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错过

合集下载

错过教案(4)

错过教案(4)

《错过》教案语文组孙亚平教学重点:一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二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

三“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一、导入:动人的歌曲回响在大地,我错过了聆听。

美丽的风景呈现在眼前,我错过了欣赏。

匆匆的时间溜过身边,我错过了把握。

--------亲爱的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经历过哪些错过呢?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最难忘的一次错过吗?(学生回答交流。

)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心武的一篇杂文《错过》,听听他对错过的看法(师总结、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简介作者,明确体裁:这是一篇杂文。

杂文是针对社会现象发表议论的一种文学散文,它既要传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见解,又要能通过文学手段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杂文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可以议论;可以叙事。

本文以议论为主,可作为议论文学习。

可设计在活动单上预习)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说说初读感受。

预设:生:人生中有很多错过,是人生常态,我们要习以为常生:有些错过可以再来,但有的就会永远失去生:我们要在错过中思考品味,提升自己------师:同学们读出了这么多内容,而且有的学生读得很深刻,我为你们越来越好的阅读能力骄傲。

过渡:通过课前预习,我们知道本文的体裁是---?(杂文或议论文)作者要针对某一社会现象发表看法,作者是针对哪一社会现象发表看法的呢?(“错过”现象)围绕“错过”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呢?引导:议论文常见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人生路上有许多错过(1、2)(2)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3-6)(3)解决问题: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习惯﹑品味)(7-13)(4)总结全文: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14、15)三、细品文字,感受哲理过渡:一篇好的文章犹如一个美人,好的结构则是她的优美身段,那么优美的语言则是她善睐的明眸。

好的语言需要品味,本文语言生动含蓄,有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来仔细品味其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苏教版《错过》教案

苏教版《错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错过》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2)学会朗读和默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错过,学会珍惜眼前人。

(3)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错过》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课文的朗读和默读技巧。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理解课文内涵,感悟错过带来的教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错过》的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错过?我们为什么会错过?”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字典、资料等工具,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涵,理解错过带来的教训。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错过”的作文。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合作探讨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作文质量和预习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苏教版《错过》的课程教案

苏教版《错过》的课程教案

苏教版《错过》的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错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结合生活实际,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人际交往意识。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苏教版《错过》全文。

2.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象征意义。

3.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隐喻手法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2)详细讲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本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其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错过》主题思想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错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鉴赏能力。

3. 学生运用文本内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与《错过》相关的音乐或短片,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又略带忧伤的学习氛围,以更好地进入文本情境。

“错过”话题作文指导教案

“错过”话题作文指导教案

错过话题作文指导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错过”的含义,认识到人生中难免会有错过的事物。

2.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错过的心态,学会从中吸取教训,珍惜当下。

3. 引导学生运用写作表达自己对错过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错过”的定义和常见类型。

2. 分析错过的原因及影响。

3. 探讨如何面对和处理错过。

4. 指导学生进行错过话题的作文写作。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错过”的定义、原因、影响及处理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错过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错过的看法和经历。

4. 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运用写作表达自己对错过的感悟。

二、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出“错过”的主题。

2. 讲解“错过”的定义和常见类型。

3. 分析错过的原因及影响。

4. 探讨如何面对和处理错过。

5. 指导学生进行错过话题的作文写作。

第三章:教学评价一、过程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错过”的理解和感悟。

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待错过的态度。

二、成果评价1. 评价学生作文的立意、结构、内容、表达等方面。

2. 关注学生在作文中对待错过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第四章:教学资源1. 错过话题相关文章、故事、案例等资料。

2. 作文评分标准及指导建议。

第五章: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5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介绍“错过”的定义和常见类型。

第二课时:分析错过的原因及影响。

第三课时:探讨如何面对和处理错过。

第四课时:指导学生进行错过话题的作文写作。

第五课时:作文讲评与总结。

第六章: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选取选取生活中典型的错过案例,如:1. 错过公交车,迟到上班。

2. 错过考试报名,失去机会。

3. 错过与亲人团聚,留下遗憾。

二、案例分析1.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错过的原因。

2. 讨论错过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苏教版《错过》的课程教案

苏教版《错过》的课程教案

苏教版《错过》的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错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美感和诗意。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错过》的阅读与理解。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情感和主题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错过》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错过》的内容和意境。

2. 运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利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苏教版《错过》的背景和意义。

2. 阅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详细讲解诗歌《错过》的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4. 分析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美感和诗意。

5. 探讨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6. 总结:对诗歌《错过》进行总结,强调其意义和价值。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错过》的读后感,深入探讨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表现错过主题的诗歌或文章,与《错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一首以“错过”为主题的诗歌或短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在讲解诗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及时回答,促进师生互动。

2. 小组讨论: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诗歌中的某一问题或主题进行讨论,分享彼此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小学语文《错过》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错过》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错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错过、遗憾、弥补”等词语的意思。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错过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机会。

学生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错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因为一次错过而深感遗憾的故事。

故事中,小男孩错过了与父母一起去游乐园的机会,后来才意识到错过了重要的时光。

2.2 生词学习学生学习并掌握生词“错过、遗憾、弥补”等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逐渐理解生词的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入课文主题“错过”。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曾经错过什么事情?”引导学生思考。

3.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错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学生有关课文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错过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教学活动4.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情绪。

4.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错过的事情的短文。

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错过的事情的思考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和反馈。

5.2 写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分享自己的错过经历和感悟。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六章:教学延伸6.1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和生词。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2 延伸阅读教师推荐与错过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学习。

小学语文《错过》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错过》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错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情感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

(2)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错过》。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过?(2)全班交流:错过的事情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训?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错过”的小故事。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错过”的理解和感悟。

3. 家长协助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3. 生字词测验:进行生字词测验,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中的情节。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其他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错过”情况,并分享自己的经历。

错过教案

错过教案

《错过》教学设计银川十八中伏晓强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

三.教学难点:学生有"错过"的经历,但缺乏对"错过"的深刻体验。

四、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利用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能正确而流利地朗读课文。

(2)收集整理作者刘心武的相关资料(生平及作品)2、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

教学中,要简单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安排学生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

3、学法设想: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方法上,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联系生活、自由讨论的模式进行。

4、教学方法和手段:(1)探究讨论点拨法(2)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列举自己生活中经历的一些“错过”。

2.同学们,生活中,你有错过的事吗?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让学生谈谈当时的感受。

教师简要总结,导入新课。

我们看看作家刘心武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错过的。

(二)走近作者1、学生简单交流收集的资料。

2、教师稍作补充,对重要作品进行强调。

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

笔名刘浏、赵壮汉等。

四川成都人。

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后来又发表了一系列小说,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刘心武近况:走进央视《百家讲堂》,揭秘《红楼梦》,推进红学发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出示本课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字词,学生读出正确的读音。

苏教版《错过》教案

苏教版《错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深刻的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错过什么的经历吗?错过的原因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课文中的深刻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思考。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练习成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音语调的把握。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2. 拓展作业:(1)收集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2)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会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练习成果:评价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苏教版《错过》教案

苏教版《错过》教案

苏教版《错过》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错过》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

(2)学会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生活。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错过》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生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错过》的相关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错过》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和创作背景。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实践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教训,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生活。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果评价:对学生的课后练习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苏教版《错过》的课程教案

苏教版《错过》的课程教案

苏教版《错过》的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错过》,使学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掌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勇敢面对人生的错过与选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错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体会到人性关怀,以及如何面对人生的错过与选择。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原著,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选取作品中的典型片段,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错过》的内容,了解作品背景,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错过》,阅读原著,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错过》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原著,回答相关问题,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选取作品中的典型片段,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内涵和主题思想。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文学作品,与《错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作品之间的异同。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以“错过”为主题的小故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课堂互动1.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与《错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错过”话题作文指导教案

“错过”话题作文指导教案

错过话题作文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错过”这一主题的内涵,认识到生活中难免会有错过,要学会正确面对。

2. 引导学生运用写作技巧,将“错过”这个主题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3. 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错过”的定义与内涵2. 写作技巧指导3. 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错过”的故事,引发学生对“错过”的思考。

2. 讲解:“错过”的定义与内涵,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难免会有错过,要学会正确面对。

3. 指导:教授写作技巧,如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如何表达情感等。

4. 实践:学生现场作文,尝试将“错过”这个主题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5. 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6. 总结:让学生谈谈对“错过”主题的认识,以及自己在作文中的收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错过”的定义与内涵,教授写作技巧。

2. 实践法:学生现场作文,将“错过”这个主题表达出来。

3. 点评法: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错过”主题的认识程度。

2. 学生作文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3.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点评是否准确、有针对性。

六、教学准备1. 故事素材:准备一个关于“错过”的故事,用于导入课堂。

2. 作文点评标准:制定作文点评的标准,包括内容、表达、创新等方面。

七、教学资源1. 故事素材库:收集各类关于“错过”的故事,用于教学实践。

2. 作文范文库:收集优秀作文范文,供学生参考学习。

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作文比赛,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以“错过”为主题进行写作。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错过”故事,增进学生对“错过”主题的理解。

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 鼓励学生多练习写作,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3.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语文《错过》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错过》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错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错过》,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错过,培养学生珍惜当下,勇敢面对错误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错过》是一篇关于一只小鸟错过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飞翔机会的故事。

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机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2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2.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错过,并从中得到启示。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3.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错过,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3.3 情景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引出今天的课文《错过》。

4.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中错过的理解,以及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

4.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情景再现,更好地理解故事情感。

4.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错过,以及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错过。

第五章: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错过的那件事”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让学生深刻反思自己生活中的错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6.2 作文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6.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课文文本提供《错过》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7.2 图片素材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7.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错过》教案--李静

《错过》教案--李静

《错过》刘心武兴化学校李静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写法,了解杂文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所揭示的哲理,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感受,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错过”,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命。

重点确定: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学会辩证的对待人生中的“错过”。

难点确定:品味文中重点语句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探究点拨法等。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认识文中的生字生词,对重点词语进行释义,理解文章大意,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记得我们学过的一首诗吗?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谁来背出来给我们听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诗中说得好,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当我们错过了一些事的时候,我们不要自怨自艾,一蹶不振,因为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将会过去,我们要从那些错过中,吸取经验,争取接下来的快乐。

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曾说过:当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么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在成长的路上,有阳光也有风雨,不要因为我们错过了昨天,于是我们就感伤着渡过今天。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刘心武的《错过》,学习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错过”。

二、讲授新课:(一)简介刘心武: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介绍杂文:杂文。

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某一种形式,可以议论,也可以叙事,本文是以议论为主。

请同学们来说说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理清文章结构:学生速读课文,分出文章层次并思考各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错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

《错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

《错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并理解《错过》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错过与遗憾,珍惜当下,学会成长。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错过》是一篇描绘人生错过与遗憾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2.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章的细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情节,让学生从中学习写作技巧。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2 课文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4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情节,学习写作技巧。

4.5 课堂小结第五章:课后作业5.1 写作练习5.2 阅读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人生错过与遗憾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5.3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6.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6.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估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教学优点和不足。

7.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7.3 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八章:教学资源8.1 教材分析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中的教学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错过错过学习目标1.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2.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式。

3.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学习重难点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和语言的哲理性。

学习准备课件设计思路: 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其次教师加以理论上的指导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以此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学习流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板书课题及作者。

)介绍作者。

(出示课件1)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

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学习(出示课件2)师范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下列题目。

1.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2.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4.比较和其他文体的异同。

三、合作学习1.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交流。

2.说说读完本文后的感受,同位交流。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3)1.给加点字注音。

(完成《学习与评价》“基础知识”。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明确:(此题开放性强,只要学生能够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皆可。

)教师可从以下几句重点指导,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

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

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

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 (作者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目’碌碌羌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此时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抓住人生的机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车站奋进。

) 4.本文与我们学过的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明确:(本文是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它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

)(文章开头摆出“错过”现象,从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许多“错过”,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在分析问题时,充满着辩证的色彩,对具体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很有说服力。

结尾总结全文,深化论述的中心。

)五、梳理巩固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拓展训练做《学习与评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

散步执教:五眼泉中学向常文学习目标: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进学生为家庭尽一份力量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老师导语导入同学们刚学了《春》一文,已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春天,春天里一家三代四口一起散步,散步中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请大家听课文朗读录音,之后请大家告诉我是一个什么难题?二、听录音、初步感知,找分歧,赏画面,抓主旨。

1、听课文朗读录音2、学生回答“难题”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大路母亲小路孙子教师追问:这是摆在谁面前的一个难题?3、老师在读课文时发现,摆在“我”面前的难题他很好的解决了,并且在文章中描绘出一幅温馨而又令人感到的画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后,教师追问,你能谈谈对这幅画面的理解吗?三、读文本,悟亲情,探究“孝”1、“我”面对分歧,是怎样解决的?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听母亲的;大路没走,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听孙子的。

2、这样看来,一家四口人中,谁说话的份量重,都听说的?(1)“我”听母亲的A、相关语句B、言下之意,母亲年岁已高,在前文有一处与这呼应的,请找出读读。

C、读到这里,很明显“我”听母亲的原因是因为什么呢?D、设想:再过几十年,“我”的儿子面对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做呢?(2)、母亲“听”孙子的A、母亲听孙子的,找出相关语,你喜欢这句话吗,请评析一下。

B、文章中还有一处暗示孙子值得疼爱,你能找出来吗,读读,评析C、讨论:走大路,是“我”的孝敬;走小路,是对儿子的疼爱。

现在,不走大路,走小路,是不是不孝呢?(探讨出这是家庭成员的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显示出家庭的和睦、温馨)D、设想:奶奶的初衷是走大路,后改变主意走小路,好心里是怎样想的,假如你是她,请用语言来表达她的内心世界。

(3)、简要概括:母亲听“我”的妻子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小结:这几个“听”,是对家人的一种尊敬、信任、理解,用一个字来概括,“听”就是对他人的一种“爱”。

四、主题升华1、“爱”是相互的会出,奶奶疼爱孙子,父母关爱子女,长辈们给我们的爱已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做呢?请看:出示:《父爱永铭》,之后简单谈体会。

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句话说是说……3、欣赏《爱是左右手》,多好的一首诗啊!爱是左右手,用我们的左右手去回报给我们爱的人们,再读这首诗,并试作仿写。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的】1. 学习对照的写法。

2. 否定句代词宾语提前和主语省略的用法。

3. 领会苦学方能成才的道理。

【重点难点】1 . 对照的写法。

2 . 倒装句和省略句。

【教学设想】自读课。

此课可要求学生熟读,并能背诵其中重段落,领会方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1 . 书序(序跋)《太史公自序》│叙述著作旨趣《齐民要术序》序│2 . 赠序《送孟东野序》│写给临别亲朋的《送薛存义序》二、作者简介宋濂,字景濂,号潜溪。

浦江(浙江义乌县)人。

元末明初文学家。

明初:受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

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诺(参与撰写朝廷重要文书)。

因长孙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另二人是刘基和高启)。

著有《宋学士文集》。

三、自读课文,并作分析1 . 逐段分析。

全文包括3段(1)叙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嗜学勤读,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

正面写自己得到学习的最大快乐,侧写专心求学,刻苦勤奋。

(2)批评当时太学诸生学习条件优越而不知好学,勉励他们不要辜负好条件,应当专心至致志,努力学习。

简析: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太学生良好学习条件有师可问有书可读(与上一段处处对比)以\"今\"开头,转入与过去学习条件的对比,联结自然。

然后作出有力的论断,勉励太学生德成业精。

(3)说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

简析:撰长书-辞甚畅达(书面表达能力)马生\"善学\" 论辩-言和而色夷(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用心甚劳(原因)扣题。

道为学之难以勉励马生。

2 . 归纳写作特点。

(1)通过叙述自己亲身经历说明问题,令人有亲切感,易于接受。

(有情节,选材典型)(2)描写人物生动形象。

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虚心好学,尊敬长者。

(3)对比鲜明。

四、小结1.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现实意义)。

2.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1、整理课文字、词知识。

2、书题二、三。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2、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及诗人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

2、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使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借助多媒体,演示生长在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的树,让学生展开想像,进而引入课文。

作者简介李瑛(1926—),现代诗人。

河北丰润人。

少年时代家境贫寒。

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在刊物上发表诗作。

先后担任解放军文艺社社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作协理事,中国笔会中心理事,《诗刊》编委等职务。

他的代表作有长诗《一月的哀思》、《寄自海防前线的诗》、《在燃烧的战场》、《献给火红的年代》、《站起来的人民》、《难忘的一九七六年》等。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李瑛1980年出版的一本诗集中的代表作,他的诗作有的已译成了外文。

二、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及音韵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本诗朗读的节奏及押韵的字。

2、学生齐读。

三、分析结构,理清思路明确:第一部分,主要是“树”的自我介绍:生长地、经历、成长的过程,属于谁。

第二部分,主要写“我”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

第三部分,是全诗的总结,进一步表现了“我”为人民献身的崇高精神,把诗人感情的波澜推向了高峰。

四、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联想和想像㈠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诗人如何塑造“我”——“一棵树”的形象?明确:这部分包括三节诗,第一节,首行点题,六次重复主语“我”,突出“我”——“一棵树”的形象,主要交代身份(“我是一棵树”),原藉(黄河岸边,长城脚下),并告诉读者“我”并不是一棵刚出生的树苗,而是有着丰富阅历的“能讲许多许多故事,能唱许多许多支歌”的大树。

第二节则告诉读者“我”是如何造就成长起来的:山、海的教育,光、露的赋予,炎阳、风雪的铸就,大气和风的融合——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

第三节是这部份的总结拓展,从与日俱增广阔的深层意义上交代“我”的身份:不是一般的具体的“树”,是“广阔田野的一部分,大自然的一部分”,“和美是一个整体”,“属于人民,属于历史”。

㈡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思考:诗人怎样展开想像和联想,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这部分共包括第四~十二节,第四节是这部分的总领,写“我”的生活态度,表现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第五~十节是从各个方面具体写“我”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

第五、六节是写如何去关心、爱护各种各样的人;第七、八节从树的特点出发,写如何竭尽自己之所能去为人类造福;第九、十节则是借助幻想来表现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之美,但无论是要“流出”“开出”,还是“生长”在各处,都未脱离开树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