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_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等差数列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等差数列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等差数列教学反思等差数列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等差数列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等差数列教学反思1对于高考班来说,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储备足够的知识和经验,迎接高考。

而最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创新题多数都是数列部分的题目,所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点,掌握高考常考题型,并能达到举一反三。

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向同学们总结了近五年的高考题中数列部分的题目所占分值的平均分,意在引起同学们的重视,然后展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让同学们能够了解考试大纲的要求,第三让同学们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并利用一定的时间记忆,主要是记忆公式,因为这部分的题目主要是选择适当的公式解决问题,第四是典型例题,我总结了三种例题,也是高考易考题型。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我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比较踊跃,并能对问题的解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找出最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

2.教学方式符合教学对象。

复习课就是要以总结的方式对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很方便的了解了重难点,通过典型例题直观的了解考试要点。

不足之处:1.时间安排欠合理。

在让同学们背公式的过程中花费时间太长。

课后反思,如果当初就把几个公式展示出来,让同学们背,然后通过教师考察或小组成员之间考察,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放”的力度不够。

在分析典型例题时,总担心个别基础不好的同学不会,本来可以由学生阐述解题方法,也由我来说,所以学生的主动权给的不够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搭建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实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等差数列说课稿

等差数列说课稿

等差数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等差数列”。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等差数列”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 5 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等差数列是数列这一章节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为后续学习等比数列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以及性质。

通过对等差数列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数列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

但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的推导,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完成思维的转化。

同时,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让学生经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等差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授法,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_等差数列-数学-高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等差数列-数学-高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等差数列》是人教A 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5的第二章第2节。

是前一节数列的概念引入后的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也是对数列知识分类讨论的第一块重要内容。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等差数列概念的引入,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下节课等差数列的求和以及等比数列的求和奠定基础,是第一章函数学习后对数集性质的延续性学习,在整个高中数学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观察,类比,归纳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现阶段是他们理性化的思维模式向抽象性思维模式的过度阶段,所以他们接受和思考函数,数列等抽象知识还需借助数学模型和数字例题。

本节课是在他们刚学习过数列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数列的分类学习,能使他们对数列知识有更具体深入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会熟练地辨别等差数列和准确写出公差和通项公式。

(2)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推导过程和思维方法,对观察,类比,归纳总结等思维方法有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锻炼学生的分类归纳,抽象思考的思维模式,和培养善于思考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方式。

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会熟练地辨别等差数列。

难点:准确写出公差和通项公式,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推导过程和思维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以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历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自主完成① 0,5,10,15,20,25,…② 48,53,58,63 ,…③ 18,15.5,13,10.5,8,5.5…④ 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以上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分别都等于 .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二)、引入概念1、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等比数列》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等比数列》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比数列的定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也容易让学生接纳,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并且积极思考。
<三>探索问题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法一:不完全归纳法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类比 …… 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由此归纳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可得 得 的通项公式可得: 【设计意图】:类比等差数列的不完全归纳法,进 而归纳得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法二:累加法 【设计意图:】类比等差数列求通项公式的方法, 通过叠乘法得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同时也渗透方程 思想,可“知三求一”。培养学生不断探究,归纳总结 的能力。 <四>例题分析 例 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和第4项分别是12 和18,求它的第1项和第2项.
其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定义及其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2、能力目标:培养用不完全归纳法去发现并解决
问题的能力(即归纳、猜想能力),方程的思想,计算
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创新意识。
由于前面已经讲过等差数列,学生对数列的知识已
学生学习能 经有所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
<六>作业及思考题
1、课本 P144 练习 A 第 1、2、4 题。
2、对照等差数列,试猜想等比数列的一些相应的
性质。
3、探究活动:
①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你如果能将一张报纸对折
38 次,我就能顺着它在今天晚上爬上月球。
②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
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
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与反思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与反思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与反思“ “ 等差数列” ” 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数列是刻画一类离散现象的数学模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资产折旧等一些计算问题,数列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学习数列知识对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章主要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种数列模型,探索并掌握它们的一些性质,感受这两种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以及它的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活动,获得新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②理解等差数列是一种函数模型。

四、设计思想学习是人对知识的内化的过程,只有学生通过自己去发现、思考、揭示数学规律,才能更有效的促进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所以,本节主要采用“温故知新,问题导引,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回顾复习,温故知新设置以下问题:(学生口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的概念?递推公式的概念?写出下面数列的某一项或通项公式(ⅰ)1,2,3,5,_,13,。

(ⅱ)1,4,9,16,25,36,。

(ⅲ),,。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问题复习巩固上一节所学内容,为本节的讲授做好基础知识的铺垫。

创设情境,引出概念问题1:有若干水泥杆如下图摆放,请学生把自上而下的各层水泥杆数写成数列321,161,81,41,21641问题2: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对世界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下表是我国某地2010 年房价与某一工人工资的数据,(单位:房价:元/平方米;工资:元。

等差数列课程教学反思(5篇)

等差数列课程教学反思(5篇)

等差数列课程教学反思(5篇)等差数列课程教学反思第1篇对于高考班来说,现在的重要任务就是储备充足的学问和阅历,迎接高考。

而近来几年的高考题中,创新题多数都是数列部分的题目,所以,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学问点,把握高考常考题型,并能实现举一反三、这节课我是这样布置的:首先向同学们总结了近五年的高考题中数列部分的题目所占分值的平均分,意在引起同学们的重视,然后呈现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让同学们能够了解考试大纲的要求,第三让同学们总结本节的学问要点,并利用肯定的时间记忆,重要是记忆公式,由于这部分的题目重要是选择适当的公式解决问题,第四是典型例题,我总结了三种例题,也是高考易考题型。

依据本课学习目标,我把同学的自主探究与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学问点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在同学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同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问,拓宽视野。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楚、明确,同学对问题的回答也比较踊跃,并能对问题的解法提出自身的不同观点,找出最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

教学方式符合教学对象。

复习课就是要以总结的方式对学过的学问加以巩固,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很便利的了解了重难点,通过典型例题直观的了解考试要点。

不足之处:时间布置欠合理。

在让同学们背公式的过程中花费时间太长。

课后反思,假如起初就把几个公式呈现出来,让同学们背,然后通过老师考察或小构成员之间考察,可能会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放”的力度不足。

在分析典型例题时,总挂念个别基础不好的同学不会,原来可以由同学叙述解题方法,也由我来说,所以同学的自动权给的`不足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给同学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搭建同学呈现自身的平台,要充足信任同学的实力,合理布置教学时间。

总之,认认真真准备一堂课,课后会有很多感受,适时整理自身教学上的得与失,假如每一节课都这样细心准备,每一节课后都认真反思,确实对自身今后的教学很多的启示。

《7.4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数学高教版21拓展模

《7.4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数学高教版21拓展模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应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其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数列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提出合理的猜想。

3.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方式,掌握数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几何图形工具等。

2. 搜集相关实例,为新课引入做准备。

3. 设计课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 结合实际,准备数列应用的相关案例。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存款利率、贷款利率、折旧公式等,引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

通过与学生讨论这些例子,引导他们发现这些数列的共同特征,并引入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

设计意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折旧、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人口增长等问题相关的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应用价值。

3. 讲解: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加深他们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4. 练习:设计一些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这些练习题应涵盖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问题,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数学_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练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掌握非等差、等比数列求和的几种常见方法。

解决这种问题的两种思路:(1)转化的思想,即将一般的数列设法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这一思想方法往往通过通项分解或错位相减来完成,(2)不能转化为等差或等比的,往往通过裂项相消法、倒序相加法等来求和掌握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技巧;过程与方法对数列特征的探索;技巧与运算;数列的构造和项数的变化。

采用自主、合作、交流的方法达成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渗透类比、分类讨论数学思想2、锻炼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转化能力;3、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提高知识运用及运算能力.【复习重点:】. 对数列特征的探索;技巧与运算;数列的构造和项数的变化【复习方法:】自主、合作、交流【复习要求:】快速、准确、高效【复习过程】:(一)课前案——知识梳理、构建网络已知数列{}n a 、{}n b 的通项公式分别是n n n b n a 3,12=+=,求下列数列的前n 项和。

(1){}n a 2 和{}n b 2log (2)⎭⎬⎫⎩⎨⎧+11n n a a (3){}n n b a (4){}n n b a +(5){}n n a )1(- 【归纳提升】:数列求和的常考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方法的选择?数列求和的方法课前案设计了5个数列求和题目,5个题目代表5种求和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归纳提升常见的数列求和方法,及每种方法适用的题型。

构建知识网络,达到知识的整合。

也为后面的问题探究、突破难点奠定良好的知识和方法基础。

(二)课中案——问题探究、突破难点已知数列{}n a 、{}n b 的通项公式分别是n n n b n a 3,12=+=,求数列⎭⎬⎫⎩⎨⎧--+-+n n n n b a 2)1(12)1(1的前n 项和n S 引导学生分析:因为通项中含有(1)n -,所以奇数次项和偶数次项对应的数列类型不同,求和方法也不一样,所以需要对项数n 分奇偶性讨论。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学习中问题的思考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学习中问题的思考

教学交流 Jiao Xue Jiao Liu …………………………………………71FAXIAN JIAOYU 2018/01————————————————————————————摘要: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历年高考中的主要考点,本文结合相关例题,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解题办法与解题原则,希望能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等比数列;等差数列;高中数学————————————————————————————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问题比较复杂,其中如数列求和、递推数列等常见题型更是有着多种解题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才能够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数列概念理解模糊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虽然并不深奥,属于这一类型知识中最基础的部分,但同时也是一切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问题的解题基础,因此必须要准确理解并掌握二者的基本概念,并在面对问题时进行灵活的运用。

例如公差与公比需要从第二项开始计算,这一类的细节在解题过程很容易被忽略,但对于结果的正确与否却有着直接的影响。

2.数列的求和问题数列求和问题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学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这类问题本身并没有调高的难度,但通常会于其他问题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对数列的特点进行充分利用[1]。

数列求和问题常见的解题方法有裂项相消、拆项分组、倒序相加、错位相减等几种,解题过程中根据不同问题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以分组求和方法为例。

例1.当S=1-2+3-4……+99-100时,求S 的值例1中可知数列共有100项,前项奇数与后项偶数相减,前项偶数与后项技术相加,因此可将数列分为两两一组:S=(1-2)+(3-4)……+(99-100)共50项结果为-1的数列,并求出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学过程2.五套公式:⑴na=,,11--nnsss21≥=nn,⑵ = +(n-1)d= +(n-k)d =dm-naamn)(+=,(点出与一次函数的关系)⑶(点出与指数函数的关系)⑷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⑤2)(1nnaanS+=⑥dnnnaS n2)1(1-+=(点出与二次函数的关系)⑸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1)1(1)1(1≠--=qqqaSnn○2)1(11≠--=qqqaaS nn○3当1=q时,1naS n=当1q≠时,前n项和必须具备形式(1),(0)nnS A q A=-≠3.八条性质:按照等差数列先复习,在类比给出等比数列相应性质的次序板书:比如对于等差数列{}n a,若qpmn+=+,则qpmnaaaa+=+也就是:ΛΛ=+=+=+--23121nnnaaaaaa那对于等比数列,则有等比数列{}n a,若vumn+=+,则vumnaaaa⋅=⋅也就是:ΛΛ=⋅=⋅=⋅--23121nnnaaaaaa4.四类典型问题:判断证明等差或等比数列问题;求通项公式问题;求前n项和问题,综合问题等。

(五)、1.【课件】展示典型例题1:(略)鼓励学生思考分析,引导学生拿出解题方案,然后让学生迅速解决问题,再和学生一起反思归纳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课件】展示典型例题2:(略)仍然让学生先进行思路分析,思考解题方案,注重思维过程和解题计算方法,及时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尤其注意思想方法的渗透,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中心。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学习基础分析:学生已经经过了一轮复习的洗礼,对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和求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有利于学生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迁移。

但是,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每个人理解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导致了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种种问题。

具体体现在对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以及数列求和的正确计算,特别是数列的综合问题,尤其注重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2、学生能力分析: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已经拥有初步的备考经验,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往往又会在题目信息的阅读理解以及考察方向的确认性上,不能敏锐地抓住主体和重点,这也是本节课尝试解决的问题之一。

3、学生心理分析:即将到来的高考使得很多学生压力山大,焦虑情绪比较严重,而且很多同学已经开始出现了“高原现象”,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要学什么,应该怎样学,应该怎样坚定信念和学习信心非常重要。

所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时,要让学生感到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锤打靶;凝神静气,克服焦虑。

教学效果分析课堂教学不应该把学生看做纯粹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以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依据,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的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是以引领者的身份,和学生娓娓而谈,和学生一起看考纲考情,一起识忆知识点,识忆概念、公式、性质以及解题方法。

和学生一起读题,析题,解决问题,师生相互扶持,在理解和尊重中,让学生获取知识,学会解题。

从而在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得到较好地实现。

1、学生参与度相对还可以。

学生积极识忆数列以及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公式、性质,题目类型,积极思考,全员参与,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目标落实相对到位。

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质量、知识方法总结、课堂练习效果、课后的反应看,知识目标得到相对较好的落实,能力也得到了一定锻炼,情感得到了升华。

3、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果教师能在精心研究下学情,在课堂上施加适当的教学手段效果,活跃下课堂气氛,会更好。

教材内容及分析本节课是高三数学二轮数列专题复习的第一节课,内容主要分三块,其一:了解考纲考情,知道怎么考,考查难度如何;其二:复习数列和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以及相关性质;其三:通过几个典型例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考纲考情,可以使备考阶段的学生清晰的树立自己的复习目标,知道哪些时必须做的,做到什么程度,不再去盲目的刷题,复习起来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概念、定义和公式的复习能让学生抓住数列本质的东西——基础,性质则是基础之上的一个总结,层层递进,让学生学起来元气满满,底气充足。

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演练,能让学生熟悉数列常见题型的解题方式,解题本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回归数学解题的本质。

测评练习1.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n ∈N *),若S 3S 5=25,则a 6a 12=( )A .4B .2 C.14 D .12【解析】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则3a 1+3d 5a 1+10d =25,可得a 1=d ,故a 6a 12=a 1+5d a 1+11d =6d 12d =12.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基本量的计算。

2.已知{a n }为等比数列,且a 3+a 6=36,a 4+a 7=18.若a n =12,则n =________.【解析】设{a n }的公比为q ,由a 3+a 6=36,a 4+a 7=(a 3+a 6)q =18,解得q =12,由a 1(q 2+q 5)=36得a 1=128,进而a n =128·⎝ ⎛⎭⎪⎫12n -1=⎝ ⎛⎭⎪⎫12n -8.由a n =12,解得n =9.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基本量的计算。

3.已知等差数列的前三项依次为a,4,3a ,前n 项和为S n ,且S k =110. (1)求a 及k 的值;(2)设数列{b n }的通项b n =S nn ,证明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并求其前n 项和T n .【解】(1)设该等差数列为{a n },则a 1=a ,a 2=4,a 3=3a ,由已知有a +3a =8,得a 1=a =2,公差d =4-2=2, 所以S k =ka 1+k (k -1)2·d =2k +k (k -1)2×2=k 2+k .由S k =110,得k 2+k -110=0, 解得k =10或k =-11(舍去), 故a =2,k =10.(2)由(1),得S n =n (2+2n )2=n (n +1),则b n =S nn =n +1,故b n +1-b n =(n +2)-(n +1)=1,即数列{b n }是首项为2,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所以T n =n (2+n +1)2=n (n +3)2.本题考查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

4.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n ∈N *.已知a 1=1,a 2=32,a 3=54,且当n ≥2时,4S n +2+5S n=8S n +1+S n -1.(1)求a 4的值;(2)证明:⎩⎨⎧⎭⎬⎫a n +1-12a n 为等比数列.(1) 【解】当n =2时,4S 4+5S 2=8S 3+S 1, 即4⎝⎛⎭⎫1+32+54+a 4+5⎝⎛⎭⎫1+32=8⎝⎛⎭⎫1+32+54+1, 解得a 4=78.(2)【证明】由4S n +2+5S n =8S n +1+S n -1(n ≥2),得4S n +2-4S n +1+S n -S n -1=4S n +1-4S n (n ≥2),即4a n +2+a n =4a n +1(n ≥2). ∵4a 3+a 1=4×54+1=6=4a 2,∴4a n +2+a n =4a n +1(n ∈N *).∴a n +2-12a n +1a n +1-12a n=4a n +2-2a n +14a n +1-2a n =4a n +1-a n -2a n +14a n +1-2a n =2a n +1-a n 2(2a n +1-a n )=12.∴数列⎩⎨⎧⎭⎬⎫a n +1-12a n 是以a 2-12a 1=1为首项,1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课后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抽身反省与自我观察。

为了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特对本节课作反思如下1.注重对考纲考情的分析,让学生知道本专题高考考什么,怎么考,难度系数如何,从而对数列复习有一个明确定位。

然后引领学生复习数列的概念、公式、性质,突出体现了数列学习必须掌握五个概念、五套公式、八条性质。

所选例题均取自于模拟题或者高考真题,有利于体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2.注重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题讲解基本采取“读题审题——理解题意;研析判断——找到关键;正确列式——解决计算”三步走的模式。

体现教学本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注重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在学生刚刚结束模拟考试之后,及时通报他们本次考试中数列题目的得分情况,使学生反思自己为什么丢分,丢在哪里,以便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4.不足之处在于忽略了学生模考完后的疲惫感,也没去调动气氛,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节奏有点慢,使得学生能力方面的训练提升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

课标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对数列的要求的。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高考主要考查数列的概念以及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其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是考察的重点。

数列试题的考查突出基础性,重点考察学生对数列通性通法的理解;数列试题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对能力的考查有机结合。

本课要求熟练掌握数列的相关基础知识,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相关的性质;能运用所学函数思想、方程和方程组的思想解决问题。

并通过学生的演练及时发现他们处理问题的不足之处。

使学生能自己去理解分析题意,进行合理适当的问题转化,并用有自己的解题策略和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计算方法去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