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复习题答案

训诂复习题答案一、单选题1.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B.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C. 古代汉语词汇的解释和用法D. 古代文献的校对和整理答案:C2. 下列哪一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对象?A. 古代汉语的词义演变B. 古代汉语的词义辨析C. 古代汉语的词义引申D. 古代汉语的语音变化答案:D3.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A. 解释B. 翻译C. 注解D. 校对答案:A4. “诂”在训诂学中的含义是:A. 古代的B. 传统的C. 古文的D. 古义的答案:D5.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A. 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B. 语音学研究C. 语义学研究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多选题6. 训诂学在研究古代汉语词汇时,可能会用到以下哪些方法?A. 词源学B. 语义场分析C. 语境分析D. 词义引申法答案:ABCD7. 训诂学研究中,以下哪些是重要的参考材料?A. 古代字典B. 古代注疏C. 古代文献D. 现代汉语词典答案:ABC8. 在训诂学中,以下哪些词汇现象需要特别关注?A. 同源词B. 多义词C. 反义词D. 同音词答案:ABCD三、判断题9. 训诂学只关注古代汉语的词汇,不涉及语法和句法的研究。
答案:错误10. 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词汇用法和含义。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1. 请简述训诂学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答案:训诂学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习者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深层含义和用法,从而加深对汉语词汇演变和发展的认识。
此外,训诂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化素养。
五、论述题12. 论述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
答案: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训诂学能够帮助研究者准确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词汇含义,避免因词义误解而导致的文献解读错误。
其次,训诂学通过对古代词汇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汉语词汇的演变规律,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中词语的意义、用法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通过分析字义、词义、句义以及语言环境来揭示古籍的真实含义。
2. 互训:互训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语在解释彼此时相互引用,以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
3. 引申义:引申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经过逻辑推理或类比扩展而产生的新意义。
4.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文献中,由于书写错误、音近形似等原因,一个字被另一个字代替的现象。
5. 反训:反训是指一个词既有正面的意思,也有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二、填空题1.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古代文献中的______和______进行深入研究。
答案:词语;句子2.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字义分析;语境分析;比较研究3. ______是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分析,确定其准确的字义和句义。
答案:训诂4. ______是指一个词的本义与其衍生出的新义之间的关系。
答案:引申关系5. ______是指在古代文献中,一个字被另一个字错误地代替使用。
答案:错别字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训诂学的研究内容?A. 字义分析B. 文体研究C. 句义理解D. 词汇演变答案:B. 文体研究2. 下列哪一项不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A. 类比推理B. 逻辑推演C. 语音变化D. 社会变迁答案:C. 语音变化3. 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可能出现通假字现象?A. 同音字误写B. 不同音字误写C. 新造字代替旧字D. 习惯用法答案:A. 同音字误写4. 下列哪个词语不存在反训现象?A. “好”B. “快”C. “大”D. “高”答案:D. “高”5. 训诂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B. 探索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C. 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D. 发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答案:C. 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训诂学的研究方法?A. 字义分析B. 语境分析C. 比较研究D. 社会历史考察E. 文体研究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A. 类比推理B. 逻辑推演C. 社会变迁D. 语音变化E. 语境影响答案:A、B、C、E3. 下列哪些情况可能导致通假字现象?A. 同音字误写B. 形近字误写C. 俗字替代正字D. 笔画简化E. 印刷错误答案:A、B、C、E4. 下列哪些词语存在反训现象?A. “好”B. “快”C. “大”D. “小”E. “上”答案:A、B、C、D5. 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A. 古代文学研究B. 历史学研究C. 语言学研究D. 文化遗产保护E. 教育教学答案:A、B、C、D、E五、判断题1. 训诂学只关注古代汉语的研究。
临沂大学训诂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

训诂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1)注:可利用查找功能复制部分题干查询对应题目和解析。
查找按键:Ctrl+F 超越高度一、单选题(共10题,20分)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佛经音义是()。
A、陆德明《经典释文》B、慧苑《华严经音义》C、慧琳《一切经音义》D、玄应《一切经音义》正确答案:D2、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不包括()。
A、文字学B、音韵学C、训诂学D、修辞学正确答案:D3、哀思,()为悲伤哀愁A、悲B、哀C、思正确答案:C4、《广雅》产生的时代是()。
A、西汉B、东汉C、六朝D、唐代正确答案:C5、形训法是根据汉字形体构造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训诂方式,形训的方法早在()时期就已经产生。
A、西汉B、春秋战国C、东汉D、隋唐正确答案:B6、《易·说卦》中“乾,健也。
坤,顺也。
”一句采用了()的训诂方法。
A、声训B、形训C、义训正确答案:A7、我国现存最早的自成系统的注疏著作是()。
A、《说文解字注》B、《毛诗故训传》C、《毛诗笺》D、《毛诗正义》正确答案:B8、()年在苏州召开训诂学第二次年会A、1988B、1983C、1982正确答案:C9、古书避讳通常用改字、空字和缺笔三种方法,其中()对文义理解影响最大。
A、改字B、空字C、缺笔正确答案:B10、()是虚词研究的开山之作,从此改变了古籍注释中零散训释的传统,标志着语法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A、《助语辞》B、《古书虚字集释》C、《经传释词》D、《助字辨略》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共5题,10分)1、下列著作中郭璞作注的是()。
A、《说文解字》B、《尔雅》C、《广雅》D、《方言》正确答案:BD2、下列关于训诂方式及术语说法正确的是()。
A、王氏所说的“右文”是指形声字右边的形旁B、形训是根据汉字形体构造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训诂方式C、分析形体要注意区别字义和词义D、在三种训释方式中,义训的用途最为广泛,相关的条例也最多正确答案:BCD3、《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和()合称为“王氏四种”,代表了清代训诂学的最高成就。
《训诂学》练习题及答案

《训诂学》练习题及答案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1、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尔雅·释诂》)互训2、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方言》)互训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尔雅·释鸟》)义界4、市,买卖所之也。
(《说文解字》)义界5、天,颠也。
(《说文解字》)音训(音近为训)6、天,坦也。
(《释名》)音训(音近为训)7、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孟子》)音训(音近为训)8、政者,正也。
(《论语》)音训(音近为训)9、明明、斤斤,察也。
(《尔雅·释训》)互训10、采,采取也,从木从爪。
(《说文解字》)形训11、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
(《庄子·齐物论》)递训12、山大而高曰嵩。
(《诗政训传》)义界(就形状而言)13、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课之绣。
(《诗政训传》)义界(就颜色而言)14、柳,柔脆之木。
(《诗政训传》)义界(就性质而言)15、木曰豆,瓦曰登。
(《诗政训传》)义界(就质料而言)16、园,所以树木也。
(《诗政训传》)义界(就功用而言)17、邑外曰郊,郊外曰野。
(《诗政训传》)义界(就位置而言)18、春曰祠,夏曰,秋曰尝,冬曰。
《诗政训传》义界(就时间而言)19、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诗政训传》)义界(就涉及的对象而言)20、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尔雅·释宫》)互训21、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
(《礼记》)递训22、具,俱也。
(诗毛《传》)互训(以今字释古字)23、征之为言正也。
(《孟子·尽心下》)音训(同音为训)24、乱,治也。
(《尔雅·释诂》)反训25、落,始也。
(《尔雅·释诂》)反训。
训诂学复习题及答案

训诂学复习题及答案训诂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中词语意义、用法及其演变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训诂学复习题及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选择题1. 训诂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文字学B. 音韵学C. 古代文献中的词语D. 语法结构答案:C2. 下列哪个词属于训诂学研究范畴?A. 现代汉语B. 古汉语C. 英语D. 拉丁语答案:B3. 训诂学研究的词语演变包括哪些方面?A. 词义的扩展B. 词义的缩小C. 词义的转移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4.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________,而“诂”指的是________。
答案:解释词语的意义;解释词语的用法5. 训诂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
答案:理解古代文献,恢复词语的原意三、简答题6. 简述训诂学在现代汉语研究中的作用。
答案:训诂学在现代汉语研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我们理解古文中的词语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为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提供历史依据;促进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7. 举例说明训诂学中“词义的扩展”和“词义的缩小”。
答案:词义的扩展:例如“江”字,原指长江,后来泛指所有河流。
词义的缩小:例如“菜”字,原指所有植物,后来专指可食用的植物。
四、论述题8. 论述训诂学在古籍整理和注释工作中的重要性。
答案:训诂学在古籍整理和注释工作中的重要性表现在:首先,训诂学能够帮助学者准确理解古籍中的词语含义,避免误解;其次,训诂学研究可以揭示词语的演变过程,为古籍的注释提供历史背景;最后,训诂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五、案例分析题9. 请分析《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训诂学意义。
答案: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的原始含义,即学习并实践;“时习之”指的是经常复习和实践;“不亦说乎”则表达了学习并实践后的愉悦感。
通过训诂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孔子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训诂学》试卷及答案A卷

《训诂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已知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 B )A、仰韶文化原始陶文B、商代文字C、籀文D、小篆2、下列各组汉字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B )A、本末刀斗B、令瓜田下C、刃亦寸朱D、长门上斤3、下面选项不是古今字的一组是( A )A、其箕B、员圆C、昏婚D、飞蜚4、“人”“民”这组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在于( A )A、范围广狭不同B、性情状态不同C、侧重的方面不同D、语法功能不同5、“排,挤也;抵,挤也;催,挤也”这里使用的词义训释方式是(C )A、互训B、递训C、同训D、都不是6、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 C )A、是社稷之臣也。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D、千金,重币也。
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中的“兄”字是( B )A、使动用法B、名词作状语C、名词用作一般动词D、意动用法8、“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的“穷”字是( B )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形容活用作一般动词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都不是9、“君为我呼入”中的“为”字,其词性与语法作用是( C )A、动词,作谓语。
B、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实际发出者。
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的服务对象。
D、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10、下列句子,“之”连接主谓结构的一句是( A )A、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B、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C、姜氏何厌之有?D、仲了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盗拓之所筑与?11、在古代汉语里,谓语动词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使宾语怎么样有意思,这种用法就叫( A )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词类活用D、词类借用12、下面对“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中的“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A、往B、跑C、死D、通“誓”,发誓。
13、在古代汉语中的代词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的是(C)A、谁孰B、安焉C、者所D、胡奚14、下列双音词中,属于双声连绵词的是( D )A、逍遥B、恣睢C、契阔D、栗烈15、初唐以后,诗人按照相馆古诗的形式写作,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叫做( C )A、律诗B、绝句C、古体诗D、今体诗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引申义可分为()和()两种。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第一题:请解释"训诂学"的含义,并简要介绍该学科的发展历史。
答案: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校勘、解释和注释的学科。
它以系统地考察古代文献的真实、求证文献的形态、印刷、书写特征、字义变迁和古文的语法、修辞为主要内容,旨在从历史文献中还原原始和准确的意义。
训诂学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古代儒家经典的解释和注释活动。
在周代以前,主要依据口头传承进行解读,但秦汉之后,中国开始出现大量的重要文献记录。
古代学者开始使用校勘和整理这些文献,使之更加准确和可靠。
公元3世纪左右,一个以《毛诗》和《尚书》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兴起,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到了南北朝时期,训诂学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以校勘、释义、词源、字表等学术方法为基础的训诂学理论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的意义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题:请列举几个著名的训诂学家及其重要贡献。
答案:1. 刘向(公元前77年-6年):刘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从事训诂学研究的学者之一。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说文解字注》一书的编纂,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解释和释义,奠定了后世训诂学的基础。
2. 王先谦(1577-1647年):王先谦是明朝末年的著名训诂学家。
他主要是研究《诗经》和《毛诗》的校勘。
他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比较研究和注释评论,对《诗经》的真实性和恢复原貌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马中锡(1845-1918年):马中锡是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对《说文解字注》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校勘,同时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词义考证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4. 周有光(1896-1985年):周有光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训诂学家,提出了“古文复原”和“古文解释”的理论,通过对文献的校勘、考辨和注释,开创了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新局面。
第三题:训诂学的应用领域有哪些?答案:训诂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广泛的学术应用和实践价值。
以下是训诂学的几个重要应用领域:1. 文献研究: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校勘、解释和注释,可以还原原始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云师大成人教育《训诂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训诂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C)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A)A、疏B、笺C、音义D、释文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B)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B)A、之言B、当为C、读若D、析言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D)A、东汉B、唐代C、宋代D、清代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D)A、读若B、谓C、如字 D析言7、“盗,逃也”。
释义的方式是(D)A、互训B、直训C、义界D、推因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
”句中“薄”的读音是(D)A、báB、bàC、báoD、pā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DA、互训B、推因C、摹写D、义界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清规”指(A)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B、满清规矩C、清真规矩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A)A、庄严B、庄重C、严肃D、威严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
句中“仁频”来自(C)A、朝鲜语B、日语C、爪哇语D、马来西亚语13、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B)A、《诗经》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A)A、《周易正义》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15、《孟子正义》的著者是(D)A、陈奂B、马瑞尘C、刘宝楠D、焦循二、多项选择题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ABCD)A、通论B、驸经C、绪论D、略例E、概说2、训诂的方法包括ACDEA、据文证义B、依境别义C、因声求义D、以形索义E、析词审义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AB)A、李善注B、五臣注C、郭璞注D、范宁注E、孔颖达注4、古书中,用来进行声训的术语是(AC)A、之为言B、之谓C、之言 D谓之 E、谓5、词义的褒贬变化的原因是(BC)A、文化传承B、社会因素C、语言因素D、个人因素E、历史解读三、填空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试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A. 《毛诗诂训传》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C. 《说文解字》D. 《尔雅》2.魏晋隋唐时期是()A. 训诂的产生期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A. 许慎B. 梅膺祚C. 段玉裁D. 戴震4.《墨子间诂》属于()A. 传注B. 章句C. 义疏D. 集解5.《释名》的作者是()A. 许慎B. 段玉裁C. 刘熙D. 黄侃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3.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
训就是,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
4.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5.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乾嘉学派:2.《经籍纂诂》:3.以形说义:4.义训:5.同源词:增字足义: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每小题1分,共10分)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尔雅·释宫》)2、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方言》)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尔雅·释鸟》)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
(《诗政训传》)5、天,颠也。
(《说文解字》)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
(《礼记》)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
(《说文解字》)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
(《庄子·齐物论》)9、乱,治也。
(《尔雅·释诂》)10、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课之绣。
(《诗政训传》)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2.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3.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4. 什么是以形索义?运用字形探求词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5. “读曰”、“读为”与“读若”、“读如”有什么不同?六、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1.“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2.论述义训及种类。
七、训诂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注〕:“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
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
”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2.《文心雕龙·章句》中这段话怎样理解?并加简略评论。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迴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
”答案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1. A2. B3. C4. D5. C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声训、义训。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3.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4.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寻求本字、推求语源。
5.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注,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疏。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经籍纂诂》:《经籍纂诂》清代阮元撰集,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属集合贮存型训诂纂集专书。
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
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一百零六卷,别有补遗一百零六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
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
这部书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之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
3.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辩识声读的专书。
4.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同一个词或者一串次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其特点是简明而准确.5.同源词:由同一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省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6.增字足义:把被释词放在释词的地位,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训释.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每小题1分,共10分)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尔雅·释宫》)互训2、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方言》)互训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尔雅·释鸟》)义界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
(《诗政训传》)义界(就位置而言)5、天,颠也。
(《说文解字》)音训(音近为训)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
(《礼记》)递训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
(《说文解字》)形训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
(《庄子·齐物论》)递训9、乱,治也。
(《尔雅·释诂》)反训10、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课之绣。
(《诗政训传》)义界(就颜色而言)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①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
②原则是确切而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③局限性:首先,定义难以下得精确;其次,文字往往冗长。
2.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两者相对而言,都是训释词义。
解释词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解释的概括义,后者解释的是具体义。
解释的方法不同,前者离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总括性的注解,即解释的不同是某一词语在霜句,某篇乃至某书里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后者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的有个性的解释。
释义体例上有所不同,前者全面研究各个词语法含义给以准确而简明的解释;后者顾名思义,是随文而释。
3.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答:A望文生训就是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B主要原因a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b昧于古义也会产生望文生训c连绵词无定字4. 什么是以形索义?运用字形探求词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形索义是运用表意汉字的字形与他所记录的词汇相互适应的关系来推求本义的方法。
在运用字形探求词义的具体实践时,必须注意:1. 只有本义才直接与字形切合。
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义叫本义。
2. 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3. 注意“笔意”同“笔势”的区别。
“笔意”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笔势”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4. 注意“造意”同“实义”的区别。
造意是指字的造形意图,实义是由造意中反映出的词义。
5. “读曰”、“读为”与“读若”、“读如”有什么不同?读曰、读为,用本字来说假借字的《书·共典》:“播时百谷。
”郑玄注:“时,读曰莳。
”《诗·卫风·氓》“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
”有时“读为”也用于注音,类似“读若”。
《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七曰奇拜。
”杜子春注:“奇,读为奇偶之奇。
”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拟声注音《说文》“读”篆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
”《仪礼·聘礼》:“门外米三十车,车秉有五薮。
”郑玄注:“薮,读若不数之‘数’。
”《周礼·考工记·陶人》:“庾实二觳。
”郑注:“庾,读如‘请益与之庾’之‘庾’。
”有时,“读如”也用于以本字释假借字。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礼记·少仪》:“齐齐皇皇”。
郑玄注:“齐齐皇皇,读如‘归往’之‘往’。
”这是古人使用术语不严密而产生的混乱情况。
所以前人对“读若”的性质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读若”是拟音(段玉裁),一说“读若”是明假借(钱大昕),一说“读若”是既拟音又明假借。
六、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1.“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字”与“词”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②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
a.一个字记录一个单词(如水,山等);b.一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下、社稷等);c.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如犹豫、玲珑等);d.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如“诸”是之于的合音词等)。
③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变化的。
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
a.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如朝,本义是早上,后引申为朝代等义);b.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如角,本义是兽角,假借为古代宫商角徵羽的角,也假借为角色的角;);c.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如“哲”,有喆、悊、嚞等异体。
);d.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范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相关(如遘媾篝溝購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字从冓者,谓若交积材也”)。
2.论述义训及种类。
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
义训方式有以下几种: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同义词,是义训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又分为:①同训: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或是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
②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训释。
③递训:几个同义词辗转相训。
2.反义相训:是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
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
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