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设计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设计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走完长征的婴儿》这本书,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1.2 教学对象: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1.3 教学内容:本章节主要介绍长征的背景和起因,让学生初步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和起因长征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2.2 教学难点:长征的详细经过和重要事件学生对于长征历史意义的深入理解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长征的背景和起因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长征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研究长征的详细经过和重要事件3.2 教学手段:图书资料: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长征的经过和重要事件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革命历史,引出长征的话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征吗?为什么会有长征的发生?”4.2 教学内容展示:讲解长征的背景和起因,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4.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研究长征的详细经过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研究等方式,深入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反思长征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第五章:作业设计与评价5.1 作业设计: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长征的作文,表达自己对长征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制作一份关于长征的手抄报,展示自己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5.2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一次长征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长征的理解和感受开展一次长征故事比赛,让学生通过讲述长征故事,深入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6.2 活动意义: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长征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第七章:教学反馈与调整7.1 反馈方式: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同伴反馈:让学生互相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提供改进建议教师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7.2 调整策略:根据学生反馈和同伴评价,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第八章:教学资源整合8.1 资源类型:历史文献:提供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更多关于长征的图文和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8.2 资源整合:结合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整合长征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多媒体资源建立长征教育资源库,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查阅和使用9.1 反思内容: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反馈,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第十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0.1 评价指标:教学内容:评价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长征的历史知识和精神内涵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教学效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对长征历史意义的理解程度10.2 反馈与改进:根据教学评价结果,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调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2023年《长征》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

2023年《长征》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

2023年《长征》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长征》语文教学反思篇1今天,我终于走上了讲台。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很有收获。

从刚开始时的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到今天课堂教学的磕磕绊绊,我觉得我在进步。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思路是比较清晰,从读准字音、读通诗歌、读懂诗歌,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条理非常清楚,在理解诗歌时,能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整篇__的教学。

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

但是,在朗读指导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自身朗读的水平不够好,因此指导朗读显得苍白无力。

经过仔细地反思,我觉得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一、回环复读使用的时机要恰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每个环节教学之后,都会回到这句话的朗读中。

理想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能逐渐深入,读出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

但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到位,而且学生也缺乏深入的感悟,所以在一遍又一遍的回环朗读中,学生的语调是单一的,在同一层面上的,让人觉得没有层次感,枯燥乏味。

二、要善于用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在一堂课中,如果教师始终是情绪激昂的,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之中。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还没有完全地融入文本之中,从而导致学生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三、有些细节的处理不够完善。

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押韵的特点时,有位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第三句和第四句的韵母不一样呢?”面对学生突然产生的疑问,我有点不知所措,只能勉强地告诉学生:“这就是律诗的写作规律,具体的知识我们以后在来学习。

”我用一句模糊的语言糊弄了学生。

其实,我完全可以借此机会,教给给了学生有关押韵的知识。

《红军长征》教学反思三篇

《红军长征》教学反思三篇

《红军长征》教学反思三篇一、收获(一)首先,我发现了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不到位。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恰当的、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感知教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促进思维、巩固记忆的教学效果。

今后,我会在上课之前,加强对教材的理解,使自己更深地去感受教材,增强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2、教学中,教学语言不够精练、准确。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简洁、精练、并具有科学性的,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用语言传授知识,同时也在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总是埋怨学生回答问题没有条理,罗嗦,其实这些缺点有可能就是我在教学中的语言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学生的,或者是学生发言时,出现这些问题时,我没有及时指导学生。

对于一节课当中的教学语言,有些是课前备课时设计好的,有些是上课过程中临时出现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很短的时间里设计好语言,并准确、精练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大量的相关资料,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加强自身的语言的训练。

3、教学中,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中的情况,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一些问题,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重倾听学生的发言,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而是只顾着完成教学内容。

在这方面,我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在备课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1、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要准确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导向,要保证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必须首先明确和掌握教学目标。

它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我在平时备课时每课书的教学目标都是照抄教参上的,总觉得教学环节的设计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方向定错了,或者有偏差,都对一节课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我在准备《红军长征》这课的确时候已有所感悟,教学设计中,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都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课堂上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走完长征的婴儿》的教学教案

《走完长征的婴儿》的教学教案

《走完长征的婴儿》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的敬意和爱国情怀。

3. 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对当代的启示。

教学重点:1. 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英勇事迹。

3. 长征精神对当代的启示。

教学难点:1. 长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忆。

2. 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走完长征的婴儿》。

2.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 教学设施如黑板、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1. 引入: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长征的经过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苦历程和英勇事迹。

3. 讨论:分组讨论长征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4. 总结:总结长征的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应该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

第二章:长征的背景和起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起因。

2. 培养学生对长征历史事件的关注和理解。

教学重点:1. 长征的背景和起因。

2. 红军长征的动机和目的。

教学难点:1. 长征背景的历史知识和人物的记忆。

2. 对长征起因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走完长征的婴儿》。

2.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 教学设施如黑板、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1. 引入: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长征的背景和起因,引导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动机和目的。

3. 分析:分析长征背景下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形势,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 讨论:分组讨论长征起因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长征背景对当代的启示。

5. 总结:总结长征背景和起因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应该关注历史背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长征的艰苦历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苦历程。

2. 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的敬意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长征的艰苦历程和重要事件。

读《“走”完长征的婴儿》有感

读《“走”完长征的婴儿》有感

读《“走”完长征的婴儿》有感
读罢《“走”完长征的婴儿》,我心中久久难以平静,让我对万里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篇文章是我国老一辈革命家贺龙元帅的
女儿贺捷生写的亲身经历的一连串故事,当时作者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

她写道:有一次过敌人的封锁线,妈妈怕我的哭声会报露部队,便用衣服紧紧捂住我的头。

待危险过后,稳的脸都憋紫了,险些丢了小命。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她的妈妈心太狠,可是我知道这正是体现了她的妈妈的爱,对广大红军战士的伟大的爱。

作者继续写道:过草地时,我已经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也没了,眼看就要断气,大人已经在考虑如何埋葬我。

好不容易找到一块白布当我的‘棺材’,大人们见我仍有一口气,就依旧带着我,终于走出了草地。

我们现在的小朋友都有挑食的坏习惯,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今后要尽力改正它。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我们要牢牢铭记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五(3)中队王斐然。

《走完长征的婴儿》的教学教案

《走完长征的婴儿》的教学教案

《走完长征的婴儿》的教学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小说《走完长征的婴儿》为主题,通过五个章节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感受长征的艰辛历程、领略长征精神,并引导学生思考长征对于当代的意义。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阶段学生,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征的历史和精神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历程和重要事件。

掌握长征路上的艰辛和挑战。

理解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长征的历史和精神。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长征精神的尊重和崇敬。

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长征的背景1. 教学目标: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掌握长征的原因和意义。

2. 教学内容:介绍长征的背景,包括红军的困境、国民党的围剿等。

3. 教学方法:讲解、阅读、讨论。

第二章:长征的历程1. 教学目标:掌握长征的历程,了解长征路上的艰辛和挑战。

2. 教学内容:介绍长征的历程,包括重要战役、困难时刻等。

3. 教学方法:讲解、阅读、讨论。

第三章:长征的重要事件1. 教学目标:了解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四渡赤水、过大渡河等。

2. 教学内容:介绍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意义。

3. 教学方法:讲解、阅读、讨论。

第四章:长征精神1. 教学目标:理解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教学内容:分析长征精神的特点和内涵,探讨长征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3. 教学方法:讲解、阅读、讨论。

第五章:长征的意义1. 教学目标:从不同角度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长征对国家、民族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包括政治、军事、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解、阅读、讨论。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思考能力和价值观进行评价。

四年级《“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

四年级《“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

四年级《“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四年级《“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2、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中记叙的长征中的四个事例。

教学难点: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质疑。

1、板书词语:长征(1)读词语(2)简要介绍长征,重点在当时条件的恶劣。

2、板书课题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二、整体感知,初探。

1、读课文,简单了解课文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课文中不明白的词语。

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围剿襁褓封锁线颠落消耗严峻奄奄一息取之不尽理解词义:围剿奄奄一息取之不尽3、课题中的婴儿指谁?共介绍了她长征途中几件事?4、分组朗读这四个事例。

三、再读课文,理解。

1、学习概括节意。

(1)朗读课文第3、4小节。

(2)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的句式简要说说第一个事例。

2、小组学习第2、3、4个事例,概括节意。

3、朗读课文最后一节,思考:“走”为什么要加双引号?有过长征经历的贺捷生奶奶对以后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态度?4、总结:长征时,贺捷生只是未满周岁的婴儿,是父母抱着她走完长征的。

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而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激励着贺捷生。

A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革命家的坚定信念。

B出示句子“贺捷生奶奶喝着野菜汤“走”完了长征路,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1)读句(2)思考:①“走”为什么加引号?②如何理解“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这句话。

(因为长征时贺捷生只是未满周岁的婴儿,是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的。

《走完长征的婴儿》的教学教案

《走完长征的婴儿》的教学教案

《走完长征的婴儿》的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走完长征的婴儿》是一部描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的小说,通过一个婴儿的视角,展现了长征的艰辛与奇迹。

本课程以小说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长征历史,感受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及重要事件。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象征意义。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手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认知。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培养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本章主要介绍小说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以及长征的艰辛历程。

通过阅读,使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路线。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2.2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征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发放相关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进步。

4.2 终结性评价期末进行书面考试,测试学生对长征历史、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课程介绍与课文梗概阅读介绍课程背景、教学目标和内容。

阅读课文梗概,了解小说故事框架。

5.2 第二周:长征历史背景和路线的学习讲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路线。

分析小说中的历史元素和人物形象。

5.3 第三周:小说情节分析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探讨情节与历史的关系。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设计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设计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走完长征的婴儿》的故事背景和意义。

引发学生对长征精神的思考和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引导学生关注长征中红军士兵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精神。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长征的艰苦场景。

学生分享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教学目标理解《走完长征的婴儿》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简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和角色。

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转折点和情感变化。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角色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走完长征的婴儿》中的主要角色及其性格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对故事中的主要角色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他们的行为动机、性格特点等。

引导学生关注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故事中的角色行为和情感变化。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角色性格特点的理解和评价。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探讨《走完长征的婴儿》所传递的主题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元素,如坚韧不拔、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等。

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受。

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5.2 教学内容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和角色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意义。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长征精神的感悟和计划如何将其应用到生活中。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目标确定适合《走完长征的婴儿》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长征精神。

小学四年级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优秀教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优秀教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优秀教学教案《“走”完长征的婴儿》文中贺捷生回忆了长征过程中,自己从出生到“走”完长征路的四件事,反映了长征途中艰难困苦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革命信念。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优秀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1、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注意人称的变化。

2、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知道“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长征。

1、出示课题,指名读。

2、对课题质疑:什么是长征? 这里的“婴儿”指谁? 婴儿怎么能“走”?说明: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途径。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又直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进入课文学习。

3、初读课文,解决部分问题。

(1)了解长征。

①读课文,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的第一、二节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什么时候开始长征,从哪里出发等。

)②交流,出示:1935年11月19日反击“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陕北 # 学习“剿”,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理解“围剿”。

# 看地图,知道湘鄂川黔的地理位置。

③根据提示说几句话,介绍一下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说明: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陌生。

如何来了解长征呢?课文中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去找,然后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

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这样既了解了长征,又训练了语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文中的婴儿就是——贺捷生,贺龙元帅的女儿。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走完长征的婴儿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走完长征的婴儿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走完长征的婴儿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基本事实2.了解长征路途中的艰辛和困难3.熟悉长征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4.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征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路线2.理解长征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3.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三、教学准备1.课件2.教案3.相关资料和图片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以“长征中的婴儿”为话题,让学生猜测长征中的婴儿是谁(提示:纪念馆、国庆阅兵)2.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一下这位婴儿是什么意义2. 学习环节1.让学生打开课件,学习长征的基本情况、主要路线和历程2.推广老红军、红军医院、红军食堂等英雄人物和事迹3.在课件上展示长征路途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并介绍其背景和贡献3. 操作环节1.以班为单位或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课件、相关资料和图片,制作一些关于长征的海报2.在海报上展示长征的基本情况、主要路线和历程,以及涌现的英雄人物和事迹4. 总结环节1.让学生分享他们制作的海报2.对长征中的英雄和事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感受并表达对这些英雄事迹的敬意和崇敬之情五、教学效果评价1.以班为单位或组为单位,对学生制作的海报进行评选2.考察学生掌握长征的基本情况、主要路线和历程,以及涌现的英雄人物和事迹的情况3.观察学生表达对英雄事迹的敬意和崇敬之情的情况六、教学反思1.因为时间关系和学生阅读能力的限制,需要加强对长征的篇章理解和背后的深层含义的讲解2.考虑到年级特点,可以增加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例如组织学生走长征路或查找相关资料、图片进行演讲或制作短视频等。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走”完长征的婴儿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走”完长征的婴儿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走”完长征的婴儿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理解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学习《走完长征的婴儿》这篇文章,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4.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理解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学习文学鉴赏知识,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1.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学习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显示文章标题:“走完长征的婴儿”。

2.向学生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解释文章标题的含义。

3.让学生朗读文章标题。

(二)阅读理解1.教师向学生介绍文章内容和作者。

2.发放文章,让学生看完全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长征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婴儿“走完”了长征?–文章描写的是什么情景?3.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基本情节和情感。

(三)赏析文章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

2.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

3.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文章的情节和情感,思考以下问题并讨论:–孩子到底有没有到达目的地?–如果已经到达,孩子将拥有怎样的未来?–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这篇文章的赞美、感受和启示。

(四)总结1.让学生归纳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3.点评几篇优秀的作文。

五、拓展活动1.制作长征的介绍PPT,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长征的知识。

2.给学生一些有关长征的书籍,让他们阅读,进一步探究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前往中国共产党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馆等地,实地感受长征的历史。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婴儿的长征经历,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们也积极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但是,在教学时,部分学生出现了思维惯性,暂时不能理解文章中的深层次含义,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继续加强。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走”完长征的婴儿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走”完长征的婴儿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走”完长征的婴儿1、积累并理解词语襁褓围剿围追堵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的三件事,并复述其中的内容,体会长征的艰险。

3、理解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感受给予后人的精神滋养。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初步了解长征和贺捷生1、板书长征。

(1)了解长征● 长征路途遥远,所以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打开课本,快速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节,你对长征又有哪些了解?(例如:为什么长征,什么时候开始,从哪里出发,最终到达哪里?)● 罗列信息媒体出示:1935年11月19日粉碎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陕北二万五千里(2)根据上述信息,稍作整理,用一段话来介绍一下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2、板书婴儿:(1)板书贺捷生。

(2)理解襁褓。

3、补齐课题,媒体出示:不,这是事实,千真万确!(齐读)二、整体感知,简要概括长征途中的三件事。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写法,思考几件事?(1)哪几小节写了她告诉记者的内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自读课文26小节,思考:贺捷生告诉了记者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

读准:一步不落、着落、奄奄一息、衣杉褴褛2、指名读课文的46小节,尝试概括三件事。

(1)指名读46小节(2)出示第4节,指导概括● 当时的情况是:过封锁线(是因为包围、追赶、封堵、拦截)发生的事情是:妈妈怕暴露部队,用衣服捂住我的头结果是:险些丢了命。

● 还没有完成,因为主要是讲贺捷生的事,所以在表述应当用我被妈妈怎么样了或我怎么样了。

(媒体出示)● 我字上必须加引号,指的是贺捷生。

● 指名读。

(3)根据提示,选择其中一件事概括,并在组内交流。

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突围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比较丢和颠落,用哪个词概括更准确。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感受红军战士的艰苦奋斗与顽强精神。

2.理解并朗读《“走”完长征的婴儿》这篇文章。

3.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婴儿走过长征的经历。

4.回忆婴儿的故事,感受婴儿的坚强和母亲的慈爱。

二、教学重点1.了解长征的历史事件2.掌握朗读文章的技巧,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婴儿走过长征的经历。

三、教学准备1.课件、PPT或黑板2.教学材料:《“走”完长征的婴儿》3.随堂练习材料、提问问题和录音设备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 (5分钟)通过投影、教具或黑板展示长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次数感人的场面,引导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 朗读理解 (20分钟)1.进入主题,教师给每一个小组分发一份《“走”完长征的婴儿》,让学生进行小组朗读、主旨提炼及细节理解,并由教师逐一带领到个位进行朗读表演。

2.完成朗读后,小组之间相互分享对于这篇文章的看法,或者互相交流对主旨和内容的理解。

3. 写作练习 (20分钟)1.让每一位学生读一遍《“走”完长征的婴儿》,自己写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让固定的小组内的学生进行討论,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缩写每组的看法,从中做出一个总结。

3.由一些小组的小组长进行汇报,让全班同学共享言论。

4. 回顾复课 (10分钟)通过回答问题和听录音的录音,让学生对于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细节有更好的理解,回顾课堂的重点,帮助学生记忆课堂的内容,并总结成纪录。

5. 评价 (5分钟)教师自己开以教学方式议,让他们自主评价课堂的效果。

五、教学时间安排环节讲解时间导入环节展示长征历史事件图片5分钟朗读理解将学生自由配成小组,对这篇文章进行理解及朗读20分钟写作练习让学生自己写下来想法并group,然后让一些小组对他们的见解进行讨论20分钟回顾复课对于课堂重点进行回顾,让学生记住课堂内容。

走完长征的婴儿

走完长征的婴儿

12“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2、正确朗读“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襁褓”等词语,并能理解词义;学会用“……连……也……”造句。

3、理解课题《“走”完长征的婴儿》中“走”字上引号的作用。

4、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

教学重点: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教学难点: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

教学准备:课件;了解长征和长征中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走出了草地。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1、你知道长征吗?你能讲长征中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吗?2、今天,我们学习《“走”完长征的婴儿》,你觉得课文的题目对你有什么启发?二、学习课文1、初步读课文,你有问题要提出吗?(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不明确指出几件事。

)词语:疑惑(心里不明白,困惑)报捷(报告胜利的消息)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气息)风雪交加(风和雪一齐袭来)2、你对课文第一小节中“我”、“她”、“贺捷生”之间是什么关系?3、理解第一小节最后一句话。

作者采访贺龙的女儿贺捷生,是贺捷生奶奶向“我”叙述了“走”完长征的婴儿这件事。

4、再读课文2~6小节。

想一想:我是怎样的情况下,“走”完长征的路?遇到了那些事?(1)1935年11月19日,刚刚诞生18天的贺捷生被母亲背在身上,随红军开始长征。

(2)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妈妈用衣服捂住贺捷生的头,她险些丢了小命。

(3)一次突围后,父亲发现裹在怀里的贺捷生丢了,幸亏被老乡捡到了,她才回到了父母身边。

(4)过草地是,贺捷生奄奄一息,大人们为她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单她生命力强得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

5、想一想,贺捷生奶奶“走”长征遇到了哪些困难,再读课文。

(用叙事的方式讲述贺捷生奶奶“走”长征之路。

)6、课文最后小节讲什么?三、你读了课文以后有什么感想?(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四、将一讲,你知道的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走完长征的婴儿》读后感范文

《走完长征的婴儿》读后感范文

《走完长征的婴儿》读后感《走完长征的婴儿》读后感范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完长征的婴儿》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贺龙的女儿贺捷生,现在应该说是贺捷生奶奶。

她讲述了那时她“走”过长征的故事。

那时,她出生在革命根据地。

时间为1935年1月1日,她的父亲打败敌人后,她就出生了,我想:她一出生就有“双喜”,她后面一定有好运。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11月19日,敌人一百多个团在攻击,为了保存实力,红军开始了长征。

但,幸运的是她的母亲并没有丢下她,她被母亲放进箩筐,背在身上开始了长征。

可刚刚脱离危险的她,又有一个考验等着: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而且这又是一个寒冬,虽然差点丢了小命,但她还是挺住了。

刚走出雪山,又在过草地。

那时,她已经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都没了,大人已经考虑如何埋葬,有人弄来了一块布,她的“棺材”有了,幸运的是她还有一口气,大人就继续带她走,终于走过了草地。

联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

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不好好生活、不好好爱惜身体。

贺捷生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记住贺捷生奶奶出生的那个环境,让我们一起为今天、明天而努力吧。

这篇课文讲述了贺捷生奶奶不满一岁跟着红军走完了漫漫的长征路的故事。

这个动人的故事让我感觉到了当年的红军战士们长征时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漫漫长征路上,不畏艰险,爬雪山过草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回顾在枪林弹雨中战斗的红军战士们,再看看我们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就算学习上有再大的困难,和当年的红军战士们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我今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发扬红军长征的精神,决不向困难低头。

12走完长征婴儿

12走完长征婴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2、根据要求积累词语;学会用“……连……也……”造句。

3、了解课题《“走”完长征的婴儿》中“走”上引号的作用。

4、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1、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2、了解课题《“走”完长征的婴儿》中“走”上引号的作用。

3、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长征80年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长征的课文时非常有意义的,下面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词。

(1)了解长征:长征路途遥远,所以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打开课本,快速读读1.2小节,你还知道哪些信息?(2)指名回答,罗列信息2.板书:婴儿师:故事的主角是个婴儿(不满一岁的小孩),知道她是谁吗?(板书:贺捷生)(1)指导写“捷”,范写,组词(捷报、便捷、快捷)(2)理解“襁褓”(包婴儿的被子、毯子等。

)千难万险,许多战士都倒下了,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却能走完万里长征,这是个神话吧?课文肯定地告诉我们——(生)不,这是事实,千真万确。

(3)补齐课题2、齐读课题、质疑:走”字为什么加引号?婴儿是如何走完长征的?)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1)找一找相关的小节。

2-6小节(2)初步认识自述形式的表现手法(引号用法)2、感知课文,学习生字(一)读2-3节,了解事情的起因1、师引读2节,生读3节(1).理解:①围剿:包围起来,进攻,消灭②围追堵截一种作战方法,把军队分成几部分包围式地夹击,正面拦截敌人,加以消灭。

. 学习多音字(落luò、là、lào)贺捷生奶奶就这样开始了她的长征,她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呢?4-6小节,简单概括她的经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小学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比较远,对小学生来说体会长征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习理解课文最后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回顾文中描写红军遇到困难的语句,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当时的恶劣环境。

随后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录像,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了解红军在过草地时历尽艰难的情况。

当同学们的情绪进一步受到感染时,我有意识地进行点拨,请大家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的。

在彼此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我想,民族精神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引读课文第3节)师: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

天上有——,生:敌机侦察轰炸,师:地上有——生:敌军围追堵截,师: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

当时正值——生:寒冬季节,风雪交加。

师: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师解说:红军开始爬雪山似乎很顺利,可是没多久,进入了一个冰雪世界。

眼睛突然看不见了。

山上没有路,踩在冰上滑倒了,挣扎着往前爬,却没有气力。

有的人挣扎着要站起来,结果却永远倒了下去。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更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

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

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

战士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

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征精神吗?谁来说说?生: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

生:长征精神是一种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红军战士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办法克服。

师:你说得真好。

生:我觉得长征精神就是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生:红军战士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也是长征精神。

师:长征是我们中国人了不起的壮举!那么多的战士,为了绕开敌人的围剿,为了保存实力以抗击日本人的侵略,冒着枪林弹雨,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

面对饥饿、寒冷、疾病,他们毫不畏惧,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正是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终于到达了陕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她。

(出示课文最后一节,学生齐读。

)师:文中的“走”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生:这不是真正的“走”,婴儿是不会走的。

这个“走”是指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

生:这个“走”不是指真的走,而是说贺捷生奶奶也经历了长征。

师:是啊,尽管当时贺捷生奶奶只是个婴儿,但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

“走”完长征路后,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就一直激励着她。

课后反思:本单元开始,学生要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概括能力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通过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达到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

概括不同于复述,它要求学生用关键词句来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刚开始进行概括训练时,我的指导、我的态度显得非常重要。

课堂中,我发现每当提出复述或概括的要求时,主动发言的学生总是很少。

原因是多方面的。

究其进一步的原因,可以发现主要还是自己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要尽量做到这样几点:1、要避免急于求成的心态。

学生的归纳能力不是凭教师的讲解便能获得的,而是要求学生不断从阅读实践和积累中,从阅读习惯的养成中逐渐形成的,不能指望在短期内甚至几节课里完成,它是一个长期训练和体验的过程。

2、要善于分析学情,研究并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概括时,学生的困难一方面表现在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方法的掌握上。

应善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点,教给学生有效的概括方法,把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

3.应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篇课文是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比较远,对小学生来说体会长征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习理解课文最后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回顾文中描写红军遇到困难的语句,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当时的恶劣环境。

随后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录像,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了解红军在过草地时历尽艰难的情况。

当同学们的情绪进一步受到感染时,我有意识地进行点拨,请大家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的。

在彼此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我想,民族精神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引读课文第3节)师: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

天上有——,生:敌机侦察轰炸,师:地上有——生:敌军围追堵截,师: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

当时正值——生:寒冬季节,风雪交加。

师: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师解说:红军开始爬雪山似乎很顺利,可是没多久,进入了一个冰雪世界。

眼睛突然看不见了。

山上没有路,踩在冰上滑倒了,挣扎着往前爬,却没有气力。

有的人挣扎着要站起来,结果却永远倒了下去。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更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

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

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

战士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

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征精神吗?谁来说说?生: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

生:长征精神是一种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红军战士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办法克服。

师:你说得真好。

生:我觉得长征精神就是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生:红军战士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也是长征精神。

师:长征是我们中国人了不起的壮举!那么多的战士,为了绕开敌人的围剿,为了保存实力以抗击日本人的侵略,冒着枪林弹雨,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

面对饥饿、寒冷、疾病,他们毫不畏惧,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正是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终于到达了陕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她。

(出示课文最后一节,学生齐读。

)师:文中的“走”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生:这不是真正的“走”,婴儿是不会走的。

这个“走”是指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

生:这个“走”不是指真的走,而是说贺捷生奶奶也经历了长征。

师:是啊,尽管当时贺捷生奶奶只是个婴儿,但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

“走”完长征路后,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就一直激励着她。

课后反思:本单元开始,学生要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概括能力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通过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达到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

概括不同于复述,它要求学生用关键词句来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刚开始进行概括训练时,我的指导、我的态度显得非常重要。

课堂中,我发现每当提出复述或概括的要求时,主动发言的学生总是很少。

原因是多方面的。

究其进一步的原因,可以发现主要还是自己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要尽量做到这样几点:1、要避免急于求成的心态。

学生的归纳能力不是凭教师的讲解便能获得的,而是要求学生不断从阅读实践和积累中,从阅读习惯的养成中逐渐形成的,不能指望在短期内甚至几节课里完成,它是一个长期训练和体验的过程。

2、要善于分析学情,研究并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概括时,学生的困难一方面表现在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方法的掌握上。

应善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点,教给学生有效的概括方法,把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

3.应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篇课文是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比较远,对小学生来说体会长征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习理解课文最后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回顾文中描写红军遇到困难的语句,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当时的恶劣环境。

随后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录像,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了解红军在过草地时历尽艰难的情况。

当同学们的情绪进一步受到感染时,我有意识地进行点拨,请大家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的。

在彼此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我想,民族精神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引读课文第3节)师: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

天上有——,生:敌机侦察轰炸,师:地上有——生:敌军围追堵截,师: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

当时正值——生:寒冬季节,风雪交加。

师: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师解说:红军开始爬雪山似乎很顺利,可是没多久,进入了一个冰雪世界。

眼睛突然看不见了。

山上没有路,踩在冰上滑倒了,挣扎着往前爬,却没有气力。

有的人挣扎着要站起来,结果却永远倒了下去。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更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

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

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

战士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

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征精神吗?谁来说说?生: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

生:长征精神是一种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红军战士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办法克服。

师:你说得真好。

生:我觉得长征精神就是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生:红军战士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也是长征精神。

师:长征是我们中国人了不起的壮举!那么多的战士,为了绕开敌人的围剿,为了保存实力以抗击日本人的侵略,冒着枪林弹雨,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

面对饥饿、寒冷、疾病,他们毫不畏惧,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正是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终于到达了陕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她。

(出示课文最后一节,学生齐读。

)师:文中的“走”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生:这不是真正的“走”,婴儿是不会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