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县志
莆田史类书目举要
莆田史类书目举要改革开放新时期,带来了文艺创作与出版事业的空前繁荣。
在莆籍作者出版的书籍中,以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最多,限于篇幅,这里恕不列举。
此外,还有其他五花八门的著作,略举要如下:书画:《莆田历代书画选集》、《莆田县珍藏三十年代墨宝·全国名人书画集》、《莆田书画选集》(93版、95版)、《李耕画派暨莆田市书画展作品集》、《仙游政协书画集》、《仙游古今书画选》、彩色连环画《木兰辞》、《李耕国画馆藏真品选集》等。
另有30余位画家出版个人画集,艺术论著有《探亲探艺》、《中国画的题画艺术》、《闽台历代书画鉴赏》、《画菊入门》、《李耕人物画技法》等。
摄影:《莆田新世纪》、《今日莆田》、《林光霖影集》、《摄影辞典》、《林梦星艺文选集》、《吴锦宇摄影集》。
志书:《莆田县志》、《城厢区志》、《涵江区志》、《仙游县志》、《江口镇志》、《梧塘镇志》、《忠门镇志》、《枫亭志》、《鲤城镇志》、《游洋志》(点校重印本)、《莆田市外经贸志》。
文史:《莆田市文史资料》、《莆田县文史资料》、《仙游县文史资料》、《城厢区文史资料》、《涵江区文史资料》、《莆仙老民居》、《兴化揽胜》、《涵江纪胜》、《莆田风景名胜》、《人物春秋》、《兴化进士》、《仙游古今》、《仙溪千秋》、《莆田历史文化研究》、《兴化文痕》、《莆田传统文化概论》、《寻根揽胜兴化府》、《江春霖御史奏稿简注》、《蔡襄研究文选》、《忠惠风范》、《爱我莆田丛书》(共六册)、《莆田市历史文化丛书》(即将出版)党史:《中共闽中地方史》科技:《新型汽车电控系统应急维修》、《汽车电子点火系故障排除技巧》、《汽车使用维修误区365》、《进口汽车零配件改代实例400》。
金融:《比较金融制度》、《各国金融制度》、《比较银行法》、《国际金融精要》、《台湾金融纵横谈》、《西方银行业务与经济》、《外汇投资概论》、《进出口押汇大全》、《新编商业银行外汇会计》。
写作:《快速写作诀窍》、《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讲义》、《格律诗启蒙》、《文本的探索》。
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
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家贫子读书,地瘦栽松柏一、文献名邦的奇迹莆田(兴化)为“文献名邦”,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中状元、林邓中探花、陈俊卿中榜眼、龚茂良中传胪、前四甲都为莆田人,故有魁亚同榜”(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古今往来、绝无仅有!还出现“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和“龙虎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
另外“六桂翁”:指的是北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的六个儿子分别双双蟾宫折桂的佳话。
(按:莆田翁姓,自唐至宋,原居莆田北高竹啸(今竹庄),后迁莆属的蒜岭漆林乡。
其族内仕履略。
更奇的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录取的莆田进士仅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厚和翁处易。
开宝六年(973)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朴、翁处廉。
雍熙二年(985)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又恰是翁处恭、翁处休。
同胞兄弟六人,三榜双折桂,成为科甲佳话。
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献名邦”(宋度宋赞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皇帝敕字)、“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
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最具特色的传家宝。
有了这个传家宝,莆田的“文献名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进士人数情况莆田(兴化)历代共有2308名进士(另一说约2400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33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兴化(闽)533,宁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苏州386,南昌326,绍兴325,杭州321,吉安304,松江273,广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无锡212,丰城211,抚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兴182,台州174,湖州172),清代只有50多名。
陈音字师召莆田人文言文翻译
陈音字师召莆田人文言文翻译1. 翻译文言文陈太常陈音,字师召,福建莆田人,明朝天顺年间进士。
此人文采德行都很不错,只是为人一生比较恍惚,总是记性好而忘性大!有一天上班回来,陈音对跟班说道:“今天我要去访问某个官员。
”可是跟班没有听见,直接驾马车回到了家中。
陈音还以为已经到了他要拜访的官员的家中,来到客厅之后,便四处观望着,说:“这里的环境摆设全部跟我家的摆设很相像哦!”转身又看见墙上挂的字画,又说道:“这是我家的东西,怎么会挂在这里呢?”过了一会儿,他的家童也走了出来,他便大声喝斥道:“你为什么也到这里来了?”家童回答说:“这是您的家啊!”陈音这才开始明白了过来!又一天,陈音整理书信文件,发现一个朋友的请帖,但是忘记了是以前的请帖,以为是最新的,便按照请贴上的日子,如期前往。
这个朋友上了几道茶,见陈音没有离开的意思,便只好问陈因来他家有什么事情?陈音回答说:“我来吃你的酒啊?”主人感到非常惊讶,然而又不好问陈音究竟怎么回事,只好吩咐嫁人准备酒菜。
等到酒足饭饱,陈音这才想起去年的今天,这个朋友曾经邀请过自己来他家吃饭。
2. 郑岳,字汝华,莆田人大体内容:郑岳,字汝华,露裔莆田县人。
七岁时父亲病逝,家贫如洗,有幸母亲之兄林山禺爱怜,鼎力相助,抚养成材。
弘治六年(1493年),郑岳得中进士授户部主事,不久,改刑部主事。
郑岳在朝做官,三上三下,无不光明磊落,忠于国,忠于民,谱写了令人赞叹的悲壮之曲,存之于世。
郑岳为人正直,不畏*** ,敢于斗争。
在刑部主事时,他发现在东厂办案时,锦衣千户张福恃势越坐,凌驾于董天锡之上,不成体统。
于是哗缉糕垦蕹旧革驯宫沫就上疏批评皇亲国戚,他说:“纠劾非镇监职,而董让行之;太常本礼部属,而崔志端专之。
内外效尤,益无忌惮。
”对不伦不类的行为深恶痛绝,无情揭露,本是朝中群臣之责,但弘治帝却一时昏庸,反而下令把郑岳抓起来,关进监牢。
由于郑岳眼光明锐,敢说出同僚们早就想说的话,很得人心,所以,尚书周经、侍郎许进等前往疏救,弘治帝怕事情越闹越大,只好让郑岳“赎杖还职”。
游子善游氏报功祠源流考证
游子善·游氏报功祠·
源流考证
明代·莆田军籍:十五世·游应龙。
十六世·游云鸿。
证实明代之前就有军籍世袭。
军籍是在豸府·军区里面的人。
军户世袭:说明豸府与报功祠是同一个年代诞生的文化产物,互相匹配!是一个祖传文化,不分新旧。
豸府·军区创立就有报功祠了!祖传文化的产物。
这块报功祠是自己清代重刻的,延续以前的。
与豸府一样,一个年代的文化产物!祖传。
沿袭宋元明清,四个朝代。
(游子善)异地为军·立功报功。
民户是祠堂,不会岀现报功祠。
也就是讲:从豸府诞生那一刻就有报功祠了!军区报功祠·互相匹配。
传统文化:下厝,中厝,新厝。
下厝古井圈刻字:游子善。
(脱离军户·另开户籍·始祖假名·挂名西天尾)。
《莆田县志》莆田最显赫的家族!宋元之战,军区创始人:游应祥!又名·游子善!字:天瑞!游酢七世孙。
福建省中国门户!对面台湾,古战场!古时候军事咽喉要害。
秀屿天然避风良港,大门里能容纳停泊几万只战船,古时候兵家必争之地。
前云村,本村历史上隐藏着一个军区力量,朝廷兵部,军事机密!秀山宫:北宋著名军事家族,杨五郎,本村主神·最大,军中
之神,战神!军户崇拜文化之一。
豸府——军区府邸!世袭军户头领!老百姓,民户不能称:府。
全中国谁家有报功祠?中国五大军区只有五个,其她下落不明。
直接带姓报功祠,百家姓·目前一个也没有!‘游氏报功祠’全国独一无二!满门忠烈。
明代倭寇祸莆
莆田县志明代倭寇祸莆(草稿)(反侵略反压迫斗争史资料之一)莆田县县志编集委员会1963年11月明代倭寇祸莆(草稿)明代倭寇之骚扰,是莆田历史上最大兵祸之一。
其对莆田的骚扰,开始于明初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而以明中叶嘉靖二十二年至四十一年最严重。
这20年时间里被兵达15次,其蹂躏地区,东至江口、涵江,南起南日岛、平海、笏石、黄石至莆郡城,沿这两线的各乡村以抵于滨海各地,概遭其劫掠。
最后一次,莆田郡城被陷二个月,自11月至第二年4月,寇还据莆不退,调浙、赣等地兵来,才平定之。
20年间倭寇15次祸莆,烧杀劫掠,极其凶残,人民起来抵抗牺牲的,被掳被杀自杀的数以万计,财物被劫去,被破坏烧毁的更难胜记,给莆田人民以很大的灾难。
特别最后一次陷城,城内外尸首枕藉,腥秽不堪,群众财物,官家库藏,被劫无遗,民房、官署、祠宇、寺观、典籍,焚毁殆尽。
倭寇对福建的骚扰,北则福宁、福安、宁德,南则惠安、南安、同安,以及福州、福清、仙游、永春等地皆被兵,受害的不单是莆田,但莆田却是被祸最烈,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最为惨重。
一、倭寇的来历考倭寇在唐代就有了。
唐林披述刺史黄峰迁居云:“自桂州航海归,道颉洋,避倭兵,风浪飘荡,登延福山,爱山水之秀,因居焉。
”又林藻行述云:“从南越海道归,见蒲田延福山山水之秀,因家焉。
”南越就是现在的广东,延福山就是我县现在的囊山。
可见唐时倭寇就出没沿海一带。
但倭寇成为侵扰我国之外患,却还是在明代。
盖自元至元到大德,30余年持续对日本用兵后,日本同我国的关系就很紧张,禁其人民同我国通商,纵其边民侵扰我国沿海。
元中叶后,其国分为南北朝。
至明初,南并于北,遗臣流落海上,和海盗合伙,海盗之势更盛,屡次骚扰我国沿海各州县。
明太祖即位的第二年,即颁谕日本,努力改善中日关系,并派使臣持诏责问日本寇侵沿海的问题,日本不答。
于是明太祖就在沿海整饬海防,置兵防倭。
洪武二十年,派江夏侯周德兴来福建。
当时江侯到莆田相度地形,增筑平海、莆禧城寨,加强海防工作。
张琴《莆田县志·方言志》考论
编修的《 莆田县志》 , 也称《 莆田县志稿》 或《 莆田县
新志稿》 。 此志编成后 , 未 曾刊印 , 一直只 以抄本传
世。 直到 2 0 0 0年 , 上 海 书店 出版社 把它 编入 《 中国
地方志集成 ・ 福建府县志辑( 1 7 ) 》 ② 影印 版 , 此书
才有了影印传世本 。 这部民国期间编修 的《 莆田县
志》 , 深受 民国问陈衍 主纂 的《 福建通志》 的影响 ,
中前身) , 并任监督 。至宣统元年( 1 9 0 9 ) 二月, 张 琴 晋京 授 职 , 人 翰林 院 , 任编修 , 次年, 又接 受 聘请 , 兼任 京师闽学堂监督 ( 校长 ) 。
烈抨击袁 世凯 图谋复辟帝 制与刺杀宋教仁 的罪 行 ,被 袁 世凯 拘 禁 于怀 仁 堂 一昼 夜 , 《 亚 东新
( 一) 张 琴 生 平略 历
张琴 ( 1 8 7 6 ~ 1 9 5 2 ) , 字 治如 , 一 作知 庐 , 笔 名
持儒 , 晚号石 匏老 人 , 莆 田县 城 内十八 张厝 ( 今
1 9 1 2年 , 民国成 立 , 同盟 会 改 组 为 中 国 国
如《 福建通 志》 中有《 福建方言志》 , 民国《 莆 田县
志》 也破例编入“ 方言志 ” 内容 , 这是此前历代莆 田
县 志所 没 有 的 内容 。但 因该 志 编成后 , 无 力 印行 , 流 传 不广 , 因此 该 志 中的“ 方言” 内容 , 在 已出版 的 各种 语 言学 、 方 言学 索 引 、 提 要 以及今 人 有关 论 著 中, 均未 见 有人 提 到它 。有鉴 于 此 , 本 文对 张琴 及 所 纂县 志 略作 考述 ,并 重点 就该 志 的方 言学 价 值 与 缺 陷作初 步分 析 ,冀有 助 于地 方名 人 文化 研 究
莆田县志文档
莆田县志一、概述莆田县位于中国福建省中部地区,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县级行政区。
地处福建省的东南沿海地区,辖区面积约为150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80万人。
莆田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福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二、历史沿革莆田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朝。
在历史的长河中,莆田县曾经是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莆田县也是闽南地区的县治所在。
莆田县的历史沿革丰富多彩,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
三、地理环境莆田县地处福建省的东南沿海地区,地理环境优越。
莆田县位于东经119°13’30”,北纬25°17’18”,坐落于莆田市中心。
莆田县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四、人文风情莆田县是福建省的一个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样的人文风情。
这里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有着众多的华侨和海外福建人。
莆田县除了传统的宗教文化,如佛教、道教等,还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如木雕、石雕等。
莆田县的风景名胜也是其独特的人文风情的一部分。
莆田县境内有着许多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如南山公园、花果山景区等。
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五、经济发展莆田县的经济以农业、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经济发展较为稳定。
农业方面,莆田县主要种植水稻、茶叶、糖料等作物,养殖业也有一定规模。
手工业方面,莆田县以木雕、石雕等传统手工艺闻名。
现代服务业方面,莆田县逐渐发展起来,有着一定规模的旅游业、金融业和物流业。
六、教育和科技莆田县注重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拥有一批优秀的学校和研究机构。
莆田县的教育事业不断创新,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为县域内的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方面,莆田县加强科研力量的建设,努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旅游资源莆田县拥有许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其中,南山公园是莆田县的一大亮点。
南山公园位于莆田县市区东南部,是莆田县的地标性景点之一。
19世纪前清朝大事记(莆田)
19世纪前清朝⼤事记(莆⽥)(图⽚⽰意:莆⽥⽯室岩宋代古砖塔)顺治四年(1647年)九⽉,杨耿部队和莆仙抗清义军合兵围攻府城,明东阁⼤学⼠朱继祚等起兵响应,清总兵张应元闭门不战。
⼗⼀⽉,清新任分守彭遇屺率兵在西洙、马峰击败杨耿,府城围解,清兵⼤肆杀掠。
顺治五年(1648年)正⽉,朱继祚、杨耿合兵再围府城,莆⽥黄鸣俊、林嵋,仙游林兰友起兵响应。
三⽉,城中⾷尽,彭遇屺与知府胡允贡、知县卢于唐开城投降,张应元逃往仙游,明军遂克兴化府城。
七⽉,清闽浙总督陈锟、靖南将军陈泰率兵反攻,朱继祚战死,明军败退。
顺治⼋年(1651年)闰⼆⽉,郑成功部攻克平海卫。
⼋⽉,仙游郭尔隆于寨硒⼭起兵响应。
顺治⼗⼀年(1653年)春,郭尔隆引兵万余占领寒硎⼭(今仙游郊尾),并击败清军杨瑞凤部。
秋,郭尔隆中清军诱降计遇难,义军失败。
⼗⼆⽉,郑成功部将林胜攻仙游,清知县陈有虞率官民坚守。
冬,下霜40多天,冻死草⽊六畜。
顺治⼗⼆年(1655年)正⽉初五,林胜⽤地道⽕炮攻克仙游县城,兵民死伤惨重,知县陈有虞⾃杀。
⼗⼋⽇,林胜移兵攻府城,不克。
⼆⽉,林胜回师厦门,清兵复占仙游县城。
⼆⽉,瘴疫流⾏。
顺治⼗三年(1656年)正⽉,⼤雪,深3尺许,历6、7⽇⽅消。
顺治⼗四年(1657年)七⽉⼗⼆⽇,郑成功⾈师⾃三江⼝登岸,进抵涵江、黄⽯等处筹粮后,从东⾓遮浪长堤运粮⽶撤退。
顺治⼗六年(1659年)九⽉三⼗⽇,飓风⼤作,东⾓⼀段长堤尽坏,海⽔流⼊平原,晚稻绝收。
顺治⼗七年(1660年)正⽉,⼤雪,清廷诏官司赈恤流民。
七⽉⼗三⽇,郑成功的部队攻⾄黄⽯等地扎营,3⽇后撤退。
顺治⼗⼋年(1661年)郑成功派部将洪天赐、杨富、陈辉从⽔路进驻南⽇、湄洲、围头各岛。
接近⾦门,以防御清兵。
尔后,率师渡海收复台湾。
是年,清廷为防御郑成功部,下令在沿海“截界迁民”,以壶⼭、天马侧⼊岸沁为界,强令沿海居民内迁,将界外⽥园、村落尽皆焚毁废弃。
康熙⼆年(1663年)清军圈占府城内西北隅民房1200余间,作为明降将杨富的兵营。
莆田市志
莆田市志第三节机械变动一、迁入早在五六千年之前,境内就有人类从事生产与文化活动,他们是后来被称为闽越族的土著居民。
他们多依山傍水,居住在山区及半山区一带,从事狩猎、耕作等活动。
东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越国被楚国所灭,其宗室四分五裂,越国贵族部分逃到东南沿海(今福建一带)。
至战国末年,已入闽的一支越族酋长无诸在此建立闽越王国,莆田境内亦属闽越国领地之一。
但有无人口来此居住,尚无详实记载。
直至秦统一中国之时,境内居民主要还是古代闽越人。
中原汉人来莆,是从汉朝开始。
是时,闽越王余善叛乱,汉武帝派大将朱买臣挥师南下征讨。
平叛后,有些中原将士便留下来,定居境内,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生活。
两晋之际,中原人有三次大批南迁。
《资治通鉴》记载:“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
中国士民避乱江左者,多南渡江。
”《闽书》记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载:“晋代从中原入闽者,有林、黄、张、刘、杨、郑、邱、何、詹、梁、仲、温、巫共十三姓。
”其中亦有迁莆者。
台北莆仙同乡会刊行的《福建兴化文献》一书记载:“兴化民族,皆由北方迁来。
”“晋永嘉二年中州衣冠始入闽者八族。
”这是有记载的中原入闽入莆的最早氏族。
《仙游县志》载:“晋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晋建兴四年(316年)匈奴兵攻陷长安,晋朝廷迁都建康(今南京),一批官僚、士大夫渡江南下避难,邱、何等姓氏进入仙游定居。
”这也是八族入闽的一部分。
唐初至中后期,中原人有两次南迁。
一次是在垂拱二年(686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3000多人奉命入闽征剿泉、漳间(今泉州、漳州、潮州一带)“啸乱”的“闽獠”,因军事失利,朝廷再次从中原征调1万人入闽。
军事行动结束后,唐军就地入籍,共有陈、张、李、王、吴、蔡、杨、许、郑、郭、周、徐、庄、苏、江、何、萧、罗、高、沈、施、柯、卢、佘、潘、魏、颜、赵、方、孙、仲、戴、宋、曹、蒋、姚、唐、石、汤、欧阳、邹、丁、钱、柳、董等45姓(另一说为56姓)。
莆仙古代名人概述
莆仙科举人才名宦多
科举鼎盛,造就莆仙历史之济济人才, 其中不少人成为国家栋梁,影响一代 政坛、文坛。如高级人才中,官至宰 辅者共计18人(其中2人因功赠),他 们是:翁承赞、陈洪进、潘承祐、留 居道、陈靖、蔡京、蔡卞、蔡攸、叶 颙、陈俊卿、龚茂良、郑侨、陈卓、 陈文龙、黄镛、周如磐、黄鸣俊、朱 继祚。宋代仙游蔡京、蔡卞、蔡攸, 同居宰辅,则称“一门三宰相”。在 官至尚书级别的人才中,官至尚书达 43人(含赠10人)。
二、莆仙名人分布行业广泛
• 4、莆仙才女名人影响广泛 • 莆仙才女诗人多,影响广泛。出现几十位闺秀名媛、才女 诗人。莆田才女诗人也受到时人评赞,如才女诗人有唐代 江采蘋,宋代林默、刘克庄妻林节,明代黄幼藻、徐德英、 林瑛佩、徐淑英、林淑等,清代的方琬、周庚、陈淑英等。 • 5、莆仙名人在天文地理等方面有一定成绩 • 宋代莆田出现了象郑樵等精通百家之学,熟娴自然(包括 天文地理)和社会科学的著名学者。还有对天文、地理等 科学有突出研究贡献的学者,如徐复、郑樵、林光世、陈 绍叔、林雷龙以及著名医学家方炯等。 • 6、莆仙名人心诗歌创作为主题的诗会多 • 元代方炯与同邑方时举、郭完等名士交往会艺,结社“壶 山文会”。嘉靖六年(1527)明代成立的莆田逸老会在当 时名气很大。
二、莆仙名人分布行业广泛
• 7、莆仙名人中孝子人数多 •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 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 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莆田名人有孝子事迹在二 十五史中都有突出体现。莆田称为孝子的有唐代 林攒、宋代有郭氏四孝子郭义重、郭道卿、郭廷 炜和郭济,还有徐膺、陈亨运、林一鹗等,明代 有丘添德、方重杰等,清代有周鸣鸾、郑文炳等。 同时节女、烈女在二十五史中也有不少记载。
莆田记忆:“初四过年”背后的倭寇之祸及古城遗址
莆田记忆:“初四过年”背后的倭寇之祸及古城遗址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莆田县志》载,仅明嘉靖二十二年至四十二年间,倭寇对莆田的祸害就达十五次之多,烧杀掳掠,罄竹难书,堪称全国之最。
兴化府城更是全国第一个被倭寇攻破的府城。
浮曦中的莆禧古城用过节的方式记住倭寇之祸,大概只有莆田才有。
明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倭寇先后攻陷兴化府城(今莆田)和湄洲湾北岸的平海卫城,在莆田屠城三日,然后据城达六十日之久。
这一年的春节,莆田人有家难归,更谈不上吃上团圆饭。
直至戚继光率军从浙江赶来,倭寇闻讯退守平海后,民众才陆续回城,并于正月初二互相到亲戚家探视存亡情况,初四补过大年。
从此,初二“探亡期”(禁忌走亲戚)、初四“做大岁”(即过大年)就成为莆田许多地方至今保留的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
我是个比较好奇的人,遇事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很小的时候,就通过这个风俗习惯知道了倭寇的残暴。
及至稍懂历史,渐渐知道,原来倭寇对莆田的影响,远不止“做大岁”这个风俗。
《莆田县志》载,仅明嘉靖二十二年至四十二年间,倭寇对莆田的祸害就达十五次之多,烧杀掳掠,罄竹难书,堪称全国之最。
兴化府城更是全国第一个被倭寇攻破的府城。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然而,一个叫莆禧的小城,却打破了这个规律。
很多年前,我就对家乡的这个小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是机缘关系,始终未能成行。
今年六月初,我陪同东南电视台记者在莆田采风,莆禧古城自然被列入我们的行程之中。
到达莆禧的时候已是傍晚。
车子离莆禧还有几百米,远远地便看到一段高大的城墙。
待到靠近它,一墙摇曳的杂草便映入眼睑,是了,它当然就是莆禧古城了。
我们简单向当地群众了解过一些情况,便迫不急待在古城中行走起来。
杂乱的民居,已经全然难以看出当年的面貌,只有殘存的十字街上的青石板路和几座古庙,多少留住了点滴的回忆,诉说着远逝的辉煌。
一个高高的城垛出现在我面前,这是东城墙的一隅,也许竟是一处制高点。
从方志孝友传记看莆田传统孝文化
一
修, 宋若霖等撰 的《 莆 田县志 》 。 可喜得是 , 关于清
朝的康熙 、 乾隆 、 道光时期所修 的 《 福建通志 》 保 存完好 , 里面收录了大量莆 田地方 的孝友传记 , 可
以参 阅 。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 ,孝一直是维 系社会道德 秩序 的根本所在 , 《 孝经 ・ 纪孝行章第十 》 言: “ 孝 子之事亲也 , 居则致其 敬 , 养则致其乐 , 病则致其 优, 丧则致其哀 , 祭则致其严 , 五者备矣 , 然后能事
关键词: 莆田县志; 方志; 孝友传; 孝文化
Fr o m F i l i a l Bi o g r a p h y o f Pu t i a n Ch o r o g r a p h y t o Ge n e r a l i z e Pu t i a n ’ S Tr a d i t i o n a l Fi l i a l Cu l t u r e
、
孝 友 传 的基 本 内容
历史上莆 田县志多次撰修 ,最早开始修于宋 绍熙壬 子年 ( 1 1 9 2 ) ,其 后 有 明嘉 靖 辛 酉 年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0 7
亲。 ” 这是 《 孝经》 中对孝的定义 , 从方志的孝友传
记载 中, 总体上可以把 内容分为两部分 , 一是事父
LI AN G Ya 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a l Hi s t o r y , J i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 Gu a n g z h o u G u a n g d o n g 5 1 0 6 3 2 , C h i n a )
妈祖文化是莆田地域文化的代表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莆田湄洲妈祖祖庙
妈祖信俗,作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最早的发祥地莆田湄洲岛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已经成为海内外华人特别是两岸人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大信仰。而湄洲妈祖祖庙在妈祖文化现象当中的神圣地位和影响力是其它庙所不具备的,笔者根据文献资料归纳以下几点,从中可见一斑。
妈祖信仰的后期传播
莆田县志文档
莆田县志一、地理概况莆田县是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地处闽南地区,东临台湾海峡,南接泉州市,北界福清市,西接仙游县。
莆田县总面积为XXXX平方公里。
莆田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温暖湿润,气候宜人,是典型的闽南地区气候特征。
二、历史沿革莆田县这个地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的聚居点。
莆田县的历史可以分为多个时期:1. 建县之初莆田县最早设县可追溯到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当时的莆田县为龙浔县,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封给李世民的封地。
后来,唐肃宗在位时将龙浔县改名为莆田县,从而确立了莆田县的行政地位。
2. 明清时期的兴起明代和清代是莆田县发展的黄金时期。
莆田县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清代乾隆年间,莆田县的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瓷器生产的重要区域。
此外,莆田县在商业贸易方面也有非常显著的成就,成为了当时闽南地区的商业中心。
3. 近现代发展近代以来,莆田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莆田县着力发展农业、工业和旅游业,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莆田县的茶叶、红色特产、石斛和景点等都来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三、经济发展莆田县的经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
农业方面,莆田县盛产粮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其中以茶叶最为出名。
莆田县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因此茶叶一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工业方面,莆田县的红色特产产业、石斛种植加工和服装纺织制造等行业比较发达,为县域经济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另外,莆田县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莆田县拥有众多的自然景区和人文景点,如徐祖庙、将军洞、白鹭洲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游玩。
旅游业的发展也为莆田县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四、文化底蕴莆田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有许多传统的文化活动和民俗节日,如龙船活动、庙会、观音节等。
莆田沿海截界始末
莆田县志清初莆田沿海截界始末(草稿)(反侵略反压迫斗争史资料之一)莆田县县志编集委员会1963年11月清初莆田沿海截界始末(草稿)公元1646年(顺治三年)9月,莆田被清兵攻占后,莆田人民曾几次配合了故明士绅和官吏,组织抗清义师,对清兵进行抗战,进围莆田城,并二次攻占莆田城。
郑成功海上起兵后,莆田这些抗清义师又和郑兵联合,利用沿海地形的有利形势,在战斗中经常取得胜利,使清兵疲于奔命,穷于应付。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清廷采用反封锁政策,在全国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带实行所谓“坚壁清野”,沿着海岸线划定离海三十里至五十里为界线,将界外的人民迁于内地,毁灭界线外一切房屋草木以及他们认为足以资敌的物资。
莆田因为地处福建沿海要冲,又是郑成功武力经常出击抗清的地方,因此同年冬,在清官吏严厉督责下,也实行截界。
截界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到无可估量的损失,界线以外的土地荒弃达二十年之久,迄解放前达三百年而无法恢复。
以下将莆田沿海一带从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到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截界、复界的先后经过作简单探索。
(一)公元1644年3月,明王朝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后,满族统治者由汉奸吴三桂等帮凶下,乘机“定鼎”北京,稳定了北部中国,接着又次第消灭了在东南一带作最后挣扎的福王、鲁王、唐王等政权。
这时,整个南部中国,除了在西南一带依靠起义军残余部队和一些明遗老所支持的桂王政权是一支抗清力量外,其在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抗清最激烈最持久的要算郑成功领导的一支海上武装力量。
唐王朱聿键于公元1645年(顺治二年)闰六月称帝于福州,称隆武元年。
公元1646(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封郑成功为忠孝伯。
这年八月,唐王遭清兵杀害,郑成功父亲郑芝龙降清,成功不从,父子决裂,郑成功遂偕同友人陈辉、张进、施显、陈霸、洪旭及其他愿与同行的90余人乘船入海,到南沃募兵,得数千人。
于公元1647年(顺治四年)归泊厦门鼓浪屿,设明太祖神位,与诸人共盟,誓效忠明室。
莆田 文著
莆田文著
莆田文著
莆田是中国福建省的一座城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莆田文著继
承着古老的文明和传统,丰富了莆田的文化底蕴。
莆田文著可以追溯到宋朝,以《莆田历史》、《莆田志》、《莆田文献》为主要载体。
《莆田历史》是由宋代人李洪翼所著,记录了莆田
从元朝到宋朝的历史沿革;《莆田志》是由宋代人牛廷祥编纂的,记
载了莆田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情况;《莆田文献》由宋代人李洪翼、牛廷祥编纂,收集了莆田历史上的文献材料。
此外,莆田文著还包括《莆田古今图志》、《莆田县志》、《莆田续志》、《莆田志略》、《莆田名胜志》等。
《莆田古今图志》由明代
人谢观编撰,介绍了莆田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情况;《莆田县志》
由明清时期的朱植良编纂,记录了莆田县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情况;《莆田续志》由清代人沈景湛编撰,介绍了莆田的自然环境、民俗、
历史文化等;《莆田志略》由清代人黄宗桐编撰,记录了莆田的历史、人文、地理、文物等;《莆田名胜志》由清代人谢廷椿编纂,记录了
莆田的风景名胜、历史遗迹等。
莆田文著汇集了莆田历史上的文化和历史信息,是研究莆田文化的重
要参考资料。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第三篇人口早在新石器时代,莆田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战国时期,莆田为闽越族聚居之地,秦、汉以后,中原汉族避乱南迁,其中部分直接或间接入莆定居,他们与地方先居人民逐渐同化,成为莆田主要人口。
经过繁衍生息,莆田人口呈波浪式上升。
开始见于记录的明景泰三年(1452),全县人口为182419人;后遭倭寇之乱,至万历四十年(1612),减少10万余人;到清末,人口又增至378271人。
民国后期,由于自然灾害、瘟疫、战争等原因,每年递减近万人。
建国后,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增长快速,1990年底,全县总人口达1501821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816人,成为全国人口大县之一。
60年代始,县人民政府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控制。
1979~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为10.6‰,同时,人口素质也不断提高。
然而,莆田人多地少,控制人口增长工作还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第一章源流第一节来源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的庄边、白沙、常太、华亭、渠桥、埭头等地就有人类从事生产活动。
秦、汉以前,境内是闽越族聚居的地方。
秦、汉以后,特别是两晋南北朝至唐宋期间,中原汉族因避兵乱,多次大批南迁入闽,其中部分在莆定居成为莆田主要人口,他们同闽越族以及后来迁入的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开发莆田,共同劳动,互通婚姻,逐步同化,成为现代的莆田人。
莆田人口多从中原迁来,其姓氏多来自中原,莆田原住闽越族人,受汉族文化影响,也逐渐汉化,使用汉字,改用汉姓。
据文字记载,汉代境内已有胡、陈、范、信、张、杨、何7姓,林氏始于东晋太元(376~396)间,由今温州迁家莆沥□山(今城厢棠坡)。
郑氏为东晋时泉州太守郑昭过莆,留葬其祖茔于南湖(今城厢南山广化寺),梁朝其裔孙露、庄、淑三兄弟由今永泰来,筑屋居先茔侧。
黄氏自玄宗时致仕桂州刺吏将归侯官,阻风于涵头,乐其风土,遂由侯官黄巷迁来,仍号为黄巷(今涵江国欢镇黄巷)。
其后各代均有不同姓氏的汉族迁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田县志
第三篇人口
早在新石器时代,莆田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战国时期,莆田为闽越族聚居之地,秦、汉以后,中原汉族避乱南迁,其中部分直接或间接入莆定居,他们与地方先居人民逐渐同化,成为莆田主要人口。
经过繁衍生息,莆田人口呈波浪式上升。
开始见于记录的明景泰三年(1452),全县人口为182419人;后遭倭寇之乱,至万历四十年(1612),减少10万余人;到清末,人口又增至378271人。
民国后期,由于自然灾害、瘟疫、战争等原因,每年递减近万人。
建国后,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增长快速,1990年底,全县总人口达1501821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816人,成为全国人口大县之一。
60年代始,县人民政府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控制。
1979~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为10.6‰,同时,人口素质也不断提高。
然而,莆田人多地少,控制人口增长工作还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第一章源流
第一节来源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的庄边、白沙、常太、华亭、渠桥、埭头等地就有人类从事生产活动。
秦、汉以前,境内是闽越族聚居的地方。
秦、汉以后,特别是两晋南北朝至唐宋期间,中原汉族因避兵乱,多次大批南迁入闽,其中部分在莆定居成为莆田主要人口,他们同闽越族以及后来迁入的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开发莆田,共同劳动,互通婚姻,逐步同化,成为现代的莆田人。
莆田人口多从中原迁来,其姓氏多来自中原,莆田原住闽越族人,受汉族文化影响,也逐渐汉化,使用汉字,改用汉姓。
据文字记载,汉代境内已有胡、陈、范、信、张、杨、何7姓,林氏始于东晋太元(376~396)间,由今温州迁家莆沥□山(今城厢棠坡)。
郑氏为东晋时泉州太守郑昭过莆,留葬其祖茔于南湖(今城厢南山广化寺),梁朝其裔孙露、庄、淑三兄弟由今永泰来,筑屋居先茔侧。
黄氏自玄宗时致仕桂州刺吏将归侯官,阻风于涵头,乐其风土,遂由侯官黄巷迁来,仍号为黄巷(今涵江国欢镇黄巷)。
其后各代均有不同姓氏的汉族迁莆。
唐代迁来有:吴、詹、欧阳、欧、江、朱、李、孔、许、游、徐、翁、余、佘、崔、龚、蔡、潘、董、康、俞、方、刘、王、凌25姓。
宋代迁来有:柯、丘、宋、阮、戴、卓、卢、苏、辜、黎、辛、田、萧、邹、梁、唐、彭、庄、曾、留、周、鲍、廖、赵、魏、顾、谢、喻、郭、石、薛、叶、丁、杜、伊、洪、雍、罗、靳、祁、陆42姓;
元代迁来有:程、吴、孙、姚、汤、马、郝、穆8姓;
明代迁来有:冯、庞、曹、池、扶、倪、韩、安、官、连、高、钱、章、侯、金、尹、武、史、吕、骆、易、邓、白、柳、沈、傅、赖、蒋、蒲、夏、段、昌、严、常、蚁(□)、枟36姓;
还有畲族姓的:蓝、雷、车、钟4姓;
清代迁来有:童、施、温、原、闵、毛、席、薄、简9姓。
还有迁来时代不详的:甘、符、秦、颜、伍、阿、解、岳、厉、惠……等姓。
建国后,驻莆的外地籍军、政人员,大专院校毕业分配来莆工作的学生等也有不少人在莆定居,还有四川、湖南等地的女子因婚嫁迁莆,而成为莆田人口。
1990年人口普查获悉,全县计有158姓:丁、广、上官、马、毛、王、方、尹、邓、孔、车、永、布、甘、史、卢、冯、田、叶、白、石、厉、江、伍、华、庄、向、池、阮、朱、孙、安、关、汪、汤、刘、任、农、齐、纪、许、吕、祁、余、苏、扶、吴、辛、何、佘、杨、严、李、张、沈、闵、宋、杜、陆、陈、庞、官、连、邹、阿、罗、欧、欧阳、邱、林、金、周、武、范、郑、卓、岳、昌、易、岩、单、胡、俞、洪、施、徐、姚、倪、柯、侯、柳、赵、郝、骆、段、□、饶、翁、钟、涂、秦、原、钱、高、唐、凌、留、顾、席、郭、夏、龚、符、萧、梁、曹、黄、崔、康、曾、常、章、温、韩、董、程、傅、喻、惠、彭、谢、蒋、游、螘、童、雍、辜、詹、解、赖、靳、蒲、蓝、鲍、雷、简、廖、蔡、潘、黎、樟、颜、薄、穆、檀、薛、戴、魏(以姓氏笔划为序排列,复姓取第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