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烂喉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烂喉痧
目的要求
l.了解烂喉痧的对症处理。
2.熟悉烂喉痧的诊断、病因病机、鉴别诊断、证候的顺逆。
3.掌握烂喉痧的定义、临床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基本内容
△定义: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特点:。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古人将其归于温毒的范畴。
△季节: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文献:
或因其能相互传染、引起流行而归属疫病,故名“疫喉痧”、“疫喉”、“疫毒痧”、“疫痧”等;或因其系感受时行之气而发,又称为“时喉痧”等。
《金匮要略》描述“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与本病有相似之处。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所载之“丹毒”,症状叙述类似本病。《千金翼方》中列有“丹痧”的证治,亦与本
病有关。较为可靠的记载,始见于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卷五·疫门》中,记有数案“喉痛,丹疹,舌如,神躁暮昏”的病例,与本病酷似。清代有关本病的专著较多,如金保三的《烂喉丹痧辑要》、陈耕道的《疫痧草》、夏春农的《疫喉浅论》等。
△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烂喉痧即西医学中的猩红热。
一.病因病机
病因
内因:正气不足(素体阴虚),或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外因:感受温热时毒。感受温热时毒的途径有与患者直接接触和经空气传染两种。陈耕道《疫痧草》说:“其人正气适亏,口鼻吸受其毒而发者为感染;家有疫痧人,吸受病人之毒而发者为传染。所致虽殊,其毒则一也”。
病机初期温热时毒由口鼻侵入人体,邪郁卫表,同时肺胃受病,热毒之邪蕴伏于肺胃,内外充斥,是烂喉痧病机的关键所在。肺合皮毛,胃主肌肉,咽喉为肺胃之门户。热毒怫郁于肌表则表现为卫表见症;热毒窜扰血络则见肌肤丹痧;热毒上壅咽喉则咽喉红肿溃烂。何廉臣说:“疫痧时气,吸从口鼻,并入肺经气分则烂喉,并入胃经血分则发痧”。又说:“喉痧气血同病,内外异形,其病根不外热毒,热胜则肿,毒胜则烂”。中、极期时毒剧烈,则可直陷心包,内迫营血,表现为包络内闭或营血热毒壅盛,甚则内闭外脱,其咽
候。
二.诊断、鉴别诊断
(一)诊断
1.
烂,舌红绛起刺状如杨梅为特点。
2.好发于冬春季节。
3.有较强的传染性,有与烂喉痧患者接触史。
4.属于本病的猩红热,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咽拭子培养可获得A组链球菌。
(二)鉴别诊断
1.白喉虽以咽喉肿痛为特征,但有典型的白色伪膜,且无皮疹。
2.麻疹虽有皮疹,但皮疹于病后三天左右出现。烂喉痧发病当天即可见皮疹;麻疹皮疹先从发际、头面开始,而后波及全身,皮疹之间可见正常皮肤;烂喉痧皮疹初见于颈部,迅速遍及全身,皮疹间无正常皮肤。
3.药疹有用药史,无杨梅舌,一般无咽喉红肿,破溃糜烂。
三、辨证论治
烂喉痧的辨证首在通过察痧、视喉、观神、切脉来判断病势发展的顺逆。凡痧疹颗粒分明,颜色红活,咽喉浅表糜烂,神情清爽,脉浮数有力者,系正气较盛,能使邪透达,属于顺证;若痧疹稠密,急现急隐,颜色紫赤,咽喉糜烂较深,神昏谵语,脉细数无力等,则为正不胜邪,邪毒内陷,属于逆证。治疗以清泄热毒为原则。夏
春农《疫喉浅论》云:“疫喉痧治法全重乎清也,而始终法程不离乎清透、清化、清凉攻下、清热育阴之旨也。”初起邪在肺卫、病邪较轻,病位较浅,治宜辛凉清解,以透邪外出;病邪传里后,热极化火,治宜清火解毒,阳明腑实者可用苦寒攻下以泄热;热毒陷入营血者,注重清营凉血;若气营(血)两燔者,宜清气凉营(血)。后期营阴津液耗伤余邪未净者,治以清营养阴为主。
(-)毒侵肺卫时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
【证候】初起憎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隐可见,舌红赤,见珠状突起,苔白而干,脉浮数。
【病机分析】①邪犯肌表,邪正相争。②肺胃热毒上壅咽喉,热毒迫及营分,外窜血络。
【治疗】透表泄热,解毒利咽,凉营透疹。方用清咽栀豉汤内服,玉钥匙(焰硝、硼砂、冰片、白僵蚕)吹喉。
夏春农《疫喉浅论·疫喉痧论治》认为:治疫喉之关键,惟在善取其汗,有汗则生,无汗则死。丁甘仁也指出:烂喉丹疹,以畅汗为第一要义。方用豆豉、薄荷、牛蒡子、蝉蜕辛透表郁以疏散热毒;以山栀、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僵蚕、马勃、桔梗、甘草开结利咽;以水牛角合辛凉之品意在凉营解毒透疹;另用芦根护阴生津,灯心草、竹叶清心并导热下行。玉钥匙功能清热利咽,定痛消肿,用于喉痧初起咽喉红肿而未糜烂者。
(二)毒壅上焦表邪已解,热毒壅于上焦气分。
【证候】
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
【病机分析】①气分炽盛。②热毒蕴结不解,上壅咽喉,串入血络。
【治疗】清气解毒,凉营退疹。方用余氏清心凉膈散加味。
本方为凉膈散去硝、黄加石膏、桔梗而成。方用连翘、黄芩、竹叶、山栀清泄气分邪热;用薄荷、桔梗、竹叶、甘草轻宣上焦气
分,扰动血络之明征,故必须酌加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等以凉营解毒。如大便燥结者,须仍用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用锡类散少许,吹于患处,以清热解毒,化腐生新。如肿而不烂者仍用玉钥匙。
(三)毒燔气营邪毒化火,燔灼气营(血)。
【证候】
红晕如斑,赤紫成片,壮热,汗多,口渴,烦躁,舌绛干燥,遍起芒刺,壮如杨梅,脉细数。
【病机分析】①气分邪毒炽盛。②营(血)分热毒亦炽,热灼营阴之证。
【治疗】清气凉营(血),解毒救阴。方用凉营清气汤。
方用薄荷、竹叶、连翘壳、山栀、生石膏、黄连清泄气分热毒;用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金汁凉营(血)解毒;用玄参、石斛、芦根、茅根甘寒救阴,共奏气营(血)两清,解毒生津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