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克环流与ENSO
气候学——第五章 ENSO系统
二、厄尔尼诺
El Nino是西班牙语,原意是“圣婴”,现用来指发生在 厄瓜多尔南部和秘鲁北部沿岸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第一次直接记录EL Nino事件是在1795年。一般平均每3— 4年就有一年春、夏(指南半球)海温上升特别强,造成比多 年平均高许多的正距平。通常11月或12月海温正距平最高, 1982—1983年1月在南美沿岸曾出现高达9ºC的正距平。一般厄 尔尼诺的正距平区可从南美沿岸沿赤道向西,直达或越过日界 线。
三、沃克环流
在赤道东太平洋亦为赤道冷水上翻区,故该区 的冷水域并非只是冷水的平流造成的。但这个冷水 域是赤道地区最强的,并因此而形成了著名的赤道 干旱带。在日界线以东0—10ºS范围内年降水量仅 500mm,但在西太平洋赤道附近年降水量在2000mm 以上,10ºN及10ºS附近两个半球的热带辐合带年降水 量高达5000mm。西太平洋从日界线往西到菲律宾是 所谓“暖池”,与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域形成强烈 的温度对比。
1969年毕耶克尼斯(Bjerknes)首先指出这种东西向对比
的重要性。且认为赤道太平洋上空可能存在一个纬向环流圈。 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上空大气是下沉运动,西太平洋印度尼西 亚海洋大陆上空大气对流强烈,以上升运动为主,而地面为东 风信风,高空对流层上层为西风,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东西 向环流圈。由于Bjerknes认为这个环流圈与南方涛动有密切的 关系,为了纪念南方涛动的作者,而把这个纬向环流圈称为沃 克环流。后来,人们把这个概念推广到沿整个赤道纬圈,指出 在印度洋上空有一个方向相反的纬向环流,东部上升,西部下 沉,而在大西洋上空有一个类似太平洋的纬向环流,此外,在 非洲上空可能还有一个小的闭合环流。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科里奥利力(Coriolis force):地理上讲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
有些地方也称作哥里奥利力,简称为科氏力,是对旋转体系中进行直线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相对于旋转体系产生的直线运动的偏移的一种描述。
科里奥利力来自于物体运动所具有的惯性。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
黄赤交角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它一直有着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太小了,所以人们一般对其忽略不计。
*克拉克值:每一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所占的平均比值。
即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
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
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
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
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
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专题69:时事背景之厄尔尼诺(解析版)-备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专题69 时事背景之厄尔尼诺【时事背景】在2019年的时候,全球出现了一次“厄尔尼诺现象”,而在2020年也出现了一次“弱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西班牙语:El Niño),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
它与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赤道位置产生的温暖海流有关。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美洲地区会出现暴雨,而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则会出现干旱状况。
1.沃克环流正常年份中,在赤道太平洋区域,由于西太平洋暖池水温最高,东太平洋水温最低,因此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转向下沉,然后在海面上以东风形式返回西太平洋。
这样,便构成了一个东西向的大气环流圈,气象学上称作“沃克环流圈”。
对气候的影响:正常年份中,由于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因而西太平洋沿岸多雨湿润,由于东太平洋盛行下沉气流,因而东太平洋沿岸晴朗干燥。
意义: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妮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2.厄尔尼诺定义: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现象。
海温偏高大于等于0.5度,并持续6个月以上认定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这样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东西海面温度差异减小,沃克环流减弱甚至相反。
原因:东南信风的减弱,导致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
对世界气候的影响:(1)赤道太平洋西部气温降低,气压会升高。
(2)太平洋西岸降水量会明显减少。
(3)太平洋东岸降水量会明显增多。
(4)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减少。
对我国的影响:①夏季风较弱,锋面雨带偏南。
北方大部分干旱少雨,南方多雨;②东北夏季易受低温冻害影响,粮食减产;③易出现暖冬,④台风减少;⑤次年,南方易发生洪涝,如1998年特大洪水。
3.拉尼娜现象:定义:与厄尔尼诺相反的现象,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一、概述ENSO事件,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是太平洋赤道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它主要表现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调整。
这一气候现象不仅影响太平洋地区的气候,而且通过大气环流的调整,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气候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ENSO事件的影响尤为显著。
ENSO事件通过改变中国上空的大气环流,进而影响降水、温度等气候要素,从而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能源供应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对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气候系统变化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内外学者对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研究内容涵盖了ENSO事件的成因、发展机制、预测预报,以及对中国降水、温度等气候要素的影响等方面。
同时,随着观测手段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对ENSO事件及其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如何准确预测ENSO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如何全面评估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其带来的不利影响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未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和人们对气候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1. ENSO事件简介ENSO,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与大气环流之间相互作用引发的一系列气候现象。
这一现象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两种异常状态。
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拉尼娜期间则相反,该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降低。
高考一轮复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 Niño), 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 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 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 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 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 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二、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尼诺现象(“圣婴”)
③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大气环流状况
④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a海洋生态灾变;海洋捕鱼量减少。 b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c农业减产。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 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其次,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 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 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 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第三,次年,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 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 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 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 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 冬。
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即为何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东高西低?
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思考:东南信风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
气压西高东低,且 地转偏向力极小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 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 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 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拉尼娜是西班牙语 “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 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 “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 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 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 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 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沃克环流与ENSO
沃克环流与ENSO
• Walker 环流上层西风异常减弱(增强) 的大、小与El Nino(La Nina) 事件强、弱的关系比低层东风异常与海洋异 变强度的关系更为密切。 • 西太平洋纬向环流圈强度的变化对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的变 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西太平洋纬圈环流强度的变化超前于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2-3个月,约一个季度。西太平洋季风 区纬向环流异常变化可能是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的主要 原因。
是El Nino 和南方涛动的总称。大气和海洋中的这两种现象存 在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不是一种孤立事件,而是一种循环,即 ENSO 循环。大约每5年发生一次。东太平洋的暖洋阶段,即厄 尔尼诺,伴随着西太平洋的高海面气压;东太平洋的变冷阶段 ,即拉尼娜,伴随着西太平洋的低海面气压。导致这种变动的 机制仍在研究中。
沃克环流的影响
当沃克环流减弱时,即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时候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有:
(1)夏季主雨带偏南,北方大部干旱少雨。 (2)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 (3)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 (4)全国大部冬暖夏凉。 (5)登陆我国台风偏少。
当沃克环流增强时,即拉尼娜现象发生的 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的异常变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与 前期西太平洋西部一南海海温变化以及西太平洋纬向垂直环 流圈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 在低SOI期,Nino3 区海温异常偏高,沃克环流减弱东移,ENSO 循环处于暖位相(El Nino事件);在高SOI期,Nino3区海温异常 偏低,沃克环流加强,ENSO循环处于冷位相(La Nina事件)。 • Walker环流圈由加速转为减速(减速转为加速) 阶段,较El Nino (La Nina)事件起始月提前2(4)个月。 • Walker环流圈在El Nino (La Nina)事件期间减速(加速); El Nino事件前20个月Walker 环流圈开始加速、上层西风加 速早且稳定;
厄尔尼诺现象
一、沃克环流
温度高
温度低
高
低
低
高
二、厄尔尼诺现象
三、拉尼娜现象
下列四幅图反映“厄尔尼诺”盛期时热带海洋大 气环流状况及对全球 气候影响的是
(3)“拉尼娜”盛期年份,赤道东太平洋 海温降低,西太平洋海温升高,导致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 北 移(南或北), 东亚夏季风 (增强 增强或减弱),使中 北 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向 偏( 南或北), 多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 雨(多或少 ), 多 江淮流域 雨(多或少 )的可能性增大。 该年份,我国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台风 少 次数将比多年平均次数 (多或少 )
三、拉尼娜现象
1、拉尼娜现象: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面温度异常降低
2、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 表层海水的温度差异增大 沃克环流增强
太平洋东侧:水温更低--下沉气流,引发旱灾 太平洋西侧:水温更高—上升气流,引发洪涝灾害
3、与厄尔尼诺的关联性: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秘鲁西海岸上升流抑制,鱼儿的饵料减少,鱼类减少; 赤道逆流影响,水温升高,鱼类不适应而死亡。
下图中(a)(b)两图分 别是“厄尔尼诺” 和“拉尼娜”盛期 时热带太平洋海表 温度正常值的偏差 (单位:℃), (1)“厄尔尼诺”现 象是指 A.热带东太平洋海 表温度不正常降低 B.热带东太平洋海 表温度不正常升高 C.热带西太平洋海 表温度不正常降低 D.热带西太平洋海 表温度不正常升高
一、沃克环流
1、何为沃克环流? 2、沃克环流是怎么形成的? 3、沃克环流对沿岸气候有何影响? 4、研究沃克环流有何意义?
一、沃克环流
1、沃克环流:
2、沃克环流的形成: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 表层海水的温度差异 东侧水温低--下层冷海水上涌,寒流 西侧水温高-----赤道暖流堆积
ENSO简介
ENSO事件不仅仅作为一个事件发生, 而且还是周而复始的一种循环,其周期大约 2~7年,故又称ENSO循环。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则是ENSO循环过程 中冷暖两种不同位相的异常状态。
厄尔尼诺也称为ENSO暖事件; 拉尼娜也被称为ENSO冷事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海洋的基础背景知识 第二节 ENSO含义 第三节 ENSO形成机制及其对气候 的影响
第一节 海洋的基本背景知识
一.海洋对大气的重要性 二.海水温度分布的主要特征 三.洋流和信风
一、海洋对大气的重要性
海洋覆盖了全球面积的71%。由于海水和空气的 物理属性差别很大,例如海水的热容量约为空 气的3100倍,即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温度1℃ 所放出的热量,可以使3100立方厘米的空气增 高温度1℃。因此海洋的热容量要比大气大得多, 海洋温度微小变化能使得大气温度发生强烈的 响应,而地球系统中的水分循环更离不开海洋。
达尔文岛(红色)和塔希提岛(绿色)海平面气压距平的演变
南方涛动指数(SOI):塔希提(Tahiti)岛与达尔文 (Darwin)岛之间的气压差。
气象学家沃克发现:
1. 当南方涛动指数较高时,东、西太平洋气压 差值增大,赤道地区盛行偏东风;
2. 当该指数较低时,则东风较弱,在西太平洋 地区甚至会出现西风。
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
英国数学家沃克爵士(Sir. Gilbert Walker )
气压跷跷板:热带东太平洋与热带 东印度洋气压场反相变化的跷跷板 现象(南方涛动现象)。
达尔文岛
塔希提岛
南方涛动(South Oscillation)
ENSO
一、ENSO环流与NINO分区,SOI、MEI指数简介长期气候数据分析表明赤道太平洋海温在年际尺度上具有显著的2~7年周期,赤道西太平洋和中东太平洋的表层海温距平(SSTA)往往呈现反相关的状态,相关系数极高。
由于巨大的海水热容量,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往往会对全球气候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过程主要是通过海温与赤道太平洋的Walker环流交互完成。
赤道Walker环流一般意义上是指赤道太平洋对流层内的纬向环流,由于一般来说赤道西太平洋总是暖区而东太平洋相对较冷,所以Walker环流一般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存在上升支,而中东太平洋区为下沉支,对应的纬向低空有东风,高空有西风,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正环流圈,这里所谓的正指从南极向北极看的话,环流为顺时针。
而更宽泛意义上的Walker 环流还应该包括中东太平洋下沉与墨西哥湾区上升构成的逆环流、北大西洋上的正环流,以及印度洋上的季风环流,这种更宽泛意义上的Walker也叫对流层赤道纬向环流。
在本文中,Walker环流仅指代对流层赤道太平洋环流,而赤道纬向环流指对流层赤道纬向环流。
需要指出的是,赤道纬向环流只是由于年平均赤道地区局地加热率的不同而产生的垂直环流,并不是说赤道太平洋高空就一定是西风,而赤道中东太平洋就一定有下沉气流——虽然常常如此。
在赤道太平洋上,对应于Walker的西升东降,西太平洋地区近地面具有一个显著的低压,而中东太平洋下沉区则是高压,西侧的低压一般常用澳大利亚达尔文市的海平面气压代表(Pd),而东侧的高压则用塔西提岛或复活节岛的海平面气压代表(Pt),两者的差就定义为南方涛动指数(SOI=Pt-Pb),或者是其中一个关键步骤(譬如再把它转换为标准化距平)。
在某些年份,赤道太平洋海温场的暖水急剧向东堆积,造成中东太平洋地区表层水温异常偏暖而西太平洋则偏冷。
随着东太平洋地区的海平面变暖,海面附近的空气受热抬升减弱这里原来的下沉气流,对应的西太平洋地区则出现异常的下沉气流减弱Walker上升支,这个过程就叫做Elnino(圣婴)事件,反过来当西太平洋偏暖而东太平洋偏冷时就是Lanina(反圣婴/圣女)事件。
天气气候学部分专业名词
《天气气候学部分专业名词》本文为本人气象工作学习中归纳的知识,供交流学习,也可供气象台天气预报员,气象专业的学生,气象爱好者以及科研人员参考。
1.极涡:冬半年北半球极地上空最强大的气旋式环流系统,它的扩张和收缩反映了极地的冷空气活动,对中高纬度的天气影响很大。
当极涡偏于北美大陆或欧亚大陆时,常引起这些地区偏冷,监测的指标有:强度,位置,面积。
2.北(南)极涛动(简称AO(AAO)):是北(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长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北(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的时候,中纬度低气压和高纬度的高气压都加强,从而使得中纬度的西风减弱,即盛行纬向环流,在对流层低层产生强的北风异常,将高纬度的冷空气输送到较低的纬度,导致中纬度地区地面气温下降,而当北(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时环流相反,对流层低层与高层之间有一致的变化关系。
3.北大西洋涛动:北大西洋上南北两个大气活动中心(亚速尔高压和冰岛低压)的气压变化为明显的反位相的振动现象,当冰岛低压降低,亚速尔高压升高,两个活动中心之间的气压差大,北大西洋纬度的西风偏强,表示涛动偏强(正指数);反之涛动偏弱。
4.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半球永久性的高压环流系统,出现在西太平洋(180°E以西)副热带地区的暖性深厚高压,简称副高,副高强度和位置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我国的天气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副高范围通常以500hpa位势高度场上588位势什米等值线所包围的区域面积来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变化用副高脊线所在的纬度平均值代表,东西方向用588西伸端点所在的经度代表,在副高控制区域内,下沉运动盛行,天气晴热,它的西北部边缘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对流天气,监测指标有:面积,强度,脊线位置,西伸脊点等5.南支槽:北半球副热带南支西风气流流经青藏高原后分支,在高原南侧孟加拉湾地区产生的半永久性低槽,也称为孟加拉湾南支槽,印缅槽或南支波动等,南支槽的东移一般伴随我国南方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
enso名词解释
enso名词解释
ENSO(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是发生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风场和海面温度震荡。
ENSO是低纬度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在海洋方面表现为厄尔尼诺-拉尼娜的转变,在大气方面表现为南方涛动。
ENSO具有2-7年的准周期,存在中性、暖性(正)、冷性(负)3个相位。
中性相位的ENSO代表气候平均态,标志为赤道东太平洋的“冷舌”;当ENSO处于正相位期时,哈得来环流增强、沃克环流减弱、赤道太平洋信风减弱、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逆流增强、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冷水上翻活动减弱、温跃层深度增加、海面温度异常升高。
当ENSO处于负相位期时,各项特征变化相反。
ENSO的强度通常按海面温度异常的强度或南方涛动指数定义。
ENSO具有锁相特征,其相位通常在春夏季发展,并在冬季达到峰值,可持续数月至3年左右。
ENSO是全球范围内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化的显著信号,且被证实能够与其它大气震荡,例如PDO、印度洋偶极子、MJO等产生相互作用,因此在短期气候预测中被视为重要的影响因子。
在观测方面,WMO主导的TOGA(Tropical Oceans-Global Atmosphere)项目是观测ENSO活动的重要途径。
古气候学记录表明ENSO不是长期存在的气候现象。
数值模拟结果认为,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变化、亚洲季风、全球变暖等因素与ENSO 有关。
在动力学方面,ENSO的成因尚未被完全理解,但震荡子理论和随机过程理论能部分解释ENSO的观测行为。
此外,除传统意义上
的(东太平洋)ENSO,中太平洋ENSO和暖池ENSO也被认为是ENSO 的特定种类。
厄尔尼诺-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厄尔尼诺现象概述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 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 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 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 旱,另一些地区却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大气物理特征
人类通过各种观测和研究得知,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 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 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 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 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渐渐升高,这一 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
ENSO对我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 ENSO对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影响 ENSO对我国东北低温的影响 ENSO对我国东部汛期降水的影响
新厄尔尼诺——ENSO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① ENSO对我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 ENSO事件造成的大气环流异常,尤其是热带大气
环流的异常,对我国夏季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既对西太平洋台风活动有重 要影响,又直接同我国东部的汛期降水的变化有关。
从我国6-8月主要雨带位置来看,在75%的厄尔尼诺年内, 夏季雨带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点说,热带地区大气环 流的低频振荡可比作是热带地区的心脏跳动,厄尔尼诺事件 的发生就好像是热带地区得了一个心脏病,使得规律性的低 频振荡出现了异常现象。
新厄尔尼诺——ENSO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ENSO 对我国 气候的 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生命期
④ 恢复位相(5-7月)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明显下降,正距平中心下降到1℃
以下,并西移到170°W-160°W之间。南美沿岸的海温 出现负距平。
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的关系
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的关系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是地球气候系统中两个重要的现象。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变化。
本文将对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的定义、发生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一、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的定义1. 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指赤道太平洋地区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它通常发生在每3到7年左右的时间尺度上,持续数月到一年之久。
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是东太平洋海水温升高,伴随着大气压力和风向异常的变化。
2. 沃克环流沃克环流指的是赤道太平洋上的大尺度环流系统。
它由东太平洋高压和西太平洋低压组成。
在正常情况下,东太平洋地区的水面温度相对较冷,而西太平洋地区的水面温度相对较暖。
这种温度差异会引起风速和风向的变化,形成沃克环流。
二、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的发生机制1. 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是由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引起的。
当太平洋上的温暖水流向东太平洋地区时,导致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大气环流和风向。
这种变化加强了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对流活动,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2. 沃克环流的形成机制沃克环流的形成与海洋表面温度差异有关。
太平洋暖池地区的高温导致空气上升,形成低压。
同时,在东太平洋,冷水流深层出现,导致上升的空气下沉,形成高压。
这种温度和气压的差异驱动了沃克环流的产生。
三、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的相互影响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相互作用,形成了所谓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
在正常情况下,沃克环流会将较冷的水流至东太平洋,导致该地区水温较低。
而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东太平洋的温暖水会向西太平洋地区移动,导致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
此外,厄尔尼诺还会对沃克环流的强弱产生影响。
在厄尔尼诺年份,沃克环流会变得较弱。
相反,在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后,沃克环流通常会增强。
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的变化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会导致全球的气温升高,引发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
ENSO简介
(ENSO观测系统)
From Tropical Atmosphere & Ocean
ENSO的监测内容
ENSO监测主要包括:各区的海温指数、SOI指 数、信风指数和沃克指数等。 海表面温度:海表面温度是衡量气候变率的重 要指标,是ENSO监测和诊断最基本的变量。
达尔文岛(红色)和塔希提岛(绿色)海平面气压距平的演变
南方涛动指数(SOI):塔希提(Tahiti)岛与达尔文
(Darwin)岛之间的气压差。
气象学家沃克发现:
1. 当南方涛动指数较高时,东、西太平洋气压 差值增大,赤道地区盛行偏东风; 2. 当该指数较低时,则东风较弱,在西太平洋 地区甚至会出现西风。 厄尔尼诺期间,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减弱,
(El Niñ o /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实际上就是El Niñ o和Southern Oscillation
的简称。
ENSO事件不仅仅作为一个事件发生, 而且还是周而复始的一种循环,其周期大约 2~7年,故又称ENSO循环。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则是ENSO循环过程 中冷暖两种不同位相的异常状态。
层海水向东移,低层营养
盐的涌升流不会上升。
1960s 美国气象家雅各布· 皮叶克 尼斯(Jacob Bjerknes)发现:
南方涛动与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
Jacob Bjerknes将厄尔尼诺(El Niñ o)与
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合并为
ENSO(音:恩索)。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NSO
g海洋气象(知识点)
1.知识点: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
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导致海水异常升降。
又可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
是海洋自然灾害的首位。
2.知识点:“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北欧地区出现的寒冷事,“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约出现于12.5kaBP—11.5kaBP。
“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
3.知识点:2015年,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已从顶层设计和规划走向逐步落实。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中夏季风浪最大的海域位于北印度洋。
4.知识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融化速度加快,夏半年7~10月份海冰较少,其中9月份冰量最少,最适合船舶通航。
5.知识点: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海洋、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信号最强的是大气-海洋。
6.知识点:太阳辐射提供了驱动气候系统的几乎所有能量。
7.知识点: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
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condition);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episode)。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因为这种气候现象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发生。
厄尔尼诺相反的自然现象称为拉尼娜,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几摄氏度。
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使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发生变化,其中最直接的现象是赤道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成反相关关系,即南方涛动现象(Southern Oscillation,SO)。
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的关系
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的关系厄尔尼诺-沃克环流(ENSO)是一种大尺度的海洋-大气耦合过程,表现为太平洋中心区域数千公里范围内可以持续几个月到几年时间的海温异常,被认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气候现象的发生及其影响,涉及到全球的暖冷环流,把全球不同地区的097;气候连接在一起,对全球气候系统的表现产生重要影响。
厄尔尼诺-沃克环流是一种大尺度的海洋-大气耦合过程,它具有显著的轮转性特征,是有发展空间的多种气候模式。
厄尔尼诺现象以太平洋中部和南部两个特定地区海温偏高或偏低的状态发展而来。
下一个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新的厄尔尼诺现象模式可以继续。
在厄尔尼诺模式中,气温可能超过多个月,甚至数年,呈现出这种特殊的周期性。
为了完整地理解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的关系,首先要明白,厄尔尼诺-沃克环流是一种偶尔发生的,大范围的环流变化,它以海温变化和风压变化为主要特征。
有时,大范围的风压变化可能会降低平衡温度差,从而引起海温升高或降低。
厄尔尼诺-沃克环流的不同阶段,都会影响全球气候。
当正常状态下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的海温会上升,而且会在热带北部海域有显著的暖流传播,从而改变全球的气候水平。
相反,在负厄尔尼诺期间,太平洋的中心部分海温会降低,从而代表冷流传播,导致全球气候凉爽。
另一方面,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关系到太平洋地区的气候情况,它是一种大尺度的大气环流,以典型的沃克环流分布为基础,被认为是太平洋地区气候的控制者。
这种气候特征几乎影响了整个太平洋地区,是有发展空间的多种气候模式,影响全球气候。
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都是全球气候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沃克环流被认为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之一,可以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影响厄尔尼诺模式的发展。
沃克环流的强弱不仅影响到厄尔尼诺模式在不同地区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厄尔尼诺模式的持续时间,因此,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之间有许多相互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厄尔尼诺模式可以影响沃克环流,以及沃克环流可以影响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状况。
有关沃克环流的知识点
有关沃克环流的知识点
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是一个大规模的全球环流,主要由东西风带、大规模垂直气压梯度及跨赤道温度差异驱动。
以下是与沃克环流相关的一些知识点:
1. 沃克环流的特征:沃克环流是东半球和西半球之间跨赤道的大气环流系统。
它由大规模上升气流区(印度洋与西太平洋)和大规模下沉气流区(东太平洋)组成。
在大气环流循环中,沃克环流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2. 东太平洋气压上升区:在东太平洋,赤道上方存在一个气压上升区,也称为“东太平洋高压系统”。
这一区域的气压上升导致了大规模的对流活动,形成了对流云带和降水带。
3. 西半球风向:沃克环流主要体现在大尺度东西向风场中。
西太平洋地区的东西向风(东南风)将暖湿空气从大洋中心吹向西部,形成了云带和降水带。
4. 跨赤道温差:沃克环流的形成和维持与赤道东西两侧的温度差异有关。
东太平洋高温导致空气上升,而西太平洋低温导致空气下沉,从而形成了沃克环流。
5.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沃克环流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密切相关。
厄尔尼诺事件指的是东太平洋高温区域扩大,西太平洋低温区域减弱的现象,导致沃克环流的强度减弱或逆转。
6. 民生影响:沃克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象系统有重要影响。
例如,沃克环流与亚洲夏季风、澳大利亚降雨和环太平洋地区的飓风活动等现象密切相关。
新高考地理沃克环流vs厄尔尼诺vs拉尼娜现象
沃克环流沃克环流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它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沃克环流示意图☝No.1成因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水温分布西高东低。
在西太平洋,海洋母亲赋予了大气巨大的热量,使这里的空气温暖而潮湿,盛行上升气流,成为对流活动极为旺盛的地区也是太平洋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而热带东太平洋为冷水域,冷水使其上方的空气变冷、密度增大,这一带洋面上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少云天气。
平均而言,太平洋大气低层东部气压高,西部气压低,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从东边来的空气流到西太平洋正好补偿了因上升而流失的空气。
而高空的情况常常与低层相反,在太平洋上空常以偏西气流为主。
这样就在赤道地区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流圈,即西太平洋为气流上升区,到高空以后向东运行,行至东太平洋下沉到海面,然后向西太平洋流动。
这个在低纬度太平洋上空形成东西向流动的大气环流就是沃克环流。
No.2沃克环流的增强和减弱及其影响沃克环流的增强和减弱仍然是当代科学之谜。
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自然因素。
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可能与其有关。
二是人为因素。
即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暖,也是赤道暖事件剧增的可能原因之一。
沃克环流减弱(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1)夏季主雨带偏南,北方大部少雨干旱。
(2)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
(3)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
(4)全国大部冬暖夏凉。
(5)登陆我国台风偏少。
除了上述一般规律外,也有一些例外情况。
因为制约我国天气气候的因素很多,如大气环流、季风变化、陆地热状况、北极冰雪分布、洋流变化乃至太阳活动等。
沃克环流增强(拉尼娜)时对我国的影响:(1)热带气旋增多,即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增多。
(2)我国东北春夏易出现干旱,气温偏高。
(3)我国南方易发生干旱,华北洪涝。
(4)冬季较寒冷,寒潮多发,南方易出现冻雨、风雪。
【拓展提升】"沃克环流圈"是指在赤道太平洋区域,由于东、西太平洋水温差异而形成的大气环流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热带环流强度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何敏
• 《厄尔尼诺》 秦大河•百科、维基百科thanks
摘自:百科沃克环流与ENSO• 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的异常变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与 前期西太平洋西部一南海海温变化以及西太平洋纬向垂直环 流圈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 在低SOI期,Nino3 区海温异常偏高,沃克环流减弱东移,ENSO 循环处于暖位相(El Nino事件);在高SOI期,Nino3区海温异常 偏低,沃克环流加强,ENSO循环处于冷位相(La Nina事件)。 • Walker环流圈由加速转为减速(减速转为加速) 阶段,较El Nino (La Nina)事件起始月提前2(4)个月。 • Walker环流圈在El Nino (La Nina)事件期间减速(加速); El Nino事件前20个月Walker 环流圈开始加速、上层西风加 速早且稳定;
沃克环流与ENSO
• Walker 环流上层西风异常减弱(增强) 的大、小与El Nino(La Nina) 事件强、弱的关系比低层东风异常与海洋异 变强度的关系更为密切。 • 西太平洋纬向环流圈强度的变化对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的变 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西太平洋纬圈环流强度的变化超前于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2-3个月,约一个季度。西太平洋季风 区纬向环流异常变化可能是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的(SO: Southern Oscillation) :
主要指发生在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印尼地区之间的反相气压 振动。即东南太平洋气压偏高时印度洋及印尼地区气压偏低,反 之亦然。
•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简称ENSO):
(1)热带气旋、台风增多,即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增多。 (2)我国东北春夏易出现干旱,气温偏高。 (3)我国南方易发生干旱,华北洪涝。 (4)冬季较寒冷,寒潮多发,南方易出现冻雨、风雪。
参考文献
• 《太平洋低纬地区垂直环流圈与海温的长期变化 一》赵黔源 • 《沃克环流的强度-位置及其对ENSO循环的影响》薄燕青 等
是El Nino 和南方涛动的总称。大气和海洋中的这两种现象存 在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不是一种孤立事件,而是一种循环,即 ENSO 循环。大约每5年发生一次。东太平洋的暖洋阶段,即厄 尔尼诺,伴随着西太平洋的高海面气压;东太平洋的变冷阶段 ,即拉尼娜,伴随着西太平洋的低海面气压。导致这种变动的 机制仍在研究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沃克环流的影响
当沃克环流减弱时,即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时候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有:
(1)夏季主雨带偏南,北方大部干旱少雨。 (2)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 (3)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 (4)全国大部冬暖夏凉。 (5)登陆我国台风偏少。
当沃克环流增强时,即拉尼娜现象发生的时候对我国的影响基本相反:
沃克环流与ENSO
2013.03.29
几个概念
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
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正常情况 下,太平洋大气低层为偏东南信风;太平洋西侧靠近赤道的地方,海表温度很高, 被成为“暖池”。对于其上方的空气而言,西太平洋暖池是一个大的热源,空气 被加热后产生上升运动,形成对流,极易成云致雨。暖空气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冷, 到达大气高空后在太平洋东西两侧气压差的作用下向东移动,最后,冷而干的空 气在东太平洋下沉。这样以来,高层为偏西风,低层为偏东风,构成了闭合的环 流圈——沃克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