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3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3篇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3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一一、说课程要求《万以内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板块的内容,是有关数概念的教学,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数学知识。
这一单元包括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估计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五个信息窗。
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两个信息窗理解意义、数数、读数、写数、组成、数位五个内容。
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这一信息窗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
估计这一信息窗理解估一部分推想全体这种估计方法。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这一信息窗分为整百整千数加减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两个内容。
二、说地位与作用小学阶段,对整数的认识,分为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四个阶段,本单元是第三个阶段。
《万以内数的认识》经过学生前面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学段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建立了初步的数感,理解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了简单的读写技能,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总之,对数的认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
这一单元就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
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大小,认识近似数、估计,正确口算。
2、能力目标:运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7篇)
千克与克说课稿千克与克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千克与克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千克与克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即教材85—87的内容。
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二年级小学生数学说课稿3篇
二年级小学生数学说课稿3篇【篇一】二年级小学生数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一、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实际观念)二、教法和学法: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本课时的教学指导思想确定为:创设情境,主体参与,合作互动。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克和千克的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克和千克》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质量单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感知质量单位:通过学习克和千克,使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理解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培养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3. 应用质量单位: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主要内容:1. 认识克和千克,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学会使用天平和秤,测量物体的质量。
3. 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正确使用天平和秤测量物体质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使用天平和秤测量物体质量。
2. 教学难点: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质量单位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突破教学难点,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说教法为了提高学生对克和千克概念的理解以及换算关系的掌握,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1. 启发法:-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我们需要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使用克和千克的?”。
- 利用实物演示,如天平和秤,让学生直观感受克和千克的关系,从而启发他们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2. 问答法:- 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1千克等于多少克?”,“如果你有1000克苹果,怎么知道它是1千克?”。
-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通过问答互动,加深对质量单位换算的理解。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 》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克和千克》部分,主要介绍了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该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进行克和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克和千克的换算方法;实际问题中的克和千克的应用。
教学难点:将克和千克的单位换算运用到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中。
四、教学准备1.教师:熟悉本节课教学内容,准备教学课件及相关教学辅助工具。
2.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准备纸笔以及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答、故事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克和千克概念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习新知识1.明确克和千克的概念,介绍它们的关系和换算方法。
2.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
3. 拓展应用1.提供实际生活中的计量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关于克和千克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 总结反思通过案例讨论、概念梳理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图示;实际生活中的克和千克应用案例。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克和千克的重要概念和换算方法,也提升了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八、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配套练习册中关于克和千克的练习题。
2.在家中寻找实际生活中的克和千克应用案例,并做简单记录。
以上是本节课的说课稿,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感谢大家的聆听!希望以上内容符合要求,如有需要继续完善,请告知。
《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2、千克的认识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生答:1000克(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
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课件展示: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甲、乙、丙、丁四人拿出同样多的钱,合作订购同样规格的若干件货物。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积存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常
1、 通过活动关心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
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
二分硬币和两袋 500 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 1 克和 1 千克有多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索:
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
第1页共6页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接受了启发 睛观看,必需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
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异,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特别有用的。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2
〔三〕教学重难点
一、说教材
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
〔一〕教材分析
的观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克和 1 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
3、培育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 关系。
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 1 克或 1 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
1、教学内容: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推断能力;通
《克和千克》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
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
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克和千克》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质量单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位于计量单位学习单元的初期阶段,为学生建立质量概念,理解质量单位及其换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主要围绕“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它们的意义、大小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作用与地位《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后续学习其他质量单位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科学计量观念的起点。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 “克”和“千克”的定义:1克是质量的国际单位,千克是克的一千倍,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
- “克”和“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 “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介绍克和千克在购物、称重等方面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 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使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单位进行实际计量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克”和“千克”的定义及其换算关系。
- “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理解“克”和“千克”的实际意义,能够灵活运用它们进行计量。
- 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四、说教法在教学《克和千克》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凸显我的教学特色。
1. 启发法:- 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自主发现质量单位的意义和换算关系。
- 设计问题链,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等,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理解抽象的质量单位。
最新克和千克说课课件 克与千克说课稿(通用8篇)
最新克和千克说课课件克与千克说课稿(通用8篇)克和千克说课课件篇五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与各级领导、同行们坐在一起,共同讨论交流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共享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欣喜!说句实话,听课对我而言,每一次都是很好的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下面就刚刚听的数学课,把我的所看、所想、所悟向与会领导做以汇报:下面仅就王秀梅老师的数学课做以具体评析:这是一堂生动的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地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
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地展开教学。
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
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这一理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值得肯定: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一个文本,一个载体,它往往过多地存载着培养学生智商的成分,从而忽略了情商的成分。
如何给枯燥的内容生动、情趣化,给理性的知识情感、人文化。
王老师这堂课通过学生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称物品,猜想,验证2分硬币。
掂手中精盐袋的重量来体会、感悟“千克”和“克”的关系。
既迎合了小学生好奇争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王老师不仅重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具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生动地、积极地经历了构建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学,活中乐,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
具体体现在:(1)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
《克与千克》说课稿(精选10篇)
《克与千克》说课稿(精选10篇)《克与千克》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
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环节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范文1《克和千克》是二年级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轻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经验都是建立质量概念的重要基础。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力求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这样的说课,我深感以下几方面的优点:一、教学目标的定位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情感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况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还结合教材特点。
二、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构建克和千克的概念实印老师说: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枚一角硬币重1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上。
她要通过各种活动,如:让孩子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1克,如一个图钉,一枚纽扣等也重1克,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再称一称,使学生初步感知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通过猜一猜,说一说活动。
如:老师的体重,同学的体重等,使学生明白了质量大时可用千克作单位。
在这些活动中,体现同学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从而达到了感知和构建了克与千克的概念的目的。
三、课后巩固练习设计层层递进,突破常规练习在巩固练习部分,印老师第一题是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学习感受,填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然后让孩子完成书上的比大小练习。
而第二个练习是让孩子动手操作,连一连,前提是不用秤,学会让小学生估计一个物体的重量,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的特别好,它打破了我们平时用的传统的练习巩固方式,并且通过这种操作练习,也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改变了平时练习的枯燥无味。
《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2、千克的认识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生答:1000克(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
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课件展示: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甲、乙、丙、丁四人拿出同样多的钱,合作订购同样规格的若干件货物。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
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
2、认识千克
接着出示一些常见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生活用品,例如一袋米、一箱水等。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些生活用品的大小、重量,初步感知“千克”的概念,并与“克”进行比较,加深对两
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掂一掂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些不同重量的生活用品,用盘秤和天平进行掂量,记录下每个物品的重量,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出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
2、称一称
再让学生进行称量活动,通过称一称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1克和1千克的直观感受,并探究出1千克等于1000克的
规律。
四)总结归纳,巩固知识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通过说一说、估一估等形式,巩固对XXX和千克的认识,并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对质量单位的初步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构思和设计,谢谢大家!
本课主要介绍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掂一枚2分硬币,体验1克物体的轻盈,进而了解1千克的重量相当于1000克,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和印象。
其次,我们认识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千克的感知和认识。
最后,通过巩固练,学生可以进一步形成以1克或1千克的质量观念为标准估量,培养估量能力和积累估量经验。
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确克和千克的适用情况,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提高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克和千克是两个常见的重量单位,在生活和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克和千克也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和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科学有效地教授克和千克。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及其使用场景。
2、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能够熟练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和计算。
二、教学内容1、克和千克的概念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通常用来计量物品的重量,分别记作g和kg。
其中1千克=1000克,表示千克是克的1000倍。
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小的物品常用克来表示,比如蔬菜、水果、食品等,而比较大的物品则常用千克来表示,比如家具、电器等。
2、克和千克的换算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1克=0.001千克。
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后,让学生观察一些实际物品的质量,比如课桌椅、书本和水果等,让学生自己来测量和计算它们的重量,以此加深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可先用一些实际物品来引导学生发现克和千克的使用场景,让他们自己调查和观察,然后再引导他们总结出规律和概念。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2、示范演示法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些实际物品,并对学生进行演示和示范,让他们亲手操作,以此加深他们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还可以举一些典型例题,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练习,逐步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方法,并且能够熟练应用。
3、启发式教学法对于那些困惑和迷茫的学生,教师可以用一些启发式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激发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以此提升他们学习克和千克的有效性和深度。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法和示范演示法,并且结合历年的一些例题让学生多做练习,不断强化他们的记忆和理解。
通过多次交互和反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克和千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能够熟练应用,尤其是在换算和计算方面。
(完整版)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 1、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用盘秤称物品的方法;2、增强学生估计物品质量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2、了解常用秤的称法。
难点: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础上, 能够估测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法: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同时还采用启发性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教具和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盘秤、健康秤、2袋500克的糖。
学具:每组准备一台盘秤(或弹簧称)、一张实验记录卡、一个2分硬币、一个乒乓球、学生自带喜爱的食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座的各位老师都知道,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教学伊始,我拿着两袋着不同质量的糖果问:“你们愿意让老师发哪一袋作为今天的奖品呢?”“发大袋的.”“为什么?”“大袋的重些.”“那谁能猜猜它有多重?"“2斤。
”“500克。
”“1千克。
”“咦,你们是怎么知道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我看到饼干的包装盒上写着110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和千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即教材85—87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
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说教具学具
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教师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铅球一个,天平若干,6袋需要测量的物品。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新版一角硬币、一袋盐,约重10克、100克的物品。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二)说局部设计
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我首先课件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并初次让学生看自己所带物品的质量是多少,告诉同桌,使学生从小了解一些必要的常识。
然后让学生提出最想了解克和千克的哪些知识,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四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探究1克。
先让学生掂一掂一角硬币,感受1克的质量,之后了解天平的结
构与使用方法。
在此基础上出示几种物品:圆珠笔芯、三角板、药片、小铁钉、小刀、乒乓球等,让他们把这几种物品分别手中感觉一下,再猜一猜哪种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接着小组用天平称一称自己刚才所说的物品的质量,并交流,进行小结:天平是用来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就用克做他们的质量单位。
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克,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观念。
第二层:感受10克、100克。
通过两个问题“10个1克是多少与100个1克是多少”,引出1 0克、100克,小组轮流掂一掂准备的相关物品,说出感觉。
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为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第三层:领悟1千克。
以“10个100克是多少”引入1000克,介绍1000克与1千克的质量是相等的。
小组轮流掂一点1千克的物品,感受1千克的质量。
再通过放在两只手中的物品,比较1克与1千克,使学生明白“克是一个比千克要小得多的单位,千克是比克重的单位”,增加对“千克”的感性认识。
然后教师出示一个铅球,把它放在某个小朋友手中,让其他小朋友猜质量,从而进入第四层。
第四层:认识秤。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秤,然后教师出示秤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想知道哪种秤的使用方法,随着学生的提出,课件视频介绍每种秤的用法,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联系。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习题:知识乐园、知识城堡、开放窗口,分别是练习十八的1、2、4题。
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教师以“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然后出示“生活实践”题,课下请小朋友们调查几种物品的质量(第3题)。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七、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
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附板书设计:
阅读全文(12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