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
论中国“和而不同”文化
论中国“和而不同”文化作者:欣妍妍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2期作者简介:欣妍妍(1981—),女,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欣妍妍(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 243041)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文化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一脉相承。
中国人爱好和平,由最初的“和为贵”到“和平发展”“和谐社会”“和平崛起”无不体现了时代的主旋律与“和”紧紧相扣,“和”的理念无处不在。
中国人在“和”的基础上提出“和而不同”,表现出中国人的坚持却不失灵活的做事方法,“求同存异”“尊重个性”“因地制宜”等观念也由此衍生。
以“和”奠基,倡导“和而不同”成为唱响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关键词:和;和而不同;文化;主旋律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111—02一、“和”文化的起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
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
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
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和而不同对当今社会意义
和而不同对当今社会意义和而不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念,在当今社会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强调了人们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帮助我们理解和引导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和而不同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并分享一些关于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和而不同的概念和而不同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理念:“一切都在流动,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
”这个概念强调了人们和事物之间的不同和多样性,同时也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和而不同鼓励人们在保持独立和个性的能够与他人沟通、合作和共同进步。
二、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多样性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的文化、种族、宗教和价值观使得我们的社会更加丰富多样。
人们的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个体差异上,还体现在思想、经验、技能和才能等方面。
和而不同的理念鼓励人们接纳并尊重这些差异,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做出独特的贡献。
多样性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创新和进步上。
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可以促进创造力和创新的发展。
当人们能够积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时,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和灵感,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而不同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
当人们能够接纳和尊重彼此的不同,相信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实现自己的目标时,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
和谐社会不是指人们没有分歧或冲突,而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和处理分歧时能够保持理性、平等和尊重。
只有当我们能够和平地相处,并接纳彼此的不同之处,社会才能够实现持续的和平与稳定。
四、和而不同的挑战尽管和而不同的理念在理论上是美好的,但在现实中却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人们的偏见和歧视。
当人们拒绝接纳和尊重他人的不就可能出现偏见和歧视。
这会导致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现象,使得和而不同的理念难以实现。
消除偏见和歧视是我们实现和而不同的目标的重要步骤之一。
另一个挑战是沟通和理解的困难。
人们的不同语言、文化和背景可能会导致沟通障碍,使得相互理解变得困难。
“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
“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和而不同”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传承至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这个概念强调,不同的个体可以相互融合,和谐共存,但是又不失其独立性和特点。
这种理念适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组织等等。
下面将更具体地探讨这种观念的现实意义。
在政治领域,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念可以帮助不同的政治派别和社会群体相互包容,并在大局上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和协调。
在国家领导层,政治家需要具备包容性、智慧和谋略,以平衡不同方面的利益和矛盾。
同样地,在企业领导层,管理者需要在团队中鼓励不同的声音和思路,从而提高团队的创新性和绩效。
在文化领域,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可以帮助文化差异的群体实现对话、交流和融合。
当今世界变得日益全球化,各种文化相互影响、融合。
因此,能够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学习他们的语言和文化,这些能力和技能变得至关重要。
在社会领域,和而不同的理念可以促进社会 diversification(多元化)。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有许多种族、文化、宗教和语言等差异。
如果社会中没有和而不同的心态,各社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不和谐,并演变为严重的冲突和矛盾。
通过肯定多元化和不同视角的观点,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稳定和平的社会。
在组织领域,和而不同的观念可以促进团队的成长和发展。
在一个组织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经验、技能和才华,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相支持,可以最大化团队的绩效和效率。
但是,当团队成员之间存在分歧和冲突的时候,就需要和而不同的心态,尊重每个成员的观点和贡献,同时寻求解决方案,达成共识,维护团队稳定。
总之,“和而不同”这种哲学观念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的场景中突破僵局,解决问题,同时最大程度地尊重个体和群体的独特性和特点,实现和谐共存。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需要抱着和而不同的心态,接纳多元化和不同的价值观,以共同发展的前景为目标,这样才能推进社会的正向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对和与不同的理解
君子和而不同对和与不同的理解在人际交往中,和谐相处是一种普遍追求的目标。
然而,和谐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要完全一致,而是在不同观点之间寻求共同点,尊重差异。
这正是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所在。
君子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念。
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又承认了人们的差异性。
君子,即有修养的人,通过和而不同的方式来维持和谐。
那么,什么是和,什么是不同呢?和,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相处。
在和谐的关系中,人们互相尊重、理解和支持对方。
和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减少冲突和矛盾。
在和的态度下,人们更容易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共同进步。
然而,在和的基础上,不同也是不可避免的。
人们有不同的经历、背景、观点和价值观,这些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点,并通过对话和交流来达成一致。
和而不同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要学会包容他人的观点。
通过理性的讨论和辩论,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拓宽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认识。
在和而不同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思考他人的观点,并在多样性中找到共同的价值。
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需要学会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文化。
只有通过和而不同的方式,才能够建立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
然而,实践中君子和而不同并不容易。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争论和冲突的泥沼中,难以理解对方的观点。
要实现君子和而不同,首先需要有尊重他人的意识,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
其次,需要有开放的心态,愿意倾听他人的声音,接受不同的意见。
最后,需要有善于沟通的能力,通过对话和交流来解决问题,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
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之间的交往,也适用于国际关系中。
在国际社会中,各国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发展道路。
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减少冲突和对抗。
“和而不同”的当代解读
“和⽽不同”的当代解读 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化底蕴,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个伟⼤的思想。
和谐⽽⼜不千篇⼀律,不同⽽⼜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强调⽤和⽽不同的观点观察世界以及处理问题。
因此对“和⽽不同”思想进⾏全⾯⽽深刻的阐释与解读显得意义重⼤。
中国传统⽂化的最⾼理想是“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不相悖”。
“万物并育”和“道并⾏”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则是“和”。
所谓“和”是保存⽭盾对⽴的和谐,⽽“同”则是取消⽭盾对⽴⾯的差异,强求⼀致,和是坚持原则的和睦相处,反对⽆原则的苟同,同有时则是⽆原则的苟同。
从孔⼦“和⽽不同”的⽅法论及其在具体问题上的运⽤来看,他所倡导的和是承认⽭盾对⽴⾯存在的和,是坚持原则的和,⽽他所反对的同是否认⽭盾对⽴⾯差异的同,是⽆原则的苟同。
孔⼦提出“和⽽不同”的⽅法论,既顾全⼤局,⼜承认局部和个体的差异,既强调群体的利益,⼜不忽视个⼈的利益,从这种意义上说孔⼦所提出的“和⽽不同”的⽅法论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和”不仅是天地万物即⾃然界的本原和规律,⽽且与⼈性也有相通相类之处。
“和⽽不同”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世界各种复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所建⽴的⼀种哲学理论,反映出⼀种⽭盾和谐观与动态和谐观。
这种思想为多元⽂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
其辩证和谐原理在中国⼈的⽂化⼼理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在现实的⽂化⽣活中有着⼴泛的表现,对我们认识当下的⼀些⽂化现象和⽂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对于我们认识和处理某些政治、经济、⽂化问题还有⼀定的历史借鉴作⽤。
下⾯就⽂献梳理基础上提出⾃⼰对于和同关系的解读视⾓,并分别以本体论、价值论以及认识论三⽅⾯作各⾃的阐述。
⼀、本体论:多样化的和谐统⼀是万物⽣成的最佳状态。
⼈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源于多样性的把握。
和是多样性的统⼀,同是单⼀性的统⼀。
和指不同事物的相成相济,引申⽽指可与否的相互统⼀。
“两者交通成和⽽物⽣焉”(《庄⼦ ⽥⼦⽅》)。
论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
作 者 简 介 : 国威 ( 9 3 胡 17 一 ) 男 , 南 娄 底 人 ,0 3级 专 门史 研 究生 , 要 从 事 中 国 民族 思 想 文化 史 研 究 。 . 湖 20 主
・
5 ・
维普资讯
从 苟 同 , 以提 出不 同意 见 , 能 产 生 “ 可 才 和” 这 一 ,
思 想认识 是 十分 深刻 的 , 伯 和晏 婴的思 想 , 史 对孔
子“ 和而 不 同” 思想 产生 了重要 的影 响 。 另一 会时代 环 境 的产 物 。从 大 的方 面说 , 孔子 生 活 的时代是 雅 斯 贝 斯 所 说 的 “ 心 时 代 ”2 轴 [( , ] 韶 雅 斯 贝斯 认 为 , 公元 前 5 0年前 后 , 在 0 在古 希腊 、 以色列 、 印度 和 中国几 乎 同 时 出现 了伟 大 的思 想 家 , 希 腊 有 苏 格 拉 底 、 拉 图 , 国有 老 子 、 古 柏 中 孔 子 , 度有 释 迦 牟 尼 , 色 列有 犹 太教 的先 知 , 印 以 从 而形 成 了不 同的 文 化 传统 , 然 当 时 各种 不 同文 虽 化 之间 的相互交 流 、 响十 分小 , 影 但这 个事 实本身
“ 和羹 焉 , 、 、 、 、 、 以 烹鱼 肉 , 如 水 火 醯 醢 盐 梅 焯之 以 薪 , 夫 和 之 , 之 以 味 , 其 不 及 , 泄其 过 。 宰 齐 济 以
… …
的重要 内容 , 实际上 代 表 了他 的一种 文化 观 , 其 对 进行 研究 和探 讨 , 着 十 分 重 要 的理 论 价 值 和 现 有
第2 8卷
昭 通 师 范 高 等 专科 学校 学 报
浅谈“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及现代意义
浅谈“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及现代意义浅谈“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及现代意义论文关键词:和而不同伦理思想现代意义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它是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真谛。
“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叶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学思想,而它所蕴含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当今要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更加凸显。
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我国又是一个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的国家,并且存在很多的严重问题。
例如,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等引发了人与自然的冲突,又由于人们对资源占有的不平等而引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这些冲突与困扰,而解决这些冲突与困扰,我们可以运用“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和而不同”思想的理论渊源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出现。
“和”原指音乐上的重音的协调,而后才被引申为一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协调统一的哲学范畴。
在先秦时期,“和”的思想已经形成,那时候曾有过“和同之辩”。
最早通过“和”与“同”的比较而对“和”做出确切说明的春秋初期的史伯,在与郑植公讨论“周期弊乎”时曾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去和而取同”是遭致弊端的根本原因。
在这里史伯强调了“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补充和限制。
同是排斥差别的抽象的同一性,它取消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可见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和”而不是“同”。
后来的史伯和晏婴的“和同论”进一步向我们揭示了“和”与“同”异于“和实生物”的道理。
“同”是抽象的直接的同一性;“和”是包含着矛盾和差别的具体的、辩证的同一性。
浅论孔子“和而不同”思想
浅论孔子“和而不同”思想作者:姜沂林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8期【摘要】孔子的“和而不同”是继承春秋前“和”、“同”概念,尤其是史伯和晏婴的“和同之辩”基础上形成的。
“和而不同”充满朴素的辩证因素,显示出深刻的理论意义。
时至今日,“和而不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和”或“和谐”一直以一种内在的本质的精神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把上下、内外的高度的和谐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生活的最佳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现如今中国更是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
儒家的和谐观是一种充满辩证精神的普遍的和谐观。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是其中最根本的内容。
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探索“和而不同”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孔子“和而不同”的来源“和”“同”二字最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现,《尚书》、《周易》、《周礼》、《国语》、《左传》等典籍中也都有“和”、“同”的文字记载。
例如《尚书·尧典》:“协和万邦。
”《周礼·冬官考工记》:“和则安。
”《周易·乾卦·彖辞》:“保合大和,乃利贞。
”又《乾卦·九五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又《泰卦·彖辞》:“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礼记·月令第六》:“天地和同。
”《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济。
”在这些例子中,“和”“同”二字都有和谐、相合的含义,基本概念相近,并无相反的意思。
最早探讨“和”、“同”关系的是西周末年的周太史史伯,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即事物的统一体是多种不同生物或不同因素综合而成的,如果只有“同”的话,事物就难以存在。
不过,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统一的,并不存在根本性矛盾,他理解的“和”,实际上是调和。
“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
“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文化自觉”的涵义在世纪之交,费孝通先生多次讲“文化自觉”问题。
由于他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中华文化的前途,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宏阔视野来思考、探讨这个问题的,所以很快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形成了相互切磋、深入研讨的可喜局面。
在今天,“文化自觉”已不是一个孤立的理念,而是已经形成为一种文化观,一种有深刻意涵的文化理论。
费老对“文化自觉”的涵义做过明确的界定,他是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的:一是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
他说:“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1]费老最初是在对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实地考察中,注意到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其面临着“保存文化还是保存人”的严峻选择,指出他们只有通过文化转型来求生路。
他因此而由小见大,联想到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整个中华民族、中国文化都面临着一个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认识到“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我们都是生存在文化转型过程中的人物”,于是心头冒出了“文化自觉”四个字,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问题。
他提出这个名词是在1997年。
近五年来,他经常思考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问题,反复说明不是要“回归”、“复旧”,而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表现了一个世纪老人对自己的祖国、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的爱。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谈到自己学习费老这一思想的体会,认为“所谓文化自觉,就是一方面要有忧患意识,一方面还要有文化自信”,[2]就是从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这个意义来理解的。
二是正确处理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费老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各种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都有一定的位置,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将取决于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对话沟通、取长补短、共存共荣。
论“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和而不同”的第三个含义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文化精神上则表现出生生不息的创造性。《国语·郑语》记载有史伯回答桓公的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和则生,万物的创生都以和为基础。“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一方面或一种元素与另一方面或另一种元素相互配合,求得彼此的均衡与统一。和是百、千、万、亿等多样性事物产生的基本原因,如果“去和而取同”,那就会导致“以同裨同,尽乃弃矣”,绝对的同一,只会使万物的生机消失。
“和而不同”,还意味着坚守正道。朱熹《四书集注》释“和”为“无乖戾之心”,陈天祥《四书辨疑》则指出:“和则固无乖戾之心,只以无乖戾之心为和,恐亦未尽。若无中正之气,专以无乖戾为心,亦与阿比之意相邻,和与同未易辨也。中正而无乖戾,然后为和。凡在君父之侧、师长朋友之间,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可者献之,否者替之,结者解之,离者合之,此君子之和也。”君子之和具有一股中正之气,并能矫正君父师长朋友之失,此与小人之同异也。实际上,朱熹本人对“和”也有进一步的认识,《朱子语类》卷四十三云:“大抵君子小人只在公私之间,和是公底同,同是私底和。……盖君子之心,是大家只理会这一个公当底道理,故常和而不可以苟同。”朱熹认为君子之和当以公正为原则,做到心底无私。对此,王夫之《四书训义》又有所申论:“君子以义为尚,所与共事功者,皆君子也。事无所争,情无所猜,心志孚而坦然共适,和也。若夫析事理于毫芒,而各欲行其所是,非必一唱众和而无辨者也,不同也。即不幸而与小人共处焉,亦独行己志,不同而已,未尝挟忿戾以自伤其和平之度也。小人以利为趋,所与相议论者小人也。以权相附,以党相依,依阿行而聚谋不逞,同也。乃其挟己私之各异,而阴图以相倾,则有含忌蓄疑而难平者也,不和也。……故君子兴而养天下于靡争,小人出而成朋党以致乱,知人者可弗辨哉!”君子尚义尚正,心底坦荡,纵使与尚同的小人相处,也不会受其影响,仍旧能够保持自己固有的平和与正气,这就是“和”。从这个角度来说,和同之辨,诚然关系到天下之治乱与文化之兴衰。
“和而不同”的哲学内涵及其文化交流中的价值体现
承 ,景 公感 叹说 :“ 唯 据 与我 和 夫 ! ” 晏子 反 驳 说 :只 能 是 同, 怎么 能 说 是和 呢 , 并进 一 步 以厨 师 和 羹 与乐 师 操 琴 的双 重 比喻 说 明 了 “ 和 ”与 “ 同 ” 的区 别 。晏 婴 进 而 把 “ 和 同之 辨 ”用 于 明确 君 臣之 间 的关 系 。强 调 “ 君 所 谓 可 而有 否焉 , 臣献其 否 以成 其 可 。君 所 谓否 而有 可 焉 , 臣献其 可 以去 其否 ” 。正确 的认 识是 不 同意 见 的相 互争 论 和 补 充 而形 成 的 综合 平 衡 ,只 有 善 于 听取 各 方 意见 的 君
文 化 交 流 要 在 互 相 对 立 的文 化 之 间达 到 和 谐 统 一 。
“ 和 ”的观 念 已经渗 入 到 了每个 中国人 的心 理 。而这 一 点 是 与西 方 文化 思想 相悖 的,古希 腊 的赫 拉 克利特 就 认 为 : 战 争 是 普遍 的, 正义 就 是 斗争 , 一切 都 是 通过 斗争 和 必
传 达 了 中国关 于人 与人 、人 与 自然 的最 古 老 的人文 理 念 。
本 质 上 的区 别 ,“ 同 ”代 表 着 绝对 的一 致 ,表 现 为 静止 、 单 一 性 。没 有 内在 的活 力 和 动力 ,不符 合 宇 宙万 物 的起 源 、 构成 及 发 展 的规 律 性 。 而 “ 和 ”却 具有 相 对 的 一 致 性 , 多种 相 互 不 同、 相 互对 立 的 因素 通 过 相互 调 节 而 达 到 的一种 平衡 ,是 一个和 谐 的整体 。
和 。《 广韵 ・ 过韵》 : “ 和 ,声相 应 。 ”“ 和 ”又 写 作 “ 稣” ,
试论“和而不同”思想的当代价值
试论“和而不同”思想的当代价值摘要挖掘中国古代哲学中“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观念,对当前解决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并要加以创新和发展,这也是体现当代价值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古代哲学和而不同当代价值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们能够突破固执已见的桎梏。
由此带来的更加便利快捷的文明传播,助推着文化大跨步的发展,各种文化现象的融合与交织,勾勒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和迥然不同的鲜明特色,奉呈出文化创新的层出不穷和精彩各异的文化盛宴。
当今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承前启后,保持长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新的视角,继承了“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表现出各种文化和谐共存的繁荣景象,可见,“和而不同”思想对于当代文化多元化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 1.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就是通过协调“不同”,达到和谐统一。
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在于其提出伊始,就体现出一种较强的思辨色彩,生动且朴实地揭示了事物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内在关系,从价值取向上肯定了事物是多样的统一,并指出这种多样能够相辅相成。
其首要内容是“和”精神,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和而不同”的思想从自然领域上升到社会关系领域,从关注人格的角度将“和”与“同”看作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
将“和而不同”的思想提升到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
他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了人际关系方面应以保持和谐为最高境界,形成了“贵和”“尚和”的理念和思维模式,“和”思想也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兼容并包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兼容并包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有充分体现,诸子百家在其理论形成过程中注重彼此学习借鉴。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强调“仁”“礼”等核心概念的同时,集聚了佛家和道家的文化精髓,秉承了兼容并包百家之学,形成了多种文化形态的社会文化体系,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几千年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当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1. 孝道文化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孝顺父母”的价值观。
中国人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行为,同时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
孝道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加注重家庭、更加重视亲情,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和谐文化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心价值观,中国人认为和谐是生活中最基本的要求。
和谐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这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医学、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医文化具有“针灸、汤药、按摩、气功”等不同疗法,通过根据人的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人们调节身体机能,提升身体免疫力,这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很大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1. 提升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的再次振兴可以让人们更加有自信心,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2. 促进社会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可以让人们理解“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包容和尊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3. 传承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不断发扬光大,传承文化遗产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拥抱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创新的力量,不断推进社会进步。
4. 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中包括着独特的美学,哲学,道德和精神等元素,分享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和而不同的哲学道理
"和而不同"是一种哲学观念,强调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寻求和谐和共存。
它传达了以下几个哲学道理:
1. 尊重多样性:"和而不同" 鼓励我们尊重和接纳他人的差异,包括思想、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它提醒我们在相互之间保持开放的心态,从不同的观点和经验中汲取智慧。
2. 和谐共处:"和而不同" 强调在多元的社会中实现和谐共处。
它鼓励人们以平等、宽容和互相理解的态度来处理冲突和分歧,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合作与协调:"和而不同" 强调在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建立合作与协调的关系。
它提醒我们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共同的目标。
4. 创造性的碰撞:"和而不同" 强调不同观点和思维方式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认为这种碰撞可以产生新的创意和创新。
它鼓励人们在多元性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新的思维模式。
5. 理解和宽容:"和而不同" 强调理解和宽容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信仰,并尽力理解他们的立场和背景,以建立更加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总的来说,"和而不同" 的哲学道理教导我们在多元性和差异性中寻求共识、和谐和发展,促进个体和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它强调尊重、合作、创新和理解的价值,为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平衡的世界提供了指导。
试析“和而不同”的哲学蕴涵及现实意义
试析“和而不同”的哲学蕴涵及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和而不同”对立统一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论文摘要:“和而不同”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其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实践表明,“和而不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用民族文化诠释了对立统一规律、系统论思想,而且还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原则。
因此,深入研究、挖掘和赋予“和而不同”以时代内涵,对于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而不同”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与十七大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联系,因此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深人研究。
从更深层次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建设,我国正逐步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为此人们必然要继续解放思想,对原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关系进行及时调整、重新定位,以适应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要求。
在我国思想史上,“和而不同”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没有拘泥于原始朴素的内涵,而是与时俱进。
即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一哲学命题的思想内涵也不断地被挖掘、丰富和发展。
首先,“和而不同”反映了宇宙间普遍存在着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和而不同”的观念肇自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生成论,如《周易·系辞》日“一阴一阳谓之道”。
但就目前而言,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周易·系辞》日“一阴一阳谓之道”。
“和而不同”古今论
“和而不同”古今论夏福英【摘要】“和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命题,古代学者一般从自然观、政治观、伦理观方面来讨论“和同”问题,现代学者则从文化观方面来讨论。
从自然观上说,世界最根本的特点是差异性,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和而不同”。
因此,承认世界是万有不齐的差异性的和谐统一,是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基本原则。
在政治上,君主应善于用“和而不同”的观点,吸取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以做出万全之策。
在伦理观上,人们可以从“和同”观上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文化观方面,“和而不同”命题可以作为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基本原则。
对待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与文化,人们应采用世界有识之士所共同倡导的“文明对话论”,而非“文明冲突论”。
【关键词】自然观;政治观;伦理观;文化观;和而不同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7)03-0148-07作者简介:夏福英,湖南郴州人,(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哲学博士后。
“和而不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古代学者一般从自然观、政治观、伦理观方面来讨论“和同”问题。
从自然观说,自然界本是万有不齐,和而不同,从而构成一幅幅和谐而美妙的世界图景。
从政治观说,天下事本非一人意见,何可强同?必定相成相济,集思广益。
从伦理观说,和同二字判分君子小人,君子尚义则“和”,小人尚利则“同”。
现代学者将“和而不同”命题引入文化观的讨论,用来作为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基本原则,这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创造性诠释与发展,前景广阔。
当今世界,人类由于国别、民族、宗教、政治、意识形态等差异,在许多时候会爆发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以致于可能发生导致使人类彻底毁灭的核战争。
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对立与冲突。
那么有没有一种使人类能够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悲剧的方法呢?中国哲学家的回答是:人类应该在文明的、宗教的乃至意识形态的相互了解与对话之中,寻求一种沟通的渠道和途径。
和而不同的文化概念
和而不同的文化概念和而不同是一个文化概念,它代表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人群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并且在这种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的独特性。
这个概念强调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认同这个概念也意味着认同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界。
在历史和现实中,和而不同的概念可以在许多领域看到。
在国际关系中,和而不同意味着各国应该在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之间寻求共同点,以实现和平、稳定和经济合作。
在教育中,和而不同意味着鼓励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并学习如何建立积极的跨文化关系。
在社交生活中,和而不同代表着人们应该尊重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并展示出诸如包容、宽容与理解的态度。
在其他领域,例如商业、旅游以及艺术活动中,和而不同都体现了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和而不同的概念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都有助于不同的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保持文化多样性也有利于人类创造力和创新的发展。
人们可以从交流和学习不同的文化中汲取新思路和灵感,来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
当然,实践和而不同的理念也需要解决很多挑战。
首先,各个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和信仰存在差异,需要从底层开始培养跨文化理解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
其次,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上,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区域之间仍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需要建立坚实的、有益于各方的合作机制,以逐渐加强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最后,和而不同的理念需要在现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进行崇尚本土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探讨与实践,以保护文化多样性不被越来越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全球文化所压制。
总而言之,和而不同可以被看做一个现代化的文化概念,它强调各个文化之间的平等、尊重和相互理解。
这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尊重。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加了解并尊重各自的文化背景,以培养公民的文化多元意识,鼓励跨文化对话和交流,从而共同建设出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
可能影响世界的中国理念三观后感
可能影响世界的中国理念三观后感【最新版3篇】目录(篇1)1.引言:中国理念三观对世界的影响2.中国理念三观的内涵3.中国理念三观对世界的影响4.总结:中国理念三观的意义和价值正文(篇1)【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日益受到世界的关注。
中国不仅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中国理念三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正逐步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认同。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理念三观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理念三观的内涵】中国理念三观,即“天下观、道德观、人生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其中,“天下观”强调国家利益与全球责任的统一,追求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道德观”倡导诚信、仁爱、礼仪、宽容等道德品质,提倡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强调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和追求真理,倡导人们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中国理念三观对世界的影响】1.促进国际关系和谐:中国理念三观中的“天下观”为国际关系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
在“天下观”的指导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2.提升人类道德水平:中国理念三观中的“道德观”为全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当今世界,道德沦丧、信任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倡导的诚信、仁爱、礼仪等道德品质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指引,有助于提升人类的道德水平。
3.引导人生价值追求:中国理念三观中的“人生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面临价值迷茫、精神空虚等问题,中国理念三观倡导的奉献精神、追求真理等理念有助于引导人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理念三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理念三观为国际关系、人类道德、人生价值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和而不同的道法反思
和而不同的道法反思“和而不同”是一种含义深刻的理念,它旨在强调在尊重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原则之一、通过反思和探讨“和而不同”的道法,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并应用这一理念。
道家思想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和最高原则。
它认为,道是一个包容一切的存在,能够包容各种矛盾和差异。
在这个宏观层面上,它展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
道家思想追求的是个体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强调个体经验和内心体验的重要性。
每个个体都是独特而有价值的,无论是人还是自然界中的任何一部分。
通过理解和尊重个体的多样性,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
在实践中,道家思想也提出了一种行为准则,即“非争非辨”,即不争论和辩论。
这种态度是基于对多元性的认同,重视个体的观点和存在。
而不是通过竞争和对立来寻求真理或解决问题。
相反,它强调个体之间的平等与合作,以实现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这种和谐的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而不同的理念变得更加重要和实际。
在一个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中,人们需要学会与不同文化、价值观和观点相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以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思想和观点。
而不是通过排斥或与他人对立来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互相包容和理解,才能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虽然“和而不同”的道法具有很多积极的方面,但也需要一些限制。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处理好和谐和个体自由的平衡问题。
个体的自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因此,在推崇“和而不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和权利,不让和谐变成对个体自由的剥夺。
此外,“和而不同”的道法也需要在实践中解决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与不同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交流和接触时,可能会发生误解和冲突。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需要培养包容和宽容的心态,接纳并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而不是仅仅坚持自己的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文化自觉”的涵义在世纪之交,费孝通先生多次讲“文化自觉”问题。
由于他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中华文化的前途,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宏阔视野来思考、探讨这个问题的,所以很快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形成了相互切磋、深入研讨的可喜局面。
在今天,“文化自觉”已不是一个孤立的理念,而是已经形成为一种文化观,一种有深刻意涵的文化理论。
费老对“文化自觉”的涵义做过明确的界定,他是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的:一是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
他说:“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1]费老最初是在对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实地考察中,注意到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其面临着“保存文化还是保存人”的严峻选择,指出他们只有通过文化转型来求生路。
他因此而由小见大,联想到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整个中华民族、中国文化都面临着一个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认识到“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我们都是生存在文化转型过程中的人物”,于是心头冒出了“文化自觉”四个字,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问题。
他提出这个名词是在1997年。
近五年来,他经常思考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问题,反复说明不是要“回归”、“复旧”,而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表现了一个世纪老人对自己的祖国、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的爱。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谈到自己学习费老这一思想的体会,认为“所谓文化自觉,就是一方面要有忧患意识,一方面还要有文化自信”,[2]就是从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这个意义来理解的。
二是正确处理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费老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各种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都有一定的位置,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将取决于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对话沟通、取长补短、共存共荣。
他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文化自觉的本质内涵,并解释说:“各美其美”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美人之美”就是要求我们了解别人文化的优势和美感;“美美与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使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
[3]特别是在讲到如何对待“异文化”时,他强调要以容忍的态度来尊重别人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点,不仅要容忍别人,而且要理解别人,欣赏别人,使不同的价值观点在相互理解、容忍中共同存在、不相排斥,进而互相接近、互补与融合。
这里表现了费老博大的天下情怀,以一种毫无偏执的理智心态,来拥抱人类创造的各种类型的人文价值,力图克服文化隔阂与文明冲突所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费老在他80岁生日时提出的“美美”四句,早已成为关心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前途的人们的美谈,成为他们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共同奋斗的思想指导原则。
我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曾提出一个看法:如果将“美美”四句中的最后一句“天下大同”改为“和而不同”,不伤费老提出“文化自觉”的本意,而且意义可能更加明确,也更具有现实性。
因为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互相尊重、互相欣赏的“美美与共”,虽然只有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才能真正、完全地实现,但它也是我们在争取实现“天下大同”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多元文化关系的唯一现实的选择。
它是奋斗目标,是结果;同时也是过程,是手段。
“美美与共”的意涵正好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准确地加以诠释。
我认为将“美美”四句表述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完全符合费老提出“文化自觉”理念之初衷。
因为费老早就意识到了:“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共同的时代要求,并不是哪一个人的主观空想。
”[4]它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时代的问题,实际上,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每个人、每个文化主体都面临着如何认识自己的文化、如何理解和对待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问题。
对自己的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所处的位置有“自知之明”,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多元互动,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套多种文化兼容并蓄、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和秩序,这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但也是一个相当艰巨的长期的过程。
费老乐观地认为:在今天,“实现和平和公平的世界的早期愿望已走上逐步成为事实的路子”,[5]“人类的文化现在正处在世界文化统一体形成的前夕”。
[6]他相信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天下大同”的理想终究会成为现实。
历史上中华文化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在促进人类文明多元互补、实现“天下大同”的过程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费老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先哲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有密切的关系。
‘和而不同’就是‘多元互补’。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
”[7]由此可见,只有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才能做到各种文化的“多元互补”、“美美与共”。
我们注意到,费老近年来特别强调“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价值和意义,他在本论坛上次会议的报告论文中谈到“美美”四句时说:“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经验里面一直强调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所主张的倾向。
”又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表现。
”[8]我们不难看出,费老提出文化自觉理论和“美美”四句的一个重要意图就是要大力阐扬“和而不同”的文化观,让这种中国的传统智慧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正是根据他的这些阐释,我才斗胆将“和而不同”直接引入“美美”四句,力图更准确地理解费老提出的“文化自觉”思想。
“和而不同”:中国的智慧“和而不同”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早就产生了,它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大家都知道,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9]意思是君子善于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又能够用自己的正确意见去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与人家搞好团结,而不是盲目认同、随声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人云亦云,而不肯坦诚地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也不能从别人的不同意见中获取教益,同人家真正搞好团结。
在这里,“和”与“同”是两种不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也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思想道德境界。
真正的团结不是没有意见分歧、思想交锋的一团和气,而是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对话、切磋、讨论,从而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容忍,协调统一,和谐互动。
这就是所谓“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取消矛盾)求团结则团结亡”。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和”与“同”作为一对区别“同一性”的两种不同涵义的哲学范畴,是由西周末年的史伯最早提出来的。
他认为“百物”都是“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而生成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不同的“他”物相互作用、和合演化而来的,所以“和”是事物产生、发展的根本法则,“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10]他对“和”与“同”的涵义作了明确的阐析:“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11]这就是说,“和”是指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矛盾诸方面的平衡,亦即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只有以“他”来平服、和合“他的他”,即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事物聚集、组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
相反,“同”则是指无差别的同一。
“以同裨同”是把相同的事物加在一起,简单地重复,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变化,那么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世界也就“尽乃弃矣”。
这就是所谓“声一无听,物(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12]五声和谐才能成为好听的音乐,单调的一种声音就不好听;同样道理,一种颜色就没有文彩,一种味道势必倒人的味口,只有一种东西就无从比较好坏。
没有多样性的绝对同一只能使这个世界“不继”即停止了发展的生机。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一个朴素的但也是相当深刻的哲学命题。
它反映了事物生成发展的根本规律,即宇宙万物都是由相反的事物组成的,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才构成了这个不断发展着的丰富、生动的世界。
同时,它也以相当简洁、准确的语言,揭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同一观,指出“和”是包含着差异、矛盾与多样性,强调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同一性,而“同”则是形而上学的无差别同一,简单重复,绝对等同。
史伯还用“和同”与“专同”两个名词来进一步揭示这两种同一性的不同含义,并且明确地表示了反对“去和而取同”的态度。
[13]我国在约三千年前就有如此明晰的“和同之辨”,说明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辩证思维传统。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继承和发展了史伯关于“和与同异”的思想。
他以“和羹”、“和声’为例生动地说明了相反相济、相反相成的道理:“如和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嬋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14]厨师将鱼肉放在盛满水的锅里,加上各种调料,用火烹煮,就能做出美味的羹汤;乐师用各种乐器把不同的音调配合起来,就能奏出和谐的乐曲。
只有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才能收到多样性统一的“和羹”、“和声”的功效。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没有差异的绝对同一,就如同“以水济水”,做不出可口的羹汤,或如“琴瑟之专一”,奏不出动听的乐章一样,所以说“同之不可也如是”。
[15]晏婴还用这种“尚和去同”思想来说明君臣上下的关系。
他认为在君臣之间也应该建立起一种相反相济的“和而不同”的关系,也就是要求做到:“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这样才能“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16]君主认为是正确的,其中可能也有错误的成分,做臣子的要指出其错误以成全其正确;君主认为是错误的,其中可能也有正确的成分,做臣子的要肯定其正确所在而清除其错误。
这可以说是对“和而不同”的君臣关系之本质涵义的相当典型的诠释。
晏婴还指出:“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
”[17]君主不要害怕听到臣下的不同意见,其实那些敢于发表与君主不同意见的才是真正的忠臣、贤臣。
这就是晏婴所理解的君臣之“和”。
当齐景公问他随时紧跟自己的梁丘据是不是“和”时,晏婴回答说这不是“和”,而是“同”。
因为梁丘据只会对齐景公亦步亦趋、随声附和,而从来不发表不同的意见,“君所谓可,据亦日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18]这就不是“和而不同”,而是典型的“同而不和”了。
在此之前,史伯也曾批评周幽王疏远那些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高明昭显”之士,而亲近那些与自己意味相投的“谗慝暗昧”之人,是一种“去和而取同”的错误态度,指出这正是周王朝必然走向衰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