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与二十四节气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阴阳篇一: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之一古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地为母,天为父,人得地气而五脏六腑成形,得天气而神聪目明,在四季节气更替中平衡五行,天地合一,五行悉备,始得为人,然后方为万物主宰。

若失地气,则气血失源,脏腑易病,体弱无力;失天气则脑髓不充,神明失养,甚则失神。

因此,学医需明二十四节气更替、阴阳变换之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为四时阳气变化大概,尚需细分。

一年有十二月,对应十二支、十二消息卦,其中天地时空阴阳变化有其规律。

再者,一月有月生、月半、月满、月缺、月晦,一日有日出、日隆、日没、夜晚。

圣人察天则地,建立中医体系。

吾辈养生,亦必宗此。

日月运行,天地变化,气机流动,阴阳变化。

人生天地之间,与天地气机相应,天地变化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

因此,《内经》强调要顺应四时以养生,如此才能健康、长寿。

反之,亦必然受天地影响而生病。

善养生者,当察天则地,与四时同步以养其正气。

故需关注天地气机变化。

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对养生康复意义重大。

就二十四节气而言,冬至为阴极而生阳;夏至为阳极而生阴,二至为阴阳郁极而动之日,最是紧要。

春分、秋分平分阴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时更替之始。

较之其他节气,二至二分四立,乃天地变化之大关节,故需养之以使人气顺利过节,则身体康健,疾病不作。

若不顾四时变化之节气而妄耗精神肾气,致使正气不足,则于节时或生疾患。

慢性病人尤需于节日养生,静心安神以度之。

重病危病正气本已不足,遇节每有不测,盖因正虚不耐折腾,猝然而失去生机。

另外,当重视六气(风木、寒水、湿土、燥金、君火、相火)转化的时机。

六气分主于24节气,各经历四个月,显示一年季节的不同变化规律,六气互相转变之时最需重视养生。

明了此理,善养生者可以应时而养生,长保健康。

再者,大病重病之人,于节气交替之时往往易出现不适,或病情反复,或症状加重,或更加虚弱。

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表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含义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背诵24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歌完整版口诀是什么)

背诵24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歌完整版口诀是什么)

背诵24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歌完整版口诀是什么)方日排行为您整理了背诵24节气歌,还有二十四节气歌完整版口诀是什么和24节气歌怎么背,下面一起来看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是什么吧。

24节气歌怎么背?二十四节气歌完整版口诀是如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是6月21日,下半年是8月23日。

这首歌是为了方便记忆,按照人名规律编的。

前四句由每个节气中的一个字按顺序组成,是整个节气歌的主体,后四句是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规律。

气候类型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结合地理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二十四节气歌完整版口诀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歌完整版口诀如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有多种版本。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不仅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而且影响着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观念。

它巧妙地结合了天文学、自然节律和民俗,并衍生出大量与之相关的季节文化。

二十四节气歌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断,谷雨嫩茶玉伴;长夏桑果似樱桃,小满养蚕耕田。

芒果苗入宫前,夏至稻花香似白练;夏日微风催早熟豆,炎炎夏日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

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篇一: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立春节气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

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

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

二十四节气为何与公立对应

二十四节气为何与公立对应

二十四节气为何与公立对应我国的传统历法,自秦汉以来,一直是阴阳历和二十四节气并行。

我国的阴阳历:按照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力求使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又根据回归年所相当的朔望月数安排平年和闰年,力求使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

由于我国阴阳历的历年长度差异太大(平年354日,闰年384或383日),历月与季节没有可靠的固定关系,仍然不能有效地指导农事进程。

为弥补这个缺陷,我国传统历法另设二十四气。

二十四气与太阳黄经严格对应,纯属阳历范畴,是阳历的一种特殊形式。

阴阳历本身用于一般纪事,二十四气则用来指导农业生产。

因此,我国的传统历法,实质上是阴阳历和阳历的合历,称为“阴阳合历”,在世界历法史上独树一帜。

我国传统历法对于日序和月序的编排,以及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不像一般历法那样采用长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强调逐年逐月推算,因而显得更加缜密和合理。

此外,由于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对历法特别重视,而历法又来自于天文,所以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机构从事天文观测和历法推算。

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都太零碎,且彼此不能通约;它们同太阳日之间的关系,更不像米与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

一方面是要提高周期测定的精确性(如圆周率),一方面是误差日积月累之后需要修正,所以古代中国没有一部可以无限使用的历书。

我们知道西汉有《太初历》、南朝有祖冲之的《大明历》、唐朝有僧一行的《大衍历》、元朝有郭守敬的《授时历》、明末徐光启和外国传教士修的《时宪历》被清朝所继承,这都是当时很精确的历法,但后来都要被取代。

我们常说的公历,是西方的格里历,到20世纪20年代成为世界通行的历法——公历。

我国于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采用公历。

格里历是完全的阳历,只考虑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不考虑朔望月。

其前身叫儒略历,是儒略•凯撒(一位颇有作为的罗马帝国统治者)于公元前46年仿照古埃及历法制定的。

它定365日为一年(平年),每4年1闰,闰年为366日;平均历年为365.25日。

说一说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和作用

说一说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和作用

说一说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和作用展开全文震乾/文(原创)在我学习传统文化,比如周易、命理、风水、择日、天文学等时,我越来越感觉二十四节气的博大精深与实用,越来越觉得这个二十四节气的包罗万有,越来越觉得这个二十四节气规律的变化万千,所以,我常常说,二十四节气就如同第五大发明一样,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用于我们的生活。

有感于此,所以,今天想粗略说一说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与作用。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其实,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简单来说,就是地球与太阳之间角度、位置的不断变化而形成的一个又一个的点,这些点我们的古人为了方便,便用二十四个相应的名称标示了下来。

二十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那么,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规律和作用呢?(一)二十四节气都是15天为一节或一气只要你细心翻开日历,就会发现,每隔十五天就会出一个节或一个气。

举一个例子,比如2017年2月3日立春,经过15天后,到2月18日就是雨水。

所以,是15天就是一个节,或一个气,这是固定的规律。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其实,这个和太阳照射赤道的变化规律有关的。

一般来说,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行15度便是一个角度的变化。

为什么说是从春分点为起点,因为春分点时,黄经刚好是0度的。

知道这个有什么用呢?可以大概理解为15天为一个变化,知道了这个,对于你学命理、学风水、择日、断事是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的,比如六爻、奇门等等,更具意义。

所以说,比如奇门里面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或一气,二十四节气一共有七十二种组合,延伸下去,有七十二局、有七十二龙、有七十二候等等,就是这样推出来的。

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运气的变化,如果从细小的时间点来说,就是15天一个小变化的,一个月为一个中变化,然后一年为一个大变化,这也是一种规律。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我国古代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称一年,并在四季分明的黄河流域一带,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规律,将四季变化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共二十四个节气,三百六十天。

由于每月天数不一,有29天多一点,有30天多一点的,或是少几小时的,所以经过长期的总结,用“无中气之月置闰”的办法,来调整这一年不足之时日。

即如月中有节而无气则该月为闰月。

当然这一方法对于地球上的其他地区如热带地区季节变化相对不明显,也就不适用,即使与我们同一个纬度的也有区别,在此仅作简要介绍。

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阳历(即公历)和阴历(即农历)。

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365.2422天为一年。

阴历也叫阴阳合历,是以月球的圆缺周期29.5306天为阴历的依据,同时又照顾了寒暑变化实际。

阴历一年12个月,计354天,比阳历一年少11天。

长此下去,月份和时令之间势必难以相符。

就会出现如:三伏天过春节,寒冬腊月赛龙舟。

为使阴历与阳历在时令上能够合拍,阴历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调整余缺,规定每隔2年或3年来一个闰月。

有闰月的这一年,阴历是13个月。

那么该“闰”那一个月呢?我们祖先通过实践,把全年划分为24个节气。

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

节气和中气按照月份顺序相同排列。

相邻的两个节气或两个中气之间平均相隔30天半,可是阴历的一个月只有29天半(29.5306天)。

这样,下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势必要往后拖延一天或两天,到了一定的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至月尾,下一个中气则又在隔一个月的月初,结果中间这个月就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

阴历历法规定:凡是只有节气而无中气的月份,一律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月,它只能作为上一个月的附属闰月。

那么,我们人体又是如何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呢?我们知道人体有十二经脉,阴经通于脏,阳经通于腑,十二经脉和十二脏腑结合起来,形成二十四经脉与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相对应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阴阳平衡最适宜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阴阳平衡最适宜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阴阳平衡最适宜【摘要】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标志着阴阳力量达到平衡,阳气逐渐升发。

在春分时节,人们应该注重阴阳平衡,适当饮食调理,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可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太极、瑜伽等,帮助身体保持活力。

养生应该重视身心平衡,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迎接春天的到来。

春分时节是阴阳平衡最适宜的时期,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春分节气来调养身心健康,保持身心平衡,迎接新的季节。

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我们应该珍惜并抓住机会,让身体和心灵在平衡中得到滋养和调理,迎接春天的阳光和活力。

【关键词】春分节气, 阴阳平衡, 二十四节气, 养生, 饮食, 运动, 调养身心,健康, 春天1. 引言1.1 春分节气的意义春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春天正式开始。

在这个时节,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阴阳力量达到平衡,预示着阴阳转换的开始。

春分节气的意义在于它象征着自然界的万物回春复苏,万物生长,生机勃勃。

在这个时候,人们也应该像大自然一样,注重调整自己的身体和心态,迎接新的季节的到来。

春分节气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是一个像大地一样重新生长、焕发活力的时刻。

春分节气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人们开始注重养生、调整身心的时机。

只有在平衡的阴阳之间,人体才可以健康发展,身心健康才能得到长期的保障。

在春分节气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迎接春天的到来。

1.2 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阴阳平衡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力量的平衡状态。

在春分这个节气中,阳气逐渐升发,阴阳力量达到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阴阳平衡可以维持人体各系统的正常运转,促进气血畅通,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阴阳平衡还可以调节情绪,使人心情稳定,心境愉悦。

当人体内阴阳失衡时,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

比如阴气过盛会出现疲劳、抑郁等问题,阳气过盛则容易引发口干、口渴等症状。

阴阳与二十四节气

阴阳与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阴阳与二十四节气篇一:八卦与二十四节气八卦与二十四节气易学象数除了“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等学说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学说便是卦气学。

八卦最早的主要用途是应用于历法,所以八卦中便于二十四节气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世界天文史上,中国是最早使用阴阳合历的国家之一,而其以节气纪岁,以朔、望纪月的方法有着很强的科学性。

《尧典》中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相当于现在的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

就中国所在位居的北半球而言,太阳正照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正照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正照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

中国古代历法将两冬至之间的周期称之为“岁”,将一“岁”分为二十四等分,所以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在使用十月太阳历时有四时八节,有十二月阴阳历时,侧形成较完整的节气学说)。

每一节气大约三十天,正好相当一个月,其中“节”和“气”各占大约十五天。

二十四节气以太阳正照南回归线的“冬至”起算,历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再至冬至为一岁,此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黄道而划分,所以为阳历。

其一节一气为一个月,以冬至起子月,也可称为节气历。

到了夏朝,则以立春(即寅月)为一年的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人们从伏羲六十四卦中抽取出十二个卦,来表示节气的变化规律。

这十二卦便是十二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卦、十二候卦。

八卦与二十四节气(转载)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冬至:至为至有之义,冬至为阴极阳生。

小寒:初寒为小寒。

大寒:天气最冷为大寒。

立春:自即日起进入春季。

雨水:雨水者,雪散而为雨水。

自上而下谓之雨,北风冻之谓之雪。

东风解之谓之水。

惊蛰:惊蛰者,蛰虫惊醒而走出。

春分:分者阴阳之半,春分为阳半之始,此日白天与黑夜等长。

清明:物生清净明洁。

谷雨:谷雨者,雨以生白谷。

立夏:自即日起进入夏季。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
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影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
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 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 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土圭测日影法”划分的节气,把冬至列为 “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黄经
225°
150°165°180°195°210°
二十四节气及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二十四节气及其日期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日期
节气
6月21-22日 夏至
6月5-7日
芒种
5月20-22日 小满
5月5-7日
立夏
4月19-21日 谷雨
4月4-6日
清明
3月20-22日 春分
3月5-7日
惊蛰
2月18-20日 雨水
2月3-5日
立春
1月20-21日 大寒
1月5-7日 小寒
12月21-23日 冬至
↑ ↓ 太阳直射点纬度 23°26‘N
节气 夏至
动 19°31'40“N
太 小暑
移 15°37'20“N
阳 大暑
北 11°43‘N
往 7°48'40“N
点 射
3°54'20“N 0° 3°54'20“S
直 7°48'40“S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 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 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 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 吻合。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中国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2006年5月20日,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农历二十四节气(基于干支历)英文名The 24 Solar Terms别称二十四节气节日时间春季节气|夏季节气|秋季节气|冬季节气节日类型传统节日流行地区中国节日起源机构设定节日饮食春卷,春饼,馄饨,羊肉等节日意义农业文明的体现类别民俗目录1.1节气历史2.2节气命名3.3节气分类1.4节气规律2.5节气习俗3.6节气与气候农事诗1.7节气意义2.8节气相关节气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太阳黄经定位为基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规律。

本文将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特点和相关文化内涵。

一、历史渊源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活动。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开始实行“阴阳五行”学说,并建立了完整的天文学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关注太阳的运行轨迹,特别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根据这些观测结果,人们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从而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

二、特点与特征1.历史悠久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溯到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体系,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

2.科学精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气象学的重要成果。

它以地球太阳运动规律作为基础,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对于反映气候变化、农事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非常精准的指导作用。

3.文化内涵丰富二十四节气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说和文化背景,在民间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影响。

4.生活实用二十四节气与我国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能够为农民的生产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二十四节气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参考,如节气食物、节气习俗等。

三、具体介绍下面将分别介绍二十四节气及其特点和相关文化内涵:1.立春:2月3日或4日,标志着春季开始,意味着万物开始复苏,人们应该积极准备春耕。

2.雨水:2月18日或19日,标志着雨水开始增多,是春季的重要时期。

3.惊蛰:3月5日或6日,意味着春雷初鸣,万物开始苏醒。

4.春分:3月20日或21日,表示昼夜平分,春天正式开始。

人们在这个时间应该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5.清明:4月4日或5日,是传统的祭祖节日,此时气候宜人,适合出行游玩。

6.谷雨:4月19日或20日,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播种的关键时期。

冬至天地阴阳交替的时刻

冬至天地阴阳交替的时刻

冬至天地阴阳交替的时刻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

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即为冬至。

这一天的太阳高度最低,昼夜时间最短,标志着阳气渐弱,阴气逐渐增长。

冬至是天地阴阳交替的时刻,也是自然界阴阳平衡的体现。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习俗传统和科学原理三个方面来探讨冬至这一独特的节气。

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冬至标志着进入严寒的冬季,人们开始收割庄稼、储存粮食,并进行农事休整。

此外,冬至还具有祭祀祖先的意义,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习俗传统冬至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传统,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庆祝方式。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南方的吃饺子和北方的吃饺子。

吃饺子是冬至习俗中最重要的一项,饺子的形状像冷冻的月亮,寓意团圆和幸福。

此外,还有吃汤圆、腊八蒜和冬至饭等传统习俗,这些习俗都象征着吉祥和团圆。

科学原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冬至是地球公转运动的结果。

由于地球的轴倾角,在公转过程中会使得地球不同地区受到太阳照射的程度不同,从而形成季节的变化。

冬至的到来意味着太阳直射点达到南回归线,这一天南半球的热量最强,北半球的阳光最少,昼夜时间最短。

随着冬至过去,太阳高度逐渐升高,阳光照射面积增大,标志着北半球的冬季开始逐渐消退。

冬至是天地阴阳交替的时刻,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庆祝冬至这一节气,人们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感恩万物赋予的恩惠。

无论是从历史背景、习俗传统还是科学原理的角度来看,冬至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冬至这一天,举国上下的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团圆共度。

无论是家人团聚还是朋友相聚,都带有浓厚的温暖氛围。

也有人认为冬至这天阴气最重,因此要多躲闲暖一下。

这样的传统习俗延续至今,人们依然会在冬至这天吃饺子、吃汤圆等传统食物,以庆祝这一重要的节气。

夏至的阴阳转换

夏至的阴阳转换

夏至的阴阳转换夏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标志着阳气达到巅峰,日照时间最长,温度最高,自然界万物生长茂盛。

夏至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它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还寓意着阴阳之间的转换和平衡。

本文将探讨夏至的阴阳转换,以及在文化和生活中的体现。

一、夏至的阴阳哲学夏至,作为阳气最旺盛的时刻,代表了阴阳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阴阳哲学是古代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认为宇宙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而又互补的力量构成的。

夏至标志着阳气的升至巅峰,同时也标志着阴气开始逐渐增长,进入阴盛阳衰的时期。

这个时刻象征着阴阳之间的平衡和转换,正如一天中太阳升起和落下的过程一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夏至的文化体现1. 传统节日夏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夏至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吃粽子、饮雄黄酒、赏龙舟比赛等。

这些活动都反映了夏至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对阴阳平衡的追求。

吃粽子象征着人们的祈愿,希望在阴阳之间找到平衡,平安幸福。

2. 中医养生夏至也在中医养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中医理论,夏至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刻,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以维护身体的平衡。

人们在夏至时会注意调整饮食,多吃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以防止身体过热。

同时,夏至也是进行中药材采摘和药物炮制的重要时刻。

三、夏至的生活体验1. 防暑降温夏至时节,气温骤升,人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高温天气,保持身体的舒适。

这包括避免暴晒、多喝水、佩戴遮阳帽和太阳镜等。

同时,一些户外活动也在夏至时增加,如户外游泳和野餐,以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2. 调整作息随着夏至的到来,白天变得更长,人们的作息时间也会有所调整。

夏至时,太阳升起早,人们的生活节奏可能会跟着改变,更多的户外活动和夜晚的社交活动变得常见。

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在夏至时追求阴阳平衡的愿望,同时也增加了社交互动的机会。

3. 欣赏自然景观夏至时,大自然呈现出最美丽的一面,花草树木繁盛,江河湖泊清澈,山川秀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阴阳与二十四节气
篇一:八卦与二十四节气
八卦与二十四节气
易学象数除了“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等学说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学说便是卦气学。

八卦最早的主要用途是应用于历法,所以八卦中便于二十四节气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世界天文史上,中国是最早使用阴阳合历的国家之一,而其以节气纪岁,以朔、望纪月的方法有着很强的科学性。

《尧典》中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相当于现在的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

就中国所在位居的北半球而言,太阳正照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正照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正照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

中国古代历法将两冬至之间的周期称之为“岁”,将一“岁”分为二十四等分,所以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在使用十月太阳历时有四时八节,有十二
月阴阳历时,侧形成较完整的节气学说)。

每一节气大约三十天,正好相当一个月,其中“节”和“气”各占大约十五天。

二十四节气以太阳正照南回归线的“冬至”起算,历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再至冬至为一岁,此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黄道而划分,所以为阳历。

其一节一气为一个月,以冬至起子月,也可称为节气历。

到了夏朝,则以立春(即寅月)为一年的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人们从伏羲六十四卦中抽取出十二个卦,来表示节气的变化规律。

这十二卦便是十二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卦、十二候卦。

八卦与二十四节气(转载)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冬至:至为至有之义,冬至为阴极阳生。

小寒:初寒为小寒。

大寒:天气最冷为大寒。

立春:自即日起进入春季。

雨水:雨水者,雪散而为雨水。

自上而下谓之雨,北风冻之谓之雪。

东风解之谓之水。

惊蛰:惊蛰者,蛰虫惊醒而走出。

春分:分者阴阳之半,春分为阳半之始,此日白天与黑
夜等长。

清明:物生清净明洁。

谷雨:谷雨者,雨以生白谷。

立夏:自即日起进入夏季。

小满:物长于此,小得盈满。

芒种:有芒之谷,可稼种。

夏至:至者至有之义,夏至为阳极阴生。

小暑:就其极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暑。

大暑:就其极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半为大暑。

立秋:自即日起进入秋季。

处暑:暑将退伏潜处。

白露:阴气渐重,露汇白色。

秋分:二分者阴阳之半,秋分为阴半开始,此日白天与黑夜时间等长。

寒露:露气寒,将欲凝结。

霜降:霜降于地,阴气渐盛。

立冬:自即日起进入冬季。

小雪:开始降雪。

大雪:常有风雪。

十二辟卦的来源极早,此说法最早见于《归藏》:子复、丑临、寅泰、卯大壮、辰夬(guai)、巳乾、午姤(gou)、未遁(dun)、申否(pi)、酉观、戌剥、亥坤。

春秋时代的人已普遍以“十二辟卦”代称“月”,例如称“子月”为“复
月”,“寅月”为“泰月”,一直流传至东汉,乃至到清朝。

元代张理认为,《易》有四象,以应四季,《易》有八卦,以应八节,八卦二十四爻,以应二十四节气,十二辟卦,以应十二辰,辟卦七十二爻以应七十二候,反易之卦二十有八,以应二十八宿,六十四卦三百八十爻,以应闰年阴历的三百八十四天。

现在的十二辟卦的相关理论来自于西汉的孟喜。

孟喜的卦气学说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卦气学说,并加入了后天八卦的内容。

十二辟卦是以“阴爻”、“阳爻”喻示一年十二个月中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十二卦中阳爻递生的六个卦,即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从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
复卦初爻为阳卦;
临卦是除、二爻为阳卦;
泰卦是初、二、三爻为阳卦(即三阳开泰);
大壮卦是初、二、三、四爻为阳卦;
夬卦是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阳卦;
而乾卦则全为阳爻。

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次增长,故称为“息卦”。

“息”即为生长之意。

反之从午后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

从乾卦到姤卦,初爻为阴爻所取代,从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以至坤卦,此六个卦象中的阳爻逐
步消失,以至全无,故称为“消卦”。

篇二: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一些力求中医“科学化”,并且诟病中医事业发展滞后的人士认为,中医是“新瓶装老酒”。

意思是经过数十年的中医科学化与中医现代化,中医学仍然无法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

笔者恰恰与这些人士的观点相反,认为真正的中医根本就不应该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现代人所理解的中医理论是“老瓶装新酒”,即其内容与本真中医学术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根本原因在于:
近现代以来,中医出现了学术混乱三步曲:
第一步:中国人翻译西医学著作,借用了大量中医学的概念和术语;第二步:又用变成西医学概念的词汇来解释与套用、编写中医教材;
第三步:再用西医学外语词汇把所谓的“中医学”介绍给外国人。

这一历史性的学术混乱以难以抗拒之势,在近现代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迅猛扩展。

尽管中医的名称没有改变,但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距离真正的中医学却越来越远!其实不仅仅是中医学科!中国学术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混
乱与舛讹,同样厄运难逃!
运用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系统基本知识,分析古代中华先哲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以地球为天地的球心,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与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些气数,就是天地框架之中的北
斗徊转、五大行星迁移与气候变化相互感应的规律之数。

中华传统科学思想认定,阴阳五行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的天地之气五种特点与性质。

这五种特点与性质体现为春、夏、长夏、秋、冬。

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

古人将四时与五行合并称谓,就是因为四时是指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五行,则是指与四时意义相通的阴阳五行,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一点儿也不神秘,一点也不玄奥。

这些名称所代表的事物,如同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还有一年所划分的十二个月份一样,是对与人体以及万物的生存化灭须臾不可离分的,运行在天地之中的“气”所作的时段划分。

只是与通常我们熟悉的季节、月份
所代表的时间段落之功用相比,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还多出了指示天空星象变化规律的功能!
比如,阴阳五行与五个时节直接对应,指示了在一回归年之中,木、火、土、金、水这五大行星,按照每一行星在北极天空行走73天左右的时段这一更替过程。

把这五个时段划分为十个月,命名为甲月、乙月、丙月、丁月、戊月、己月、庚月、辛月、壬月、癸月,即为干支中的十天干。

这种相当古老的将一回归年划分为十个月的历法,承传在彝族十月历之中。

再比如,在一回归年之中,北斗星绕北天极徊转一周天,北斗星斗柄就象时钟表盘上的指标走完十二个小时一样走
完十二个月。

命名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即为干支中的十二地支。

八卦则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个主要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直接对应!
中医学对脏腑、经络的命名及其功能的认定,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无法分割。

而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都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

追其本溯其源,会发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就存在于古代中国天文学之中。

条分缕析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原本含义之间的关系,会发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
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是怎样被掩盖的
应该说,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甚至周秦这两个朝代,就已经逐渐被掩盖了。

比如,在我们接触到的中医经典中,就只有“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与“风、寒、暑、湿、燥、火这六个季节”的内容,却很难找到十天干纪一年的十个月与十二地支纪一年的十二个月之内容。

顾炎武先生说得好:“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①但是,即使是“人人皆知天文”的时代,也不是人人都了解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是怎样创建起来的。

《黄帝内经·素问》就记载了“十干所标示的天体位置,各自在不同的方向,求证这些天体之间的分离与聚合的位置,其范围是相当高远与空旷的,老百姓每天使用干支纪日,却不知道这种纪日方法是怎么制订出来的。

”②
原因是,夏商周这三代以后,天文学知识为国家天文机构所秘而不宣。

特别是明代末年以来,官方天文机构管理混乱,工作人员马虎懈怠。

到了明末清初,远古时代的中国天文历法知识几乎全部被西方天文学知识所替代!比如,钦天监所发布的天文现象与制订的历法经常出现误差。

“康熙七年四至六月,有所谓?金星昼见?和京师、山东地震,十二月,在钦天监治历的法国传教士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副吴明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