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1平均数22-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1平均数22-人教版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平均数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第一节《平均数》。

三、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

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四、学情分析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2.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引入。

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出示情境图片。

老师有一个三层的小书架,每层分别放着6个黄球,7个红球,2个绿球。

看上去不整齐,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球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并上白板课件展示成果。

(2)教师提问:现在每层都有5个球了,“5”与原来每层的球数相比较,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数?(3)教师:5就是6,7,8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根据这个课题,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2)探究怎样计算平均数;(3)了解平均数的代表意义。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组数据,如:5、7、9、12、15,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 学生可能会说,这组数据有5个数,有的大,有的小。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这组数据有大有小,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老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老师出示例题,如:小明5天共卖出45个苹果,平均每天卖出多少个苹果?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5÷5=9,所以小明平均每天卖出9个苹果。

三、练习1. 老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四、总结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老师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在练习环节,我出示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共安排了3个例题和相应的练习,旨在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基本的运算规则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与整数运算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起分数运算的思维。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分数加减法运算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2.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实物:准备一些实物,如苹果、糖果等,用于展示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情境:小明和小华一共吃了8个苹果,小明吃了其中的3/4,小华吃了其中的1/4。

提问:小明和小华一共吃了几个苹果?2.呈现(10分钟)展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运算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3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3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

第3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第95~100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情境导入1.出示视频。

师:我们学校开展四项竞赛评比活动,大家一起来看看。

(学生观看录像)师:(出示一位小学生统计的情境)这位干部在做什么呢?生:统计。

师:如果你是这位干部打算用什么方式来汇报九月份的统计结果呢?生1:统计表。

生2:统计图。

师: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它的优势在哪里?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直观清楚、便于比较2.出示例3情境图。

(1)请完成单式条形统计图——城镇人口统计图。

师:这幅统计图的名称是什么?生:某地区城镇人口统计图。

师:统计了哪些项目?生:统计了这个地区城镇1980、1990、2000和2010年四年的人口情况。

师:在这幅统计图中你读懂了哪些信息?生:这个地区城镇1980、1990、2000和2010年四年的人口分别是21万人、27万人、35万人、46万人。

师:在这四年中,你觉得哪一年城镇人口最多?哪一年城镇人口最少?生:2010年最多,1980年最少。

(2)请完成单式条形统计图——某地区乡村人口统计图。

师:从这幅统计图上你又看到了哪些信息?生:这个地区乡村1980、1990、2000和2010年四年的人口分别是58万人、54万人、49万人、43万人。

……二、探究新知1.设疑。

师:这位干部给我呈现了两张统计图,我还真能清楚地看出这个地区1980~2010年城镇、乡村人口情况,但如果老师想知道哪一年城乡人口相差的数量最大或最小?老师只看一张图行吗?那该怎么办?(师在投影仪上轮换放上统计图)生:两张图都得看。

植树问题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植树问题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植树问题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1、植树问题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一、说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五、学习过程:(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出示要求:(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

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秀教案本单元主要学习“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数阶段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即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平均数是在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与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

把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每份不一定一样多。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掌握了复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就形成一种新的统计图即复式条形统计图。

把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导航】【教学内容】教材第90~92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对“平均分”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含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8支铅笔【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有8支铅笔,要分给四位同学,请大家帮我想一想,怎样分呢?让学生想一想,然后指名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分法。

当有学生提到给每位学生分2支时,教师引导:8支铅笔,分给四位同学,每人分2支,那么这8支铅笔刚好分完,并且每人分得的支数都相同,这种分法叫平均分。

每位同学平均分2支铅笔,这里的2就是平均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探究新知】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一样多吗?(不一样多)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2)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二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二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二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对比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的情况,如何用统计图表示呢?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

2. 探究新知(1)请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两组条形图,每组代表一种数据,条形的高度表示数据的大小。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通过讨论、尝试,总结出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教师示范绘制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边示范边讲解绘制步骤和注意事项。

(4)学生独立绘制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3. 巩固练习(1)请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教师挑选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4. 应用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复式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2)请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绘制,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说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说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说课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说课稿《平均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的内容。

现在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

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

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第一环节:情境导入1、出示课件: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2、师小结: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揭示课题:平均数)第二环节:探求新知1.设置知识冲突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数,那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我来到学生中间,叫起一名同学和他比身高,问到如果求我们两人的平均身高用这个方法行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第8单元 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导学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人教版)

第8单元 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导学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人教版)

第8单元第2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导学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2)学会制作和解读复式条形统计图;(3)能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和解读;(2)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1)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2)如何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效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作用及绘制方法;(2)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数据?(3)导入新课:复式条形统计图。

2. 探究新知(1)学生自主探究: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2)小组合作:绘制一个简单的复式条形统计图;(3)教师讲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注意事项;(4)学生练习:绘制一个复杂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 实践应用(1)学生自主分析:如何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效信息;(2)小组合作:解读一个实际的复式条形统计图;(3)教师讲解: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技巧;(4)学生练习:解读一个复杂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4. 总结提升(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3)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能力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学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学案

4.8.1 平均数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二、自主探究例:李健和张亮进行投篮比赛,下面是他们每个人每轮投篮(50次)投中的个数统计表。

李健投篮统计表 单位:个张亮投篮统计表 单位:个比一比,谁投得准。

1.想一想:2.算一算:(1)李健平均每轮投中的个数:(2)张亮平均每轮投中的个数:通过比较:投得准。

3.议一议:平均数有哪些作用?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三、课堂达标1.求出下列每组数据的平均数。

(1)13 11 15 12 19(2)125 150 230 3512.学校要举行跳远选拔赛,下面是张兰和李红跳远成绩(单位:厘米)。

你认为应选哪位同学参加比赛?4.8.2 平均数练习课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一、回顾整理引导学生回想学过的知识。

自己做一个简单的整理。

二、巩固练习(一)基本练习1.判断:(1)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2)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3)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4)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5)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 元。

()(6)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单元教学内容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P90——P102二、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3课时第1课时平均数一、教学内容:平均数P90——P92二、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如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等。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

2.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题能力。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培养解题思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那么你们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2.策略一:画图师: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小华有10个苹果,他每天吃2个,几天能吃完?生1:5天能吃完。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用10除以2,得5。

师:很好!如果我们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这个问题,会怎么做呢?生2:我们可以画10个苹果,每天吃掉2个,直到吃完。

(1)小明有18个球,他每天玩3个,几天能玩完?(2)小红买了12个铅笔,她每天用2个,几天能用完?3.策略二:列表物品|数量|单价(元)|总价(元)-苹果|5|2|香蕉|3|3|葡萄|2|4|师:请大家帮小红算一下,她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生3:我可以把每种水果的总价算出来,然后相加。

物品|数量|单价(元)|总价(元)-铅笔|10|1|橡皮|5|0.5|作业本|3|3|求小刚一共花了多少钱?物品|数量|单价(元)|总价(元)-书包|1|50|文具盒|2|10|笔袋|3|5|求小王一共花了多少钱?4.策略三:猜想与尝试师:有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可能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这时我们可以尝试猜想。

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小华有20个球,他想把这些球分给几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个球,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相同数量的球?生4:我可以先猜一下,然后把20个球分给几个同学,看能不能平均分配。

(1)小王有18个糖果,他想把这些糖果分给几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个糖果,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相同数量的糖果?(2)小芳有24个饼干,她想把这些饼干分给几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个饼干,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相同数量的饼干?物品|数量|单价(元)|总价(元)-饼干|10|2|面包|5|3|牛奶|3|4|求小红的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三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解读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解读
人教版数学 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材解读
主讲人:XX 2024.XX.XX
1
2
目录
3
4
5
PART 01
内容分析
1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1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平均数、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和复式条形 统计图。它们是在学生掌握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初步体验了数据 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统计的结果,能 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均数是统计中 的一种重要的统计量,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平均分的能力,所以应着重让 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能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认识复式 条形统计图时,要继续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类推 分析,给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教材给出了男、女生两个队踢毽比赛的成绩让 学生思考:哪个队的成绩更好?让学生通过讨论、 交流发现用求总数的方法来比较两个队踢毽的 成绩不公平,用平均数来比较才合适,从而进 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建议
1.注意因地制宜选择 素材。
2.注重对平均数意义 的理解。
4
例3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先给出某地区 城乡人口的复式统计表,让学生分别完成该地 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单式形统计图。在此基 础上引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申明:只可使用,不可出售, 或者出租、出借、转让。
4
在说明将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合并的意义 后,教材给出了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示例, 让学生模仿完成统计图。完成后,再组织学生 观察并讨论:“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 别,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2020-2021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2020-2021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三角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八单元统计营养午餐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观察物体(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二),统计,营养午餐,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总复习等。

全册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单元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9篇)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9篇)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9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1、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234-66-34=168-34=一三4(页)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234-66-34=234-(66+34)=234-100=一三4(页)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234-66-34=234-34-66=200-66=一三4(页)4、拓展提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习主要包含了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两个板块。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一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所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本单元的另一个内容是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错误,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内容:平均数;复式条形统计。

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注重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评价建议:本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应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平均数”,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利用平均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是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第8单元 复式条形统计图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教案

第8单元 复式条形统计图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教案

第8单元复式条形统计图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其绘制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2.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3. 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数据,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 介绍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2)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以实例为例,讲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步骤。

-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学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3)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尝试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 引导学生总结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练习巩固-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理解。

- 强调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绘制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2.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3. 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七、课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概念、特点和绘制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表格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表格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教学内容】四则运算二、【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教学措施】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

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观察物体(2)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这学期的教研活动快要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这学期也即将结束。

今天上午数学组没有课的老师都听了我讲的一节数学课,也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现对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一、导入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

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1、小组合作,自由探究,发现规律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忙学习,让部分优生能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2、简单验证,总结规律。

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13、例题学习,例题拓展,让学生明确两端和两边的概念区别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里我一共借用了课本练习的一道题:一个求车站的个数,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棵数”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求路长时一个个都感动困难重重。

到后来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

看来这样的设计很难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设计有关,如果再上这种课,我一定要再认真设计教案,已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再好的设计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自我。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植树问题是人教版第八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新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数学广角——搭配(二)”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因而在教学中要多注意抓住并把握好适合学生发展的有利素材。

1.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儿童节到了,穿什么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如何选择游览的路线等等。

2.注重学习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本单元的内容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要尽可能的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排出不同的三位数,比赛场次问题等,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一一列举、连线等方法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3.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能力。

每种活动结束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例如在活动前质疑:怎样才能保证不重不漏?4.注意教学语言的表述,把握好教学目标。

教学时要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

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表达、交流即可,使学生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广角——搭配(二) 3课时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教材第101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实物投影,数字卡片。

1.十位上是“2”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2.个位上是“0”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3.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7、3、9。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1)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2)十位如果是1,可以摆出10、13、15;十位如果是3,可以摆出30、31、35;十位如果是5,可以摆出50、51、53。

(3)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就能保证不重不漏、清楚明了。

如:1.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题。

(1)小组活动:找四个人扮演四位师徒,一个人记录。

(2)怎样交换位置更清楚明了?(3)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2.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独立排一排,并记录。

注意排的顺序,体会方法。

3.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从写有1、2、3、4的四张卡片中任意选出2张,做一位数的乘法计算。

共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共有多少个不同的积?写出这些算式。

课堂作业新设计1.6种。

2.9个。

3.18种。

思维训练共能组成12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共有6个不同的积,这些算式是:1×21×31×42×12×32×43×13×23×44×14×24×3事物的排列数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应用排列知识来解决问题。

如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各种编号。

排列与组合的区别: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

可以通过摆一摆或列表的方法,先确定第一个位置,再确定第二、第三的位置,看有几种可能的情况。

1.本节课通过“编数字”“换位置照相”等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了快乐。

2.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形式,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3.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的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习教材第101页例1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四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摆的时候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试验的方法可以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新课程理念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

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注重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索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由于排列组合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连一连,在活动中感受排列组合的思考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既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提高,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教材第102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投影片,上衣和裤子等图片。

六一儿童节到了,哆哆从衣柜中找出了自己喜欢的两件上衣、一条裤子和两条裙子,你们看:(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的情景图)哆哆可能穿哪两件呢?请你猜一猜。

哆哆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穿?思考:怎样记录不同的穿法比较清楚?汇报: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到投影台演示:教师强调:只要有顺序地搭配连线,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1.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妈妈在一张纸上给小明出了3道较易题,2道较难题,让小明各做一道,小明有几种选择方法?1.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

2.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1.共有8种不同的搭配。

2.小明有6种选择方法。

思维训练1.从鸟岛经过猴山和大象馆到狮虎山共有8条路线。

2.一共要照8张。

聪聪和4个人分别照一张,共4张;明明和4个人分别照一张,共4张,合计8张。

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生活中,我们常常应用组合知识来解决问题。

如进行上衣或裤子的搭配、出行时选择不同路线、体育比赛场次的设定等。

我们要学习的是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是把几个事物,每两个组合在一起,找出有几种组合方法。

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进行,按一定的顺序把要组合的事物两两相连,再数一数连了几条线,就得到了组合数。

1.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教师没有以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

创设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照相问题—房间搭配等一系列的情境。

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在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穿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节课教师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

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实现了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通过探讨上装和下装的不同搭配,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

上、下装搭配的每种穿法都需要两步来确定,一步是上装的选择,一步是下装的选择,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

例2给出了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可以动手摆一摆,并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穿法,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连线的体会:怎样连线比较清楚,而且可以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教材在这里给出了两种连线方法:一种是每件上装跟不同的下装搭配起来,另一种是将第一种连线中的两个图合并起来的综合连线。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试验的方法可以找出一些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初步接触了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为学生已有了寻找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基本方法,再学习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并不困难。

因此,将例1和例2合在一起教学,旨在加强学生观察、对比以及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同时考虑到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男生与女生穿着的不同),因此,将例2中的插图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把裙子改换为裤子,避免在课堂上男生提出疑问,而使教学难以进行。

整节课通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会用连线、记录的方法寻找排列数与组合数的方法,并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如“比一比,刚才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想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等活动中逐步抽象对排列与组合的认识,从而培养了有序思维的意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学习简单的组合教材第103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组合数与顺序无关,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以及正确表达、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3中的各国国旗,不同面值的硬币。

1.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运动吗?2011年的亚洲杯足球赛A组球队分别是:卡塔尔、科威特、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

小组赛时,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你知道一共要踢多少场吗?2.出示各国的国旗。

3.“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是什么意思?如“甲与乙踢”也表示“乙与甲踢”,与二者的顺序无关。

4.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2个球队已踢了一场?学生:连线,把2个队用一条线段连接起来,就可以表示这2个队已踢了一场。

提出问题:(1)动手连一连,2个球队之间要连几条?(2)你是怎样连的?(3)一共要踢几场比赛?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再小组交流。

汇报:方法一:每2个球队之间连一条线,这样就可以表示他们踢过一场比赛了。

方法二:把4个球队摆成正方形,按照顺序一个球队一个球队地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