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忘记的作曲家——李劫夫

合集下载

“语录歌”风行始未

“语录歌”风行始未

“语录歌语录歌””风行始未·霍长和·李劫夫(1913—1976)中国作曲家,文革前曾创作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许多传唱一时的歌曲。

为“毛主席语录”谱曲时,他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由他谱写的“语录歌”超过百首。

传唱“语录歌”,是文革开始不久的产物和一大现象。

作曲家劫夫是语录歌的“始作俑者”和作品最多的人。

本文用第一手材料说明“语录歌”是怎么产生和传唱的。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劫夫是“语录歌”的“始作俑者”,其最初的写作时间是1966年8月。

“始作俑”是事实,写作时间却不准确。

劫夫的歌中出现毛泽东语录,的确是在1966年,不过不是8月,而是3月。

那时,他同夫人张洛及北京军区词作家洪源赴河北邢台抗震救灾,洪源写了一首歌,叫《你震你的,我干我的》,当他写到“你震你的,我干我的。

灾区人民心向党,主席教导记心里”这几句词时,后面就不知道怎么写了。

这时,他抬头看见了立在村里的毛主席语录牌,上面写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洪源一拍大腿,说,就是它了!于是,毛主席这段话就被写进歌的后半部份。

“文革”中,劫夫把《你震你的,我干我的》中的毛主席语录部份独立出来,在原有音调的基础上做了些改动,又以《争取胜利》名之。

这首歌在“文革”中流传极广。

近年,它的旋律常可在国内足球赛场上(由球迷乐队演奏)和港台电视剧中(作为背景音乐)听到。

当然,“始作俑”不是指那首少为人知的《你震你的,我干我的》,而是指1966年八九月间劫夫写的那一批“语录歌”。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严重地震,劫夫与夫人张洛前往抗震救灾。

离开邢台,劫夫和张洛在北京逗留了一段时日。

他们住在位于张自忠路的辽宁驻北京办事处。

在那里,他们遇到了辽宁省委秘书长。

从那人手中,他们看到了关于批判“三家村”的文件。

劫夫说,看来要有一场大风暴啊!那人也说,这场风暴不简单。

回到房间,劫夫和张洛说,刚吃几年好饭,又他妈瞎折腾。

这就是劫夫最初对“文革”的态度。

《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

《党史文苑》笕孝文50多年前,由人民音乐家李劫夫作词作曲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几乎唱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这首歌慷慨激昂,意气风发,让那个年代的人们一唱起来就热血沸腾,豪情满怀,浑身上下充满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前进力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音乐旋律。

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创作构思酝酿于1962年的春天,并不是偶然的。

当时,共和国刚刚告别艰辛、苦痛的三年困难时期,劫夫在那时酝酿创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正是那个时代最强音的能动反映,是中国人民矢志战胜天灾人祸,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心曲与战歌。

毋庸讳言,在共和国遭遇三年困难时期,作为作曲家和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的劫夫,心情也是相当压抑的。

1957年春天,他在“整风”“鸣放”时对全省文艺工作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和建议,后来险些被划为“右派”。

1959年冬天,在“大跃进”时表现并不怎么后进的劫夫,在“反右倾”斗争中却受到了严重冲击,被定为“犯有右倾主义错误”。

当时,他被迫做出“检查”,心情压抑、情绪低落,这严重影响了歌曲创作。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对“大跃进”以来的工作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全面总结,确立了以调整为中心的经济工作方针。

在“七千人大会”召开前后,全国各地对在那几年搞的一系列政治运动,特别是在1959年冬天搞的“反右倾”运动中,受到不恰当甚至错误批判和处分的一批干部普遍进行了甄别平反,劫夫的“犯有右倾主义错误”问题也在1962年春天得到了及时甄别。

看到共和国历经几年的艰险与磨难,在那个新春开始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全面复苏,劫夫的心情异常激动。

他觉得,战争年代的良好作风和革命斗志又回来了。

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被党培养多年的文艺战士和与人民血肉相连的音乐家,理应把党和人民的这种起死回生、回天再造的精神写出来,唱出去。

在那些日子里,他突然萌生了一种像战争年代那样,为祖国和人民谱出一曲斗志昂扬的进行曲,写出一首鼓舞人们继续奋勇前进的战歌的强烈欲望。

李劫夫歌曲作品的创作分析

李劫夫歌曲作品的创作分析

李劫夫歌曲作品的创作分析李劫夫(1913—1976),我国著名歌曲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李劫夫一生创作的各种体裁形式的歌曲有两千余首。

创作歌曲数量之多、社会影响之大,在中国当代音乐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这些作品大多反映时代、充满理想、乐观向上,并具有鲜活的音乐形象。

其中多以民间音乐为素材,音乐语言通俗易懂。

在社会急速进步的今天,劫夫作品仍然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其作品永葆青春的秘诀,与其创作题材、特点密不可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题材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劫夫的歌曲作品与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近现代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体裁内容丰富。

这其中有反映长征壮举的《忆秦娥·娄山关》;歌颂抗日英雄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狼牙山五壮士》;歌唱东北抗联英雄事迹的歌剧《星星之火》;反映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获得战争胜利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歌唱咱们的新中国》;反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驾驶员之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等。

劫夫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七律二首·送瘟神》等,成功地体现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结合,或气势雄伟,或委婉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歌曲旋律流畅明快、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学易唱。

这也是其作品具有无穷魅力的原因之一。

《摇篮曲》突出了摇的节奏,结合静中有动的低吟旋律,幻显出母亲、摇篮和婴儿身影之寂静氛围;《歌唱二小放牛郎》,虽然要唱七段歌词,不仅不令人生厌,还很有韵味,好听耐听。

《我们走在大路上》以赞颂性的主歌和有进行曲性质的副歌组成,富有动力的节奏和旋律,刻画出亿万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奋发图强向前进的壮观场面。

《沁园春·雪》以大幅度的旋律进行及张弛有序的节奏,从低音向高音描绘了祖国北方的壮美江山。

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他对歌词的处理、对音乐语言的推陈出新所具有的独到功力。

彰显时代性——李劫夫红色歌曲的创

彰显时代性——李劫夫红色歌曲的创

李劫夫(1913—1976)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音乐作品颇多的作曲家。

从抗日战争初期以来,他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歌曲作品,如《歌唱二小放牛郎》(1942);解放战争时期创作的歌曲《坚决打他不留情》(1945),是一首具有时代性的爱国进步歌曲;到新中国成立后期创作了朝气蓬勃的积极进步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1963);作为投身艺术的作曲家,他为毛泽东诗词谱写了大量声乐作品,如鼓舞人心反霸权主义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等众多作品。

一、“红色音乐家”[1] 李劫夫,即劫夫。

九一八事变后,赴青岛、南京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在延安人民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院长、《音乐生活》杂志主编,并兼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

李劫夫有广泛的文艺才能,但其突出的艺术成就表现在歌曲创作方面,他的作品大都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和时代特色,其旋律通俗、质朴,充满着自然、生动的艺术特色。

他的众多叙事歌曲均以民间分节歌的形式进行创作,歌曲虽然短小,但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无论什么阶层的人都喜爱他的作品,这足以证明作曲家的创作技艺之高。

二、音乐创作活动 1.抗日时期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劫夫深入延安,深入群众中间,创作了大量写实叙事性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见谱例1)就是其中一首经典的抗日爱国题材的分节歌,该作品由方冰作词。

这首C羽五声调式的作品在同一旋律的基础上演绎着七段不同含义的歌词,从第一段铺垫故事为后面演唱埋下伏笔到第三段演唱速度突快,表达故事情节的转变,至最后一段与第一段歌词形成呼应,表达出故事悲壮的结局,这首作品通过不同的速度力度记号来诠释“二小”伟大的一生。

从乐曲结构来看,这首作品每段分为四句,而每句包含四小节,故有很多学者认为这首作品是一首“起承转合”结构的四句式,笔者认为不然,这首作品是一首有结构没有明显曲式的乐曲,笔者将乐曲分为“a、b、b1、c”的形式。

论《我们走在大路上》的音乐价值

论《我们走在大路上》的音乐价值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论《我们走在大路上》的音乐价值赵 楠(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摘要】在1949年之后,我国音乐佳作层出不穷,尤其是声乐作品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走在大路上》就是李劫夫创作于1963年的一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流传至今仍然是经典传唱的红色作品。

本文希望通过对这首作品的音乐分析,来展现其音乐形象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音乐分析;音乐形象;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中国在1949-1966年的音乐创作一般称为“转型期”,在1949年,声乐作品的创作类型有许多,如进行曲、抒情曲等风格。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群众进行曲是具有普遍性的,特别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工农革命歌曲中占不少比例。

如30年代的《救亡进行曲》《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40年代的《胜利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等;50年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60年代的《高举革命大旗》《工人阶级硬骨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其中影响范围和力度最大的就是李却夫在60年代创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作品。

本文意在通过对《我们走在大路上》的音乐分析,来阐述其音乐形象和价值。

一、曲式分析(一)节奏此曲的节奏分明轻快,采用4/4拍凸显了曲调强弱次强弱的力度,很好地表现出了抒情性 与雄伟相结合的效果,且运用了大量的附点的节奏型来表现动感跳跃的节奏感。

二四分音符加附点与八分音符加附点产生的效果又有不同,例如歌曲开头的3·5,3的音时长从一拍延长到了一拍半,在跳跃的进行曲风格中加入了抒情的情绪。

像2·1这样的小附点节奏型,就体现了整首作品的跳跃律动的风格。

歌曲中也出现了很多先长后段的音型,例如第4、6、10、11出现的x--的较长时值的三拍,增强了歌曲的歌唱性。

(二)旋律这首作品的旋律走向呈大山形结构,上上下下,有起有伏,音程的跨度较大,如第一小节的小字1组的1上行至小字2组的2,形成了旋律的崇高感。

著名的歌曲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李劫夫简介

著名的歌曲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李劫夫简介

著名的歌曲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李劫夫简介
本文导读:
人物生平
李劫夫(1913—1976),中国作曲家,原名李云龙,曾用名李捷夫。

1913年11月17日生于吉林省农安县,1976年12月17日病逝于沈阳。

早年在家乡就读小学、中学。

九一八事变后,在青岛、南京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赴延安,先后在延安人民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

1943年调往晋察冀边区任宣传干事及冲锋剧社副社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热河军区胜利剧社副社长、冀东军区文工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九纵队文工团团长和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副团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并兼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

然而,自1972年初起,在其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不论是广播电台中,还是电视里,却突然听不到这位红色音乐家所作的那些歌曲了,只因李劫夫“与林彪的事有关”而“犯有严重的政治错误”。

1976年12月17日,李劫夫因心脏病发作猝逝,终年63岁。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礼赞东北抗联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礼赞东北抗联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礼赞东北抗联作者:孟红来源:《党史文苑·上半月(纪实版)》 2019年第8期□孟红《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最初是讴歌那些千辛万苦浴血抗日于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抗联将士的,这一伟大的群体,好比大松树一般永远挺立在山岭,他们是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歌剧《星星之火》中的核心唱段,脍炙人口,影响了几代人。

《星星之火》是新中国成立后,以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背景的第一部大型歌剧。

该歌剧由侣朋(1921—2008)编剧、导演,李劫夫(1913-1976)作曲,苏扬、刘洙指挥。

1950年12月,东北鲁迅文学院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首演这部歌剧。

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创作源起于1948年。

当时李劫夫刚从晋察冀边区农村调到哈尔滨,虽然走进了大城市,但在战火烽烟、劳苦大众中锤炼成的革命热情和工作激情,并未随着大城市的惬意生活而有丝毫改变。

一天,他和剧作家侣朋在一起聊天,商量搞些文艺创作,二人不约而同地提议:“既然到了东北,咱们就应该用作品来表现东北的英雄事迹。

”一拍即合后,两人便付诸行动了。

早在1947年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延安鲁艺学院毕业的侣朋来到了黑龙江省委所在地北安县。

侣朋当时是一位风华正茂20多岁的文艺青年,湖南人,人长得清瘦而精干。

他手里拿着冯仲云(曾任抗联第三军政委)的介绍信,介绍信上说:“这位是延安鲁艺学院的作家,来采访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请你们配合。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需要大力宣传东北抗联14 年的抗日苦斗史,李升的事迹具有突出的代表性。

李升作为抗联老战士不屈不挠的代表,其事迹从1946年起就被重点宣传,冯仲云专门写了李升小传在《哈尔滨日报》上发表,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作为熟悉抗联的事迹与干部情况的老领导冯仲云,就想到了安排革命文艺骨干们去北安找亲历者李敏(1924—2018)(女,朝鲜族,本名李小凤,20世纪80年代曾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采访。

红色的回响——听劫夫作品音乐会

红色的回响——听劫夫作品音乐会
院 请 来 了 刘 辉 、 辉 等 歌 唱 家 , 以说 , 次 音 乐会 出 动 了辽 王 可 这
冲动, 为所有公开 发表过 的毛泽东诗词谱 了曲。劫夫被称 为
“ 旋律 的大家”,他 对于旋律高超的 驾驭 能力在他此类歌 曲 的创作 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 能将这些长短相 间、 他 韵律各 异的诗 词 , 过不 同的艺术处 理和 创造 , 通 巧妙地融合 到歌 曲 的音乐结构之 中, 而且结合得是 那样 的 自然、 巧妙 , 由此创 并
对 劫夫作 品的二度 创作 和再 加工也 是本场音 乐会 的一
大特色 。李青介绍说 , 在 曲 目的编配上 , “ 由李延忠 、 黄秋远 、
徐 肇基 、 赵光 、 卫东 、 孟 高伟春 等作 曲家、 挥家担任 了劫夫 指 作 品的二度创作的工作。这些作 曲家都 是劫夫学生的学生 , 5 O左右的年龄使 得他们对劫 夫的作品有 着一种很深 的情结 和 艺术上 比较完整 的了解 , 他们 用真诚和智 慧义务地对劫夫 的歌 曲进 行 了重新 编配 ,并 希望 以此来缅怀他 们敬 爱的前 辈 。作为身临其境的一代 、 横跨两个世纪的一代 , 在他们 的二 度创作 中, 们又可以感受到新时代 的音 乐家对于劫夫精神 我 的新的理解和诠释 。”
直到 1 7 9 6年辞世 , 一切赞扬 、 惜和非议 都留在 了身后。 将 惋 劫夫 的一生历经 抗 日战争、 解放 战争 、“ 中国 ” 新 建设 以及建 国后 的种种政治 运动 , 身参 与并见证 了中国近代社会 的沧 亲
桑 巨变 , 用音 乐这 一特殊 的武器 , 实现 了毕生 为之奋斗 的革
面作 者通 过现代作 曲手法对原 作的进一 步发展 以及合 唱
和管弦 乐队的引入 充分挖掘 了歌 曲中所 蕴含 的悲剧性 因 素, 使音乐获得 了一种更为震撼人心 的力量。

“红灯高举闪闪亮”--现代京剧《红灯记》创作背后的故事

“红灯高举闪闪亮”--现代京剧《红灯记》创作背后的故事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京剧《红灯记》一度风靡全国。

《红灯记》属于戏曲音乐故事,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对敌斗争为背景,讲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如今,《红灯记》又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中年人在它的旋律中回味逝去的青春,年轻人则试图通过它来了解那个时代所发生的故事。

灵感源自黑土英雄《红灯记》源自电影文学剧本《自有后来人》。

《自有后来人》的作者是著名电影剧作家沈默君。

沈默君,1924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早年参加新四军,解放后曾创作《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海魂》等电影剧本。

1957年,沈默君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黑龙江,在北大荒军垦农场参加劳动改造,后在虎饶县东宝中学教书。

1961年,沈默君被摘掉“右派”的帽子,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把他借调到哈尔滨搞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沈默君收集了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斗争的许多事迹素材,其中一位北满抗联交通员的故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位交通员到哈尔滨送情报,住在道外区的一个小客栈里。

到了规定时间,接头人却没有如约而来。

他身上带的钱花光了,又不能擅自离开,于是装病卧床,饿了四天,粒米未进。

到了第五天,接头人才来,这位交通员几近饿死……这位交通员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沈默君,使他心中涌起要讴歌抗联英雄的创作冲动。

不久,沈默君被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当编剧,著名电影导演苏里希望他写一个成本低、故事性强、人物突出的电影剧本。

一次,导演尹弋青和他闲聊时说,如果能写一个“一家人都很亲、又都不是亲人”的本子,那就有戏了。

这句话启发了沈默君,那位北满抗联地下交通员的故事浮现在他眼前;他又联想到传统戏曲《赵氏孤儿》的故事,李玉和一家三代“都很亲、又都不是亲人”的故事在他脑海中初步形成。

沈默君在东宝中学任教时有一位叫罗国仕的同事,抗美援朝时曾在志愿军前线任英语翻译,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

两人因在同一单位工作而相识,又因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而相交。

李劫夫落泪了…… ——写在“1. 27”劫夫作品音乐会之后

李劫夫落泪了……  ——写在“1. 27”劫夫作品音乐会之后

1来为他们服务。

不仅如此,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重要的还看他对人民的思想情感理解得如何,正确与否,准确、深刻与否。

劫夫在这方面也是出色的一位。

这从他创作态度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如:他对于歌词的选择十分严格,举凡他认为那些浮光掠影的肤浅之作一概不去用它,对有些基础而有缺点的歌词则常常反复推敲修改,务必使其能达到自己的理想标准为止。

他对于自己的作曲尤其如此,为了探索适当的音调与理想的乐句,常常是苦心孤诣,挠耳抓腮,一直达到能完满表现出群众的真情实感为止。

这样严肃的创作态度,实际上就是对革命斗争、对工农兵群众认真负责的表现。

这就是劫夫同志所以能写出好作品的根本原因。

对于艺术家来说,不懂得如何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并学会利用自己的工具是不行的。

在这方面,劫夫也有着最丰富的经验。

特别对于年轻的作曲者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活教材!据我看至少有这样几点:第一,他不但不轻视作曲修养与技术,相反的在这方面做过一系列的追求与探索。

不过他与我们在学校所学不同的是,他是带着问题与需要去学习的。

比如他到延安后,看到工农红军中所唱的革命民歌所起的作用,即学习了大量民歌,并自己配词,如流行一时的《驱逐那日本强盗滚蛋》;他见到救亡歌曲对抗战的巨大推动作用,自己也吸收这方面的音调,写作了《五月进行曲》《坚持持久战》《歼灭战》等歌。

第二,劫夫在追求探索的初期虽也曾经有过幼稚的阶段,也曾经犯过单纯从形式上模仿的毛病,不过这个阶段并不长,很快就过去了。

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学习音乐语言与作曲技术不是脱离创作实践去学习的,而是紧密地结合着创作实践去学习的,他在创作实践中,又是服从反映革命生活去运用语言与技术的。

他懂得歌曲的曲调必须与歌词的语言密切结合,因此他所吸收来的音调与学来的技术很快就可以为自己的创作服务,并消化成为自己的血肉。

比如同是抗战初期的《拦羊歌》、《王老三》,虽然也都用了三拍子,但中国民歌风味仍然十足。

第三,劫夫同志成功的主要奥妙,还在于他有敢于“推陈”、敢于“出新”的精神。

李劫夫-《我们走在大路上》歌词

李劫夫-《我们走在大路上》歌词

李劫夫-《我们走在大路上》歌词李劫夫 - 《我们走在大路上》歌词《我们走在大路上》酝酿和创作于1962年春夏,发表于1963年春天,由李劫夫作词谱曲。

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歌词,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大家采纳!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学习网的栏目!《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六亿人民奋发图强,勤恳建设锦绣河山,誓把祖国变成天堂。

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我们的歌声传四方,革命风暴席卷全球,牛鬼蛇神一片惊慌。

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无限幸福无上荣光。

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创作背景《我们走在大路上》酝酿和创作于1962年春天和夏天,发表于1963年春天[2]。

某天,李劫夫打开收音机,听到电台正在播放歌曲《小路》。

李劫夫对他的夫人张洛表示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走小路,人民应该走大路。

之后1962年,周恩来总理同中央部委领导来沈阳开会。

辽宁省委为他一行准备了晚会。

晚会结束后,总理邀请时任辽宁省委文化工作部部长、作曲家安波和李劫夫一同到他的住处谈话。

总理向他们讲述了当前国家的经济形势,总理表示大家要相信党和国家能够带领人民继续前进。

谈话一直持续到后半夜两点多,李劫夫对此触动非常大,于是他按总理讲话的精神进行创作,要把总理说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用到歌里,他还写了一个副歌。

歌名《我们走在大路上》也就定了下来。

作者简介李劫夫(1913年11月17日—1976年12月17日),原名云龙,吉林农安人。

著名歌曲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延安人民剧社教员,西北战地服务团、冀东军区文工团团员,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文工团团长,1948午后任东北鲁艺音乐部部长,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院长,中国音协第一、二届理事和辽宁分会主席。

《歌唱二小放牛郎》背后的故事

《歌唱二小放牛郎》背后的故事

《歌唱二小放牛郎》背后的故事作者:王向辉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21年第2期文/王向辉“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里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听到这婉转优美、如泣如诉的旋律,人们的思绪立刻会被拉到烽火硝烟的抗战时期。

反“扫荡”后创作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歌唱二小放牛郎》由方冰作词、李劫夫作曲。

方冰是我国著名作家、诗人,安徽凤台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与田间等人发起街头诗运动。

李劫夫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吉林农安人,1937年赴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方冰和李劫夫都是“西北战地服务团”成员,1938年冬,方冰和李劫夫随着“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动员群众,为地方培养文艺宣传骨干。

工作中,方冰和李劫夫同吃同睡同工作,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创作时,他们俩一个作词一个谱曲,配合十分默契。

1941年秋,日军对晋察冀展开残酷“扫荡”。

当时方冰、李劫夫正在河北省平山县两界峰一带工作,他们分散撤离,和敌人打起了游击。

经过几个月的战斗,终于取得了反“扫荡”胜利。

不久,他们又回到了两界峰。

一天,他俩坐在房东门前聊起了这次反“扫荡”中的一些经历。

方冰说:“咱们打游击这一带的村庄里出现了不少小英雄,他们年龄不大,但非常勇敢,为部队送信带路,做了很多工作,有的甚至牺牲了生命。

”李劫夫说:“我们可以把他们的事迹写成故事戏,宣传教育更多的群众。

”方冰一听,正合心意,于是他说:“那我们一起写首歌吧!”劫夫说:“好哇!我也正有这个想法。

你写词,我谱曲!”方冰马上就找来一个钢笔尖,插在高粱秆上,又找到一张麻纸。

他坐在台阶上想了一会儿,开始蘸着红药水写。

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写完了。

李劫夫接过来,念了几遍,觉得不错,叙事简洁,歌词抒情。

于是,他一边哼唱一边谱曲,一个小时后就完成了谱曲。

一首流传至今的经典歌曲就此诞生。

劫夫和他的音乐

劫夫和他的音乐

作者: 周文林
作者机构: 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北方音乐
页码: 49-5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劫夫 音乐 政治
摘要:李劫夫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歌曲作家之一,他毕生创作了2000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歌曲与当时的时代紧密联系,对抗战胜利、国家建设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也是"毛主席语录歌"的创始人,他的歌与他的命运一样与政治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他创作的"毛主席语录歌"遭到后人的批判,但是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卓越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李劫夫创作的歌曲

李劫夫创作的歌曲

李劫夫创作的歌曲
1. 《歌唱二小放牛郎》那可真是经典啊!你想想,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样,这首歌在人们心中闪闪发光。

二小的故事多让人感动啊!
2. 李劫夫创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哇,那旋律一出来,就好像给人打了鸡血一样,充满力量!这不是和阳光照亮大地一样振奋人心吗?
3.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这首歌简直就是表达对毛主席深厚情感的杰作啊!就如同孩子对父母的依赖那般真挚。

4. 《志愿军战歌》,那简直就是战场上的冲锋号啊!难道不是像战士们的勇气一样让人敬佩吗?
5. 李劫夫的《忘不了》,真的是让人忘不了啊!就好像刻在心里的记忆一样深刻。

6. 《社会主义好》,听听这歌名,多直白多有力!就像一把火燃烧着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7. 《天上布满星》,那感觉就像夜晚的星空一样神秘而美丽,让人沉醉其中。

8. 《农友歌》,这不就是农民们的心声之歌吗?就好像田野里的麦穗一样朴实又重要。

9. 李劫夫创作的《一根竹竿容易弯》,多么形象生动啊!就像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一样直白又深刻。

10. 《我为祖国献石油》,这歌多带劲啊!就如同石油工人的干劲一样十足。

我的观点结论:李劫夫创作的这些歌曲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们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时代的经典。

李劫夫音乐教育思想述评

李劫夫音乐教育思想述评

李劫夫音乐教育思想述评作者:程远来源:《艺术评论》 2019年第10期程远[内容提要]李劫夫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本文以“民族化”为分析路径,通过对李劫夫担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和沈阳音乐学院主要负责人时期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出其音乐教育理想的核心内容,即: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创建全新教育体系;扎根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民族音乐教育;广纳中西教育优势、建设兼容并包专业;密切联系广大群众、深入生活实践创作。

[关键词]李劫夫;音乐教育思想;民族化李劫夫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他创作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狼牙山五壮士》《王禾小唱》《中华民族》等作品早已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曲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先后创作了大型经典歌剧《星星之火》和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百余首作品。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投身音乐教育事业,在担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和沈阳音乐学院校长期间,为东北音乐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音乐教育理想直至今天仍有着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

纵观李劫夫20世纪50年代的音乐教育实践,其音乐教育理想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下文即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确立优良传统”: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创建全新教育体系“文化基因”是一个舶来词语,但一定程度上却反映了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

一般认为,文化基因具有“保证文化传承、维系民族认同、规范人的行为、规制社会走向”[1]等功能,而红色文化基因的功能则可以就此总结为“保证红色经典文化的传承、维系中华民族的认同、引导人们规范自身行为、规制健康社会走向”。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下称“延安鲁艺”)作为诞生在延安的红色文艺团体,其自身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

著名音乐家吕骥曾基于他在延安鲁艺时的工作经历,将鲁艺“经验”归纳总结为五个方面,“一是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二是注重在实践中的创作与提高;三是研究民间音乐;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四是音乐家创作风格不拘一格,各成一家;五是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音乐”[2]。

「中国作曲家」《我们走在大路上》曲作者劫夫有怎样的艺术人生?

「中国作曲家」《我们走在大路上》曲作者劫夫有怎样的艺术人生?

「中国作曲家」《我们走在大路上》曲作者劫夫有怎样的艺术人生?劫夫,红色音乐作曲家,教育家。

他是一位1937年就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抗日干部,先后担任冀东军区文工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九纵队文工团长、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副团长,沈阳音乐学院院长、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等职。

他对美术、戏剧、文学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在歌曲创作方面,他创作的作品数量及质量都堪称一流。

他在中国乐坛可谓是天才,他的歌曲朗朗上口,振奋人心,甚至让大众永生难忘,影响和激励着几代人。

劫夫曾经说过‘我觉得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具有一个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假如我的歌曲不去表现他们,不能对他们壮丽的事业起一点作用,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他一生创作2000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从抗战期间到建国后各个时期,他创作了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艺术性极高的大量作品。

他将人民置于心中,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永远服务于工农兵”。

他的作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他是人民的知音。

他的创作激情来源于人民。

他的代表作《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者永远是年轻》《歌唱二小放牛郎》《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等做为经典红色记忆,他的歌曲至今广为流传,亿万人民人人会唱,影响巨大。

劫夫怀着对伟大领袖的深厚感情,为毛主席多首诗词谱写歌曲《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采桑子·重阳》《送瘟神》体现了劫夫对主席诗词的深刻理解和完美诠释。

歌曲气势磅礴,震憾人心,那一时期,劫夫还创作了大量语录歌,他的音乐创作达到了巅峰。

1976年12月17日,劫夫因心脏病突发离世,终年63岁。

1994年4月1日,在沈阳回龙岗公墓,辽宁文艺界人士以及各界群众自发组织劫夫骨灰安放仪式,人民日报还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文章《深深的怀念》,‘人民送英灵,英灵垂千古’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音乐家劫夫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劫夫百年听劫夫音乐

劫夫百年听劫夫音乐

人的和声思维重新演绎了这首歌曲;他的改编充分地发挥了钢琴的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加上李青游刃有余的精彩演奏,使这首朴实无华、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变成了五彩斑斓,颇具规模的辉煌乐章。

音乐会上还演奏了悲壮的钢琴前奏曲《忆秦娥·娄山关》,田园风格的钢琴三重奏《采桑子·重阳》,火热的民间吹打乐《我来了》,湖南风格的民乐合奏《农友歌》,欢快的单簧管二重奏《采油姑娘》,亲切的钢琴与小号的对话《人人叫我好儿童》,清新的童声合唱《美丽的小雪花》;以及从北京特意赶来的钢琴演奏家袁芳演奏的钢琴叙事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袁芳的演奏如行云流水;乐曲的结尾别有新意,在乐曲进行到缅怀二小的时候,在钢琴独奏的高潮之后,动情的人声出现了,更加催人泪下。

我有幸参与毛主席诗词歌曲《忆秦娥·娄山关》和《采桑子·重阳》的改编工作。

近距离接触劫夫的诗词歌曲,使我感受良多。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残阳如血 。

在《忆秦娥·娄山关》这首歌曲里,他用极其简洁的音符,形象地展现出伟大的历史画卷,深刻地描写出毛主席博大的胸怀和气魄,歌曲气势如虹,深深地激动着我的心灵;在这首钢琴前奏曲的写作中,我大量运用了富有张力的现代和声,在不协和的紧张的和弦下展示出悲壮的战争画卷,揭示出劫夫笔下毛主席的雄才伟略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在《采桑子·重阳》这首充满着田园风格的歌曲中,我看到了劫夫柔情的一面,看到了劫夫对毛主席诗词的深刻理解和完美的诠释,这首抒情的歌曲,把毛主席在残酷的斗争岁月中对人生的感悟,描写得淋漓尽至。

我用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的形式力求能准确地揭示出劫夫音乐的深刻内涵;乐曲开始在钢琴流动的固定音型衬托下,大提琴、小提琴先后演奏出抒情的主题,接着用复调的手法加以展开,并在高潮中进行转调处理,使这段旋律更富有色彩性,更有画面感,随着高潮的渐渐平息,在极弱中结束了全曲,意犹未尽,这是一幅风景画,也是天与人的对话。

谈劫夫同志为毛主席诗词谱曲的作品

谈劫夫同志为毛主席诗词谱曲的作品

作者: 廖辅叔
出版物刊名: 人民音乐
页码: 32-35页
主题词: 三十年代;歌曲;作品;学习;毛主席诗词;音乐;革命家;工作者;文艺思想;表现手法
摘要: <正> 一说起劫夫同志,就不觉油然地生出一种欣佩之情。

他努力贯彻毛主席的文艺思想,二十几年来在生活和斗争中写出了不少万人传唱的歌曲。

打开一本《劫夫歌曲选》,就好象重温了一遍三十年代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历史。

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特别是歌曲作者,实在应该仔细地向劫夫同志学习,学习他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学习他结合民族特点来创作革命新歌曲的方法。

我今天写这篇小文,就算是我的一篇学习扎记。

当然,劫夫同志的歌曲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不可能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一个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我们不能因为他给林彪的词谱曲而否定他的艺术成就,否定他的作品,事实证明:他是杰出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很多也是杰出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一首多么激昂豪迈的歌,在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我就经常听广播里播送这首歌曲,到了上中学以后就听不到了,因为这首歌的作者作曲家李劫夫为林彪的《西江月重上井冈山》谱曲缘故,他的歌曲也被打入了冷宫。

八十年代初,我又听到了《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豪迈激扬的歌,那是在首都体育馆举办的一场音乐会,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演唱了这首歌,当时我听了就相当振奋,啊!久违了!多么鼓舞人心的歌啊!杨洪基那浑厚的声音把这首歌演绎得十分成功。

但是很令人遗憾,当时现场的气氛实在可悲,体育馆里响起了口哨声,观众席上居然响起了一阵阵下去,下去!的声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因为前面已经有好几位年轻的歌手演唱了比较通俗的歌曲,年轻的观众并不喜欢听杨洪基演唱这样的歌,他们认为这样的歌很讨厌,谁还喜欢听这样的歌?
我为现场这样的气氛相当气愤,同时也感到年轻观众的幼稚无知,其实当时我也不过二十四五岁,年轻的观众一般比我小不了四五岁左右,没想到居然有这样大的差距!他们喜欢听邓丽君、喜欢听《军港之夜》、喜欢听《哈尔滨的夏天》,这也无可厚非,但要对艺术家有起码的尊重,你不喜欢听可以,请把你的嘴巴闭上,把你的耳朵堵上。

一个人幼稚无知再加上没有涵养,这是很可悲的。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歌至今还在唱,唱了半个几十世纪了,经久不衰,它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强音。

这首激昂的壮歌让我们记住了一个杰出作曲家的名字:李劫夫。

说起李劫夫,我还想到文革初期那么多曲调优美好听的毛主席语录歌,很多都是劫夫的谱曲的,还有不少毛主席诗词歌曲,其中也有不少是劫夫谱曲的。

在所有为毛主席诗词谱曲的歌曲中,劫夫的作品是出类拔萃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就连毛主席语录这样没有诗意的语言,居然都能够谱出那样好听的歌曲,我为作曲家高超的音乐才华折服。

这真是一位了不得的音乐家。

一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很多事情,一个人脱离不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著名的作曲家,往往不自觉地被政治牵扯进去,这是无奈的,也是无法选择的。

人生也会走一些弯路,不少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的问题。

我们不能因为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下,作曲家能够大义凌然,断然拒绝为林彪的诗词谱曲。

一个艺术家也许并不认为当时那首词有什么别的目的,因为一般人认为:林彪那时候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没有暴露出来谁也不会认为林彪是反对毛主席的,是阴谋篡党夺权的。

作曲家李劫夫就是这样:他是无辜的,也是无奈的。

他不是野心家,也不是什么阴谋家,他就是一个艺术家。

一个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我们不能因为他给林彪的词谱曲而否定他的艺术成就,否定他
的作品,事实证明:他是杰出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很多也是杰出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影响整整一代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