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论德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光论德才

———读史札记曾敏之

读《资治通鉴》,不能不佩服古人治学治史的严谨勤奋作风。司马光穷十九年的精力,荟萃史学人才,遍阅历代旧史,旁采诸家传记,删繁去冗,举要提纲,编成《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终五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人事尽搜其中,向封建统治者提供“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因此,《资治通鉴》成为历代统治阶级研究的重要著作,司马光成了八百多年来享有威名的史学家、政治家。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以他的才识反映于对历史事件叙述所加的按语之中,表现了他对事物的推移变化所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例如司马光论才与德,他强调用人要讲究德才兼备。他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说法是点明两者相互的关系,但是“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这是说云梦的竹是品质优良的,如不能锻炼成材,成为强有力的坚实的箭弩,就无用了。他又指出:“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这是说金属之物,要经过铸冶炼才可能成为利器,否则不能制强敌。司马光就是举这样的例子,比喻德才兼备的重要性,他的结论是“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两者兼全当然是难得的人才了。

但是司马光却不是唯德才兼备论者,他考察了历代兴衰史所反映出来的经验与教训,他进一步论证德与才的关系,很有值得深思价值。他认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既然把德才作了这样的划分,司马光用怎样的态度以取人呢?他说———凡取人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

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在司马光看来,无才的人既愚,就是智力很差,力不能胜,要控制他是容易的,唯有“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如小人而又有才能,就如虎添翼,其为害是很大的。权衡下来,司马光指出“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一般世俗用人的眼光“多蔽于才而遗于德”。意即世人多偏才重才,而失于重德,乱臣、贼子、败家子是因德不足而形成破坏力量的,“才有而德不足,以至于颠复者多矣”。

可见,司马光是重德而宁愿略才的。

值得探讨的是德的标准是什么?在封建社会,统治者要求的德是效忠、尽职、驯服……带有奴性的德,所以取“愚人”更好供其驱使。正如“女子无才便是德”,以三从四德为女子做人的本分,实质是奴役妇女,加桎梏于妇女的教条,这样的德是封建统治者所赞美的。

时移势易,到了现代,对德的观念自与司马光所持者有所不同,当不是奴性的,也不是“愚人”的了。至于“小人”却是需要现代化的制度严加甄别、制裁、淘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