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讲》专题学习讨论会发言稿: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讲》专题学习讨论会发言稿: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关于文化自信,从宏观视野上来讲,关乎国运兴、关乎民族强。这里我想谈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些切实的感受和认识。

江苏是昆曲发源地,我也算是个半调子戏迷。吸引我的,除了昆曲本身的魅力,更主要是这个600年剧种在当下这种持久又焕新的生命力,观察这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传播,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是非常生动也特别典型的。下面结合我的几次观剧体验来讲。

前不久看石小梅师徒专场《白罗衫》,这是一部古旧残本加新编的剧,对无名氏的三折旧本有不同程度的删减、重做,末一折则完全新编,但看的时候觉得特别成熟、浑然天成。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原来,从1988年起,这部戏已长期传磨修改了整整30年,已数不清改到第几版了。编剧张弘从青壮年一直磨到快退休,演出当天他还坐在现场,身上带个小本子。想到一出戏,历经四代昆曲人传磨30年,这不仅是昆曲人和昆曲的力量,更是中华经典文化的一种力量,这是一种带有滋养和生长性的力量,它经得住从古

老的历史中走出来、经过时间长河的淘洗、再经过当代年轻艺术家的重新加工,最后以一种既经典又富时代性的状态,水灵灵、活泼泼地呈现出来,贡献出独有的精神养分。

再讲一个已经办了五届的“朱鹮艺术节”。其中我特别喜欢的一个项目叫“一桌二椅”,是让不同国家的非遗表演项目与当代艺术进行交互对话,以最简约的中国戏曲舞台“一桌二椅”来进行肢体、腔调的创造性合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昆曲水袖、水磨唱腔、生旦净末丑与日本能剧、新加坡现代舞的多重碰撞,从而散发出新鲜又极富中国味道的魅力,这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拓展,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极简又深沉的方式,使600年昆曲之魂进入当代国际艺术的前沿,做到了对本来的追溯,对外来的化用,对未来的面向。

再一次观剧体验是间接的。2016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大师逝世400周年之际,江苏省昆剧院与莎翁故乡埃塞克斯郡合作了一场“汤莎会”,把《邯郸梦》的四折戏与《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莎剧片段进行对话演出,实现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主创柯军认为这场“汤莎会”有一点很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这就是:原汁原味与彼此尊重,不管是汤显祖的古老唱词还是莎翁的中世纪英语,昆曲的极简道具还是英式的华丽造型,都在保留各自个性之下达到最大程度的传播和交流,我想,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在,是来源于中华历史深处与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自信。

这也让我联想到这些年在国际文学交流中的感受,海外出版商常常会提出这些想法:我们很想知道中国当下的城市生活与都市叙事;想了解中国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的非虚构故事,外国读者也会特别欢迎。从这些不同语种的沟通,可以看出外界对中国文化输出的关注,这是全球阅读语境对中国人民新时代生活的文学期待与阅读需求。可以看出,文化自信这一“形于中”而“发于外”的战略任务,不仅有了强大的内部推进力,也有了同样热切的外部需求期待。

这也进一步说明,从历史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全球层面来看,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人的生活和梦想,是最具活力、最生动的创作源泉,也是我们写作者大有可为的文学场域所在,我们今后的文学组织工作要进一步放宽视野、深入实践,指导和引领当下的文学创作去探索更基本、更持久、更深沉、更具有文化自信力量的中国叙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