题,产⽣疑问,各⼩组整理和记录数据,课上展⽰记录结果。
课堂以展⽰各⼩组观察记录的数据引⼊,带领学⽣回忆电梯现场,并观察和总结当时的困惑。
教师及时评价。
在数据及回忆的基础上总结学⽣的困惑,教师加以精练,提出四个问题:1、读数有时⼤有时⼩,难道我的体重在变化吗?2、如果我的体重没变化,那么体重秤直接测量的还是我受的重⼒吗?3、体重秤直接测量的如果不是我受的重⼒,那么它直接测量的是什么⼒呢?4、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体重秤读数的变化呢?本节课就以这四个问题为主线,在对四个问题的解决中展开教学,利⽤类⽐、反证、定性分析、定量推理等多种⽅式,得出超重、失重概念;运⽤⽜顿运动定律,得出新知识;总结新规律。
再利⽤新规律解释新现象,利⽤体验、理论探究、实验探究、影⾳资料等⼿段,拓展学⽣思维,让学⽣真正体验了⼀次:“从⽣活到物理,从物理到⽣活,到科技,到社会”的探究过程。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的⽅法指导和科学素养培养。
《超重和失重》学情分析1、学⽣学完⽜顿三定律的理论知识,但尚缺乏实际的应⽤,对定律的理解上还⽐较粗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建⽴⼀个⽣动活泼的场景,利于学⽣的理解消化。
2、我校学⽣在济南市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初中基础相对薄弱,⾃主探究的⽅式对我校学⽣来说稍显困难,教师要在学⽣探究的过程中做好⽅法指导。
1、课前引导全体学⽣去体验“电梯中测体重”,发现现象,整理数据,提出困惑。
2、分析并思考四个问题。
3、⾃主得出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4、定性分析什么原因引起了体重秤读数的变化。
5、⽤⽜顿定律定量推导⼈对秤压⼒的表达式,总结何时物体会出现超重状态何时物体会出现失重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情景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应用巩固”的思路设计本课。
由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同时也提高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方法是:以超重与失重现象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活动。
通过录像呈现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明确为什么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从而加深理解超重失重的概念。
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对学习有兴趣、有成就感!
本设计的特色是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探究活动,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设计了“表格”进行指导。
另一个特色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不仅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而且应用力的传感器把受力的瞬间问题轻松解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发现法
四器材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自制powerpoint课件
(3)录像片段
(4)自制超重失重演示仪
(5)力的传感器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航天员在太空之旅面临多重考验》
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其实宇航员在航天飞行时还要承受超重的考验,而就在我们身边也随时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板书)一究竟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
取悬挂钩码的弹簧秤:弹簧秤的读数:反映的是钩码对它拉力的大小。
当把砝码往下拉时:有时拉力大于砝码的重力
有时拉力小于砝码的重力
提出问题:难道钩码的重力会发生变化吗?
——这里就有超重失重。
取体重计:体重计的示数反映的是人的体重。
当人下蹲时:有时压力大于人的体重
有时压力小于人的体重
从刚才俩实验得出超重失重的概念。
(板书)
超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
失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
总结提高:(板书)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重力不变。
大家想想,生活中有没有体验过超重和失重?在什么情况下体验过?
学生:电梯。
观看视频:电梯里的台秤(注意观察全过程)
(设计意图: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提出问题:电梯里的物体什么时候出现超重和失重?或者说电梯里的物体发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是什么?这是我们要研究
的第二个问题?
二探究发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板书)
了解电梯的运动情况:电梯加速上升,电梯匀速上升,电梯减速上升,
电梯加速下降,电梯匀速下降,电梯减速下降。
再次观看:电梯里的台秤
具体任务:观察并记录超重和失重都发生在电梯运行的哪些阶段?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使探究活动能有效进行)
猜测:超重和失重到底与哪些量有关?
学生:a 或v
提出问题:凭什么说超重和失重与你猜测的物理量有关?理论依据?学生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补充:电梯匀速上升,下降时,a=0,物体既不超重也不失重。
电梯加速上升,减速下降时,a向上,物体处于超重。
电梯加速下降,减速下降时,a向下,物体处于失重。
因此超重失重与a有关。
提出问题:超重与失重到底与a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把a的情况从这六个阶段分析出来,从电梯六个阶段的超重失重情况,并结合你猜测的物理量(a)的情况,寻找规律。
提示:1先判断a的情况(向上,向下,有无)。
2再找规律。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板书)当a向上时,发生超重现象
当a向下时,发生失重现象
总结提高:
1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只决定于物体的加速度
2 a向上——超重加速上升
减速下降
a向下——失重加速下降
减速上升
方法求新:
我们用弹簧秤或测力计来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示数变化不定,且瞬间即逝,难于观察,有把瞬时的受力情况都记录下来的测力仪器吗?“力传感器”就是这种仪器,它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观察瞬间受力这个难题。
力传感器把受力大小转换成电信号,数据采集器把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画出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力随时间的变化就永久记录下来了。
根据F一t图象看出物体各阶段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超失重情况。
提出问题:(板书)
三
取钩码为研究对象:
当a向上时 F>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mg=ma
F=mg+ma>mg
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弹簧秤受到的拉力Fˋ=F=mg+ma>mg 发
生超重现象
当a向下时 F<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mg-F=ma
F=mg-ma<mg
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弹簧秤受到的拉力Fˋ=F=mg-ma<mg 发
生失重现象
这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的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承接上面对失重现象的分析,引出完全失重现象。
(板书)
四完全失重现象
1概念: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等于零的状态叫完全失重。
2产生条件: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
演示:水瓶下落漏水停留
演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将底部四周戳上小孔,可以让各个方向的学生看清楚现象。
2.把水染成红色,便于观察。
学生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下落时水不在存瓶底流出。
学生分析原因。
(水瓶静止时,由重力产生液体内部的压强使水从小孔中流出。
当水瓶自由下落时,每一部分水所受的重力都使相应质量的水产生a,重力加速度,即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瓶底不存在由重力产生的液体内部压强,水不会从杯底流出。
)
总结: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教师从旁指导补充。
作业布置
1完成导学案课后检测
2设计一个超重失重的实验
七板书设计
超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
失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
2 a向上——超重加速上升
减速下降
a向下——失重加速下降
减速上升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完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的应用,对概念的理解上还很抽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场景,利于学生的理解消化,同时也立足于学以致用。
列举大量的实际例子,供学生分析解决,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体验到了许多超重和失重现象,特别是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就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因此,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超、失重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超重(或失重)就是物体重量的增加(或减少);其次学生往往认为向上运动时就超重,向下运动时就失重,没有真正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原因。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