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共35小题,总计70分)
1.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提高,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提高,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看不出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普通农户收益锐减,故CD两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提高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2. 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佣了5位技术工人。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
B.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资本主文萌芽的出现
D. 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的“由于生意兴隆,遂雇佣了5位技术工人”可以得出,明朝出现了雇佣关系,这本质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选C;A属于其根源,不是本质,故排除;B 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故排除;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
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特征是存在雇佣关系,则是解答这一题的关键。
3. 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这反映出
A. 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 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
C. 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D. 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答案】D
【解析】明朝政府并不是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推行海禁政策,故A错误;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没有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材料也无法体现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故B错误;朝贡贸易的特点是“厚往薄来”,没有促进明朝的经济发展,故C错误;“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说明当时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朝贡贸易的特点、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等方面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4.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在
A. 政府设有专门的经济管理机构
B.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 “夜市”在城市生活中越发繁荣
D. “草市”在商业活动中作用显著
【答案】B
【解析】题干所述的“商业革命”发生在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对于古代商业的发展来说,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故选B;A在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故排除;CD都是发展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出现的新现象,故与题干中的“革命”不符,所以排除。
5.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政局动荡不安
B. 社会分配不公
C. 土地兼并严重
D. 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指的是中国古代农民大量失去土地,而地主却聚集了大量土地,其原因是由于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背景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选C;A 不是古代社会常有的现象,故排除A;土地兼并的现象不是社会分配问题,而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产物,故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与土地兼并问题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D。
6. 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
A. 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B. 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C. 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D. 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封建势力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正确;西班牙、葡萄牙的价格革命并没有巩固西葡霸主地位,故A错误;价格革命与阻碍国际贸易交流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价格革命的原因是金银大量输入欧洲,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涨,故D错误。故选C。
7. 史学家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产品、海运、殖民地是海权的三大环节;应该拥有并运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确立对海洋的控制力和实现国家战略目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 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
C. 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
D.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