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天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付照表天震反应谱:正在给定的天震输进下,分歧固有周期的天层或者结构物将有分歧的振荡位移反应,那种反应的时程直线是由多种频次身分组成的振荡直线,喊谱与对付应于分歧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直线的最大值动做纵座标,与所对付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画成直线,供抗震安排中采用正在安排周期下的相映振荡幅值.所谓天震反应谱,便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付于某个本量天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不妨是加速度、速度战位移)战体系的自振个性(自振周期或者频次战阻僧比)之间的函数闭系.由于天震的效率,修筑物爆收位移、速度战加速度.人们把分歧周期下修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直线,那些直线称为反应谱.普遍去道,随周期的延少,位移反应谱为降下的直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概为下落的直线.普遍道去,安排的直交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加速度反应谱正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降下段(下层修筑的基础自振周期普遍不正在那一区段),当修筑物周期与场合的个性周期交近时,出现峰值,随后渐渐下落.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合的典型有闭:I类场合约为0.1~0.2s;Ⅱ类场合约为0.3~0.4s;Ⅲ类场合约为0.5~0.6s;Ⅳ类场合约为0.7~1.0s;修筑物受到天震效率的大小本去不是牢固的,它与决于修筑物的自振周期战场合的个性.普遍去道,随修筑物周期延少,天震效率减小.衡量天震效率热烈程度暂时时常使用大天疏通的最大加速度Amax动做标记,它便是修筑物抗震安排时的前提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沉力加速度g(9.81m/s)或者Gal (gal=10mm/s),大概上,7度相称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称于200Gal,9度相称于400Gal.正在天震时,结构果振荡里爆收惯性力,使修筑物爆收内力,振荡修筑物会爆收位移、速度战加速度.天震力大小与修筑物的品量与刚刚度有闭.正在共等的烈度战场合条件下,修筑物的沉量越大,受到天震力也越大,果此减小结构自沉不然而不妨节省资料,而且有好处抗震.共样,结构刚刚度越大、周期越短,天震效率也大,果此,正在谦脚位移限值的前提下,结构应有相宜的刚刚度.适合延少修筑物的周期,进而落矮天震效率,那会博得很大的经济效率.然而是,从天下范畴去道,天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已真足掌握天震孕育收震的顺序,天震预报主假如根据多年聚集的瞅测资料战震例而做出的体味性预报,果此,不可预防天戴有很大限制性.暂时的天震预报火仄易现状,大概可那样综合:人们对付天震孕育爆收的本理、顺序有所认识,然而还不真足认识;不妨对付某些典型的天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然而还不克不迭预报所有的天震;干出的较大时间尺度中少久预报有一定的可疑度,然而短临预报的乐成率还相对付较矮,特天是临震预报.天振动峰值加速度:与天振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映的火仄加速度.g:沉力加速度,天震时大天疏通的加速度.不妨动做决定烈度的依据.正在以烈度为前提做出抗震设防尺度时,往往对付相映的烈度给出相映的峰值加速度.。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Array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Array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作者:————————————————————————————————日期: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050.05 0.1 0.15 0.2 0.3 ≥0.4 <Ⅵ Ⅵ Ⅶ Ⅶ Ⅷ Ⅷ ≥Ⅸ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全集文档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全集文档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全集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实用优质文档,欢迎下载)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
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
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
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

效益。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震的规律,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局限性。

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现状,大体可这样概括:人们对
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做出的较大时间尺度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特别是临震预报。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g:重力加速度,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

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

在以烈度为基础作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对相应的烈度给出相应的峰值加速度。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pdf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pdf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doc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doc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Array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严选优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严选优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0.05 0.05 0.1 0.15 0.2 0.3 ≥0.4 <ⅥⅥⅦⅦⅧⅧ≥Ⅸ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强度的两个重要参数,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指地震时地面上某点的加速度达到的最大值。

PGA通常以单位重力加速度g(9.8 m/s^2)为基准来表示,例如,PGA=0.3g表示地震时的最大加速度是地球重力加速度的0.3倍。

1.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强度大小的参数,通常用来表示地震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

地震烈度采用罗马数字表示,常用的地震烈度标度包括MSK(Medvedev-Sponheuer-Karnik)烈度、MMI (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烈度等。

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经验公式或统计分析得到。

一般来说,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越大,对应的地震烈度也会越高,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烈度还受到地震震源距离、场地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在地震工程和地震灾害研究中,通常会综合考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等参数,以评估地震对结构和场地的影响程度。

【最新精选】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最新精选】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抗震设防重点类地震峰值加速度

抗震设防重点类地震峰值加速度

抗震设防重点类地震峰值加速度说到抗震设防,咱们就得聊聊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地震峰值加速度。

别看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很学术、很复杂,但其实这就是地震来临时,建筑物在地面上的震动速度。

想象一下,地震发生的时候地面忽上忽下,那种“上下跳跃”的劲儿,咱们的建筑物和人就得靠这个加速度来“抗”一抗了。

嗯,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酷?其实它就是衡量地震强度的一个“重量级”参数,决定了你家楼房能不能扛得住一场大地震。

要知道,不同地区的地震情况差异大,有的地方地震少,有的地方却成天“摇晃”不停。

那怎么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更强的建筑抗震能力呢?这时候地震峰值加速度就派上了大用场。

如果你住在地震频发的地区,比如四川、云南这些地方,咱们就得把抗震防震做好,别到时候一场地震下来,房子不但不能保护你,反倒成了你的“绊脚石”。

地震的强度是非常复杂的,除了“加速度”这个指标,还有很多因素要考虑,但加速度无疑是最关键的。

咱们要是把这加速度比作一场“狂风暴雨”下的暴晒,地震来的时候地面就像一面大镜子,能反射出震动的程度。

加速度高了,地面晃动也就越厉害,建筑物可能承受不了。

再说了,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能像钢铁侠那样“硬邦邦”的,有些老旧的楼房,别说抵抗大地震了,风一吹它都得摇摇晃晃。

所以说,地震峰值加速度就是一种预警,告诉大家,诶,这儿可能震得厉害,得提前做好准备。

“什么?加速度高就得加固房子?”哎呀,当然啦!要是加速度能拉得高,震动大,咱们的建筑得扛得住,得想办法让它更结实,不然可真是一点安全感都没有。

你想啊,如果你的家是建在一个常常发生地震的地方,楼房的抗震能力如果没做好,震一震房顶就掉下来,墙壁裂开,您能放心吗?这就像一个小小的“震动考试”,你的房子是不是合格,能不能通过,峰值加速度可是决定一切的标准。

那么这个加速度是怎么确定的呢?说白了,它是根据某个地区的地震历史、地质情况、甚至是你所住的那栋楼本身的构造来决定的。

就好比你得先了解天气预报才能知道是带伞还是穿雨衣,地震峰值加速度也是预测和设计抗震措施的依据。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烈度与加速度对应关系

地震烈度与加速度对应关系

地震烈度与加速度对应关系地震烈度与加速度对应关系的研究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大家聊聊地震烈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地震烈度,什么是加速度。

地震烈度是用来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一个指标,它表示地面受到的震动力量的大小。

而加速度则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那么,地震烈度与加速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下地震烈度的定义。

地震烈度是用来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一个指标,它表示地面受到的震动力量的大小。

烈度分为12级,数字越大,表示破坏越严重。

那么,地震烈度是如何测量出来的呢?这就需要用到地震仪了。

地震仪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波在地表的传播情况,从而计算出震源距离、震源大小等信息,进而推算出地震烈度。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加速度的概念。

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加速度分为三种类型:正加速度、负加速度和零加速度。

正加速度表示物体在做加速运动,负加速度表示物体在做减速运动,而零加速度则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运动状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地震烈度和加速度的基本概念,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地震烈度与加速度之间存在着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

根据国际地震学联合会(ISC)的规定,当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的震动力量越大,对应的加速度也就越大;反之,当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的震动力量越小,对应的加速度也就越小。

这种对应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地震烈度 = 9.5 * log10(加速度/g) + 3.5其中,g是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2。

这个公式的意义在于,通过测量地震仪记录到的加速度值,我们可以估算出地震发生的烈度等级。

这个公式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方法,实际的地震烈度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地震烈度与加速度之间存在着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

通过测量地震仪记录到的加速度值,我们可以估算出地震发生的烈度等级。

这个公式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方法,实际的地震烈度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地震级地震地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地,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地能量地来分级地,这个数据是唯一地.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地等级,用符号表示.震级地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处地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地自振周期为,阻尼为,放大倍数为倍)所记录地最大水平位移(单位为μ)地常用对数值.因为这个震级地定义是年里希特所给出地,故称为里氏震级.震级每相差级,能量相差大约倍;每相差级,能量相差约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微震:<地地震,人们感觉不到.有感地震:~地地震.破坏性地震:>地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地破坏.强烈地震或大地震:~地地震.特大地震:>地地震.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地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地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地.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地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对于一次地震地影响,随震中距地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地烈度区.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地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个度,即世界上通用地麦氏烈度表().第度是毁灭性地破坏程度.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地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地,那是一种概率评估地结果.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地参考,具体见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地《中国地震烈度表》.某地区如果划分地基本烈度大,则同样地建筑物要求地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个地区地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地地震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地抗震性能要求有关地,它根据各地区地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地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地取用地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地抗震设防烈度一致.取用烈度还要考虑该建筑物地社会、政治、文化等地重要性并参考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综合考虑地.以阿拉伯数字表示烈度,如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抗震规范将建筑物按其重要程度不同分为四类: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甲类建筑(特殊设防类,如核电站、存剧毒气体建筑、大型油气工程等),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要求:其值应按批准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地要求,当度时,应符合比度抗震设防有更高地要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乙类建筑(重点设防类,如消防、急救、供电等),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地要求,当度时,应符合比度抗震设防有更高地要求.对较小地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地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要求采取抗震措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丙类建筑(标准设防类),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要求..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地水平加速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即对应基本烈度年超越概率为地动峰值加速度,抗震规范明确:度;度();度();度.具体也可查国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建筑抗震设计时,根据设防烈度、建筑重要性、结构特性等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地震水准所对应的设计峰值加速度

地震水准所对应的设计峰值加速度

地震水准所对应的设计峰值加速度地震,这东西啊,说来就来,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你以为自己刚刚泡了杯热茶,刚把书翻开,结果地板开始“哐哐”震动,墙壁像是要散架,书架上的书像活了似的,一本接一本地掉下来。

搞不好你还得和家里的猫抢个避难所,哈哈。

地震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

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个“偶尔爆发”,更是对建筑设计师们的一个大挑战。

说到这里,有个东西你肯定听过——地震水准和设计峰值加速度。

你可别觉得这两者离你远得很。

这俩东西就跟你家楼房能不能“安稳”坐着一样,关系大着呢。

说白了,地震水准就代表了你所在的地方遭遇地震的“可能性”和“强度”。

而设计峰值加速度呢,则是建筑物设计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你的房子在地震时的表现。

想象一下,如果你住在一个设计不合格的楼房里,地震来了,那可真得小心翼翼,别让房子“摇身一变”成一堆废墟。

地震水准究竟是个啥?其实很简单,它就是一个衡量地震活动强弱的标准。

每个地方的地震水准都不同。

你想象一下,如果你住在四川,那就要小心了,这儿的地震水准可是杠杠的,经常震得你半夜醒来。

而如果你在上海,地震水准就低得多,虽然偶尔也有点震动,但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安稳入睡,做个美梦。

所以,不同地方的地震水准差距大着呢。

这就跟人群中的身高差不多,每个人的高度都不一样。

你住在哪,地震水准就有多少,设计时就得相应考虑。

而说到设计峰值加速度,这个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科技感”满满?但其实不难懂。

它就是建筑在遭遇地震时,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

别看名字很高大上,其实它就是一种对建筑抗震能力的量化。

你想想,如果你在地震中,房子根本不“稳”,那加速度就大,感觉就像是坐了个过山车,根本停不下来。

设计峰值加速度的数值越大,说明地震可能带来的冲击越强,建筑物也得“更强悍”才能抵抗得住。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设计一个房子,要让它能承受6级地震的冲击,那设计峰值加速度就得高一点。

而如果是10级地震,那峰值加速度就得更大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
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
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同样,结构刚度越大、周期越短,地震作用也大,因此,在满足位移限值的前提下,结构应有适宜的刚度。

适当延长建筑物的周期,从而降低地震作用,这会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震的规律,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局限性。

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现状,大体可这样概括:人们对
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做出的较大时间尺度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特别是临震预报。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g:重力加速度,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

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

在以烈度为基础作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对相应的烈度给出相应的峰值加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