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重要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重要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动物疾病是农牧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而许多疾病的病原体是微生物。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防治这些病害,分离与鉴定动物病原微生物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重点介绍重要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I. 分离方法分离动物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目的是将其从感染动物体内提取出来,并进行纯化,以获得单一菌株。
下面讨论几种常用的分离方法。
1. 直接涂片法直接涂片法是最简便的分离方法之一。
将样品(如组织、粪便、血液等)直接取少量涂于无菌玻片上,然后进行染色观察。
通过观察细菌形态、胞内结构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2. 细菌培养法细菌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分离方法之一。
将样品进行适当稀释后,在含有养分的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然后在适宜温度和湿度下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平板上是否有单一的菌落形成。
通过进一步的鉴定试验,可以确定其是否为目标病原微生物。
3. 病毒分离法病毒的分离相对较为复杂,通常需要使用细胞培养或小鼠接种等方法。
细胞培养法是将样品接种于培养瓶中的细胞中,借助细胞的生长状况来判断是否有病毒存在。
小鼠接种法则是将样品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小鼠是否出现相应病症。
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设备支持。
II. 鉴定方法鉴定动物病原微生物是确定其属于何种种类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形态学鉴定形态学鉴定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来确定其种类。
包括细菌的形态、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以及病毒的结构和形态等。
形态学鉴定通常需要使用显微镜等实验设备,并借助专业知识进行判断。
2. 生理生化鉴定生理生化鉴定是通过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来确定其种类。
包括对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代谢方式、产物生成等方面的观察和实验。
这需要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检测方法和试剂,如对酸碱度、气体生成、酶活性等进行检测。
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鉴定方法,主要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分析来确定其种类。
预防兽医常用实验室技术
疫病监测方法
病原学监测
免疫学监测
通过采集动物样本进行病原 学检测,如病毒、细菌、寄 生虫等,以确定病原的存在
和种类。
通过检测动物血清中的抗体 水平,了解动物免疫状态和 疫苗接种情况,评估免疫效
果。
病理学监测
分子生物学监测
通过观察动物病理变化和组 织病理学检查,了解疾病对 动物组织器官的损害程度和
病理变化特征。
针对可能发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 应急流程和处置措施。
事故处置与报告
一旦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 发展,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做好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组织化学技术
利用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 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如 酶、糖原等,以揭示疾病的 代谢和功能变化。
02
疫苗制备技术
疫苗种类与选择
灭活疫苗
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灭 活病原体,但仍保持免 疫原性,用于预防传染
病。
减毒活疫苗
通过人工方法使病原体 减毒或丧失致病性,但 仍保持免疫原性,用于
预防传染病。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范
实验操作规程
根据实验需求,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 规程,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过 程、实验后处理等环节,确保实验过 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个人防护要求
实验操作人员需穿戴符合要求的个人 防护装备,如实验服、口罩、手套、 护目镜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制定
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制定科学合理的动物疫病防 控策略和措施。
05
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
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
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检测动物体内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影响,并指导治疗。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
1.细菌培养和观察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可以分离和培养动物体内的细菌。
主要步骤包括样本采集、无菌处理、均匀涂抹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然后进行孵育和观察。
观察时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颜色和运动性,进一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2.病原菌的鉴定鉴定病原菌的方法主要有生化试验、免疫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生化试验可以通过对菌落的形态特征、氧需求、代谢产物等进行分析,进行快速初步鉴定。
免疫学试验可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判断动物体内是否存在特定的病原菌。
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技术可以通过扩增病原菌的DNA片段,再通过测序和序列比对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3.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是评估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的方法,可以帮助兽医选择治疗时使用最有效的抗生素。
常见的方法有纸片扩散法、胶杯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
这些试验都是通过在培养基上加入一定浓度的抗生素,观察细菌生长的情况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4.病毒诊断病毒诊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病毒培养、核酸检测和免疫学试验。
病毒培养可以通过将病毒接种到特定的细胞系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和细胞内病毒颗粒的形成,进一步确定病毒的存在和种类。
核酸检测可以通过PCR技术扩增病毒的DNA或RNA,再使用特异性探针进行检测。
免疫学试验可以检测动物体内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推测是否感染了特定的病毒。
5.真菌和寄生虫诊断真菌和寄生虫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培养方法。
真菌的诊断可以通过直接镜检和培养法,观察菌丝、分生孢子和子实体的形态特征。
寄生虫的诊断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动物组织中的虫体、卵囊、孢子等。
培养法可以适用于一些难以直接检测的寄生虫种类,如血液中的疟原虫。
【宠物微生物课件】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细菌感染的实 验室诊断方法
一、检测细菌 二、检测细菌的抗原或抗体 三、检测细菌遗传物质
一、检测细菌
直接涂片显微 镜检查
分离培养动物接种试验Fra bibliotek生化试验
01
02
03
04
一、检测细菌
1、直接涂片显微镜检查
在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中,形态检查的应用 有两个时机,一是将病料涂片染色镜检;二 是在细菌的分离培养之后,将细菌培养物涂 片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染色特 性,这是鉴定分离菌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 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的前提。
一、检测细菌
2、分离培养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移植是细菌学检验中最重 要的环节,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对未知 菌的研究,常需要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分 离纯化的病原菌,可为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 验提供纯的细菌,也可用于细菌的计数、扩 增和动力观察等。
一、检测细菌
3 、动物接种试验
实验动物接种可用于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此外,也可用于确定病原体的致病力,恢复 或增强细菌的毒力,测定某些细菌的外毒 素,制备疫苗或诊断用抗原,制备免疫血 清,检验药物的治疗效果及毒性等。
一、检测细菌
4、生化试验
细菌生化试验的主要用途是鉴别细菌。对革 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及菌落特征相同或 相似细菌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感染的实 验室诊断方法
一、检测细菌 二、检测细菌的抗原或抗体 三、检测细菌遗传物质
二、检测细菌的抗原或抗体
1、检测抗原
利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测定 有无相应的细菌抗原可以确
感谢各位聆听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定菌种或菌型。
细菌感染的实 验室诊断方法
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一)
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一)兽医微生物学诊断介绍在兽医学领域,微生物学诊断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用于确定动物患病的原因。
本文将详细介绍兽医微生物学诊断中常用的各种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1.细菌培养:–通过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培养患病动物的样本,如血液、尿液、皮肤切片等,来寻找并繁殖可疑的细菌。
培养后的细菌将通过特定试剂的反应来进行鉴定。
2.抗生物素敏感试验:–通过将细菌培养在含有多种不同抗生素的培养基上,观察细菌的生长是否受到抑制,以确定细菌的耐药性。
3.组织切片检验:–通过获取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组织样本,进行特定染色,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是否存在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的存在。
4.分子诊断技术:–利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通过在患病动物的样本中扩增特定的微生物DNA片段,从而确定微生物的存在。
优势和局限性•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提供对细菌的详细鉴定和耐药性测试,但是培养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抗生物素敏感试验是快速鉴定耐药性的方法,但只能确定耐药性,并不能提供详细的物种鉴定。
•组织切片检验可以直接观察组织中微生物的存在情况,但操作复杂,且无法提供详细的菌种鉴定。
•分子诊断技术快速、高效,可以通过扩增微生物的DNA来确定物种,但需要特殊的实验设备和技术。
结论兽医微生物学诊断利用多种方法来确定动物患病的微生物原因。
不同的方法在确定物种、鉴定耐药性等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兽医师在进行诊断时应根据患病动物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诊断方法,以确保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不同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场景细菌培养•特点:细菌培养是一种传统的诊断方法,可以提供对细菌的详细鉴定和耐药性测试。
通过将样本放置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细菌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中繁殖。
•应用场景:适用于病原细菌无法通过其他方法直接鉴定的情况,提供详细的细菌鉴定和耐药性测试。
抗生物素敏感试验•特点:抗生物素敏感试验通过对细菌在含有多种不同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动物微生物--病毒感染实验诊断
病毒传送培养基以Hanks液为基础加 灭活的小牛血清。为抑制细菌生长加 青霉素100U/ml和链霉素100μg/ml, 为了抑制真菌的生长加入2.5μg/ml 二性霉素B或40μg/ml制霉菌素。
五、病毒检验的结果评价
通过实验手段,从标本中获得有 关病毒感染的证据,从而确定病毒 感染和临床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是病毒实验诊断的目标。
通过分离和鉴定获得致病性病毒, 发现病毒感染的特异征象,如机 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急性期和恢 复期血清中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有4 倍以上的升高,细胞内包涵体的形 成等,就可得出病原学诊断。
二、病毒抗原检测
病毒抗原是病毒特异性的标志, 通过免疫学技术检测标本中特 异性抗原存在,可以早期诊断 病毒感染。
1.免疫荧光技术 适合于型别少, 细胞培养难以成功的病毒,如流 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疱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腺病毒等。肝活检 组织中的肝炎病毒、神经组织中 的单纯疱疹病毒、脑组织中的狂 犬病毒或其他脱落细胞和活检组 织中的病毒抗原检测。
必须通过全面了解其特性才能 得到鉴定。 1.根据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资 料,标本来源,大致了解病 毒的一些特性,有助于确认 病毒的种类。
2.动物感染范围及特点 病毒感 染动物的范围、发病的潜伏期。 3.细胞培养特点。 综合上述资料作出鉴定。
病毒鉴定的方法
1.细胞培养的结果观察
病毒增殖后导致细胞发生:①细胞病 变效应(CPE)。细胞肿大,变圆堆积 成葡萄状,细胞溶解出现空斑,细胞 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胞浆内或核内 出现嗜酸性或嗜碱性包涵体等;
第一节标本采集与运送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检验检疫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检验检疫一、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分类根据国家标准GB14922.1和GB14922.2,我国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控制分类,分为四个等级,即:①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②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 CL);③无特定病原体级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④无菌级动物(Germ Free Animal, GF)。
现行标准中,大小鼠无普通级,犬、猴无清洁级及无菌级。
二、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如何控制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实验动物标准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般而言,实验动物中,其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控制等级越高、不确定因素和干扰因素越少,其实验结果就越准确、越可靠。
(一)监测意义1. 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在人工饲养环境中实验动物被集中饲养,由于活动空间相对狭小,动物繁殖快、数量多、互相影响大,当受到外界或动物间各种病原体感染时,极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实验动物疾病的发生与流行,除造成动物死亡外,还会干扰实验的顺利进行,引起生物制品的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2. 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定期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环境设施、饲料、垫料和饮水等的监测,为确保实验动物符合控制等级要求提供了基础;对各级实验动物群进行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监测,可以确定各级实验动物是否符合原定级别,有利于排除不确定因素,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可控,从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也可以对实验动物不应有的病原体的入侵,及早采取措施,以免疫情扩大,导致动物的死亡,实验的终止而造成更大的损失,(二)监测方法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检测具体操作方法详见《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检测方法>>(GB/T 14926.1-14926.64;GB/T 18448.1~18448.10 ),检测方法归纳起来有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医学微生物学动物细菌感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医学微生物学动物细菌感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细菌感染病是指由微生物学中的细菌引起的疾病,多见于动物身体受损、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外界环境条件不良的情况下。
准确的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动物的健康和疾病的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旨在提高动物细菌感染病的防控水平。
一、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和体征动物发生细菌感染时,常常表现出一系列特征性症状和体征。
例如,发热、食欲减退、呕吐和腹泻是常见的感染症状。
此外,一些细菌感染还会导致皮肤病变、呼吸困难和神经系统症状等。
准确观察和记录动物的临床状况是诊断的第一步。
2. 细菌分离培养细菌分离培养是诊断动物细菌感染病的关键步骤。
通过采集动物相应部位的样本,如血液、体液、组织或粪便等,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并筛选出目标细菌。
分离培养的结果能够明确感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为后续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3. 血液检测血液检测是了解动物细菌感染情况的有效手段。
常用的血液检测方法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测定和抗体检测等。
血常规可以反映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变化,C-反应蛋白测定可辅助诊断细菌感染并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抗体检测则可确定动物是否对特定菌株产生免疫反应。
二、治疗方法1.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关键药物。
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目标细菌具有特异性作用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等。
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严格遵循医嘱,注意剂量和疗程的控制,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问题。
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增强动物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和促进伤口愈合等方式,提高动物对细菌感染的抵抗能力。
免疫治疗的方法包括给予免疫增强剂、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评估动物的营养状况等。
3. 支持治疗支持治疗是细菌感染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包括维持动物的体液平衡、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和环境调节等。
细菌与病毒的病原学检查法
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酶免疫技术、免疫荧光技 术
核酸检测:
1.核酸杂交技术:Sou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印迹 杂交、原位杂交
2.PCR技术 3.基因芯片 4.16rRNA基因序列分析:编码rRNA,保守区、可变 区
三、抗体的检测(血清学诊断)
凝集试验:直接、间接、协同、冷凝集 沉淀试验:环状、絮状、双向、对流电泳 补体结合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取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比早期高4倍以上有意
义。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形态学检查
1.电子显微镜检查
直接镜检法:107颗粒/ml,电镜观察病毒
颗粒的形态和结构
免疫电镜法(IEM):
标本+特异性抗体 病毒颗粒聚集 电镜 观察
轮状病毒的粪便、HAV、HBV的血清、疱疹 病毒的疱疹液,可早期诊断。
三、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鉴定指标
细胞的变化:CPE 红细胞吸附(HAd): 红细胞凝集: 病毒干扰作用:风疹病毒,埃可病毒,Vero细
胞。
中和试验(NT):是病毒在活体内或细胞培
养中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
空斑形成试验:蚀斑形成单位(PFU),感染
性病毒的滴度用PFU/ml表示。
四、病毒成分的检测
血凝抑制试验
病毒+红细胞 血凝现象
病毒+抗体+红细胞 血凝现象消失
用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的诊断、流行 病学调查及鉴定病毒的型和亚型。
ELISA法:HSV、CMV、EB病毒等
蛋白印迹技术:用已知病毒蛋白检测未
知病毒
病毒抗原的检测:HIV和HBV抗原
病毒核酸的检测
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鉴定及防治措施
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鉴定及防治措施猪链球菌病是一种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传染病,可引起猪只呼吸道疾病和泌尿系统感染。
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侵入宿主,引起鼻咽部粘膜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心内膜炎等全身性疾病。
猪链球菌病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有必要及时进行实验室鉴定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实验室鉴定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鉴定可以利用细菌培养和荧光抗体技术来进行。
细菌培养是指将患病猪体内的猪链球菌分离培养出来,并通过对其生理生化特性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鉴定。
荧光抗体技术则是通过将患病猪的标本与特异性荧光抗体结合来鉴定病原体的存在,并观察其在标本中的分布情况,从而判断是否感染了猪链球菌。
二、防治措施1. 疫苗预防猪链球菌病的预防主要依靠疫苗预防。
疫苗可以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猪链球菌的风险。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了针对猪链球菌的疫苗,养猪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2. 牲畜管理科学合理的牲畜管理也可以有效预防猪链球菌病。
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和更换饲料,提高养猪的环境卫生条件。
要加强对猪只的监测和检疫工作,及时发现患病猪只并进行隔离和治疗。
3. 用药防治对于已经感染猪链球菌的猪只,可以通过用药防治来进行治疗。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根据养猪场的具体情况和患病猪只的症状来确定用药方案。
4. 消毒防治消毒是防治疫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养猪场要定期对饲料槽、饮水设施、猪舍等场所进行消毒,杀灭猪链球菌和其他病原菌,减少感染的风险。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的传染病,及时进行实验室鉴定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对于控制和预防猪链球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养猪场要加强对该病的防范意识,做好猪只的管理和卫生防护工作,保障猪只的健康生长。
动物微生物学中常见的病毒和细菌病诊断
陈双钊一常见的致动物疾病性病毒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是引起人和动物狂犬病的病原,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一、生物学特性病毒子长140~180nm,宽75~80nm,一端钝圆,另端平凹,呈子弹头形或试管形。
在螺旋对称的衣壳中,含有负股单股RNA。
具有脂蛋白的囊膜,在膜上有血凝素的穗状突起。
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二、抵抗力病毒在pH为7~9的范围内比较稳定,在56℃经30min可使病毒灭括。
五、致病性狂犬病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温血脊椎动物,同样也能感染人。
本病主要由患病动物咬伤后而感染。
当健康动物皮肤粘膜有损伤时,接触病畜的唾液亦可以感染。
病犬的唾液于症状出现前1~2周便可能会有病毒。
存在于病畜唾液中的病毒,通过咬伤而进入易感动物的皮下组织,然后沿着神经纤维由外周进入神经中枢。
也有人认为病毒是由外周经血液侵入脑组织。
病毒在脊髓和脑组织中增殖,并可按离心方向由中枢神经向外扩散,而脑脊髓液在病毒扩散中,亦起着重要作用,使所有器官都能查出病毒。
抵达唾液腺的病毒,在其上皮细胞内又大量增殖,并进入到唾液中。
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继续繁殖,损害神经细胞和血管壁,引起血管周围的细胞浸润。
神经细胞受刺激后,首先引起兴奋症状,如神经紊乱和反射性增高,后期神经细胞变性,逐渐引起麻痹,当呼吸中枢麻痹后即可造成死亡。
六、微生物学诊断常用的特异性检查方法有包涵体检查,动物试验,荧光抗体检查等三种。
(一)包涵体检查取大脑、小脑,特别是海马角部分,用刀片切开印片,趁印片未完全干燥时,以塞勒(Seller)氏液染1~5s,水洗、干燥、镜检。
内基氏小体呈鲜红色、间质呈粉红色、红细胞则为桔红色。
内基氏小体为圆形、卵形、核形、阿米巴形。
大小为24~27μm,位于细胞浆内。
用姬姆萨氏(Giemsa)染色,小体为红色(图10-1)。
由于有些犬、猪和草食兽的病例及病初死亡或早期剖杀动物中可能不见包涵体,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能检查出包涵体来。
第四节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第四节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法第⼀篇微⽣物的基本知识第⼀章细菌第四节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法细菌是⾃然界⼴泛存在的⼀种微⽣物,细菌性传染病占动物传染病的50%左右,细菌病的发⽣给畜牧业带来了极⼤的经济损失。
因此在动物⽣产过程中,必须做好细菌病的防治⼯作。
对于发病的群体,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是⼗分重要的。
畜禽细菌性传染病,除少数如破伤风等可根据流⾏病学、临床症状作出诊断外,多数还需要借助病理变化初步诊断,确诊则需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进⾏实验室诊断,确定细菌的存在或检出特异性抗体。
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需要在正确采集病料的基础上进⾏,常⽤的诊断⽅法有:细菌的形态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的⽣化试验、细菌的⾎清学试验、动物接种试验、分⼦⽣物学的⽅法等。
⼀、病料的采集、保存及运送(⼀)病料的采集1.采集病料的原则(1)⽆菌采病料原则病料的采集要求进⾏⽆菌操作,所⽤器械、容器及其他物品均需事先灭菌。
同时在采集病料时也要防⽌病原菌污染环境及造成⼈的感染。
因此在⼫体剖检前,⾸先将⼫体在适当消毒液中浸泡消毒,打开胸腹腔后,应先取病料以备细菌学检验,然后再进⾏病理学检查。
最后将剖检的⼫体焚烧,或浸⼊消毒液中过夜,次⽇取出作深埋处理。
剖检场地应选择易于消毒的地⾯或台⾯,如⽔泥地⾯等,剖检后操作者、⽤具及场地都要进⾏消毒或灭菌处理。
(2)适时采病料原则病料⼀般采集于濒死或刚刚死亡的动物,若是死亡的动物,则应在动物死亡后⽴即采集,夏天不宜迟于6~8h,冬天不迟于24h。
取得病料后,应⽴即送检。
如不能⽴刻进⾏检验,应⽴即存放于冰箱中。
若需要采⾎清测抗体,最好采发病初期和恢复期两个时期的⾎清。
(3)病料含病原多的原则病料必须采⾃含病原菌最多的病变组织或脏器。
(4)采病料适量的原则采集的病料不宜过少,以免在送检过程中细菌因⼲燥⽽死亡。
病料的量⾄少是检测量的四倍。
2.采集病料的⽅法(1)液体材料的采集⽅法破溃的脓汁、胸腹⽔⼀般⽤灭菌的棉棒或吸管吸取放⼊⽆菌试管内,塞好胶塞送检。
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标准
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标准
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标准是指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对动物
体内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及其抗体等进行检
测的标准和方法。
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
动物健康、保障人类食品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标准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
要求。
在中国,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标准应当符合《动物防疫法》、《兽医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其次,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标准应当符合国际通行的技术标准
和方法。
国际上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动物疫病检测标准,例如世界
动物卫生组织(OIE)发布的《动物健康诊断手册》中包含了大量的
动物疫病检测标准和方法,我国的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标准应当与
国际接轨,以便于与国际社会进行合作和交流。
另外,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标准应当科学合理、操作规范。
这
需要对检测设备、试剂、操作流程等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确保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专业
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实验室管理水平。
总之,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动物健康、保障人类食品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操作规范的检测标准,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保障动物健康和人类利益。
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
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引言兽医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疾病中微生物的传播、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的学科。
在兽医领域中,微生物学的诊断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
一、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兽医微生物学中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将患动物的临床样本(如血液、尿液、病灶分泌物等)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利用培养基提供的营养物质和条件,使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从而得到纯种菌落。
通过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大小和形状,以及进行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可以确定病原菌种类和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二、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来判断动物体内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等。
这些方法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定抗体水平变化,可以对感染情况进行初步判断,但不能确定感染的具体菌种。
三、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常用于检测兽医微生物学中的病原微生物。
通过PCR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出微生物DNA的特定片段,进而进行分离和鉴定。
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对于疑难病例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或细胞内染色物来分析和鉴定细胞的技术。
在兽医微生物学中,流式细胞术常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动物体内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布情况。
通过流式细胞仪的高速流动和多参数分析功能,可以对细胞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和鉴定。
五、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样品中不同质量比的离子来确定其分子组成和结构的方法。
在兽医微生物学中,质谱技术常用于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菌株特征。
通过质谱仪的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可以对微生物中的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分子进行准确的鉴定和定量。
结论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疾病的临床表现、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和实验室条件等因素来确定。
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方法和诊断
五、鲎试验(Limulus test, LT)
鲎试验是利用鲎试剂能与微量内毒素反应形成固态 凝胶来检测内毒素的试验。 鲎试剂是鲎血液中的变形细胞溶解物(Limulus amebocytes lysate,LAT),为白色粉末,易溶于 水和生理盐水中。鲎试剂中含C因子、B因子、凝固 酶原和凝固蛋白原等几种参与级联酶反应的成分。 在一定条件下,微量的内毒素即能激活鲎试剂溶液 中的C因子,活化C因子激活B因子,活化B因子使凝 固酶原转变为凝固酶,凝固酶使凝固蛋白原转变成 凝固蛋白,最终导致凝胶的形成。
培养基的种类—按用途分类
(3)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底物 和指示剂,即为鉴别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用来 作细菌的生化试验,以便鉴定细菌,因此这类 培养基是临床细菌检验常的培养基。如糖发酵 培养基、克氏双糖铁培养基(KIA)、动力-吲 哚-尿素(MIU)培养基等。
培养基的种类—按用途分类
(4)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 或抗生素,以抑制某些细菌种类生长,有助于需要 的细菌种类生长。此类培养基主要用于从含菌种类 (主要是正常菌群)较多的标本(如粪便)中分离 培养专性病原菌。如胆盐培养基、SS琼脂、麦康凯 琼脂、中国兰琼脂、伊红-美兰琼脂用于从粪便中 分离培养志贺菌和沙门菌;庆大霉素琼脂、碱性琼 脂用于从粪便中分离培养霍乱弧菌。 (5)特殊培养基:包括培养细菌L型的培养基,培 养厌氧菌的厌氧培养基。这类培养基用于培养营养 要求和生长条件较特殊的细菌。
细菌L型检查
(一)培养基:培养细菌L型的培养基需 具有丰富的营养和高渗生长条件。培养基 常以心脑浸液及牛肉浸液为基础,加入 1~2%蛋白胨、5%NaCl(使致高渗), pH7.6~7.8、1%琼脂,高压蒸汽灭菌后制 备成固体培养基,必要时高压蒸汽灭菌后 待至60℃左右加入20%无菌马、羊或人血 浆,制备成固体培养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杆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案
病料
病料中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病料中细菌的分离培养 18小时后
涂片革兰氏染色 糖发酵试验
纯培养 生化试验
动物致病性试验
10日龄小鸡,皮 下注射0.2ml/只
H2S试验 MR试验
大肠杆菌病实验室诊断结果
? 剖检(采集病料) ? 纤维素渗出物的涂片染色 ? 分离培养 (麦康凯或伊红美
细菌的生化试验
? 进行生化试验的细菌必须是纯培养物。 ? 检验时,根据可疑细菌的生化特性选择特定
的一组生化试验,将结果与标准进行对比, 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 例:不同种沙门氏菌的生化鉴定
动物接种
? 意义
? 将待检细菌液接种到动物体内,观察动物 发病情况,进一步确认可疑细菌的致病作 用和类型。
? 接种对象
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
? 掌握细菌病实验室诊断的方法 ? 理解利用各种诊断方法的进行鉴定的意义
? 能力目标
? 具备结合临床病例设计实验室诊断方案的能力
主要内容
? 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 细菌的分离培养 ? 生化试验 ? 动物接种 ? 血清学试验 ? 分子生物学技术
蓝琼脂平板) ? 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 ? 生化试验 ? 动物接种试验
谢 谢!
? 本动物 ? 试验动物
? 接种途径
血清学试验
? 临床诊断中,可用于细菌的血清分型、快速诊 断或大群检疫。
? 用已知抗体检测动物体内的病原菌 ? 用已知的病原菌抗原检测动物血清中的抗体
? 例:鸡白痢的检疫
分子生物学方法
? 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的快速诊断和不能人 工培养的细菌的探索发挥巨大的作用。
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 病料采集遵循的原则
? 防止污染 无菌采样 适时采样 适当部位
? 病料采集方法(不同病料不同方法)
? 实质脏器 液体材料 其他病料
? 病料的保存和送检
细菌性病料的保存和送检
? 低温保存 ? 尽快送检 ? 做好记录
? 畜主姓名、动物种类、地 址、发病情况、欲检部位 及检验项目、采集时间等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 方法
? 光学显微镜检查 ? 电子显微镜检查
? 意义
? 观察病料中初步判断
细菌的分离培养
? 方法:用分区划线法在合适培养基上培养 ? 意义
? 看培养基中有无细菌生长推断是否为细菌病 ? 依据菌落的特征判断细菌种类 ? 用菌落中的细菌进一步作形态学鉴定 ? 可进一步作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及动物试验 ? 可进一步作药敏试验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细菌病实验室诊断的方法
? 难点
? 设计实验方案
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是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初诊:根据流行病 学、症状、病变等 方面的疾病特征, 做出初步诊断
通过实验室诊断, 确定病原是否是 细菌以及病原菌 的类型
细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
? 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 细菌的分离培养 ? 生化试验 ? 动物接种 ? 血清学试验 ? 分子生物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