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合集下载

原创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原创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环节2:问题点拨 一省两院制皇帝
枢密院 (军事)
中书省 (行政)
宣政院 (宗教)
吏户礼 兵 刑工 部部部 部 部部
分析:元朝实行一省制的原因。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 益繁,取决一省,犹曰 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提高效率的需要。
◎环节2:问题点拨
皇帝 内阁 内阁
3.西周
大盂鼎
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
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
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
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
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 西周王臣在青铜器铭文
中追念祖先功绩、告祭 自己荣誉,是为了加强 其在宗族体系中的地位。
西周:实行分 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
1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特点:同性居多、多居富庶地 2 区;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交错
分不析能:。你分认封为制后下世诸统侯治有者较能大否的效独仿立西性周,的不宗利法于分中封央制集治权国? 说的明巩理固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也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关系。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位世袭制 夏朝
内外服; 中央:设相、卿士 地方:封侯、伯
商朝
分封制 宗法制
西周
Hale Waihona Puke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最高统治者的王位世袭,且权力并非绝对 ◎统治血缘关系维持 ◎地方权力较大,中央集权程度不高
◎环节3:综合探究
材料一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 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 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 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 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 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增分策略01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增分策略01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1.王位世袭制(1)确立: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

(2)影响: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随之建立起来;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2.分封制(1)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建立诸侯国。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3)评价:该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春秋以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3.宗法制(1)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3)作用: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其内涵仍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4.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5.突出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独立性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等级森严:统治阶层内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重点深化]从周至秦政治文明的演变(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易错练1因望文生义而误选《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

2021届全国新高三历史精品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2021届全国新高三历史精品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古 代 政 治 秦朝的
商朝
内外服 内服 制度
外服
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王畿四周
制 政治制 度度
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形 成
与 发 两汉至 展 明清时
期政治
制度的
演变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封 建 亲 戚 , 以 藩 屏 思考:分封有哪几种类型(对象)? 周 同姓:亲族
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分封对象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等
与 发 两汉至 展 明清时
期政治 制度的
分封序列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地区 除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之外的其他地方 封
诸侯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演变
诸侯权利 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分封制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 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 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 统治范围扩大。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 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 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左传·昭公七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北山》
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晋侯苏编钟》
管仲对曰:“……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 寡人是征。”
地位 先秦时
期的政 中 治制度
夏朝

古 代
商朝
政 治 秦朝的 制 政治制 度度 的
形 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

-4-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在政治上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定结构,将封 建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历数千年而不绝。 ②在经济上将家庭利益与集权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旺国兴, 和衷共济。 ③在社会秩序建构方面,家庭模仿统治机关,一切统治机关模仿 朝廷,形成多重合力,一律共振。 ④在道德建设与维护方面,家庭承载最重要的责任,家教宽严与 否成为治国者考量人才善恶能庸的标准。
-7-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三种模式
1.转移法——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1)含义: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外朝又称外廷,
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2)原因:西汉初年,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影响皇帝的
集权。
(3)过程:汉武帝时,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
-6-



②弱化了社会力量。因为它阻碍了家庭独立观念的形成,家成了 国的附庸,国对家表现出来的是控制和主宰,由此以家庭为基本元 素的社会也必然处于软弱和分散状态。
③“家国同构”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在这种观念的裹挟下,政治的独立发展受到影响,衡量人们政治行 为的标准是忠孝之道,只有治道,没有政道,只关注权力的功能和效 用,有丰富的治人和治于人的政治思想,而对权力本身的运用和分 配及其矛盾如何协调的认识却很浅陋,极难上升为政治理论,缺乏 对政治本质的真知灼见。
-12-



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嬗变规律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 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 的影响。 2.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 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 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 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 4.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 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 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导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导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学习目标】1.以“中西政治制度”为主题,建构思维导图,说出各国在不同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表现。

2.回归课本,扎实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等史实。

3.交流分享疑惑,解读不同时期中西方制度的内涵,能举例说明中西方国家制度的多样性。

【体系建构】【重点问题过关】动口动手动脑,在问题下面的空白处边写关键词边强化记忆。

过关的问题,标注√。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先秦政治制度有哪些?总结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①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②王权与神权相结合;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制度密切结合,实行贵族政治;④家国一体,家国同构;⑤有继承性、延续性。

★特别提醒:先秦时期政治一般不能用:君主专制、专制集权、皇权至上、高度集权、中央集权等词描述.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内容(课本P3-4)和影响。

影响:(1)积极:①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初步奠定大一统国家疆域,开创国家治理和结构的基本模式;②经济:有利于集人、物、财大规模生产活动,创造物质精神文明;③民族文化:有利于文化和民族认同,推动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和历史延续。

(2)消极:①政治:人治传统,行政专断,派生官僚作风;特权阶层,暴政腐败;②经济:明清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③思想文化:思想专制,压抑人性、创造力;阻碍民主政治和科技发展。

3.两汉到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课本P4-6,要对每项制度的内涵、作用落实到位)、趋势或规律性认识。

(教材帮P6知识点5)(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作用?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牵制作用:①相权三分: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一、单选题1.西汉衷帝时全国官吏达130285员,唐开元二十五年时全国官吏368668员。

东汉京官有1055员、京吏有14225员;唐开元二十五年京官有2620员、京吏有35107员。

这种变化()A.导致了“三冗”现象的出现B.增加了封建社会运营成本C.激化了社会阶层的迅速分化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2.《史记》《汉书》均为私家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3.元代由吏升官成了中、下级官员主要的入仕途径,当时有人断言:“我元有天下,所与共治,出刀笔吏十九”。

由此可见当时()A.士大夫政治文化渐趋式微B.科举制度不断完善C.皇权专制受到了严重制约D.贵族特权逐渐削弱4.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这三者的共同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国家统一C.强化贵族特权D.加强君主专制5.汉代皇帝诏书先下御史大夫,然后转给丞相,丞相上书也由他转达。

御史大夫一职多由皇帝的亲信充任,如景帝时的晁错、武帝时期的张汤等。

由此可见汉代御史大夫()A.对丞相具有监督作用B.是内外朝制度的具体体现C.掌握着朝廷行政大权D.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6.明嘉靖时“天下岁供京师米四百万石”,而受封并被圈禁于各地的藩王及宗室俸禄开支就达到八百五十万石。

据此可知,明末()A.农业无力支撑国家财政B.地方藩王威胁中央集权C.专制政体弊端日益凸显D.国家财政收入急剧下降7.有学者认为,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

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

汉兴,省监不置。

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

这说明()A.汉朝完全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B.秦汉的监察方向均在中央C.秦汉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D.秦汉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8.《礼记·表记》载,“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框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框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框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先秦时期到秦汉时期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主要包括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分封制度、郡县制度以及君主专制制度等。

第二阶段是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演进,这一时期形成了科举制度,并逐步完善了中央政府机构和地方行政体系。

第三阶段是从宋朝至清朝末期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一时期以君主专制制度为核心,形成了以“儒家伦理”为主要指导思想的治国理念,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和皇权。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第1讲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第1讲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4· 上海高考)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 机构是( D ) A.江浙行省 C.中书省 B.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知识定位
调动知识
元代——行省制度——基础识记
宣政院管辖今西藏地区,中书省为元代最高行政机
构而非地方行政机构,排除B、C两项; 根据基础知识可知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琉球地区,答案选D。
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 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 而 ——丁韪良《西学考略》
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 法、 美均已见端, 将来必至推广。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
知识定位
商代——甲骨文、宗法制
辨析选项 由题干中的“‘宗’是一个会意字”“像宫室屋宇之形”等 信息可知,“宗”最有可能与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 宗庙有关,故A项正确。 “皇帝”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 期,而甲骨文出现于商代,B、D两项错误; 青铜兵器与宫室无关,C项错误。
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
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C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知识定位 封建专制主义中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影响
辨析选项
材料反映了皇帝的权力被外戚、宦官、权
臣、割据势力等控制,这些人实质上还是君主专制的
部百官,由此即可排除A、C、D三项。
特别强调
1.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演变趋势 (1)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 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课件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课件

素养提升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 ▶易错点1 元朝行省具有双重性 4.(2021·湖北九师联考)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 节制和领导,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 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据此可知,元朝行省( ) A.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B.与中书省是平等关系 C.掌握了地方行政大权 D.具有二元混合的特点
3.(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 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 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魏晋时期原属宰相的权力 转移到了尚书台,这就分散了宰相的权力,说明相权转移,故选B项;相权的 转移有利于强化皇权,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的转移,与“地 方权力削弱”无关,排除C项;权力转移到尚书台不能说明行政效率降低,排 除D项。
宗法观念具有两面性 (3)礼乐制度: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社会 的和谐与安定,对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有促进作用。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
1.(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 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 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易错点2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课件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 管理;
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 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 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制度
1.汉朝的中央制度 汉初:仍为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后: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
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东汉: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 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 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 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 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秦朝的中央制度
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 权都在皇帝手中;
3.宗法制与分封制
宗法制:按照宗法制,周天 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 继承制;
分封制: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 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评价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 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是周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 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 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共同 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 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定夺。
2.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 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县丞、县尉; 郡县主要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3.秦朝的文书制度 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高三第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史——政治制度

高三第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史——政治制度

7、消亡: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 消亡:近代以来, 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 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①晚清王朝 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 末新政、 末预备立宪。 最终推翻: 末新政、清 末预备立宪。②最终推翻:辛亥革命 (1912年 12日 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③两次 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 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 1915年当上 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 1916年为洪宪元年 年蔡锷、 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 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 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 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夏 年被迫取消帝制; 年夏, 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 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 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 逆宣言》 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 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 乘机打败张勋。 军”乘机打败张勋。
(三)中外思想界对专制主义的批判: 中外思想界对专制主义的批判: 明末清初:黄宗羲等; ①明末清初:黄宗羲等; 近代维新派; ②近代维新派; 近代革命派; ③近代革命派; 近代新文化运动; ④近代新文化运动; ⑤法国启蒙思想家等。
(四)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在封建社会早期(明清以前)以进步作用为主; 在封建社会早期(明清以前)以进步作用为主;明 清以后严重阻碍社会发展,日趋反动, 清以后严重阻碍社会发展,日趋反动,以消极 作用为主。 作用为主。 根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根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世界历史向资本主 义过渡。 义过渡。 阻碍的表现:政治上, 阻碍的表现:政治上,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违背历史潮流;经济上, 制,违背历史潮流;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 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 策;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不利近代科学的 发展;对外关系,闭关锁国政策。 发展;对外关系,闭关锁国政策。

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其发展大致可从夏朝开始,经历了商朝、周朝、春秋战国、秦朝、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朝代。

在这个过程中,历代统治者通过行政区划分与变革,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政治制度方面,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关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

而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则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在地方官制方面,秦商鞅变法设县,统一后推行郡县制,郡守为地方最高长官,掌军政大权。

东汉末年,州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唐玄宗设节度使,有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但后来演变为藩镇割据。

北宋削减节度使权力,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集中地方财权与司法权(设转运使等)。

元设行中书省。

明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互相牵制,开始改土归流。

清在各省区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管理,并大规模改土归流。

此外,自秦、汉以后,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之间的斗争也开始成为政治游戏的一部分。

在几个世纪的时间内,地方官员不断试图加强自己的权力,将地方的政治和经济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使得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得到削弱。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一个多元、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了众多的因素和力量。

高考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高考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一、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秦以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演变线索。

二、知识梳理(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1.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

(1)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2)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2.西周的贵族等级分封制(1)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亲族是主体)(2)内容:①周天子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镉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在各地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士(3)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评价: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体制,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3.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4.商周政体的共同特征:(1)君主的权利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利有制约作用;(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民”的意见;(3)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4)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专制加强,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3)秦统二结束了长期混乱局面。

2.秦朝的政治体制:(1)皇帝制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2)郡县制①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②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察使学监察;③设36郡,后不断增减。

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多少置县令(长)、丞、尉;④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3)官僚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1】

●问题2:简述秦统一后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 ●2.内容 ●(1)皇帝制度:这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2)三公九卿制 ●(3)郡县制 ●(4)文书行政
名词解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 皇帝独裁;(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 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室承担各种义务,并服从周天子的政令。 ●(2)宗法制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组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3)分封制、宗法制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建立起来的制度,分封制的实行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的,分 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C
文书行政系统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宋:二府三司制
皇帝
御前会议
三司
中书门下 枢密院
台谏
(政事堂)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特点: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
元:中书一省制
元朝中书省相当
于今天的中央人
民政府(即国务
院),管理全国
皇帝
行政事务
军事 枢密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一、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秦以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演变线索。

二、知识梳理(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1.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

(1)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2)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2.西周的贵族等级分封制(1)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亲族是主体)(2)内容:①周天子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士(3)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评价: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体制,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3.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4.商周政体的共同特征:(1)君主的权利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利有制约作用;(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民”的意见;(3)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4)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3)秦统一结束了长期混乱局面。

2.秦朝的政治体制:(1)皇帝制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2)郡县制①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②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察使掌监察;③设36郡,后不断增减。

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多少置县令(长)、丞、尉;④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3)官僚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丞相是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统领百官;②太尉掌管军事;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④三公之下是分掌各类政务的机构,泛称“九卿”。

⑤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情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3.文书作用(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2)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送到全国各地(3)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行政演变行政中枢的演变1.汉朝(1)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

但是,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府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2)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或称“内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3)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中朝尚书台的权力逐渐增大。

(4)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利受到削弱2.隋朝(1)确立:①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为三省宰相议政场所。

②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特点:①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

②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3.宋朝(1)内容:三省职能废弛瘫痪,另设中书门下省“佐天子,执大政”,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

(2)特点:机构重叠4.元朝(1)内容: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体制(3)特点:丞相权重5.明朝内容: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丞相制度终结,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废除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6.清朝内容: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1.汉朝(1)地方行政体制:郡、县两级制→州、郡、县(2)主要内容:①汉承秦制,地方太守下设郡尉(军事)、县丞(行政)②郡下设县(或道),县设令或长,之下有丞、尉及分曹属吏③汉初地方行政体制还包括王国和诸侯国④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利不断被削弱,诸侯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⑤到东汉晚期,原来的检查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2.魏晋南北朝(1)地方行政体制:州、县、郡三级制(2)主要内容: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3.隋唐(1)地方行政体制:州、县二级制(2)主要内容:①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②唐继隋制,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排出的监察机构。

③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以及行政实体。

④唐中期后,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后发展到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4.宋朝(1)地方行政体制:路、府、县三级行政体制(2)内容:改道为路,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以及行政区划,形成了路、府、县三级制5.元朝(1)地方行政体制: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体制(2)内容:①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后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②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多级行政体制。

6.明清(1)地方行政体制: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2)内容:①明朝:a.废除行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b.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②清朝:清继明制,巡抚变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③明清:省之下设府(直隶州)。

府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三、随堂练习1、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军机处设立后,使清朝“不至有权臣”的主要原因是A.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约B.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D.军机大臣奉公守法2、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

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以便核对。

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A.确保文书安全B.削弱丞相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行政效率3、明朝在地方实行三司。

布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按察司和都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和军政。

对这一举措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本质上是为加强中央集权C.三司是地方最高权力机构D.明初地方改革的核心是军政分开4、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5、清朝前期,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他们均在京城设王府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

这一做法A.目的是保证宗室贵族特权 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统治C.体现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D.容易造成军阀割据局面6、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7、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材料一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

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

……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材料二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材料三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及原因。

(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6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从中有何启示?(6分)参考答案1、B2、C3、A4、C5、C6、D7、(1)原则:犬牙相入。

原因: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加强中央集权。

(2)问题: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

(3)不同: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启示:农业文明时代中央集权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工业文明时代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已成为先进国家普遍的选择;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近代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本质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