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先生读后感字
金岳霖先生读后感字《金岳霖先生读后感》读完汪曾祺先生笔下的《金岳霖先生》,我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位有趣又可爱的金岳霖先生,心中满是欢喜与感慨。
金岳霖先生,在汪曾祺的描述中,是那么鲜活生动,仿佛就站在我的面前。
他的样子,他的举止,他的性格,都让我感到一种别样的亲切。
文中提到金岳霖先生的穿着,那可真是别具一格。
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
想象一下,一位先生戴着帽子站在讲台上授课,那画面是不是有点奇特?但这就是金岳霖先生,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只遵循自己的喜好。
还有他养斗鸡,和鸡同桌吃饭的场景,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得是多么率真随性的一个人,才能和鸡如此和谐共处啊!他对鸡的那份喜爱,不像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倒更像是一个充满童真的孩子。
在他眼中,万物皆有灵,皆值得尊重和喜爱。
金岳霖先生上课的样子也特别有意思。
他讲着讲着,有时会突然停下来,问学生:“王浩,你以为如何?”这看似随意的一问,其实饱含着他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他希望能和学生有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这种教学方式,在当时那个年代,可谓是独树一帜。
记得有一次,金岳霖先生讲着逻辑学,突然停下来,眼睛望着天花板,半天不说话。
学生们都愣住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继续讲课。
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他是在思考一个复杂的逻辑问题,想得入了神。
这一幕让我深深感受到他对学术的那种痴迷和专注。
再说说他的为人吧。
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的感情,更是让人感叹不已。
他为了林徽因,终身未娶,这份深情,让人动容。
他对林徽因的爱,不是占有,而是默默守护,默默祝福。
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他的眼泪,那是真情的流露,是内心深处的痛。
金岳霖先生的生活中,充满了这些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点点滴滴。
他不被世俗的规矩所束缚,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他对学术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的真诚,都让我深受触动。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常常为了功名利禄奔波忙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我们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金岳霖先生》自读练习与指导
《金岳霖先生》自读练习与指导导读:一、指导阅读1、作家作品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
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另有一些京剧剧本。
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
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2、文题背景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家。
字龙荪,浙江诸暨人。
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
著有《论道》、《逻辑》和《知识论》,只凭三本著作,金岳霖就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其中《知识论》更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
3、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选取典型的细节,从外到内,由形及神,反反复复,不避其繁地突出金先生的率真。
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文中多次表现作者对老师充满了敬爱的感情。
但是作者在写作本文时,采用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一位“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活灵活现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金岳霖先生》文本赏析
《金岳霖先生》文本赏析有趣一词,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好玩,天真;还有一种解释是有趣味,值得研究的内涵。
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先生,给人的感觉是两者兼而有之,既天真,又有内涵。
这“有趣”,是通过金岳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
课文第一节就点出文章的主旨——“有趣”。
被称为“老金”的金岳霖教授是西南联大众多有趣的教授中的一位。
作者把金岳霖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写出来,使得“有趣”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让人好奇心顿生,忍不住往下读。
金岳霖的“有趣”首先体现在外貌上。
他的帽子,眼镜,脑袋,衣服无一不怪。
“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
”“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
”“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这就更怪了。
”这样一个人是不是很怪?读着读着我们发现,原来他的怪是由于眼睛不好,怪中有不怪。
外表是第一面,并不能决定人物形象。
人物的活动,人物的内心世界才是最关键的。
因此,接下去作者选用的第二个素材是他的教学方式。
作者用这样几句话描写他上课,“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Yes!请坐!”“有问必答,很耐心”学生林国达死了,“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这些话表现出金先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负责,爱护学生的高尚品德,不奇不怪。
不过,一开始作者就说金岳霖是一个“有趣”的人,他的上课怎么可能没有一些精彩的令人回味的情节呢?于是,我们不难找到作者精心选择的一些细节。
不知道学生的名字,就叫她们衣服的颜色;对付学生的怪问题,就给他怪答案;上“符号逻辑”选修课,他会停下来问自己的得意门生,这堂课就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
你看,是不是很有趣?这是行为上的有趣。
这样的行为背后,有着精神上的原因,当学生问他为什么要学枯燥的逻辑学,他回答说:“我觉得它很好玩。
”好玩这两个字,正对应了“有趣”。
他觉得逻辑学好玩,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他学有所成,学有所爱,惟其如此,他才能快乐地教书,有趣地上课。
作者并没有把笔墨停留在金岳霖的外表和他的教学方式上,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他的整个生活,力图从其他的生活侧面发掘他的内心世界,寻找“有趣”的深层原因。
语文-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文”的美在于一种浑然的整体
• 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白居易“寸步不离”,对事 儿一步不敢离开,“犹恐失之”,生怕把事儿写丢了, 这样的写法必定是费力不讨好的。……说民族形式就 是有头有尾,那不一定对。我欣赏中国的一个说法, 叫做“文气”,我觉得这是比结构更精微,更内在的 一个概念。 (汪曾祺:《文学创作随谈》,《汪曾 祺全集》第3卷,散文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8年8月第1版,第313页。)
语言的基调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汪曾祺语言布局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汪曾祺的“感愤”
• 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间发议论,也是夹叙夹议。 我写不了像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着智慧的论著, 也写不了蒙田那样渊博而优美的谈论人生哲理的长篇 散文。我也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 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像老年人写情书一 样,自己有点不好意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 散文的传统。有些篇可以看出张岱和龚定庵的痕迹。 (《汪曾祺自选集·序》)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文”的美在于一种浑然的整体
• 我主张按照生活本身的形式来结构作品。有的人 说中国结构的特点是有头有尾,从头说到尾。我 觉得不一定,用比较跳动的手法也完全可以。我 很欣赏苏辙(大概是苏辙)对白居易的评价。他 说白居易“拙于纪事,寸步不离,犹恐失之”。 乍听这种说法会很奇怪,白居易是有名的善于写 叙事诗的,苏辙却说他“拙于纪事”。其实苏辙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作为一种象征的“金岳霖”
《金岳霖先生》
清chá(茶 ) tú( 荼 )毒生灵
暴zào( 躁) 枯zào( 燥)
整体感知
1.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先生 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课文 第一段中一个词语来概括。
金岳霖先生是位有趣的教授
文本研读一
金岳霖先生是位有趣的教 授,他的有趣表现在哪些方 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 并对有趣的方面作简要的分 析。
猪八戒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 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
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 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
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
细节描写要典型,体现人物特点
细节描写要准确,要符合人物的性 格。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细节描写等手法,为 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趣、有情、有才、 有责任心的金岳霖先生,他幽默风 趣、不拘小节、生活随意、待人真 诚,他童心未泯、热爱生活,在他 的身上体现了一种真性情,一种人 性的真善美。
作业
请同学们写一篇记人的记叙 文,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 性格特点。
字词 (1)、字音 呢帽( ní ) 昵称( nì ) 麂皮( jǐ ) 麋( mí )鹿 夹克( Jiā) 夹袄( jiá) 夹肢窝(gā )演绎( yì) 脖颈(gěng) 长颈鹿( jǐng ) 鳏(guān)夫 刘北汜( sì) 毡子( zhān) 跳蚤( zǎo)
(2)、字形 逻ji( 辑 ) zhé( 哲)学 作yī( 揖 ) zhé( 蛰 )居
文本研读二
金岳霖先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老
顽童形象,但金岳霖先生受人们的
尊敬仅仅是因为他有趣吗?文本中 有没有哪些细节表现了金岳霖先生
其它的方面,这些细节读了以后让
你感动,或让你慨叹?
金岳霖先生课文赏析
金岳霖先生课文赏析金岳霖先生课文赏析《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在1987年写的一篇记人散文。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金岳霖先生课文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金岳霖先生课文赏析有趣一词,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好玩,天真;还有一种解释是有趣味,有值得研究的内涵。
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先生,给人的感觉是两者兼而有之,既天真,又有内涵。
这“有趣”,是通过金岳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
课文第一节就点出文章的主旨──“有趣”。
被称为“老金”的金岳霖教授是西南联大众多有趣的教授中的一位。
作者把金岳霖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写出来,使得“有趣”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让人好奇心顿生,忍不住往下读。
金岳霖的“有趣”首先体现在他的外貌上。
他的帽子,眼镜,脑袋,衣服无一不怪。
“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
”“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
”“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这就更怪了。
”这样一个人是不是很怪?读着读着我们发现,原来他的怪是由于眼睛不好,怪中有不怪。
外表是第一面,并不能决定人物形象。
人物的活动,人物的内心世界才是最关键的。
因此,接下去作者选用的第二个素材是他的教学方式。
作者用这样几句话描写他上课,“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Yes!请坐!”“有问必答,很耐心”学生林国达死了,“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这些话表现出金先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负责,爱护学生的高尚品德,不奇不怪。
不过,一开始作者就说金岳霖是一个“有趣”的人,他的上课怎么可能没有一些精彩的令人回味的情节呢?于是,我们不难找到作者精心选择的一些细节。
不知道学生的名字,就叫她们衣服的颜色;对付学生的怪问题,就给他怪答案;上“符号逻辑”选修课,他会停下来问自己的得意门生,这堂课就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
你看,是不是很有趣?这是行为上的有趣。
这样的行为背后,有着精神上的原因,当学生问他为什么要学枯燥的逻辑学,他回答说:“我觉得它很好玩。
”好玩这两个字,正对应了“有趣”。
金岳霖先生读后感(实用4篇)
金岳霖先生读后感(实用4篇)篇1:金岳霖先生读后感《金岳霖先生》中有个这样的细节,说是林徽音去世多年,金先生忽有一天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
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音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
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
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音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
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
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
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
他渐渐说着,声音渐渐低下去,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
有人央求他给林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
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
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
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头,沉默了。
多年前我读到这样的话语,一刹那哽咽。
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感情十分珍惜爱护,爱一个人大约便是长远的,一生一世的事情。
因此爱得慎重,却恒久。
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
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做这一切。
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
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而如今多见的,却是那等付出一丝一毫都要斤斤计较的男子。
发出一定要有回报。
计算爱情,一如计算基金汇率,赔本生意,谁肯做。
若自觉有些许吃亏,一定加倍讨要回来。
面对这样可怕的现实,再看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候那样动人心魄长远的爱,真是让人心灰意冷。
金岳霖先生
一、细读文本 探究作者用意
本文写了一些看似与金岳霖先生不相关的事,找一找 并说一说作者的用意。
从这些看似与金先生不相关的事 ,可以看出作者怀 念的不仅是金先生一个人,他怀念的是西南联大的教 授们,怀念的是西南联大包容自由的人文氛围,作者 为什么如此怀念这些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深读文本 探究文本内涵 再次品读文章:有哪些话,作者说的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
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和真感情是不可 多得的人格清新剂,而虽处战火纷飞而 成就斐然的西南联大,作为中国现代大 学的一座丰碑,带给我们多方的参照和 更多的启示,我们需要那样的环境和那 样的人来专心于学术研究。这应该是作 者如此怀念金先生的深层原因吧,缅怀 的是一种精神,一个令人神往的境界, 是那样一个时代。
金先生的好学生,首推殷海光。1949年, 殷海光去了台湾,金先生曾公开怒骂过他。 殷海光在台湾创办了《自由中国》,且因其 人格魅力、文化关怀和社会关怀,以及他所 代表的道德力量,成为了台湾人的精神偶像。 在弥留之际,他招来自己的学生陈平景,深 情地、热泪盈眶地回忆起他的授业恩师金先 生,并委托弟子将来有机会买一本自己的 《中国文化的展望》送给金先生。1972年4月, 陈平景绕道美国、香港来到北京看望师公, 送上殷海光的《中国文化的展望》。78岁高 龄的金岳霖先生只看了一刻钟,就老泪纵横, 泣不成声。
本文写了一些看似与金岳霖先生不相关的事,找一找并 说一说作者的用意。
★写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的穿着,以及闻一多大骂蒋
介石的情景。
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金先生的衣着奇怪也只是其中 的一位,他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当时联大包容的风气使然,侧面 反映了教师们充分保留了个性。闻一多可以在公开场合大骂蒋介石, 也可窥见联大的思想自由的状态。 ★王浩成了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作者送给王浩一幅画有 青头菌、牛肝菌、大葱、大蒜和火腿的画。 王浩是金先生的学生,他成了知名学者,名师出高徒,衬托了金先生的 学问,作者送给王浩的那幅画,明显也是名士风度的做派,而这一切就 是来自于老师,来自于西南联大诸多教授的滋养。
高一语文 金岳霖先生
学习目标
(一)欣赏本文富有趣味性的写 人记事特点, 体会金岳霖先生 的人格魅力。 (二)理解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人方 法(细节描写)。
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划线字:
甘霖
逻辑 lí n jí ní yì xià o jĭ jiā
呢帽
演绎
不肖
麂皮夹克 guān chù xī 释鳏 接触 熙熙攘攘 gěng zăo sì 脖颈 跳蚤 刘北汜
参考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 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 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 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 信封补写.
活动体验
说说身边有趣的、有特 点的同学、老师。
再 见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 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此诗写了 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 的情感?
明确: 这道题第一问属诗歌意象的考查,也隐 性地考查了表达技巧,考生是否掌握什么是 细节描写,是答题的关键。作者见到秋风起, 便写了一封家书请人捎回,担心话没说完, 信使临行时,又急急忙忙地打开,重新浏览 信件,而且作了一些补充。 第二问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 倾向。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 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 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 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 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拓展练习
(2004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 回答问题。(6分)
金岳霖先生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 手举金棒,声响如钟, 金棒身毛随心应变, 刀枪斧剑无法伤身。
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江 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深 受沈从文影响代表作有《受戒》、《大淖 (nào)记事》等。这些小说都是以散文笔 调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 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属于民俗风情小 说。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 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课文第一段中一个词语来概括。
金岳霖先生是位有趣的教授。
“文眼”
文本研读 再读全文,概括出金岳霖先
生的“有趣”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并找出每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有趣(古怪)?
• • • • 1 金先生有何奇特的外貌? 2 金先生有何奇特的行为举止? 3 金先生有何独特的教学风格? 4 金先生与学生对逻辑学专业的见解有何 不同? • 5 金先生的业余生活是怎样度过?
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 “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中华一代才女——宛如人间四月天
气质美如兰
才华馥比仙
知识链接
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曾参与国徽和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是个诗人、 中国现代作家,风华绝代、聪明过人, 曾与大诗人徐志摩相恋,后来嫁给了梁 思成。
大概是1932年夏天,有一天,梁思成考察古建筑回
金岳霖曾题“梁上君子、林下美人重于情
深于情
金岳霖倾慕林徽因,因其嫁 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而将爱情升华 为友情并终身不娶。从青年到晚 年,几乎是“逐林而居” 。
学以致用
请以欣赏的眼光,运用细节描写的 方法,描写你所熟悉的某位老师或同 学的独特个性,力争写出“有趣”。让 大家共同来猜一猜:他/她是谁?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先生》汪曾祺一、教学目标1. 把握本文作为“怀人散文”典范的意义。
2. 了解本文自然、灵动的笔致生动再现人物风貌的成就。
3. 从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看对学问、友情、生活应有的态度。
二、教学要点1. 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2. 轻松、平实的写作态度和灵动、自然的笔法。
3. 俗雅相融的语言特色。
三、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生,江苏高邮人。
1939年到1946年秋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求学于昆明,其间师从沈从文学习写作,4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
1946年秋到1948年初流寓于上海,1948年春到北京,后随军南下,在武汉短期工作,于1950年回到北京,1951年曾短期到江西省进贤县参加土改,先后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北京市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当过文艺刊物《说说唱唱》编辑。
1958年,被划为右派,到张家口长城外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下放劳动。
1962年初调回北京京剧团当编剧,写过著名的现代京剧剧本《沙家浜》等。
80年代起恢复小说创作,同时写了不少散文作品。
1997年逝世。
汪曾祺的散文创作,主要集中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
结集的作品有《晚饭花集》、《蒲桥集》、《汪曾祺文集》等。
汪曾祺作品集录要汪曾祺《蒲桥集》(散文集),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
汪曾祺《榆树村杂记》(散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版。
《汪曾祺文集》(小说卷、文论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四、文本详析本文以自然、灵动的笔致生动地再现了金岳霖先生这位学者极富魅力的风貌。
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
作者曾经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说,沈从文、金岳霖和他们的一些其他朋友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
作者笔下的金岳霖先生,就是具有这样气质和性格特征的人,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文章写金先生因为眼睛有病,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还有一副一白一黑的眼镜,从中见出主人公不矜细行、不惧物议、任性洒脱的性格;文章同时提到闻、朱二先生的衣着,一方面显示了联大教授物质条件的困窘,一方面也为说明联大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环境,联大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而不为物累的脱俗则是一致的。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精品课件
❖ “滋润观”形成旳原因: ❖ 1.江南文化旳影响(“水”性特质) ❖ 2.对十七年时期红色颂歌散文旳反拨
1.汪曾祺作品旳题材
❖ 取材旳随机性,这是水旳“漫性”特征。
❖ 汪曾祺自称“喜欢那种如云如水,东一句西一句旳,既叫人 不好捉摸,又不脱离生活旳意识流旳散文。生活本是散散漫 漫旳,文章也该是散散漫漫旳。”而他写散文,“是搂草打 兔子,稍带脚”。正是因为写散文旳没有太明确旳目旳性, 所以在取材上显得自由随便,既没有什么话一定要说,也没 有什么所谓旳“道”要传,既不需启蒙,也不一定要言志, 所以从取材到立意上完全能够摆脱杨朔散文那种以“诗心” 投入生活,又富有诗意旳体现生活,“从生活旳激流里抓取 一种人物,一种思想,一种有意义旳生活片断,迅速地反应 出这个时代旳侧影”旳构思模式,显得任意随心,散漫而纷 杂,故里往事,乡邻街坊,四方食事,文化掌故等,这些题 材,“大都是不期然而遇”。(《闹市闲民》 、《故人往 事·收字纸旳老人》、《翠湖心影》 等)
❖ “小品文能够使读者得到一点带有文化气息旳,健康旳休息。 小品文为人所爱读,可能正因为悠闲。”
❖ (我旳散文之所以受欢迎)这大约有很深刻、很复杂旳社会 原因和文学原因。生活旳不安定是一种原因。喧嚣扰攘旳生 活使大家旳心情变得很浮躁,很疲劳,活得很累,他们需要 休息,‘民亦劳止,迄汔小休’,需要抚慰,需要一点凉爽, 一点宁静,或者像我此前说过旳那样,需要”滋润”。
文化旳休息(滋润观)——由“水”孕育出旳价值取 向
❖ 《蒲桥集》旳“封面题辞”言:“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 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 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 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 作者以为人们喜欢散文小品旳“原因可能是:一、生活颠簸, 心情浮躁,人们需要一点平静,一点有较高文化味旳休息; 二、在粗鄙文化旳扰攘之中,想寻找一点比较精美旳艺术享 有。”
浅析汪曾祺散文《金岳霖先生》
浅析汪曾祺散文《金岳霖先生》汪曾祺曾言:“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细品《金岳霖先生》,有三味,本文就此三味,随着汪曾祺的笔触,感悟字里行间浸透的叹惋。
一、三味(一)趣金岳霖为人天真,率性自然,汪曾祺为文更是涉笔成趣。
“哲学教授”穿的是体育教员才穿的夹克;“无儿无女”却自得其乐;“雅士”却好养斗鸡,能和斗鸡一个桌子吃饭;“大人”和小孩比水果;“老人”坐在平板三轮车上在拥挤的王府井东张西望。
汪曾祺巧用对比,以金岳霖之年龄、身份、情态等与旁人比照,生出无穷趣味,在对比中刻画出十分独特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金岳霖在治学上,初看有趣,实乃雅之至。
他有一个学生叫林国达,喜欢问一些很“玄”的问题。
有一次林国达又站起来提了一个怪问题,金岳霖巧妙地回答:“‘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 perpenticular to the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林国达傻了。
林国达当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错误。
”金岳霖的回答,既幽默,更睿智。
金岳霖之“趣”,以天真烂漫、率性而为作底色,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晋名士风度为精神根基。
趣,是童趣,是情趣,更是志趣,超凡脱俗。
(二)真汪曾祺所记述的金岳霖,诸多言行举止看似有趣,实则大智若愚,正如孟子所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他真诚。
“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这是金岳霖每一学年对新生的坦诚相告,为了消除学生的疑虑,也避免拉远和学生的距离。
他天真。
他养了一只很大的云南斗鸡,可以和他同桌而食;“大人”和小孩比水果,“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作为一个哲学家,甚至是“中国哲学第一人”,在专研学术之余,热衷民间玩意,雅士俗好,不附庸风雅。
他真挚。
那位好问玄怪问题的林国达,游泳淹死了。
“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
’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9.金岳霖先生
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呢( ní )帽 麂( jǐ )皮 毡(zhān )子 逻辑( ji ) ng )肠 盲(má 演绎( yì ) 刘北汜( sì) 跳蚤(zǎo ) 鳏(guān)寡 称( chè )职 n
颈 稽
脖颈( gěng )) 颈( jǐng)椎 稽( jī )查 稽( qǐ )首 麋(mí )鹿
n )角 凤毛麟(lí
缉( jī )拿
开门揖( yī )盗
下列字形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副镜片 B.美藉华人 C.归纳演绎 D.君子之交 枯燥 流利 逻辑 为得意 自得其乐
解析:藉—籍,间—简。
再读课文,找出文眼
11-13自然段 9-10自然段 1-2自然段
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 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
有 趣
的 教 授
金 岳 霖 先 生 是 位
林徽因死后,他 还为她过生日。
重 情
林国达死了,他在 课堂上表现出悲哀
对 感 情 的 独 特 珍 惜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平实而有韵味, 克制而有神采。
主要人物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 哲学家、逻辑学家。创办清华大 学哲学系,历任清华、北大、西 南联大教授。他是把西方现代逻 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推动 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 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西南联大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将清华大 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共同组合成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定址昆明。 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办学。 其间人才辈出,如朱自清、杨振宁、 邓稼先、吴宓、、沈从文、金岳霖、 钱钟书、汪曾祺等一大批科学家和文 学家,为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做出过 卓著的贡献。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 上群星云集、绚烂的一页。西南联大是中国教
高中语文《金岳霖先生》原文
高中语文《金岳霖先生》原文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高中语文《金岳霖先生》是他的代表作品。
下面店铺给高中同学带来高中语文《金岳霖先生》原文_金岳霖生平简介及成就,希望对你有帮助。
《金岳霖先生》原文汪曾祺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
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
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
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
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
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
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
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
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
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这就更怪了。
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好一些,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
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
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
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
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蒋介石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龙云的长媳是清华校友,闻先生在会上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那天穿的就是这件高领窄袖的旧夹袍。
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
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
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
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金先生教逻辑。
逻辑是西南联大规定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班上学生很多,上课在大教室,坐得满满的。
金岳霖先生
课外延伸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 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 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 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 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 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 讲到他最喜欢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 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 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 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当堂练习
请以熟悉的某个老师或 同学为对象,选取日常生 活中的平凡小事,运用细 节描写写一段文字,表现 人物特点。
小结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 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细节 写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 展示了他独特的风采。每当那 率真、怪诞又满腹经纶的金岳 霖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就 会有微笑情不自禁的挂上我们 的嘴角。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 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 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 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 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汪曾祺(192O~1997) 现当代作家。江苏 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 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 表小说。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 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 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 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
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
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
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
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
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去,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
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
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
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
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这就更怪了。
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好一些了,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
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
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
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
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蒋介石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龙云的长媳是清华校友,闻
先生在会上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那天穿的就是这件高领窄袖的旧夹袍。
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
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
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
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金先生教逻辑。
逻辑是西南联大规定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班上学生很多,上课在大教室,坐得满满的。
在中学里没有听说有逻辑这门学问,大一的学生对这课很有兴趣。
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
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
;;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
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
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请金先生解答。
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很耐心。
有一个华侨同学叫林国达,操广东普通话,最爱提问题,问题大都奇奇怪怪。
他大概觉得逻辑这门学问是挺"玄"的,应该提点怪问题。
有一次他又站起来提了一个怪问题,金先生想了一想,说:"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 perpenticular to the 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林国达傻了。
林国达当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
句话在逻辑上没有错误。
林国达游泳淹死了。
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
"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有一个同学,大概是陈蕴珍,即萧珊,曾问过金先生:"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逻辑课的前一半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周延、不周延、归纳、演绎……还比较有意思。
后半部全是符号,简直像高等数学。
她的意思是:这种学问多么枯燥!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玩。
"除了文学院大一学生必修课逻辑,金先生还开了一门"符号逻辑",是选修课。
这门学问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
选这门课的人很少,教室里只有几个人。
学生里最突出的是王浩。
金先生讲着讲着,有时会停下来,问:"王浩,你以为如何?"这堂课就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
王浩现在在美国。
前些年写了一篇关于金先生的较长的文章,大概是论金先生之学的,我没有见到。
王浩和我是相当熟的。
他有个要好的朋友王景鹤,和我同在昆明黄土坡一个中学教书,王浩常来玩。
来了,常打篮球。
大都是吃了午饭就打。
王浩管吃了饭就打球叫"练盲肠"。
王浩的相貌颇"土",脑袋很大,剪了一个光头,;;联大同学剪光头的很少,说话带山东口音。
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我实在想象不出他现在是什么样子。
前年他回国讲学,托一个同学要我给他画一张画。
我给他画了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
;;火腿是很少入画的。
我在画上
题了几句话,有一句是"以慰王浩异国乡情"。
王浩的学问,原来是师承金先生的。
一个人一生哪怕只教出一个好学生,也值得了。
当然,金先生的好学生不止一个人。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
从普鲁斯特到福尔摩斯,都看。
听说他很爱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
有几个联大同学住在金鸡巷,陈蕴珍、王树藏、刘北汜、施载宣(萧荻)。
楼上有一间小客厅。
沈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
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
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
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
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
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
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
"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
"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
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
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
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
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系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
金先生对林徽因
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
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
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
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
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
"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
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
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金先生治学精深,而着作不多。
除了一本大学丛书里的《逻辑》,我所知道的,还有一本《论道》。
其余还有什么,我不清楚,须问王浩。
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
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
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1987年2月23日
汪曾祺作品_汪曾祺散文集汪曾祺:冬天汪曾祺:葡萄月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