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 朝三暮四
小学文言文:《朝三暮四》和译文和注释
【导语】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个哲学道理,是《庄⼦·齐物论》中⼀则重要的寓⾔故事,⽆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们喜怒为⽤就显得很可笑。
详细的知识点就和⽆忧考继续往下阅读。
朝三暮四 先秦:佚名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
损其家⼝,充狙之欲。
俄⽽匮焉,将限其⾷,恐众狙之不训于⼰也。
先诳之⽈:“与若芧,朝三⽽暮四,⾜乎?”众狙皆起怒。
俄⽽⽈:“与若芧,朝四⽽暮三,⾜乎?”众狙皆伏⽽喜。
译⽂ 宋国(今商丘)有⼀个养猕猴的⽼⼈,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意,猕猴们懂得那个⼈的⼼意。
那位⽼⼈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粮,来满⾜猕猴们的*。
但是不久,家⾥缺乏⾷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物,但⼜怕猕猴们⽣⽓不听从⾃⼰,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听很⽣⽓,都跳了起来。
过了⼀会⼉,他⼜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地趴下,都很⾼兴对那⽼⼈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 狙(jū)公:养猴⼦的⽼头。
解:了解,理解,懂得。
狙:猴⼦。
意:⼼意。
得:懂得。
得公之⼼:了解养猴⽼⼈的⼼思。
损:减。
⼝:⼝粮。
充:满⾜。
欲:*,要求。
俄⽽:⼀会⼉,不久。
匮:缺乏。
限:限制。
恐:恐怕。
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诳(kuáng):欺骗。
之:代词,它,代指猴⼦们。
与:给。
若:⽂⾔⽂中的⼈称代词,代“你”、“你们”,⽂中指猴⼦们。
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
朝:早上。
⾜:够,⾜够。
众:所有的。
皆:都。
起怒:⼀齐⽣⽓起来。
怒:恼怒,⽣⽓。
伏⽽喜:都很⾼兴地趴在地上(⼀般是动物感到满⾜时的动作)。
寓意 狙公好⽐是载众⽣的“⼤块”⽽猴⼦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
朝三暮四的译文和道理
朝三暮四的译文和道理
《朝三暮四》的译文和道理为:早上给猴子三颗橡树果实,晚上给四颗,猴子们很生气;后来改为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猴子们就很高兴。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是: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本身就有自己的特点,不要做一些不实际的事情去为难自己和别人。
文言文朝三暮四的翻译
夫朝三暮四,乃古之寓言,寓含深意。
盖因其变幻莫测,使人难以捉摸,故常用于形容人言而无信,反复无常。
然究其本质,实则揭示了人性之弱点,即易变易移,难以捉摸。
《庄子》曰:“朝三暮四,朝四暮三,此之谓朝三暮四。
”何谓“朝三暮四”?朝者,早晨也;暮者,晚上也。
三,四,乃数字,代表桃子之数量。
故“朝三暮四”者,早晨给猴子们三个桃子,晚上给它们四个桃子,实则数字之变换,猴子们却以为早晨少,晚上多,故不知其变化,从而表现出反复无常之态。
朝三暮四,实则反映了人性之弱点。
人皆有贪欲,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难以洞察事物本质。
正如猴子们,只知桃子之数量,不知其实质,故被“朝三暮四”所迷惑。
而人亦如此,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难以看清他人真面目,从而陷入言而无信,反复无常之境地。
《论语》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此言信之重要性。
信者,诚信也,为人之本。
人若言而无信,反复无常,必将失去他人信任,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故诚信乃立身之本,人应时刻保持诚信,言而有信,以免陷入“朝三暮四”之境地。
朝三暮四,亦告诫世人,勿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洞察事物本质。
正如猴子们,若能看清“朝三暮四”之实质,就不会被其所迷惑。
人亦应如此,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避免陷入言而无信,反复无常之境地。
此外,朝三暮四还揭示了事物变化之规律。
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
朝三暮四,正是这种变化之体现。
人应顺应事物变化之规律,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总之,朝三暮四这一成语,既揭示了人性之弱点,又告诫世人诚信之重要性,同时还揭示了事物变化之规律。
人应以此为鉴,学会洞察事物本质,保持诚信,顺应事物变化之规律,以免陷入“朝三暮四”之境地。
今人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朝三暮四之事屡见不鲜。
然唯有秉持诚信,坚守道义,方能赢得他人信任,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朝三暮四,虽为古之寓言,然其蕴含之哲理,仍适用于今人。
愿世人皆以此为鉴,践行诚信,共创美好未来。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其文言文原文如下: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接下来,我们对这则文言文进行详细的翻译和解读。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这句话翻译为: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理解猴子的心意,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思。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意思是:他宁可减少家里人的口粮,也要满足猴子的食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这里说的是:不久,家里缺粮了,他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不顺从自己。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翻译过来就是:他先欺骗猴子们说:“给你们橡果,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吗?”猴子们都发怒了。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这一句可以理解为: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果,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吗?”猴子们都伏在地上表示高兴。
这则寓言故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养猴人只是在分配橡果的数量和时间上做了调整,总数并没有改变,但猴子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这反映出人们常常被表面的变化所迷惑,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意志不坚定、反复无常的人。
比如在工作中,有些人总是频繁地更换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这就是一种朝三暮四的表现。
他们可能因为一时的困难或者诱惑就轻易放弃当前的工作,去追求所谓更好的机会,但最终往往一事无成。
在感情方面,朝三暮四的人对待爱情不专一,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无法给予伴侣稳定和长久的承诺,这样的人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学习上,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会儿想学这个科目,一会儿又想学那个科目,没有坚持和专注的精神,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朝三暮四原文翻译解释及启示
朝三暮四原文翻译解释及启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朝三暮四的文言文,希望能帮到你!朝三暮四先秦:佚名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
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
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
解:了解,理解,懂得。
狙:猴子。
意:心意。
得:懂得。
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
损:减。
口:口粮。
充:满足。
欲:欲望,要求。
俄而:一会儿,不久。
匮:缺乏。
限:限制。
恐:恐怕。
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诳(kuáng):欺骗。
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与:给。
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
朝:早上。
足:够,足够。
众:所有的。
皆:都。
起怒:一齐生气起来。
怒:恼怒,生气。
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寓意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
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权宜缓兵之下策’-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啊。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③。
损其家口④,充狙之欲⑤。
俄而⑥匮⑦焉,将限⑧其食。
恐⑨众狙之不驯⑩于己也,先诳(11)之曰:“与(12)若(13)芧(14),朝三而暮四,足(15)乎?”众(16)狙皆起而怒(17)。
俄而曰:“与若芧,朝(18)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庄子·齐物论》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
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
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
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
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朝三暮四文言文注释(1)狙(jū):猕猴。
(2)公之心:懂得他的心意。
(3)家口:家中口粮。
(4)充:满足。
(5)驯(xùn):顺服。
(6)芧(xù):橡实。
(7)俄而:一会儿,不久(8)解:理解(9)匮:缺乏成语解释1.(古)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今)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示例:①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的。
《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译文
《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译文《《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译文《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庄子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③。
损其家口④,充狙之欲⑤。
俄而⑥匮⑦焉,将限⑧其食。
恐⑨众狙之不驯⑩于己也,先诳(11)之曰:“与(12)若(13)芧(14),朝三而暮四,足(15)乎?”众(16)狙皆起而怒(17)。
俄而曰:“与若芧,朝(18)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庄子·齐物论》【注释】:①狙(jū):猴子。
②得:懂得。
③心:心意。
④口:口粮。
⑤欲:欲望,要求。
⑥俄而:一会儿,不久。
⑦匮:不够。
⑧限:减少。
⑨恐:恐怕。
⑩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
(11)诳(kuáng):欺骗,瞒哄。
(12)与:给。
(13)若: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4)芧(xù):橡粟,一种粮食。
(15)足:够。
(16)众:所有的。
(17)起而怒:一起生气起来。
怒:恼怒,生气。
(18)朝:早上。
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宋公的心思。
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
《朝三暮四》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优秀9篇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优秀9篇道理篇一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前文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后文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译文: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赏析篇二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
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
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
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前文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后文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译文: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语文《朝三暮四》
4.四品:现在成语“朝三暮四”的意思与文中的“朝三 暮四”的意思相比,有了怎样的变化? 这则寓言故事中原来“朝三暮四”的意义是揭露 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 花言巧语所蒙骗。现在“朝三暮四”被引申为反复无 常,用来谴(qiǎn)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 负责任的人或者行为。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 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 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
核心问题: 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这篇文言文讲了狙公给猴子喂食橡实的故事。告 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串珠问题: 1.一读:狙公喂猴子的方法前后有什么变化?
点拨:先要读熟课文,然后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按 照“朝三而暮四——怒——朝四而暮三——悦”的 行文顺序来背诵,既强化了对寓言的理解,又可以 加快背诵的速度。
习题源于《典中点》的“基础练习”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音。 赋芧﹒(yù máo x√ù) 朝﹒(zh√āo cháo)三暮﹒(mò m√ù)四 众狙皆﹒(j√iē gāi xié)怒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4)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然则:古汉语虚词,“如此,就”的
意思。 译文:那么就早晨(给你们)四个橡 子,晚上(给你们)三个橡子。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5)众狙皆悦。 皆: 都 悦: 高兴。
译文:猴子们 都很高兴。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3、完整地讲一讲这个故事?(同桌间先讲 一讲,然后指名讲。)
朝三而暮四 朝四而暮三
→皆怒 →皆喜
注重实际 防止被骗
概括主题
这篇文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写 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 所改变,猴子们就转怒为喜,从而揭 露了狙公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 际,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朝三暮四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朝三暮四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译文】
宋国有一个猴翁,(他)喜爱猕猴,所养的猕猴(多得)成了群,(他)能理解猕猴的意思,猕猴也懂得他的心意。
(他甚至)节省家人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食欲,不久也还是不够。
准备限制它们的食量,恐怕猕猴们不听从自己的,先骗它们说:给你们的橡子,早晨三个晚上四个,够吗所有的猕猴都跳起来发怒。
然后他又说:给你们的橡子,早晨四个晚上三个,够吗所有猕猴都趴下了表示开心。
【赏析】
说到成语朝三暮四没有人原意听到别人使用这个词来评价自己的,更不愿意做这种人。
因为众所周知的是:这是个贬义词。
这个典故最初借用指:玩弄手法欺骗人的行为。
后又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自己说过或决定了的事情说改就改,说话不算数的行为。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朝三暮四,出自《列子·汤问》。
原文是:
>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
翻译成现代文是:
从前,宋国有一个人,担心他的禾苗长得太慢,于是他便去拔高它们,弄得自己疲惫不堪地回家,对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因为我帮助
禾苗长高了。
”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禾苗都枯萎了。
天
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很少。
认为帮助它们生长无益而放弃的人,是
那些不耕耘禾苗的人;而那些帮助它们生长的人,却是像拔苗助长的
人一样。
他们不仅没有帮助禾苗生长,反而害了它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
反而会适得其反。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庄子·齐物论》曰:“齐王有马百匹,令其牧者朝三而暮四,其牧者大喜,曰:‘朝三而暮四,吾得马之半矣。
’明日,王曰:‘朝四而暮三。
’其牧者大惊,曰:‘朝四而暮三,吾失马之半矣。
’”翻译如下:庄子·齐物论云:齐王有马百匹,命其牧者,朝则给之三匹,暮则给之四匹。
牧者大喜,曰:“朝得马之半,暮亦得马之半。
”翌日,王曰:“朝给四匹,暮给三匹。
”牧者大惊,曰:“朝四匹,暮三匹,吾失马之半。
”此寓言中,齐王以朝三暮四之策,试图改变牧者对马匹的占有观念。
牧者在朝得三匹,暮得四匹,自觉得马之半,故喜;而朝四匹,暮三匹,自觉失马之半,故惊。
实则,马匹数量并未改变,只是牧者对马匹的占有观念发生了变化。
此寓言寓意深远,揭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主观的、相对的。
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生有限,知识无穷,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而事物本身却是永恒的。
因此,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避免陷入主观臆断的困境。
朝三暮四,亦反映了人们对利益得失的敏感。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对利益的得失斤斤计较,却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正如牧者对马匹的占有观念,只关注数量的多少,而忽略了马匹的实际价值。
这种短视的行为,往往导致人们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
此外,朝三暮四还告诫我们,要善于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变化。
齐王以朝三暮四之策,试图改变牧者对马匹的占有观念,实则是一种权谋之术。
然而,牧者在面对利益得失时,仍能保持冷静,不失为明智之举。
这启示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要学会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总之,朝三暮四这一寓言,既揭示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主观性、相对性,又反映了人们对利益得失的敏感,以及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小升初文言文 朝三暮四
小升初文言文朝三暮四在小升初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而“朝三暮四”这个故事,不仅有趣,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朝三暮四”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是:“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这则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养猴子的人,给猴子们分橡子。
他对猴子们说:“早上给你们三个,晚上给你们四个。
”猴子们一听,都生气了。
于是这个人改口说:“那早上给你们四个,晚上给你们三个。
”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从表面上看,橡子的总数并没有改变,但猴子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猴子们只看到了眼前的数量变化,却没有意识到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类似“朝三暮四”的情况。
比如,有些同学在学习的时候,今天想学这个,明天想学那个,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结果什么都没学好。
还有些人在做选择的时候,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发展,最终可能会得不偿失。
对于小升初的同学们来说,理解“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有坚定的目标和计划。
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能像猴子一样被表面的变化所迷惑,要明确自己的方向,持之以恒地努力。
比如,如果我们确定了要提高语文成绩,就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每天坚持阅读、写作和背诵,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其次,它告诉我们要学会思考,不能被表象所蒙蔽。
在面对各种选择和诱惑时,要冷静分析,看清事物的本质。
比如,有些课外辅导班可能宣传得很好,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能力,我们就要慎重选择,不要盲目跟风。
再者,“朝三暮四”也让我们明白,要有长远的眼光。
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得失,而要考虑未来的发展。
在选择初中学校的时候,不能只看学校的名气和眼前的环境,还要考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和发展前景等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朝三暮四”,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
比如,让同学们根据故事内容回答问题,或者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朝三暮四”的读后感。
小升初文言文 朝三暮四
小升初文言文朝三暮四在小学升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而“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更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
说的是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他很喜欢猴子,养了一群猴子。
他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很得他的欢心。
这个养猴人家里并不富裕,粮食不够吃了。
他就想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话。
于是他先对猴子们说:“给你们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行吗?”猴子们听了都很生气,一个个跳起来,龇牙咧嘴。
养猴人一看这情况,赶忙改口说:“那这样吧,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总可以了吧?”猴子们一听,都高兴起来,在地上翻跟头。
这个简单的故事,看似只是猴子们被养猴人的话术所迷惑,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从表面上看,猴子们很愚蠢,它们只看到了数量的变化,却没有意识到总量是不变的。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只关注眼前的得失,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比如在学习上,有些同学只看到了每天做了多少作业,却没有思考这些作业对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有多大帮助。
再深入一点想,“朝三暮四”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盲目和短视。
就像猴子们,听到早上能多一颗果实就觉得满足了,却没有想过整体的利益并没有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比如选择兴趣班、选择学校。
有些家长和孩子可能会被一时的优惠或者表面的好处所吸引,而没有综合考虑长远的发展和自身的真正需求。
对于小升初的同学们来说,理解“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有着特别的意义。
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能像猴子一样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益。
比如有些同学为了逃避一时的困难,选择了轻松但没有多少收获的学习方法;或者因为贪恋玩耍的时间,而忽略了知识的积累。
在选择初中学校时,也不能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迷惑。
有的学校可能宣传自己有多么漂亮的校园、多么丰富的课外活动,但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却不一定强。
而有的学校可能外表看起来朴实无华,但却有着严谨的教学风气和优秀的教师团队。
朝三暮四小古文
朝三暮四小古文
朝三暮四出自《论语·子路》一章,该章节记录了孔子和弟子
子路的一段对话:
子路问:“如何才能达到人之所不能及,而天地之间所不能载
的境界呢?”
孔子答:“你去把狗拿来,我们玩个游戏。
”
子路去拿来一只狗,孔子问:“你把它拴在外面,然后给它一
块骨头,待会我们再来。
”
过了一会儿,孔子问:“狗还在吗?”
子路答:“还在。
”
孔子问:“它吃骨头了吗?”
子路答:“吃了。
”
孔子又问:“如果我们再给它一块骨头,它会高兴地把尾巴摇
起来吗?”
子路回答:“会的。
”
孔子说:“这样子,就证明了人也是一样的,我们只要能给他
们东西,他们就会很高兴,并且期望更多。
”
朝三暮四的意思是说,顺应众人的期望,满足需求,增加回报。
在商业上,也可以理解为刺激市场需求,保持竞争优势,提升品牌影响力。
朝三暮四的文言文翻译
以下是对“朝三暮四”的文言文翻译,字数不少于500字:《朝三暮四》昔者狙公,居山林之间,畜猴数十。
狙公以食养猴,猴皆驯顺,常随狙公而食。
狙公性巧,善于玩弄猴心,欲使猴不知其变,而自以为得。
一日,狙公谓猴曰:“吾将赋芧,朝三而暮四,可乎?”众猴闻之,皆踊跃而喜,以为狙公将以多芧予之。
然狙公实无多芧,而以少芧分之,朝三暮四,故众猴不知其少。
未几,众猴觉食少,遂有怨言。
狙公乃曰:“然则朝四而暮三,可乎?”众猴闻之,皆大怒,以为狙公欲减食,故而相告。
狙公笑曰:“吾本无变,但以朝三暮四,使尔等不知食少,今改为朝四暮三,尔等反以为吾减食,岂非尔等之过乎?”众猴闻狙公之言,始悟其意,然已迟矣。
狙公遂以朝四暮三之食,养猴如故。
众猴虽知食少,然已驯顺,不敢违狙公之意。
狙公以此玩弄猴心,而猴不知其变,自以为得。
世之狙公,皆如狙公,以朝三暮四之术,玩弄他人之心。
人之不悟,犹狙公之猴也。
狙公之猴,虽知食少,然已驯顺,不敢违狙公之意。
人亦如此,知其受骗,然已习惯,不敢违其心意。
朝三暮四,乃狙公之术,玩弄他人之心。
然人亦有之,以朝三暮四之术,玩弄他人之心。
人之不悟,犹狙公之猴也。
狙公之猴,虽知食少,然已驯顺,不敢违狙公之意。
人亦如此,知其受骗,然已习惯,不敢违其心意。
夫朝三暮四,非独狙公之术,亦人世之常态。
人皆以朝三暮四之术,玩弄他人之心,而不知其害。
狙公之猴,虽知食少,然已驯顺,不敢违狙公之意。
人亦如此,知其受骗,然已习惯,不敢违其心意。
是以狙公之猴,虽知食少,而不知其害;人亦如此,知其受骗,而不知其害。
狙公之猴,虽知食少,而驯顺;人亦如此,知其受骗,而驯顺。
狙公之猴,虽知食少,而不知其害;人亦如此,知其受骗,而不知其害。
盖朝三暮四,非独狙公之术,亦人世之常态。
人皆以朝三暮四之术,玩弄他人之心,而不知其害。
狙公之猴,虽知食少,而驯顺;人亦如此,知其受骗,而驯顺。
狙公之猴,虽知食少,而不知其。
小升初文言文 朝三暮四
小升初文言文朝三暮四在古代,有一个宋国人,家里养了一群猴子。
猴子们很聪明,也很调皮,给这个宋国人带来了不少欢乐,但同时也让他颇为头疼,因为要养活这些猴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个宋国人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他发现自己已经难以给猴子们提供充足的食物了。
于是,他不得不思考一个办法,既能减少猴子们的食物供应,又能让它们不闹腾。
这一天,他把猴子们召集起来,一脸严肃地对它们说:“从明天开始,我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行不行?”猴子们一听,都呲牙咧嘴,非常生气,它们在那里上蹿下跳,叽叽喳喳地表示抗议。
看到猴子们如此不满,这个宋国人赶忙改口说:“那好吧,那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总可以了吧?”没想到,猴子们听了这话,竟然都高兴起来,在笼子里欢蹦乱跳,好像得到了多大的恩赐似的。
其实,无论是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还是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橡子的总数并没有改变,可猴子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这是为什么呢?对于猴子们来说,它们只看到了眼前的数量变化,却没有意识到总数是不变的。
早上得到四颗橡子,让它们觉得一开始就获得了较多的食物,从而产生了满足感。
而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能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思考,分析其本质。
就像猴子们,只看到了早晚橡子数量的变化,却没有想过总数是一样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比如,在购物时,我们可能会因为商家的促销手段,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节省多少钱。
其次,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猴子们因为早上多得了一颗橡子就高兴不已,却没有意识到这只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的好处。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也不能因为一时的轻松或者小恩小惠,而放弃了长远的目标和努力。
再者,“朝三暮四”这个故事还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特点。
人们往往更注重眼前的得失,而忽视了长远的规划。
比如,有些人在学习时,只追求短期内的成绩提高,而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最终难以取得真正的进步。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导语】这则寓⾔告诉⼈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种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却不想以后,终会再有事端。
下⾯是⽆忧考分享的朝三暮四⽂⾔⽂原⽂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朝三暮四⽂⾔⽂原⽂及翻译 朝三暮四原⽂ 先秦:佚名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
损其家⼝,充狙之欲。
俄⽽匮焉,将限其⾷,恐众狙之不训于⼰也。
先诳之⽈:“与若芧,朝三⽽暮四,⾜乎?”众狙皆起怒。
俄⽽⽈:“与若芧,朝四⽽暮三,⾜乎?”众狙皆伏⽽喜。
翻译 宋国(今商丘)有⼀个养猕猴的⽼⼈,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意,猕猴们懂得那个⼈的⼼意。
那位⽼⼈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粮,来满⾜猕猴们的欲望。
但是不久,家⾥缺乏⾷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物,但⼜怕猕猴们⽣⽓不听从⾃⼰,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听很⽣⽓,都跳了起来。
过了⼀会⼉,他⼜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地趴下,都很⾼兴对那⽼⼈服服帖帖的了。
寓意 这个故事源于《庄⼦·齐物论》。
有⼀年碰上粮⾷⽋收,养猴⼦的⼈对猴⼦说:“现在粮⾷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
每天早晨吃三颗橡⼦,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听了⾮常⽣⽓,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的⼈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听了都⾼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晚上多了,⾃⼰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式有所变化,猴⼦们就转怒为喜。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不知道事物本⾝就有同⼀性。
最后不免象猴⼦⼀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改换名⽬的⽅法使⼈上当。
宋《⼆程全书·遗书·⼗⼋·伊川先⽣语》:“若⽈圣⼈不使⼈知,岂圣⼈之⼼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这个成语的⼈,并不⼗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篇》作品注释(1)狙(jū):猕猴。
(2)公之心:懂得他的心意。
(3)家口:家中口粮。
(4)充:满足。
(5)驯(xùn):顺服。
(6)芧(xù):橡实。
(7)俄而:一会儿,不久(8)解:理解作品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
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
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
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
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成语解释1.(古)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今)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示例:①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的。
②南朝(梁)刘勰《灭惑论》:所谓~而喜怒交设者也。
③蔡东藩《民国演义》:似此重大问题,只隔一宿,偏已换了花样,~,令人莫测。
④元代乔梦符《山坡羊·冬日写怀》:~,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
成语辨析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前文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后文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三暮四
【出处】出自《庄子·齐物论》。
【本文学习要点】重点实词:解、损、匮、将、诳、俄而、皆
重点虚词:之的多种含义
小语法:主语的省略
【原文及译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
宋国养猴子的老人表判断喜爱指代猴子理解知道心意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非常喜欢猴子,家中养了成群的猴子,这些猴子能理解老人的心意
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也知道懂得想法减少家人口粮满足食欲不久缺少了想要限制猴子也懂得老人的想法。
(老人)减少家人的口粮而满足猴子们的吃食。
不久,(粮食)就缺少了,(老人)想要限制猴子们的口粮。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xù),朝三而暮四,担心驯服欺骗给你们橡果早晨表并列晚上担心这些猴子们不顺从自己,先骗猴子们说:“给你们橡果,早晨三个晚上四个
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
足够都
够吗?这些猴子们都发怒的跳起来。
一会儿,老人又说:“给你们橡果,早晨四个晚上三个,
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趴倒(拜谢)
够吗?”这些猴子们都很开心得趴在地上谢谢老人。
【故事道理】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
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小练习】
1.解释加点字
能解.狙之意________ 损.其家口________
朝三而暮.四________ 众狙皆伏.而喜。
________
2.句子翻译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众狙皆起而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