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2024)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2024)

引言概述:阿司匹林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药,用于缓解疼痛、降低发热和减轻炎症。

它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改进。

本文将重点探讨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包括其发现、制剂改进和应用领域的拓展。

正文内容:一、阿司匹林的发现1.阿司匹林的发现者与时间2.发现阿司匹林的重要科学突破3.阿司匹林命名的由来二、阿司匹林的制剂改进1.阿司匹林制剂的早期制备方法与特点2.阿司匹林制剂的工业化生产3.阿司匹林制剂的改进措施与副作用的降低三、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1.阿司匹林在疼痛缓解领域的应用a.阿司匹林对急性疼痛的作用机制b.阿司匹林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c.阿司匹林对神经性疼痛的疗效2.阿司匹林在降热领域的应用a.阿司匹林降热的机制b.阿司匹林在发热疾病中的应用c.阿司匹林与其他降热药物的比较3.阿司匹林在炎症抑制领域的应用a.阿司匹林对炎症的作用机制b.阿司匹林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c.阿司匹林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的比较四、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1.阿司匹林的常见副作用a.胃肠道不良反应b.过敏与药物相互作用2.阿司匹林的禁忌症和警示事项a.阿司匹林在孕妇和儿童中的应用限制b.阿司匹林的禁忌症与预防措施五、阿司匹林的未来发展与研究展望1.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2.阿司匹林与肿瘤治疗的相关研究3.阿司匹林衍生物的研究与创新4.阿司匹林在个体化医疗中的发展前景总结: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处方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其作用机制、制剂改进和临床应用不断完善。

使用阿司匹林仍需谨慎,因其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禁忌症而引起注意。

未来,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个体化医疗方面的研究将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阿司匹林有望在更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的十大秘密课件

阿司匹林的十大秘密课件
02
阿司匹林还具有抗炎、抗风湿、 止痛、退热和抗癌等作用,但其 最主要的作用仍是抗血小板凝集 。
适用人群
阿司匹林适用于心肌梗死、脑梗死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用于治疗不稳定 型心绞痛。
对于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长期小剂 量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或拔牙等有创操作的人群,可以在术前一周开始服用阿司匹林以 降低风险。
特殊人群用药
总结词
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在使用阿 司匹林时应特别注意。
详细描述
儿童通常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使用阿司匹林 ,且需严格遵医嘱。孕妇在怀孕前三个月应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之后是否使用需咨询医 生意见。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时应谨慎,因
为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处理
总结词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应定期监测 并进行相应处理。
02
阿司匹林的作用
心血管保护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 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阿司匹林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缓解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保持血管通畅。
抗血小板凝聚
抑制血小板活性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 栓烷A2的合成,达到抗血小板凝 聚的效果,预防血栓形成。
详细描述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出血,因此长期使用者应定 期检查粪便潜血。如果出现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柏油 样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 过敏反应、水杨酸中毒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也应立即 停药并就医。
06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新剂型研究
缓释剂型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引言: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等方面。

它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研究,阿司匹林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不断拓展和深化。

本文将从阿司匹林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阿司匹林的起源阿司匹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国。

当时,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在德国拜耳公司工作,他的研究目标是寻找一种缓解父亲关节炎痛苦的药物。

在研究过程中,霍夫曼发现了一种从柳树皮中提取的物质,这就是后来的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水杨酸。

二、阿司匹林的发展1. 水杨酸的问题水杨酸虽然具有一定的退烧和抗炎作用,但它同时也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霍夫曼进行了改进研究,并于1897年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的前身。

乙酰水杨酸在保持水杨酸的药效的同时,减少了胃肠道刺激,成为了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

2. 阿司匹林的商业化随着阿司匹林的成功合成,拜耳公司开始大规模生产并推广这一药物。

1900年,阿司匹林正式进入市场,并很快获得了成功。

其广泛应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等方面的效果,使得阿司匹林迅速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非处方药之一。

三、阿司匹林的应用1. 缓解疼痛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包括头痛、牙痛、关节痛等。

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疼痛信号的传导,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2. 退烧阿司匹林也被广泛用于退烧。

它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对发热信号的敏感性,减少发热反应,从而降低体温。

这使得阿司匹林成为了常见的退烧药物之一。

3. 抗炎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因此,阿司匹林常被用于缓解关节炎、风湿病等炎症性疾病的症状。

4. 其他应用除了上述常见的应用外,阿司匹林还被发现具有其他一些潜在的应用价值。

浅谈阿司匹林

浅谈阿司匹林

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论文名称浅谈阿司匹林学生学号学院化工学院专业生物化工工艺班级生化1110指导教师摘要阿司匹林,即乙酰水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

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酸的商品名。

本文主要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药理作用及前景等方面来谈谈对阿司匹林的认识。

关键词:阿司匹林:合成:水酸目录摘要 (1)1 引言 (1)2 阿司匹林认识及发展 (1)2.1阿司匹林的简介 (1)2.2阿司匹林认识过程 (2)3阿司匹林的作用 (4)3.1 镇痛、解热 (4)3.2 消炎、抗风湿 (4)3.3 关节炎 (5)3.4 抗血栓 (5)3.5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 (5)3.6 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 (6)3.7 老年痴呆症 (6)3.8 降血糖作用 (6)3.9 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 (6)3.10 白障 (6)3.11 注意事项 (7)4 阿司匹林的药物毒性 (7)5 市场前景 (8)6.1国外市场发展稳定 (8)6.2国市场前景光明 (9)6 结语 (9)致 (10)参考文献………………………………………………………………‥11正文1 引言阿司匹林,即乙酰水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

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酸的商品名。

近年来,国外阿司匹林应用研究渐趋活跃,相关的专利和研究论文经常见到,国外已有不少研究问世。

2 阿司匹林认识及发展2.1阿司匹林的简介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俗名: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化学普通命名法:乙酰水酸,acetylsalicylic acid化学系统命名法:2-(乙酰氧基)苯甲酸[2]分子量:138.12结构式:密度: 1.35g/cm3性质: 白色针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略有酸味。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Aspirin)也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也可提高植物的出芽率[1] ,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性状: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微带酸味。

分子化学式为:C9H8O4分子结构式为:CH3COOC6H4COOH分子相对质量:180.16熔点:136-140℃沸点:321.4°C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氢氧化碱溶液或碳酸溶液,同时分解。

属于有害物质。

万一接触眼睛,立即使用大量清水冲洗并送医诊治;穿戴合适的防护服、手套并使用防护眼镜或者面罩。

例:阿司匹林(Aspirin)是应用最广和最成功的合成药物,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复方阿司匹林(APC)中的A,指的就是它。

阿司匹林的学名叫乙酸水杨酸,结构简式为,是白色针状晶体或结晶性粉末。

无臭,略有酸味。

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湿空气中则逐渐水解,水解产物之一毒性较大。

阿司匹林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

(1)阿司匹林属于__________________类有机物A.醚 B.酯 C.环烷烃 D.单羰基(2)根据阿司匹林的结构简式,可以看出它是由有机物P和Q反应生成的。

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率,是将两个Q分子之间的脱水产物Q’和P反应来制取阿司匹林。

写出这三个有机物的结构简式:P:__________________Q:_________________ Q’:_________________(3)写出两个Q分子间脱水生成Q’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赵珍(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长春130024)摘要:阿司匹林从最早被研制的纯水杨酸到经霍夫曼改进的乙酰水杨酸,直至后来的阿司匹林被拜耳引入医疗领域,一路走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阿司匹林具有各种药用价值,具有镇痛、消炎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传统药理作用。

并且在人类对阿司匹林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发现了其新的药效,如今,阿司匹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针对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和作用机理进行简要的论述。

以便人们能够更合理的利用阿司匹林,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为医疗领域某些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阿司匹林;研发历史;作用机理;医疗1.引言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较温和的解热镇痛药,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并有促进尿酸排泄和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临床用于头痛、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症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短暂性缺血、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等,预防心肌梗塞、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余年,也是评价和比较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由于本药用途广泛,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了解,临床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2.研发历史2.1 历史背景阿司匹林的问世,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希波格拉底时期,人们开始用柳树叶煮汤以治头痛。

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当产妇生育时,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作为镇痛的药物。

早在200多年以前它们的抗高热效应就得到了公认。

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直至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1898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用水杨酸与醋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德国拜耳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这就是医院里最常用的药物――阿斯匹林。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

摘要:阿司匹林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通过酰化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可用于治感冒、发热、压痛、头痛、关节痛、风湿,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等疾病。

本实验以浓硫酸为介质,通过水杨酸和乙酸酐发生乙酰化反应生成乙酰水杨酸,然后通过红外光谱和荧光光度分析法对合成的产品分别进行鉴定和含量测定。

关键词:阿司匹林红外光谱酰化反应荧光光度法Abstract:Aspirin was born in March 6th, 1899,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for the use of antipyretic analgesics . Early in 1853, Charles Frederic Gerard ( Gerhardt ) has synthesized acetylsalicylic acid with salicylic acid and acetic anhydride.However,it hasn’t caused people’s attention ; I n 1898,a chemist Fehoffman in German did this experience again.what’s more, this time he has applied it in the treatment of his father’s rheumatoid arthritis.To his surprise,the treatment has a great success; Then in 1899,this intresting compound known as aspirin ( Aspirin )was introduced to clinical by Dreiser. So far, aspirin has been used for hundreds of years,an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three big classical drug in the chemical history.Aspirin can be used to treat cold, fever, tenderness, headache, joint pain, rheumatism, and inhibit platelet aggregation, it also has great effect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pulmonary infarction cerebral thrombosis and other diseases. We has carried out the experience with the salicylic acid and acetic anhydride acetylation,also the reaction occurrence of acetylsalicylic acid was in the medium of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fluorescence analysis method were also choosed as the best way identify and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the synthetic products. Keywords: Aspirin IR Acylation Fluorometry UK absorption㈠前言1.1阿司匹林的历史简介阿司匹林的正式名称为乙酰水杨酸,人类开始使用这药物的年代,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那时,居住在洞穴中的我们的远祖,每当身上有什么地方作痛或关节炎发作或体温上升时,便用柳树枝,冬青的浆果来止痛和退热。

阿司匹林剂型发展上市时间和常用剂量

阿司匹林剂型发展上市时间和常用剂量

1.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与青霉素、安定并称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是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2.250g来阿司匹林以190419153.阿司匹林片剂:1915年1月1司匹林只有粉末状的剂型。

早在1875年,水杨酸盐就已开始用于止痛,但是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很高,1897年,德国化学家Felix Hoffman发明了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大大降低了其不良反应。

现在,这个百年老药还在不断带给人们惊喜,适应症越来越广,早已超越了它最早单纯解热镇痛的作用。

4.阿司匹林肠溶片:1993层包衣,这种药片在胃部不溶解,直到肠道才发生作用,这样就几乎完全解决了胃部不适的副作用问题。

最近拜耳公司上市的拜阿司匹林剂量阿司匹林,由于使用了肠溶衣包膜的技术,使得阿司匹林在胃内不溶解,减少了阿司匹林时胃的刺激,从而减少了传统阿司匹林片对胃肠道的副反应。

该肠溶片在2 0 0 3年9月在中国上市。

5.阿司匹林粒状产品:2003年拜耳阿司匹林粒状产品(无需饮水)面世。

2007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研究显示,5年间每天使用300毫克或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使治疗后10至15年的结肠癌发生率降低74%。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作者:叶松药学 1341129张方青药学 1341115 摘要: 阿司匹林自从问世以来,已经慢慢发展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

阿司匹林的效力绝非仅限于医治头痛脑热的小毛病, 许多令人鼓舞的最新研究表明, 阿司匹林能够治疗许许多多严重疾患。

一、阿司匹林的发展史阿司匹林从发明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在这100 年里, 人们不断地发现阿司匹林的新效用, 它因此被称为“神奇药”。

2300 多年前, 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 水杨柳树的叶和皮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 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份。

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 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 当产妇生育时, 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 作为镇痛的药物。

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 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 直至1800 年, 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 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1853 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 Ger har dt) 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1898 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 FelitHoffm ann ) 又进行了合成, 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 疗效极好; 1899 年由德莱塞( Dreser ) 介绍到临床, 并取名为阿司匹林( Aspir in) 。

1900年,阿司匹林以每片含500毫克乙酰水杨酸的片剂形式与世人见面,这个剂型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标准剂量出现的药品。

在1925年欧洲大流感期间,阿司匹林曾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1953年,阿司匹林能降低心脑血管患者死亡率的论文公开发表,虽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但无疑使其站到了新的起跑线。

1969年7月12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阿司匹林作为小药箱的一名重要成员,伴随了这次远征。

阿司匹林及其药理

阿司匹林及其药理

阿司匹林及其药理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非处方药。

它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能够减轻疼痛,退烧和扼制发炎反应。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及其药理,以便更好地了解该药物。

一、阿司匹林的历史阿司匹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

在那时,人们就用各种方法从树皮中提取营养成分。

草药师们的研究逐渐取得突破,他们发现,从柳树的树皮中获得的一种物质,能够缓解疼痛。

于是,阿司匹林的前身——水杨酸被发现了。

然而,该物质极易刺激人体内部脏器的黏膜,导致副作用太大。

直到1897年,德国制药厂的一个研究药剂师费利克斯·霍夫曼,将乙酰水杨酸与硫酸结合,发明了阿司匹林,并随即取代了水杨酸,成为了一种常用的药品。

二、阿司匹林的药理学阿司匹林的药理学要分成四个部分:药代动力,对疼痛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以及其他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药代动力学阿司匹林是一种口服制剂,进入人体后迅速被吸收。

该药物在发挥作用前要经过化学转换,这个过程就称为代谢。

阿司匹林的代谢产物乙酰基水杨酸,是一种可溶性、生物有效性很高的物质,可以更好地为人体提供帮助。

大约90%的阿司匹林的代谢产物会在肝脏内再次被转变,形成一种叫做天门冬氨酸的代谢物。

天门冬氨酸可以被轻松地排除体外,并且本身并不会引起任何副作用。

(二)抗疼痛作用阿司匹林的一大功能是减轻疼痛。

它能够抑制体内炎症介质的产生,因此在发烧和头痛等不适的情况下,可以缓解痛苦并控制发病。

阿司匹林还可缓解关节炎等关节疾病的疼痛,多用于手腕,膝盖和髋关节疼痛等。

此外,它对于小型肌肉损伤和牙痛也有一定缓解作用。

(三)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的另一种机制是抑制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型成元素,它负责止血和减少糜烂。

在血管打破、出血的情形下,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伤口和破裂点,释放一系列促进贝塞尔细胞合成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引起血小板进一步聚集,从而形成血栓。

不过,阿司匹林的另一项作用是减少生成前列腺素,而这种物质正是血小板聚集的关键。

阿司匹林历史

阿司匹林历史

阿司匹林历史阿司匹林为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

1999年3月6日是阿司匹林正式诞生100周年的日子,也是德国拜尔(Bayer)公司为类作出的贡献。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Felit Hoffmann)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Dreser)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我国于1958年开始生产。

到目前为止,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关于阿司匹林您(可能)不知道的11件事情2009年3月6日是拜耳注册含有活性成分乙酰水杨酸的止痛药阿司匹林的110周年纪念日,阿司匹林在柏林皇家专利局的专利号码为36433——这是阿司匹林取得医学史上无与伦比成就的第一步。

没有其他医药产品拥有如此广泛的应用范围——历史如此悠久的药品寥寥无几。

但是不论您看似对阿司匹林多么熟悉,仍然有些事情是您(可能)对这个世纪之药所不了解的。

下面是概述内容:1. 世界文化中的阿司匹林1918年11月25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Thomas Mann在其日记中写下了下面的短文:“晚餐时,在K’s床上,我喝醉了,双脚发热,服用了阿司匹林,然后恢复正常”。

还有关于该药片疗效的更简洁的描述。

侦探小说家Raymond Chandler和畅销书作家Frederick Forsyth也在其小说中描述了这种白色药片的辅助作用。

2. 纸袋中的阿司匹林以前,拜耳把精细的白色粉末状阿司匹林装在瓶中,出售给药店,然后药剂师把500毫克的用量装在纸袋中,向客户销售。

自1904年起,阿司匹林以片剂形式销售,确保统一剂量——这是世界上以长期一致的高质量标准形式销售的医药产品之一。

拜耳十字也被刻在药片上,防止假冒。

阿司匹林的发展史

阿司匹林的发展史

阿司匹林的发展史潘萍【摘要】:阿司匹林的发展过程,介绍合成方法和基本内容,合成原理【关键词】: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药物发展正如被医生发现的众多用处一样令人惊讶,阿司匹林的故事也是令人惊叹和丰富的。

它起源于一种当地的草本药物,作为常见止痛药的作用的延伸。

现在由于这种药物要保护生命方面的潜在价值,它的角色在不断地改变着。

这些都是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医生和科学家的功劳。

阿司匹林的发展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乙酰化的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

阿司匹林的作品集

阿司匹林的作品集

阿司匹林的作品集阿司匹林是一种被人们熟知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也是世界最著名的药品之一。

其作用是缓解疼痛、退烧和消炎,常用于缓解头痛、牙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以下是阿司匹林的作品集:1. 《阿司匹林的历史》阿司匹林是一种由萨拉查酸制成的药物,最初在19世纪末由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发现。

霍夫曼最初是在寻找一种缓解他患有严重头痛的药物时发现了阿司匹林。

这种药物很快获得了广泛的使用,并成为了最重要的药物之一。

2.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体内一种叫做花生四烯酸的物质,减少体内炎症反应的产生。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退烧和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

3. 《阿司匹林的用途和剂量》阿司匹林可以用于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牙痛、关节疼痛等等。

成人用量一般为每次325毫克至650毫克,每天最多不超过4000毫克。

但使用阿司匹林时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胃肠道溃疡等副作用。

4.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除了可能引起胃肠道溃疡外,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会导致肾功能损害。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应注意配合使用。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阿司匹林的使用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5. 《阿司匹林的制备和质量控制》阿司匹林的制备通常是通过将水杨酸和乙酸酐反应而得到。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所制得的阿司匹林质量符合要求。

其中一项重要的指标是纯度,需达到99%以上才能用于临床治疗。

6. 《阿司匹林的临床研究和进展》阿司匹林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广泛应用于缓解各种疼痛症状的效果上。

此外,最近的研究还发现了阿司匹林对癌症预防和治疗的潜在作用,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在深入进行中。

7. 《阿司匹林与心脏病》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预防心脏病发作,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心脏病的风险。

然而,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也有副作用,如出血等,因此需遵循医生建议使用。

阿司匹林的起源和发展

阿司匹林的起源和发展

阿司匹林的起源和发展一、阿司匹林的历史背景阿司匹林,也被称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非处方药物,常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二、水杨酸的发现水杨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物质,早在古代,人们就发现了柳树皮具有缓解疼痛的功效。

然而,直到19世纪,化学家们才成功地从柳树皮中提取出水杨酸。

三、阿司匹林的发明阿司匹林的发明归功于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

在1897年,霍夫曼成功地合成了乙酰水杨酸,这种合成物比水杨酸更加稳定,不会引起胃肠道不适。

四、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首先,它可以抑制体内的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和发热。

其次,阿司匹林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此外,它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五、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缓解头痛、关节炎、肌肉疼痛和牙痛等疼痛症状。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由于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六、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阿司匹林虽然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包括胃痛、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等。

此外,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胃溃疡和出血。

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七、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阿司匹林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一些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对预防癌症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结直肠癌。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八、结语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物,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发明和发展是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选择。

然而,在使用阿司匹林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和使用方法,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

同时,对于阿司匹林的进一步研究仍然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努力。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阿司匹林,这个在医药领域中家喻户晓的名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

它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无数次的探索。

早在公元前 1550 年,古埃及的医学文献《埃伯斯纸草书》中就有关于柳树皮可以止痛的记载。

当时的人们发现,咀嚼柳树皮能够减轻疼痛和发热的症状,但他们并不清楚其中的原理。

时间来到 18 世纪,英国牧师爱德华·斯通对柳树皮的药用价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经过多次实验和观察,发现柳树皮对疟疾引起的发热有很好的疗效。

这一发现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由于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验证,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直到 19 世纪,有机化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阿司匹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828 年,德国科学家约翰·毕希纳首次从柳树皮中分离出了一种名为“水杨苷”的物质。

此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研究和实验,1853 年,法国化学家夏尔·热拉尔将水杨苷水解为水杨酸,但水杨酸的味道苦涩,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1897 年,德国拜耳公司的费利克斯·霍夫曼在其导师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成功地对水杨酸进行了化学修饰,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阿司匹林。

霍夫曼合成阿司匹林的初衷是为了缓解他父亲的关节炎疼痛,而这一合成却开启了阿司匹林的辉煌历史。

阿司匹林一经问世,便因其良好的疗效和相对较小的副作用而迅速受到了医学界的关注。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发热和炎症,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 20 世纪初期,阿司匹林主要被用于治疗疼痛、发热和风湿性疾病。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它在更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治疗士兵的伤痛和发热,成为了战场上不可或缺的药品。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医生克雷文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阿司匹林能够预防心脏病的发作。

医学史上三大经典药物(阿司匹林、青霉素、安定)

医学史上三大经典药物(阿司匹林、青霉素、安定)

医学史上三大经典药物(阿司匹林、青霉素、安定)阿司匹林:结构:简介: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发展: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乙酸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乙酰化的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

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

阿司匹林历史

阿司匹林历史

阿司匹林历史(二)引言概述: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也是一种经典的非甾体抗炎药。

阿司匹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起初是作为退烧药使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阿司匹林除了退烧外,还具有抗炎、镇痛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本文将继续探讨阿司匹林的历史,主要涵盖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副作用、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等五个大点。

正文内容:一、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1.阿司匹林的退烧作用2.阿司匹林在镇痛和抗炎领域的应用3.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的应用4.阿司匹林在癌症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力5.阿司匹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阿坝山地病等二、阿司匹林的副作用1.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2.阿司匹林引发的出血风险3.阿司匹林过敏反应4.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引发的肾脏问题5.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三、阿司匹林的发展趋势1.阿司匹林衍生物的开发2.抗阿司匹林耐受性的研究3.阿司匹林的剂量和给药方式的优化4.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研究5.阿司匹林的特殊人群使用研究,如孕妇和儿童等四、阿司匹林的未来展望1.阿司匹林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2.阿司匹林与基因组学的关联3.阿司匹林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4.阿司匹林在神经保护中的潜力5.阿司匹林在药物再利用中的前景总结: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经典药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但副作用也不能忽视。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阿司匹林的发展趋势有望在未来的医疗领域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仍然需要进行,以提高阿司匹林的临床疗效和减少其副作用的发生。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精选文档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精选文档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赵珍(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长春 130024)摘要:阿司匹林从最早被研制的纯水杨酸到经霍夫曼改进的乙酰水杨酸,直至后来的阿司匹林被拜耳引入医疗领域,一路走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阿司匹林具有各种药用价值,具有镇痛、消炎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传统药理作用。

并且在人类对阿司匹林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发现了其新的药效,如今,阿司匹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针对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和作用机理进行简要的论述。

以便人们能够更合理的利用阿司匹林,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为医疗领域某些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阿司匹林;研发历史;作用机理;医疗1.引言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较温和的解热镇痛药,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并有促进尿酸排泄和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临床用于头痛、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症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短暂性缺血、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等,预防心肌梗塞、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余年,也是评价和比较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由于本药用途广泛,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了解,临床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2.研发历史历史背景阿司匹林的问世,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希波格拉底时期,人们开始用柳树叶煮汤以治头痛。

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当产妇生育时,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作为镇痛的药物。

早在200多年以前它们的抗高热效应就得到了公认。

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直至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作者:叶松药学 1341129
张方青药学 1341115 摘要: 阿司匹林自从问世以来,已经慢慢发展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

阿司匹林的效力绝非仅限于医治头痛脑热的小毛病, 许多令人鼓舞的最新研究表明, 阿司匹林能够治疗许许多多严重疾患。

一、阿司匹林的发展史
阿司匹林从发明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在这100 年里, 人们不断地发现阿司匹林的新效用, 它因此被称为“神奇药”。

2300 多年前, 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 水杨柳树的叶和皮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 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份。

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 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 当产妇生育时, 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 作为镇痛的药物。

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 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 直至1800 年, 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 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1853 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 Ger har dt) 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1898 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 FelitHoffm ann ) 又进行了合成, 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 疗效极好; 1899 年由德莱塞( Dreser ) 介绍到临床, 并取名为阿司匹林( Aspir in) 。

1900年,阿司匹林以每片含500毫克乙酰水杨酸的片剂形式与世人见面,这个剂型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标准剂量出现的药品。

在1925年欧洲大流感期间,阿司匹林曾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1953年,阿司匹林能降低心脑血管患者死亡率的论文公开发表,虽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但无疑使其站到了新的起跑线。

1969年7月12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阿司匹林作为小药箱的一名重要成员,伴随了这次远征。

但是直到1982年,人们才开始真正认识到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这也开启了阿司匹林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在阿司匹林诞生的百年时间里,拜耳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对阿司匹林进行了一系列改进。

20世纪早期,拜耳将阿司匹林由粉剂改成了片剂。

20世纪50年代,推出了适合儿童服用的阿司匹林咀嚼片。

70年代,加入了维生素C的阿司匹林VC泡腾片诞生了。

90年代,为阿司匹林增加了一层膜衣,制成了在肠道内而非胃部溶解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减少药物对胃部的刺激。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 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 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 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1] 二、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为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中常用的药物, 其作用和用途有:
1. 解热作用: 可使发热病人的体温降至正常, 但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常用于感冒, 发热过高。

2. 镇痛作用: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PGS 合成而产生镇痛效应, 但只具中等度镇痛, 又无成瘾性, 故临床广泛用于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及月经痛等中等度纯痛, 对外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2]
3. 抗炎抗风湿效应: 其抗风湿作用除解热、镇痛等因素外, 主要在于抗炎。

临床将阿司匹林作为急性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药物, 临床上也常用作鉴别诊断风湿病的药物。

4.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血小板的聚集对于止血和血栓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特异的抑制作用, 故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术后血栓形成、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及心肌梗死等[3] 。

5. 阿司匹林能增加体内胰岛素的含量,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ADP 的释放, 其不仅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一定治疗作用, 而且对由糖尿病所致的血栓动脉硬化病、坏疽、冠状硬化有某些疗效。

6. 研究发现, 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可使患直肠癌的危险降低, 其机理可能与血中前列腺素降低有关。

国外有调查报告指出, 隔日服用阿司匹林的消化道癌症患者死亡降低40%, 食道癌的发病率可降低40%。

另有资料表明, 阿司匹林对乳腺癌扩散有抑制作用, 每周至少服用阿司匹林3 次达5 年的妇女, 其乳腺癌发生率下降1/3。

[4]
三、阿司匹林应用新进展
1.老年痴呆症
纽约艾伯塔·爱因斯坦医学院博士里查德利普顿, 是精神病学、神经学及流行病学三栖教授, 他说: “研究发现, 大脑内发生的炎症, 对于老年痴呆症的不断恶化起了推波助澜之作用。

”那些按时服用抗炎药物( 阿司匹林类) 治疗或预防其他疾患( 如关节炎、心脏病) 的患者, 一般不会患老年痴呆症, 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2.癌症
十几年来, 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用阿司匹林防治癌症的研究。

米歇尔·洒恩博士是美国癌症学会流行病学及疾病监测研究分会副主席, 他说: “诸多试验显示,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 包括阿司匹林) 具有防治各类肿瘤之功用, 如结肠癌、食管癌及胃癌等等”。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名为“护士健康调查”的研究, 对90000 余名女性护士长期研究后发现: 那些按时服用阿司匹林长达10~19 年的护士, 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率下降了30%; 用药时间超过20 年以上者, 其发病率会下降44%之多。

[5]
3.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
研究表明, 在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 合用阿司匹林会防止听力损害的发生。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进入人体后, 与体内铁元素结合形成自由基, 自由基分子性质极不稳定, 它能损伤各种细胞, 其中包括内耳中成千上万的毛细胞。

毛细胞一旦受损, 内耳就会丧失探测声音的功能, 从而造成永久性听力丧失。

对动物的初步研究显示: 阿司匹林被分解后, 会变为水杨酸盐, 它能阻止自由基的形成,从而预防抗生素所致耳聋的发生。

[6]
参考文献
[1] 马延. 《经久不衰的阿司匹林》. 生命世界. 2013.02.15.
[2] 苏焕臣, 李晓东, 翻译. 《药物制造百科全书》. 长春出版社, 1991.5.
[3] 樊德厚, 王永利, 主编. 《中国药物大全》西药卷. 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12.
[4] 府军, 主编.《常用药物新用途手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6.
[5] 芮耀诚, 主编.《现代药物学》. 第一版.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12.20.
[6] 张玲, 主编.《药物应用与毒里数据》. 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23. 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