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指导:疖之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的内治法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 第六章 疮疡概论 第一节 疖PPT讲解课件稿

中医外科学 第六章 疮疡概论  第一节 疖PPT讲解课件稿
2204
一、疖的概念和特点
疖是指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使局 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 性脓肿、疖病。
特点: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 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易脓、易 溃、易敛。根据症候、病因、治疗不同, 又分有头疖、无头疖、瘘蛄疖、疖病。
2204
暑 疖
2204
多 发 性 疖 ( 发 际 疮 )
2204
多 发 性 疖 ( 发 际 疮 )
2204
2204
2204
2204
多 发 性 疖 ( 坐 板 疮 )
2204
多 发 性 疖 ( 坐 板 疮 )
2204
2204
2204
2204
四、鉴别诊断
1. 颜面疔疮:初起有粟粒脓头,根脚较深,肿势散 漫,出脓日期较晚而有脓栓,大多病人初起即有全 身症状。
2204
三、诊断
临床表现:多见于头、面、颈、背、腋 下、会阴、腹股沟等处。局部可见红、 肿和疼痛小节,根脚很浅,范围局限, 多小于3cm,(儿童另计),可伴有发 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2204
(一)暑疖
发于夏秋之间,见于小儿及新产妇,多 发于头面部。
1204
2204
2204
(四)疖病
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多 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 十个,反复发作,缠绵经年累月不愈。 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此处将愈,他处 又起,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对消渴、 习惯性便秘、营养不良者较易患病,应 酌情检测血糖、免疫功能、微量元素, 综合处理。
4、体弱者,卫外不固,外邪侵袭,更易发本病。而 消渴、肾病、习惯性便秘者,阴虚内热,脾虚便溏者 易发本病,且缠绵难愈。

中医外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中医外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1)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2)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见于股肿、湿疮。

(3)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见于瘰疬、脂瘤等。

(4)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见于气瘿、乳癖等。

(5)瘀血肿: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6)脓肿:皮肤光亮,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见于外痈、肛痈等。

(7)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8)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1)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见于乳癖等。

(2)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见于脂瘤、肉瘤。

(3)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见于疮疡成脓期。

(1)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 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2)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应指),透光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辨脓),点压法(适用于指、趾部脓液很少),穿刺法,B超。

(1)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2)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多见于褥疮。

(3)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经久难愈。

(4)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伴腥臭味。

(5)梅毒性溃疡,多呈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存有稀薄臭秽分泌物。

(1)是指发生在肌浅薄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cm左右,临床分暑疖(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疖的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2)有头疖和无头疖的区别是有无脓头。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分为坚硬型和多发型,外治宜作十字形剪开。

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3)疖辨证论治: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暑热浸淫证--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方药:清暑汤。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中医 阴虚燥热型 治疗原则

中医 阴虚燥热型 治疗原则

中医阴虚燥热型治疗原则
一、概述
阴虚燥热型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类型,主要症状包括口干咽燥、潮热盗汗、便秘尿黄等。

针对这种证候,中医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滋阴清热、润燥生津、调和阴阳、清热解毒以及调理情志等方面。

二、治疗原则
1. 滋阴清热:阴虚燥热型患者体内阴液不足,阳气偏亢,因此需要滋阴清热。

通过使用养阴清热药物,如生地黄、玄参、麦冬等,可以改善口干咽燥、潮热盗汗等症状。

2. 润燥生津:患者因阴虚导致津液不足,出现便秘尿黄等症状。

润燥生津治疗原则是通过使用润燥生津药物,如沙参、玉竹、石斛等,使津液得到补充,缓解便秘等症状。

3. 调和阴阳:阴虚燥热型患者体内阴阳失调,需要通过调和阴阳的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使用调和阴阳药物,如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可以使阴阳平衡,消除潮热等症状。

4. 清热解毒:患者在阴虚燥热的基础上可能伴有热毒内蕴,此时需要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药物有金银花、连翘、黄连等,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热毒。

5. 调理情志:情志不舒也是阴虚燥热型患者常见的情况,需要调理情志。


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需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同时可以使用一些具有疏肝解郁作用的中药,如合欢皮、合欢花等,帮助调节情志。

总之,对于阴虚燥热型的治疗需要全面考虑患者情况,遵循以上五个方面的原则进行辨证施治。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饮食调整和生活习惯改善,以提高治疗效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精华考点

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精华考点

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精华考点1.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

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 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临床分暑疖(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2.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有两种:一多发型,如蝼钴申穴之状。

一坚硬型。

治疗宜十字形切开。

病久可损及颅骨。

3.疖的内治法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暑热浸淫证--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方药:清暑汤。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辨证论治:--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方药: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4.疖的外治法: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洗;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

脓成宜切开排脓。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

5.急性化脓性疾病(红肿热痛)特点: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

颜面疗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手足疗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6.红丝疗是发于四肢,患肢内侧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常先有手足部生疗或皮肤破损,红肿热痛,继则患肢内侧起红丝一条或多条,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

邪重者可内攻脏腑而发生走黄。

7.红丝疗外治:宜用码镇法,局部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用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

8.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 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恶寒、发热、口渴等症状。

9.颈痈发生在预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俗称痰毒,又称时毒。

特点: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10.颈痈的内治风热痰毒证:颈旁结块,初起色白濡肿,形如鸡卵,灼热疼痛,逐渐红肿化脓,伴恶寒发热,头痛,项强,啊痛,口干,溲赤便秘,苔薄腻,脉滑数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中医外科学-疮疡

中医外科学-疮疡
•西医治疗 病情较重者,应使用有效抗 生素治疗
•【预防与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修指 甲,勤换衣服。
•2.少食辛辣炙煿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 患疖时忌食鱼腥发物,保持大便通畅。
•3.患消渴病等应及时治疗。体虚者应积极锻 炼身体,增强体质。
•4.防治痱子发生, 如已发生, 可扑痱子粉、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外治疗法
•(1)初期 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蛇眼疔也可用 10%黄柏溶液湿敷。
•(2)溃脓期 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 能循经直开。
•(3)收口期 生肌散, 白玉膏外敷治疗 •胬肉高突——修剪胬肉, 平胬丹或枯矾粉外敷 • 损骨——2-10%黄柏溶液浸泡患指; • 有死骨——钳出死骨 •伤筋——桑枝、 伸筋草等煎汤, 祛风通络散 熏洗患肢。 加强屈伸功能锻炼。
•(2)热胜肉腐证
•证候:红肿明显,疼痛剧烈,痛如鸡啄, 溃后脓出肿痛消退;若溃后脓泄不畅, 则肿痛不退,胬肉外突,甚者损筋蚀骨; 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透脓托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3)湿热下注证 •证候:足底部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 头痛,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疮疡ᆞ 疔ᆞ 手 足部疔疮
•概念: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 化脓性疾病。
•特点: 手部发病多于足部, 易损筋伤骨, 影响手的功能。
•西医病名: 甲沟炎、 化脓性指头炎、 急 性化脓性腱鞘炎和化脓性滑囊炎、 掌中间 隙感染、 鱼际间隙感染、 足底皮下脓肿等 手足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分类(因发生的部位及形态): 蛇头疔、 蛇眼疔、 蛇腹疔、 托盘疔、 足底疔。

中医外科---速记指南

中医外科---速记指南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考中医外科学笔记第一单元疮疡一、疖1、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3、阴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二、痈1、火毒凝结: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2、热胜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三、有头疽1、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2、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3、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4、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四、丹毒1、风热毒蕴:疏风清热结毒—普济消毒饮2、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3、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4、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五、瘰疬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六、褥疮1、气滞血瘀: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2、蕴毒腐溃: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3、气血两虚: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第二单元乳房疾病一、乳痈1)初期: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2)成脓: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3)溃后: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二、乳癖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三、乳核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2、血瘀痰凝证: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四、乳衄1)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五、乳岩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栝蒌散合开郁散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3、正虚毒炽证: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4、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人参养荣汤5、脾虚胃弱证: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第三单元瘿一. 气瘿—疏肝解郁.化痰软坚—四海舒郁丸二. 肉瘿1、气滞痰凝:理气解郁,化痰软坚—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2、气阴两虚:益气养阴,软坚散结—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三、瘿痈:1、风热痰凝:疏风清热化痰—牛蒡解肌汤2、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柴胡疏肝散第四单元、瘤、岩1、气郁痰凝——开郁散、通气散坚丸2、寒痰凝聚——阳和汤、万灵丹3、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合当归芦荟丸4、气血瘀滞——活血散瘀汤或散肿溃坚汤5、正虚邪实——保元汤或生脉散合散肿溃坚汤一、失荣:1、气郁痰结:理气解郁,化痰散结—化痰开郁方2、阴毒结聚:温阳散寒,花痰散结—阳和汤3、瘀毒化热:清热解毒,化痰散瘀—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汤4、气血两亏:补益气血,解毒化瘀—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七、肾癌(阴茎癌):1、湿浊瘀结:利湿化浊,解毒化瘀—三妙丸合散肿溃坚汤2、火毒炽盛:清热泄火,解毒消肿—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清热解毒—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第五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一、蛇串疮1、肝经郁热:清泄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2、脾虚湿蕴:健脾利湿,解毒消肿—除湿胃苓汤3、气滞血瘀: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二、癣1、风湿毒聚: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消风散或苦参汤2、湿热下注:清热化湿,解毒消肿——湿重于热用萆薢渗湿汤——湿热兼瘀用五神汤——湿热并重用龙胆泻肝汤三、湿疮1、湿热蕴肤: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解渗湿汤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3、脾虚湿蕴: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4、血虚风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四、接触性皮炎1、风热蕴肤: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2、湿热毒蕴:清热祛湿,凉血解毒—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毒汤3、血虚风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当归饮子合消风散五、药毒(药物性皮炎)1)湿毒蕴肤:清热利湿,解毒止痒—萆薢渗湿汤2)热毒入营:清热凉血,解毒护阴—清营汤3)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清热—增液汤合益胃汤六、瘾疹1)风寒束表:疏风散寒止痒,麻黄桂枝各半汤2)风热犯表: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3)肠胃湿热: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4)血虚风燥: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七、牛皮癣1)肝经化火:疏肝理气,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2)风湿蕴肤:祛风利湿,清热止痒—消风散3)血虚风燥:养血润燥,熄风止痒—当归饮子八、猫眼疮(多形性红斑)1)风寒阻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2)风热蕴肤: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消风散3)火毒炽盛: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清瘟败毒饮合导赤散4)湿热蕴结: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加减九、白庀1)血热内蕴证:清热凉血,解毒消斑—犀角地黄汤2)血虚风燥证:养血滋阴,润肤熄风—当归饮子3)气血瘀滞证: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桃红四物汤4)湿毒蕴阻证:清利湿热,解毒通络—萆解渗湿汤5)火毒炽盛证: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温败毒饮十、粉刺1)肺经风热:疏风清肺—枇杷清肺饮2)肠胃湿热:清热除湿解毒—茵陈蒿汤3)痰湿瘀滞: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十一. 瓜藤缠(结节性红斑)1)湿热瘀阻:清热利湿,祛瘀通络—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2)寒湿入络:散寒祛湿,化瘀通络—阳和汤十二. 红蝴蝶疮1)热毒炽盛:清热凉血,化斑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清骨散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4)脾虚肝旺:健脾清肝—四君子汤合丹栀逍遥散5)脾肾阳虚:温肾壮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丸合真武汤十三、淋病1、湿热毒蕴:(急性淋病)清热利湿,解毒化浊—龙胆泻肝汤2、阴虚毒恋:(慢性淋病)滋阴降火,利湿祛浊—知柏地黄丸十四、梅毒1、肝经湿热:清热利湿,解毒驱梅—龙胆泻肝汤酌2、血热蕴毒:凉血解毒,泻热散瘀—清营汤合桃红四物汤3、毒结筋骨:活血解毒,通络止痛—五虎汤4、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填髓熄风—地黄饮子5、心肾亏虚:养心补肾,祛瘀通阳—苓桂术甘汤十五、尖锐湿疣1、湿热下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萆薢化毒汤2、湿热毒蕴:清热解毒,化浊利湿—黄连解毒汤十六、艾滋病1、肺胃受邪:宣肺祛风,清热解毒—银翘散2、肺肾阴虚:滋补肺肾,解毒化瘀—百合固金汤合瓜蒌贝母汤3、脾胃虚弱:扶正祛邪,培补脾胃—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4、脾肾亏虚: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肾气丸合四神丸5、气虚血瘀:补气化瘀,活血清热—补阳还五汤、犀角地黄汤合消瘰丸6、窍闭痰蒙:清热化痰,开窍通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丸第六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一. 痔1)风热肠燥: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3)气滞血瘀: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4)脾虚气陷: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二.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痈)1)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2)火毒赤盛:清热解毒透脓—透脓散3)阴虚毒恋:养阴清热、祛湿解毒—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三、肛裂1、血热肠燥:清热润肠通便—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2、阴虚津亏:养阴清热润肠—润肠汤3、气滞血瘀:理气活血,润肠通便—六磨汤四、脱肛1、脾气虚陷:补气升提,收敛固涩—补中益气汤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萆薢渗湿汤第七单元. 男性前阴病一、子痈1、湿热下注: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枸橘汤或龙胆泻肝汤2、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橘核丸二、子痰(睾丸结核)1、浊痰凝结:温经通络,化痰散结—阳和汤加减配服小金丹2、阴虚内热:养阴清热,除湿化痰,佐以透脓解毒—滋阴除湿汤合透脓散3、气血两亏:益气养血,化痰消肿—十全大补汤加减兼服小金丹三、阴茎痰核1、痰浊凝结:温阳通脉,化痰散结—阳和汤合化坚二陈汤加减外治:以阳和解凝膏或黑退消外敷四、尿石证1、湿热蕴结: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三金排石汤2、气血瘀滞:理气活血,通淋排石—金铃子散合石韦散3、肾气不足:补肾益气,通淋排石—济生肾气丸五、男性不育证:1、肾阳虚衰:温补肾阳,益肾填精—金匮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或羊睾丸汤2、肾阴不足:滋补肾阴,益精养血—左归丸合五子衍宗丸3、肝郁气滞:疏肝解郁,温肾益精—柴胡疏肝散合五子衍宗丸4、湿热下注:清热利湿—陈氏萆薢分清饮5、气血两虚:补益气血—十全大补汤六、慢性前列腺炎1、湿热蕴结:清热利湿—八正散合龙胆泻肝汤2、气滞血瘀: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前列腺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4、肾阳虚损:补肾助阳—济生肾气丸七、前列腺增生症1、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消癃通闭—八正散2、脾肾气虚:补脾益气,温肾利尿—补中益气汤3、气滞血瘀:行气活血,通窍利尿—沉香散4、肾阴亏虚:滋补肾阴,通窍利尿—知柏地黄丸5、肾阳不足:温补肾阳,通窍利尿—济生肾气丸八、血精(精囊炎)1、湿热蕴结:清热利湿,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2、瘀血阻滞:行气化瘀,活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4、脾肾两虚:补肾健脾、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合右归丸第八单元周围血管疾病一、股肿1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2血脉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活血通脉汤3气虚湿阻:益气健脾,祛湿通络—参苓白术散二、血栓性浅静脉炎1、湿热证:清热利湿,解毒通络—二妙散合茵陈赤小豆汤2、血瘀证: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活血通脉汤3、肝郁证:疏肝解郁,活血解毒—柴胡清肝汤或复元活血汤三、臁疮1、湿热下注:清热利湿,和营解毒—二妙丸合五神汤2、气虚血瘀:益气活血,祛瘀生新—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汤四、脱疽1、寒湿阻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2、血脉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3、湿热毒盛: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4、热毒伤阴: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黄芪鳖甲煎第九单元. 外科其他疾病一. 烧伤1)火毒伤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2)阴伤阳脱:回阳救逆,益气护阴—四逆汤、参附汤合生脉散3)火毒内陷: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或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热毒传心─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4)气血两虚:补气养血,兼清余毒—托里消毒散或八珍汤5脾虚阴伤:补气健脾,益胃养阴—益胃汤合参苓白术散二、毒蛇咬伤:1、风毒证:活血通络,驱风解毒—活血驱风解毒汤2、火毒证:泻火解毒,凉血活血—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3、风火毒:清热解毒,凉血熄风—黄连解毒汤合五虎追风散4、蛇毒内陷: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四、肠痈:1、瘀滞证:行气活血,通腑泻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2、湿热证:通腑泻热,解毒利湿透脓—复方大柴胡汤加减或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3、热毒证: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疮疡、疖、疔的诊断及治疗

疮疡、疖、疔的诊断及治疗
疮疡、疖、疔
垫江县中医院 皮肤科龙永婷
最新课件
1
概论
含义——体表化脓性疾患, 传统中医外科重点。
一、病因病理
1、病因
外感六淫邪毒
外来伤害 饮食不节
“五气过极均能化热”故疮 疡以热毒、火毒为常见。
情志、房劳损伤
2、病理
气血凝滞,营卫不和最,新课经件 络阻塞,热盛肉腐,肉腐化2 脓。
二、辨证
既重视局部,又和整体结合是疮疡辨证的独 特体系。
最新课件
36
7、预防与调摄:注意保护,防 治手足皮肤损伤,手部疔疮忌持 重物剧烈活动,足部疔疮抬高患 肢减少行走,愈后手指功能锻炼。
其他参照“颜面部疔疮”。
最新课件
37
(三)红丝疔
1、定义:发于四 肢,皮肤呈红丝 显露,迅速向上 走窜的急性感染 性疾病。
最新课件
38
2、特点:手足部应先有疔疮或 破损,而后突然出现红丝,延患 肢内侧迅速向上走窜。
最新课件
20
7、预防与调摄:注意个人卫生, 少食辛辣炙煿肥甘厚腻之品,患 疖时忌食鱼腥发物,保持大便通 畅,防暑降温,体虚者积极锻炼, 消渴病等及时治疗。
最新课件
21

最新课件
22
(一)颜面部疔疮
1、定义:一种发 病迅速,易于变 化而危险性较大 的发生于颜面部 的急性化脓性疾 病。
最新课件
23
1、定义:一种发 病迅速,易于 变化而危险性 较大的发生于 手足部的急性 化脓性疾病。
最新课件
30
2、特点:蛇眼疔甲旁红肿,蛇头 疔手指末节肿如蛇头,蛇肚疔通指 红肿,托盘疔手掌、手背肿胀延及 腕臂,足底疔肿在足底等。均易损 筋伤骨。
最新课件

中华医药调理阴虚内热的方子

中华医药调理阴虚内热的方子

中华医药调理阴虚内热的方子
阴虚内热的调理方子
一、饮食调理
1、多食蔬菜瓜果:中药中阴虚内热之病,多样的蔬菜瓜果,如黄瓜,西瓜,冬瓜,山楂,石榴等,都是阴虚内热患者增加阴液,消解内热的上佳之物。

2、控制高油腻食物的摄入:油腻食物会加重体内负荷,长期摄入大量的油腻
食物会使胃肠脏更为过度负荷,影响体内血液的循环,从而诱发或加重阴虚内热症状。

3、多服用特定汤水:如桂枝炖枸杞汤,五味子炖枸杞汤,山药炖枸杞汤等,
可以减轻表虚证,润补阴肾,活血止痛,从而改善阴虚内热症状。

二、中药治疗
1、人参:具有滋阴补肾、养阴止渴等功效,可以有效调理阴虚所引发的体质
虚弱,及内热的现象。

2、熟地:有补肾壮阳,清热解毒的功效,十分有效的调节阴虚内热症状,而
且对脾胃虚弱有很好的功效。

3、五味子:五味子可以清热去湿,有效补血活血,还可疏肝理气,调节体内
气血运行。

三、运动锻炼
1、温度适宜的户外锻炼:阴虚内热的患者,应在温度适宜的户外,走一走路,锻炼一下,以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而不要进行剧烈的锻炼和活动。

2、冥想:冥想可以减压,内观,强化自我意识,调节体内气血流通,从而达
到调节身体状态的效果。

3、养生按摩:按摩有效调节脏腑功能,减轻身体压力,提升自身免疫能力,使身体血液更为畅通,从而改善阴虚内热病情。

中医外科学下篇治法

中医外科学下篇治法

中医外科学下篇治法疳: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内治:热毒蕴结证一一清热解毒一一五味消毒饮。

暑热浸淫证一一清暑化湿解毒一一清暑汤。

阴虚内热、体虚毒恋证一一养阴清热解毒一一防风通圣散合增液汤。

脾胃气虚、体虚毒恋证一一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一一防风通圣散合参苓白术散疔:颜面部疔疮: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大法,宜清不宜温,应聚不应散,慎用发散之品。

内治:热毒蕴结证一一清热解毒一一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火毒炽盛证一一凉血泻火解毒一一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

手足部疔疮: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内治:热毒蕴结证一一清热解毒一一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热盛肉腐证一一清热消肿,和营托毒一一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穿山甲湿热下注证一一清热解毒利湿一一五神汤合革解渗湿汤。

痈:颈痈:治疗: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为主。

内治:风热痰毒证一一散风清热,化痰消肿一一牛辱解肌汤或银翘散。

腋痈:治疗:清肝解郁、消肿化毒为基本原则。

内治:肝郁痰火证一一清肝解郁,消肿化毒一一柴胡清肝汤。

委中毒:治疗:清热利湿、和营祛痰为基本治则。

内治:气滞血瘀证一一和营活血一一活血散瘀汤。

湿热蕴阻证一一清利湿热,和营活血一一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

气血两亏证一一调补气血一一八珍汤。

发:锁喉痈: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痰消肿为大法。

内治:痰热蕴结证一一散风清热,化痰解毒一一普济消毒饮。

热胜肉腐证一一清热化痰,和营托毒一一普济消毒饮。

热伤胃阴证一一清养胃阴一一益胃汤。

有头疽:治疗:初起一一和营解毒、清热利湿;溃脓期一一托里解毒;收口期一一调补气血。

实证以和营解毒、清热利湿,虚证以扶正托里为大法。

内治:火毒凝结证一一清热泻火,和营托毒一一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湿热壅滞证一一清热化湿,和营托互一一仙方活命饮。

阴虚火炽证一一滋阴生津,清热托毒一一竹叶黄芭汤。

气虚毒炽证一一扶正托毒一一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丹毒:治疗: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基本原则。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总论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巢元方等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认识到漆疮与过敏体质有关.汪机的《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并创制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

正宗派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列证最详,论治最精”,该书重视脾胃全生派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自拟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犀黄丸等心得派高锦庭的《疡科心得集》“外疡实从内出”“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以病因命名者,如冻疮、水火烫伤、破伤风、毒蛇咬伤、漆疮;以形态命名者,如岩、蛇头疔、蝼蛄疖、缠腰火丹、酒渣鼻、鹅掌风;以疾病特征命名者,烂丁、流注、湿疮等疡:也称为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疮疡:广义上是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上是指感染因素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中溃破的疮面。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盘收束者多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低,即袋脓。

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湿湿为重浊之邪,以长夏感受者多。

湿性下趋,故生于下半身的外科疾病火火邪属热,热为火之轻,火为热之重,两者仅在程度上有差别,其患病大多由于直接感受温热之邪所引起,如疔疮、有头疽、痈、药毒、丹毒等。

火为阳邪,其病一般多为阳证。

致病特点:发病迅速,来势猛急,局部掀红灼热,皮薄光泽,疼痛剧烈,容易化脓特殊之毒包括虫毒、蛇毒、疯犬毒、漆毒、药毒、食物毒和疫毒、无名毒。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疮疡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疮疡

第五单元疮疡细目一疖(一)定义与特点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二)病因病机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凡体质虚弱者,由于皮毛不固,外邪容易侵袭肌肤,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三)临床表现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

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四)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暑疖需兼清暑化湿;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

1.内治(1)热毒蕴结证主症: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

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轻者疖肿只有一两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

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

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暑热浸淫证主症: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范围.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范围.

1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发生于人体体表或窍道,具有肉眼可见,有形有征等特征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

2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 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西汉时期的《金创瘛疭方》4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波动感辩脓,水银膏5《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6正宗派,以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学术思想为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7全生派,以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反对滥用刀针,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原则。

创立了阳和汤等名方。

8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学术思想为“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创立外科三焦辩证,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9 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梅疮秘录》10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11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疮疡、乳房病、瘿、瘤、岩、肛门宣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12 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内痈{肝痈,肠痈},急腹症,疝,泌尿生殖和性传播疾病。

13 疾病命名原则:以部位命名者,如颈痈、脐痈、颧疗、乳痈、背疽、手发背;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疗、委中毒、环跳疽;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肺痈;以病因命名者,如冻疮、水火烫伤、破伤风、毒蛇咬伤、漆疮;以症状命名者,如红丝疗、麻风、黄水疮、瘰疬、乳头破碎;以形态命名者,如岩、蛇头疔、蝼蛄疖、缠腰火丹、酒渣鼻、鹅掌风;以颜色命名者,如白癜风、丹毒、白疤;以疾病特性命名者,如小的为疖,大的为痈,更大的为发;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疗。

14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疖子的中医辨证治疗

疖子的中医辨证治疗

疖子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疖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热毒蕴结
多见于气实火盛患者。

轻者疖肿只有1-2个,也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感受热毒之邪,热毒蕴于肌肤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故见疖肿,热毒内蕴,故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等症。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

暑湿蕴结
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头面、颈、背、臀部,单个或多个成片,疖肿红、热、胀、痛,抓破流脓水;伴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暑湿热毒之邪蕴阻肌肤而成暑疖;暑湿蕴遏,体内热气不得外泄,湿热内郁而有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症。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味。

热毒盛者,加黄芩、黄连、生山栀清热泻火;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敌清热利尿;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

体虚毒恋疖肿
散发于全身各处,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疖肿颜色暗红,脓水稀少;常伴低热,烦躁口渴,或乏力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分析:正气虚损则卫外不固,抗邪无力,易感受邪毒而致皮肤疖肿,气血不足,不能酿化,故脓水稀少;正虚毒恋,故迁延不愈;低热、烦躁、口渴为阴虚内热之症;肢软乏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扶正解毒。

方药:四妙汤加减。

阴虚口渴甚者,加天冬、玄参、麦冬养阴生津。

如有消渴等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中医治疗火疖子的偏方

中医治疗火疖子的偏方

中医治疗火疖子的偏方中医把疖子的疾病过程分为肿疡、脓疡、溃疡三个阶段,治疗主要用外敷的方式。

在红肿初起的时候用消炎膏、五行散等药贴上,早期可以促使炎症消散;当遇到已经化脓的疖子,用火针或洞式切口排脓,并在伤口外用药物覆盖;然后再用去腐生肌的方式促进愈合,5-14天即可愈合。

与西医“强调无菌,保护创面”不同,中医更强调用药来促进表皮细胞、肉芽组织的增生和分化,促进创面再生血管的形成。

西医认为伤口不能有脓,有脓说明有感染存在。

但中药换药后创面肉芽生长旺盛时,其黄稠无味的脓液分泌随之增多,这里面含有各种抗体、补体、纤维素及杀菌物质,是局部消炎、组织重建的重要条件。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拔毒生肌”、“偎脓长肉”。

因此中医外科对乳腺炎、丹毒、糖尿病、各种化脓溃烂等外科感染性疾病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火疖子的偏方火疖子既是疖,中医古医藉称暑疖、热疖等,累及皮下组织时又称疖丹;疖形如粟、根深坚硬如钉,发于颜面者可称为疔;反复发作的疖称为疖病。

本病临床表现为夏季多见,好发于头、面、项、臀等部位。

初起为高出毛囊的圆形炎性小结节,根脚坚实,红肿热痛,病灶较深。

大约7—10日后项部化脓,出现黄白色脓栓。

结节逐渐变软,触之有波动感,脓栓溃破,流出脓液、脓栓及坏死组织后,痛胀即减,数日愈后留有疤痕。

早期治疗及时,亦可消散。

通常只有1—2个,多发性或反复发作者多见于抵抗力差和体质虚弱者。

疖疮附近的淋巴结常肿大,重者可有发热和全身不适。

发于面部者易致周围蜂窝织炎面头面红肿、剧烈头痛。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脏腑蕴热,毒从内发;外感暑热火毒之邪,侵袭肌肤;或皮肤外伤、昆虫叮咬面感染毒气,导致本病发而红肿热病。

现代医学认为疖是一种化脓性皮肤病,主要是毛囊及汗腺感染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一)初期主证:结节初起,根脚坚实,红肿热痛。

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可选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如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各15克,天花纷、瓜萎、赤芍各12克、加减法:壮热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便秘加大黄12克、芒硝lo克;散结加穿山甲10克、皂角刺10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