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精品文档】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精品文档】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公孙丑上·第一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孟子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孟子·公孙丑上》注译析

《孟子·公孙丑上》注译析

《孟子·公孙丑上》注译析《孟子·公孙丑上》注译析公孙丑上,前两章记载孟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其余均系孟子个人言论的记录。

总起来说,仍以政治学说,尤其是“仁政”理论为主。

即便是说到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往往落脚于“仕政”之上。

全篇原文共9章,选8章。

其中第2章原文较长,节选一部分。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原文】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②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③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4) 曰:‘吾子⑤与于路孰贤?’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8)不悦,曰:‘尔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 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 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18)而传命。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关于《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关于《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参考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好处,反而有害。

注释:闵(mǐn)——通“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谓——对......说芒芒然——疲劳的样子。

芒:疲乏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惫,劳累予——我,第一人称代词.趋——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枯萎。

耘苗:给苗锄草非徒——非但。

徒,只是。

益:好处。

予:我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谓其人曰(对...说)今日病矣(累)予助苗长矣(我)以为无益而舍之者(放弃)2.翻译下列句子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3.与“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其子趋而往视之B无丝竹之乱耳C渔人甚异之D水陆草木之花4.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本文内容。

揠苗助长5.请你谈谈读完这篇短文后受到得启示。

万物应当顺其自然。

不能做那种投机取巧的人二: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2.翻译3.成语及道理1.担忧劳累赶去放弃2.(1)天下不想帮助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1、《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③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用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⑥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解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②孺子:小孩③怵惕:惊惧。

④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à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⑥贼:伤害、残害。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敢问夫子恶乎长?”【译】(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译】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译】(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孟子说:“难说清楚啊。

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

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

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

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

(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

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何谓知言?”【译】(公孙丑问:)“什么叫能识别各种言论?”“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译】(孟子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孟子·公孙丑》公孙丑上本篇前两章记载盂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其余均系孟子个人言论的记录。

总起来说,仍以政治学说,尤其是"仁政"理论为主。

即便是说到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往往落脚于"仕政"之上。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原文】公孙丑[1]问曰:"夫子当路[2]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3]乎?"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4]曰:'吾子[5]与于路孰贤?'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8]不悦,曰:'尔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xx·xx上》原文及翻译孟子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xx、xx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xxxxxx,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xx其有也,一民xx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xx、xx,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xx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xx:「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子公孙丑上的意思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

孟子公孙丑上的意思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

孟子公孙丑上的意思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卷三·公孙丑上本篇九章,从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两组。

其一、三、四、五是一组,论述仁政的问题。

这部分对于当时各诸侯国的暴政有所揭露,并认为这样的形势正是推行仁政的大好时机,因为必能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从而实现统一天下的“王道”;与此相反的“霸道”则是靠武力征服,那是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的。

至于仁政的具体措施,在第五章提出了五项政策,大意是尊贤使能、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

另一组则论及个人修养以及人性论方面的问题,包括其二、六、七、八、九各章。

第二章从“不动心”说起,最后涉及对孔子的评价,是《孟子》一书中重要的篇幅。

所谓“不动心”,指的是不因处境、待遇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心态,达到这种境界的两个环节,一是“知言”,二是培养“浩然之气”。

“知言”是思想认识能力的表现,“浩然之气”尽管是一种正大刚毅的道德情感,仍然是道义原则指导下的日积月累的道德实践的成果。

知言则不惑,气盛则意志坚定,所以是“不动心”的条件。

第六章提出的以“四端说”,意谓仁、义、礼、智等品质在人的天性中有基础,集中概括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的主张。

七、八两章,分别谈到“反求诸己”和“与人为善”的修养方法。

第九章批评伯夷气量小,柳下惠不严肃。

二者既然各有所偏,在出处问题上,合理的态度应当如何?可以参见本篇第二章对于伯夷、伊尹和孔子的评论一节。

从中可见孟子的用世心切,从而主张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根据具体条件调整应对的措施,这也可以看做是对“不动心”的一个补充说明。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

《孟子》第03章 公孙丑上 原文及译文

《孟子》第03章 公孙丑上 原文及译文

《孟子》第03章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

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子中的公孙丑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中的公孙丑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中的公孙丑上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公孙丑上是其中的一篇篇章。

下面将对《孟子·公孙丑上》进行原文及其解析。

公孙丑问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是何故也?”孟子曰:“人有两耳,两目,有好嗅、好听、好视之心,有不忍人之心。

夫听者不听戏言,不视不庄不正之色,不嗅臭物。

是故好善恶恶者耳也,好听恶听者耳也。

好辨恶辨者目也,好望恶望者目也。

好美恶恶者心也,好利恶恶者心也。

人之性也。

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

”原文解析:这段对话以公孙丑的问题作为开场,他询问为什么人们都具备不忍心的特质。

孟子回答他的问题,并从人的感官出发,解释了人之所以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

公孙丑又问曰:“人皆有恶人之心也乎?”孟子曰:“人之有不忍人之心也,人皆有之;人之有恶人之心也,人亦皆有之。

质之者类也,教之者改也。

”原文解析:公孙丑的第二个问题是人是否也都具备恶人的心。

孟子回答说,人们都有不忍心,也都有恶心。

不忍心和恶心是人的天性,但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

公孙丑请问恶人之心和不忍人之心相较,哪一个更容易养成?孟子回答说,养成不忍人之心相对更容易,因为人们本来就有不忍人之心;而克制恶心则需要各种教育修养。

公孙丑对于孟子的回答表示疑惑,认为天性本来就有恶心,为什么还说人只有不忍心?孟子解释称,天性会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们的恶心是可以通过改善环境和教育提升修养来减弱甚至克制的。

这篇《孟子·公孙丑上》展示了孟子对于人的本性和修养的思考。

他认为人性中同时具备不忍心和恶心,但通过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可以培养和强化不忍心,减弱甚至克制恶心。

这为人们在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结:通过对《孟子·公孙丑上》原文的解析,我们了解到了孟子对人性和修养的思考。

人们天生具备不忍心和恶心,但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可以培养和提升不忍心,并减弱恶心的表现。

这篇篇章给我们提供了在修养和行为规范上的重要启示,引导我们努力培养正确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本文是关于孟子·公孙丑上,感谢您的阅读!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於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犹未洽於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後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於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文翻译:揠苗助长

古文翻译:揠苗助长

古文翻译:
揠苗助长
《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能是适得其反。

关于《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孟⼦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翻译关于《孟⼦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翻译 宋⼈有闵其苗之不长⽽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今⽇病矣,予助苗长矣!”其⼦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益⽽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徒⽆益,⽽⼜害之。

(选⾃《孟⼦·公孙丑上》) 参考译⽂ 有个担忧他的⽲苗长不⾼⽽把⽲苗往上拔的宋国⼈,⼀天下来⼗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苗长⾼了!”他的⼉⼦急忙跑到⽥⾥去看,⽲苗全都枯死了。

天下不希望⾃⼰的⽲苗长得快⼀些的⼈很少啊!以为没有⽤处⽽放弃的⼈,就像是不给⽲苗锄草的懒汉。

妄⾃帮助它⽣长的⼈,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不但没好处,反⽽有害。

注释: 闵(mǐn)——通“悯”,担⼼,忧虑。

长(zhǎng)——⽣长,成长。

揠(yà)——拔。

谓——对......说 芒芒然——疲劳的`样⼦。

芒:疲乏 其⼈——他家⾥的⼈。

病——疲惫,劳累 予——我,第⼀⼈称代词. 趋——快⾛。

往——去,到..去。

槁(gǎo)——枯萎。

耘苗:给苗锄草 ⾮徒——⾮但。

徒,只是。

益:好处。

⼦:⼉⼦ 予: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谓其⼈⽈(对...说) 今⽇病矣(累) 予助苗长矣(我) 以为⽆益⽽舍之者(放弃) 2.翻译下列句⼦ 其⼦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听说后,到地⾥⼀看,苗都死了。

⾮徒⽆益,⽽⼜害之。

⾮但没有好处,反⽽危害了它。

3.与“宋⼈有悯其苗之不长⽽揠之者”中加点的“之”字⽤法相同的⼀项是(B) A其⼦趋⽽往视之 B⽆丝⽵之乱⽿ C渔⼈甚异之 D⽔陆草⽊之花 4.⽤⼀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本⽂内容。

揠苗助长 5.请你谈谈读完这篇短⽂后受到得启⽰。

万物应当顺其⾃然。

不能做那种投机取巧的⼈ ⼆: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宋⼈有悯其苗之不长⽽揠之者 (2)今⽇病矣!予助苗长矣。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翻译
孟子去齐,宿于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

不应,隐几而卧。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曰:“坐!我明语子。

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

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文言文翻译: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

有个想替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来看孟子,严肃地端坐着与孟子谈话,孟子不理睬他,靠着几案睡觉。

客人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先一天斋戒沭浴后才敢跟您说话,先生睡卧而不听,今后再也不敢请求见您了。


孟子说:“坐下来!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侍候,就不能让子思安心。

泄柳、申详要是没有人在鲁缪公身边侍候,就不能使自己安身。

请你为年长的人考虑,远远是比不上子思的,是你拒绝长者呢?还是长者拒绝你?”。

公孙丑章句上(一)—《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公孙丑章句上(一)—《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公孙丑章句上(一)—《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原文: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②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③乎?”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④曰:“吾子⑤与于路孰贤?”曾西蹵⑥然曰:“吾先子⑦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⑧不悦,曰:“尔何曾⑨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⑩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⑪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⑫,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⑭,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⑮辅相⑯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⑰”。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⑱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注释: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齐国人。

②当路:当权,当政。

③许:兴盛、复兴。

④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

⑤吾子:对友人的花色品种称,相当于“吾兄”、“老兄”之类。

⑥蹵然:不安的样子。

⑦先子:指已逝世的长辈。

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识清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识清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识清单一、出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生动地阐述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种本能的同情心和善良的天性。

二、原文及翻译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现在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识清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识清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识清单一、出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原文及翻译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现在有人忽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孟子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让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

』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有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敢问所安?」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皆古圣人也。

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曰:「有。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夏、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

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

拨乎其萃。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上·第三章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公孙丑上·第四章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

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公孙丑上·第五章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公孙丑上·第六章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第七章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巫匠亦然。

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

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

矢人而耻为矢也。

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上·第八章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上·第九章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焉。

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

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译文: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掌权,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能再次建立起来吗?”孟子说:“你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罢了。

有人问曾西说:‘你和子路相比,谁贤?’曾西不安地说:‘子路是我的先人所敬畏的人。

’那人又问:‘那么你和管仲相比谁贤?’曾西顿时很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竟拿我同管仲相比?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是那样专一,执掌国政是那样长久,而功业却是那样卑微。

你为什么竟拿我同这个人相比?’”(孟子接着)说:“管仲那样的人是曾西不愿做的,而你以为我会愿意吗?”公孙丑说:“管仲使他的君主称霸,晏子使他的君主扬名,管仲、晏子还不值得效仿吗?”孟子说:“凭齐国的条件称王天下,真是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我这个学生就更糊涂了。

凭文王的德行,寿近百岁才去世,尚且没能(使仁政)遍及天下;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这才(使仁政)遍及到天下。

现在您说起称王天下,似乎很容易的样子,那么文王也不值得效法了吗?”孟子说:“哪可以同文王相比呢。

从商汤到武丁,贤圣的君主出了六七个,天下归顺殷朝很久了,久了就难改变了。

武丁使诸侯来朝拜,统治天下,就像将它放在手掌中转动一样容易。

商纣距武丁的时代不算长,(武丁时代)勋旧世家遗留的习俗,及当时流行的良好风气和仁惠的政教措施,还有留存下来的,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这些都是贤臣,一起辅佐他,所以过了很长的时间才失掉天下。

(那时,)没有一尺土地不是他的疆土,没有一个人不是他的臣民,然而文王还是在百里见方的地方兴起,所以是很困难的。

“齐国人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

’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

夏、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没有超过纵横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那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

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的。

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

饥饿的人什么都吃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不挑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