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开辟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 《莱茵报》被普鲁士当局查封后,马克思“从社会舞 台退回书房”,进行理论探索,他的研究成果首先在 大约写于1843年3月中至9月底的《黑格尔法哲 学批判》中得到系统阐发。他在1844年2月发表 于《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 哲学批判>导言》表明,他已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 主义。1842年11月,恩格斯离开德国前往英国 曼彻斯特,英国的社会现实和工人运动使他的哲学思 想和政治立场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推动着他向唯物主 义和共产主义转变。这主要体现在恩格斯的《国民经 济学批判大纲》和关于英国状况的一组文章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广泛参与社会实 践,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有了深切的了解,对无产阶级和 广大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在批判地 继承西方的哲学传统和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科学 总结社会实践,发现了时代的根本问题及其解决方式,创 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革命,为无产阶级争 取自由解放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的解放
• 青年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认为, 犹太教具有狭隘的犹太民族性,犹太人没有获得自由的 能力。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批判了这一观点, 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把人的解放作为奋斗的目 标。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是指反对封建的基督教国家 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是世俗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 是市民社会从原来一体化的国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 的存在。人的解放则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个 人的宗教信仰和金钱崇拜,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针 对鲍威尔对政治国家的崇拜,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确 实是一个历史进步,但是如果把政治解放当做人的解放, 就把世俗的政治国家理想化了,这同信仰基督教有某种 相似之处。只有变革市民社会,废除私有财产,克服对 异己的力量———宗教和国家的迷信,才能实现人的解 放。
(一)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
• 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他的法哲学 被囊括于这一体系之中。黑格尔的国家观考察了家庭、 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认为市民社会是私人活动的 领域,它由追求私人利益的活动和以私有财产关系为 基础的社会组织构成。在黑格尔看来,作为普遍观念 的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家庭和市民社会不过是 国家观念分化出的两个环节。马克思批判指出,家庭 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黑格尔虽然看到了市民社 会的私人利益冲突,但他把国家作为普遍利益的代表, 作为超越私人利益矛盾、实现人人自由的保障。马克 思把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基础,揭露了国家只是表面 代表普遍利益的虚假性。
一、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开端
•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出生于特里尔市,其父 亲是当地法律界有名望的律师。马克思是在自由的思 想氛围中成长的。他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就把人类的 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作为选择职业的志向。他说:“人 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 才能达到完美。”
果腹、愚昧无知,人们只是追求物质财富,忽视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和谐公
社”,实行普遍的理性教育。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 变的结果。他们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 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
目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成和公开问世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成 二、《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公开问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 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机器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交往关系;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自然 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 转变。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内在矛盾凸显,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 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 活艰难困苦;资产阶级为开辟世界市场,用血与火开 路,到处建立殖民地,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 化,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社会 背景。
伊壁鸠鲁
恩格斯故居
• 1820年11月28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于巴门市一个棉纺厂主家庭。他中学未毕业就被父亲 安排学习经商。在不来梅学习商业知识期间,他受到 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施特劳斯《耶稣传》反宗教思想的 影响,开始研究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历史 哲学》,认识到了历史向着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他 在柏林服兵役期间,旁听了柏林大学的哲学课程,受 到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发表了3篇批 判谢林启示哲学的论文。
• 在1842年12月底至1843年1月中旬写的 《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考察了摩泽尔 河沿岸地区的贫困问题,分析了广大种植葡萄的农民 利益受到损害、陷入贫困状态的事实,揭露了普鲁士 政治制度的“官僚本质”。他试图采取客观分析的方 法,揭示国家的客观本性、客观关系,认为这种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本质的关系就是贫困与官 僚机构的关系,脱离人民的官僚机构是造成广大种植 葡萄的农民陷入贫困境地的主要原因。贫困的蔓延威 胁到葡萄种植业经营者,使其私人利益朝不保夕,于 是他们也起来反对官僚政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 马克思论述了宗教的性质和作用,认为宗教既是对颠 倒了的世界(国家、社会)的反映,又是对这个世界 的抗议。宗教里的苦难是劳苦民众的现实生活苦难的 观念表现,但是宗教对人们又具有精神麻痹的作用, 它使人们只是在幻想中摆脱苦难,而放弃改变自身生 存状况的现实斗争,不可能使人们过上真正的幸福生 活。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有其存在的世俗基础,正是由于国家和社会是颠 倒的世界,才产生了宗教这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在这 里,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局限于宗教批判的做 法,认为当前的根本任务是改变宗教赖以存在的世俗 基础,由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世俗的国家和社会的批 判。
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
会和协作社会等,认为现
欧文
C
代工商业在创造大量财富
的同时,又造成盲目无序
的竞争、多数人的贫困以及摧残人的固定分工,而未来的协作社会将
协调人们的各种情欲、需要和工作,实现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统一、
劳动和享乐的统一,但在他所描绘的未来理想制度中仍然保留着私有
制。欧文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虽然使生产迅速发展,但很多人食不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圣西门认为,法国大革命 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是 奴役人的制度,并未使人
圣西门
空 A想
获得自由解放,他把理性 作为人的自然本性,认为 要按照理性重新组织社会, 建立人人平等的实业制度, 从而保证每个人能力的自 由发展。傅立叶把人类历
傅里叶
社
会
B
主
义
史划分为蒙昧社会、宗法
特里尔街道
• 1837年11月,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写给父亲的 信中说,“我必须攻读法学,而且首先渴望专攻哲学。 这两门学科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他想写一部法的形 而上学的著作,为此,他研究了康德和费希特哲学, 但因无法克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而中途放弃了写作。 他还写了一篇对话,对自然科学、历史和谢林哲学作 了研究。这篇对话促使他研究黑格尔哲学,“从头到 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也读了他大部分弟子的著作”, 并结识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布鲁诺·鲍威尔、科本 (1808—1863)等人,参加了他们的“博士俱乐部” 的活动。
• 马克思批判了脱离人民现实生活的旧哲学,认为旧哲 学家将自己封闭起来,进行宁静孤寂的研究,热衷于 构造抽象的哲学体系,这在旧德国哲学中表现得尤为 突出,“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谁也 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他主张哲学应该走出书斋, 从“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转向考察人们 的现实生活,使哲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他强调,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要植根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对人民的最美好、最 珍贵、最隐蔽的精髓进行汇集、提炼和升华,哲学家 “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在他看来, 真正的哲学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三、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 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马克思主要围绕反对书报检 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以及摩泽尔河地区的贫 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使得他更加深入现实生活之 中,为他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提供了动力。
新《莱茵报》
• 1841年12月,普鲁士政府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以 自由主义的伪装反对新闻出版自由。马克思揭露了其反动实 质,认为应当使新闻出版有权成为一个不受外在力量控制的 相对独立的公共舆论领域,按照人类精神的自由原则发展。 自由报刊是介于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中介,一方面, 它属于政治的因素、公共的生活,但又同官方的因素保持距 离;另一方面,它也属于市民的因素、民间的组织,但又同 市民的私人利益保持距离。它把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转变为 公开讨论的问题,用公共舆论的方式维护国家的普遍利益, 改变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的主从关系,形成双方平等地相互 批评的格局。自由报刊是人民的报刊,是公众参与政治生活、 行使政治权利的重要场所。书报检查令反对新闻出版自由, 也就是否认报刊有讨论公共事务的权利,堵塞人民参与政治 生活的渠道。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
•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悠久的西方哲学传统, 广泛吸纳了其他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包括 古希腊哲学,近代欧洲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 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 历史学家的观点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虽然这些理论 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们在不同 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以 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需要,蕴涵着许多合理的 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 料和理论渊源。
工业革命
阶级冲突
宪章运动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 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发动起义, 鲜明地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包含着对无产阶级 本质的自觉意识的因素,马克思称赞德国无产阶级是 “欧洲无产阶级的理论家”。上述革命斗争充分表明, 无产阶级已经逐步由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是一个 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代表历史发展方向、能够团结 带领群众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革命阶级。
古希腊哲学
德谟克利特
伊壁鸠鲁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主要代表 人物有康德(1724—1804)、费希特(1762—1 814)、谢林(1775—1854)、黑格尔 (1770—1831)和费尔巴哈(1804—1872) 等。
费尔巴哈
青年黑格尔派
黑格尔去世后形成的青年黑格尔派,起初进行的是思想解放运动。他们从不 同的角度打击了宗教神学。施特劳斯(1808—1874)提出,《福音 书》的记载大都是不可靠的,是人们无意识形成的神话和传说;布鲁诺·鲍 威尔(1809—1882)认为,这些记载是人们故意的编造。青年黑格 尔派还吸取法国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攻击普鲁士基督教国家,主张建立资 产阶级的理性国家。契希考夫斯基主张由理论转向实践,建立面向未来的行 动的哲学;赫斯(1812—1875)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主张 行动的哲学。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刚开始进行哲学研究时,就表现出 了追求自由的哲学精神和革命民主主义的倾向。
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1841年9月至12月,马克思参加了《莱茵报》 的筹办工作,1842年5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 同年10月担任该报编辑。在此时期,他深入研究社 会现实问题,初步形成了关心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思 想、致力于研究时代问题的哲学观,表达了力图变革 社会政治制度、实现人民自由的愿望。
目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一、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开端 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三、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四、开辟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五、异化劳动理论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六、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