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论德才
德,才之资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这番话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德”与“才”的关系有启示意义。
“德”,是“才”的方向和灵魂,是“才”发展的内部动力;“才”,是人得以发展的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基础。
二者之间,“德”是首要的、第一位的,选拔人才必须“以德为先”。
要反对两种观点,即孤立地讲“德才兼备”和孤立地讲“以德为先”。
孤立地讲“德才兼备”,好似注重了“德”“才”的辩证统一,但没有分清主次,最终会破坏“德”“才”的统一。
孤立地讲“以德为先”,好似分清了主次,但没有讲“德”“才”的辩证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会伤“德”、害“德”。
有“德”而无“才”,谓之庸人。
庸人误事,历史上比比皆是。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论述,对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德”的内涵和“德”“才”关系以及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与“才”相比,“德”的识别更难一些,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就是指此。
人们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对某一对象“德行”的评价可能会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
这种看法上的不一致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决定了我们在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时,必须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选拔任用机制,以防考察失真,用人失当。
建立健全“公德和私德”并重的导向机制领导干部是国家的管理者,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公德和私德。
对领导干部而言,公德和私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梁启超曾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岂非私德之高尚者耶?虽然,彼官吏者受一群之委托而执事者也,既有本身对于群之义务,复有对于委托者之义务,曾是清、慎、勤、三字,遂足以塞此两重责任乎?”这就是说,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领导干部必须要有公德,必须要“利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利党、利国、利民、利中华民族,如果只管好自己私人的事情,没有国家责任,这只是“私德”好,不算是合格的管理者。
德帅才资———司马光的人才观
德帅才资———司马光的人才观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20年第6期姜鹏司马光把人分为四等。
第一等人,德才兼备,而且两方面都非常出色,那就是“圣人”。
第二等人,德行很好,才华相对弱些,这类人属于“君子”。
第三等人,才华很优秀,但德行欠缺,这类人属于“小人”。
第四等人,既无德行,也无才华,那是“愚人”。
智果在分析荀瑶不适合领导岗位的时候,特别强调荀瑶的不仁之心将使他所有的长处变成破坏力。
这一点在后来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荀瑶仗着自己有能力也有实力,处处表现得非常无理。
不仅羞辱其他家族的领袖,使得别人颜面受损,而且还强行索要土地,使别人蒙受实际损失。
尤其是他对赵氏家族的态度,已经把赵氏家族逼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
最后,受他欺压的几个家族因同病相怜而联手作战,使得战争形势翻天逆转,消灭了智氏家族。
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荀瑶如果稍微能收敛些,懂得点自我反省,他至少有两次机会可以避免彻底覆亡的命运。
第一次机会出现在他羞辱韩康子之后。
当时有人批评他,如此无礼的行为可能会招致别人的怨恨和报复。
荀瑶听完之后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更没有好好反省自己在行为上的失当之处。
第二次机会出现在围攻晋阳城的时候。
荀瑶的手下絺疵已经察觉到韩康子和魏桓子心怀异志。
韩康子和魏桓子迫于荀瑶的淫威,不得不跟随他讨伐赵氏,其实心里面对荀瑶既有畏惧也有愤恨,更有狡兔死走狗烹的担忧。
这种心理反映在面部表情上,被絺疵洞察无遗。
而当絺疵把这个情况告诉荀瑶的时候,荀瑶不仅不做防备,还直接把絺疵的观察结果告诉了韩康子和魏桓子。
这都是荀瑶平时自高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一心态在行为举止、处事决断上的直接反映。
这样一个到处树敌,却根本不认真对待敌人的人,怎么可能不失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荀瑶有一个非常直接的评论。
司马光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这里的智伯,指的就是荀瑶。
荀瑶虽然有才能,但少德行,这是他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司马光的这个观点,和智果基本上是一致的。
司马光论德才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
夫才與与德異,而丗[世]俗莫之能辯,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聦察彊[强]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
棠谿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彊。
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无],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凢[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則?君子挾才以爲善,小人挾才以爲惡。
挾才以爲善者,善无不至矣;挾才以爲惡者,惡亦无不至矣。
愚者雖欲爲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
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姦[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爲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踈[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
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颠)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爲國爲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揉曲为矫;揉,所以桡曲而使之直也。
羽者,箭翎;括者,箭窟受弦处。
严,敬也。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未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入坚。
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比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司马光的德才论
司马光的德才论
才与德本不相同,然而社会习俗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笼统称之为贤,这就是不能正确认识人才的原因。
天资聪明、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这些叫做才;为人公正、直道而行、仁爱和平,这些叫做德。
才识辅助德的;德是统帅才的。
才德兼备的人叫做圣人;才德两无的人叫做愚人。
德高而才浅的人可称为君子;有才而无德是为小人。
选拔人才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和君子,不能同他们亲近交往,那么与其得一个小人,不如用一个愚人。
为什么呢?君子凭着自己的才能去行善,小人就利用自己的本事来作恶。
凭着才干去做好事,各种好事都能做到;利用本事干坏事,各种坏事都干的出来。
有德之人,人怀敬畏;有才之人,人人喜欢。
喜欢的东西就容易亲近它;敬畏的东西就容易疏远它。
所以识别人才者,就常常为一个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忽视了他的德性。
自古以来,一国之奸臣,一家之孽子,往往由于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身败家破国亡,就这样的事例太多了!
......
所以治国、治家者,若能明确区分才德这两个不同标准,摆正二者的先后顺序,那就不必担心选拔不到优秀的人才了。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是如何定义圣人、君子、小人、愚人的?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是如何定义圣人、君子、小人、愚人的?《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也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唱。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中这样定义圣人、君子、小人和庸人:德才兼备者是圣人,德大于才者是君子,才大于德者是小人,无德无才者是庸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德才兼备者”凤毛麟角;能称为君子的寥若晨星,被认为是小人的也屈指可数,而庸人则芸芸众生。
司马光对圣人没有做过多的论述,而对君子与小人则论述的相当精辟。
他说,君子持才以为善,小人恃才以为恶。
君子虽然才能有所不足,但他的德行足以弥补他才能的缺陷;而小人则不然,小人会用他的才能把恶事做的登峰造极。
所以,司马光主张在用人上一定要重视人的德行,把德放在用人的第一位。
司马光从“德才”两个方面来划分“圣人”、“君子”、“小人”和庸人的方法,至今熠熠生辉。
他为我们提供了做人的规范、识人的捷径和用人的标准。
原文如下,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德与才哪个更重要
“德才兼备”原则蕴涵着“德”和“才”的辩证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所以德与才哪个更重要这个辩题,我方将在德才兼备的条件下来判断德与才哪个更重要一点。
而不能从其中一个方面去解答。
德比才更重要: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思想家司马光有著名论断,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意思是“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表达了很明确的观点:列出了四种人身上的德才体现:“才德全尽”、“才德兼亡”、“德胜才”和“才胜德”,并且分别给与这四种人一个定义:“圣人”、“愚人”、“君子”和“小人”,在此基础上,提出用人时,“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从西周武王开始,我们一直都看重人之德行。
人们都是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也就是说与有才无德的人相比,人们会更加愿意选择有德无才之人。
所以我们的观点是德比才更重要。
对方辩友刚刚说,才比德重要,那么请问,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你会选择有才无德之人么?古代:①唐太宗高超的用人之道,是他建成贞观盛世的重要原因.历来为史家赞颂称道,更为政治家借鉴效法。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内容丰富,特点突出。
其核心是其唯贤是用、德行为先的用人标准。
②清朝康熙皇帝更是持“德重于才”论的代表人物,他强调“德胜于才,始为可贵。
”他还明确提出:“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
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现代: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的选拔工作。
早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的。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重视干部队伍建设。
他说,我们已经有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正确的政治路线,如果组织问题不解决好,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实现就无法保证,我们向党和人民就交不了账。
干部选拔的“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就此提出。
江泽民同志也一再强调,要正确执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正确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把那些群众公认并有政绩的人,及时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管仲贪生、商鞅无德、陈平盗嫂,司马光的用人观怎么了
管仲贪生、商鞅无德、陈平盗嫂,司马光的用人观怎么了司马光给人的深刻印象有三点:一是司马光砸缸,二是反对王安石变法,三是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今天讨论的只和《资治通鉴》有关。
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取“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之意。
司马光在评论三家分晋时抛出自己的用人观:德才兼备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德才全无是愚人。
用人,最好用圣人君子之类的,没有圣人君子用愚人也不用小人。
小人有能力做更大的坏事,愚蠢的人要能力没能力,要智力没智力,好控制。
司马光的这个用人观点一定很有道理,这是帝王治国教科书,态度不是一般的严肃,论证不是一般的严谨。
但是,齐桓公、秦孝公、吕后这三个重量级人物的用人实例恰恰相反,用有才无德的人取得了巨大成功。
齐桓公用管仲。
齐桓公重用管仲后,凭借管仲的智谋,多次以天子代言人诸侯霸主的身份召集各路诸侯会餐,并且坐在主位上。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会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如此有才的管仲,看他的德行什么样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多吃多占;每次打仗,都是临阵脱逃;主子公子纠失败,大臣召忽殉难,管仲则主动请求关押以能活命。
一句话,典型的见利忘义、贪生怕死之徒。
但是,就这样的人能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
管仲死后,齐桓公一落千丈,最后落得被饿死的凄惨下场。
这又可以反证,齐国称霸全凭管仲才干。
秦孝公用商鞅。
商鞅对于秦王朝结束战国后期长期军阀混战的局面,建立大一统国家政权起着决定性的奠基作用。
“人死政未废”,即使秦惠王车裂商鞅后,他的治国方略仍然继续推行。
才与德-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一)节选[宋]司马光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译文:司马光说: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
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
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
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
棠溪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
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
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
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
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
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论德与才
看法二(小组成员段锦秀)
论点: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 委任之,与其得到小人,还不如得到庸才。 论据:司马光的人才标准则是德具有一票否决制。 用人最理想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但这一标准的选 择空间太小,自古以来圣人就是凤毛麟角。在才 德不能兼备的情况下,愚人是比较保险的选择。 选一个傀儡,他会很听话,因为愚,他没能力做 好事,同样也没能力做坏事。而小人就不同了, 小人无德,但他有才,无德不能做好事,其才却 足以做坏事。就如当今社会中会有高官受贿,电 脑黑客,以及贴近我们生活的大学生“舍友投毒 案”等等。
各抒己见
小组成员李波认为:
从上面的分析和讨论中我 个人认为,首选德才兼备, 次之君子,实在没人选个 愚人也决不能选小人。在 社会生活中,用德来统帅 才,才能保证才是正当的 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 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 唯才是举是不正确的,品 德应是最根本的,其次才 是才能。
小组成员黄发展认为:
“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德与才同时兼备最好,但这 样的人少之又少。”在现实生 活中,上述四中关于德与才 的绝对有无是不存在的。实 际情况况是,一个人要么表 现为德多才少,要么表现为 德少才多,或者德才俱佳, 或者德少才也少。在这种情 况下,我认为以品德为重。
结论总括
对于每个人德与才的绝对有无是不存在的,只 能说是那个更多一点,或是某个人更趋向于哪种。 这四种中更是我们需要的,对社会利益更大的。有 的人德才兼备,文武兼修,在不断增长才干的同时, 也不断修炼自己,品行,能力堪为楷模;有的人有 德少才,需要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有的人有才欠德,需要一个逐步引导, 加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过程;有的人无才无德 或者缺才少德,自己没要求,社会不接纳,那么等 待其的只是一个被淘汰的过程。
读史笔记07〡司马光的选人之道:以德为先
读史笔记07〡司马光的选人之道:以德为先《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给皇上的职业参考书,开篇第一章,就提出了皇上非常感兴趣也急于知道答案的一个问题:凭你一个人,怎么管理天下?文 | 阿呆对于刚坐上皇帝宝座的人来说,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是: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如何能做到?司马光给出的答案是:你不能一个人去战斗。
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虽然说得文绉绉的,但是核心道理是很通俗易懂的,说白了就是一级管一级。
作为天子,你需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团队,通过管理好这个团队,管理天下;而要搭建一个靠谱的团队,你需要首先学会正确的选人、用人之术。
司马光认为,选用人才的第一条便是:德才兼备,以德优先。
司马光给皇帝讲了智瑶的故事,我们也来听听。
智瑶,又称荀瑶、知瑶、知伯瑶,谥号“襄子”,又称智襄子。
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智宣子荀申之子。
春秋时期晋国的智宣子准备选继承人,他相中的继承人就是智瑶。
这时候,有个叫智果的人对智宣子说:智瑶确实很优秀,主要表现在他有五个方面比别人厉害(五贤):一是他身材高大,外貌好;二是他擅长射箭,驾车有力量;三是技能出众,才艺超群;四是能说会道,文辞优美;五是坚强果断,恒毅勇敢。
话说到这里,智宣子都频频点头:是啊,我选人的眼光,哪里错得了呐!可是话锋一转,智果又说:智瑶虽有五贤,但是他有一方面远远不如别人,那就是没有仁德之心。
故事听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已经有疑问了:如何能知道一个人有没有仁德之心呢?五贤都敌不过一个仁德之心么?智果继续分析到:如果智瑶用五个厉害的优势去驾驭别人,但是却没有仁德之心,恐怕没人能受得了啊。
如果你选智瑶为后,智氏一族恐怕要早灭门之灾。
智宣子哪里听得进去呢,在智宣子看来:选继承人当然要选优秀的,厉害的,能干的。
即使没有仁德之心,又怎么可能带来灭门之灾呢?智果你多虑啦。
这个智果呢,也是有点性格的,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想要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他干脆改依别的族,成为辅式一族。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
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八荣八耻”
你说我猜
思
想
道
德
建
设
为人民服务
核心
集体主义 原则
增强诚信意识 重点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基本要求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我国公民的 基本道德规范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历史的车轮碾过岁月,人的肉体早已灰 飞烟灭,但他们的思想却被后人永记心 间,同学们是否想名垂青史,是否也被 后人崇拜缅怀呢,要想做到这点,就需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 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 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人民服务
核心
集体主义 原则
集体主义 原则
增强诚信意识 重点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基本要求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我国公民的 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 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 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 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 人。”
3.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 容和中心环节;(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 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作用)
4.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资治通鉴》司马光用人术
《资治通鉴》司马光用人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恶亦无不至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是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的著作,在《资治通鉴》中,他对如何选拔人才给出了定义。
正如上述所说:“德是靠才来发挥的,才是靠德来统帅的。
德是才能发挥的前提,而德又常常在才能中表现出来。
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但凡是选拔人才的标准,如果找不到圣人,可以让君子来委任;如果没有君子,与其选择小人,还不如选择愚人。
为什么呢?因为君子如果有才干会用在善良的事情上,而小人如果有才干会用来做恶。
有才干做善事,能处处行善。
而借着才干去做恶,那危害性要比愚人大得多了。
我们来看一下,司马光这个选人的标准是从何而来。
“食果去皮”智伯索要土地公元前453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个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从春秋正式过渡到战国,这个事件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
司马光将“三家分晋”这个故事放在《资治通鉴》的开篇,足以看出他对这个事件的重视程度。
在三家分晋前,晋国有国君,但是朝政大权由当时的四大卿大夫家族(韩、赵、魏、智)来把持,而其中一家便是智氏一族。
当时智氏家族在四卿当中一家独大。
强大到可以吞并另外三家,独立统治晋国的地步。
智氏一族原本有一手好牌,但由于智氏一族的长老们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选择了以才能出众却德行缺失的智伯作为族长,最后导致整个家族的灭亡。
而才华横溢的智氏族长智伯,不仅没能成为一代英雄,反而成为其他三家分晋的垫脚石。
智伯到底是怎么失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个故事:智伯在四卿里权势最大,在晋国国君的权势渐渐衰落的情况下,智伯就想自己做晋国的国君。
做晋国的国君就需要打压或消灭其他韩、赵、魏三大家族。
才者德之资也得知才之帅也的意思作文
才者德之资也得知才之帅也的意思作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德与才的关系,自古便使人们谈论的焦点话题。
德指的是人们的道德修养,才指的是人们的文化修养。
在我看来,正如司马光所言,德业双修与德才兼备才是人们最应当加强与掌握的关键。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还?”这首《满红红》是陆放翁所作,而在当时又有几人敢为岳武穆而歌呢?其实在此期间,还有一位名人,且先不谈陆游,先来看看这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
蔡京可谓是一代书法大家,但却不符“心正则字端”的名言。
他用他的高超的笔法打动了当时的君主,凭借着赏赐的大权,先后串通了一群奸臣,称霸京师。
豪宅占地几十里,每次扩建,都要强行拆掉上千的民房,他贪婪地忘记了为臣之道。
江河日下的朝廷中,他不顾百姓饥苦,不管金人大举入侵,只有他的笔写下一卷卷的蔡氏书法,来讨得当朝者的欢心。
忽视道德修养,便像蔡氏一样,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与才学,也只会损伤他人和社会。
然而陆游则不然,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拥有着崇高德性,后世称他“爱国诗人”便是例证。
陆游生于豪门世家,但由于战乱,父亲带着他整日颠沛流离,其间他热爱文学,也正是这点,让他知道了岳飞,他看书看得痴狂,便拿起剑开始习武,书中的岳武穆让他钦佩不已。
当岳飞的死讯传来,陆游便像一位战士抄起武器一样,写下了这篇《满红红》,其间有谁能明晓他内心的伤痛。
后来他极力想入仕为官,出关杀敌,不过年迈的他怎敌的了数万金兵,后来他便“拜赐头衔号放翁”,虽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远大抱负,却不得志。
不过一颗赤子之心还是点燃了他的晚年,一篇篇佳作无一不在证明,他的一生融入了整个国家的兴衰,也正是伴着这坎坎坷坷,使他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丰碑。
才华横溢缺少了风骨,变成了一潭死水,没有了生灵的流动,更不会有不刊的铭记。
所以我应当把握好德与才的关系,才能做到德业双修与德才兼备。
[试题]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这番话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德”与“才”的关系有启示意义。
“德”,是“才”的方向和灵魂,是“才”发展的内部动力;“才”,是人得以发展的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基础。
二者之间,“德”是首要的、第一位的,选拔人才必须“以德为先”。
要反对两种观点,即孤立地讲“德才兼备”和孤立地讲“以德为先”。
孤立地讲“德才兼备”,好似注重了“德”“才”的辩证统一,但没有分清主次,最终会破坏“德”“才”的统一。
孤立地讲“以德为先”,好似分清了主次,但没有讲“德”“才”的辩证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会伤“德”、害“德”。
有“德”而无“才”,谓之庸人。
庸人误事,历史上比比皆是。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论述,对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德”的内涵和“德”“才”关系以及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与“才”相比,“德”的识别更难一些,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就是指此。
人们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对某一对象“德行”的评价可能会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
这种看法上的不一致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决定了我们在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时,必须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选拔任用机制,以防考察失真,用人失当。
建立健全“公德和私德”并重的导向机制领导干部是国家的管理者,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公德和私德。
对领导干部而言,公德和私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梁启超曾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岂非私德之高尚者耶?虽然,彼官吏者受一群之委托而执事者也,既有本身对于群之义务,复有对于委托者之义务,曾是清、慎、勤、三字,遂足以塞此两重责任乎?”这就是说,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领导干部必须要有公德,必须要“利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利党、利国、利民、利中华民族,如果只管好自己私人的事情,没有国家责任,这只是“私德”好,不算是合格的管理者。
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这番话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德”与“才”的关系有启示意义。
“德”,是“才”的方向和灵魂,是“才”发展的内部动力;“才”,是人得以发展的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基础。
二者之间,“德”是首要的、第一位的,选拔人才必须“以德为先”。
要反对两种观点,即孤立地讲“德才兼备”和孤立地讲“以德为先”。
孤立地讲“德才兼备”,好似注重了“德”“才”的辩证统一,但没有分清主次,最终会破坏“德”“才”的统一。
孤立地讲“以德为先”,好似分清了主次,但没有讲“德”“才”的辩证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会伤“德”、害“德”。
有“德”而无“才”,谓之庸人。
庸人误事,历史上比比皆是。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论述,对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德”的内涵和“德”“才”关系以及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与“才”相比,“德”的识别更难一些,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就是指此。
人们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对某一对象“德行”的评价可能会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
这种看法上的不一致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决定了我们在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时,必须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选拔任用机制,以防考察失真,用人失当。
建立健全“公德和私德”并重的导向机制领导干部是国家的管理者,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公德和私德。
对领导干部而言,公德和私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梁启超曾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岂非私德之高尚者耶?虽然,彼官吏者受一群之委托而执事者也,既有本身对于群之义务,复有对于委托者之义务,曾是清、慎、勤、三字,遂足以塞此两重责任乎?”这就是说,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领导干部必须要有公德,必须要“利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利党、利国、利民、利中华民族,如果只管好自己私人的事情,没有国家责任,这只是“私德”好,不算是合格的管理者。
德才兼备——千古用人第一标准
德才兼备——千古用人第一标准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的用人哲学都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栋梁,有德无才的人也可使用,有才无德的人坚决不可使用,至于二者皆无之辈,当然是“垃圾”了。
墨子极力倡导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认为:“夫义道术学业仁。
义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
利,曲直周旋,利则止,此君子之道也。
”德才兼备是千古以来用人的第一标准。
从德和才两方面出发,司马光又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
他主张用人应以德为重,这样才能用君子而不用小人。
司马光分析人们选拔人才时往往重才轻德的原因,是由于有德的人被人所敬畏,而有才的人一般被人所喜爱;对所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所敬畏的人则容易疏远。
因而考察和选拔人才时往往只看到了才能方面,而忽略了品德方面。
他提醒后人说,这样的历史教训太多了,“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有才无德之人不能重用,有德无才之人予以培养,等其展示才华之后,再予以使用。
德才兼备论首先倾向于德,只要品德高尚,才干尚可之人,就可以重用。
持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清朝的曾国藩。
曾国藩用人讲究品行,其次才考虑才干。
同样,他采用这种用人方式,也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曾国藩曾讲:“有才无德,近于小人;有德无才,近于愚人;与其有才无德近于小人,不如有德无才近于愚人。
”这段话也反映了曾国藩既强调德才兼备,又注重以德为先。
只讲德,不讲才,有德无才的人,没有专长和能力,工作没有创造性,工作成绩平庸,不是我们所讲的人才;只讲才,不讲德,有才无德的人,只会钻空子,干坏事,损害他人的利益,也不是我们要求的人才。
所以选用人才,一定要坚持选那些品德好,具有一定特殊专长和能力的人,把德和才的要求结合起来,防止只看才不看德或者只看德不看才的倾向。
俗语云:“有才无德,行而不远,德是人才之本。
司马光德才论批判
司马光德才论批判发布时间:2008-04-06儒学是中华民族落后的根源司马光德才论批判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崇德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而司马光德才论又是近千年来历代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理论基础。
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深处,崇德意识根深蒂固,成为影响深远的文化传统。
与此相伴随,“选人以德”和“求德而任”是我国长期以来官场的口号和目标。
特别是近千年来,司马光阐述的德才论一说独秀,处于被历代统治阶级弘扬和肯定的正统地位,至今被人不时津津乐道。
从一定意义上说,司马光的德才论对我国宋代以后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演变发展影响极大。
因此,剖析司马光为代表的德才理论学说,不但对扬弃传统思想文化意义重大,而且对我国未来的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干系非小。
(一)司马光德才论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思想家,他以艰苦卓绝的毅力,站在统治阶级如何统治民众的角度,纂写了《资治通鉴》一书。
在该书卷首部分,便提出了他的德才理论:“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
此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所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也无所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晋国大夫)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这里,司马光提出了他在德才认识方面的完整思想:1、批驳了以往人们把德与才包括在“贤”之内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德与才的定义;2、对世人以德才占有的多少有无进行了划分归类:圣人、君子、小人、愚人。
司马光:才不可胜德
个 例 子是 云梦 的竹 子 .天下 都称
司 马光在 《 资治 通鉴 》 中论 述这
一
赞其 刚 劲 . 然 而如果 不矫 正其 曲 . 不
配上 羽 毛 .就 不 能制成 利 箭穿 透坚 物。 另 一个 例子 则是 棠 出产 的铜材 , 天下 都 称赞 其精 利 .然而 如果 不经 熔烧 铸 造 . 不锻 打 出锋 . 就 不 能制成
亡 .是 因为领 导 人智 瑶 的才 能超 过 了德 行 . 没 有相 互 匹配 和制 约 。
权, 结 党 营私 . 征役更加繁重 , 行 政
2 0 1 5 2 人才资源开发 7 3
才 苑广 角 ・用人之 道 I r 0
4
更 加 苛 暴 后 来 赵 高 更 设 计 害 死 李 斯. 继 之 为秦朝 丞相 . 可 以 说 赵 高 确 实 是 颇 具 才 干 的 .但 他 却 用 来 争 权
晋 国 国 内发 生 了一 系列 动荡 .国君
的权 力逐 渐衰 落 .实权 被几 个大 的
家族把 持 。 其 中智 家 的势力 最 大
后 来智 家家 主智 宣 子确 立儿 子
智 瑶 为继承 人 .同宗 的 大夫 智果 极
力 反 对 .认 为 智 瑶 不 如 智 宣 子 的 另
一
个 儿 子 智 宵 “ 智 瑶 虽 然 相 貌 英
等、 中和 。
望. 便 申请举 家脱 离智 族 姓 氏 . 改姓
辅 氏。 智果 看人 确实 入木 三分 . 在 智 瑶担 任家 主后 .果 然 自恃 自己实 力
强 大 .强 迫 其 他 家 族 划 分 地 盘 给 他
衣服、 言语 、 举动 , 白痴呆 傻 。 ” 汉 宣 帝这 才 放心 而历 史 上才 胜于 德 的小人 更是 不胜 枚举 例如 因“ 指鹿 为 马 ” 而 为 人 所熟 知 的赵高 . 因少 时敏 于行 、 有
解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从司马光“取人四分法”谈起
E 1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 政 干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 坛
可 以想象 , 司马光“ 取人 四分法” 在九百多年前的 不 仅要讲学 习 、 讲政治 、 正气 , 且要讲修 养 、 道 讲 而 讲 宋代应该算是 比较 “ 科学 ” 的用人标 准了。 因为他找准 德 、 讲廉耻 。 20 在 08年全 国组 织工作会 议上 , 胡锦 涛 了识 别人才 的两大核 , t指标 , L 即品德 和才 能 , 还把人 提 出选 人用人要 坚持 “ 才兼备 、 德 以德 为先 ” 的原则 , 划分 为“ 圣人 ” “ 、君子 ” “ 、 愚人” “ 人” 供 领导选拔 党 的十七届 四中全会又将其 载入决 议 ,作 为新形势 、小 , 任用 时依次考察 。最重要 的是在整 个 “ 取人 四分 法” 下 我们党必须 坚持 的培养 选拔和 任用干部 的根本标 中 , 家 的伦理 道德神圣 不可侵犯 , 儒 好似 “ 指挥 棒 ” 一 准 。 议 同时指 出 :要 坚持党管干 部原则 , 会 “ 全面贯彻 样决定着官员 的优劣 , 于是 巧妙地 同封建统治者 的政 治利益和心理需求有机结合 , 难怪 当时宋神宗对 司马 光和他 的《 资治通鉴》 赞许有嘉 。 然而 , 司马光 “ 取人 四分法 ” 在现代管理学视野 中 有 明显 的逻辑漏 洞 。 第一 , 德与才作 为选人用人 的标 干部 队伍 革命化 、 年轻化 、 知识化 、 专业化方针 ; 拓宽 视野选拔 干部 , 辟途径 培养干部 , 广 满腔热情 爱护干 部 ,严 格要求管 理干部 ;不 断完善 干部选拔 任用 机 制, 提高领导班子 和领导 干部推动科 学发展 、 促进社 会 和谐 的能力 , 养造就 大批 优秀年轻 干部 , 全 干 培 健 准 ,它们是 二元悖论 还是辩证 统一 的呢? 取人 四分 部管理机制 。 “ ” 法” 本质上是德与才 的二元对立之法 , 司马光看来 , 在 “ 德才兼 备 、 以德 为先 ” 党在新 形势下 , 是 针对领 德和才 是“ 非此 即彼 、 非彼 即此 ” 的关 系 。 事实 上二者 导 干部 培养选拔 和任用过程 中出现 的新情况 新 问题 是相互包 融 、 互相依 赖 的辩证 统一体 。 才能不仅 仅是 所提出的创新性战略思想 。 领导干部科学选用之道 与 指“ 慧、 聪 明察 、 魄力 、 有 坚韧不拔 ” 品德也不止 包括 司马光“ , 取人 四分法” 有本质 的区别 , 它在继承 和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光论德才
———读史札记曾敏之
读《资治通鉴》,不能不佩服古人治学治史的严谨勤奋作风。
司马光穷十九年的精力,荟萃史学人才,遍阅历代旧史,旁采诸家传记,删繁去冗,举要提纲,编成《资治通鉴》。
上起战国,下终五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人事尽搜其中,向封建统治者提供“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
因此,《资治通鉴》成为历代统治阶级研究的重要著作,司马光成了八百多年来享有威名的史学家、政治家。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以他的才识反映于对历史事件叙述所加的按语之中,表现了他对事物的推移变化所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例如司马光论才与德,他强调用人要讲究德才兼备。
他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这说法是点明两者相互的关系,但是“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
这是说云梦的竹是品质优良的,如不能锻炼成材,成为强有力的坚实的箭弩,就无用了。
他又指出:“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这是说金属之物,要经过铸冶炼才可能成为利器,否则不能制强敌。
司马光就是举这样的例子,比喻德才兼备的重要性,他的结论是“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两者兼全当然是难得的人才了。
但是司马光却不是唯德才兼备论者,他考察了历代兴衰史所反映出来的经验与教训,他进一步论证德与才的关系,很有值得深思价值。
他认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既然把德才作了这样的划分,司马光用怎样的态度以取人呢?他说———凡取人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
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
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在司马光看来,无才的人既愚,就是智力很差,力不能胜,要控制他是容易的,唯有“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
如小人而又有才能,就如虎添翼,其为害是很大的。
权衡下来,司马光指出“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
一般世俗用人的眼光“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意即世人多偏才重才,而失于重德,乱臣、贼子、败家子是因德不足而形成破坏力量的,“才有而德不足,以至于颠复者多矣”。
可见,司马光是重德而宁愿略才的。
值得探讨的是德的标准是什么?在封建社会,统治者要求的德是效忠、尽职、驯服……带有奴性的德,所以取“愚人”更好供其驱使。
正如“女子无才便是德”,以三从四德为女子做人的本分,实质是奴役妇女,加桎梏于妇女的教条,这样的德是封建统治者所赞美的。
时移势易,到了现代,对德的观念自与司马光所持者有所不同,当不是奴性的,也不是“愚人”的了。
至于“小人”却是需要现代化的制度严加甄别、制裁、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