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虎森演化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比较共21页
区域经济学-(一)区域经济学绪论
中国学者 “区域为有内聚力的地区。它所包含的区域具 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关联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 相互交叉的渗透性(林德全,1986)。
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有空间就有距离,就会发生 位移,要克服空间距离就要支付距离成本。使得经 济活动只能局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31
4、区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区域内经济发展、区域间经济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主流经济学
家关注经济时间特征研究,随着经济资源的消耗, 空间区位优势开始显现,空间日益得到重视。
32
5、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兴起
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至工程技术 专家投身到区域经济研究的领域。
各种地区发展战略研讨会的召开。 各大学和机构被邀请参加地区发展规划研究咨
询、评审和研究。 众多地区发展战略、地区规划研究成果的出现。
33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19世纪-20世纪初),区域问题引起学 者注意,但当时归结为社会问题,采取社会救济 措施。
➢公共机构(政府)——其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区 位的质量,本身也要对政府机构区位选择进行决策,构建 人们共同生活和从事经济活动的政治、社会的框架条件。
14
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15区Biblioteka 的本质特性整体性,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区域内部 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如某一区域某种 资源的发现和生产,会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如 近代上海崛起改变整个长三角城市格局和系统。
新区域经济学安虎森
第一章导言第一节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一.区域概念的理解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至今尚未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经济学角度的区域概念出自《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拟定的提纲》——“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区域。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关区域的定义是由胡佛提出的——“为了叙述、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视为客观实体来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根据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加以划分”。
胡佛指出:“把区域视为一种聚集体,可以减少所要掌握并处理的数据和事件,这有助于描述区域。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口普查区、县的统计总量和平均数所提供的信息量与大量的单项普查所提供的信息量是同样丰富的,但在分析、处理上,前者比后者容易得多。
同样,聚集体能够简化对信息的分析过程,这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大量相互依赖的经济单元或经济活动,而这一整体又不仅仅是各个个体的总和时尤其重要。
最后,由于同样的原因,这一聚集体对于管理、计划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必需的。
从这些可以看出,最适宜的区域划分应遵循行政区域疆界。
”胡佛还指出,每一个区域必须“包含至少有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的核心”。
综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胡佛关于区域概念的界定,可以这样理解区域概念:(一)区域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政府对它有控制权,而且可以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公共产品,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引导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二)从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角度来理解,某一区域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性特征,区内经济活动强度以及各行业的发展水平上的差距相对较小,在体制和经济政策上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特征。
一国疆域内不同区域之间可能在对外经济功能、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活动强度上存在差异,甚至差距很大,但在某一区域内部而言,不管产业部门众多还是较少,对外功能上都具有相对同一的特征,这就是连续性和一致性。
“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
“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顾朝林1,王恩儒2,石爱华3(1.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南京 210093; 2.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地理系, 西雅图; 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83)摘要: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又开始对经济地理学产生兴趣,“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济学”应运而生。
首先介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和方法,综述西方地理学家对所谓“新经济地理学”的评价,最后概述经济地理学最近的发展以及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解。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中图分类号: K90-06; F119.9经济全球化使区域经济地理学重获新生。
过去10年人们目睹了对“新经济地理学”有趣的争论。
一方面,由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西方大经济学家(包括W. Br ian Arthur, Masahisa Fujita, Anthony J. Venables, Michael Porter 等)开始对地理学 (空间) 的产生浓厚兴趣,并将其引入 (主流) 经济学,他们在“重新发现经济地理学”方面的工作被称为“新经济地理学”的来临[20];另一方面,地理学家对最近经济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发展并不满意,认为经济地理学已经或将要陷入危机与困境之中[31, 2]。
很显然,当代的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的心境一样,都试图建立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来拓展他们自己的学术空间[29, 7, 51]。
1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密切。
一方面,可以这样说,很久以前经济学家就发现位置和场所与经济过程相关。
例如,1826年杜能就在其名著《孤立国》中生动地描述了土地由于距离城市中心位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和用途。
100年之后,在继承和发展杜能理论的基础上,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1 929)、克里斯泰勒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9]以及廖什的《区域经济学》[31]又复活了长期存在的德国区域理论学派。
安虎森+演化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3
Alongso(1964)城市经济学:阿隆索把杜能的理论进一步延伸为城市经济学 的理论基础,然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又十分狭窄,它没有考虑城市和区域之 间的经济联系,因而城市经济学中的城市成了“漂浮的岛屿”。 Hotelling(1929)空间竞争模型:霍特林空间竞争模型是把空间融入到主流经 济学中的另一种尝试,然而遗憾的是与他同时代的经济学们只是把该模型视为解 释市场失灵的寡头垄断模型。 (3)空间不可能定理
空间不可能定理告诉我们,在新古典范式中是无法处理空间维度的。上述尝 试并没有取得成功,这与新古典经济理论无法放弃传统的规模收益不变范式有着 直接关系,因为一旦放弃规模收益不变的范式,则市场将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如 果不存在规模经济,那么经济活动是完全可分的,任何经济活动可以划分为最基 本的生产单元,并存在于任何空间范围内,因此此时任何规模的城市甚至连一个 小村庄也不可能存在,整个经济系统由均匀散布的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 家庭作坊所组成,因为此时只有这种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家庭作坊的均匀散布 才是最有效的。这种结果,尽管在新古典的一般竞争均衡分析框架内存在均衡解 ,但这种均衡解是无区际贸易和无运输活动的均质世界。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 (1977)为此提供了合理的工具。
演化经济地理学
—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1
1、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对话 2、演化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
3、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应用
—微观、中观与宏观
4、演化经济地理学对我国的启示
2
一、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对话
1、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尝试
(1)经济学和地理学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联系 在地理学家看来,经济学家把空间及其主要组成要素看成是均质的,或者是 忽略空间要素(库姆斯等,2008)。在许多情况下,空间在经济学家眼里是中性 的。在经济学家看来,地理学家强调的是异质空间,因而地理学家的分析和评论 缺乏严谨的定量分析,只是对经济现象一种描述(约万诺维奇,2009)。 尽管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的大量的研究工作是相互重叠和相互补充的, 但是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讲,经济学家在抽象的 和同质的空间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探讨一般规律或机制;经济地理学 家强调的是异质空间,分析的是在经济活动这种异质空间中的不同形式。 (2)空间纳入主流经济学中的尝试: von Thünen (1826)农业区位:冯•杜能(1826)曾尝试性地把空间纳入到经 济学分析中,然而冯•杜能的这一研究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家的足够的重视。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组织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地理学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1. 传统经济地理学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这一时期的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探讨资源、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工业和贸易的分布。
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等。
2. 区位论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
这一阶段的经济地理学强调企业的最佳区位选择,即在何处设立企业可以使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
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韦伯、沃尔特·克里斯泰勒等。
3. 空间科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这一时期的经济地理学受到计量革命的影响,开始广泛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强调空间模型和理论的建立。
代表人物有沃尔特·伊瑟达尔、彼得·哈格特等。
4. 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这一阶段的经济地理学开始关注人的主观意识和行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强调人的价值观、偏好和决策过程。
代表人物有安·普雷德等。
5. 新经济地理学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新经济地理学综合了区位论、空间科学和行为主义的理论,注重规模
经济、外部性和空间集聚等因素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代表人物有保罗·克鲁格曼等。
经济地理学经历了从自然决定论到人文主义的转变,理论和方法也日益多元化。
当前,经济地理学不仅关注传统的区位选择问题,还越来越多地涉及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等热点议题。
演化经济地理学
演化经济地理学(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3) 认为演化结果非最优化。
演化分析强调整个经济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充满了不确定性,经济的最终发展形态很难预测。
虽然个人行为是有目的的,但由于不确定性和变异的存在,社会经济演化过程并不必然趋于最优的结果。
系统论是其分析方法传统的经济地理或者关注微观层面(理性的,计算主体,减少运输成本),或者关注宏观层面(合理的结构决定组织的绩效) 。
而演化经济地理学则将宏观层面(结构) 和微观层面(企业) 相结合,分析这两个层面的动态互动,打破了长期以来两个层次不“对话”的局面。
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发展是由于企业和个人的组织积累所形成的结果,主张从企业出发研究区域和产业问题。
新奇是演化的根本动力“新奇”(novelty) 是演化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并且成为划分演化与非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标准。
威特(Witt) 教授从认识论角度将新奇界定为“新的行动可能性的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结果”,并认为“新奇的创生”(即“创新”),是经济变化的原因和动力。
演化经济地理学将研究置于企业研究之上,并强调经济变化(如技术创新、全球化等) 对经济时空结构会产生影响。
因此,演化经济地理学主要用演化的方法来分析既定结构中的变化(如企业的空间组织的演化、一个部门中企业数量的空间演化、网络中节点和联系的空间演化、区域中企业的演化) 或结构性变化(如新企业、部门、网络和地域在一定空间上的出现,以及旧有的企业、部门、网络和地域的衰落),并分析在一定历史和地理背景中的当前空间形态(如企业、部门、网络或区域的空间形态) 。
历史是演化的基础演化经济学采取历史的观点,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认为时间不可逆性是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特征。
演化经济地理学除了接受演化经济学的“过去是了解现在的基础”外,同时还坚持空间特质性,认为企业的行为或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而不仅仅是由微观(组织的惯例)和宏观结构(制度和地理结构) 决定的。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_安虎森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
安虎森 季赛卫
摘要: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围绕着这一议题,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变。其中, 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领域最新的一次转变, 它把经济看 成是一个种群系统, 研究空间在随时间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何种作用的问题, 其理论构架由广义达尔文主义、 路径 依赖和复杂性理论组成。利用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可以解释产业聚集区、 工业区、 城市的形成过程, 从而找出空 间非均衡发展的规律,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学习与实践 2014 年第 7 期
(Novelty ) 现象的出现, 种群之间 动力来自于新奇 是共同演化的; (2 ) 从空间角度, 强调地理是创新 的重要维度,它能够为创新或空间活动的差异提 供分析的视角 (刘志高、 崔岳春, 2008 ) 。这样演化 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 (1 ) 经济新奇 (创新、 新企业、 新产业 ) 的空间分布; (2 ) 经济代理人 (个体、 企业、 各种机构 ) 的微观行为导致的经济活动的空间结 构; (3 ) 经济景观的自组织过程; (4 ) 路径创造和路 径依赖对经济景观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这些过程 对特定区位的依赖性 (Martin & Sunley, 2006 ) 。 当然, 演化经济地理学本身是演化思想在经济 地理学中的应用, 其核心是要从演化的角度解释地 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吸收演化经济学相关概 念的时候, 首先要做的是概念的转换、 辨析和界定。 现有的文献解释经济现象时, 往往用一些概念去解 释某种经济现象而用另一些概念去解释另一种经 济现象, 但这些概念之间有何联系以及能否放到统 一的框架中去进行解释还不是很清楚的。同时, 生 物进化论是演化思想和概念的主要来源, 然而它本 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不断产生新的概念, 这些 概念和原有的概念能否融入到新的分析框架中都 还很不清楚。 本文尝试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 念、 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 应用进行梳理, 以期大家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及 应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的惯常组织程序是由企业过去的经验知识和缄默 知识所构成的, 而其他企业很难模仿这些知识, 因 此,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是企业能力的体现, 决定 了其竞争力强度的大小 (Teece et al., 1997 ) 。市场 环境通常作为选择机制,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不同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进行筛选,根据企业对市场 环境的适应程度来决定企业的增长率。由于市场 竞争和制度约束,惯常组织程序的多样性随时间 在不断地减弱,而创新又能使得组织程序的多样 性增强, 两者就决定惯常组织程序的多样化程度。 因此, 在区域经济中, 企业的演化过程可以描述为 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惯常组织程序的变 化过程 (Boschma & Frenken, 2003、 2006 ) 。 在空间维度上, 由于受到认知度、 地理接近性 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常具有本地 化的特征,这些本地化特征主要是通过企业设立 新部门、企业衍生组织以及劳动力流动性等来体 现出来的 (Essletzbichler & Rigby, 2007; Klepper, 2007 ) 。在本地企业中, 新的企业与原有旧企业之 间的技术关联性很强 (Frenken & Boschma,2007; Boschma & Frenken, 2011 ) 。在这种衍生发展过程 中,不仅存在路径依赖而且还存在区位依赖 (Martin & Sunley, 2006 ) 。 在时间维度上, 成功的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不 仅生存概率很高, 也很容易被传承和扩散。 一旦某种 惯常组织程序在某个区域变成主导性的惯常组织程 序, 则这些惯常组织程序的随后演化主要发生在该 区 域 内 (Rigby & Essletzbichler, 2005; Boschma & (一 ) 演化的核心对象: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 演化经济地理学沿用了演化经济学中的纳尔 逊和温特 (1982 ) 的观点, 即把企业的惯常组织程 序作为分析的基本对象。 在演化过程中, 企业的惯 常组织程序起到的作用类似于生物中基因所起到 6 的作用。 在不确定性情况下,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 是企业用来进行生产和决策的主要的依据。企业 Wenting, 2007 ) 。因此, 企业惯常组织程序的时空演 化过程, 导致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演化经济地理学_21世纪的经济地理学_刘志高
演化经济地理学 :21世纪的经济地理学
演化的视角理解社会经济过程 , 已经成为分析和描述复杂经济现象的重要方法 。
二 、 经济地理学的 “演化主义转向 ”
1.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基本特征 进入 1990年代后 , 国际经济地理学界 , 尤其是欧洲经济地理学界 , 出现了试图将演化主义的思
想全面贯彻到经济地理学中的新动态 , 即经济地理学的 “演化主义转向 ” (EvolutionaryTurn)。 这种 研究趋势是经济地理学界内偏好演化主义的学者和演化经济学里关注空间问题研究的学者共同推进的
基金项目 :国家社课基金 (07BJY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07 年度青年基金项目 (07JC790049);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优 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CUGQNW0703);中国地质 大学 (武汉 )资源环 境经济 研究中 心开放 基金 课题 (2007C05);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7046)。
关键词 :演化经济地理学 ;主流思想 ;中国演 化经济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 :F1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0257 -0246 (2008) 06 -0065 -11
一 、 演化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复兴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深刻改变了人类经济运行法则 , 从而传统的经 济学观点受到极大挑战 。 人类文化 、 社会演化过程与生物基因变化过程的相似性逐步受到重视 , 演化 的思想在经济学界逐渐兴盛 , 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
① 贾根良 :《演化经济学:经济学革命的策源地 》 ,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04 年 。
66
社会科学战线 · 2008年第 6期· 经济理论
区际发展差距的内在机制分析_安虎森
生产所需的劳动量 , x是企业的产出 。 农业只需劳
动力 , 生产一单位农产品需要 aA单位的劳动力 。 当资本不再流动 , 也就是整个经济系统中的资
本处于静止状态时 , 实现了长期均衡 , 此时可以得出 如下式子 ② :
一 、经济聚集的内在机理 要解释现实中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现象 , 我们必须跳出规模收益不变 (或规模收益递减 )和 完全竞争的新古典分析框架 。如果存在规模收益递 增 , 则每个企业会专注于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的 产品的生产 , 成为该产品生产领域的专业化企业 , 也 就是规模经济必然促使专业化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出 现 。 如果贸易成本很高 , 在专业化生产基地集中生 产并运到其他市场区消费时的成本超出分别在其他 市场区生产该产品并在当地消费时的成本 , 则不可 能形成统一的大市场 , 此时可能出现分割的两个或 多个市场 , 即各消费地分别生产 、分别供应各自的市 场 。 如果贸易成本很低 , 在某区位集中生产并运到 其他市场区的成本低于在其他市场区分别生产该产 品并在当地消费时的成本 , 那么在某区位集中生产 并供给其他市场区是完全可能的 , 此时可能形成统 一的大市场 。 这意味着 , 能否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 常 与贸易成本有关 ;当贸易成本很高时 , 无法组织大规 模的专业化生产 , 各市场区分别组织生产并供给各 自的市场 , 因而此时的市场结构是相互分割的结构 ,
经济地理学PPT课件
着重研究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的 国际公司的组织地域分布。 5、研究思维方法和手段的变化
20世纪60代的计量革命形成了新的经济学科,70-80年代的 行为理论、90年代的文化因素理论以及亚文化理论对传统的经 济学的“经济人”假说的挑战。70年代至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城市经济发展周期与实质的解说。
经济区位又分为: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商业区位(市场区 位),交通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位置。
11
(三)、根据大小范围 1、大区位(大位置) 上海位于中国东部地带的中部,是长江与东部沿海的T
字型交汇处,是整个中国对外交流的门户。其辐射区包括 了整个中国。·
2、中区位(中位置) 上海位于长江下游三角洲与太湖流域地带,长江
4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p7)
主要认为是研究生产、销售、市场与消费等经济或活动的空间 布局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主要认为是研究经济区划、生产配置,以及自然条件与资源 禀赋。
(三)中国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主要认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布局、区位、空间组织结构,以
三、区位的类型
(一)、根据绝对性与相对性
1、绝对区位与相对区位
2、相对区位的重要性
10
相对区位更为重要,因为地域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某种具有 相对区位因素密切相关,良好的区位条件可以促成某些特殊的 发展。比如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往往都有其特殊的相对区位 优势。
区位的相对性与可变性
(二)、根据产业与活动职能 1、经济区位 2、政治区位 3、军事区位 4、文化区位
7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
信息检索论文(本科)标题: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学生姓名:***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年级:**级目录摘要 (1)引言 (1)1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1)1.1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1)1.2 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 (2)2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3)3 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评论 (3)4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5)4.1 假设更加复杂,也更加接近现实 (5)4.2 模型将比较优势、外部性等问题内生化 (5)4.3 现实意义 (5)总结..............................................6参考文献. (6)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摘要: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贸易理论革命的出现,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技术的进步及知识信息的共享,“新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本文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比较。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比较引言新经济地理学是1990’s初由克鲁格曼(Pua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
其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和经济空间过程。
在思想上,新经济地理学应用新增长理论,强调报酬递增,强调内生化比较优势,方法上采用了经济学领域一贯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试图在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中寻求其动力学机制,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相比较,二者有着共同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研究方法上说,新经济地理学有明显的创新。
1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新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
1.1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新经济地理学以收益递增作为理论基础,并通过区位聚集中“路径依赖”现象,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收益递增、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是传统经济学中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最早运用报酬递增来解释地理上的集聚的也并不是克鲁格曼,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将“新经济地理学”看作是经济学中对收益递增兴趣复兴的一部分。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第一章导言1第一节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1一、区域概念的理解1二、经济组织概念的理解3三、区域本质的理解41、专业化分工与均质性42、自组织能力53、交易的分层结构与城市等级系统64、监管的层级结构与地方政府7四、区域的形成81、城市以及城市体系的形成82、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以及城乡联系93、监管职能分层结构的形成104、自组织能力的形成11第二节区域经济的特征—块状经济12一、块状经济的形成12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13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143、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作用和知识溢出的局部性144、地方政府的补偿作用和地方财政16二、块状经济的主要特征171、块状之间的非均衡力以及循环累积因果关系172、块状经济的重要特征18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24一、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24二、非均衡力及循环累积因果律26三、市场开放度强化要素流动性27四、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结构优化的内生化理论29五、产业份额决定国民收入地区分配30六、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理论31第四节区域经济学科的形成与发展32一、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3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61、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362、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373、90年代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学蓬勃发展阶段。
384、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39第五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0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01、经济活动空间分布402、经济活动协调413、区域决策42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31、区域的拓扑性质432、经济活动区位433、区域的自组织能力444、区际分工与联系465、区域内地域结构的演化476、政府的内生性与政策干预47三、内容安排48本章小结49第二章生产要素区际流动52第一节非均衡力与循环累积因果链54一、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来源541、三种效应和两种作用力542、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构成55二、循环累积因果链551、循环累积因果链的形成条件552、循环累积因果链的作用机制56第二节劳动力流动58一、循环累积因果链58二、对称结构(均衡增长模式)的破坏和突破点59三、核心-边缘结构(非均衡增长模式)的维持和维持点61四、劳动力流动的区域经济含义62第三节资本流动64一、循环累积因果链的消失65二、初始对称与资本流动661、初始对称结构的稳定性662、三种效应和作用力情况663、区域结构的稳定均衡67三、初始非对称与资本流动681、市场规模非对称682、市场开放度非对称703、要素禀赋非对称71四、资本流动的区域经济含义71第四节人力资本流动73一、循环累积因果链74二、区域结构的稳定性74本章小结75第三章经济区位及区位选择79第一节区位概述80一、区位主体与区位单元80二、区位要素801、区内投入要素与区内产出要素802、可转移投入要素与可转移产出要素81三、区位要素与区位选择81四、区位选择目标和区位选择过程83第二节静态区位选择84一、不同区位要素下的不同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41、运输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52、市场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93、聚集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974、劳动力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100二、生产理论与区位选择101三、多个市场区位选择105第三节动态区位选择106一、区位力106二、区位力与区位选择108三、区位优势的内生变动1101、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自我强化1102、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消失112本章小结113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及增长模式115第一节凯恩斯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5一、哈罗德—多马模型1151、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设与逻辑1162、哈罗德模型的主要内容和结论1163、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主要区别和特点116二、需求决定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7第二节新古典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8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18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及主要内容118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119二、完全竞争下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20三、垄断竞争下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创造理论1201、资本创造理论的基本逻辑和假设1212、资本创造理论的主要内容1213、资本创造理论的基本结论123第三节新增长理论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125一、新增长理论1251、新增长理论的基本逻辑1262、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1263、新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128二、含有空间维的内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全域溢出模型1281、全域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逻辑1282、全域溢出模型的主要内容1293、全域溢出模型的基本结论131三、含有空间维的内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局部溢出模型1321、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逻辑1332、局部溢出模型的主要内容1343、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结论136第四节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138一、均衡增长模式1381、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1382、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139二、非均衡增长模式1391、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1402、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1403、增长极理论1414、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143第五节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144一、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市场条件1441、市场规模、比较优势与工业化1442、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144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145二、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1461、进口替代战略1462、出口替代战略148本章小结148第五章产业扩散、聚集与结构演进151第一节产业扩散151一、产业扩散的界定151二、两区域两部门的扩散1521、核心-边缘结构的维持与产业扩散1532、核心-边缘结构的打破与产业扩散154三、多区域多产业情况下的产业扩散1561、劳动密集度与产业转移1562、前后向联系与产业转移157第二节产业聚集159一、产业聚集研究的简单回顾1591、基于古典区位论的聚集1592、基于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聚集1603、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聚集1604、基于迈克尔?波特竞争经济理论的聚集1615、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聚集161二、只考虑要素流动下的产业聚集1621、劳动力不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22、资本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33、人力资本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4三、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与产业聚集1651、聚集与分散1662、产业聚集与收入水平的变化166四、多要素下的产业聚集1671、某一产业全部聚集在某一区域的情况1672、产业均匀分布的情况168五、区域间产业分布总格局的形成168第三节产业结构演进169一、产业结构的划分1701、霍夫曼划分法1702、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法1713、库茨涅茨的划分方法1714、其它分类方法171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1721、配第定律1722、斯密顺序1733、克拉克定律1744、库茨涅茨的研究1745、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演进177四、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1791、产业重工业化1792、霍夫曼定理1803、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1824、生产要素密集度转化规律1835、区域产业链条184五、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185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1852、劳动生产率的不均等上升1863、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186第四节产业聚集与结构演进的定量分析方法188一、产业结构演进的度量方法1881、工业化结构比重数1882、产业结构变化率1883、相关系数1894、相似系数1895、产业结构效益指数1896、结构影响指数1907、效益超越系数1908、投入产出法190二、产业聚集与分散的度量方法1971、产业比较优势度1972、区域产业专门化率1983、区位商1984、产业专门化系数1985、偏离-份额分析1996、区域产业结构联系水平分析200本章小结202第六章区际贸易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206第一节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206一、市场分割、市场统一与市场开放度2071、市场分割与市场统一2072、贸易成本和市场开放度207二、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208第二节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208一、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及其分解209二、简单情形下的贸易保护降价效应2101、资本流动下的降价效应2102、贸易保护降价效应的条件性211三、多因素下的贸易保护降价效应2121、区位调整成本与区位调整陷阱2122、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215第三节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216一、局部贸易自由化216二、全面贸易自由化217三、考虑市场规模和比较优势的贸易政策与工业化2181、欠发达国家、落后地区工业发展滞后之谜2182、资本流动与边缘化临界点218第四节经济一体化的生产和投资转移效应219一、资本多国流动情形下的生产和投资转移及基本结论220二、生产和投资转移及福利变动221三、两个层面的本地市场效应:空间不平衡及福利变动分析223四、多米诺效应和内生集团规模225五、轴心-附属协定226本章小结228第七章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231第一节区域空间的二元结构231一、基于经济活动强度差异的二元结构理论232二、基于交易效率差异的二元结构理论233三、基于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理论234第二节城市等级体系及城市内部结构237一、城市以及城市的分层结构2371、城市的形成2372、城市分层结构的形成2383、城市类型结构的形成238二、城市分层结构最优层次数和每层的城市规模2391、分层结构层次数与效率之间的关系2392、城市分层结构的层次数2403、城市规模与层次数的关系2414、城市分层结构演进过程244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过程245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类型245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史246第三节城市土地利用248一、地租与土地利用2481、地租和土地价格基本原理2482、地租、土地区位与土地利用249二、区位选择与城市土地利用2501、家庭区位选择2502、企业区位选择251第四节城市就业253一、劳动力需求及其影响因素2531、乘数原理2532、劳动力需求曲线254二、劳动力供给及其影响因素255三、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均衡效应2571、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72、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83、劳动力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9四、城市就业政策2601、城市失业类型2602、城市失业的政策措施261第一,失业保险制度。
演化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一、简答1、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制度经济学对它做了哪些改进?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
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
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
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
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致力于探讨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全球化、区域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回顾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传统对比,并探讨未来研究趋势。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对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工业区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随后,重商主义和自由贸易理论也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进入20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该理论强调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研究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提供了重要框架。
地租理论:地租理论主要是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解释了土地价格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地租理论对于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房价和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主要企业区位选择及其与市场、资源的空间关系。
区位理论为企业投资选址、政府区域发展规划提供了指导原则。
随着全球化、新技术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发展,当前经济地理学研究出现了一些创新点。
新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提出了挑战。
例如,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使得商业活动更加灵活、分散,突破了传统的区位限制。
这为经济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如虚拟经济的空间分布、数字经济的区位规律等。
产业转移和集聚: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推动了产业转移和集聚现象的频繁发生。
产业转移使得一些地区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而产业集聚则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共享。
这些现象对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结构、产业组织和企业战略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例如,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将环境因素纳入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新区域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区域经济学入门之安虎森与其《新区域经济学》李盼盼一、《新区域经济学》简介安虎森所着的《新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发表于2015年。
安虎森团队所着这本书可以作为区域经济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入门读物。
虽然外生的自然条件和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是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但区域经济学寻找的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问题。
因此在研究区域经济现象时,常常会做出同质性、偏好相同以及短期内生产技术(投入产出比)不变的假设,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使用状况。
1、块状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力及循环累计因果关系非均衡力 2 第一、经济系统中由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第二、区域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导致经济活动的空间差距,由于形成了循环累积因果链,因此在外生力量消失后,这种过程仍在进行。
第三、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意味着生产要素的聚集,而生产要素聚集与否所决定的是采取何种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故发生质变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量变是指某种经济增长模式下的资源重新配置和结构调整问题。
第四、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
不知何种缘故,历史上选择了某种产业分布模式或发展路径,那么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已经适应这种模式或路径,紧紧黏上了这种模式或路径,要改变这种模式或路径需要很强的外生冲击。
第五、人们预期的变化以及政府的示范作用对经济增长路径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聚集力 分散力:市场拥挤效应市场接近效生活成本效本地市场放大效见下图,块状经济的战斧图。
二、1.在地区的处境更加恶化,大量人口失业,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对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英国、美国采取了一些措施。
例如,英国于1936年成立巴洛委员会,试图遏制产业和人口向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的集中,并通过建立工业开发区、税收优惠区等手段使产业向萧条区分散;美国于1941年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制订了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计划,其成功经验后来被许多国家借鉴。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分_李小建
收稿时间:2012-06-15;修回时间:2012-07-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82)作者简介:李小建(1954—),男,河南孟津人,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研究。
E-mail :xjli@ 。
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都强调空间的概念,考虑经济过程与空间的联系。
两学科均与地理学和经济学关系密切[1],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的特点[2-3],研究内容有一定相同[4],在实践和理论渊源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同时,两学科理论基础均相对薄弱[5-6]。
长期以来,人们对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分界不甚清晰,有时将两学科互相替代。
这种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学科的交融和发展,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分李小建1,2,罗庆1,祝英丽1(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河南郑州450002;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国河南开封475001)摘要: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目标对象的相似性及理论观点上的互相借鉴使得其特殊性渐渐模糊起来。
为此,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研究组分、研究内容层次、哲学思维等三个方面分析两者间的差异。
在研究组分上,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可分为经济地理学独有部分(经济活动的地理基础、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区域经济学独有部分(区域专业化、产业集聚等)和两学科共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等);在研究内容上,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圈层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在地表的投影,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圈层内不同经济体间的关系;在哲学思维上,经济地理学以归纳为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而区域经济学以演绎和数学推理为主,强调经济效果的最优化。
以上分析有助于理清两学科间的实质差异,从而在相互学习中促进两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组分;哲学思维;学科差异中图分类号:F119.9;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2)07-0001-05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Economics:New PerspectivesLI Xiao -jian 1,2,LUO Qing 1,ZHU Ying -li 1(1.Institute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02,Henan ,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Henan ,China )Abstract: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economics have similar targets and borrow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each others,which make their particularity gradually blurred.Therefore,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differences from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components,research content and philosophical thinking.From research components perspective,the research of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economic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unique part of 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unique part of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and the common parts of two subjects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conomic spaces).From research content perspective,economic geography studi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ayers,and focuse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position of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on the earth surface.In philosophical thinking,economic geography primarily applies induction,and emphasizes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while regional economics gives priority to the deduction and mathematical logic,and emphasizes the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 outcome.The above analysis helps clarify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ubjects,and which in turn may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disciplines by mutual learning.Key words: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economics ;research component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cademic difference 中国集体经济但同时也带来了学术界和学生们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