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短篇小说读后感
阿来《尘埃落定》读书心得笔记5篇
阿来《尘埃落定》读书心得笔记5篇《尘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来的小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阿来《尘埃落定》读书心得笔记,欢迎大家阅读!阿来《尘埃落定》读书笔记想为一部好的小说写些什么是一件困难的事。
犹如身处一座精美而恢弘的宫殿之中,无论面向何方,都无法将四周的辉煌一同描述下来。
太多的惊艳和震撼,如风、如雪、如川流,轰轰烈烈地在脑中回旋、飞扬、激荡。
理智的解说往往显得无力,思绪与灵魂不可遏制地升腾。
《尘埃落定》,正是一部令人回肠荡气的佳作。
小说以诗一般空灵纯净的文字,演绎了一段末代土司制度由没落直至终结的历史。
简单而深刻的反思,节制而富有张力的叙述,蕴藏着无限深情的感慨——无处不流露着作者在语言上的敏锐及创作上的才华。
阿来是一位出生在嘉绒的藏族汉。
西藏,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深沉高洁的沃土,古老热情的民族,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奇异的宗教信仰——这一切,都为藏文化增添了一种特有的幻丽与芬芳。
自小就在故土耳濡目染的阿来,自然对藏民的习俗和文化怀有深深的依恋。
因此,他选取了康巴土司家族的兴衰作为小说的题材,借以描绘藏地的风土人情,阐述自我对其历史及人文的认知与思索。
看似独特,实则必然。
初读《尘埃落定》时,最先吸引我的,也正是这股浓郁的高原气息。
自翻开卷首的那一刻起,美得令人心悸的雪域画卷便一路铺展绵延——从阳光落在雪山上的清澈光辉到野草与青稞的交织色彩,从堡垒般森严的土司寨城到夹杂着权力和火药的飞雪尘埃,还有穿行其中的健壮的男人以及淳朴的女人……它们在一齐,共同成为了感官和氛围的基奠,不仅仅扎根于小说的灵魂,更融入了作者的意绪与激情,读来怎不令人注目忘情呢?阿来曾在访谈录中写道,“我只是把民族化作为一个视角,无论我的小说还是散文,我都期望读者关注它们的故事及内涵,而不要仅仅将他们视为特殊民族的特殊图景”。
由此可见,阿来必定在作品的情节描述及人物刻画上投入了更多的热情。
这一点能够从《尘埃落定》中体现出来。
2022《尘埃落定》读后感600字
2022《尘埃落定》读后感600字《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98年。
小说描写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
下面是本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尘埃落定》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尘埃落定》读后感600字1先说说作者:作者阿来是一位出生在嘉绒的藏族。
他选择了康巴土司家族的兴衰作为小说的题材,借以描绘藏地的风土人情,阐述自己对其历史及人文的认知与思索。
这也带给《尘埃落定》一股浓郁的高原气息。
再说说题目:“尘埃落定”,真是个好名字。
浮华烟云不过是千万颗尘埃组成的,烟消云散之后也就是尘埃落定的时候。
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漂浮不定的尘埃,不论你是土司还是土司的儿子,不论你是傻子还是绝色的美女,不论你在人生或者历史的舞台上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你对于整个浩瀚的人间历史来说仍然是颗尘埃,充其量不过是被气流托得比较高的尘埃而已。
哪一颗尘埃会遇见哪一颗尘埃是不可想象的,历史就是由这样一段一段漫不经心而又意外的排列组合构成。
再说说情节:小说讲述了一个虽不繁杂,却跌宕起伏、辗转迷离的故事:麦其土司是康巴众土司中的一个,他和汉人太太生下了一个虽是傻瓜却常常道破天机的儿子。
之后,老土司不顾济嘎活佛的阻止,靠着汉人黄师爷引种的鸦片迅速富足,成为大的土王。
然而魔花罂粟却乱了人的心性,大少爷贪恋权势,老土司为了央宗和金银杀死了世代忠心的查查头人,贪心的他为了不让其他土司发展,发动了“罂粟花”战争,使诅咒和巫术再次在两边的领地蔓延,次年其余部落的灾荒又让粮仓丰足的麦其家族发起了麦米贸易,建立边疆城镇,茶马互市。
在这看似麦其家族的鼎盛时期,红色汉人来了。
随着大炮的轰鸣,土司官寨灰飞烟灭,旧制在瞬间土崩瓦解。
一切奢靡烟消云散,只留下了尘埃落定后的死寂。
还有就是人物:故事一开始,阿来便给了我们土司二少爷的眼睛。
那是一双异常敏锐而深邃的眼睛——它“什么都看得见,不仅今天,明天也都全部看见了”。
阿来《尘埃落定》精选三篇
阿来《尘埃落定》精选三篇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阿来《尘埃落定》精选三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阿来《尘埃落定》精选三篇:篇一:阿来尘埃落定读后感老麦其土司有两个儿子,大少爷,聪明勇敢,喜欢战争,喜欢女人,对权力有强烈兴趣,理所当然,他被大家看成了最理所当然的土司继承人,但老土司认为他在重大的事情上没有足够的判断力。
麦其土司家的二少爷没有名字,父母都叫他傻子。
哥哥也常拍着他的肩叫他“傻子”,就连下人们都叫他“傻子少爷”。
也许傻子是没有自尊的,这个“傻瓜少爷”就这样承认谑称了,对人便自称“我是麦其家的傻瓜儿子”……于是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傻子”。
老土司认为他有的时候却又比任何人都要聪明。
他天生愚钝,成天混在丫鬟仆役的队伍之中,但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他一直和身份卑微的人们在一起,他也清清楚楚地看见了奴隶们的悲惨生活。
麦其土司的二少爷,是个傻子。
却同时也是一个思想超越现代的人物。
他总是在卖傻的同时做出一些非常现代非常英明的决定。
历史总是永不停滞的,向左也好,向右也罢,它永不会在原地踏步。
神秘而浪漫的土司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它曾经一度繁荣,但是它是不合于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它不合民主,尤不合人道,崩溃是必然的,灭亡与消逝是注定的。
它已经被历史的车轮碾了过去。
在时代的前进面前,土司制度的辉煌与庞大都显得那么脆弱无力,犹如一场风暴扬洒的尘埃最终落定在历史的卷页之间。
在解放军进剿国名党的残酷的隆隆炮声中,麦其家的官寨倒塌了。
纷争,仇杀消弭了,一个旧世界终于尘埃落定。
一个家族的没落,一个小王国的失落,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在一个傻子的眼里是那么理所当然,那么坦然接受。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傻子”种种不可理喻、出乎意料的思维和举止。
我们看到曾经辉煌显赫的土司们,曾经被美女簇拥的英雄们,是怎样“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可是,到最后不过也只是一颗会发笑,会感觉,会思考的尘埃而已。
正如文章结尾处麦其傻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我看见麦其家的精灵,已变成一股旋风飞到了天上,剩下的尘埃落下来,融入大地,我的时候就要到了,我当了一辈子傻子,现在,我知道自己不是傻子也不是聪明人,不过是在土司制度将要完结的时候到这片奇异的土地上来走了一遭似的,上天叫我看见,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象傻子。
《尘埃落定》读后感(通用6篇)
《尘埃落定》读后感(通用6篇)《尘埃落定》读后感(通用6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尘埃落定》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尘埃落定》读后感1最近,终于读了阿来的《尘埃落定》。
这是一部令人回肠荡气的佳作。
小说以诗一般空灵纯净的文字,演绎了一段末代土司制度由盛转衰的历史。
故事一开始,阿来便给了我们土司二少爷的眼睛。
那是一双异常敏锐而深邃的眼睛——它“什么都看得见,不仅今天,明天也都全部看见了”。
正是它,让我们目睹了康巴土司制在灭亡前的最后幻想。
如此神奇的眼睛,拥有它的二少爷又该是怎样的人呢?他是一个傻子,不仅别人包括他的父母也这样认为,而他自己同样理所当然地说我是一个傻子。
“一个傻因而只看到基本事实。
”我倒觉得并非如此。
傻少爷不是麻木不仁,他对太多东西付与深情,只是忘记了仇恨。
他故乡的每一寸土地,美丽浪漫的侍女卓玛,地位低贱的伙伴尔依·······说来也有趣,傻少爷背负了痴呆的名声,却担当着智慧的化身。
或许世界本身就对智者和愚者有了错误的区分?二少爷最后的感叹,更证明了一点:他是宽厚而睿智的,只是世俗的灰尘将其扭曲了。
有时候大智若愚的傻才最可怕,它是一种没有深度的陷阱,却能使对手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对于这个怪诞甚至有些夸张的人物,大家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他的行为神乎其神,与现实的轨道脱离得太远了,有人则认为,正是他的天马行空,才让这部小说中的种种荒诞成为了激动人心的转折。
傻少爷,不失为一个感人的、成功的形象。
《尘埃落定》读后感2用多半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三十一万字的小说,速度说快也不快说慢也不算慢。
毕竟这是一本小说,也就没有那么深入细细的去品味。
读完之后心中才有了,一种一切都尘埃落定的感觉。
在读这本书时,我一直感觉像是在重读《巴黎圣母院》,只不过与《巴黎圣母院》相比较起来,这本书显得更好懂些。
尘埃落定读后感(共9篇)_读后感_
尘埃落定读后感(共9篇)高中生的读书心得:读尘埃落定有感《尘埃落定》,是一部让人荡气回肠的小说,小说演译了一段末代土司制度由没落直至终结的历史。
没有太多的反思,却留给人深刻的思考,简单的叙述,却似有无限的张力,蕴藏了无限深情的感慨。
小说整体展现的是一个我们陌生的世界,如红楼梦一样,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世界,是截取了土司制度的一段历史,在那里上演了各样的把戏,而能我的注意力,则一部分要归于某种程度上的我们对于这个地方的神秘感和陌生感。
先说说作者:作者阿来是一位出生在嘉绒的藏族。
他选择了康巴土司家族的兴衰作为小说的题材,借以描绘藏地的风土人情,阐述自己对其历史及人文的认知与思索。
这也带给《尘埃落定》一股浓郁的高原气息。
再说说题目:“尘埃落定”,真是个好名字。
浮华烟云不过是千万颗尘埃组成的,烟消云散之后也就是尘埃落定的时候。
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漂浮不定的尘埃,不论你是土司还是土司的儿子,不论你是傻子还是绝色的美女,不论你在人生或者历史的舞台上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你对于整个浩瀚的人间历史来说仍然是颗尘埃,充其量不过是被气流托得比较高的尘埃而已。
哪一颗尘埃会遇见哪一颗尘埃是不可想象的,历史就是由这样一段一段漫不经心而又意外的排列组合构成。
再说说情节:小说讲述了一个虽不繁杂,却跌宕起伏、辗转迷离的故事:麦其土司是康巴众土司中的一个,他和汉人太太生下了一个虽是傻瓜却常常道破天机的儿子。
之后,老土司不顾济嘎活佛的阻止,靠着汉人黄师爷引种的鸦片迅速富足,成为最强大的土王。
然而魔花罂粟却乱了人的心性,大少爷贪恋权势,老土司为了央宗和金银杀死了世代忠心的查查头人,贪心的他为了不让其他土司发展,发动了“罂粟花”战争,使诅咒和巫术再次在两边的领地蔓延,次年其余部落的灾荒又让粮仓丰足的麦其家族发起了麦米贸易,建立边疆城镇,茶马互市。
在这看似麦其家族的鼎盛时期,红色汉人来了。
随着大炮的轰鸣,土司官寨灰飞烟灭,旧制在瞬间土崩瓦解。
一切奢靡烟消云散,只留下了尘埃落定后的死寂。
2023年《尘埃落定》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2023年《尘埃落定》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尘埃落定》的读后感1仅仅看了前面几页,我就沉醉在那朴素,幽默睿智的语言之中,藏族青年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通过一个傻子之口,讲述了藏族土司制度的兴衰。
在独特新鲜的叙述藏族社会生活之中,展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逼真状态,揭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主题,作品中的“我”“是作为土司制度的见证人出现的。
”这里,爱欲与文明的冲突,土司之间土地财富,奴隶美女的掠夺与争斗,诸多人物和事件构成的末世悲喜剧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看上去从容不迫,举重若轻,无论是艺术细节的刻画,还是社会场景,雪域风情,都描绘得令人拍案叫绝。
书中的主人公,麦其土司的二少爷,是一个被人人都认定的傻子,其言谈举止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可傻子却有着超时代的眼光,凡事从不刻意而为之,却能诸事顺畅。
傻子的哥哥,麦其土司的大少爷,这个大家公认的聪明人,为了保卫其南边的边界浴血奋战却无功而返,而傻弟弟却不费一枪一弹,将北方边界建成了贸易重镇,为麦其土司赚了数不清的银子,作为历史的必然,土司制度终于消亡,傻子最终死于复仇者的刀下。
读罢掩卷沉思,感慨颇多,“一个向来把身边的人看得比自己聪明的”傻子,为什么事事比聪明人干得还出色呢?我看主要是因为傻子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傻,并坦然承认,其实这正是傻子的聪明之处,正如他的书记官翁波意西所说:“都说少爷是傻子,可我要说,你是个聪明人,因为傻子才聪明。
”“聪明人背上了聪明的包袱,时时害怕自己做了傻事。
”他们的弱点是“特别怕自己偶尔表现得不够聪明。
”自作聪明的结果,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傻子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拥有一颗平常心。
不追逐名利,不勾心斗角。
官寨的地下室里堆积着无数的金银,他从不为之心动。
在边界上取得成功之后,人人都认为他完全有资格取代哥哥成为土司的继承人,但他却毫无此念。
在他眼里,门巴喇嘛和济嘎活佛的斗法争宠,土司之间为着各自的利益而明争暗斗,显得是多么的可笑。
尘埃落定读后感(通用10篇)
尘埃落定读后感尘埃落定读后感(通用1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尘埃落定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尘埃落定读后感篇1《尘埃落定》是阿来1998年发表出版的,这部作品讲述了藏族的土司制度的兴衰历程,具有很高的藏族历史文化价值,并且带有浓厚的科幻色彩。
这部作品有很多处都描写了麦琪土司的二儿子与侍女的情节,有些地方描写得比较露骨,而有些地方则写得很含蓄,但是看起觉得很可笑,因为能把那样的情节写得那样的和谐。
麦琪土司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麦琪土司与藏族女人所生,英武彪捍、聪明勇敢。
二儿子是麦琪土司酒醉后与一个汉族女人所生,但是二儿子却是个“傻子”。
但文章中却多次描写“傻子”少爷与侍女桑吉卓玛的情节,作者为什么要在小说中多处描写?(一)二儿子刚生出来的时候,就被人认定为“傻子”,但是结合他后来的表现,他这个“傻子”在关键时刻可比聪明人有智慧。
比如麦琪土司在麦琪的辖地的边界上修了很多的堡垒,他问他的大儿子为什么在边界上修这么多的堡垒,他大儿子没有回答正确。
但是二儿子却回答正确了,说是为了存储粮食,在这一点上,麦琪土司也解释不清楚。
我觉得作者需要用那样的方式来告诉人们,他们眼里的“傻子”可不傻啊。
因为真正的傻子是不会做那样的事的。
(二)小说中第一次描写“傻子”少爷与侍女是在二少爷15岁的时候,这种事情也是男人懂事、成熟的标志吧。
因为小说是通过二少爷的眼睛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的,二少爷则是小说的主线,也是他见证了藏族土司制度的兴衰历程,到民国时期的尘埃落定。
因此故事也从二少爷开始懂事的时候写起。
(三)我觉得小说有这样的情节,也是吸引读者的一种方式。
毕竟藏族也是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进步得比较慢,因此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还丁柳在奴隶时代,写出那样的情节,表示可以理解,并且也是为了刚好的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
读阿来的《尘埃落定》后感
读完阿来的《尘埃落定》,我深深地被这部作品所吸引。
这部小说以藏族土司制度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傻子少爷的视角,展现了土司制度的浪漫和神秘。
首先,小说中的傻子少爷是一个非常独特和引人注目的角色。
他的傻并不是智力上的缺陷,而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超然和超越。
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情,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这种超凡的能力让他成为了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
通过他的视角,读者可以看到土司制度下的权力斗争、人性挣扎和历史变迁。
其次,阿来以轻巧活泼、富有魅力的语言,展现了藏族地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他通过对土司家族的生活、风俗习惯、服饰饮食等方面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同时,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刻画也极为出色,让人无法停止阅读。
最后,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也是非常深刻和值得思考的。
阿来通过傻子少爷的视角,揭示了土司制度下的权力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通过土司家族的兴衰,展现了历史的残酷和必然性。
这种思考和反思让人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和人性的本质,也让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价值。
总的来说,《尘埃落定》是一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人性的优秀作品。
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价值。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我珍藏的文学经典之一。
《尘埃落定》读后感范文5篇
《尘埃落定》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尘埃落定》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尘埃落定》读后感范文5篇(一)昨天开始看的,白天没咋看,失眠的夜晚匆匆看完。
读着读着,有种自己看过《尘埃落定》故事梗概的幻觉。
并不是说《尘埃落定》不好,只是似曾相识的感觉。
说民族风情吧,会想起暑假读的《芙蓉镇》。
定位在那样的地方,又让我想起王明珂的那几本书。
主角,麦其土司的傻儿子,慢慢成长甚至变得不傻,让麦其土司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
外部环境最初是模模糊糊的,后来清晰了些,最终土司制度土崩瓦解,终于尘埃落定。
他没有投降,也没有西逃去西藏,而选了死亡。
他是能让我们有些许共鸣的人物,却有时候显得特别遥远,他有时傻里傻气,有时聪明,至始至终也能看到他如何驾驭“下人”。
如果当爱情小说看,傻子绝不是理想中的爱人,他原谅背叛,不在意处女这种问题,也会为爱情昏了头,但爱情还是像昙花一现。
卓玛,塔娜,以及无数没有名字的女人,血缘和地位给了他太多。
土司的世界跟我们熟悉的世界也迥然不同。
读完小说,感觉了解了一点儿另一个世界。
命运不能解释,塑造面对命运的无助也许哼感人吧《尘埃落定》读后感范文5篇(二)《尘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来的小说,曾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描写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
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但却有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并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
小说展现了独特的藏族风情及土司制度的神秘。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可以用"享受"二字来形容都不为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秀丽恢宏的蜀藏河川风光,还有那古老而又神秘的藏族风情和土司历史。
这是独属于藏族文化的历史载体,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阿来的《尘埃落定》读后感
《尘埃落定》:一部揭示命运与历史交织的长篇小说当我翻开阿来的《尘埃落定》,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既神秘又真实的世界。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命运、历史和爱情的故事,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无尽的震撼与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傻子,他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但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
通过这个傻子的视角,阿来展现了土司制度的兴衰和藏族社会的历史变迁。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土司家族的恩怨纷争,以及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中,人们的命运如何被无情地操控和改变。
读完《尘埃落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命运与历史的交织。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轨迹,而这些轨迹又与历史的大背景紧密相连。
阿来通过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到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勇敢地面对和努力地抗争,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同时,小说中的爱情线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与他的妻子之间的爱情既纯真又悲凉,展现了爱情在命运和历史面前的无奈与脆弱。
这种爱情的真实与深刻,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阿来的《尘埃落定》还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神秘。
通过这部小说,我不仅了解了藏族社会的历史变迁,也认识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阿来将历史的真实与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既真实又神秘的世界。
这种历史与虚构的交织,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和思考。
总的来说,《尘埃落定》是一部关于命运、历史和爱情的长篇小说。
通过阿来的细腻笔触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命运与历史的交织,以及个人在其中的无奈与抗争。
同时,我也被小说中的爱情线所感动,感受到了爱情的纯真与悲凉。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藏族社会的历史变迁,也让我对人性、命运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尘埃落定》将成为我人生旅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引领我不断探索和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只虫草》读后感
《三只虫草》读后感《三只虫草》是阿来的一部小说,讲述了桑吉一家人和一村人在虫草季节上山辛苦挖虫草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虫草为线索,将现实生活、理想追求和精神信仰三个层面的彼此映照,展现了阿来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底蕴。
小说的主人公桑吉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为了给家里增加收入,逃学回家挖虫草,对生活充满单纯的情感。
桑吉在挖虫草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他的心灵也在成长和变化。
桑吉用三只虫草换回来白铁皮箱子,三只虫草本来寄托了他很多温暖的希望,但最终只换来了一件物品。
这个物品虽然不值钱,但却是桑吉成长和经历的见证,也是他对于生活和人性的认识。
小说中,虫草是一个重要的象征。
虫草的生长、采挖、收购、送礼、吃掉或者收藏,串起了民生百态。
虫草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但在小说中,虫草不仅仅是一种药材,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信仰。
虫草的种植和采挖,是藏区人民生活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虫草成为了藏区人民的信仰和精神支柱,也成为了他们对于生命和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除了虫草,小说中还有许多展现人性和人情的细节。
在小说中,有许多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藏区的生活和文化,也表露出阿来对于藏区的人的“生根之爱”。
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但却充满着人情味和文化底蕴,让人感受到了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关注,也让人思考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三只虫草》是一部温暖而感人的小说,它以虫草为线索,展现了阿来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底蕴,也让人重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藏区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生命的小说,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感恩生命,也让我们更加关注和尊重藏区人民的文化和生活。
读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读后感精选范文
读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读后感精选范文《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作品,这本小说以藏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跨越几十年的家族传奇故事。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感其思想内涵深刻,情感饱满,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首先,小说以巍巍雪山、蜿蜒峡谷等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西藏神奇而又独特的地理环境。
在阿来的描述下,这片土地充满了神秘感和美丽。
阿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传达出了对家乡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
我读着这些文字,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片苍茫的大地带给人们的力量和激情。
其次,小说展现了藏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小说中,阿来通过对藏族传统生活方式、信仰、婚俗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
他用文字将这些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阿来讲述的藏族故事让人耳目一新,他们的信仰、对待生死的态度、对待爱情的执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丰满。
这些人物大部分都有着坚韧的性格和对命运的追求,他们在历经风雨后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变化。
这些人物形象有的让人敬佩,有的让人同情,但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小说中涉及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困、地主压迫、人性扭曲等。
这些社会问题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通过一些人物的不幸遭遇,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黑暗一面。
阿来用小说告诉了我们,社会问题是需要反思和解决的,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的心态和态度。
综上所述,《尘埃落定》是一本思想深刻、情感饱满的好书。
通过对藏区历史、文化、人物的描写,阿来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独特而又美丽的世界。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藏族文化和西藏地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对人生和社会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影响我很长一段时间,激发我持续学习和思考的动力。
《尘埃落定》读后感十篇
《尘埃落定》读后感十篇《尘埃落定》读后感1阿来的《尘埃落定》叙述的是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
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
作者从这个傻瓜儿子的角度见证了土司制度的兴衰,从傻子的角度看世界,给我们不少启迪。
小说故事精彩蜿蜒动人,以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奇。
《尘埃落定》写的是人生。
小说里有童年,有初恋、爱情、妻子,有事业、权利,有朋友、敌人,有父母、兄弟。
我们宛然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引起我们了无限的思量。
我觉得《尘埃落定》是对善良的歌颂,善良的人也许会有时会失去一些,但最终却得到朋友,得到真情,得到更多人的信任与匡助。
《尘埃落定》读后感2真的是很暴力血腥的一本书呀,里面有些细节我都是略过的。
比如割嗡波意西的舌头的部份,我实在是有点无法细细品味。
这是看的第二本关于西藏的书,不像书云的《西藏一年》,如果说那本书就像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样纯粹,让人感受到藏族文化的无尚神奇和虔诚。
那这本书可能没有那末夸姣,它有土司制度的落后,土司家族之间的争斗,土司家族内部的争权夺位。
女人,财富,权力,一开始好像和“傻子”没有关系,后来一切的一切好像又扯上了一些联系。
“傻子”心中也有爱情,他对塔娜,他对年轻时候的卓玛。
他也有亲情,他对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对他的父亲和母亲。
他也有友情,他对索郎泽郎,对尔依,不比是普通的下人那般。
他呢,他想在红色政权赶来之前让那些奴隶都恢复自由人的身份。
其实还是有些残忍,为什么会让一个傻子去见证一个家族的兴衰,见证一个制度的没落。
今天,那些来自藏族文化的土司制度已经不复存在,留给我们的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可是毕竟它还是在一片土地上延续了不少年,毕竟它曾经支撑了一个民族一群人生活的信念。
这就是傻子的好处,好多事情伤得了寻常人伤不了你。
最后,愿一切都如同土司制度尘埃落定。
尘埃落定读后感样本(四篇)
尘埃落定读后感样本尘埃落定作者阿来,1959年出生于西藏。
深沉高洁的沃土,古老热情的民族,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还有奇异的宗教信仰,这一切都为西藏——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增添了一种特有的幻丽和芬芳。
也许因为阿来就是出生并且生长在那个地方,他才能写出那种地道的味道。
也许因为他对藏文化的耳濡目染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的长期的依恋,所以才能让我们作为读者有种置身其中的感觉。
也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他选择了康巴土司家族的兴衰作为小说的题材,借以描绘藏地的风土人情,阐述自己对其历史的认知与思索。
老麦其土司是康巴众土司中的一个,他有两个儿子,大少爷聪明勇敢,被视为当然的土司继承人;二少爷天生愚钝,很早就被排除在权力继承之外,成天混迹于丫环仆役的队伍之中,耳闻目睹着奴隶们的悲欢离合。
老麦其土司不顾济嘎活佛的阻止在国民政府黄特派员的指点下在其领地上遍种罂粟,贩卖鸦片。
很快暴富,并迅速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土司中的霸主。
眼见麦其家因鸦片致富,其余的土司用尽心计,各施手段盗得了罂粟种子广泛播种,麦其家的傻少爷却鬼使神差地突然建议改种麦子,于是在高原地区漫山遍野罂粟花的海洋里倔强地生长着麦其家的青青麦苗。
是年风调雨顺,小麦丰收,而其他土司的土地上鸦片供过于求,阿坝地区笼罩在饥荒和死亡阴影下。
大批饥民投奔到麦其麾下,使得麦其家族的领地和人口达到空前的规模。
就在各路土司日坐愁城,身临绝境之时,却传来二少爷开仓卖粮,公平交易的喜讯。
这足以看出这个所谓的傻瓜少爷超前的目光和超人的智慧。
说来也有趣,常人眼中的傻子背负了痴呆的名声,却担当着智慧的化身。
我认为他是真正的英雄。
任何阻挡历史车轮前进的人,终将被碾得粉碎。
对于这个所谓的傻子,人们褒贬不一。
在我看来,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正是有了这个名不副实的傻子存在,才让小说里种种怪诞和荒谬成为了故事里激动人心的转折,才让这曲繁华落尽的末代哀歌有了绚丽的光彩。
也正是这位傻少爷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大地和民族,让我们目睹了康巴土司在崩溃前的最后情景,见证了两个时代交替的喧嚣和动荡。
尘埃落定个人读书感悟范例五篇
尘埃落定个人读书感悟范例五篇《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1959年出生于西藏。
深沉高洁的沃土,古老热情的民族,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还有奇异的宗教信仰,这一切都为西藏——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增添了一种特有的幻丽和芬芳。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尘埃落定个人读书感悟范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尘埃落定个人读书感悟范例一读这本书,仅仅是一时的冲动,只是背后还有着永恒的感动。
在高考前的第N天,心突然迷惘起来,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我寻找着自己,摸索着道路,想找一个出口让自己冲出这‘围城‘。
不知怎的就突然想看这本书。
于是,便开始向身边的朋友去借,借了一两天,结果却令我失望。
在我将要放弃看着本书的时候,辉哥把这本书给我借来了。
据说是在一个很远的图书社借的,他打听了几天才借到这本书,只想在这里对他说,辉哥,谢谢你。
在刚翻前几页时看到对这本书的介绍:阿来,藏族人……《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心中不由一怔,不,应该是两次,一直都很喜欢藏族人,觉得他们都是那样的纯洁,他们住在西藏,守侯着美丽的布达拉,守侯着洁白之神,也希望有一天能够到西藏去感受那里的美,在那悠远的天空下,为自己的灵魂找一片净土,找一个守护灵魂的天堂,再一看是获茅盾文学奖,就更欣喜……《尘埃落定》写的是我由一个傻子变成一个聪明人的故事。
本故事大约发生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写西藏土司制度瓦解之前他们做的事情。
感觉我的转变过程就象是一个人从童年走到成年,一个慢慢长大的过程。
小孩子说的带稚气的话语在大人们眼中只是一个傻子说出来的,一些真实都被当作愚蠢,一些谎言都被当作经典,当成聪明人说的话。
我在成长过程中,渐渐明了事理,只是仍然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仍然别人当成傻话。
是的,在我还只是一个傻子时,哥哥是那样的疼爱我,并且不会担心我会和他抢土司的位置,只是随着我慢慢的聪明起来,他便开始成为我的敌人,时刻提防着我。
或许,那一些成熟的人总喜欢关心那些思想还幼稚的朋友,关心着他们,照顾着他们,只是当这些孩子长大了,他们也不在会有兄长似的照顾。
找个地方挂月亮 读后感
找个地方挂月亮读后感
《找个地方挂月亮》是一部由中国作家阿来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小说以一个神秘的村庄为背景,描述了村民们对月亮的崇拜和追求,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矛盾和挑战。
阿来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这个村庄里,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和追求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他们对抗生活困难的精神支撑。
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介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村民们的信仰和传统生活方式逐渐受到了冲击和改变。
这种冲突和矛盾使得人们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迷茫,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和故事。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和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矛盾和挣扎让人感同身受。
作者通过小说,呈现了一个关于信仰、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引发了我对于传统与现代、信仰与现实之间的思考和反思。
《找个地方挂月亮》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
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也让我思考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应对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如何保持内心的坚守和信念。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生活和文化的一次深刻探索,让我受益匪浅。
《尘埃落定》读后感
《尘埃落定》读后感
摘要:
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是一部极具特色的藏族历史小说,它通过一个名叫二少爷的角色视角,描述了20世纪初四川康巴地区从土司制度到新中国成立的过渡。
本书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再现,更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并传达出对于变革、权力和命运的重要思考。
大纲:
作品简介
小说背景:20世纪初的四川康巴地区
人物设定:二少爷(阿古塔)作为叙述者,土司制度下的生活
故事主线:从土司到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土司制度下的社会与人
土司家族及其权力结构
封建统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关系
土司个人性格及生活经历的描写
对“黑眼睛”的恐惧、对汉人的偏见以及其内心世界的刻画
变革的到来
军阀割据中土司地位的变化
政治动向:红军长征过境,给当地带来新的思想与文化冲击
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二少爷从懵懂无知到逐渐觉醒
人性的复杂性
在权力面前人的行为选择及其背后的动机
对信仰、忠诚和背叛的理解
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及新观念的影响
经验教训与启示
个人命运受社会环境影响之大,必须面对现实并做出明智的选择
权力的双刃剑效应:既能带来荣耀也能引发灾难
变革虽艰难但不可阻挡,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保持谦逊和开放心态去接纳新事物的重要性
结语
对历史变迁和个人成长关系的思考
小说结尾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通过《尘埃落定》,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一段独特的历史时期,还能够从人性的角度深入理解变革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这部作品提醒我们在面对变化时保持理性与勇气,同时也激励我们要勇敢地追求进步和发展。
高中生尘埃落定读后感(2篇)
高中生尘埃落定读后感当我第一次听到《尘埃落定》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本恨透内容的书,于是,我便在暑假把《尘埃落定》买回去了。
《尘埃落定》作者阿来,1959年出生于西藏。
深沉高洁的沃土,古老热情的民族,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还有奇异的宗教信仰,这一切都为西藏——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增添了一种特有的幻丽和芬芳。
也许因为阿来就是出生并且生长在那个地方,他才能写出那种地道的味道。
也许因为他对藏文化的耳濡目染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的长期的依恋,所以才能让我们作为读者有种置身其中的感觉。
也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他选择了康巴土司家族的兴衰作为小说的题材,借以描绘藏地的风土人情,阐述自己对其历史的认知与思索。
老麦其土司是康巴众土司中的一个,他有两个儿子,大少爷聪明勇敢,被视为当然的土司继承人;二少爷天生愚钝,很早就被排除在权力继承之外,成天混迹于丫环仆役的队伍之中,耳闻目睹着奴隶们的悲欢离合。
老麦其土司不顾济嘎活佛的阻止在国民政府黄特派员的指点下在其领地上遍种罂粟,贩卖鸦片。
很快暴富,并迅速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土司中的霸主。
眼见麦其家因鸦片致富,其余的土司用尽心计,各施手段盗得了罂粟种子广泛播种,麦其家的傻少爷却鬼使神差地突然建议改种麦子,于是在高原地区漫山遍野罂粟花的海洋里倔强地生长着麦其家的青青麦苗。
是年风调雨顺,小麦丰收,而其他土司的土地上鸦片供过于求,阿坝地区笼罩在饥荒和死亡阴影下。
大批饥民投奔到麦其麾下,使得麦其家族的领地和人口达到空前的规模。
就在各路土司日坐愁城,身临绝境之时,却传来二少爷开仓卖粮,公平交易的喜讯。
这足以看出这个所谓的傻瓜少爷超前的目光和超人的智慧。
很快,在二少爷的官寨旁边出现了一片帐篷,酒肆、客栈、商店、铺门,应有尽有。
在黄师爷的建议下,二少爷逐步建立了税收体制,开办了钱庄。
这样,在古老封闭的阿坝地区第一次出现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商业集镇雏型。
这位二少爷虽然被人们认定为傻子,但他为阿坝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尘埃落定》读后感_应用文
《尘埃落定》读后感导读:文明有更替,最终总会随风飘散;生命倏忽而逝,最终也会随风飘散。
而沉淀而来的,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生命体验,它们在无数发黄的纸页中、在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中永远默默地流淌。
以下是由橙子J.L为您整理推荐的尘埃落定读后感,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尘埃落定》读后感想起近日的布置,要求写读后感,便不由得记起矛盾文学奖获奖书系之一的阿来的《尘埃落定》,很有意思,所以决定写它的读后感。
作者阿来,1959年出生于西藏。
深沉高洁的沃土,古老热情的民族,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还有奇异的宗教信仰,这一切都为西藏——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增添了一种特有的幻丽和芬芳。
也许因为阿来就是出生并且生长在那个地方,他才能写出那种地道的味道。
也许因为他对藏文化的耳濡目染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的长期的依恋,所以才能让我们作为读者有种置身其中的感觉。
也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他选择了康巴土司家族的兴衰作为小说的题材,借以描绘藏地的风土人情,阐述自己对其历史的认知与思索。
老麦其土司是康巴众土司中的一个,他有两个儿子,大少爷聪明勇敢,被视为当然的土司继承人;二少爷天生愚钝,很早就被排除在权力继承之外,成天混迹于丫环仆役的队伍之中,耳闻目睹着奴隶们的悲欢离合。
1 / 11老麦其土司不顾济嘎活佛的阻止在国民政府黄特派员的指点下在其领地上遍种罂x,贩卖鸦x。
很快暴富,并迅速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土司中的霸主。
眼见麦其家因鸦x致富,其余的土司用尽心计,各施手段盗得了罂x种子广泛播种,麦其家的傻少爷却鬼使神差地突然建议改种麦子,于是在高原地区漫山遍野罂x花的海洋里倔强地生长着麦其家的青青麦苗。
是年风调雨顺,小麦丰收,而其他土司的土地上鸦x供过于求,阿坝地区笼罩在饥荒和死亡阴影下。
大批饥民投奔到麦其麾下,使得麦其家族的领地和人口达到空前的规模。
就在各路土司日坐愁城,身临绝境之时,却传来二少爷开仓卖粮,公平交易的喜讯。
这足以看出这个所谓的傻瓜少爷超前的目光和超人的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来短篇小说读后感落在尘世《老房子》是阿来1986年12月11日(这个时间虽多次考证仍无法确认)完成于马尔康的短篇小说。
它顺着人物失而复得的意识流,流荡出一个男子卑微的人生,以及一条隐蔽的传统--不是表面上的少数民族风俗,而是东方精神生活的传统。
《老房子》为我呈现出的,是一种不无宗教精神的世俗生活的传奇,也通过某种不无可能性的爱,映射出现实人生的凉薄与无为。
土司的门房一百零八岁时,死而复生,又被大地唤醒。
在人们的话语中,他便是那个因情而死的门房,人们不知道他死而复生。
在传说中,土司的门房害了相思病。
他的死是为了土司太太,他的活是为了读者。
作者让他活过来,为我们讲述自己的人生。
永远被女人纠缠的男人。
他永远为他人而活。
他的世界里没有亲人,只有女主人,那个在他眼里身份十分高贵的美丽女人。
土司太太被遗弃,被外来的兵强奸,太太对他说:“有了的娃娃是你的娃娃。
”门房内心感到光荣。
他忠诚地守着太太,看着她在别的男人怀抱里打滚。
太太生第二个野孩子的时候死了,他也死了。
但是最后仍然由他来给我们讲这个故事。
“他曾在八十六岁上梦见自己和太太交合。
”第二次难产太太至死也没说:“是你的娃娃。
”他于是对自己追问起来并且自己回答:“是我的娃娃。
”这个故事有些无法破解的神秘感。
一旦有所发现则令人十分自得。
语言像天上的白云一样优美诗意,又富于乌云般的暗示和象征。
“地板上满是过去日子的灰烬。
”“老房子仍像一个骨质疏松的梦境一样静静耸立。
”“那具军官的骷髅向他切齿微笑。
”土司的门房所感知的爱情是实实在在的,从他对于声音与色彩的敏锐感觉中。
作者用自己的想象为读者进行了转述。
我相信那些暗示感情的文字里,有门房曾经年轻有力的心脏的跳动,更有作者训练有素、不由自主的推敲。
太太被军官强奸时,门房注意地听着,“居然传来女人纵情的呻吟”。
这是个复杂叙事的结果。
作者是在退出道德的框框之后,还原人物不无嫉妒的感情真相,还是在情节进行中适度合理地夸张呢?这真的很难说。
但是这种入木三分、恰到好处的表述,使我们看到,土司门房的主观感受足以表露他的内心欲望和感情倾向。
哪怕一个强盗,一个稍有身份的强盗,也可以配得上他心目中的高贵女主人,而他自己始终是个可悲的奴才。
太太不喜欢奴才,一个女人哪怕什么都失去了,她还愚蠢地保住她的骄傲。
“她强撑起身子不让奴才叹息主子的命运。
”她孤寂的死证明,她是永远被男人懈怠的女人。
被抛弃的女主人是没有地位的,她自己尚且不顾惜自己,然而爱她的那个人,她的门房,却奉她若神明。
这种不对等的爱情,让我想起大学里读过的另一个名家作品,贾平凹的《五魁》。
大约是有一个十分威猛的脚夫五魁,怀着对天仙般的少奶奶的爱慕,爱女人又极尊重女人,对她十分同情和仗义,可谓义薄云天,但是不敢占有她,当发现女人与一条公狗相好时,他起了嫉妒的心,杀了这条狗,使女人羞忿得投崖而死。
于是他做了强盗抢来十一个女人做压寨夫人。
贾氏的故事非常有传奇色彩,又让人感觉到入骨的凄凉,令人匪夷所思。
《老房子》诗意地含蓄着。
在小说中,作者似乎在努力维护人性的纯粹与复杂,人物行为绝没有变态的意味,但是读者所见的周围一切,都是死寂之中不为人知的情感喧嚣。
《老房子》的显在之意,也是对于传统道德与生命价值的反思吧!(2011-4-21)伤心的鱼重读阿来小说,我发现了一个写作的秘密,那就是文字的节奏。
诗意和唯美的特点,首先来源于作者的感情和认知,基于对故事情感的充分分解,像蚯蚓对于泥土的分解,使自己被适合身心需要的松软泥湿包围,他为什么不在自己的故事中陶醉,在自己的文字里跳舞或者歌唱呢!作者在小说里犹如上帝,他知道人类灵魂的每一道沟壑,肌肤的每一线纹理。
阿来的故事节奏有点异样:慢节奏。
有倒溯般的时间感,也有浮雕般的空间感,仿如感情独白的从容陈述。
我看他好像也不是个喜欢快节奏的人。
我曾经远远见过他,开会的时候也曾坐在他身边,或者面对面。
我始终对他有种敬畏之心,他就像水中不动的冰山,我像是一只从不同角度感受这座冰山的捕鲸船。
我读他的小说,是在向他所在的文学想象的大海,索取我的所需,大海仿佛是他的所有。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为什么去他的世界里寻找呢。
我就像他那个短篇小说《鱼》中的钓者的同伴,因为了解到钓者没有钓鱼的经验而拒绝与之为伍。
他的小说自然是我理智的选择。
而且富于理智的现实选择不会导致小说中那样的戏剧性:那毫无经验的钓者却因为意外地钓到很多鱼,而欲罢不能,甚至开始仇恨那些做梦一样咬钩的鱼。
但我渴望这样的戏剧性,也许这样的戏剧性正是小说好看的原因,也是生活可以忍耐的原因。
我渴望像小说中的幸运者,那个从未有过经验的钓者,一旦有了大胆尝试的行动,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收获成果。
我奇怪的是为什么,阿来能发现那样一种骨头里的泡泡:爱情或者悲伤。
鱼什么也没有说,可是他说鱼的时候,他说出了自己和鱼的心声。
他把自己放在鱼的生命体验中,没有挣扎,没有拯救,没有获释,这些鱼从常规的秩序里,从钓竿,从水潭,从草丛,从鱼篓,进入餐桌。
没有谁会为这样的秩序心痛。
但我听见了钓者心碎的声音。
应当是常读常新的故事。
我没有曾经读过这篇《鱼》的印象。
那它就是我接触到的新鲜的故事。
“许多鱼从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来从容赴死,确实让人感到有种阴谋的味道。
”词语是死的,可是语境是活的,是语境赋予词语以思想力量。
阿来小说中这句话颇有点书生气,如果用我所听到过的评论家的话说,有一点教师体文章的匠气,说得好听点是所谓学者气质。
但我有我的固执,我会说,试问那些评论家都做了些什么呢,难道他们抱着内心蛛丝一样多的禁忌,还能写出这样富于生气的句子吗?退一步说,哪有什么完美的作品呢。
鲁迅先生的《药》,叶圣陶的《夜》,评论家都说,是从思想到生活的作品,但那是多么富于想象力的生活啊,不是也很饱满的生活吗?阿来这句话让我失笑了。
如此有趣的《鱼》:钓者被自己钓上来的鱼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还痛哭了一场。
一个没有钓过鱼的人,钓到了许多似乎是在深水里准备冬眠而变得麻木的鱼:将冬眠吧,却又咬钩,前赴后继地咬钩。
它们没有察觉诱饵的危险,是因为它们没有机心,没有智能,没有感情,还是因为它们没有见识过杀戮?它们的无辜,使钓鱼的人痛心疾首,而又不能自已,仿佛要把夺命恶魔的形象扮演下去,让自己成为一个众人眼中的正常人,一个同伴眼中冲破禁忌挑战自我的胜利者。
《鱼》中的同伴问”我“一个问题:你钓过鱼吗?“我”说:没有。
他恨恨地扔下钓竿:我以为你钓过的,不然我才不跟你一组呢。
说完他就和另一组打猎,熏树獭去了。
“我”像一个先知,冷眼看他们在那里瞎忙活,又是挖又是烟,但离树獭只是越来越远罢了。
经验是个要命的东西。
没有经验的人,是不可能捉住树獭的。
然而同样是没有经验的人,却在往水潭里扔下钓钩之后,势不可挡地收获了一坝子的鱼。
它们怎么可以这样自暴自弃?——我听见了钓者“我”的心声,他一定对上钩的鱼充满了愤怒。
一切都像是对钓者经验的讽刺。
那些鱼落到草丛里,轻轻一跃就可以回到水中,但它们却像被麻醉了一样,完全没有挣扎的动作。
它们似乎不知道危险,连死都从容不迫。
在水里就在水里呼吸,在草地上就向着暴雨赐给的点滴呼吸。
生命难免会处于一种无知或者麻木的状态,但是当有刺的钩子进入喉咙的时候,那些鱼却什么都意识不到吗!它们的从容赴死让钓者寒噤。
鞭炮声炸开,冬天早上七点。
高亢的音乐--洒水车的短调--这样恶俗的东西,甚至都要了你懵懂初恋的命。
你能够想象一个人的心里有多少怪念头吗?不要让人失望伤心。
但你有令人欢乐的力量吗?但是,梦有令人欢乐的力量吗?想起刚才的梦里,酒瓶碎了。
半瓶红酒,母亲拿一个塑料壶,装进一些水,混合一壶酒。
我把它放在一家街上的店里,店有羽绒服卖。
我不敢说梦就是小说,但我确实害怕那些比小说更有象征意义的梦。
这个梦要变成一个小说,在阿来这么善于写“无事的悲剧”的小说家也不是难事。
我懂得观念先行,中国的小说讲究的是思想性第一,可是情感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将这个梦变成作品的话,我的立意倾向于此:玫瑰色的理想破碎了,而生活依旧太平。
但这样一来,故事就太平庸了。
这个梦的起源我记得,好像来自我生活中的不满足。
高明一点的立意或许是这样:生活在别处,我们一直想用生活兑换理想,用实兑换虚。
我蓦地想到那些鱼儿为什么一点儿也不挣扎:因为它们伤心。
(2015,2,26)啜饮,抑或咏叹诗人笔下的想象所迷的时候,我知道有种超脱的力量,神秘地充斥于这片行走空间,并且首先充满了我的头脑。
这力量源自铺天盖地的大自然的宁静,还有与之呼应的,忽然席卷而来的源自心底的激情。
那时我走在河滩里,林木茂密,而书里槐香四溢,私欲彰显--享受孤独是人类最大的私欲,要是有人失去了享受孤独的能力,也便失去了享受回忆的能力。
反之,置身于复杂情境太久的人往往会有点歇斯底里。
孤独这杯醇酒,有闲者才能享用,无用者才能品味。
孤独中酝酿的,是情感之醇酒。
那时我读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从森林迁徙到城市的老人,寄居在十六块嗒嗒震响的玻璃房子里:这是儿子为他安排的一个停车场的岗亭。
阿来在短篇小说《槐花》里写到老猎人半夜里醒来,闻到了浓烈的槐花香。
现在,桌子上有一本青苔色封面的书《阿坝阿来》,这书里面就有我秘密的珍稀《槐花》。
故事令我着迷的,不是后面部分出现的物质和精神意义上的槐花饼,而是开篇部分老人那些渗透了淡淡忧郁的想象,就是老人醒来时岗亭里的情景描写。
诗人出身的小说家阿来,笔调之优雅,情感之饱满,在全文中并没有偏疏,但我却一直忘不了那个开篇:在那里,诗人仅仅以一种个人化的形容,就把我内心潮水般汹涌的幸福陶醉,变成了淹没自己灵魂的汪洋大海,幸福的海潮一浪高过一浪,扑面而来,使我到了无路可退、无法抗拒的地步--剩下的只有头脑的晕眩或者灵魂的颤栗。
在身上转动着的忽拉圈,忽然滑到了我的手里。
轻音乐《巴比伦河》的沧桑与优美,从歌者浑厚的嗓音抵达我的内心,敲出我灵魂的浪漫记忆。
我拿起这本书,翻到《槐花》。
找到一个动词:啜饮。
先紧张地浏览几遍,想要找到曾经使我感到幸福的晕眩的文字,一个词或者一个比喻句。
那个词,必然是“啜饮”,但是真的有个比喻句吗?怎么可能没有?这样仅凭一个平常不过的词语“啜饮”,怎么能将一个幸福的晕眩,如此深刻地烙印在我的心上,使我经年不忘?又冲动地去找《尘埃飞扬》--另一个版本的阿来的短篇小说集,翻开《槐花》,内容同样。
甚至又翻出最早买来的版本《旧年的血迹》。
我过去从来没有意识到,家中居然有了不同时期买下的阿来短篇小说集的三种版本。
这种孩子气举动的结果当然可以想象,前两本书里的《槐花》内容完全一致,都没有那个我记忆里应当有的关于“啜饮”的比喻句。
“啜饮往事幽深的倒悬的杯子”。
开篇部分有的只是这样两个关键的短语。
“你有这样的啜饮往事的杯子么?”我心里不禁生出这样的疑问。
这样两个短语--“啜饮往事”和“倒悬的杯子”,在原文隔了好几行,意思却明显关联,它们靠着我的想象,牢牢地关联在一起,给我一种巨大的冲击,再一次使我晕眩,使我幸福,它们无以言喻的美感,把一种无法言传的情意带到我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